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片是美国人最擅长的影片类型之一,尤其是对大场面的掌控可谓是独步天下。
从第一次鸣枪起,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冲击,几次爆炸场面甚至有着不逊于“变形金刚”的震撼力。
不论是角色的安排或是剧情的发展都体现浓重的美国感觉。
一个简单的故事怎么才能拍得惊心动魄呢?
什么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呢?
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写实的手提摄影机拍摄是最能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
这部“反恐王朝”将重头戏压在了最后的一大段巷战上,晃动的镜头如今已成为一种潮流,那种令人心跳加速的感觉会让你如同进入了影片一般,惊险刺激。
除去那些大场面,所谓的反恐、政治角力、英雄惜英雄、宽容精神不过是一些点缀而已。
这部戏应该是07年上映的动作片中我最满意的一部,超越过度夸张的虎胆龙威4和火线保镖,盖过人气极高的谍影重重3。
这部片子的角度太美国了……不过最后那句I'll kill them all确实很经典……说出了人类最本性的思考和判断……永远没有胜者,也没有输家
圣诞节前看NBA比赛时候,插播了这部影片的TV宣传片,说HDDVD马上上市,不得不承认,宣传片还是给人留下了一定印象,所以圣诞节之后就搞到片子看了。
总的来说这部片有一定的野心和独创性,应该也得到了沙特政府的支持,内容中规中矩,很多场景可以开开眼界。
但是看完全片,却没有什么感觉,只有一个词--平庸。
首先节奏上就有一定问题,片子前面的节奏太缓慢,后面时间不够了,结果破案本身显得无悬念无过程无曲折无突破,还存在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铺陈,以及政治角力上。
说到角色,FOXX演的主角实在太普通了,没给人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他的同僚也是一样的模式化,这应该归罪于破案过程占用的时间太短,没有能够表现出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
另外,沙特人在片中也显得比较呆板,就好象那猥琐的美国外交官说的,”这里的人都傻“,平民都很呆,军官都很楞,政客都很自私,恐怖分子开枪都很不准。
只有受过美式文化熏陶的faris出淤泥而不染,浑身正气大义凛然又不失专业水准和精神,对阶级敌人无比痛恨对人民无比热爱。
这年头流行手摇镜头,本片也不例外,但请放心,绝对没到伯恩身份3那样的程度。
有人拿这部片和heat以及黑影坠落比,还是免了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那两部片子真的太经典了,让人觉得看多少遍都只是为下一次热身,这部片子看了一次准备看第二次的人恐怕不多。
要比较的话,最后那段巷战,让我想到的是哈里森福特演的燃眉追击,美国使馆车队在哥伦比亚遭遇伏击,同样类似的敌对环境,那部片子就显得真实很多,伤亡率看起来更可信,除了瑞恩有主角光环之外,其他人管你大使还是主角的领导全部挂掉。
相比之下,本片中AK,手榴弹,RPG全部上阵,结果美国F4无一死亡,甚至连稍微值得一提的伤都没有。
只有可怜的faris作了牺牲品。
而且两边的交火过程设计得太普通,没有什么给人深刻印象的镜头。
两势力在民居激烈交火类的巷战拍过很多,去年那部《人类之子》里面那段的确是最nb的,看了那个再来看其他的感觉平淡好多。
全片最搞笑的,是去见因为失眠而改邪归正,投身政府绿色网吧建设事业的那位大叔时,网吧里面的小朋友很明显都在玩CS一类的游戏,看起来,大多数人都选的”匪“。
不知道片中如此超强的FBI会不会玩CS,否则在网吧坐下来选警和小朋友PK一场,可能会比后面那段美国人零伤亡的、缺乏说服力的战斗更有吸引力。
