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战场》向我们展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
东北抗日联军的杨靖宇将军被困绝地,吃树皮吞棉花,壮烈报国。
赵一曼政委视死如归,面对日本鬼子的严刑逼供,顽强不屈。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利益,兵谏西安。
张自忠将军亲临前线,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左权将军为了掩护老百姓撤退,身负重伤,在敌人的炮火中为国捐躯。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为了正义,不远万里深入中国抗日前线,不幸感染病毒,客死异乡,毛主席为他的牺牲深表痛惜,还撰写文章高度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内容过于真实,拍的很细节,比一般的抗战片要拍的好(主要是故事多),不像其他的小剧本,另外中国很多历史人物基本上都在,包括一些侵略者,尤其我看到攻打上海的时候,看到了电影🎬八佰的影子,虽然说演员不是很真实,但是我们看电视,只要觉得好看就没问题了,我觉得最精彩的就是空军、海军之战。
陆地有点腻了
因为喜欢某男演员来看的《东方战场》,意外发现这部剧还挺好看,制作宏大,虽然看起来更像东方主战场纪录片,某些事件能省则省。
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通篇看完,印象深刻的是石原莞尔和东条英机,当时东条英机演讲中提到中国统一的路线,不是从东往西不是从南往北,而是从北往南。
然后下面的石原莞尔一脸懵逼,你他么抄袭我的呀。
土肥圆贤二对石原莞尔说他这不是你告诉他的吗?
东条英机得势,石原莞尔失势。
这让人想起了蒋介石对张学良说的话,时也,运也,命也。
军国主义少壮派、冒险派上台,想迅速侵占中国,历史证明,他们错了。
我查了一下石原莞尔,发现这个人真的很厉害,战略家,战略眼光总比旁人高,他主张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应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被东条英机否定了,他认为苏联才是日本最大的敌人,中国是老二,日本陷在中国战场上会将日本拖死,历史证明,还真被他说中了。
日本也错过了进攻苏联的最佳时间。
苏德战争结束后,苏联抽身来对付日本,这时候日本的败局已定。
《最终战争论》里面石原莞尔提到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他把日本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因为日本是学习中华文明最好的典范吗????
不懂,可能他是民族主义的代表吧。
现在看来,似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正在发生冲突,可惜,石原莞尔想不到的是,他引以为傲的东方文明的代表日本已经被美利坚改造成西方文明的✕✕✕了。
东方战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国家主权,不畏强敌,英勇抵抗,在东方战场上为反法西斯同盟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每当我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就会联想到:这鲜红的国旗是由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浸染而成的呀!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而我们,应该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珍惜美好的现在,为建设祖国的未来好好学习,贡献力量。
刻画了非常多或大或小的人物细节,众多场景,众多演员,是战争中的群像,值得敬佩。
战争是由高阶的思想为指导,才能发动起来,德国如此,日本亦如此。
当时的历史都在像大政府时代靠近,德日甚至苏联中国,就是美国也走了罗斯福新政,政府实力得到加强,美国生产力之强,国民之富裕,农民的购买力产生了西尔斯百货,福特工人能买得起汽车,日本要跟美国做生意,英国,苏联,中国要得到美国经济和武器支持,美国一个国家支撑着所有盟国的信心,承担着战争胜利的定海神针。
因着中国抗战的巨大贡献把中国拉入四大国之列,罗斯福总统是公正的。
美国国力之强是由于科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催生出来的,这也是由于美国的教育,庞大的市场需求所需要的。
战争的结果,各国政治家都能判断出来谁将赢得胜利,战争依然是持续下来,直到推进本土才不得不宣布投降,以至于投降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真正到最后也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做到战争最少。
