香港电影里,无论是黑道白道,都拜关二哥,原因无他,唯“忠义”二字。
但正如吴君如所说,拜是一回事,信是另外一回事。
人人都想关二哥保佑,希望别人讲义气,但自己又背信弃义,黑色幽默。
打打杀杀就是黑社会的主题,所谓“江湖”,不过是一种美化。
上一秒还说自己不怕死,下一秒就横尸街头,替老大坐牢的人是“憨居”罢了。
退出江湖也是办不到的,就算是金盘洗手,还是会有一把枪对着你。
这位沉迷于大场面的香港导演,曾经是那么的才情洋溢(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侠影映画”,刊登标题:《新片口碑扑街,林超贤老矣,尚能饭否?
》微信号:Knight-of-Film,署名:脑洞人)
近期电影界口碑总在上演“物极必反”,这话指的不一定是小四的《晴雅集》,但一定指的是林超贤的《紧急救援》——这部命途多舛的电影近期正式上映,就遭遇口碑滑铁卢,让刚刚被誉为北上的香港导演中的主旋律生力军的林超贤被打回原形。
有些影迷说这是林超贤口碑翻车,而在我看来这只是林超贤在主流商业片创作中的又一次迷失。
只不过在上一次的迷失中,林超贤至少还有作者表达,而这份作者表达充分体现在他千禧年的作品《江湖告急》中。
当然,说《江湖告急》是林超贤拍得最好的电影实在有失公允,因为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林超贤才刚刚脱离陈嘉上副手的身份(对,就是拍了《精武风云》又拍了《画皮》的陈嘉上)单飞——尽管此前凭借联合陈嘉上执导的《野兽刑警》斩获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但或许在林超贤看来,长期跟在人家的背后付出,参与的项目再成功,自己在当中也没什么存在感。
于是在完成《公元2000》的拍摄后,他告别了陈嘉上,以自己的独立导演处女作《江湖告急》迎来了自己的公元2000。
离开了创作上的引路人后,就意味着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才能至少保证在影视界稳稳立足。
《江湖告急》就这样成了林超贤脱离陈嘉上监制后首个创作迷茫期的一个标志,再加上新晋导演常见的表达欲过于强烈的老毛病,使该片注定无法成为绝对的经典。
但《江湖告急》在林超贤的导演履历中独一无二是真的,它作为香港电影界难得的异色佳作也是真的,原因无他,三个字:反类型。
反类型,顾名思义,就是不按类型片的套路出牌。
《江湖告急》片如其名,讲的确实是警匪江湖的恩怨,主角还是如假包换的黑帮老大。
但开场就学王家卫延时摄影加旁白,对看惯了银河映像的观众来说,这就尼玛离谱;梁家辉演的主角黑老大刚出场就谈判,对方却净说一些看似教做人的话,逼得黑老大随手拿身边的酒杯酒瓶砸脑袋,还自带升格效果;老大遇刺、清理门户这些吴宇森、杜琪峰都玩得逼格十足的戏码,在这部电影里取而代之的是贱格,杀气没有,江湖气更没有,神经质的插科打诨倒不少,连关公显灵都有了……纵观全片,黑帮纷争直到结局前都没怎么看到,倒是各种脱线幽默充斥其间;而影片的电影语言似乎并不在乎这是黑帮故事,运用上放飞自我,得罪完了陈嘉上、杜琪峰、吴宇森等警匪片的大拿,再顺便学点香港新浪潮的技法(甚至许鞍华还过来客串了),不禁感慨:林超贤,你志在革香港警匪片的命啊!
不难理解林超贤为何要通过《江湖告急》反类型,作为新导演,要想在电影界独树一帜,比尝试新类型、新风格更便捷有效的,是对自己过往的创作线路进行致敬或颠覆。
林超贤在《江湖告急》表现的导演风格让人一时捉摸不透,很明显就是想让人忘记《野兽刑警》,与自己协助陈嘉上的从业生涯道别。
这么拍电影算不上得不偿失,通过这么一部不仅反类型、却又各种类型元素痕迹的电影,各大制片方可以看出林超贤驾驭各种类型片的潜力;而对电影史爱好者而言,如此丰富而外放的表达,是导演思想溢于言表的表现,不仅很好理解,甚至还提供了足够大的解读空间。
不过话说回来,林超贤又是如何运用反类型的手法诠释“江湖告急”呢?
