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玛妮

思い出のマーニー,回忆中的玛妮(台),Omoide no Marnie,When Marnie Was There

主演:高月彩良,有村架纯,松岛菜菜子,寺岛进,根岸季衣,森山良子,吉行和子,黑木瞳,杉咲花,森崎博之,安田显,户次重幸,大泉洋,音尾琢真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4

《记忆中的玛妮》剧照

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2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3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4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5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6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3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4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5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6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7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8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9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20

《记忆中的玛妮》剧情介绍

记忆中的玛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初中女孩佐佐木杏奈(高月彩良 配音)深藏无限的愁绪心事,她与疼爱自己的养母赖子(松岛菜菜子 配音)也无法坦然相对。由于上学期间突发过呼吸的情况,于是杏奈利用暑假来到了北海道釧路湿原地区的一座小镇,在亲戚大岩清正(寺岛进 配音)和阿节阿姨(根岸季衣 配音)家疗养。在叔叔家不远处的溪地,矗立着一座老旧但风韵独存的西式建筑,奇妙的感觉令杏奈注意到了它的存在。某个夜晚,心情低落的杏奈划着小船朝着该建筑划去,结果发现本该许多年没人居住的房子居然灯火通明,并且她在那里邂逅了与之年龄相仿的金发碧眼女孩玛妮(有村架纯 饰)。相似的心境让两个女孩成为好朋友,她们依恋着彼此,却不知各自的心底隐藏着怎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因缘…… 本片根据英国小说家琼安·G·罗宾森的同名儿童文学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泰山2今夕何夕家庭聚会第三季不想一个人吸血鬼生活越狱超能锦衣卫·藏龙秘术一起入魔灵异妙探第七季斛珠夫人狐之歌好时光黑暗中的触摸凶梦惊魂我们都是动物伪造者大丈夫2分手大师一箭穿心一切的一切日本沉没2020末日之战勇敢去爱杀死那只野兽心之彼端2OVA行骗高手终归是家人飞行员呆呆鸟哈迪兄弟第二季耶尔玛

《记忆中的玛妮》长篇影评

 1 ) 最高的神交,最美的相思——吉卜力的诗意悬疑剧

即便在思想深度上远远不及吉卜力的上一部作品《辉夜姬物语》,然而《回忆中的玛妮》在我心里依旧是一部远超如今剧场版动画平均水准,无可挑剔的少女系治愈物语。

要知道,毕竟高畑勋的从艺工龄可是比米林宏昌的年纪都要大。

作品其实可以被看作是监督本人在某一阶段的人生吧,什么样的年纪讲什么样的故事。

这位年轻的监督从画面和配乐风格上都延续了《借东西的小人》的清新幽婉风格,民谣风格的主题曲《FineOnTheOutside》很好地吟诵了属于半熟少女的玲珑心。

当身边三十岁光景自诩崇拜了吉卜力半辈子却对《回忆中的玛妮》失望透顶的熟男观众对新生代监督抱怨不迭时,我只好说,没错,这次确实更多是为女孩服务了。

从英国移植而来的少女童话嫁接到日本的国土上,制作委员会可谓煞费苦心。

北海道的田园景色,熙攘喧闹的夏日庙会,提着灯笼的浴衣少女,无不可以嗅到一股子日本夏天的真实味道。

影片的背景绘制参考了北海道最东边的城市钏路和根室,在网络上看到钏路湿原的图片,不禁感叹影片的神取景,眼前仿佛又见青涩敏感的少女把脚踩进湿地,亦步亦趋地走向梦幻中的洋馆,只为一份冥冥中预知的友谊。

氤氲的湿气、太平洋吹来的微咸的风、以及少女渴望友情的羸弱身影简直要漫出荧幕。

吉卜力的采风工作永远如此精细,无人能出其右。

当电影初始,杏奈站在开往钏路的特急列车门口望着前来送行的养母时,那份对一个人疗养旅途中将遇到的人和事怀抱未知的孤单心情,我很能体会。

我喜欢的吉卜力创造无限接近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无限倍放大生活美好的画面。

从这一点上来说,《回忆中的玛妮》是无愧于吉卜力出品这个标签的。

杏奈和玛妮的故事满足了我对秘密的朋友,秘密的心情的一切幻想。

许多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对秘密朋友的渴望,唯独那个朋友知道你的心事,也唯有你能占有这个朋友,享受这个朋友带给你的有别于给予他人的特殊快乐。

这个朋友可以是虚构出来的,或许也可以是幻想中拟人化的花鸟鱼虫,作为一种情绪的出口,弥补现实中无法达成的心愿。

从这方面而言,《玛妮》和著名美国儿童故事《秘密花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息息相关的异世界与新朋友的探索、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难以解释的神秘主义。

女主角杏奈和《秘密花园》中的遗孤玛丽一样最终觅得打开心结的钥匙,和湿地洋馆/花园经历了一次诗意的复活。

然而这股来者不善的神秘主义也让我对本片剧情安排的评价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不稳定,在观看的过程中几次担心故事会烂尾。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像是一出心理悬疑剧,拥有无与伦比外貌的金发少女玛妮,宛如流金岁月里莺歌燕舞的洋馆聚会,时常在神秘湿地不远处作画的久子阿姨,这一切充斥着异世界因素的符号,都昭示着我们跟着杏奈视角看到的并非事实的真相,真的有玛妮这个朋友的存在么?