本剧是第一部全景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并且采用电视剧《东方》《长沙保卫战》的剧情国际视角给人以一种客观全面的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本剧缺陷有1.《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南京保卫战》过多采用80年代到90年代的电影片段,在视频画质方面影响很大2.在介绍《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不如电视剧《少帅》介绍的更加全面细腻本剧亮点重现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江桥保卫战》《长城抗战》《一二八上海会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中国远征军》《伪满州国的灭亡》《汉奸汪精卫》 《中国空军远征日本》 《日本华北观摩团的覆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本剧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可能有些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叙述一些重大事件中掺杂一些与该事件无关的人和事影响观看的流畅性,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剪辑软件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电视剧进行剪辑合成,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好,大家的一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达到最好的观看效果。
从2015年年初知道《东方战场》这部剧,在网上搜了搜,便一直期待它的上映。
等了一年多,耐心都快被磨平的时候,今年6月开播。
原本满心期待,然而现在只剩下了失望。
首先马占山的江桥抗战,了解不多,但就电视剧而言,个人认为还是拍的不错,把马占山活灵活现展现了出来。
(马占山真的给这部剧添色不少,因为很多人物都很苍白,而他很真实)然而接下来,却越来越多的bug。
九一八事变,没有描写下东北军有两只队伍殊死抵抗,反而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李天白在当英雄。
特别是马占山知晓李天白身份后说的那一番话,简直苏到飞起匪夷所思。
淞沪抗战,张治中的第五军不见踪影,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太多的浓墨色彩给了张学良,让我看了十几集都快以为是《张学良传》。
山海关战役凭空出现的苏娅,跟她老公一样外挂全开,一脸傻白甜的形象,任凭周围人都死了,自己还是金刚不坏之身。
最后的最后,很想知道苏娅是怎么跑出来的?
对苏娅的描写都比安德馨营长多,也是很醉。
此外,这部电视剧对赵一曼的刻画特别糟糕。
好几个片段都是尴尬地让我看不下去,大义凛然的感觉被演绎成了舞台剧,许多话太空洞与刻意,尤其演员在面对日军时的表情与说话语气,带给我的感觉就跟这部剧宋庆龄带给我的感觉一样。
个人认为《东北抗日联军》这部电视剧不错,很真切刻画了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形象。
七七事变是抗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然而29军赵登禹将军,在平津战役脸都没露。
淞沪会战是我最期待的战役之一,然而却支离破碎。
许多重要的坚守都没讲,仅仅是画面切到一堆人拿着机枪在进攻然后就切换了。
阎海文的“中国没有被俘空军”这句话也没了,沈崇海陈锡纯驾驶飞机猛撞“出云号”也没了。
这些都是之前我万分期待的片段。
罗店战役避重就轻,姚子青全营的坚守,就浓缩为姚子青被杀?
意义何在?
最后的四行仓库最为重要的升国旗片段也没了。
最神圣鼓舞人心的一幕都不存在了,整个淞沪会战还剩下什么?
既然没有就干脆别拍杨慧敏,免得露了个面别人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太原会战之前我们做过很多猜测,因为之前许多电影都拍的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我们都很期待这次《东方战场》要怎么拍。
然而事实证明,这次拍的比别的电视剧电影还要糟糕。
浓烈的色彩对比(不知道从哪个片剪接的)让人分分钟出戏,平型关大捷都是《太行山上》的影子,阳明堡倒还说的过去,但最关键的忻口战役就一笔带过,连影子都没露。
期待的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将军也就被忽略了。
太原失陷也是一句话就结束。
这样的太原会战还剩下什么?