其实这些反类型的电影语言都只是林超贤作者表达的第一步,即对之前人们通过电影或江湖传说了解的“江湖”进行解构。
将那些看似杀气十足、心怀鬼胎的江湖中人解析,你我都会惊讶地发现,名号之下的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愁衣食住行,男的怕病怕死,女的怕没人疼没人爱——所谓的江湖纷争拆分来看,构成因素也不过如此——本质上和咱们没什么分别。
而这些个人柴米油盐的烦恼和小家小情小爱的恩怨凝聚起来,也会变成一波三折的江湖纠葛,就像黑老大怎么也想不到有个古惑仔仅仅因为不能加入他的帮派,后来会一步步成为暗杀他的人?
而这就是林超贤作者表达的第二步,即将这些小人物的小情感收集归纳,建构成他理解的“江湖告急”。
很多97前后出品的港产片或多或少都有关于回归的焦虑,那么《江湖告急》里也有这种焦虑吗?
毋庸置疑,还是有的。
正如笔者方才阐述,回归前的香港经济文化黄金期的背后,也是一个个从业者纯粹的理想追求的驱动。
这些追求有的是自由表达和创造,看似很崇高;有的很现实,就像《五亿探长雷洛传》最后那句台词,“人打拼这一生就是为了吃饭”;有的听上去哭笑不得,居然只是为了过把名人瘾、追到心爱的那个TA……正是这些纯粹的追求,促使着很多从业者拼命奋斗,才为香港曾经的繁荣积累了活性资本,只是少不了恩怨情仇之类的纠纷。
但在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下,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反而是回归后,官方对经济文化的干预更多了,这些纯粹的欲望驱动都不能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勃勃生机逐渐消减,但危机难道也会跟着消减吗?
并不会。
在《江湖告急》结尾,黑老大感慨时代变迁,香港的黑帮江湖一时半会儿很难再有栖身之地了,倒不如想当年出逃英国避避风头一样,和老婆一起到国外跑路。
但最后的狙击枪目镜视角显然在说明,江湖恩怨真的逃得掉吗?
宿命真的摆脱得掉吗?
就像包括林超贤在内的香港创作者,在回归后陆续北上,进军大陆影视圈,有了新的市场、看似友好的政策和更强大的资本,他们看似吃得更开,但他们真的摆脱了作为香港创作者的局限了吗?
他们真的会一直被内地的同行敬仰、被留守香港的同行羡慕吗?
从目前《紧急救援》的风评来看,没了前作的真实事件蓝本和爱国情怀加成,林超贤在动作大片编导上的问题开始显而易见。
只能说和大陆大多数从业者比,林超贤行活比较熟练,态度还算认真,但以类型片的标准来看,他依然不是老手,更谈不上超越陈嘉上。
不过,如果,如果他肯放下对主旋律动作大片的痴迷,能以平常心多创作像《江湖告急》那样未必叫座、但个人表达足够掷地有声的风格化作品,那么作为作者型导演,他应该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很久以前就想写这个话题了。
有一阵子沉迷于黑帮片,《暗花》《枪火》《一个字头的诞生》等类型的看过不少。
我不太明白黑帮中的兄弟情谊为何能那么坚固,动不动就堵枪眼挡刀子的。
古有“士为知己者死”,但我知道现实中的黑帮不过是个利益团伙,电影总是会夸大江湖中的义气,把黑帮讲得跟吃了藿香正气丸似的。
自从我看了《江湖告急》,腰不酸啦,腿也不疼啦,有些事儿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黑帮老大任因久在遭到仇人围攻时,他的保镖阿愉拼命保护他。
挡他们躲到一条巷子里时,阿愉提出牺牲自己保全任因久。
“你不能有事。
久哥,有些人,注定是要为别人死的。
”任因久说:“出来混早预着了。
”阿愉迟疑着说:“有件事,我想说很久了。
其实我一直……一直……都爱你。
”任因久傻掉了,我也傻掉了,原来还有这种可能性啊!
