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出色地描绘了罗马建筑的美,配以绝妙的歌咏,而日本游客就在绝美中死去。
接下来上夜间人们的狂欢群像,其中出现了失意的剧作家罗马诺和他的女友,并没有多么爱他,成天想着演戏、导演。
而当年以美闻名罗马的女人,早已老、丑、胖。
多愁善感的记者杰普登场,他在25岁写了小说获奖,却只想进入上流社会,也成功地成为了记者。
他的邻居是世界逃犯,在家中无所事事。
采访裸体、在x涂上苏联旗帜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时,无法理解“生活的振动”,而她不过是哗众取宠的虚假行为艺术。
他再也不写小说,不想要访谈。
和上流社会的朋友们聊天,雷洛揭穿他的一事无成,但他也是找妓女的,杰普也揭穿斯蒂凡尼的一事无成,诗人和主编阿迪娜可能是最自由的。
和奥列塔一夜情也对他没意义。
上流社会的维奥尔夫人有一个疯狂的儿子安德烈,以她为耻,追问死亡。
杰普的毕生所爱是艾丽莎,她也爱着他,但是不知为何离开了他,只留下最后18岁的那一瞬间绝美。
搞笑的是艾丽莎的丈夫在艾丽莎死时悲痛欲绝,却很快找到新欢。
在回答教堂下面小女孩的提问时,浑浑噩噩大半生的杰普不知道他自己是谁。
迷失的他去找30年前夜店老友,对其女儿42岁的脱衣舞娘拉蒙娜的美印象深刻,他去做了可笑的700欧美容,约她一起吃饭,去派对,看到被家长当作摇钱树的绘画少女,愤怒之下乱糊了一幅画,眼里没有艺术只有钱。
相比之下,拥有罗马绝美建筑钥匙的斯蒂凡让他们领略了美。
安德烈自杀了,在葬礼他苦苦排练,最终还是没忍住哭了,他回答不了死亡。
拉蒙娜有绝症,短暂的快乐后她也死了,杰普依旧孤独。
他想要像长颈鹿魔术一样消失,这不可能,但是罗马诺在第一次成功剧作后却意识到回家才是自己想要的,在罗马漂泊40年一无所获,根最重要。
派对上,杰普羡慕转圈圈没有方向的人们,羡慕热恋的美丽少男少女。
看着一个人生命中每一天照片的展览,他无比感动,日子就这样浪费。
他遇到主教,知道要给104岁的玛利亚修女荣誉,她在非洲做慈善。
他和主编想要采访,想要付费找可笑的贵族(没有母亲的女贵族,和没落亲王结婚)当作老朋友应付她,主教大谈饮食。
他问主教是不是驱魔人。
夜里他发现玛利亚修女在地上自在地睡了,她问他为什么不写作,看着迁徙的鸟,她说最重要的是根。
之后,她独自跪着爬上教堂,走向救赎。
他想着18岁和艾丽莎,明白了这一切,生命是最重要的。
自行翻译。
有意译。
Stefan:这一代的年轻人简直让我毛骨悚然,国家供他们读书这么多年,然后一夜之间,他们聪明了,去美国,去伦敦留学了,工作了,就把国家的支持全忘了。
根本没有人回馈社会。
而我年轻的时候则相反,在艺术部门埋头苦干。
Jep:你?
回馈社会?
Stefan:怎么了,你不服气?
Jep:哈哈,别闹了。
Stefan:就那几年,你在那不勒斯花天酒地,写你那本“小小说”。
Jep:啊,我怎么没注意。
Romano:小小说?
那可是意大利文学的杰作啊!
QN:我倒是可以证明,Jep真不适合回馈社会,他这么懒,别人跟他比起来像多动症。
Stefan:Romano,别拍你偶像的马屁了。
他那本书,目光狭隘,琐碎,还装逼。
Jep自己比谁都清楚。
所以他就不写了。
Romano:不好意思,你呢?
Stefan:我尝试用文学去改变一些东西,我写了十一本小说,和一部官方党史。
Jep:你还忘了那个你做的电视娱乐节目,叫,叫“女孩农村”,哈哈。
Stefan:电视可以是一种很新颖的手段啊!
他们是邀请我,我才去的。
为了尝试新东西,我是不怕手脏的。
我不想把生命浪费在做一个snob上。
Dadina:所以你是说,把注意力放在社会活动上的作家,就天然的比那些对……人类感情精雕细琢的作家来的牛逼?
