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别人推荐的,一直不敢看,感觉会很诡异,看完电影之后,对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失意落魄的大提琴家和妻子一起回到孩时的家,阴差阳错进了婚丧公司的入殓师行业。
和第一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一样,恐惧排斥,不理解也不情愿做,无奈生活窘迫,向高薪低了头。
当看到社长为一个个因为各种原因死去的人们进行入殓前的清洗和化妆,脸上带着温柔亲切的笑容,手法轻柔又利落,像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表演,他被感动了。
原来入殓师代表着对死者最后一次的敬意,也代表着对生命的敬意。
当感知变得悲悯有灵性,琴声也会变得不一样。
大提琴独特的悲凉与呜咽穿透河流山川到达了更远的地方。
一声声是安抚是祝愿是祈祷,丝丝缕缕沁入大地。
妻子对他有过误解,甚至觉得这个职业不体面,以后孩子也会因为父亲的职业遭到同学耻笑。
直到镇上的邻居大婶过世,丈夫亲自为其清洗化妆,完成入殓的仪式,慢慢理解了丈夫,慢慢支持着丈夫。
影片中最催人泪下的一幕是多年不见的父亲死了,男人慢慢地为父亲进行入殓仪式,脑海中父亲的模样渐渐清晰,隐忍着的泪水与大提琴的荒辽低沉交织在一起呜咽,男人拿起父亲手中握的鹅卵石放在妻子的小腹上让肚子里的小生命感知,窗外光影朦胧,日光缱绻,空气中流动着无言的感动。
日本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全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多数,这样一部影片彰显了日本的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激。
死前的道别就像一场仪式,纪念一生。
原来不一定面对死亡,只能嚎啕大哭,还能这样轻柔慈悲,隐忍地落泪,微笑着祝福。
好吧我承认自己泪点有时候很低。
这个只能叫感想,不像影评。
片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小林的父亲去世,小林君一开始不想去参加葬礼,社长助理上村小姐居然起身鞠躬请求他一定要去。
这之前,他们俩闲聊,小林君问起上村小姐为何要做这一行,上村小姐淡淡地说:以前在带广经历了一些事情。
这一次,上村小姐说:我在那里因为遇见喜欢的人,抛弃了我的儿子。
世界上永远都不会少掉离开这种戏码。
折柳阳关、江东暮云一类,毕竟还是互相惦念着。
我要说的是去世、绝交、失恋、仳离、抛弃……这样的事情,让人夜夜切齿,辗转难眠。
曾经最信任的人,虽然磕磕碰碰但还是决定了要好好一起过下去的人,突然有一天说:我走了。
问原因,怎么也不说,或者说出来,言不及义,又或者,令人齿冷,最干净的,是连个交代也没有便消失。
那人留下的东西,放着呢,看着伤心;扔掉呢,显得自己凉薄,万一有一天对方回来了(这种担忧只除非对方辞世)。
一起去过的地方,重到呢,谁当得“东风历历红楼下”;待不去呢,谁知道山不转水转会再遭遇。
一道经历的细节,不碰呢,大脑像按了replay(神经大条的人有福了);要碰呢,又怎么忍心。
一个简单的方法便是忘记,就像小林君,脑海里父亲的面容如此模糊不清,我一开始还以为显示屏像素有问题了。
离去的人怎样的心思,不清楚,上村小姐的意思,很像是愧疚与胆怯,但也只是她一个个案罢了;留下的人,也不必啰嗦了,谁体会过谁知道。
小林君就连笑意也那么单薄、勉强,可憋屈了。
憋屈是无从宣泄的愤怒,愤怒来自于不得善终的爱。
我不敢说爱这种东西没有错,事实上,很多所谓爱,其实不过是固执地要占有某样东西罢了。
猜测他人的心意,难道后面便没有要摆平一切的隐秘动机在?