(特地关注了下那位大叔摆弄的主板是什么型号,可惜没能看清。
)当然,上面虽然说了很多负面的,本片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尤其是结尾,平行蒙太奇用的很出色。
对于认为本片是完全模式化的主旋律,吃爆米花看到结尾的人,这个结尾足够让人意外。
至少,比我想象中的美国佬站成一排目送英雄灵柩入土,养鹰王子授予英雄家属烈士证书这样的镜头要好得多。
总评一下,虽然douban上包括我自己这篇影评都比较负面,但对于单纯想看一部反恐题材影片的人,本片还算是值得一看的,有一些独特的东西。
就算别的都不满意,至少还可以看看沙特的风景,主角的墨镜,以及王子养的羽毛梳理得很干净的鹰。
这不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反恐好莱坞大片,影片中激烈枪战的部分只占电影后1/3不到,并通过这互相杀戮的场面掀起了电影的高潮,并为电影结尾的主题揭示做了完整的铺垫。
电影花了差不多10分钟去铺垫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讲述了在“后911”时代阿拉伯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产生的直接冲突与信仰矛盾的激化,并导致阿拉伯世界自身的派别分化和和平撕裂,并由此发生了故事开头沙特阿拉伯白人社区遭受恐怖袭击的惨烈一幕。
随后FBI介入的调查受到了国内保守官僚以及沙特阿拉伯各种势力的阻挠,这一段剧情颇有些无聊。
吉米福克斯扮演的FBI主角跟沙特阿拉伯王子毛遂自荐地问:反恐哪家强?
结果几位FBI探员还不就是在尸体上发现几颗玻璃球的碎片、在爆炸废墟现场抽干水找到车辆残余,结果就成了线索找到了恐怖分子的一个窝点,最后还是恐怖分子主动出击才暴露自己,引狼入室——也太小看沙特盟友和沙特恐怖分子的智商了。
开始火拼后的枪战相当激烈,一些手摇镜头很有既视感,不过五个FBI探员包括被绑架那位经历爆炸翻车和枪林弹雨,最后竟然全部健在,也是个奇迹。
甚至最后被大Boss的孙子伏击身亡的也只是沙特警官法拉姆(扮演该角色的演员阿什拉夫·巴姆正是美剧《暴君》的主角扮演者),只能说,美国人真惜命。
故事的点睛之笔发生在最后一幕,在一开始的恐怖袭击中死去的FBI探员弗兰是其中一位女探员的好友,而吉米福克斯当时安慰她的话,竟然跟死去的恐怖分子Boss安慰其孙子的话一模一样:我们会把他们杀光。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阿拉伯世界,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而报仇雪恨、铲除异己的本能也将延续,流血冲突难以停止,这就是这个世界残酷的真相。
看完这部电影,只能说了解了一些美国人在海外搞工作的一些大概程序。
别的没有深刻印象。
好莱坞电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停的在变化,从最先施瓦辛格那样的夸张耍酷戏剧性,逐步发展到了走带“类似真实”道路上的低调耍酷,特工、FBI等等工作人员也不再怎么酷怎么来,而是尽量考虑了一些真实性,他们工作也有难度,也有挫折和苟且。
这是披着真实外衣的低调耍酷,但是事实上,真实情况是,真正是的特工、FBI等更平实、更苟且、更加不酷。
杰森伯恩那样的特工只存在电影里。
生活中的特勤人员并非如此。
由此想到了最近上映的湄公河惨案,彭于晏和张涵予演的警察、卧底、特工那就一个酷,真实生活中的卧底、特工更像是土不拉几的云南老乡,一点也不酷,但是他们的壮举却比电影酷太多了。
这才真实,这才是对事实的尊重,这才能触及人心。
考虑到该事件的背景以及种种政治上的宣传上的种种“手段”,电影表现得那么酷,简直是对事实的侮辱和对观众的洗脑。
真实生活中真的有那么解恨吗?
真的有那么畅快凌厉的战胜坏蛋吗?
真的有那么在意边民的生死吗?