偏偏任因久是梁家辉演的。
这位影帝出演的角色为我们这群90后津津乐道的,不是《情人》中的中国情人,不是《新龙门客栈》中潇洒深情的大侠周淮安,也不是《东邪西毒》中为情所困的黄药师,而是《东成西就》里嗲声嗲气寻找“真心人”的段王爷和《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里的娘娘腔神探吕奇。
当段王爷男扮女装载歌载舞时,小朋友们都乐疯了。
从那以后,“梁家辉这个娘娘腔”的观念牢固地盘踞在我的脑海。
以至于多年以后,当我看了一篇《春光乍泄》(王家卫的同志电影)的影评,看到“黎耀辉”这个名字,就条件反射地以为是梁家辉演的(那时还没看过《春光乍泄》)。
而阿愉的扮演者张耀扬,由于他演太多反派了,所以我打小就不喜欢他。
并且他的长相也有种说不出的奇怪,有演变态狂的潜质。
所以这两位兄台在危急时刻上演了这一出,我倒也不太意外。
只是突然联想到,黑帮里,“有多少兄弟可以乱来”?
仔细想想,黑帮同性恋史并不算短,东方不败就是其中的翘楚。
大家一群兄弟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过的是刀头舔血的生活,自有一番战友的惺惺相惜。
再加上有些人是天生的领导者,比较会照顾别人。
这时哪位兄弟要是心中一软,爱慕之情就诞生啦。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正是因为师兄把受罚受冻的他拉进被窝取暖,才爱上师兄的吗?
其实我觉得加入黑帮的人比较容易陷入情感沙漠。
古代的江湖所吸引我们的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江湖豪气快意恩仇,大家倒比较像敢爱敢恨的青少年。
带老婆闯荡江湖太麻烦,除非老婆像白素那样智勇双全。
找个固定的姘头成本又太高,没准冒死搞来的钱还抵不过人家一次逛街。
女人不太懂得男人的江湖,所以黑帮男人多是对他的女人炫耀自己的威风,而那些辛苦那些意气那些阴谋野心更与何人说?
最后的慰藉只能从兄弟身上找寻,毕竟大家一起闯过来,心知肚明。
那么对了解自己的人产生感情就是很正常的了。
这感情强烈到足以为他死,摆明了就是爱情嘛。
所谓义气,常常强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桃园三结义也不过这个档次。
而爱情就是:我死,为了让你活着。
许多黑帮片里都有类似的台词:“我掩护,你快走,快走,不要管我。
”其实这早已超过义气的上限。
因为那个自愿赴死的家伙,有一个那么那么想要保护的人啊!
(这话很呕像剧)同性恋这种事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发现的,有些人十几岁就踏进江湖了,很难说他会受到什么诱导。
因此我严重怀疑,所谓兄弟情谊生死至交,是不是一种非典型爱情呢?
哎呀呀,居然发现这种事,真是给黑帮抹黑了呀!