应该有不少人读过这句吧:“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哥林多前书里的。
小学某年圣诞日(小学生懂个啥圣诞,纯属凑热闹而已)收到同学一张卡,上画着一只小猪,把它的帽子围巾除下来给旁边的雪人穿戴,自己瑟瑟发抖。
下边便写着这个句子。
连语法尚且不通的小学生,如何懂得圣经那种句式。
这话搁在心里,过了许多年,交了不少朋友,也为了离别的事情怅然或者痛哭,有的袖手叹息,有的牵衣恳求不能去,有的无声无息隐没在夜色里连再见也来不及说;而那些人,有的好好儿揖别,有的裂袖割袍断然不顾,有的一天天变得陌生和分开也差不多了;这才一点一点地晓得了经书里那句话的意思。
年幼的孩子只有自发产生的情绪,还不能算“爱”,那需要足够多情感来滋养,在长大之前,他是索取多于付出。
他给妈妈送一朵小花的时候,当娘的敢一巴掌拍落么?
就不怕伤了孩子的心么?
也只有心智完全的成年人,能够面对“一巴掌拍落”而一笑而过吧。
可惜马齿见长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我见过好些生理和心理脱节的成年人。
那个时候强求他们“该放手时好放手”、训斥他们只为自己考虑,不肯有所担当,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还是补上一课:容纳与和解。
就像小林君最后还是去了父亲的葬礼,并且亲手替父亲入殓。
可惜很多人并不像小林君这么幸运的。
上村小姐的故事,就是小林君的过去,他后来与父亲的和解(我不喜欢“原谅”,这背后还是隐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但愿可以成为上村家的未来吧。
二、小林君年幼时与父母去河滩玩儿,说是人类尚无文字之时,欲传情达意,便去找一块石头,交给那个人,例如光滑的石头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对对方的担心。
父亲交给他一块大石头,小林君则给父亲一块鹌鹑蛋状小石子儿。
这大石头被藏在他童年所用的大提琴包里,小石子为父亲带走,父亲的葬礼上从他紧握的手中掉出。
借石头的触感和大小传达心意的办法很有意思,声波有时而尽,字迹亦易散亡,但石头沉甸甸的质感,有掏心掏肺的感觉。
社长爱说的一句话:这是命运。
小林君看上去很不体面的,妻子和旧交都无法理解认为是“不正经”的职业,居然让他找回了父亲无法宣之于口的心事:鹌鹑蛋形小石头。
把他从“被父亲抛弃”的纠结中解放出来,这是不是命运?
也许该补的课兜兜转转都要补上,该过的坎绕来绕去都要跨过。
三、大提琴的声音很好听啊,我这种西洋乐盲都被感动了。
日本的电影作品 重来都是以朴实细腻著称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命运老跟人开玩笑 大提琴演奏家化身遗体化妆师 并从纯粹的生活窘迫所迫到开始珍惜生命的意义 务求用个人的成长历程去感动更多的观众但我却没有动容 因内心对日本已形成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 日本一直是个纠结的民族 在生命的对待上也呈现出两面性 无法想象拍出这样题材的国家 曾手刃无数条无辜生命 规模化的屠杀更是历历在目我只能说日本是个对内内行 对外也内行的国家 所作的一切都让人怀疑它的企图 真无法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它的一切 因为内心的伤痕到死还无法磨灭
她走的时候,我在屋里只守了11天。
刚过完春节,我喂她吃了年夜饭: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
香肠在我们那里是一个很神奇的食物,代表的含义很神奇。
或许我不应该用神奇来形容的。
我记得她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养一头猪,所以过年的时候就没有自家的猪肉,于是到了过年前邻居或者亲人就会送一点猪肉以及一两节香肠。
我春节期间在家待一两天而已,她会把那个香肠蒸好,留给我吃。
有一次,香肠蒸好的,我临时有事情走了,没在家吃饭,第二天回来的时候,香肠一点也没动,还是全部留给我。
菜盘里面少了的,只是她做的臭豆腐和豆瓣酱。
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
就这么喂了11天后,她走了。
她走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入殓师。
按照算命先生计算的良臣吉日,我们48小时不能哭泣,不能喧哗,让她安静的离开,不带走任何一滴眼泪。
说,那是因为她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去,她走的前一天,她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都没吃。
我始终认为她是被饿死的。
48小时之后我开始给她洗澡,腐烂的背,她走的时候,连一个完整的皮囊都没有。
骨瘦如柴,你可以完整的理解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甚至都不如柴,她走的时候,天特别凉,亲戚朋友来送别,冷的哆嗦,我爬到门口的一颗树上,用了半个小时把树枝锯断,然后再分成小块,一把火烧了,供他们取暖,没有人帮我,我看见他们呆呆的眼神,比我还绝望,是冷的麻木,还是解脱?
