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
作为影院停摆大半年后首批公映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的离别》在某种程度上赚足了“噱头”。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以少数民族自治区为地域背景的儿童电影,如果放在往常,少数民族题材和儿童电影两者决定了《第一次的离别》只会被少数迷影群体关注。
但事实上,《第一次的离别》上映首日排片占比近三成,单日票房超过118万。
对于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片来说,这实属难得的佳绩。
《第一次的离别》之所以能取得亮眼成绩,我想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观众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在影院看过一部电影,影院一旦重新营业,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新电影,即便这部电影是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另一方面,《第一次的离别》优异的制作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引发“自来水”,口碑于是在坊间悄然相传。
《第一次的离别》确实当得起高口碑,之前在各大电影节斩获的奖项说明了这点。
我们暂且罗列如下: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电影最佳影片、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以及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上亮相,导演王丽娜还被选为“媒体关注电影人”。
对于一部处女作和青年导演来说,这是莫大的殊荣。
《第一次的离别》剧组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第一次的离别》以王丽娜的故乡新疆沙雅为背景,讲述维吾尔族男孩艾萨与他的同学凯丽的成长故事。
艾萨的家庭境况并不好,母亲患病,经常离家出走,艾萨在课余时间必须小心翼翼看护母亲,不让她出事。
凯丽的家境虽然比艾萨好一点,但同样面临贫穷的困境,凯丽的父母为凯丽糟糕的普通话头疼,同时也为凯丽弟弟的学习成绩而烦恼。
影片以“离别”为叙事焦点,勾连起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情怀。
艾萨和凯丽是儿时的玩伴,面临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艾萨的父亲打算把母亲送到疗养院,哥哥则要去上大学,这意味着艾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到母亲和哥哥;凯丽的父母则计划外出打工的同时送凯丽到汉语学校念书,凯丽即将离家,与艾萨分别。
影片对亲情和友情做了诸多呈现,在一次次离别中展现不一样的童年。
儿童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的双重性,让《第一次的离别》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显得与众不同。
儿童电影以讲述儿童的故事为重心,是一类重要的电影类型,不少青年导演在筹拍处女作时都会选择这个类型。
比起成人世界,儿童的世界显得更加纯粹和简单。
但这并不意味儿童电影的拍摄难度低于成人电影,电影圈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唯儿童和动物最难拍也,说明了指导儿童演员表演具有的难度。
王丽娜有自己的办法。
在她看来,拍孩子的戏,必须按照孩子的水平调整自己,并用孩子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
在拍摄过程中,王丽娜会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表演。
“我不要求他们表演,我甚至淡化开机和关机这些形式暗号,我要让他们相信一切发生的真实性,提前设计和营造可信的环境和氛围及事件。
”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电影中有一幕是凯丽上课迟到的戏。
王丽娜提前安排凯丽的母亲把闹钟闹铃往后调,并让她晚点叫凯丽起床,同时嘱咐妈妈在凯丽起床后教弟弟功课。
这样一耽搁,凯丽到学校就晚了,她在老师的训斥下委屈地哭了出来。
直到电影拍完,扮演凯丽的小演员都不知道自己的迟到都是设计好的。
(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向阿巴斯学的,导演肯定看过《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通过这种方式,王丽娜在儿童演员身上激发出真实的情感。
如果让孩子表演悲伤的情绪,效果可能不佳;但让孩子陷入迟到的真实情境,在那一刻,孩子的悲伤便是真实的。
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孩子自然动情的悲伤,被会这种情绪感动。
正如王丽娜所说,“情感应该引导演员的动作,而不是相反。
如果你要演员悲伤哭泣,就要在他身上激起那种情感,儿童演员的哭戏更是如此。
”这种不做干预的执导手法,赋予了影片自然主义的质感。
非职业演员在电影中表现他们在生活中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塑造某类特定形象。
谈到儿童电影,不得不提伊朗电影。
伊朗儿童电影以其优秀特质为这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做出了某种典范。
不少人将《第一次的离别》称为“中国版的《小鞋子》”,此言并非空穴来风。
《第一次的离别》同样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物候和风土人情,这是其一;同样,它也表现在导演以一种平易温情的视角呈现儿童世界。
儿童并非依附于父母,而是能和父母形成有效的沟通,这是在伊朗儿童电影中观察到的现象。