意象很多,老大的无奈、死撑,黑帮的死撑、面子,帮派的吞并,扯皮呵呵,看着有意思,似乎在解构或者致礼香港80、90年代以来的黑帮电影万花筒一般,看着妙趣横生,笑料会心整蛊kuso到红脸的黄秋生以关公的经典扮相出现,咬文嚼字要和平有意思的影片,梁式喜剧的代表作品明显的寓言性质,把黑帮桌面上摆,指出没那么黑和乱,老大部分也是不得已的尴尬角色,撑撑门面经典场景:奸杀令再现江湖,谈判中对方心脏病发作,吴君如扮大嫂的出彩,关公泳池旁边舞大刀(还是大佬的尴尬和死撑),张耀扬演的贴身保镖一旦开口,恩,还有结尾漫画式的黑帮诙谐片,元素缤纷,有黑帮野史意味--如果说无间2是正史的话
其实任因久在被追杀的那晚就死了 关公出现以后的都是他临死那一瞬的幻想:如果我可以活下来,以后我将怎样做这个老大 ——这是dvd收录的花絮里面某法国佬说滴,原话不记得,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个人感觉比较靠谱,仅供参考 没记错的话,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又回到那一晚,杀手的枪顶着任因久的头现在的结局(去伦敦)是光电和谐的结果。
港片的类型化以及内容趋同,是造成香港电影没落的其中之一重要元素。
但是其实,港片黄金时代末期,就有一批电影人,尝试着用较先锋的手法,拍一些“反类型片”。
这次说的,不是银河映像的经典反类型片《一个字头的诞生》或者是《非常突然》等,而是一部容易让人忽略的有趣电影,一部像浪漫主义舞台剧的“黑帮片”——《江湖告急》香港车水马龙的街景,配人物对“江湖”的探讨独白,叙述戏剧开始的报幕感。
充满哲学思考意味的有趣台词,贯穿全片,细细看来,饶有意味。
任因久: 江湖是什么江湖又在哪里,地图上有吗 江湖的英文是什么场景的戏剧程式化符号表达故事以一段黑帮谈判开始,梁家辉扮演的任因久为首的各色黑帮人物像舞台剧演员一样摆着姿势定格在布置得极具风格的场景中,这个空旷的谈判场地,在镜头的表现下只有一张饭桌作为道具交代情境,像极了中国戏曲中的程式布置场景,饭桌上方还悬挂着两条艳色的纸扎龙,非常突出画面的形式化表达。
人物表演的陌生化效果+聚光灯舞台灯效黑帮大哥任因久,用贯穿全片的主观旁白与抽离式的表演,让人想起了布莱希特在戏剧表演中宣明的“间离效果”,即陌生化演出,增加了观众的思考空间。
加上影片常常出现的大对比舞台灯效,使这个黑帮故事多了一层戏说的效果。
“非常规”的黑帮老大,他说因为职业需要常过夜生活,所以需要照太阳灯来保持健康好看的肤色。
幽默又讽刺的包装,让这个人物的喜剧感很重,一反人们对黑帮人物的刻板影像。
由于叙述视角的戏谑带成分,所以,我们就不必较真黄秋生演的关公出现的那一段究竟是否合理,反正都是人物一点思考而已,无非就是有关忠义,有关信仰。
苏花(任妻):天天拜,日日上香,但是拜是一回事,信又是一回事喔情节讲述的非理性与荒诞颠覆正是出现了这个所谓的神,提供重新看待事物的视点,我们才有机会跟着人物去重新发现他身边的人,然后开始重新推翻。
如同这个电影要表达的是一种悖论,我们追逐的东西是否有价值,精神虚构的鸦片是不是有意义。
这种解构与反传统不仅存在于影片本身,甚至也调侃起香港经典黑帮片。
饰演任妻苏花的吴君如,众所周知,曾经凭“洪兴十三妹”一角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成为古惑仔系列中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而《江湖告急》里,许鞍华居然也来客串“十三妹”这个角色,极尽讽刺之能事。
那个经常跟在大哥身边的彪悍贴身保镖竟然是个同性恋,在生死关头向大哥任因久告白,这是多么可笑而又荒诞的解构,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恶搞。
饰演这个贴身保镖的演员——张耀扬,本身就承载着香港类型片的一个重要的形象符号,他是这么的富有男性色彩,身上集合了各种黑帮电影沉淀着的,代表着忠义、豪情等有关雄性特征的关键字。
当镜头对着他深情的独白而逐渐推进的时候,我相信常看港片的观众们都会有一种迷惑的异样感觉... 这个人物的外在形象设计本身就很矛盾,西装里永远套着一件球衣...那个同样经常跟在大哥身边的“军师”,是平时喜欢翻《古惑仔》漫画仿佛很喜欢黑社会的人,其实是家里挂着毕加索,心如明镜地看清黑社会的本质并在这个群体抽离自己。
他对于忠心的读解,不过是演技的优劣而已,就像扑克牌里的小丑。
这是影片里唯一跳脱梁家辉视点叙述的一段他人心理独白的介入。