Jep:她就是这个意思。
Stefan:一个人生活的目标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比如,组建一个家庭,为了这个家庭,牺牲自己,日日如一。
Eusebio和我有四个孩子,我们对未来是有规划的,我作为母亲,一个女人,努力工作,但到最后,我的确觉得自己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Dadina:那如果我们没有孩子,是不是都应该自杀。
Stefan:我没在说你。
Jep:她在说我。
Stefan:Dadina,我很佩服你的。
你很酷炫的。
Jep:你在你的11部小说里用“酷炫”这个词么。
Stefan:没错,我要跟上潮流,跟上潮流就是很酷炫的。
Jep:哈哈,真是萝卜青菜啊。
你的信念真是坚定,你说我是该佩服你还是鄙视你。
Stefan:我就是一个很坚定的人,我53岁了。
Jep:这可看不出来。
Stefan:我53岁了,经历过磨难,重新站起来,我在生命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看你是没话说了。
Jep:我在喝酒而已。
我们其实还是在乎你的,不想让你难堪。
你知道么,这些吹嘘,这些一本正经的炫耀,这些“我啊我啊我啊”的,这些刻薄的臆断,其实深藏这一种脆弱和虚假,一种力不从心,但是我们还是在乎你的,我们懂你,我们也知道自己的虚假,但我们不像你,我们最后就说点废话,微不足道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想取笑我们自己的那些家长里短。
Stefan:你说什么虚假?
我说的都是大实话,而且我相信我说的话。
Jep:哎,我可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别逼我啦。
Stefan:我要你告诉我的虚假和脆弱到底是什么?!
我是个有种的女人,你说啊。
Jep:哈哈“有种的女人”,吃不消,好吧Stefan,你自己要我说的。
我就一条条随便说了:你大学时代对社会的回馈,根本没人知道和注意,不过,你那个时候在学校怎么用厕所的,我们很多人倒是记住了。
你写那本党史,因为很多年以来,你都是那个党魁的情妇。
你那11本小说,是一个谁都不知道的小出版社印刷的,还是那个党给的津贴。
也只有一些和那个党有关系的小报去评论你那几本小说,其实根本没人去看,反正大家都这么说。
这倒不是说我的那本写得比你好,你说的我都同意。
你和Eusebio的感情,恩,什么感情啊,Eusebio爱的不是你,是Giordano,所有人都知道,很多年了,他们每天一起在万神殿那边的Arnold‘s吃午饭,像是在树下细语的情侣。
你自己也知道,不过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啊,你为你的孩子所做的牺牲,嗯,你整天在电视台工作,晚上又一直出来跟我们混,你从来就没和你的孩子在一起,连你长假的时候也没有。
然后,看看你请的那些管家啊,厨师,陪你孩子上学去的司机,还有三个保姆,所以,你到底是在什么时候 怎么样 体现你所谓的“牺牲”的?
这些就是我说的虚假和脆弱。
Stefan,一个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人生无望,跟我们都一样。
但是,你与其看我们的时候处处彰显你的那点优越感和鄙夷,不如视我们以同病相怜的爱。
我们都是在绝望边缘的人,能做的也就顶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抱饱团,做个伴,相互寻寻开心,你说是么?
在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中,在那些古人们已经创造出几乎不可逾越的成就的国度中,作为一个文化人是很悲哀的。
他们也许在某一时刻,靠着灵感的闪现创造出自己的作品,然后却发现这种灵感再难闪现。
巨大的文化遗产即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养分,同时也将他们扼杀于其中,这就像给花木施肥多了同样会使花木枯死。
于是满眼都是浮华和虚假,而本质就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倒是老修女的一句寻根给人指明了方向,看起来寻根似乎是如今全世界的文化人的一条出路,而且是唯一的出路。
这部电影拍的非常美丽,但是刚开始看的时候很难看下去,只有耐下心慢慢的看下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去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慕名找来看,除了“绝美”也没看出其他什么,喜欢倒是喜欢,只是这份喜欢,没法儿转化成文字,说给别人听。
一年过去,看完《年轻气盛》,又想起《绝美之城》,于是重看了一遍,这次不敢说全看明白(这种话,看个十遍百遍也不敢说),至少除了美,多看到了点东西,比方说丑。
所以说,有些片子,还是要反复品味。
关于美,美的是罗马。
空旷的街道,迷宫中的雕塑,歇脚的鸟,广场里的长颈鹿。。。
这些画面在索伦蒂诺意大利式独特的构图和运镜下,都呈现绝美的状态。