换衣服,没任何新衣服,都是她以前的旧衣服,有两三件衣服专门整理了放在一边,像是她早为自己准备的。
她不肯多花一分钱,走的前两天还告诉我,抽屉里有80多快钱,我知道那是她捡废品后卖的钱攒起来的,我每年回家两次,她就给我两次,我离开她去异地读书的时候,她时刻担心我没钱花,因为“在外面没钱花很丢人的”。
没有化妆,她一辈子都不曾化妆,只是简单的梳了一下头发。
我抱起她,放在简单的棺材里面,那一夜我们都没睡觉,5个男人,像群孩子,时而吃饭,时而抽烟,时而大哭,时而聊天,就这样,待了一通宵,天亮的时候,有人杀了一只鸡,鸡血淋在棺材前,装满纸钱灰的脸盆被狠狠的摔出门,抬起她来,出殡。
我坐在汽车驾驶室里面,看着车前行,后面是4个男人,看着棺材,一路鞭炮,没有人说话。
到火葬场,到处都是人,排队。
轮到她的时候,我抱起了她,轻的很,轻的就像鸿毛。
我抱起了她,重的很,比泰山还重,这,是一辈子的重量。
我没有被允许进入火葬间,重重的跪在那里,不敢抬头,我,无法看到她最后的尊荣。
骨灰盒放在早已挖好的坑里面,我用手捧起一把土,慢慢的把她掩埋。
众人拉起了我,大家开始吆喝着用巨大的铁锹铲着泥土开始埋葬。
你害怕吗?
你一定害怕,那又不是你的亲人。
但是你你很善良,你不知道怎么拒绝。
于是,小林君,你成了入殓师。
我看见你艺术的温柔。
影片开始就撼动了我,他那么艺术,那么虔诚,那么温柔。
这张碟买了这么久了才放进碟机,一口起看完,连厕所都不记得去。
我一滴眼泪都没流,看完电影的时候,安静的关掉电视,关灯睡觉。
有很多东西,你真的无法忘却,也已经经常被提起。
妈的,我怎么会在清明节的晚上,莫名其妙的看这张碟?
我想起,她的骨灰盒是用红色的布包起来的,很烫很烫,放在我的双腿上,走,我们,回家。
=====我回乡去了奶奶的坟。
奶奶的坟已经和爷爷的合在一起了,立了一个巨大的碑,新挖的泥土里面夹杂着正在成长的杂草,即使被连根挖起,还被前段时间的暴雪洗礼,他们还是那么青青的,换到坟上了,这些草还会继续生长的。
坟的尖上一束枯草,虽然是死的,但却看着欣欣向荣。
风吹来的时候,这把枯草摇来摇去,像是在和亲人招手。
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坟头上立一把枯草。
奶奶的碑上写满了子子孙孙,好多我不知道的名字,我才发现我几年没回乡看望亲人,好多亲人家里又添新丁了,那些表哥表姐们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我却不曾知道,这个家族所有的子子孙孙每年都是正月初一在奶奶住的地方相聚,现在奶奶去世了,我们只能也只会在奶奶的碑上相聚。
奶奶也终于和爷爷团聚了。
2008年2月20日。
入殓师是为离者丈量阴阳两界的人。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片名直译为《送(人)》,译为《入殓师》多了几分神秘感。
当然,若陌生者有了初始些微的恐惑,大抵也来源于此了。
小林就职的乐团解散了,他卖掉重金购来的大提琴,和温柔可人的妻子一同搬到乡下的故屋里居住。
阴差阳错地,他成了初入行的入殓师。
那么,如何能像爱大提琴一样爱为人入殓的工作?