不了解原著剧情的我一度猜测这个故事会变成小清新版的小岛惊魂,杏奈如果仅仅是个精神癔病者这就糟糕了。

于是喜欢看推理的我把杏奈和玛妮的故事理解为“认知科学推理”,女主角因为自身悲惨的童年记忆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挫折,在回到命运中的小镇后陷入了混沌状态,她的视角一方面欺骗与引导了观众,另一方面也在给自己做伏线。

观影过程中我有两个泪点。

第一个泪点,杏奈对洋馆新主人家的女儿彩香说:玛妮是我幻想出来的朋友啊。

镜头切换到玛尼在另一个真实的时空里和卖花的孩子跳舞,在父母久违团聚的舞会上闪亮登场的模样,演绎着杏奈幻想中自己作为代入角色发生过的一切。

在叠加世界里,杏奈代入玛妮童年伙伴,青梅竹马的角色,体验拥有,失去,物是人非的沧桑,纷繁的快乐以目不暇接的姿态朝着杏奈时而展开时而关闭。

而杏奈世界里的玛妮不是那个被用人欺负的柔弱孤女,而是可以携手小伙伴一起愚弄坏佣人的小调皮。

第二个泪点则是揭露真相的影片高潮了:结尾杏奈接过小时候自己攥在手里不放的老宅照片,背面是自己的外婆写的:我最爱的家。

——玛妮。

已经变成老奶奶的玛妮一定知道,在某时某刻某地,一定会有人以相同的心情看到相同的风景,并借此希望外孙女杏奈在未来不会感到形单影只,亲子关系的芥蒂,命运的轮回能在杏奈身上有个终结。

虽然这个结局并不难猜,但看到这里眼眶还是止不住涌起泪水。

真相已经揭晓,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然后有一些弦外之音不得不谈。

少女玛妮作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实际上更多是作为一个幻想品在故事中出现,这和一个虚拟角色没有太多不同。

与她交往的杏奈虽然拥有了极致的欢愉与幸福,却也饱尝失去的痛苦。

与玛妮这样一个虚拟人物交往时的杏奈,她的世界一步一步缩小变得狭隘,所以当幻想的玛妮消失后,痛苦不由分说迎面而来。

然后担当起治愈者的则是洋馆里的新朋友彩香,一个拥有好奇感与正义感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孩。

这不得不说也是一层薄薄隐喻:即使是最高尚无比的神交,最美好的虚拟相思,脱离了现实,也无法结成长久的果实。

而梦醒时分的现实,也许会有更值得珍惜的情谊。

神秘的玛妮,在杏奈12岁这年,做了一回帮助她从迷雾驶回现实的引舵手。

她会永远留在幻想中的洋馆小窗后,朝离开这个夏天的杏奈做着告别的姿态,后会无期。

而留在湿地长伴少女玛妮灵魂的,是童年时代的伙伴画家久子,还有沉默的划船老人十一,那个也许曾是与她共舞的卖花少年。

=========================如果说唯一有缺点要吐槽的话,恐怕就是在双女主对手戏时给杏奈的双颊刻意加上的那抹代表暧昧的红晕吧,明摆着搞百合这样真的好么。

 2 ) 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

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安娜父母死的早,安娜那时才一岁多,对父母和父母对她的爱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外婆玛妮在安娜1岁-2岁的时间段抚养她,那时的安娜虽然还不记事,但安娜照顾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入到她的潜意识里,也就是灵魂深处,这也是安娜对于亲情的最早的记忆。

安娜在婴儿床上听玛妮给她讲了很多自己少女时代的事,但安娜能记到潜意识里的只剩下海里月下泛舟、舞会、和卖花小孩跳舞、在谷仓和未来的丈夫增进了情谊,肯定还有别的故事,但她太小,能有印象的就这些了。

另外外婆给安娜的别墅的照片她婴幼儿时视为宝贝,(继母说她刚来家时就握着这照片),这别墅的形象也进入潜意识,另外,大家注意到没,片中数次出现外婆刚去世,安娜还没被领养时的情景,幼小的安娜都在怀里抱着一个穿蓝裙子的金发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关键,后面会讲,外婆给婴儿床上的安娜哼婴儿曲入睡,这声音是安娜小时候听了最有安全感的音乐,是对亲情的美好记忆也进入潜意识。