熟悉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的人,在看的过程中也许会不自觉想到费里尼和新浪潮,想到《八部半》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只是看完之后,脑中挥之不去的是主人公jep的背影和眼神。
关于丑,丑的是生活。
夜夜笙歌,内心依旧寂寞;朋友相伴,只为抱团取暖,久而久之,暖意消退,全剩冷漠和刻薄。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就不可避免一直在失去,失去朋友,失去感情,就连已经失去的初恋都要再失去一次,这是片子主人公jep的生活。
知名记者,有过一部成功的著作,出入上流社会,名利双收的人生,只是这么一个人,在65岁生日过后,厌世情绪达到顶点。
厌世在jep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大概就是冷漠,冷漠待人,冷漠对事。
熟人离世,朋友离开,好像都与他无关;嘴上说着“不是每个接近你的男人都想跟你上床”,最后还是把姑娘搞上床,这么一个角色,并不讨喜。
故事把罗马一分为二,喧嚣的罗马和宁静的罗马,两个罗马对应两种生活,一闹一静,穿插叙事,闹的是jep经历的生活,静的是jep观察的生活,闹的一成不变,静的各有千秋。
这种动静穿插的叙事,从开篇的游客和唱诗班开始,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每天在这样的生活中流转,连看的人都厌倦,更何况片子里的人。
片子最棒的地方,在于运镜,静止镜头很少,大多为移动镜头,可以理解为是用主人公jep的视角看一切,镜头大都跟着jep的视线移动,群戏的节奏是先来堆快速剪辑,一副红男绿女的群像过后,切到jep那张满是褶子,假笑到变形的脸,独戏大都是jep的背影先入镜,搭配一个过肩镜头,露出jep平静的脸,再由这份平静过渡到绝美的罗马,此时观众看到的也就是jep看到的:阳光下劳动的修女,晨练的男人,安静的街道,广场里的喷泉。
喧嚣过后的宁静,留下最美的罗马和最空的心。
过分投入的观众,很容易被这种空虚所感染。
我年轻时乱写的。
不值得一看————————绝美之城,它是有趣的,聪明的,好看的,自然也趋近[无限美丽]。
在美的角度,它快达到不可想像的高度了;它也不可能失败,它是天才索伦蒂诺,意大利国宝级摄影师Luca Bigazzi,超九百万欧元预算的结晶。
但是意大利人也说,这是索伦蒂诺给外国人拍的电影,戏谑它不美,是“绝丑之城“:”La Grande Bruttezza”(The Great Ugliness)。
我想:对于此片的喜好程度,一部分取决于你是否了解罗马;我去过罗马,但它令我疲惫,我也不足够懂它。
所以,我羡慕影片中所呈现的那个半知半解,却伟大的罗马,我拥抱它。
但如若你足够了解罗马,或者你觉得这不是你心中的那个唯一的罗马,便当又是另一回事了。
(一)罗马罗马景深大,却还费解。
原因,用巴黎作比较来说的话,巴黎以小见大,是“她”,人走路,萦纡在迷宫的琐绪,投身现代性精致的启蒙。
铁塔,罗浮宫,马莱悠晃的小道,奥斯曼平坦的歌剧院,是嵌套心和眼都想象过的熟悉,是人马中各抒己见。
但罗马大,荣光和骸迹都大,大得照不得自身,又噎住不敢造次的小小思想。
我暂不说伍迪艾伦的罗马,这究竟是伍迪艾伦,不是罗马;但道是:对巴黎浮光掠影,是印象派一笑;而对罗马,和影片一般,却要遭致批评。
我也想挽救罗马,因为它的当代性是如此悱恻,和历史的粗体字撞击,明明是当代,却怎的不合时宜,又呈现时空轻重的失衡。
——所以我怀疑索罗蒂诺在片中安插的当代性元素,连罗马人也说,罗马不是这样的,也不存在这样的罗马。
我对乔说,你带我回到罗马吧。
他说:是的,至少一个礼拜。
一定要和一个了解罗马的人,在罗马。
罗马的突出和隐匿都深,我第一次去罗马,就被“吃”掉了,结合片子说,它也缺乏对游客的培养。
我们看看意大利人对片子的一个诟病:比如在斗兽场旁边,他们都知道那些不动产是公家,政府的,不可能被区区Jep Gamberdella开垦利用;片中的特色角色极多,但确不存在这干人等于罗马,这样生活。
用广角的语言和气阔去构置一座城市是野心,也多是吃力不讨好的,但对于之中城市人最犯忌的一条,就是虚假。
这种虚假不仅仅在于确不存在的简单体现,也在于缺乏内省的联系,譬如,确实存在因为家道中落可以租赁而向朋友显耀的贵族,罗马人都清楚,但是如果这种体现只是导演偶然的择取,却缺乏与其他元素内在性的联系和某种会于心的理解,那么对于城中人来说,这种展示仍然是虚假的,无意义的。
但是这些,游客们显然不清不楚,这种无知性导致的观影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索伦蒂诺影片中有个角色,在Jep Gambardella和Romona在夜晚的山上约会的时候,他打开了并不能被打开的博物馆的大门,并拥有开启所有罗马心脏的金钥匙环。
——这个人,就好像是索罗蒂诺的一个化身,意大利人说,“这是他拥有无边权利以后的一次谵妄”,来体现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权利,去打开平时对公众关闭的门。
另外,索罗蒂诺在影片中对费里尼的摹仿/致敬令人感到吃惊:情爱的元素且略去不谈,宗教和马戏团的元素及两者吊诡又惊奇的结合,再至无主情节和单线性的时间叙事结构,都和费里尼如出一辙,无外乎人言其就如“费里尼附体”了。
但除却对于其摄影的阐扬,其他的比较则多为批评了:意大利的网评中有人说“昆汀从B级片中汲取灵感吸收元素,拍出一流的暴力美学片;索伦蒂诺从大师级的佳作提取(如费里尼),却最终拍出二流的影片”。
也并非全无道理。