在伊朗成人电影四处受限的情况下,伊朗儿童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替代品满足了伊朗电影人表达现实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伊朗儿童电影中的孩子往往像“小大人”,以大人的方式言说和行动。
对于此类儿童电影来说,所着力呈现的并非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惯常青睐的苦涩生活,以煽情的方式唤起观众的同情;相反,导演以平视的目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生活虽然有苦涩的味道,但人在精神上是乐观向上的。
导演抛弃价值观的评判,不限于一味呈现悲苦生活,而是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诗意,向观众呈示生活本身。
这是此类电影的价值所在。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表现抢眼。
以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不仅在数量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质量上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惊喜。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藏语电影。
藏语电影指以藏语为主要语言,讲述藏族人民故事的电影,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藏语地区出身的藏族电影人拍摄的电影,代表导演有万玛才旦、松太加、拉华加等。
《第一次的离别》的导演王丽娜虽然不是少数民族,但电影呈现的是几乎全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因此可以被归为少数民族电影。
新疆地大物博,风土人情独特,但很可惜一直没有代表性的电影问世。
《第一次的离别》的诞生,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第一次的离别》不仅让中国人见到新疆的迷人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境况,也让世界认识了遥远而神秘的新疆。
《第一次的离别》历经三年时间打磨,是王丽娜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在此之前,她曾花一年时间在故乡沙雅体验生活,跟踪拍摄对象,素材后来粗剪成一部纪录片,《第一次别离》即以这部纪录片为原型。
王丽娜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和逻辑可以转变为剧情片。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虽然是剧情片,但按照纪录片的逻辑组织。
结果是电影呈现出了生活的肌理和逻辑,以及源源不断的诗意。
王丽娜说:“电影艺术可以借助散落在时光中的任何事实,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切,将现实提供的素材组织在时间之中,将现实的时间雕刻在影像中。
”《第一次的离别》具有纪录片式的自然主义影像风格,像散文那般自由流动,但由于电影仍然被归属于剧情片的范畴,它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情节的设计推动剧情。
这自然而然带来了矛盾:观众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类似某种约定)观看电影,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如果将其当纪录片看,情节性过强;如果当作剧情片,情节推进又不足。
而且,电影的视角时常切换于艾萨和凯丽两人之间,使得故事凌乱分散。
好在,自然真实的表演和静谧诗意的摄影为影片增色不少,《第一次的离别》仍然是部好电影。
能在国内院线看到这样纯维语的影片很难得,而且还是以孩子的视角,孩子们演得干净灵气,每个人的眼神都明亮如星。
摄影很棒,逆光中孩子们雀跃的剪影和高高的棉花垛,导演温柔而克制,缓缓铺开田园牧歌的四时风物,看到画卷深处却是农耕文明与现代化工业文明的交戈,所以影片一直浸润着一种悲情的、悠远绵长的孤寂感。
导演选择了“离别”这个很容易让人共情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总要经历离别,离开故土,告别母亲,走散伙伴,失去心爱的“小羊”,一个“人”的成长如是,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成长亦如是。
影片最触动我的一刻,是弟弟在给哥哥的信里所写道的:“如果你不去上大学,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活着了。
”一起活着,弟弟的愿望竟是如此朴素和卑微。
弟弟不能明白,哥哥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究竟有什么好,一家人在一起活着,不好么。
落后赤贫的村落,充斥着原始的劳作、肆虐着疾病,但他们歌唱的时候、亲人相拥在一起的时候,那种人类原始而亲昵的幸福是动人的。
而另一种文明在哥哥给弟弟的信中隐隐的铺展开:可以用智能手机、和朋友一起打篮球、速度很快的火车、舒适的车厢……最后,哥哥写道:“你应该到外面来看看。
” 两种文明的交戈就在这些波澜不惊的叙述里进行着。
整个影片的政治角度很善意也很理性,维族的孩子们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但普通话却是他们与现代化的唯一连接方式,小女孩说着“我想成为科学家、数学家”却并不知道它的含义, 更不知正是这些“科学”所创造的现代社会lue duo了他们的田园牧歌 。
电影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可爱的维族孩子们讲起普通话时,总是生硬甚至“狰狞”的,而在自己的语言里对话、唱歌时却充满了舒展的诗意。
人类的悲欢也是相通的,虽然他们生硬的念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似懂非懂的普通话里并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但王维的思念又何尝不正是他们的思念?
就像我面对生命中已经离别的人或事,又何尝不也像他们一样?