总之,这些事长成少女后的安娜平时是记不清的,只在灵魂深处藏着,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激发出来,但命中注定的是,安娜来到了外婆给他讲的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在灵魂深处里的故事便思如泉涌,这时的她还没有将这些记忆和幼儿时期,和外婆联系起来。

安娜是个性格孤僻、自闭、自卑的孩子,她坐在海边、在别墅里、在谷仓里,深深的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梦里,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玛妮一起经历那些故事。

注意,玛妮少女时代的形象安娜是不知道的,安娜是用幼儿时的洋娃娃形象代替的,金发碧眼和玛妮很像。

安娜和玛妮在月光下跳舞的音乐也是玛妮在婴儿床上给安娜哼唱的,安娜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现实中的悲惨结局也影响着她的虚构世界,她虚构出来的玛妮也会像真实的玛妮外婆那样离她而去,安娜不能释怀,她让玛妮在虚构的世界里请求她的原谅,她也原谅了玛妮,她说她最喜欢她了。

其实,这也是潜意识活动,她最爱外婆,她原谅外婆离开她。

后来,她找到了她幼儿时代拿着玩的别墅的照片,明白了一切。

本来她那时太小,对外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模糊,只存在于灵魂深处了,但通过这次旅行,外婆和她的亲情变得无比清晰了,安娜对自己说,她会思念外婆一辈子的。

另外,她也找回了自我,本来她的状态有变成她亲生母亲的趋势了(问题少女),她以后会好好的生活,她已经没有亲人在世上了,爱着她的继父继母就是她的亲人,她会好好珍惜她,最后,祝愿安娜长大成人后找个好老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这样她就又有真正的亲人了!!

热泪中。。。

 3 ) 像梦中一样美好的画面

19号去看了首映的。

其实电影中安娜并不是被海边村庄的老夫妇收养,而是去海边的小村庄去疗养的。

看吉卜力的作品,很多时候并不是冲着剧情去的,而是因为喜欢美美的画面,感觉作品就像一条小溪缓缓的流开来,细腻优美,海边村庄的场景也真的就跟自己见的海边小村一样,真的就是现实中的场景搬到动画里了,其实福冈也是这样一个小城,不知不觉中,海边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安娜从内心封闭,不愿人交流,把画画当成唯一的寄托,有太多心结,但是因为身边温暖的人们而慢慢学会分享快乐与不快,并且变得阳光,学会了努力的生活并接受身边人的关心。

这样一个暖心的小故事应该时常在我心头徘徊吧,因为贪恋着这种慢节奏的美好。

 4 ) 在外面也是好的

成长本来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痛苦又不得不去经历的过程。

也很残忍,从一个天真的孩子蜕为一个丑陋的成年人。

看完吉卜力动画《记忆中的玛妮》之后,有触动,又觉得悲伤,它们来自于生活中很多人都承受过的一些类似状况,比如主动或被动跟周遭同龄人的孤立,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失望,对未来的不知所然和绝望,渐渐变得失落,性格孤僻,丢失掉了本该拥有的好奇心和单纯的快乐。

故事前后间接穿插讲述了安娜和玛妮两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

孤独的安娜在一个合适的地点把一个幻想出来的小女孩当作自己唯一的朋友,倾诉自己的痛苦,分享自己的秘密。

在这样的一个幻想里,安娜经历友情和背叛,又原谅的过程,这也都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去体会的。

而玛妮不幸的一生被揭开告知,安娜得知自己梦里的那个小女孩深藏的痛苦时,她的眼泪里领悟到的是对别人的关心和谅解,大人也会犯错也会伤心,别的孩子也不都像看上去那么幸福。

但这些经历,那些冰冷的曾经默默承受的东西,在人生最后的站台上,也许就淡化成了给孩子们讲自己曾经的故事时脸上一个微微的皱眉,无奈又觉得好笑?

可能就像年老的玛妮给襁褓中的安娜讲述她的故事时的心情一样吧。

 5 ) 故事的出处?关于《When Marnie Was There》

1.故事的创作者是谁?

故事原著:琼·盖尔·罗宾逊(英语:Joan Gale Robinson,1910年-1988年),婚後姓托马斯(Thomas),是二十世纪出生于英国白金汉郡杰罗兹克罗斯的女性作家、插画家。

2.故事是如何诞生?