这时,观众代替任因久认清这个所谓的江湖的内涵。
片中一段小喽啰速死情节的插入,代表的是一种盲目信念带来的死亡,与此相对应的是曾志伟饰演的角色对任因久的顶礼膜拜,这种行为和皈依宗教的信仰内核是极其的相似的,关于对“好兄弟”定义,面对的只是一味的“对不起”,真是无比唏嘘。
意象化的叙述视点影片中对于陈奕迅一角的设置是很有意思的,实际上他代表的是一个叙事的魔术师,并不直接参与影片叙事,白色花的镜头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魔术的开始,由小喽啰的姐姐买白花去拜祭时落下,是任因久的观念转变的关键情节点,在这之后,人物开始重新认识身边的人,追踪杀自己的人已经不重要了,甚至于谈判的对手心脏病发作,他也努力地想要救。
最后一提影片中精彩的一段感情博弈。
初涉江湖的阿虎和他的女朋友要刺杀久经沙场的任因久和老婆苏花。
同样为爱拼命的两个女人,居然在紧张的时刻却交流起珠宝、名牌手表。
让人直面进入江湖的原因的背后,其实只是纯粹的物质使然。
幸好影片到最后,没有把爱情消解掉,刚遭遇血战的任因久和苏花,互相搀扶着的背影是如此感人,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帮她把掉在一边的一只鞋捡起。
这个镜头,代表着这部有意思的浪漫主义反黑帮片永远定格在我心里。
【义什么义?
难怪你整辈子都做人家的老二!
我知道你衰在哪里了,你衰在笨实!
做大的不是这样想东西的,关老二!
我以事论事而已的嘛,他是没做过大呀】[当年千里送嫂,你可知我为何要月下看春秋?
我也是一个男子]——————————————————————————————[我弟弟帮你们做事死了啊!
你不是说过要好好的照顾他的吗?
]【人都死了还哭个什么呢?
等会我们去买个prada啊。
】[我要的不是prada啊!
]【这个世界哪有女人不爱prada的呢?
我买多两个给你】[这件事是很介意但不是最介意的...我最介意的是你当着这么多人的年说我没仔生......我真介意得不得了,真么多年来我真的很想给你生个仔啊,但是没得生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难道以后叫你不要做这么多缺德的事啊...我梦见我生了个bb,没有屁眼的啊!
让人惊得不得了,那个bb是没屁眼的啊!
你想都想不到这么恶心啊?]【那这么久你不同我说?
】[有用吗啊?
你还不是那一句,“我们出来混,预着了啦”]【我们回英国吧,我们回一次英国吧】[你下一次找女人,不要让我知道]【我就是喜欢这个花皮箱,不喜欢就不要跟我回香港!
】
《江湖告急》林超贤最好的作品,黑色的喜剧外壳下包裹的是对即将逝去的江湖与情义的不舍与无奈。
电影中关公显灵,一番忠义表述却得来out的评价,心寒而去。
任因久最信赖的三个下属,保镖是gay,保护他是为爱而非忠义,军师认为跟着他不过是份工作,忠肝义胆不过是演技搭够。
唯有狱中的曾志伟对他义气千秋,却也是一个被时代所落下的人。
江湖江湖,曾经那个一根火柴代表枪火,掏个耳朵打个火机也可以很有气势,吴孟达也能为刘德华舍命的江湖已经一去不回了。
先说明一下,我不懂电影,没看过多少片也没读过什么书。
这篇胡诌的文章是我突发奇想写成的,所有的观点都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理解。
全文三千字左右,其中有两千字废话。
写出来只是为了满足我的表达欲,随意看看就好了。
❗剧透警告❗ 前几天突然认真思考了一下我喜欢《江湖告急》这部电影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结局的最后一个镜头。
反反复复看了四五次,始终觉得那个镜头是神来之笔。
在任因久和苏花畅想未来时,瞄准镜对准任因久的后脑勺,这是一种逃脱不出宿命的象征,前面大篇幅的戏谑和无厘头直到此刻突然升华为一种命运的悲凉。
虽然之前的情节时刻都在铺垫,但镜头切换的这一下还是会狠狠敲打观众,让他们震悚、让他们明白任因久想退隐江湖绝非易事。
狙击手最后一刻闭上的眼睛、戛然而止没有道破的结局,再加上这部电影特殊的叙事方式、似幻似真的故事情节,都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带来多种不同的解读。
这篇文章的标题——“荒谬、戏谑与悲凉”,也是由此而来。
如果单纯把《江湖告急》看成是一部喜剧电影那就大错特错了,密集的笑点和荒诞的情节不过是为了包裹内里蕴含的讽刺与悲凉。
它是对传统江湖道义的反叛,推翻了黑帮电影一贯的套路,进而衍生出对“忠义”二字的反思。
