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汤姆·提克威
主演:拉斯·艾丁格,尼科莱特·克雷比茨, 塔拉·阿尔·迪恩,艾尔克·比森多佛,朱利叶斯·高斯,伊利亚斯·埃尔德里奇,马克斯·克鲁克,迈克尔·伊霍夫,格里特·诺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语言:德语年份:2025
简介:恩格斯一家在同一屋檐下过着各自舒适的生活,直到神秘的法拉进入他们的生活。法拉是他们新聘请的女管家,刚从叙利亚来到柏林,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挑战了家中的每一个人。详细 >
#Berlinale 堪称75届柏林巴比伦,元素周期表,从家庭治愈到魔幻现实,黑色幽默加歌舞全员起跳,最后上升到难民,汤姆的导演风格跳跃的让人眩晕,片中大量的柏林城市镜头展现,当之无愧作为75届开幕影片!
3个小时绚烂的狂轰乱炸,VR精神分析宗教问题种族援助女性主义什么都沾一点儿,现代舞、动画、波普、朋克摇滚全玩儿一遍,too Germany的一个家庭,和欧洲政局一起陷入中年危机,一地鸡毛,歇斯底里。(话唠,有40%的对白都不能完全跟上,可把人累死了。)
矫情
前半段值得五星
bjiff 保利天安门 | 字幕结束没剩几个人,把一场人都看沉默了。柏林人精神状态太复杂了,难民的疗愈摆阵做法可真把我吓到,全片都有点强行政治正确既视感……想讨论的议题也太多。大雨不停。波西米亚狂想曲穿插了剧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剧场和舞蹈片段。精神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好的部分也是真好,整体观感很复杂很难评。
2025.2.15观于75th柏林电影节。
北影节第14部:德国迷茫中产家庭的情感写照,有时候比较眷恋或者说是在追求小时候的家庭氛围,不得不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人和人的关系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或许求同存异,包容关注才是我们接下来的修行。最后回到种族主义也是挺诧异,本来以为叙利亚保姆要还魂,没想到是超度。
有种不明觉厉的高级感
导演触及了太多话题,同时融合了游戏,歌舞,话剧形式,以及另类《波西米亚狂想曲》,有种光怪陆离之感,每个角色处在自我的固化中。最后想说,德国的电影也是techno
对提克威这部新片的一切期待都化作泡影,看笑了,越往后越没谱,简直比约书亚奥本海默的《末日》还难看哎!(昨晚看完走出影院时外面正下着大雪,时间静止了,这一幕就比《光》要cinematic多了
确实是一部适合在电影节放映的片子。导演之前拍过《罗拉快跑》风格就不奇怪了,而且还有移民、LGBT、中年危机这样的当代元素。就是时长太考验观众能量了。
快三小时看得我瞳孔震颤…年度wtf神作,又癫又迷又恐怖又好笑,感觉是菲利普迪克世界里的玛丽波平斯带着阿拉丁神灯演绎婚姻故事,以为要“万能钥匙”惊悚起来,居然又love &peace了
2025bjiff#超级有意思的隐喻,混乱不堪四分五裂的家庭象征着现今的德国社会,需要接纳移民并被移民所拯救;但是又没那么白左味浓厚,因为叙事到最后也体现到了移民同样主要德国社会的拯救(水牢中看似在携手逃逸,实则是本家在给逝去的移民超度进天堂了)。
当代生活只能挖掘至此了吗?我相信柏林有more to offer,但是tykwer没有。盛大乏味,有心无力,幻想顺势疗法。政治早已比电影更懂娱乐。
很奇怪的观感,不能说它无聊,设计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甚至有些疯癫,完全是导演玩嗨了的写照,但是这个议题讲的确实令人作呕,多少年了还是这一套,只不过又叠了层甲。
长春国际
倒是把所有人都精准骂了 但问题的根源不在家庭 所以你只把镜头对准这一家人当然完全不够 其实前面还行 就是后面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去烤小灯我实在绷不住了 法拉和迪欧两个外来者的角色都设置得不够好 看到结尾几乎只想给两星 但那几段歌舞rhapsody我还挺喜欢的 所谓胜利者带失败者前往光门这个设定也挺有意思 “去哪儿?”“开始下一轮游戏”就是后半段越来越抽象 直到走出影院我都还在沉浸在迷惑里
2025 BJIFF 1 3.5天空中飘来一朵云又随机飘走
能看出从《罗拉快跑》延伸出来的主题路径,基本都是围绕着人与人关系在社交网络时代、数字化社会时代的异化和疏离,同时家庭与宗教元素也是德国电影里也常见的东西。《光》里有趣的点,是身为叙利亚难民的女佣进入到这个家庭后代理的变化,上一个女佣的猝死让他们从沉浸在各自生活空间的状态拉回到矛盾之中,揭开过往所累积的一切孤独感和疏离感的伤口,但他们本身并没有任何行动上的改变。而新女佣就打破他们本身的关系,她与每个家庭成员建立起关系,同时又用“光”这一带有宗教而科幻性质的机器去唤起他们潜藏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生活似乎发生微妙的改变,他们被带领着去做出改变,认知内心,然而这个“光”的本身是否是未来的新异化手段呢?导演通过黑人小孩用《波西米亚狂想曲》似乎侧面回应了这种问题,也许需要更真切的身体感受才能给予真实感。
我觉得还可以吧,但是评论里又打起来了,柏林确实就这个混乱的鬼样子,没有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嗑不嗑都挺不正常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Berlinale 堪称75届柏林巴比伦,元素周期表,从家庭治愈到魔幻现实,黑色幽默加歌舞全员起跳,最后上升到难民,汤姆的导演风格跳跃的让人眩晕,片中大量的柏林城市镜头展现,当之无愧作为75届开幕影片!