在我很小的时候,隔壁邻居家有个姑娘叫晶晶。
我们在没上学之前关系特别好,真的属于形影不离的哪一种。
当时彼此有个好吃的东西也都会相互分享。
但是当我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之后,有一天晶晶告诉我,他要去城里了。
那个分别的场景,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两个人在家门口分吃了一包方便面,然后约定以后一定要回来看我。
后来晶晶回到村里已经是十年后了,而且我看到她的时候好像人家根本都不认识我了。
其实要是那个时候自己能鼓起勇气去打个招呼,说不定晶晶还是能想起我的,但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就是太过于腼腆。
错过了那个我们唯一一次见面的机会。
如今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童年的那些回忆渐渐只能在某个茶余饭后作为会心的一笑了。
我们这一生,好像总在和身边的一切事物说再见。
正如片中的女孩,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度过了非常美好的童年时光,但是面对更好的前途,她还是最终听从了家人的安排,去了那个有更好前途的地方。
我们所谓的更好前途,往往代表着什么呢?
能赚取更多的钱,能收获更多的关注、能有更多的名誉,可是那些呆在家里的亲人,他们与你在外面的经历没有丝毫关系。
所以这个片子感觉也是在对教育的一种反思,如果一个地方的人为了更好的前途都在选择离开,那这种前途在我个人的角度就是存疑的。
因为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过的更好,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传统的这种家族观念,传统的这些礼仪势必会被冲击的体无完肤。
电影院在停摆半年后复工的第一天,终于迎来了开张的首部新片《第一次的离别》。
许多观众也许不会想到,半年未踏入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新片,就是一部能被称之为“年度惊喜”的新疆维语电影。
当然,它的惊喜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土生土长的新疆电影”这个层面上。
与前些年《八月》、《西小河的夏天》等儿童电影相似的是,《第一次的离别》抒发着一份孩童对成长环境浑然天成的独特体验——他们总是对周遭的一切保持着最为直观的天真与敏感,也因此遭遇了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离别。
而影片的独特之处,则是根植于新疆独特的文化语境中,靠朴素的镜头语言,抓住了那些藏匿在日常里的现实诗性,将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镇化的冲突与交融勾勒了出来。
故事发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沙雅地区。
这里北靠天山,南拥大漠,拥有着奇郁的地域风貌。
生活在此处的维族人们,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置身山清水秀的“天堂”,他们始终要面临着留守还是离开的选择。
小男孩艾萨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凯丽比努尔在半年间所经历的两种家庭生活,构成了片中彼此对照的两条主线。
艾萨的家庭非常贫寒,他在上学的同时还要照顾常年卧病的母亲。
他的母亲是一位患有脑膜炎的聋哑人,经常在离家后便不见踪影,此时便需要他和父亲出门找寻。
就算母亲已经连自己都认不出来,无法给予正常家庭的母爱,但对于艾萨而言,亲人间彼此温暖的价值远大于需要付出的苦劳。
然而,在这半年间,艾萨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离别——与被送到疗养院的母亲离别、与上大学的哥哥离别、与最终搬走的凯丽比努尔离别。
三次离别,每次都来得那么猝不及防,也让他的生活始终笼罩在淡淡的愁绪与孤独之下。
凯丽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模样,她有一对慈父严母和一个对学习毫不上心的可爱弟弟。
采棉一家看似和谐的背后,却隐藏着涌动的暗流。
相比性情收敛的艾萨,凯丽更活泼、更会“撒野”。
在母亲眼里,凯丽的这份天性遗传自她的父亲,包括父亲平日里的“言传身教”。
汉语学习造成的情感隔阂、父母价值观的相左,都导致了家庭的裂痕逐步扩大。
随风而动的胡杨树叶与麦田、无垠的戈壁滩、辽阔的原野、结队的羊群,王丽娜导演的童年就在这片静谧而柔美的土地上度过。
这里仍旧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耕种方式,处处充盈人与自然共同生活的踪影,风景美得叫人失语。
开场时,艾萨路过一位想要离开沙雅、去外面闯荡的青年人;结尾时,哥哥在来信中谈到外面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凯丽一家最终选择举家搬往库车——这些走向一致的情节点,都鲜明地构成了城镇化现象几种不同程度的映射,对于当地人来说,故乡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离开的地方。