在《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中,靓坤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忠’就是一把剑插入心中,‘义’(義)就是我是羔羊”。
往常的黑帮电影里,正派人物总是讲求忠心和道义的,为了社团的稳定和领导人的安危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靓坤这句台词很明显也是对忠义的怀疑与否定,所以他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古惑仔》里的反派角色。
《江湖告急》不同的是,作为主角的任因久完成了一次从抛弃忠义到重拾忠义的过渡,这种复杂的行为让他很难被明确地界定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这也是一种很成功的刻画,他不是平面化的死守忠义的话事人,也不是背信弃义的奸邪之人,而应该立体地看待这个角色。
在我有限的阅片量里所能联想到的类似这样立体化的角色就只有《无间道2》里的倪永孝、《黑社会》里的阿乐和《旺角揸fit人》里的叻君。
不过相比起这三个角色,任因久显得更加温和一些。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讨论点集中在于片里的关公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的人说关公的出现象征着任因久已经死亡,电影的后半段就是对任因久这个人物的完善或者说是他死前的幻想。
可我个人更倾向于关公是真实存在的,他是任因久心中忠义的外化。
在关公显灵救了自己后,一开始的奉若上宾说明他心中还是残存着些许忠义的,但后来因为执意要找出凶手而打算内部斗争,与关公意见相左,讥讽关公让他离开,从这一刻起,他便真正地抛却心中的忠义了。
直到任因久经历了后来阿瑜帮他挡子弹、去监狱探视阿卓、和苏花在饭桌上的谈话等等这些事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最原始的道义,并想极力挽回。
关公的出现是一条分隔线,把这部电影或者说把任因久的心路历程分成两个部分。
正因为有了这段情节,任因久的前后转变才显得顺理成章。
看到有个弹幕说这部电影是“意识流的黑色喜剧”,很难不同意这个定义。
电影的主线是任因久得知有人在24小时内要加害他,召开名为“江湖告急”的会议希望找出幕后真凶。
但这条明线背后潜藏着各种人物关系的纠缠,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些毫无章法,不过其实每段看似不相干的情节它们共同的发散点都是任因久这个角色,在这些情节中,这个角色慢慢被塑造、形象也逐渐丰满。
讲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点: 1、任因久和他身边人的关系电影里任因久的个人旁白对他身边比较亲近的人的介绍,和后面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人的真正意图其实截然相反。
他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周围的人,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对他们做出判断。
他没有看到阿瑜是出于同性恋的爱慕对他舍生相救;没有看到自己认为的一心想当古惑仔的师爷阿伟,其实只是为了赚钱逢场作戏;没有看到苏花一直都很介意他把不能生育当作是一个笑柄;没有看到自己的情妇Jojo失去亲生弟弟之后需要的不是PRADA而是安慰……所有的这些不能一概而论说他识人不清,但某种程度也反映了他的自以为是和主观臆断。
这是一个很致命的弱点。
2、任因久和阿虎这段关系贯穿全片始终,很值得展开来详细讲讲。
根据电影里所提供的信息,阿虎原先是大口连的手下。
在电影一开头任因久和大口连的对峙中,任因久凭借其狠戾的手段成功还击了大口连的挑衅,这给阿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后来他找到任因久说希望为任因久做事。
任因久对此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他先是在脑海里飞快搜寻了当天在场所有人的面孔并与阿虎的脸对应。