费里尼作为副导演及编剧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到后来《甜美的生活》和《罗马风情画》,都收到广泛的赞誉,把费里尼和罗马的名字绑在一起,是因为他懂罗马,但是在此片中,如果我们承认它的内在广角是受它的呈现者——影片中Jep Gamberdella的视角所限,亦即他的性情和他自认无意义的生活组成,那也必须承认,在这种状况下,这种“肤浅性”,也是对呈现他的呈现者——索伦蒂诺所暗示和投射出的某种腐败和自限的具体表现。
“肤浅”这个词是有趣的,因为是从意大利人身上所发出的接受到。
因为是意大利人本身,在针砭和申讨索罗蒂诺的“肤浅”。
这种声讨首先,是暴露了一种对集权展示的通病的痛恨心态,但这一点实属平常,就象我们对待张艺谋和他的《英雄》一样,导演在成名以后,也会出现此类的作品;但针对这种声讨的另一点,却是基于欧洲人的一种矛盾心理,那就是“肤浅”对于“集权肤浅”的一种仇视:一种对于“肤浅”的共存性,和个人达不到”集权肤浅“的一个基本事实,搅乱了这个感情心理。
说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准备去影院看此片之前,乔曾经拒绝去看,理由是”索罗蒂诺侵占了青年艺术家的资源和机会“。
对于此片的投入制作,索罗蒂诺是将近一千万欧,而他为了他的第一个长片,预算仅是二十万,难望其涯岸,却仍然极不容易。
经纪人说,”这个剧本有最好的故事,最好的人物,对话,幽默,我真不能相信找不到投资的制片方,我放弃了,我再找一个月,这是最后期限,如果再没有结果,我就去新西兰,因为这说明这个国家已经没有指望,连这样的本子都没有人再有兴趣,说明电影产业已经败落。
“,所以,从经济和心理的角度来说,恐怕他们对此片也会产生异议,”如果我有同样的资金,就不会只拍一部象印在旅游局明信片上,走马观花,仅仅展示自己权利的罗马风情片了“。
当然,如果真的碰到索伦蒂诺,”我当然会表示我的尊敬,当然会恭敬地和他握手“, 毕竟,“索伦蒂诺有我所想要拥有的一切”。
(三) 卡司和其他问题饰演Ramona和Orietta的Sabrina Ferilli和Isabella Ferrari,都是上一代的sex icon。
前者的全裸海报遍及青少男的卧墙,后者到今天都有惊罕的美丽。
(但Ferrari也坦白和索伦蒂诺的合作并不是愉快的经历,他已经不再专注演员,也不和他们探讨剧情或者聊天。
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谈及对她定型后发型的不满意,直接并且是并不礼貌的方式,为此她再不得不据他的喜好使用假发来摄制本片。
),加之导演御用的Toni Servillo,意大利家喻户晓的演员,导演及编剧Carlo Verdone,还有各种个性/人气演员/名人的加盟,简直是一个有权,钱,名人的大集合,真的是不出彩也难。
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是一部有”问题“的电影(problematic),但是看一部有疑问的电影,往往更能借鉴从而产生思考,能够从其问题性出发,提出新的疑问,或者破解以上的两者。
看《绝美之城》时产生的几个疑问,我还没办法给出一个单声部的答案,先记录在此,也便以后对它的扩充,调整和举证:1 一部并不被其”局内人“”墙中人“所认同的电影(在这里的表现为罗马人,或者,广义的意大利人),却在外国人,外人,国际上受到赞誉的电影,也就是,在认识和经验论上受到先见差异的电影,应该更好和确要地来欣赏,看待和审评它?
2 对于费里尼式写作和剧本的探讨。
3 罗马和当代——最后我和乔,都决定再去看一遍。
因为抛掉前面所述种种,它实在太美了。
福楼拜曾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小说,他失败了。
保罗·索伦蒂诺想拍一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他做到了。
这部电影名为《La Grande Bellezza》,意为“The great beauty”,中文译名《绝美之城》。
探讨艺术与美该片主要讲述了作家Jep漫步在罗马,寻找“绝美”的过程。
Jep已经65岁了,他就像《年轻的教宗》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年纪你无需再面对青春的狂热,而要挣扎于突降的清醒,为理智的局限所困。
他深谙世事,绅士并富有魅力,虚无与悲观,平静地不快乐着。
Jep整日游荡在上流社会的各种聚会和艺术沙龙里,他的生活是一场永不停歇的Party。
可以说,Jep离“美”很近,他得以接触各种形式的美,抽象艺术,行为艺术,雕塑,摄影,宗教......这是一部探讨艺术和美的电影,导演直指其背后的虚伪。
比如行为艺术家用裸体撞墙故弄玄虚,她说自己不看书,自诩以共鸣来感知生活,却回答不出共鸣的含义。
坐劳斯莱斯的红衣主教只想谈论厨艺,天才抽象画家是家人的摇钱树,她愤怒地将颜料泼在画板上,却引来众人的赞叹。
在与朋友的聚会中,Jep嘲讽自恃清高写党史的女作家。
也曾好言相劝迷恋普鲁斯特的少年。
从这个角度说,导演仿佛对“美”持批判态度。
除此之外,自杀的少年,堕落肥胖的广告女郎,以冒充贵族为生的没落贵族、逝去的脱衣舞娘女友......这些上流社会的人们均以悲剧收场。
Jep已经嗅到了上流社会的死亡气味,他麻木且无法脱身。
四十年以来,他从无名小子变成可以开办顶级派对的成功人士,但是他再也找不到生命的绝美了,那么“绝美”到底在哪里呢?