此前看过许多南京的片子,大多着重于大屠杀,南京保卫战也就是一副“守军仓皇溃退”的形象。
然而坚守八天,11位中国将军殉国,5万将士牺牲,这中间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不能被忽视。
所以一直期盼能有客观反应南京保卫战的电视剧。
然而,也是自己想太多了。
基本没有,有的出现片段也是无关紧要的打打杀杀,雨花台紫金山中华门等惨烈的战役统统没有体现,(之前很期待看到高致嵩、朱赤、易安华等诸位将军,然而没有)。
大屠杀也是尽情剪接别的老片,毫无诚意。
此外,还是要吐槽一下空军的bug。
除了阎海文以外,李桂丹也被安排成和高志航同天牺牲(然而两人牺牲的年份也不相同,李桂丹也明明是在武汉空战中牺牲,也不是撞击同归于尽)。
好吧乐以琴刘粹刚也就直接交代完了,完全没让人理解真正空军的姿态与英勇。
陈怀民的片段倒还好,但最后那段选个姑娘朗读陈怀民姐姐的信,矫情做作地我忍不住快进。
丧失至亲的哀痛,全被朗读地和学校演讲大赛一样,竟然读出了慷慨激昂的快活感而不是深沉的悲思?
难以理解。
海军的篇幅更是小的莫名其妙,仅仅一个中山舰沉没就概括了全部海军了,失望。
海军这么一个英勇的群体甚至没有某些个体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
徐州会战也跟没有一样。
滕县临沂台儿庄冒个泡就过去了,甚至都没有池步洲出现的时间多吧?
不是很能理解一个重大的会战就是以这么昙花一现的姿态来呈现。
那我还不如去看纪录片。
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丝毫不能从这部剧里学到什么。
接下来连着数集是八路军的片段。
最好笑的是一首歌都可以讲这么长的时间(忻口南京的将士笑了,我算啥?
)修滇缅公路的片段虽然少,但大体还是满意的。
老人、妇女、孩子的共同努力,心酸而动容。
但不得不愤怒电视剧对张自忠将军的敷衍。
他露脸时间还没池步洲妻子多?
没赵一荻多?
没李天白多?
连最后的殉国战都拍的毫无诚意莫名其妙,感觉就是直接给他一死了之。
这就是本部剧最大的问题,许多重要的人物,那些牺牲的将士以及某些重大战役,都没有一些虚构人物或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
细节方面处理不当,又有部分与史实出入。
人物刻画苍白无力,仅仅用大段大段的旁白来堆砌,毫无特色与个性(一副纪录片即视感)。
长沙会战篇幅短的如同没有,所以不做任何评价。
入缅作战,基本还是满意的(这么小的篇幅能拍成这样也不容易)。
杜聿明的形象也很正面,特别是和史迪威对话,觉得他够霸气。
新38师进印度也觉得比《中国远征军》拍的好,《远征军》那里拍的孙立人没什么表情略窝囊。
然而戴安澜将军的遗体不是因为高度腐烂而火化了么?
这么严重的错误也犯,佩服剧组。
之后神一般的出现赵一荻。
这部片也美化了英国佬,不然真的会掀起仇恨吧。
炸桥不让国军撤退,武器宁愿留给日本人也不给国军,大溃退导致没一场会战打起来……数不胜数啊,害死戴安澜等远征军将士的很大一部分因素。
野人山撤退的悲剧,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感没有演出来,因为篇幅太少了,无法展开。
目前就看到这里。
想了解历史的,还是读读《国殇》这部书吧。
最后忍不住想吐槽电视剧里给宋庆龄的设定,每次出现都是圣母普济天下的即视感,长篇大论的话语加上那种配音,活脱脱花瓶的感觉,真的很尴尬。
(不过毕竟80集的剪成了66集,也不能指望这部剧有多好了)【8.1最后一次更新。
针对这篇长评的问题,因为是我七月份开始边追边写的,看到哪里就更新一次,所以难免像流水账。
因为现在要开学了所以也没空推翻重写一篇总的长评。
所以大家来看的将就一下,就把这篇当作流水账似的吐槽吧。
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只是自己看的时候有感而发针对性而已。
】
文/满囤儿江苏卫视、湖北卫视热播的《东方战场》已经凭借其辽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锋,深深地抓住了一大批电视观众的心。
也许一开始人们是被其精良的制作所吸引,但随着一集集的推进,观众们开始体会到这部曾获得“优秀剧本创作奖”的大剧的深层魅力。
在即将收官的当下,我们回顾整部剧集,会看出它的国际视野、多元视角、全景展现,是影视工作者迄今为止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最深刻的总结。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为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更具参考价值的书写。
我们所熟知的事件、人物、战役,都被放在了同一个准线上。
当观众对整个历史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化的认知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那就是他们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都会从国家和人民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观察,并以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制定方针、提出主张。