选用近乎于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一部“弱情节”的剧情片,消弭两者在形式上的边界,显然是《第一次的离别》核心的架构与思路。
纪录片出身的王丽娜导演,最初的想法就是在家乡拍纪录片。
她先是花了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片中的几个人物,建立起与每个人物的信任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加入大象纪录团队、认识了后来的监制秦晓宇导演,才有了拍剧情片的想法。
这一年间的经验,构成了这部电影在叙事与表演上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呈现。
拍摄纪录片需要的是等待的过程,创作者要在漫长的时间中寻找缝隙,等候人物流露出他们的行为逻辑与情感表达。
而以此方式来构建剧本,最珍贵的地方就是能让日常细节变得细腻,在“平淡如水”的情节中,积攒出不少打动人心的瞬间,以及“只可意会”的表达。
在处女作中使用素人演员,是许多新导演的“必经之路”,但很少有导演能像王丽娜一样,让素人演员发挥得如此出色、抓人眼球。
片中,两位小孩的表演极其灵动,几无雕琢的痕迹。
他们的一切表情、动作都与日常生活构成了“无限渐近”的关系。
小男孩艾萨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显得沉郁内敛,但又能在关键时刻有着精准的爆发力——致使母亲走失后在大漠中的哀嚎、质问父亲为何不与他讨论就强行送走母亲、读哥哥的来信时的眼中噙泪以及最后寻找小羊的急切。
这几场戏架织起了影片的情感高潮,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相较怀揣心事的艾萨,纯真的凯丽则为电影提供了一抹暖色。
她总是穿着红裙,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表露出自己当下的情感。
印象很深的一场戏,来自于教室与棉田的对照切换:汉语课上,凯丽用自己最大的声量,用中文机械地背诵着“每逢佳节倍思亲”;镜头一转,她突然出现在棉花田间用维语轻盈地唱歌,和父母的互动里怀抱满满的爱。
动人的情感背后,也埋设了两种不同“发声状态”间充满异质性的冲撞和矛盾。
从这几场戏往外延展,我们能看到电影里孩子们的“情感抒发时刻”,都建立在此前含蓄的情感积淀的基础之上,不断涤荡出一种“长线回音”式的效果。
对于王丽娜而言,拍摄这部电影的经历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她选择直面真实的生活,并重构出其中少被人关注的细节,再现生活的微妙与现状的隐秘。
而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我们几乎没有机会能在影院里看到新疆维族人的生活日常、看到这类扎实的现实主义表达的华语片。
在大银幕上观看一部电影,体验他人不同的经历与情感,是我们在疫情下的共同心愿。
《第一次的离别》选择在这个时刻出场,怀揣着一份勇敢,希望这能为更多人所知、所感。
影片讲述两位在上小学的孩子各自的生活,他们共同养了一只小羊,开心和忧愁的时候会爬上已经生长了三千年的胡杨树分享。
孩子们的忧愁无外乎与大人们有关,艾萨的妈妈常年被疾病缠身,失聪让她不会讲话,脑膜炎让她神志不清,因此妈妈的走失是艾萨最担心的事情。
而凯里比努尔担心妈妈与爸爸再次离婚,担心普通话成绩,因为在普通话越来越重要的当今,凯里比努尔的妈妈想让她转学去库车的语言学校,这样一来,她不得不与家乡与好朋友离别,此般离别相当于与童年的告别。
或许艾萨早已与童年告别了,因为家庭原因,他照看羊群、照看母亲,而随着秋季到来,他的哥哥也要去远方上学,在分别前一日,他说出不似这个年纪的话:“等你回来的时候,妈妈那时候是好的还是生病,谁知道呢?”
之前看过有关影片的有些报道、一直在期待上映、只看预告片就很想看这个电影了 、因为我也出生在塔里木沙漠边缘、很熟悉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以及忧伤、突然想念小时候、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影片景色很美、小演员表现的好自然、感染力强、希望今年在电影院有上映、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HKIFF的手册上介绍说,它的画面上,吹拂着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遗风。
它的名字,也会让人不小心以为是阿斯哈·法哈蒂的经典作品。
有意或无意被模糊的辨识度,似乎再次说明,它包含了许多暧昧晦暝的空间。
如果只是模仿阿巴斯,其实不会有这篇评论。
至于由《第一次的离别》所会产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离题”,未必也是主创本意。
《第一次的离别》,到底更靠近一部主旋律电影,还是一部电影节电影?