直到,一位104岁的修女玛利亚给了他答案。
这位修女面如朽木,在众人膜拜顶礼中像孩童一般晃动双腿,在Jep房间的地板上沉睡如死尸,一天只吃40克菜根,被“经纪人”安排合照活动。
当Jep以为这又是一场骗局的时候,修女玛利亚坐在阳台上,一口仙气吹走了成群的火烈鸟。
她问Jep:为什么不写书了?
因为还没有找到“绝美”。
你知道我为何只吃菜根吗?
因为根很重要。
Jep听到此言,终于唤醒他对“绝美”的记忆。
那是一个傍晚,年少的Jep和初恋女友站在海边,女友告诉他,我给你看一样重要的东西,随即缓缓褪下上衣,露出年轻曼妙的酮体。
Jep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
这种绝美超乎我们的承受能力,它转瞬即逝,芳踪难觅。
影片最后的一段独白说: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
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
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这不过是个戏法,对,只是个戏法。
这是导演的答案。
想起了《年轻的教宗》里有言:想想看你所有热爱的东西,那就是上帝所在。
而“绝美”若以此来理解,是否可以看作是种生命力,是我们无力承受的幸福追求呢?
索伦蒂诺“奇观”电影艺术在画面之外。
看完电影我心里冒出这样一句话。
我在索伦蒂诺的电影中仿佛看到了一条裂缝,从中可以窥见未来电影艺术之路,在索伦蒂诺身上捕捉到了本世纪伟大导演的气质。
1970年生的索伦蒂诺无疑是新锐导演中的一颗明星,作为意大利人,他骨子里流淌着那片土地的文艺血液。
索伦蒂诺的创作风格一直很鲜明,后现代和哲思意味浓烈,从之前的《大牌明星》、《为父寻仇》、《家庭朋友》等作品就可见一斑。
2014年3月,《绝美之城》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自此之后索伦蒂诺风格才得以成为一种“奇观”。
相对于传统的写实主义而言,索伦蒂诺的电影具有费里尼的反戏剧化、反情节化和意识流特征。
显然,索伦蒂诺已经完全掌控了视听语言的奥妙,甚至到了玩弄它的阶段。
和现代派主义前辈们相比,索伦蒂诺在新的时代下更进一步,融合当下艺术,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
索伦蒂诺的电影喜欢呈现荒诞的、光怪陆离的情节,这确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比如《绝美之城》里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一群美丽的火烈鸟在Jep家的阳台上歇脚,修女玛利亚一口仙气将它们吹向了远方,极具象征意味,令人震撼。
另外,整容医生,通缉犯邻居等,这些不寻常的人事令观众惊奇。
从影像风格来说,索伦蒂诺喜欢使用长镜头和缓慢匀速运动镜头,影片画面的衔接貌似是不完整,不连贯的,不屑于全中近景的交叉套路,更像是意识的流动,极为自由,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这一点在影片开头就得以体现。
罗马,夏日,一群游客在瞻仰这座古老的文明城市。
影片连续用运动镜头,缓缓推进,转变方向,配合着宗教意味的背景音乐,罗马的神圣之美跃然纸上。
除了镜头的自由,情节段落的设置也相当意识流,整部影片就像是男主角闭眼产生的回忆,跳跃而随性。
比如前一秒Jep还说要带女友去看海怪,下一个场景就已经是女友永逝之后的生活了。
从画面色彩来说,索伦蒂诺十分“张扬”,浓烈鲜明的颜色,极尽华丽,但是这种华丽并不空洞,反而悲凉和深刻。
索伦蒂诺的音乐品味非常高。
例如《绝美之城》中的插曲《The Beautitudes》。
他擅长用“时髦”音乐和保守画面组合从而造成炸裂的效果,典型例子就是《年轻的教宗》里Lenny走过画廊的BGM。
这是89年生的英国说唱歌手Devlin改编的Watchtower, instrumental edit。
这首歌的原作是鲍勃迪伦,Devlin在其中增加了更多电音元素,更现代。
神秘而保守的视觉形象,缓慢的镜头,竟然和电子摇滚配合地如此和谐,堪称惊艳。
以上这些“奇观”,终究也是一个戏法。
不过不要小看了索伦蒂诺的野心,他的哲思,对人性本质的追逐,对信仰的发问,都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核。
看他的电影,你会忍不住了解出现的所有名词,塞林格、普鲁斯特、库布里克、班克西......就像《绝美之城》,貌似什么都不讲的电影却什么都讲了。
而自此之后,有一种电影风格叫索伦蒂诺,他的名字将会在“21世纪伟大导演”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
微信公众号:披床单的戏子
我花了整个夏天I spent all my summers为九月做准备making plans for September.没有更远的计划Not any Ionger.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Now I spend the summer remembering the good intentions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which vanished.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In part because of Iaziness, in part because of carelessness.怀旧有什么不好?