他们的方针和主张不是这个历史上的唯一,却是最被认同、最被拥戴、最有影响,并引向胜利的那一个。
横向书写:全世界的焦点与透视碍于投资的限制,各个国家拍摄历史题材影片的时候,大都只展现自己国家的那一部分。
《东方战场》却用近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做了一次空前的壮举。
它不仅拍摄了发生在中国地理区域上的抗战历史,更拍摄了大量同期国际上的其它国家和阵营的活动。
在长达14年的时间跨度中,《东方战场》涉及了六大阵营:中国共产党阵营、中国国民党阵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阵营、伪满汉奸汪伪阵营,以及德意法西斯阵营。
可以说,在东方战场向前推进的同时,世界其它角落的反法西斯进展,观众也可以同步掌握。
比如在内地抗日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候,剧集把镜头一甩,带观众来到了侵略者日本的本土,直击了普通观众不太熟悉的“二·二六事件”。
随后,镜头给到了苏德双料间谍佐尔格、给华盛顿发电报的美国大使、在陕北接受国际记者采访的毛泽东,以及在伪满洲国受到日军将领挑衅的溥仪。
一个事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阵营内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都被展现了出来。
苏联、美国、中国、日本国内,对同一事件虽然有相同的关注,却有不同的透视。
日本政府内部的变化,与中国抗日形势的变化双线推进,也让观众更能理解到这场战争深层的原因。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在于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
这是震惊全球的事件,在当时是全世界的焦点。
《东方战场》并不直接去拍摄“西安事变”的现场,只用了资料影像予以交待。
之后镜头并不先给到共产党和国民党方面,而是先给到了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对事件的揣测是认为张学良与苏联有联系。
随后镜头立即顺势转向苏联方面,又通过斯大林的口,讲述了苏联方面对此事件的评价。
观众一眼便看出日本的猜测和苏联的实际是不符的。
在这两方面的展示结束后,镜头才来到西安,来讲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看法,与苏联方面的猜测也不尽相同。
经过如此周全的三相比较,观众不仅看清了各方的猜测,也对比出了各方对事件洞悉的程度,以及其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的适宜程度。
这种横向比较在《东方战场》里还有很多,给观众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同期参照。
纵向书写:发酵而成的连锁反应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都只选取抗战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去展示,对于不熟悉历史全貌的观众而言,无法了解到这个片段在整个历史上所处于的位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东方战场》把14年抗日战争里,发生在东方战场的140多个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小事件,全部融进了66集之中。
观众只要从第一集追看到最后一集,就会对这140多个历史片段有一个清晰的排序。
明确了时间关系,观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个事件在数年后,因为发酵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比如池步洲这个人物。
他为后世所熟知,是因为他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
《东方战场》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并不局限于他在破译密码时的工作,而是早在13集的时候,就描写了他和白滨英子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的阻挠。
这个小段落看上去似乎是在横向描写日本本土百姓被战争侵扰了生活,但同时在纵向上,为池步洲后来之所以投身抗战,用破译密码来报效祖国进行了铺垫。
有了这个纵向的时间线,一些独立的传奇也有了历史的参照。