大提琴琴声略为低厚,因体积较大,自然不够灵活,更别说像“古典辣妹”那样了。
当坐在纹着漂亮花纹的演奏椅1\3面积上时,务必要以温存的姿态,微微颔首,像拥着爱人亲密而温软的曲线一样拥着它,轻抚琴弦,声音缓缓从木质中空渗透、流淌、弥散、萦绕,宛如低语。
是的,宛如低语,恰如拉琴与入殓的无差别。
也许要知道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真性情,从其对待死亡的神情便可探许。
仪式感强烈的入殓步骤充满死者与生者的肌肤相亲。
按压眼周、合拢唇瓣,抚平下颚,擦拭身体,更换丧衣,整理妆容。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有温柔的情感。
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片中画外音如是说,也意味小林对新工作的浸入。
入殓师一生大多为陌生人收拾最后的仪容,用朴实的认真融入手指的运作,来表达对死亡的敬重,守护逝者的尊严。
恰似一曲低语,为离者微鸣。
很早便为音乐的力量震撼。
CLAMP的《圣传》里,苍王为冤死的妹妹悲痛欲绝,近于行尸,乐师乾达婆王心生怜悯,为她奏响她妹妹最后的歌——“那天冤死的小公主,只为一个人歌唱,‘我只为姐姐一个人歌唱’”,乾达婆王的竖琴乐声引领苍王的灵魂归位,最终,苍王从绝望中醒过来:“我要像妹妹所期望的那样,为自己自由地飞翔。
”那时繁花丛中乾达婆王坚定决绝地抚弄琴弦,那种冥想中的拯救就透过微黄的纸张传达而来,力透纸背。
中国民间丧事大凡要守灵三日,讲究的人家会请法士或和尚为亲人超度。
整齐划一的道袍与起落相匹的木鱼声,随着氤氲青烟与经诵一起升腾。
亲人泪眼朦胧在这种熏陶中怀悼,何异于,为死者的仪式其实拾掇的是生者的心。
都是离者。
一个离开阳界,一些离开挚亲。
看着他熟悉的面容,没有死亡的暗影,离世的瘀斑,有的只有习见的如睡去的恬淡,想想,多么抚慰。
人离开,生前的至亲就会拼命地想再为他多做点什么,如果这也算其一,那就几乎与所有世界观无关。
谁来牵引生死之间的鸿线?
崩、薨、逝、死,如此繁复的规则,最后凝为入殓师造就的死生无差别。
所以片中那些老妪会在死去老头的脸上留下完整的唇印,也不管葬礼是否拒绝艳丽。
华丽苍生终究僵硬落幕。
脑海里文化大不同的西式葬礼,也在牧师徐徐的诵咏中落下棺木。
闻声的都是行者,走向异端世界的他,走向没有他的世界的他们。
异端世界如何别样,也请暂留今生的源流。
小林擦拭过有易装癖的美男子,早逝的母亲、澡堂老板娘……也是擦拭每一段一唱三叹或抑扬顿挫的人生。
每一格窗棂都描摹一个故事,每一寸肌肤都镌刻曾经的气息,那些生的点滴终于不再喷涌,而过滤、萃取、结晶为一颗颗水钻,再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其中的纯粹。
这些都是尚未被世人完全理解、接受的。
如果新颖的生命需要一次生的洗礼,告别尘世的人是否更需要一次死的庄重?
毕竟生不足百年,死亡却有万古。
但入殓师本身的标签却不若仪式般神圣。
片中,入殓师会被问:“你们是吃死人饭的吧?
”小林的朋友会疏远他,妻子刚开始也无法接受,说他:“肮脏!
”然后离开他。
一如这世上每一个被赋予刻板成见的职业和人。
那么,如何比爱大提琴还爱入殓的工作?