(When Marnie Was There——1967年)据罗宾逊的女儿说,《当玛尔尼在那里》的创作开始于一个家庭在沿海村庄伯纳姆-奥维-斯泰特的暑假。

罗宾逊一生都与诺福克郡有联系,早在1950年就与伯纳姆-奥维有了具体关联。

该地的主要自然特征包括一条小溪和潮汐沼泽,以及一个被沙丘包围的孤立海滩。

退潮时,罗宾逊从海滩上沿着沼泽小路行走,注意到一栋具有独特的蓝色门和窗框的房子,名为 "粮仓"。

在远处,她注意到这所房子似乎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直到低沉的阳光极大地照亮了它的砖块。

她来到房子附近,透过上面的窗户看去,她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坐在那里,正在梳理她的头发。

这一经历促使罗宾逊写了一个故事。

在村里逗留的剩余时间里,她在沙丘上呆了一段时间,并写下了笔记,创造了安娜和玛尔尼这两个人物。

粮仓的特点影响了故事中虚构的 "沼泽屋"。

海滩、沙丘、草地和穿越沼泽的路线成为故事的主要场景。

那年夏天之后,罗宾逊继续写了更多的笔记,在大约18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笔记被整理并发展成一份手稿。

The creation of When Marnie Was There began during a family summer holiday in the coastal village of Burnham Overy Staithe, according to Robinson's daughter. Robinson had a life-long connection to Norfolk, and a specific connection to Burnham Overy as early as 1950. Major natural features of the location include a creek and tidal marsh, with an isolated beach surrounded by sandhills.During low tide, Robinson walked from the beach along the marsh path, watchful of a house with distinctive blue doors and window frames, named "The Granary". At a distance, she noticed the house seemed to disappear into the surroundings—until low sunlight dramatically illuminated its brickwork. She came near the house and looked through an upper window, where she saw a young girl sitting and having her hair brushed. This experience prompted Robinson to write a story.Throughout the remainder of her stay in the village, she spent time in the sandhills and wrote notes, creating the characters of Anna and Marnie.The location of Burnham Overy Staithe directly defined the settings of the 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nary influenced the fictional "Marsh House" in the story. The beach, sandhills, meadows, and routes across the marsh became major settings of the story. Robinson continued to write more notes after that summer, which were collated and developed into a manuscript over the course of about 18 months.——Wikipedia3.她的所有作品:天使的代表(A stands for angel、1939年),我们的父亲(Our father、1940年),万物之神(God of all things、1948年),十名小天使(Ten little angels、1951年),泰迪罗宾逊(Teddy Robinson、1953年),快乐的一年(The Happy Year、1953年),泰迪罗宾逊之书(Teddy Robinson's book、1955年),亲爱的泰迪罗宾逊(Dear Teddy Robinson、1956年),上帝在哪儿?

(Where is God?、1957年),玛丽玛丽(Mary-Mary、1957年),更多的玛丽玛丽(More Mary-Mary、1958年),七日间(Seven days、1964年),回忆中的玛妮(When Marnie Was There、1967年),查莉(Charley、1969年),远走的女孩(The Girl Who Ran Away、1969年),关于泰迪罗宾逊(Teddy Robinson himself、1974年),夏日惊喜(Summer Surprise、1977年),美格与梅克丝(Meg and Maxie、1979年),大海巫婆的黑屋(The Dark House of the Sea Witch、1979年)。

小说的取景地?Norfolk England, The Granary house@1960s(下图未考证FYI)

The Marsh House in Norfolk

Burnham_Overy_Staithe_Windmill动画电影取景地?

軽井沢,日本

 6 ) 爱是有魔法的,可以战胜成长中的一切不安与孤独

看完吉卜力工作室的《回忆中的玛妮》,很久没有这么感动过了:里边有海湾、明信片、屋檐下小鸟啄巢,最令人忘怀的是美如仙境的湿地大房子,一扇朝着湖泊开着的窗里透着灯光,少女玛妮宛如广阔湿地中的一叶扁舟孤独而努力地活着看的过程有点悲伤,如玛妮出身富贵父母却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一个朋友、被仆人虐待;杏奈虽被养父母爱着却老是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养父母是为了抚养金才收留她;玛妮的女儿因为玛妮进疗养院无力抚养将其从小送到寄宿学校导致性情大变,冷漠自私。

而这种种,很多却是由于误会,如何让孩子理解大人的爱与付出呢?

……想起我的小宝,如何设身处地地理解小宝眼中的世界,如何了解小宝看待世界、对待亲情和友情的方式?

毕竟童年的美好,那只是成年后褪去各种负面后的印象,其实童年少年也有颗敏感、孤独不安的心,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有成长的不安、父母一吵架就怕他们离婚、对自己的不自信、合群的压力、父母老师责备的压力和学业的各种压力,但正如原著所说的“爱是有魔法的,可以战胜成长中的一切不安与孤独”。

我决定去整本插画版的原著来看!

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也很赞!

 7 ) 廉颇老矣?