比如赵一曼是抗战的个体,当《东方战场》把她在黑龙江珠河县的演讲紧接在红军长征的资料影像后,便形成了完美的坐标迁移。
观众能够直观地体会到,红军长征在时间上的一个发酵,便是地域上的另一个地方,民众受到长征胜利的鼓舞而抗日热情高涨。
此外,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地道战、百团大战,以及军统谍王戴笠、特工英雄阎宝航、百变女谍川岛芳子、王牌飞行员高志航等传奇人物,都明确地安放在这条时间线上,让观众对它们从知道上升到了解。
历史细节的描写:艺术创作的浪漫与准确历史是需要被铭记的,只不过在什么时代就需要用其对应的主流媒介来实施。
以前曾经采用过的媒介是壁画、竹简、锦帛、纸张等,如今多了一个,那就是影像。
其实,《东方战场》的社会责任和传承价值,有点儿比肩二十四史的意思。
它就是用全新的媒介来铭记历史的行为。
只不过相对于传统史书的刻板,新媒介的《东方战场》毕竟存在着“艺术创作”的成分。
正因为有着“正史”的责任,本剧在对每个坐标点进行艺术描写时,在传统的浪漫之上力求着准确。
所有历史事件都力争在事发地取景。
东北抗联部分,所有角色都带着东北环境特有的“哈气”,体现出地域上的高度准确。
本剧自建组开始,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资料组,对剧集中的所有细节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证。
一条“本国演员饰演本国角色,既要形似更要神似”的戒律,更是把本片细节的准确推到了史料级日本方面参演演员270多人,欧美方面参演演员260多人,重要历史人物均由其本土的特型演员饰演。
《东方战场》以“高保真”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绝了尴尬失真。
艺术的浪漫性则体现在细节段落的编写上。
比如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用解读电影《风云儿女》的契机,解开了蒋介石的心结,体现出了在严肃题材中所穿插的浪漫色彩。
再比如日本皇太后九条节子在后宫宴请溥仪时,溥仪虽然言语上非常友善,但是不经意的咳嗽(因偶感风寒),从微表情层面显示了其内心的挣扎。
这个小细节用隐喻的电影语言,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旁白中所讲的“感激涕零”不过是一层表象。
繁星万点,得民心者是中流砥柱当横纵两条历史线的描述都得以完善后,我们会发现《东方战场》把这14年的历史书写得极尽完整、清晰。
我们可以客观地从中考量每一个事件和人物所体现出的历史意义。
而这众多的事件和人物,真如繁星万点,既有自己的轨迹,又影响着其它的轨迹。
当我们梳理这些轨迹的时候会发现,共产党的轨迹,对其它轨迹的影响最为深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显然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事,从《东方战场》的横纵双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股深藏的推动力量。
这股力量就是人民的选择。
唯有人民的选择在推动历史车轮滚过。
整个14年抗日历史中,共产党也不是没有迷惑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给出正确的方略,吹响清亮的号角,并以实际行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鼓舞同胞。
面对众多的突发事件,整个国际社会有着各种势力提出各种主张。
可是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只有共产党的主张是深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的。
毛泽东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第七条便明确指明了“改良人民生活”。
纵观剧中共产党在14年里所作出的判断、所摆明的态度、所采取的策略,无一不是真切地与人民利益站在一起的。
于是,人民作出了选择,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必然。
《东方战场》即将收官,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片片拼图绘成全景,繁星点点照亮历史的天空。
让我们俯身查看,转头回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纵观这么多年,虽说也有很多电影电视剧非常优秀,但是能从头到尾展现这一段历史的作品真的很少。
评论里都是说这个避重就轻,那个gcd戏份过多,削减了正面战场的戏份。
但是这就是gq,审核制度,某些产业领域的问题也不算一天两天了,能够如今尽力的还原更多的历史已经算不错了。
为什么我们能对韩剧美剧一个个打上8.9分的高分,为什么不给我们国产剧多一点点包容。
这部剧16年拍的,才有多少流量?