小林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突然觉得很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定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但对入殓师的工作,就算有比拉大提琴更大的阻力,他却没有放弃。
观众观影前与观影时大抵都会对影片方方面面有个预设,《入殓师》的破就在于它不仅改变着片中人物命运的预设,也改变着观众某些世俗的观感。
改变着,改变了。
整个仪式的圣洁性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
入殓师的圣洁性在于,他是专注的。
专注地将世上每一个不可复制不可模拟不可替代的个体化整为同样祥和的留恋,化整亲人的难舍凝视为直面的告别。
像活着一样死去,也意味着,活得更好,才是纪念。
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之前在做葬礼文化对比的资料搜集,加上久石让的强大诱惑力,我知道这套电影于我来说是必看的....而它最终所带来的共鸣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边观看,一边想起曾经送别重要亲人的情景,眼泪终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礼因其步骤的繁复和讲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也可说是理所当然。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
小林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兼有进行“大殓”的职责。
一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入殓师如何帮助死者整理仪容,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挑选死者生前喜爱的衣物,然后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
在影片中,导演多次将焦点放在入殓师把遗体的双脚交叉,用佛珠将双手缚上,从中国习俗上来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出来扰乱活着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会保佑家人平安。
当然,这一举动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是否一样,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贵美子所饰演的那名女职员所言,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
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
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意愿。
正如片中开头的第一位死者,最终选择哪一种性别的化妆,也是由他父母所决定。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片子很肤浅,不过就是用一种职业来重复死亡的意义的话题,一切都是老生常谈。
但我佩服导演的是,能够将这么沉重的题材,拍得更富于人文关怀。
拍摄手法是否高明,桥段是否创新,有时并不是衡量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何用平淡的情节来反复突显相对深刻的主题,并能在当中扣入细腻的情感,有时更考功力。
我个人认为,《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东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绝口不提死亡对人带来的影响的惯例。
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在主题处理的手法上,切入点主要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人们的生死观。
以它的中心来看,它强调的是一个对“死亡”的接受过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愿,太强调深刻的生死意义,感觉上会有点偏离了原定的主题。
最起码,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个突破,每个人都会想到却没有落实去拍的主题,滝田洋二郎选择了将其用这种方式搬上银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它嗤之以鼻呢?
《入殓师》再一次印证了久石让不愧为音乐大师,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
而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
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
对于普罗大众中一员的我来说,《入殓师》的感染力,与对主题的诠释,是大放异彩的。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这就是我的观感。
=================================================3.25在这里有部分豆友指出我对"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中国文化绝口不提死亡观点的错误,这点我承认,也谢谢他们的指正。
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毕竟这是我的错误,没必要掩饰。