Ghibli的作品画面、音乐、人物造型甚至配音都一如既往地让人倾心。

这部玛丽在这些方面也保持了Ghibli的一贯水准,但故事精髓却拉低了分数,算不得一部上乘作品。

故事前三分之一非常地难挨,边看边想如果不冲着ghibli的名头我早弃了。

一部细腻忧伤的作品并不意味着沉闷无聊,而且反复烘托的女主性格实在太矫揉造作,令人生厌。

在女主用铅笔戳穿了笔记本时我就有了不好的预感,等她妈妈第一次说普通这个词我就更加确定Ghibli这次劲使大了。

其实在哈尔的城堡里Ghibli这种矫揉伤情的叙事就已经很明显,到了这部玛丽感觉像集中爆发了。

(我还没翻原著,很想看看原著用的什么词。

但就汉语语境来说他妈妈这样说非常地造作和不明所以。

)之后多次女主本人也提到普通一词,真的很费思量。

她的生活其实非常普通:同学很友善,主动送书包去她家;老师也一碗水端平,对这个别扭的小孩同样关爱;爸妈虽然是养父母但非常疼爱她;连她自己也很普通,虽然极力压抑自己显得很狷介,但老师一向她伸手她就羞怯兴奋地脸红了,说明她内心还是很渴望关爱也喜欢他人的关爱。

本就普通的她却希望自己普通,就变成了追求“遗世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介。

再之后女主又有了"我又丑又笨"的评价,这就更奇怪了。

首先每个人对自己相貌都有自知,Ghibli向来追求俊男靓女,这“丑”字就来得蹊跷。

再者细节体现女主不笨且有才艺,情商低并不是笨,这点女主也应有自觉。

关键的关键,没任何人说她丑、笨诋毁她,她何来这样的自怨自艾?

这样的想法不但莫名其妙而且如何让人对她喜欢得起来。

再有女主最过分甚至是没心没肺的几处:一、小姑娘自己在家里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养母送她去乡下休息也是医生提议,在她嘴里明显就变味了。

一副把恩人当仇人的姿态。

二、养母的朋友好心义务照看她并出借衣服让她认识新朋友,她一出门就怪对方多管闲事(此处我又想翻原文怎么写的了,因为这几个字眼在汉语中分量很重,已经属于骂人的范畴),简直有点恩将仇报的味道。

三、女伴看了她的祈愿纸。

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一般人虽然心里不乐意,也就盖过不提,最多抱怨几句怎么偷看然后一把抢过来,因为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女主的做法却非常具有侵略性,而且是在对方诚心诚意夸赞她漂亮之后。

对方后来主动寻求和好她又打开别人的手负气而走,到此处,女主的性情只能用“乖张”二字形容。

总之,如果Ghibli是要塑造一个令人反感的女主,那它成功做到了,真的是一个让人实在爱不起来的小女生。

熬过了沉闷又让人激愤地三分之一,接着开始她跟祖母的奇遇。

这里的感情处理也欠妥当。

小姑娘周围都是亲切友好的长辈、女伴,她偏偏一副生人勿进的模样;一看到阔绰的别墅、精致的贵族小姐就立马倾心不已了。

显然她不光对自己、对他人也极为苛刻,等闲不配做她的朋友、亲人。

到此女主的性格性格刻画更趋阴暗。

日本评论人提到《冰雪奇缘》,那我也以二者比较:冰雪里面的公主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是让人觉得鲜活可爱,这里面的女孩则是实实在在令人厌恶,人物刻画高下立现。

不过也亏得女主和祖母的奇遇,故事终于从沉闷、矫情转向了悬念丛生。

不过很多地方还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很明显祖母和大宅是幽灵和鬼屋,如此瘆人,女主也有自觉但竟然毫不在意,很不合常理。

后来跟大宅里的眼镜小姑娘认识后女主又直言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明明有日记为证,怎么又是幻想?

到最后玛丽和情人走出仓库女主怨恨她抛弃自己,导致高烧不退,既然自认是幻想干嘛要跟幻想中的人置气?

最后谜底揭开,我终于理解女主为什么说自己笨了。

生活在一起的祖母她连名字都不知道?

玛丽是名不是姓,嫁人了也不会变,真亏她还如此思念祖母。

自己的身世自己最清楚,看电影的早就猜到了,女主自己却一直懵懂无知,实在不符合影片要塑造的纤细敏感的个性。

至于她疏远养父母的理由也非常做作。

首先补助这个事情在欧美非常普遍,所有小孩成年以前政府每月都有补助;而且欧美人每年要报税,这就意味着凡有符合要求的补助退税项能申请则申请,不申请才是大傻子。

原作者是英国人,拿这个说事有点说不过去,不知是不是ghibli动刀改了;若这放到中国更不是个事,中国人出了名的有便宜就占。

日本国这个需要公布个人财产实行报税并有良好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情怎样还望清楚情况的高手赐教。

其次,女主去新家庭的时候年纪很小,从回忆能看出来。

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改口叫父母不算是特别难的事,但是女主看上去都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生了,仍一口一个阿姨,反而指责养父母领补助,真的是冷面冷心、让人亲近不起来。

最后女主的自我成长也非常奇怪,从她向玛丽喊"我原谅“开始就看开了,能原谅玛丽的抛弃,也能原谅受父母和外貌不漂亮的女伴了,因此也成长了。

真是可笑!