甚至远没有一部谍战的流量多,像描述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的细节》《一寸河山一寸血》这些书也是最近几年才解封。
很多国人真的连完整的讲出抗战的时间线都不清楚。
甚至很多抗日的英雄都不了解,虽有瑕疵,但正是有这些作品一步步的尝试努力,才能看到更真实更优秀的作品
正如导演路奇所说:对于很多观众对这部剧口诛笔伐,他能够理解,因为这部剧是需要一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熏陶才能够读懂的。
好的作品之好应该在于它能够给人以启迪,让人觉得不是在浪费时间,而且必须引人入胜,我想该剧对于我而言,是一部好作品,第一,它让我全面的了解了中国14年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艰辛历程与全国人民的顽强无畏;第二,它让我全面的了解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国际国内环境与形式,以及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第三,它进一步让我知道了国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国军的巨大牺牲;第四,它让我对TG当时所处的形势以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第五,全剧透露的核心思想并非‘日本帝国主义如何邪恶,一定要打到日本法西斯’,而是世界和平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难得的和平,人类应该休戚与共,睦领友好,这是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国气魄的体现,我认为,这也是这部剧出众的原因之一;第六,虽然该剧为了政治正确必然需要对TG有所美化,但并不妨碍其成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诞生的最真实最客观最全面最宏大反映14年抗日战争历程的最优秀电视剧。
这个剧以时间为主线展开各个时期的事件。但事件之间主次不清。日方的描写过于细致但同时略去了不少重要事件,如长沙战役、蒋夫人美国会演讲、重庆大轰炸惨案等等。另外,选角方面存在瑕疵,杨靖宇太矮,赵一荻太丰满,赵一曼大鼻子......这些差异非常明显,不真实。还有频繁跳戏、大段日文等等。
直接拍纪录片多好……
作为电影本身来看,我认为它还算是合格,导演运镜的巧妙和添入其中的艺术感,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
在看纪录片的feel
太假了。第一集就侮辱我智商。张学良亲口承认不抵抗是自己做的决定,这都能黑到老蒋身上。从此可见,这部剧又是一部不尊重历史的电视剧
致那些所有的英雄们
场面宏大详实,演员颜值演技过硬,剧组细节考证狂人,品质好的群像戏。看的时候会和人讨论其中的战争战术和外交伦理等等,喜欢玩《帝国时代》这类游戏的人应该会喜欢看。
洗脑玩意儿
好片,全景展示中国抗战。
像纪录片,五毛钱特效
我以为是纪录片呢。
还可以
红方人物和宋庆龄说话怎么都像背教科书背纲领似的?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抗日剧中似乎没啥意义。70多年过去了,该剧的一些历史观点还是过去的,918和光头没多大关系。还有,这部剧注水太多:文艺青年搞文艺都要演一集,小六子戒毒浪费一集,真正反映战场上的事很少。抗日剧只能这样了,有些还不让播呢
有出彩的地方但老毛病懂得都懂。无所谓国粉,也没有贬低我党抗日功绩的意思。但,1937年~1941年的国内正面抗战,1942年~1945的远征作战,都是国民党惨烈但真实的功绩,我们会记得。很多优秀的国军将领和战役要么一笔带过或直接忽略。而我党被过度放大和神话,导致很多剧情或悬浮或老套或无味,再加上作为一部正剧出现较为严重的道具错误(尤其是枪械跟抗日神剧的混乱程度有一比)着实不应该
有些抗战,看到那些画面就不能再看下去了,但大多数都把这些画面放在了第一集,愚蠢。
👋我觉得还挺好看的。
看的鱼蛋cut
尽管有错漏,但并不影响这作为一部大格局的历史片
整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战争场面不多,很多都是引用,基本就是按照时间讲述历史,喜欢历史的可以看哈,几个国民党人物表现还不错,就是感觉中共的人物形象没有前几个给力,可能需要换年轻的演员了。历史性很好,战争性一般,表演中规中矩吧
39集大和cosplay长门。其实珍珠港事件的当天完成试航的大和在归航途中遇到了出港的时任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攀登新高峰1208,由长门开启的战争交给了刚刚开始舰历的大和。二个多月后,大和接替长门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命运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