又或者,根本无需回答这个问题,它只是一部儿童电影。
所谓儿童电影,意味着它只会借助儿童的视角和眼光,去打量成人世界和周围社会。
所以,孩童们理解不了大学,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好汉语。
他们做的,只是大人教他们做的事。
天真懵懂与幼稚可笑间,《第一次的离别》又难能可贵地,靠近了新疆的真实。
与剧情片的影像相对应的,竟是东边世界对新疆的信息空白——这就是相当荒诞的现世景象,哪怕是再没有表达欲的电影,它都成功表达了什么。
就像人们一度以为,独立电影会是挑战红线的主力,岂不料想,奇怪的松动、真实的记录,居然是来自“主旋律电影”。
故事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也就是南疆。
沙雅县地处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在上游交汇后,形成塔里木河,继续向东奔涌,直到蒸发断流。
前段时间读斯文赫定爵士的游记,他几次从这条河上出发,探索漂泊的罗布泊(现已彻底干涸,后爆破新中国的原子弹)。
这段话并不是为了凑字数。
塔里木河周围的农垦区,意味着种植棉花有好收成。
同时,号称千百年不死的胡杨林,也会出现在电影中。
《第一次的离别》几次出现小孩子抱着小羊,坐在胡杨林上看风景。
画面之中,小羊的生命是以天数为计,孩子们不过八九十岁,胡杨树的生命却是数百上千年。
那么,谁才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
你可能会说是胡杨林,那我告诉你一个狡猾的答案,是电影。
无论作为命题作文,当下写照还是童年耳语,《第一次的离别》都见证了新疆的学习故事。
红领巾、家长会、迟到被训、背诵王维的诗词……它们都完全是任何一所中国小学所会发生的景象。
学校以外,维吾尔小朋友一直在找东西。
妈妈又笼又哑又疯,他一开始就找妈妈。
结尾,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又驱马出门,找小羊。
他们的亲人,也在谋求一个更好的出路——寻找未来。
有人想要去城市,那里有更好的生活,但年迈的父母不让。
哥哥告诉弟弟,要考上新疆大学。
那大学又是什么呢?
能彻底摆脱这片土地?
“考上大学能干吗?
”“当干部。
”人们这么回答说。
汉语只考20分的小姑娘,因为迟到哇哇大哭。
这显然是导演设计达成的真实反应,就像肯洛奇和是枝裕和,经常对儿童演员做的。
你要小孩子去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你可以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情绪反应。
对于如何学好汉语这件事,父母有不同看法。
爸爸嘻嘻哈哈,说他小时候考的分数更低。
妈妈回了一句,对啊,所以你现在种棉花,还要带坏小朋友。
最后,小姑娘坐着车后面,要被送去库车的纯汉语学校,学习,有一个更好的汉语成绩。
只因为,库车和村子那一头的许多地方,都被描述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很难严肃去讨论汉语成绩很差很差这件事,因为篇幅和空间都不允许。
那不如不说。
就像孩子们总在玩乐的天性上,会本能地排斥学习这件事,除非,他们真的能尝到学习的甜头。
《第一次的离别》的故事情境,有点像我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的东部乡村,生活简陋,就像一台永远在滚动播放《西游记》的电视机。
不少人也会想到拉华加《旺扎的雨靴》、李睿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杨瑾《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周新《西小河的夏天》。
可是,以上所列儿童电影,都不会有《第一次的离别》来得特殊。
相对于院线片,或者发生在东部世界的强国,它就表现得,更像一部外语电影,维吾尔人保留着较为传统的耕种方式,希望维护着家庭团聚的传统,可是这一切,注定要被更为强大的力量所拆散。
外面的世界,与此间的乡村,以截然不同的分秒速度在行进。
快的,会抛下慢的。
慢的,只会原地更慢。
随着塔里木河的水,一起消失,被蒸发。
今天,你学习了吗?
看到音乐人何力发布的祝福信息,在此留存。
谢谢推荐用心影片。
即将活动:7月25日,17点
音乐人何力原文:#喜讯 今日,由王丽娜导演编剧的《第一次的离别》获得在泉州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编剧作品。
一同获奖的还有张艺谋导演编剧的《一秒钟》,万马才旦编剧的《气球》等。
之前,《第一次的离别》 曾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州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等嘉奖,2019年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
在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姜文为它颁奖时说:作为处女作,它近乎完美!