人家有什么需要她这个思想狭隘、偏激、处处与人不痛快的小孩原谅的?

Ghibli改编的是儿童文学,画面也是一贯的清新、美好,我相信它的创作初衷也是要刻画一个敏感孤独惹人怜爱的小姑娘敞开心扉大胆成长的故事。

但是这样一个女主,你能说她惹人怜爱吗?

她的成长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吗?

虽然票房不代表一切,但日本本土的评价和反应倒真的很中肯。

希望这部缺憾多多的作品不是伟大的Ghibli的告别之作。

 8 ) 吉卜力的新时代

我记得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本片的製作担当福山亮一说,“记住的都是负面的台词啊”主人公杏奈应该是吉卜力历史上最阴沉的女主角了。

相比千寻更像城市长大的孩子。

内向,敏感,脆弱,自卑,讨厌与别人打交道,自己一个人玩的比谁都欢。

虽然仍保持了吉卜力清爽复古的造型设计(但已经明显与之前不同),这样一个主角在精神内核上更接近当下的设计。

至于像谁,仔细想想,应该是碇真嗣。

可以看到两代人的思路终究是有鸿沟,高畑勲宫崎骏不可复制,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法打包拿来。

影片的前半段,对于杏奈的塑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没错,登峰造极。

在不做作,有真材实料的前提下,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不是像宫崎骏那样幻想中的女孩儿——被建立了起来。

我简直要跳起来。

如果能保证这样的稳定发挥,达到庵野的高度绰绰有余。

但是从当玛尼这个角色出现时,我知道这部电影要出问题了。

玛尼的登场并不惊艳。

只是杏奈划船来到宅邸,玛尼熟练地将船固定好,镜头以杏奈的角度从下而上,看到月光下的玛尼面带微笑。

这一段只能说正常水平发挥,并没有很深的印象。

真正严重的问题是玛尼人物没有塑造起来或者思路不清晰。

杏奈在玛尼登场之前,人物塑造已经基本完成,成熟,充满细节。

此时玛尼以“帮助者”的形象出现,非常符合真嗣+渚薰的模式。

主角可以充满内心的挣扎,(顺便说一句,这个片子并未继承宫崎骏不直接心理描写的特点),帮助者对于主角来说则是完美的存在。

这样一明一暗产生互动,无论剧情上还是画面内容上都很有看点。

如果要彻底执行上述策略的话,那么玛尼就必须是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

她本质上应该是主人公性格的对立或者拓展。

这个过程是一种变相的“自省”。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也有意识地模糊主人公日常、梦、见到玛尼这几个情形的界限。

有几个画面对于剧情意义不大,却是在不断提醒观众,玛尼并非现实存在。

但这时原作钳制了发挥。

我们知道实际上玛尼是杏奈的外婆。

玛尼身上也发生了七情六欲的故事。

特别是末尾久子阿姨讲述的玛尼的故事,充满了人间气息。

同时导演也在着力,两个现实中的人如何互动,互相帮助走出困境这一线索。

这样使得本来应该虚化的玛尼一下子变成了与杏奈并列的主人公,而且是在中期之后才开始着手塑造现实中玛尼的形象。

这也是青年导演身上一道老人们的枷锁。

米林宏昌的解决方法是当玛尼向杏奈倾诉时,两人角色的互换。

这个方案不错,但也使得故事线和情感线有点过于抽象了。

杏奈逃离人群认识了玛尼,突然见不到了杏奈的问题自然没有解决;不能相见牵扯到玛尼的悲伤经历,故事又转向,杏奈帮助玛尼。

我个人的感觉是一下子“断了篇儿”。

中间有细丝连着(杏奈了解帮助玛尼的过程也使自己变的勇敢),为了塑造高潮,“我原谅你”这场戏又使得气若游丝的连接非常尴尬。

所以剧情在中后段有点模糊,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除此之外,问题还有像结局部分有点啰嗦,部分衔接还欠自然等等,但这些缺陷完全可以被忽略。

米林宏昌已经大胆实施自己的想法,如果说《阿莉埃蒂》时期麻吕还是小心翼翼,维持自己和所谓“宫崎骏风格”的平衡。

《玛尼》当中米林已经开始抛弃日渐符号化的宫崎骏特征,对剧本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也观察到制作阵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staff表中可以发现近藤胜也高坂希太郎等老将出走,美术监督色彩指定启用新面孔。