What's wrong with feeling nostalgic?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It's the only distraction唯一能给予的消遣left for those who've no faith in the future!没有雨...Without rain...8月要结束了August is coming to an end9月还没有开始and September isn't arriving.而我如此平凡And I'm so ordinary!可是无需担忧But there's no need to worry.没事的会好的It's all right, it's okay.
二十年前,窦唯在《高级动物》中写道:矛盾,虚伪,贪婪,欺骗;幻想,疑惑,简单,善变;好强,无奈,孤独,脆弱;忍让,气忿,复杂,讨厌。
噢,高级动物。
地狱天堂,皆在人间。
幸福在哪里?
地狱天堂,皆在人间。
生而为人,幸福在哪里?
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
游客殒命于此。
真实的罗马在古典与现代的撞击下,日日诵经,夜夜笙歌。
作家Jep Gambardella在过完65岁生日后决意不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他26岁来到罗马,想进入上流社会,想“拥有击败他人的权力”。
这一点上他成功了。
但他似乎又被困住了。
困在绝美的罗马、无止境的party与所谓上流社会的虚假吹捧之中。
躲在神庙底层的小女孩问:“你是谁?
”Jep诧异,小女孩接着说,“你谁也不是。
”看看周遭的人:编剧Romano至今住在学生宿舍,得不到意中人哪怕一眼的关注;Viola无法与偏执的儿子共鸣;Stefania说着自以为是的假话空话,却称之为信仰……Jep本人呢?
伶牙俐齿,善于逢场作戏,年老依旧风度翩翩,与各种女人不过分密切地来往。
直到遇见Ramona。
Ramona是电影中少有的几个脱离上流社会气息的角色之一。
徐娘半老却不放弃自己的脱衣舞事业,不吸毒不酗酒,花光自己所有的钱治病。
她说:“爱着彼此的感觉真好。
”Jep却说:“我已忘记爱一个人的感觉是什么了。
” 辍笔是想寻找更美的事物,最终没有找到,是因为罗马太喧闹了,还是因为罗马跟从前不一样了?
Romano在离开罗马前最后一次演讲中说:“我用整个夏天来怀念那些已经消失的善意。
怀旧有什么不好?
这是对于未来毫无信念的人们唯一的消遣。
”生在罗马因此“哪里也去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似乎一座城市能为人们的萎靡准备好足够的托辞。
正如波伏娃所说:“我想是人们回忆起被占领的年代。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怀念那个时代,因为那时分得清敌友。
” 圣徒Maria修女的出场是影片的升华。
在此之前,转折接连不断:Jep的好友Romano告老还乡,离开罗马,“罗马令我失望”;女人Ramona离开人世,此前她目睹过Jep的“葬礼表演”;Viola失去儿子后去非洲当志愿者;初恋Elisa的丈夫重获甜蜜爱情;甚至才发觉多年的邻居是全球十大通缉犯之一……一切都在变化,大家都在离开原来的自己,Jep却冲不破自己的那种“感觉”,只能支吾着:“内心,有一种……”有一种…… 神圣变得世俗化。
Maria修女的助理喧宾夺主,喋喋不休;红衣主教最有心得的不是经典而是烹饪;修女们轮流拿出手机把圣徒Maria当作道具合影;找来陪伴Maria修女共进晚餐的竟然是假扮Odescalchis夫妇的Colonna夫妇,那衰落的贵族!
Maria修女老脸沟壑纵横,面无表情,双脚却如少女一般不停晃动。
坚持睡地板、嚼菜根在当代人的口中已沦为笑谈,没有人真正在乎圣徒究竟是为什么而来。
影片拍摄罗马、罗马人,拍摄古罗马庙宇、城堡与现代罗马生活,以及住在斗兽场旁边的Jep,本来已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超现实之感。
然而最具超现实特征的场景是晨光熹微之时停在Jep家阳台上的鸟类。
修女面朝罗马,鸟类静静栖息,斗兽场被置于未亮的紫蓝色天光之下。
圣徒说:“我知道所有鸟的教名。
”又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吃菜根吗?