2020年10月23日,日内瓦万国宫还举办了《第一次的离别》观影活动。
🌹 🌹 🌹
海报:
2020.7.29 2019年12月举行的“中华民族全家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民族电影广州展映”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来广州展映。
但因工作实在繁忙,展映期间没来得及观看。
2020年7月影院复工,有幸第一时间看了影片。
总体来说,90分钟的片子,整个观影过程非常享受,也触动了内心柔软的部分。
特别想说一下该片的视觉效果。
大远景、逆光,大片大片的胡杨林,真的美妙无比,让人对新疆产生无限的神往。
看完后,想起了土耳其电影大师锡兰的作品《野李树》,脑子里也不停回荡着一大片灿烂金色和迷人光影构成的美好图景。
3位小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艾萨敏感、懂事,但又不失孩童的纯真和贪玩。
因为要照顾妈妈不能出去玩,妈妈走失之后慌张和焦虑的艾萨,都让人心疼不已。
凯丽比努尔是一位眼睛里有星星的小演员,古灵精怪、天真烂漫,和弟弟的互动也充满乐趣。
几位小演员的表演,让我想到著名的伊朗儿童电影《小鞋子》,同样是对童年的关注,同样是对贫穷充满诗情画意的书写。
但该片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呈现,导演王丽娜在保持一定艺术水准的基础上,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问题也进行了最大可能的挖掘和展现。
片中呈现的社会问题,如偏远地区教育条件的严重匮乏、贫穷导致家庭抗风险能力的低下。
凯丽比努尔的妈妈为了孩子选择复婚,影片中出现的台词“考上大学就能当干部”、“学好普通话才有出息”有似曾相似之感,同时也发人深省。
关于离别,导演用艾萨的哥哥和家人的离别、艾萨和妈妈的离别、凯丽比努尔和好友艾萨的离别告诉观众,生命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离别,孩童如是,成人亦然。
而离别,也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此片唯一的遗憾,在讲故事方面,还停留在较碎片化的阶段。
仿佛讲了许多,但仿佛都没有讲清楚,在原始质朴和略显粗糙之间游离。
然而瑕不掩瑜,无论如何,这是一部让人惊喜的作品,为导演和主创喝彩!
看睡着了,剧情慢,没吸引力.
风格很阿拉伯,故事则是完全中国式。中国农村人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无法在父母养老和孩子教育之间达成一个平衡,但本片还好,导演借用孩童的天真和摄影的浪漫手法将这种矛盾稀释,观众看完不会觉得很忧伤,反而有种暖暖的感觉。
女孩戏精本精了,第一场有她的戏就被她的表情挤到心了,看完还抽抽,教普通话笑死了,课堂上哭也像是真哭,入戏;棉花地里几场戏好美,爸爸居然在妈妈离开他的时候写了首歌,听着台词我们都笑翻了,这是得多文艺的民俗啊“百灵鸟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戏精同学也真是陶醉,太可爱了;大树上一段仨小孩拍得也非常自然,孩子的心不加掩饰反映出的一些现实境况,让人笑过后值得咂摸。影片较仰仗这些有趣的细节取胜,结构整体来说太散了,缺乏节奏,碎片式的段落感太强,反观阿巴斯之类的儿童片,一般会看出一个总的叙事思路,而这部好像只站在局外陈述所见的现实状态,所以有点轻飘。作为复映第一部勇气可嘉,情怀加一星。#影院戴口罩还是不舒服啊#
4.5 这个地方的影像有多匮乏,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就有多重大。男孩别离母亲,女孩别离家乡,小羊别离主人,一次三种,殊途同归。一面是柔软美好的田园,一面是严肃苦涩的校园,两个空间的强烈对比摆在那里,就算什么都不说,意味也是自然浮现出来。成长、认同、现代化…导演也是在刀尖上跳舞的选手,既尖锐又足够优雅。
豆瓣删了我一年前的短评!