安藤雅司在辉夜姬物语之后重归,在本作中除了作监之外还担当了剧本一职。

根据吉卜力的习惯,应该是指安藤雅司也参与了分镜脚本的制作。

这一举动让人浮想联翩。

无论这部电影是否取得了票房佳绩,能够获得不同层次观众的认可。

玛尼都是吉卜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他突破了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甚至精神内涵上固有模式,开辟了吉卜力的新时代。

希望米林宏昌能够获得更多机会成长,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便是期待吉卜力的新春。

 9 ) 适合一个人安静看的电影

特别治愈的一部动画片故事的主人公杏奈和很多治愈类的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都是一个不幸而且有点偏激的小孩。

但是那个暑假,她和玛妮的相遇改变了她。

从此让她变得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宽容和温和。

很多人在看的过程中应该就猜到了杏奈和玛妮的关系。

故事本身确实动人,但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更是喜欢导演从容不迫处理故事的好多细节。

他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

白天的灿烂的太阳,晚上的星空,熟透番茄上滴着昨天下过的雨,船在靠岸时的摇晃,风穿过草地,不同时间的太阳照着陈旧的建筑。

这些画面美的很真实。

这部电影特别适合一个人安静的看。

 10 ) 心中的玛妮

导语:提起吉卜力的作品,多数人都会想到宫崎骏。

宫崎骏创造了吉卜力,使吉卜力有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但是吉卜力不仅拥有宫崎骏一位巨匠,还有与宫老齐名的高田勋,以及后起之秀米林宏昌。

米林宏昌的电影作品,最知名的有两部——《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记忆中的玛妮》。

这位监督的两部作品,均取自英国作家的小说。

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原画师、动画师、动画导演已离开了工作19年的吉卜力,希望今后他的发展可以更好。

“玛妮,我原谅你了。

我喜欢你。

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这是一个孤独患者的故事。

安娜自小失去亲人,从此不再与外人说话,她唯一的爱好就是画画,画画是一个跟自己心灵交流的过程,所以她不停地在画中幻想着一个女孩——玛妮,在安娜被送去乡下住在亲戚家疗养呼吸疾病时,安娜真正的邂逅了玛妮,玛妮金发碧眼,如洋娃娃般美丽。

两个孤独的人在这次偶然的相遇之后,乡下那间本来荒废的城堡也在夜间灯火通明,安娜同玛妮在城堡中有着无限的欢乐。

孤独已不复存在,虽然欢乐短暂,二人总归要分开的。

至于玛妮与安娜为何要分开,是安娜在发现了玛妮的一些历史时,觉得玛妮拥有她自己的生活,因此玛妮不会永远陪在安娜身边。

安娜原谅了玛妮的离开,因为安娜已不再需要玛妮的陪伴,孤独感早已不复存在,安娜已变得更加坚强了。

电影到此还没有体现安娜与玛妮的缘分所在,后面便由一位玛妮的旧相识缓缓道出玛妮的前世今生。

安娜的幻想为何会如此真实,就是因为玛妮是她的祖母。

玛妮家中遭受太多不幸,自己的丈夫早逝,安娜的父母,即玛妮的女儿和女婿也因事故双亡。

玛妮一人承担安娜的抚养责任,直到去世。

论孤独,没有亲人的人最孤独。

其实安娜不是真的孤独,比起玛妮,安娜要更幸福。

所以安娜最后解开了心结,与养母回家了。

安娜孤独时,祖母化成她的幻想,陪伴着她。

祖母的孤独,却随着祖母的衰老慢慢消逝。

祖母化成同安娜相仿的年龄,与安娜展开了“恋情”,其实就是祖母与孙女亲人间的爱。

安娜在玛妮的陪伴下,成长了起来。

从幼年到少女,玛妮从未离开。

安娜用这种奇幻的方式让祖母回到自己身边,其实就像大多数孤独的人心中所寄托的东西一样,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美好的人或事,自己与自己的幻想对话,渐渐的,孤独感便消失。

人的孤独,往往是因自己无助、弱小、缺爱。

没有亲人、朋友,爱只有自爱,没有人帮助自己,自己也无法做成任何事。

当恐惧袭上心头,人便寂寞空虚冷。

在孤独面前,玛妮、安娜也害怕过,但是,玛妮有小安娜的陪伴,责任让她不再孤独;安娜与玛妮分开,则是在对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对孤独说再见。

告别过去,也许是一种排解寂寞之苦的方法呢,即便依旧孤独。

孤单不代表孤独,人何尝不会有孤单一人的时候呢,但是,孤独却不是所有孤单之人都能体会到的。

孤独是一种超脱众人的状态,不同于孤单时的寂寞、空虚。

孤独时,人会强大起来,就像安娜那样。

即使安娜以后也可能有一个人的时候,她已不会感到孤独。

玛妮给了她爱的力量,记忆中的玛妮已成为心中的玛妮。

孤单的人啊,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玛妮呢?