在这个情节之前,Jojo曾经拜托任因久照顾好自己在他手下做事的弟弟,他回到车上就忘记了她弟弟的名字以致后来间接促成了她弟弟的死。
但这里却展现了惊人的记忆力,很难不让人感到或许他只是把Jojo当作是生活的调味剂,而没有投入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回想起当天的情形之后,任因久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阿虎的请求,理由是阿虎这样做是对他大哥不忠。
这里我的理解是,任因久意识到把阿虎这种可以随时倒戈的人留在身边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知道哪天对方就叛变为自己制造麻烦。
然而讽刺的是,他给出的理由是不忠义,但任因久在后来又背弃自己心中的忠义,这种表里不一却依旧能冠冕堂皇地指责其他人,也是一种对所谓江湖上忠肝义胆的否定。
后来阿虎受到基嫂的挑唆,带着女朋友单枪匹马就冲去与任因久决斗。
凭借自己没有什么策略的勇猛,最终搞得四人两败俱伤。
刚好这件事发生在任因久有退隐之意后,阿虎和女朋友的冲劲或许也让任因久和苏花想到了当时年轻的自己,摆摆手说“放了他们”颇为云淡风轻。
这段贯穿始终的关系在轰轰烈烈的激战中缓缓落下帷幕,如果没有两人的互动,这部影片将会失色不少。
3、关于“江湖告急”和结局兜兜转转又说到结局了。
电影的最后留了一个很大的悬念,就是任因久究竟会不会死。
狙击手在最后一刻闭上了眼睛,任因久和苏花会不会趁机走到别的地方去,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观众去想象。
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它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可供解读的空间很大,结局无疑就是一个最大的谜团,包括任因久一直在追查的杀手,最终的身份也没有暴露。
不过就像电影里讲到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预料到这个结果,是谁动了杀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江湖本来就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安乐窝,古往今来只要有江湖的地方必然会掀起腥风血雨。
电影也是对传统江湖的解构:你所以为的忠肝义胆的兄弟其实各自心怀鬼胎,你所以为的弱者其实在幕后操纵全局,你以为自己恪守忠义其实早已背弃信义……“江湖告急”这个名字真正象征的不是一次突发的事件,而是长久以来潜藏在江湖内部的危机。
“出来混迟早要还”,坐享名利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道上险恶,江湖路远。
还有很多想法没说出来,比如和《无间道2》的一些对比、上面没提到的其他角色对任因久这个人物的塑造……很多很多。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直到今天一共完整地看了四次,每次都常看常新。
记得高三住宿的时候趴在床上补影评,写道“非传统类型的江湖片,融黑色喜剧、爱情、文艺、玄幻于一体的电影。
是一部看了简介就很感兴趣地点开,看完全片后喜欢到无法自拔的电影”。
现在也是这样啊,这次看还发现了几段致敬《枪火》《半斤八两》和其他电影的桥段,就当作是四刷过后的小彩蛋吧!
除了以上这些,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配乐同样是让我很喜欢的因素。
韦启良的配乐太优秀了,之前看《爆裂刑警》的时候让我念念不忘的配乐也是他创作的。
每次配乐响起就会击中我心。
演技更不用说,每个人都贡献了极其完美的演技!
看完这部片之后我立刻爱上了梁家辉。
最为人称道的是电影里他和曾志伟的长镜头,职业水准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只看手部动作都能参透角色的内心活动,更别说加上台词和侧面的神态了。
这些细节单独拿出来写也可以写很多,改天再写吧!
这电影本来是想当喜剧看的,最后的那首歌太好听了,搜也搜不到,只是觉得很多镜头很莫名其妙,看完影评才知道这是很优秀的一部电影,无论是eason还是梁家辉吴君如,还是张耀扬,黄秋生,每个人都能反应一些东西 。
很典型的“江湖”式开头,不过为什么要说白羊座?