3个小时绚烂的狂轰乱炸,VR精神分析宗教问题种族援助女性主义什么都沾一点儿,现代舞、动画、波普、朋克摇滚全玩儿一遍,too Germany的一个家庭,和欧洲政局一起陷入中年危机,一地鸡毛,歇斯底里。(话唠,有40%的对白都不能完全跟上,可把人累死了。)
矫情
前半段值得五星
bjiff 保利天安门 | 字幕结束没剩几个人,把一场人都看沉默了。柏林人精神状态太复杂了,难民的疗愈摆阵做法可真把我吓到,全片都有点强行政治正确既视感……想讨论的议题也太多。大雨不停。波西米亚狂想曲穿插了剧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剧场和舞蹈片段。精神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好的部分也是真好,整体观感很复杂很难评。
2025.2.15观于75th柏林电影节。
北影节第14部:德国迷茫中产家庭的情感写照,有时候比较眷恋或者说是在追求小时候的家庭氛围,不得不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人和人的关系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或许求同存异,包容关注才是我们接下来的修行。最后回到种族主义也是挺诧异,本来以为叙利亚保姆要还魂,没想到是超度。
有种不明觉厉的高级感
导演触及了太多话题,同时融合了游戏,歌舞,话剧形式,以及另类《波西米亚狂想曲》,有种光怪陆离之感,每个角色处在自我的固化中。最后想说,德国的电影也是techno
对提克威这部新片的一切期待都化作泡影,看笑了,越往后越没谱,简直比约书亚奥本海默的《末日》还难看哎!(昨晚看完走出影院时外面正下着大雪,时间静止了,这一幕就比《光》要cinematic多了
确实是一部适合在电影节放映的片子。导演之前拍过《罗拉快跑》风格就不奇怪了,而且还有移民、LGBT、中年危机这样的当代元素。就是时长太考验观众能量了。
快三小时看得我瞳孔震颤…年度wtf神作,又癫又迷又恐怖又好笑,感觉是菲利普迪克世界里的玛丽波平斯带着阿拉丁神灯演绎婚姻故事,以为要“万能钥匙”惊悚起来,居然又love &peace了
2025bjiff#超级有意思的隐喻,混乱不堪四分五裂的家庭象征着现今的德国社会,需要接纳移民并被移民所拯救;但是又没那么白左味浓厚,因为叙事到最后也体现到了移民同样主要德国社会的拯救(水牢中看似在携手逃逸,实则是本家在给逝去的移民超度进天堂了)。
当代生活只能挖掘至此了吗?我相信柏林有more to offer,但是tykwer没有。盛大乏味,有心无力,幻想顺势疗法。政治早已比电影更懂娱乐。
很奇怪的观感,不能说它无聊,设计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甚至有些疯癫,完全是导演玩嗨了的写照,但是这个议题讲的确实令人作呕,多少年了还是这一套,只不过又叠了层甲。
长春国际
倒是把所有人都精准骂了 但问题的根源不在家庭 所以你只把镜头对准这一家人当然完全不够 其实前面还行 就是后面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去烤小灯我实在绷不住了 法拉和迪欧两个外来者的角色都设置得不够好 看到结尾几乎只想给两星 但那几段歌舞rhapsody我还挺喜欢的 所谓胜利者带失败者前往光门这个设定也挺有意思 “去哪儿?”“开始下一轮游戏”就是后半段越来越抽象 直到走出影院我都还在沉浸在迷惑里
2025 BJIFF 1 3.5天空中飘来一朵云又随机飘走
能看出从《罗拉快跑》延伸出来的主题路径,基本都是围绕着人与人关系在社交网络时代、数字化社会时代的异化和疏离,同时家庭与宗教元素也是德国电影里也常见的东西。《光》里有趣的点,是身为叙利亚难民的女佣进入到这个家庭后代理的变化,上一个女佣的猝死让他们从沉浸在各自生活空间的状态拉回到矛盾之中,揭开过往所累积的一切孤独感和疏离感的伤口,但他们本身并没有任何行动上的改变。而新女佣就打破他们本身的关系,她与每个家庭成员建立起关系,同时又用“光”这一带有宗教而科幻性质的机器去唤起他们潜藏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生活似乎发生微妙的改变,他们被带领着去做出改变,认知内心,然而这个“光”的本身是否是未来的新异化手段呢?导演通过黑人小孩用《波西米亚狂想曲》似乎侧面回应了这种问题,也许需要更真切的身体感受才能给予真实感。
我觉得还可以吧,但是评论里又打起来了,柏林确实就这个混乱的鬼样子,没有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嗑不嗑都挺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