《记忆中的玛妮》短评

这部太一般了,就看看景吧。

3分钟前
  • 王璞一零一
  • 较差

故事太单薄了

6分钟前
  • 陈雨bbbb
  • 较差

想知道霓虹的预告片是怎样的,呵呵

7分钟前
  • 给你我最亲爱的
  • 还行

主剧情有种“蛤,就这?”......但一些人物和细节还是喜欢的,尤其是配角。安娜住的那家人的房子院子和周边,很喜欢那个部分,夫妻俩简单真诚开朗的性格也让我印象深刻。结束处,沼泽地的画面也很美。在沼泽地深处建房子,真是一个新鲜的画面。有村架村的声音非常有辨识度,喜欢这个声音!

10分钟前
  • 💚
  • 还行

改编自Joan G. Robinson1981年的小说,吉卜力工作室的最后一部电影竟然是这样一部看得人面红耳赤的百合片。其实这样的小说类似于【秘密花园】,都是孩子通过某件离奇的事情去探寻隐藏在背后的秘密,在少女内心成长的心路历程方面做的很有层次感,只是这种很真人电影的故事还是缺了点想象力。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把我的元气少女还给我!!!

15分钟前
  • 张一一
  • 较差

不喜欢女主角杏奈的性格设定,故事结尾还好,不过前面拍摄的好像百合一样,实在不喜欢。清新的画风还好。

19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呜这样一部片子…一开始颇有AC《沉睡的谋杀案》烂片《二度曝光》一类悬疑的味道,还稍有些恐怖,加之影厅10排我左边不远处通风口总有不知道漏雨还是透风的啪啪异动,看得人有些怕怕的。两个女孩的友谊有些过于亲密得厉害,说百合倒也不至于,到了后面就是温情牌了,揭开谜底的一刻,就眼泪哗哗的,孤独中成长的小女孩真的太可怜了!画面色彩真美。还以为那个十一艄公大爷会有故事。昨天清说这片子幼稚,后来又说我可能会喜欢。原来夏天切西瓜那个表情是这里的呀!!日本乡村真不错!北影节“多元探索”吉卜力工作室经典单元。后面字幕同时画面还有内容。天幕新彩云超级巨幕厅。亮度一般。五成左右。今日二连。看完回单位路上雨中又被玳瑁大猫拦住拌腿,早上就是它!11thBJIFF D8-18。

23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发现所爱之人居然是外婆时,本应五味杂陈的感受仅化作幸福的眼泪,并不是简单的将好感归结于亲情,而是结合杏奈先前对亲人死得早的埋怨,表达出的“能重新认识你,真好”的幸福感,这种双重意义的爱慕比单纯的百合来得更甜更美。

27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推荐

一开始都以为是《花与爱丽丝》似的女生拉拉片吧,没想到结局竟是……没有这个结局或许只能给到3星,但是吉卜力永远不会满足于平庸,在一切都有了解释的时候,最击中内心。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很好听!

3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了一半 弃 有点无聊

33分钟前
  • 3du
  • 较差

百合大法好

35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还行

自闭症女孩自我治愈的故事

38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推荐

前面有点慢和琐碎,结尾还是满感人的

43分钟前
  • 指定能程小姐
  • 还行

我只能说 什么鬼 觉得很不靠谱啊 为什么这个杏奈明明不认识玛妮 却可以陪玛妮度过快乐日子 起初我还以为是玛妮幽魂 又以为是女主自闭太久的精神分裂 甚至以为真的是玛妮然后产生了一段同性恋 最后居然是外婆!我只能说编剧脑洞太大 我跟得上也没办法顺利理清思绪。

47分钟前
  • 绿子
  • 较差

看预告就知道吉卜力的百合绝对不输迪士尼的百合!(而且都有一个安娜~)看完正片才知道不是百合,是一部最不像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吉卜力作!以及让人非常惊喜在善于进步创新的米林宏昌!~一阵乱想去看原著小说!

48分钟前
  • 久光耀一郎
  • 推荐

每个孤单寂寞的人内心都有看似解不开的节,说开、解开也便烟消云散了……米林的作品总是很少女心,如涓涓细流般淌着淡淡的哀伤……很有意思的叙事,很细腻感人的作品,耐心看到最后你会不虚此行……片尾曲真好听啊……

53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干净夏天

57分钟前
  • .
  • 力荐

一个身体有恙,没有朋友,过于自卑,冷漠拒人千里之外的小孩。好像找到了能交往的朋友也是幸事。虽然她们看起来很不一样。童年总需要陪伴,孤独可以用依靠来温暖。

59分钟前
  • 小蚂蚁
  • 还行

就挺无聊的。

1小时前
  • 洛阳长安雁门关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