@2019-10-13 14:09:06
看的时候觉得南疆的小孩子活的太艰辛了,再看看自己的生活,真是幸福得不好意思。看了豆瓣才知道,这竟是基于真实事实纪录片的剧情片…心里更惆怅了,可怜的小孩子们,怎么样才能拯救你们
摄影,配乐都很美。镜头语言富有诗意,叙事风格质朴舒缓。“第一次的别离”对孩子来说虽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其间更是夹杂着诸多无奈且残酷的现实,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的关怀。最爱三个孩子在树上“讨论成绩”段落,童趣中透着忧伤,而后镜头拉远,至只有小女孩低头失落,融入美丽的杨树林。
即使有现场德语配音扰乱视听,仍然是本届最动人的电影之一。这么踏实的年轻导演,心里有诗,关心人,在乎美。想看她拍纪录片。另外K Plus单元的小朋友们实在太萌了。
人物不够饱满,龙套过于尴尬。不瞒您说,我看睡着了。
挠头
景美,镜头美,孩子们天真烂漫,家庭氛围其乐融融。这美好背后是两个同样贫困但未来迥异的家庭的对比,是艾莎和凯丽从这一次分别开始就踏上了两种截然不同人生道路,以后大概率会成为两种人的对比。很熟悉俩娃的家庭状况,几乎和8090年代中国北方大多数北方农村境况相当,永远脏兮兮的衣服被褥,破破烂烂的家具,一个病号就能拖垮整个家庭。所以我坚定认为,”保留独特的文化样式/守望最后的胡杨林/孩童的天真烂漫“等矫情借口,都不应当是“反对”他们走出去的理由,甚至“可惜”一下都是多余的,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而已。
不覺得像阿巴斯⋯不能只要是純真孩童加原生部落場景就說像吧。對於人物與空間的拿捏準度、表演方法(為了追求自然而大量即興至有點不精準拖沓)、情緒渲染或點到為止(譬如阿巴斯的小花),想法跟做法差蠻多的。三次離別(哥哥;生病母親——其實省略了;青梅竹馬小公主)。鄉下的兩類空間:一種是線條與色彩溫順美好的田野,一種是充滿規範性布條與標語的學校,小孩念著恐怕並不那麼清楚意思的課文,或者是集體朝會;背後潛藏的批判意識(後記:BBC做的那支影片裡的「學校」一直讓我閃回到這部片),遠比情節與台詞裡的現代化、人口外移、鄉愁更銳利。片尾曲。
复工第一天看的第一部戏 内核太薄 整体很平淡 无高潮 且很多镜头都没有意义 看的昏昏欲睡 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但没拍好 镜头美感度也不高 结尾算是最吸引我一个点了吧…
小演员们的演技十分了得,第一次看维吾尔语的电影,整体感觉非常新鲜。以“离别”为主题,电影把目光对准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可以看出导演还是很有想法的,但是故事连贯性比较差。在电影后的问答环节里也提到了这个电影当时拍的时候并没有剧本。主要问题感觉还是出在剧本上,很多情节有点东拼西凑的感觉。最后结尾那个镜头特别棒。
。题材值得拍,导演功底也算成熟,但深度不够,浅尝辄止,孩子表演不错。总归一句话,没劲,这个没劲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艺术表达力和创作力
3.5;由大量纪实素材累积的剧情片,甚是罕见的维语电影,尤其是放置于华语儿童片范围里就显得更为稀缺,三个孩子的表现灵动感人,表现力和感染力皆可圈可点。儿童视角,美妙的大远景与逆光,加上片名的联想,很难不想及伊朗片,但胡杨木造就的地缘风貌又另具别样之美。两条线的缝合还稍有隔阂(两个家庭的对比可谓高度浓缩当地状况),可能多少被纪实的素材所束缚,大量材料呈现的四季时序可见创作者的耐心记录;主题「离别」表现为孩子们面对人生初次分别的心绪状态,也是一种被动拔离故土的乡愁,虽有为贴合主题强行拔高与点题之嫌,但细品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微妙影响,现今也是难以诉诸影像。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能在大荧幕上看维吾尔儿童片真的太难得,竟然还有好多空座位真的太遗憾了。在棉花田里爸爸给妈妈唱自己写的维吾尔情歌就值五颗星,最后的片尾曲直接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特别拿人的维吾尔歌。在塔克拉玛干腹地胡杨林的小村子里,放羊,摘棉花,学普通话,过古尔邦节,故事和画面都特别稳,一看就是能在电影节拿奖的那种。演员们也特别棒,眼神里都有光。导演在映后交流说的特别有意思,单拍小男主就是伊朗片,单拍小女主就是法国片,我觉得导演成功的拍出了属于新疆的电影。
討巧,以及選擇性失明。三顆星全給孩子們。
觉得挺难看的,没有任何戳心的点,还不如拍个纪录片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