因为根很重要。
”因为根很重要。
Jep又开始写作。
“通常事情的结束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
寂静便是情感,爱是恐惧。
”情感啊,若非寂静便不能体会,不是罗马的错,是人心太喧哗而忘记“爱一个人的感觉”,是生而为人的困窘使生命在不为人知中悄然流逝。
这是一部关于“困”的影片。
不在斗兽场内、心灵却无法逃脱生而为人之困窘的高级动物们,明知所作所为不是心之所向却无法抛弃自己的虚伪。
选择忽视真我,只谈论浮华表面、无关内心的琐事。
因为大家都贪恋表面的美好,大家都在同一个模式之中,所以按照游戏规则才能活下去(不按游戏规则,便如脱衣舞女郎、Viola的儿子以及愤怒作画的女孩)。
个人的命运往往已由群体决定,因此想挣脱太困难。
绝美的压力之下,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一种生而为人的局限性。
影片便是关于人如何突破自身局限性的没有答案的思考。
有人找寻美好而不得。
有人不愿意为美好而停止脚步。
这美好的根,恰恰被绝美所掩盖。
“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
”生而为人啊。
“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
不过是个戏法。
”Jep心中的美好,是初恋在月光和灯塔照映下无瑕的身体,也是自己对生命最初和最纯粹的体悟。
生命本该如此,看开便好。
生而为人,拒绝不了“浮华云烟”,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在绝望边缘“陪伴彼此、照看彼此”而已。
2014.1.29
去年年底,毕赣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原因不外乎宣发将一部个性化的小众文艺电影包装成了商业爱情喜剧(当然,第二天票房暴跌,最后真成了黑色喜剧)。
这部电影没有毕赣的电影那么难懂,它至少讲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仍然是一部非常个性化的影片。
有人喜欢得不得了,有人则嗤之以鼻。
说下影片名。
「La Grande Bellezza」,换成英文就是「The great beauty」。
国内翻译成「绝美之城」。
原文并不包含城这个词,影片的主要内容也跟城没太大的关系,虽然故事发生在罗马城。
特别指出这一点十分有必要,因为这事关影片的主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势必对电影主题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
虽然这是部什么也不讲的电影,不过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剧情梗概。
主角捷普(Jep)是位颇为成功的报社记者,年轻时写过一部小说并获奖,凭借这部处女作,捷普一举打入所谓上流社会,并且混得如鱼得水,那以后再也没有写过小说。
影片在叙事上并没有什么花样,只不过比较零碎而已,展示的就是捷普在罗马城夜夜笙歌的奢靡生活(听起来颇有点郭敬明的意思)。
当然,此外还有诸多琐碎的活动,比如采访行为艺术家、秉烛夜谈、访问老友、参观艺术展。
就这样,观众跟随捷普的步伐,一起走过罗马的街道、广场、草地、河畔,甚至古罗马的遗迹,探寻捷普的内心世界和失落的过去。
由此,影片抛出了一个颇为形而上的问题——什么是美?
什么是「绝美(La Grande Bellezza)」?
抛开这个问题先不谈,要说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那自然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配乐。
主题曲The Beatitudes以缓慢忧伤的曲调反复出现在影片中,正如同曲中的大小提琴一样,时而游离影片之外,时而如影随形,参与叙事。
影片一开场,伴随着缓慢移动的镜头,以及空灵的女高音,将罗马城的轮廓慢慢地带了出来。
紧接着,一个女人凄厉的尖叫打破了沉寂,镜头切换到捷普的生日party现场,音乐骤然由古典切成现代舞曲,极富律动感的电子乐几乎让所有人不禁抖起腿来,镜头在人群中不停地晃动切换,似乎失去了焦点。
这一幕足足给了六七分之久,中间几乎没有穿插任何剧情(喏,还是有一点点的)。
看到这,也许你已经在怀疑,这到底是电影还是由几部MV拼凑起来的玩意。
你以为这就完了?
舞曲结束之后,索伦蒂诺紧接着又安排了一段颇具美感的镜头,搭配的曲目则变成了轻柔、缥缈但带有力度的(得益于贝斯强劲的低音)More than Scarlet唤醒剧内的人物和剧外的观众,宣告清晨的来临,也正式拉开了整部电影的序幕。
如此巨大的风格转变,居然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任何的不和谐,反而好像是融和在一起的。
就这样,整部影片的配乐在古典和流行,森严与自由,浮华与空灵之间任意穿梭,同时也引导着观众的感官情绪左右移动。
影片中段有一幕,是捷普在小餐馆的遭遇,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导演索伦蒂诺用一组慢镜头、一连串的蒙太奇镜头配合音乐的节奏(也可以说是相互配合),总之音乐和镜头节奏相当同步。
镜头记录捷普在餐馆发生了什么,其他几个角色又发生了什么,使情绪倾泻而出。
这一幕几乎没有台词,惟有吉他声和歌者略带忧伤的声音。
有趣的是,在这一幕中,导演索伦蒂诺扮演的路人甲也跟主角对视而过。
想必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一幕。
接着场景转到了下一幕,捷普好友终于等到了演话剧的机会。
这一幕则是配乐和台词配合得天衣无缝。
话剧的内容关于八九月,关于回忆,曲目也应景地叫做Settembre Non Comincia(未到来的九月),随着吉他和弦的缓缓进行,影片仿佛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八九月那慵懒的情绪中。
我花了整个夏天为九月做准备没有更远的计划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一部分是因为倦怠 一部分是因为大意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唯一能给予的消遣没有雨八月要结束了 九月还没有开始而我如此平凡 可是无需担忧没事的 会好的《绝美之城》的电影原声带收录的曲目达到了29首之多(网易云音乐上的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甚至比一些歌舞片还多。
比如《不能说的秘密》25首,《爱乐之城》30首,《极盗车神》30首。
《绝美之城》的配乐与一般的歌舞片还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歌舞片或者就是普通的电影,他们的配乐总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预料的。
你大约能感受到哪里会出现配乐,剧情发展时配乐会有怎样的变化。
但在《绝美之城》里面,音乐几乎是说来就来,根本不给你情绪铺垫的机会。
索伦蒂诺不仅仅是利用配乐增强电影的氛围,或许对他来说,音乐即是情绪。
整部影片就像是反复徜徉在某种情绪之中,久久不散。
当然,可能也会有人批评这部电影的配乐泛滥成灾,甚至不过是一部2小时的大型MV混剪而已。
影片有一个小的细节,上一幕的画面还没离去,下一幕的配乐已经响起来。
以至于听起来好像声音总是比画面快一步。
甚至让我怀疑我的音响坏了。
如果不是出了错,那么就是导演故意为之了。
或者这就是导演的理念:音乐(情绪)先行。
保罗·索伦蒂诺(导演君)看完整部电影,不由得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电影并不是想和你探讨什么是美,而是肆意地向你展示美。
什么是美?