以下这位豆友的观点是比较正确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作参考: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么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占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被我们很多人所忽视的是,死亡,原本就是像出生一样平常的事情。
但在现实世界里,医生和入殓师的地位却截然不同。
看过本片,虽然不能让我们坦然面对死亡,却可以消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正视死亡,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
原来入殓是一种道,一种因为仪式感而使得死亡升华的道。
大悟对象征着死亡的工作兴起辞职念头,向社长告辞时,与社长在充满绿植的花房里享用了美味的河豚鱼子。
河豚的鲜美象征着生命的美好,河豚的毒素意味着死亡的先兆,这是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生命中,最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美好的便是美食了,而我们对死亡的畏惧,也正是畏惧生命中的美好被剥夺罢了。
人固有一死,无论生前是什么人物,社会地位有多高,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途。
就像NK办公室里摆的三口棺材,因为材质、装饰的不同价钱相差悬殊,“烧完了灰烬都是一样的”,“人生最后的购物却是要别人来决定”,在面对生与死这样的问题时也由不得人们自己来抉择,“这还真是讽刺。
”我想,对死亡的理解,应该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吧。
直面死亡,赤裸而令人无力,它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梦魇怪兽,催促着你成熟。
我想我能理解男主,想逃避又无法忘怀。
生命本是五彩缤纷的吧,但这部电影却着重描绘了生命的尽头,在我看来是浓墨重彩的一抹悲壮的红。
美的不一定是悲壮的,但悲壮的一定是美的。
生命多美好~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个闻名于世的诗题,其中最先否定的,便是“生与死”。
生就一个凡人,我没有先哲和诗人们的超凡脱俗。
在细细观完电影《入殓师》之后,自己是那样强烈地感受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那样无奈地充满着每一段人生...... 究竟,何处最遥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面对面的亲人,满怀亲情或爱情,却无法读懂对方的心。
当美香得知丈夫从事那样一个冰冷职业时,她感到羞耻与肮脏。
她是那样善良,那样贤惠的妻子,却在苦苦哀求大悟辞职无果后,选择默默离开。
从家到车站,并非有多远的路程,却将一对感情甚笃的夫妻,分隔到了天涯海角。
深切的爱与小生命的出现,终于让美香回到大悟身边。
澡堂老板娘的逝去,让她彻底理解、读懂了丈夫的心。
同时同地,老板娘的儿子却是那般追悔莫及。
凝望母亲灰飞烟灭,他失声痛哭,说出无数句“妈妈,对不起”,可即便如此,也难掩当日,他无法理解母亲坚持经营澡堂,要求母亲关掉澡堂的过失。
作为母亲最贴心的儿子,他永远没有机会,读懂母亲那一颗虔诚而坚定的心。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亦是明明难当心中的思念,却因为歉疚,带着满心的遗憾和可怕的孤独离去。
一念之差,大悟的父亲离开了温馨的小家庭。
悔之晚矣,三十余年无颜踏上回家的路。
一份写有地址的记录,一块承载着对儿子无尽思念的石头,成为他心中难解的痛楚。
当日离开年幼的儿子,是那样大步流星、义无反顾;如今想念温暖的家庭,却是愧疚满怀,举步维艰。
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能带走的,也只是三十年的遗憾与亏欠,还有手中石头饱含着的,对儿子的思念。
其实,在我心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还是生与死。
大悟与美香,因为互相读懂对方的心,得到了美满的爱情与家庭。
可即使澡堂老板娘的儿子读懂了母亲,即使大悟的父亲得到了大悟的原谅与爱,又能如何?
往事,已过往,纠结,已成歌。
再多的感情与善心,也注定无法成就一切完满的结局。
生与死,还是那最让世人痛彻心扉的鸿沟。
的恶俗商业片。
甚至有些地方我都脱口而出台词。
中规中矩的路数,一切人物出场都是为了配合这个故事的发展,结果你看到一个人物就已经注定了他她在这场戏里必死无疑以便推动情节里布给主人公的难题。
这片子应该叫殉葬才准确。
几乎和中国主旋律电影没什么差别。
尤其男女主角在别人死亡的宴席上的心灵相通,相视一笑,宏大的配乐,想起来给他俩脑袋上加个光环都不算过分。
另外极其夸张的表演,入殓动作如舞蹈,还不停穿插很多卡通式的爆笑表演,让人觉得导演很顾及大家在剧场里的反应--毫不冷场。
如果想真的想看关于死亡的片子,这部里几乎什么都看不到。
反之一个以死亡为题材的温馨家庭爱情片,这点已经做到了(同理这套路子放到什么题材下都可以,taxi dirver,理发师,搓澡的等等)。
看看豆瓣对此的长篇大论看出了多少人生辛酸苦涩,甚至用上“伟大”描述的评论,必须感叹一下,大众的觉悟也就这么高了!
给它吃个爆米花它都能津津有味的告诉你,它找到了维生素的感觉。
对此我坚定不移。
有些职业是需要勇气的,比如那些沾染了某种绝望气息的职业。
记得读过一个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抄写员巴特尔比瘦削苍白,终日无精打采,性格淡漠,后来猝死狱中,后来有人了解到他生前的职业是一名死信科的小职员。
死信是那些无法送达的信,积累到一定数量就集中焚烧,巴特尔比有时看着信里偶尔飘落出的一张汇款单,但是它再也无法送达那个也许等着它救命的人手中,有时看着灰烬里一枚没有融化的戒指,它像一个无法到达的承诺,从此无缘戴在爱人手上。
通常都说这个小说写得是资本主义文明压迫所导致的人格异常,但也许就像作者最后发出的“啊,人类,啊,孤独!