电影就是在吹牛逼。
这是一种洗脑。
回到反恐战场这部电影,剧情没有亮点,平平淡淡的把故事说了一遍,看完就忘记了情节。
影片的开头打兄弟感情牌,影片后半段貌似已经忘记了初衷。
情节推进扣和性差,链接不紧密,看起来没劲。
不痛不痒的干掉了大坏蛋,观众也不痛不痒的看完了电影。
具体怎么才能拍得好看,我也不知道。
典型的美国大片。
片头曲部分呈现的情节,几乎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历史回顾。
杰米·福克斯、珍妮佛·嘉纳和克里斯·库珀也许都还不是好莱坞最当红的巨星,但是也都凭借多年的打拼,有过不少代表作。
不过,本片多少有一点为美利坚海外反恐策略和行动歌功颂德的味道。
其实转念一想,《变形金刚2》开篇的上海激战,对于美利坚来说,不也是一种比较另类的“境外反恐”么?
难怪在中国上映时要刻意淡化上海的背景。
毕竟在中国,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美利坚所谓的“海外反恐”的。
这部电影我看了差不多6遍,相信还会再看,里面的几个片段是很不错的。
首先是开头,简单的叙述加以图片就可以把沙特的历史和西方的入侵解释的那么透彻,以至于我把它们截下来作为中东的一个简要介绍。
然后就是沙特上校Faris在家与家人生活的画面,一个宗教国家除了有亲情之外,信仰也是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
被冤枉的警察,除了对国家的忠诚外,还有的就是一个年迈的父亲和简朴的生活。
一部商业片和艺术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影片之后留给观众的空间。
当你看完电影之后,记住的是里面的人物还是他们手中的红酒,你就已经分辨好它的类型了。
而我记住的是影片最后两种语言对同一含义的表达——We are going to kill them all.当他们每一个都兑现了承诺时,请问这是的世界是站在上帝那边还是真主安拉?
基本就是这么做的 TNT 钢珠 铁钉 小饰物 经常有被炸到的笨蛋从自己身上扣出个温州造的戒指什么的
作为一个非常不专业、只爱看热闹的看电影的人,俺对影片的拍摄与艺术性如何一无所知也不敢妄加评论,这部开始还让我并不感冒的电影却随着故事的推进而慢慢让我觉得有点意思(虽然有点意思这个词用的并不达意),直至到了结尾,说出了整部影片的关键所在。
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以为影片不过是要宣扬米国的惟其正义的反恐观,或者其世界警察的光辉形象,这也可谓是他们的主旋律吧;但是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却让我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比如,爆炸中失去妻子的那个不愿接受调查的人,女子检查尸体的时候被告诫不能接触穆斯林的尸体,街区的人们对调查组的眼神……种种细节表明,这是两个无法沟通的世界。
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原教旨主义和所谓自由世界之间的对立的问题。
我觉得,更根本而言,这是两种宗教因而进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我相信穆斯林文化并不是简单排斥外来的一切,否则以前的中东商业不会曾经相当繁荣;我也觉得这未必都是政府或者宗教组织刻意妖魔化所谓自由世界的结果。
只是我觉得更像,所谓自由世界的所作所为使得那些国家的人们始终对他们怀有一种怀疑甚至敌意的态度,这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导致的。
显然,所谓的真相大白(即找到了爆炸的主使者)并不能说明事情已经解决,影片的结局已经非常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即使我们愿意善良的接受这两种宗教或言文化会有融合的可能(外来队长和殉职警官的儿子友好地握手),愿意相信警官的殉职是值得的和伟大的,可是结尾的那个懵懂少年的轻轻一句话,却足以让这些善良的愿望烟消云散。
电影当中,我也曾疑惑队长到底对那女子说了什么,让她似乎坚强地止住了哭泣,然而最后队长的揭秘却让我始料未及,打破了我对影片之前表现出来的其正义感和正面形象的塑造:无论是所谓恐怖方,还说反恐方,而尤其是反恐方,并没有认真反思恐怖是因何而生的。
难道,杀光就能解决问题吗?