索伦蒂诺说,喏,影片本身即为美。
在影片中,几乎每个人都在问捷普,为什么你不再写小说了?
捷普给出了两个回答,一次在影片中部,他说罗马城的浮华和诱惑太多,让他很难静下心来写作。
但提问者对这个回答显然不满意,只是在敷衍她,因为在她看来,捷普的家像乡下一样安静。
一次则是在影片行将结束时,圣玛利亚修女问的,捷普终于回答说:「因为我想寻找更美的事物,可是并没有找到。
」什么是美?
什么是「绝美(La Grande Bellezza)」?
我倒是觉得导演下一部影片名给出了回答——YOUTH(青春)。
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各种各样,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
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
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
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
果然逼格不够高啊
多么诗意
坚持了好久 根本无法看下去 满眼尽是对罗马人骄奢淫欲无病呻吟无所事事的讽刺
年少时惊鸿一睹,为绝美驻足四十载。火烈鸟飞去远方,花甲之年幡然醒悟:绝美不过一瞬,死亡似昙花一现,生命再次回到原点,韶华却一去不返——生命是一个回环。
就看到一个自以为是的老男人瞎比比 什么乱七八糟的
现实与想象同构,颓败之地亦属绝美。
索伦蒂诺的镜头在永恒之城映衬前几乎从不流连,穿梭进退于众人之间而无法触及伪装下的感性一面。每个场景都如同舞台,每一个人都像是孤独的表演者,同时也是彼此面前漠然的观众。他用两个小时来描绘华丽的虚饰,讲的却是看似缺席的真实,纵然匠气,甚至轻浮,但毫不造作。一次为大银幕而生的体验之旅。
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可怕真相是,当他确定要靠岸的那一天,大海就消失不见了。这世界如此:除却疑问,便是尘埃。
逼格不低
意大利真美,中文片名翻译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被种草了意大利这个国家。没了。
值得拉片几遍…2013必看…一个骚老头的苦闷心灵史…剪辑如流云,行在罗马城,将镜头拼成华丽意识流…罗马如一面镜,美景—暗室、“高大上”—“假恶丑”、衰颓—厌世—尖刻—怀旧,一次魔术—几度亡故或告别,开始转身,其实罗马之美早已在心间扎根,终经圣徒启示,萌发新芽…
看了4次,最后一次坚持到最后10分钟…还是没看完。唉!
“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葬在生而为人的窘困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
年度逼格片。一坨翔一般的意识流电影劳资完全欣赏不了。
艺术也要有剧情,这片子上院线要是票房破千万算我输,当然不是里拉。
这绝对不是一部浮夸的电影——它看似不知所云,实则真切地探讨着人生至美之物,嘲笑着一切看似不可方物实则虚伪、浮华,也展现着一切看似丑陋实则却有无限力量的东西。只有这样的摄影、音乐才能承担起索伦蒂诺所要探讨的这个困难得无人敢于触碰的宏大抽象的命题。满是诗意。值得一切赞誉。
除了罗马很美丽,其他到底要说什么,裹脚布一样的
不站在好好讲故事基础上的风景大片 该好好学学伍迪艾伦这老头子
所有迷人的镜头与包含讽刺意味的配乐,都只是吸引你把电影看完而已。乏味的对话与莫名其妙的情节,只是为了营造一个意境。起初不断冒出快进的冲动,后来又心生抑郁,最终导演只想让你静静地坐下来,心无杂念地面对这个世界触手可及的虚伪。→20.9.7 二刷。
仿似优美的散文诗....这种电影只要理解了片中的意境就算是理解了本片,但是,我太粗鄙,确实没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