”感慨一样,社会环境诚然是巴特尔比畸形人格的诱因,人性里的脆弱和敏感更是他深陷孤独之囹圄的根本,因为长期面对变相的生命无常难免让人沾染上绝望的气息,直到生命力消耗殆尽。
死信不过是一种变形的死亡,代表着某种联系因为世事无常而无可奈何的中断,那些与死亡直接相关的职业更是会压迫人的神经。
忘了张爱玲哪篇小说了,写的是一个和医生订了婚的女孩子的故事,女孩子生病了,住在未婚夫工作的医院,未婚夫后来终究与她退婚,另找了一个体态丰腴的对象谈婚论嫁,女孩子的父亲报以理解的说:也难怪他找个胖的,终日呆在医院这种地方。
话虽然粗俗,却也一针见血,离死亡太近的人是需要一些鲜活的生命来注入能量的,所以刚刚当上入殓师初次目睹死尸而呕吐不止的小林大悟会在回家后迫切的和妻子做爱,他需要用欲望来抗拒死亡的绝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绿茶》里女孩朗朗的母亲是一名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丈夫因此拒绝吃她煮的饭,要求她做任何事情戴上手套,而我生活中遇见的例子是,有个阿姨的女儿毕业后在八宝山工作而一直找不到男朋友,最后不得不调离。
也许本能的人们对这样的职业有不洁净之感,而这种不洁净之感源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之感,要抵挡这种恐惧感就需要巨大的生命力。
小林大悟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说是出于对于死亡的尊敬,其实更是对于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滋养着他面对死亡的勇气。
因为只有一个对生命有着足够敬畏的人,才能理解死亡究竟是多么的残酷,才明白应该如何对一个曾经不管艰难曲折也活下来然后干干净净死去的人表示崇敬,对被留下来的生命表示悲悯,才能准确而冷静的把握送别生命应具有的仪式感。
电影里在不断的死亡镜头中穿插着成群的飞鸟,水底的游鱼,淡淡的道出各式各样人物坚持活下来的奇怪理由,以及小林妻子怀孕的情节无一不是在用一种生命力在跟死亡抗争,最后那个石头传递的情节更是一种试图传递生命力的美好意愿。
很多人的丧礼是哭和笑相伴着的,小女孩微笑着给奶奶穿上长筒袜说BYEBYE,老太太在亡夫脸上留下一个口红印边笑边哭边说谢谢,那场景像是一场聚会的结束时策划着另一场聚会的开始,大家不久又能够再见面一样。
在一片微笑中死亡没有失去应有的严肃,反而让人深感生之美好,生命力就在着哭和笑之间传递了,毕竟,能好好的跟所爱的人说一声再见不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吗?
看着那些被人一遍一遍呢喃着“再看最后一眼的脸”,我恍惚觉得,他们在看的时候,一定会以为那是童年常和爸爸做的一个游戏:他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你摇他他还是不动,你害怕了,他却忽然睁开了眼睛,于是你立刻高兴起来跟他抱在一起打闹。
但躺着的这个人是真的不会再睁开眼睛再大笑着把你拥入怀里了,一扇门将永远的关闭。
只是在哭的时候你不应该笑吗?
至少,就像小林的那个石头,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是温柔的被放入手中又紧紧抓在掌心的,你也曾实实在在的被拥入怀中。
PS:作为丈夫的小林,他的孤独在于童年的伤痕,而妻子的孤独则在于:丈夫并不告诉她这一伤痕。
所以孤独的症候群正是这样蔓延的:你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会把全世界抛在身后,身后的那个世界也因为被你抛弃也孤独了,于是全世界一起孤独了。
所以大家做做好事都别咬牙切齿的孤独了。
日本电影一贯的纯净的风格,剧本很新鲜。
太煽情了,看到后面昏昏欲睡。对于死亡的探讨沦为了刻奇的煽情,而对于入殓师这种职业的呈现只是从一种标签化变成了另一种标签化。
剧情编排、台词及表演均过于刻意,看到某个伏笔马上就能知道后招(澡堂老板娘,石头,鸡,怀孕,父亲,各样的误解与释怀)几乎感动不到人...因为前段看过验尸官记录片的缘故,设定上也没能打动我。广末凉子很萌很贴心,让人觉得有这样的妻子太幸福了.西施乳真有那么好吃么?那个炸鸡看起来倒是不错
故事一直在绕圈圈毫无递进啊,能撑两个多小时的原因是因为这是部边缘职业的科普片?