显然不能,从那个孩子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口述爷爷的话来看,未来还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除非,除非你真的是杀光……我想,如果这个结局是要我们反思这两句话,反思“杀光”的意义何在的话,显然,它无疑非常自然合理,也非常震撼;也许,只此就可以成为这部影片值得一看的理由。
对于一部拿反恐题材说事的娱乐片来说,影片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展现本片查案缘由的那场屠杀惨案,做得不错,体现出好莱坞的制造工艺,结尾的十多分钟的巷战和楼中战也让人看得心跳加速,有几分过瘾,但中段一个多小时的查案过程太过平淡,一群美国佬在异国他乡好像只会营造紧张气氛和展现自身的光荣使命感,内容就空泛许多。
总体来说,一个高投资次品。
美版抗绿神剧
伊斯兰国家。。。真的很难理解。。。那个女的就人那段蛮紧张的
Don't fear them,my child.We are going to kill them all.---别怕他们,我的孩子。我们会把他们都杀光。
冤冤相报何时了
前面铺垫太长,可以压缩一下。后面动作戏才是导演强项,具备纪实性的临场感。这导演特爱拍对峙伏击战、炸弹袭击和近身肉搏,是他日后一大特色。
犯我强美虽远必诛,这样强势的右派「爱国电影」却依旧无法回避两个问题——始终只能在某个单独的事件中摆狠却无济于事,「以暴易暴」是民众(唯一)可以接受的泄愤口也酝酿着下一场悲剧,「宽容」在当下是越来越不可能了。
去你妈的 你是要去报仇的
从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结局来看,立意还算真实且中肯,虽然派出去的FBI特别小组所谓抓到凶手,但也算是把别人的领土闹的鸡飞狗跳,之前的北京铺垫算是历史恶补,不新颖但很高效,女主最后的行为是“好奇害死猫”的最佳注解,偏动作不失幽默,观点不特别但随波逐流,可看
最后20分钟的枪战场面比较过瘾。JAMIE FOXX拿的AK很爽。
与其说重点在探案,不如说重点放在文化迥异政治敏感情况下的磨合以及价值观的统一,核心聚焦在战争对生命的蔑视,忽略恐袭背后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层面的政治博弈我觉得没问题。叙事节奏紧凑,台词精炼,枪战场面标准答案没瑕疵,唯独找出第一个据点时有点草率了。大致翻了下,低分大多来自政治黑子,挺没劲的,以后涉及美国恐袭相关的电影,要警惕这些弱智造成的低分
闷到死
呵呵,CS。仇恨让人变得强大。
那么回事吧,除了前面爆炸场面还可以,剩下的要啥没啥。
典型的美国大片。片头曲部分呈现的情节,几乎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历史回顾。杰米·福克斯、珍妮佛·嘉纳和克里斯·库珀也许都还不是好莱坞最当红的巨星,但是也都凭借多年的打拼,有过不少代表作。不过,本片多少有一点为美利坚海外反恐策略和行动歌功颂德的味道。
你们是去为兄弟,为爱人报仇去了,是为了kill them all去的,笑个屁啊,轻松个屁啊,吃棒棒糖个屁啊
晃你妈的晃,又不是格林格拉思。那几个美国佬又扮酷。头晕哦
不喜欢……
70/100 所有的分数给到凌厉动魄的动作场面。基于复杂的经济政治利益纠葛,关于沙地的刑事制度小吐槽,毋庸置疑并非本片的主菜。在沙黄色的桌布上,似乎唯有反恐这碟山珍,才能牢牢抓住漂亮国的眼球,使其不远万里前来举刀,并与实则互有心思的当地警察建立过命友谊。但也巧了,情感刻画从来都不是博格导演的强项。BTW:影片上映那年,沙地尚无影院,部分场景是在阿联酋完成拍摄🙃
铺垫不错,结尾枪战精彩。最后几句台词的升华让这部电影不仅仅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
2015年8月8日看过,非常值得再看的反恐电影。而且其中警察的扮演者是Tyrant中的扮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