人生得一知己很不容易,何况不止一个。
久嫂对久哥的理解和迁就,阿愉的倾慕,阿卓的忠义。
关公的出场是个开关,但其实换个情节也可以让剧情流畅饱满。
阿虎帅比一只,陈奕迅从头至尾一副损色。
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心目中古惑仔里魄力仅次于浩南哥的耀扬哥。
林超贤竟这么自由奔放过,关公的段落真是灵光闪现,突然却不突兀雷人,黄秋生的表演与角色的离场处理起了很大的助益。林超贤的黑帮/警匪片中的「血色浪漫」比起杜琪峰还是有距离,但梁吴的一些段落还是很动人,让人联想到柔道龙虎榜,尤其那一双跑掉的鞋和那只行李箱。
很有特点的黑帮港片…… 耀扬哥竟然演gay…… (PS:车路士和纽卡素 国语版说的是火箭对纽卡…… )
我不知道大家为何把一部如此没有逻辑可言的片子拉到7分以上,对我来说看这部片子真的很难受。主题确实是黑色幽默,可我只看到了黑色,却没看到幽默。整部电影来客串的大牌明星确实也不少,但是呈现在我面前的唯一毫无完整性可言。
补~个人不大喜欢这部,有些黑色幽默的点让人咂舌。。。还有剧情有够乱的~~
一部港式喜剧电影,如果是抱着看经典的黑帮电影心态去看绝对大失所望,这也是给这部电影两颗星的原因,吴君如在很多镜头其实挺漂亮的,只不过人一旦动起来就有回归屏幕前熟知的风格,曾志伟虽然戏份不多到说的几句台词还挺动情。黄秋生经典的送嫂千里月下读春秋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亮点。
终于又重温了一遍,实在很给力一部黑色幽默!就怕张耀扬说出那仨字儿,他还真让人情何以堪啊!谷祖琳吴岱融杜汶泽李力持许鞍华吴耀汉曾志伟陈医生黄秋生等等酱油不错,额,发现吴君如和梁家辉的某些戏尺度还算蛮大的。结尾真的让人很感动,果然还是老婆最好呀!电影里的阿虎是典型的有勇无谋的大SB。
久哥。。其实 我一直 一直 都。。好爱你~~
什么反类型?反你妹
很神金的香港黑帮片 无厘头神经病笑点永不缺席 大哥拜关公却不忠义 男男相斗也是拿“忠义”当生意 以及“男人都是潜在的男同”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味🚬味很重的一部片子梁家辉作为黑社会大哥发挥平稳 不过黄秋生扮演的关公画风更是自成一派正气凛然 张耀扬演的阿愉最好是墨镜西装半永久吧保持氛围感对观众眼睛比较好
黑帮也是要谈恋爱的!忠义或者是爱,回归之后的香港黑帮片核心。没想到是喜剧来的,简直是制片人向华强大哥给自己老婆写的情书吧!人物魅力很大,小弟和大佬的对杀竟然如此狗血。黄秋生演穿越而来的关公,好身手,真有点粤剧底子。梁家辉也算是演什么像什么了。
有点稀里糊涂,不知道为什么她会推荐这部电影,不懂!
2008.12.26的确算不错的黑帮片
没看懂。有律动感舞台剧模式电影。有很多明星参演。警察律师足球运动员关公齐聚一堂,号称江湖。
下次再也不跟你一起洗桑拿了&拍照片那段笑死了~
林超贤少有的灵气之作,用小景深高速镜头刻画出的黑色幽默很是有趣,故事也极具匠气,偏重于寻找自我价值,但又不失诙谐,特别一众配角,太抢戏了,基佬配关公,萌死了。
7.0/10 分。黑色幽默,有点恶搞。感觉前后风格有点不一致。。。
黄秋生的关公真是笑尿了 -介是咩表啊-江詩丹頓啊
江湖大佬的沧桑二三事
林超贤毕生最佳作品,香港黑帮电影扛鼎之作……等等。
其实各种角色都是意象,都是符号,都是指代。这说的不是一个单纯的黑帮故事,而是一个黑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