不光是妻子的形象很扁平,其实连男主和师傅的塑造都很刻板,只能说非常符合西方人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吧。最后与父亲和解那一段其实很共情不了,父亲和别的女人私奔离开了三十年不闻不问,他死前攥着你送他的石头就能感受到爱于是和解了吗?后来一想这也许是观众的差别,被爱包围的人可能就是会为这一块石头感动
冲淡平和,人生之味,只有30多场却一点也不沉闷,节奏非常商业电影,幽默感与泪点也安排得恰到好处,真是厉害啊,情色片果然锻炼人(不是
温吞水,也就能看看广末凉子了。想了半天连三星都不想给啊
再一次确认,一个影厅就是一个时空舱。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当银幕亮起,立马就回想起第一次看这片的情形:用“风行”下好资源,然后拷到MP4分段看完。想来《入殓师》是我成长中第一次“死亡教育”,也记下了殡仪馆老人的箴言(死是一道门),那和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的不谋而合——“死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重看时不停在想,这样的作品是不是只有日本影人能拍得出来:人物的漫画感可爱而不越界,故事时刻游走在煽情边缘却不滥情,人性中本能的抵触与对温柔的痴迷此消彼长。结尾,逝者不出所料地用死物向生者送信,不求理解但求忏悔,情境再由死亡与悲哀自然过渡到新生与喜悦,虽然略显匠气倒也无懈可击。这是东亚人独有的情感书写。
故事一流,劇本二流,演技三流,綜合得分:兩星。
究极烂片。妻子贤惠得像是伪人,社长玄虚得像是伪神,最后父亲临死手中握着石头更是牵强至极。我最讨厌听了几句俏皮话就以为参透了什么“哲理”、“奥秘”,何况在生死之间。
要感谢这部电影的配乐,使电影升华了,让情绪一下就进入剧情了,也只有日本这个国度能拍出这种片子了!
真正感人的电影绝不是矫揉造作过分煽情,它只会静静地叙事,直到最后你才发现自己早已湿了眼眶。死亡,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有个锤子的意思啊!就音乐配的好,广末凉子打炮场景也没有。
3-;避重就轻,而非举重若轻。将死亡同职人、亲情伦理等平滑扭结作2小时的畅销鸡汤读物,或许是本片当年大获成功的缘由。如今看来很多手法谈不上匠气,倒是有些粗笨,譬如过度仰赖久石让配乐(此类片子的通病),以及余贵美子最后无预兆的忏悔,只能说这套情感输出公式是有效的,且在影院等特殊的放大器下,能漾开些或深或浅的波纹,尽管半径更多取决于观者手中石头的份量,而非戏剧潜流。
终于看了这一部 看完好久情绪都还出不来 但作为女生 觉得男主老婆这个角色是给男主减分的 女主不同意男主的工作回娘家 男主就让女主这么回去了 也没有对后续的故事阐述 直接就是女主怀孕之后回来了(到这还是介意男主工作的) 我可以自然联想女主如果不是因为怀孕 男主就不打算处理这个问题了吗?这块是我看完之后觉得不舒服的点
广末凉子的光芒还是难以掩盖本木雅弘的渣演技,这片子得奥斯卡就是个笑话。本木雅弘你还是老老实实去演一个神经质的军国主义者比较好
当火葬场里点火送澡堂奶奶走的那一刻,想起去年送奶奶走的时候了, 眼泪啊,哗啦啦止不住o(╥﹏╥)o 哎,一切都终将尘归尘土归土!ps:电影中看到他们吃炸鸡吃的好香,所以刚刚我也点了份炸鸡o(*≧д≦)o!!
还是看不进去 原著小说因为短且没有剧情我还能忍受 实现度来说还是kino和虫师更对口味 或许哀悼人拍成电影我会更喜欢
看得想睡觉,最后却奇迹般的流泪了,卧槽我这是在想我死后的事情吗
一切的一切,说到底都是关乎人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常被别人粗暴地对待,久而久之,我们也会粗暴地对待别人,而这样的一种温柔便显得尤其珍贵。愿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上,你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温柔以待的人,为了自己,更为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