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实在没什么可挑剔的,可惜在当年柏林电影节上没拿下一个有分量的大奖。
残酷青春题材很常见,冷暴力的展示也有泛滥的趋势,但这个剧本的确是致胜策略。
前半段宰杀羊羔和肢解蟑螂的场景段落,跟后半段看不见过程的两场谋杀戏都是相当高明的手法。
前面的铺垫和象征意味让后面的谋杀戏没有一丝血腥却让人心底发怵,而梦境戏的穿插更是将这种触目惊心的气氛推向一个耸人的高度。
摄影和灯光的运用是最大的功劳,乡村家庭环境和学校课室的色调迥然不同,强烈地暗示出男主角的心理变化。
最让我吃惊的不仅是这个悬念丛生的故事本身,更主要是导演竟有勇气大胆揭露当今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尖锐问题,穆斯林等少数民族话题,以及哈萨克政府机构和官员的黑暗腐败现象。
整个学校就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所有人都无法抽离其中而存活。
尽管最后的结局依然悲观绝望,但在这个黑暗的国度里依然有人能清醒地发声,用艺术的方式引起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实在是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导演。
期待他的下一部力作能早日跟观众见面。
借了王朔这个标题,因为实在想不到其他更简洁又能直接地形容这类关于校园暴力与残酷青春主题的电影。
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青春期的课堂里,总有一个漂亮出众的女生,外地转学来的同学,傻傻天真的小男生,以及一个你永远也记不住他是谁,成绩也不怎么样,也不爱与人交谈,就那样一直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度过自己学生生涯的某位少年甲。
这样的少年甲,如果运气好,就像一朵壁花,安静中带着温顺地成长着。
那命里是要有多少幸运,方可躲过那段青春狂躁期。
而大部分的少年甲,大多不幸流于青春期的雄性激素下。
电影开场,是一个少年抓羊的长镜头,笨拙的少年,跟在羊后面追,羊儿时跑时停,仿佛在戏弄这单薄的少年。
少年扑倒了羊,掏出绳子,困了它四个脚,一把小刀切了它的喉管,祖母拿了脸盆帮着少年接羊血。
短短的几个镜头,看似无用,实则交待了少年的家庭背景 -- 与祖母相依为命,家境清贫,对动物无爱惜之心与怜悯之情。
紧接着徒手掏内脏的画面,本应是很血腥的场景,导演层现地画面,却极为干净,这种反差,稍许暗示了少年的精神状况。
(反社会人格)不幸的青春有很多种,而少年甲们的不幸却总是相似。
两个瘦壮对比明显的胸膛,一个玩世不恭,人中称王,另一个身形瘦弱,唯唯诺诺。
于是,阿斯兰是“必定”被博拉特所玩弄的对象,就如丛林原则里,强者总要挑个弱者来,去挑逗玩转它,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
于是,在体检的时,博拉特当众嘲弄他,以致于阿斯兰从此患下阴影,也埋下了自己的祸根。
之后,转校男生的情节,爱慕同班女生的桥段,教导处主任的冷漠与教条的设定,唯一敢和他说话的男生被打断腿住院的事件,一切的情节设置不过是在一层又一层地酝酿气氛,去等待那个结点。
东野圭吾写过一本关于杀念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要到达什么样的恨与愤,才能把杀人的念头执行下去。
从开头体检室里的嘲弄,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少年是否会执行心里的杀念。
而剩下的情节,近乎是等待状的发生,“校园暴力,老师的无视,成年人真空的状态,少年被杀事件”,而最后虐囚的情节与剧情的收尾,却又把校园暴力的话题再引回人性的讨论上。
如果没有结尾的反转,那么博拉特的被杀,大致是由于他的咄咄逼人,飞扬跋扈,才让阿斯兰的杀念成为理所应当的行动。
咳,动物凶猛。
几处实际场景非常暴力血腥的画面,导演几乎是完全淡化的处理,与电影开头直白的杀羊镜头,两者构成鲜明对比。
如用阿斯兰冲血水的镜头,和警察局的现场照片来婉转交待少年被枪杀情节。
埃米尔·拜加津在影片末尾给了个厉害的隐喻,来表现精神崩溃边缘的阿斯兰,噩梦醒来后的“困兽之扎”。
即少年从荒漠里抓来养的两只蜥蜴,在绝食后,一只把另外一只的头咬断,吃了另一只。
紧接着一个镜头,借着警察们在忙着为了虐囚圆谎继而编著情节的讨论,交代了一死一伤的情节更近。
在牢里死的是帮过阿斯兰出头的转校男生,而阿斯兰最终醒了,他去看了唯一肯和他说话的男孩。
男孩躺在床上,双脚还在。
故事的结尾,阿斯兰在湖边望着对岸招呼着他的两位少年,风轻云淡,一只羊在湖上快乐地奔跑着。
幻觉收留了他。
关于校园暴力,青春残酷物语的电影,很难不联想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和谐课程,如果教室里的班花不是阿拉伯裔,如果他们说的不是哈萨克族语,光是看着校服,少年们的模样,几乎会认为这是某个去音乐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有段日子没看过什么爽的新片了一开始就各种血腥 粗粝 生猛 看过各种悬疑惊悚 这片开始引起我的强烈不适 很少有片子这样刻画那些近似弗洛伊德的青春期小情绪 那些我遗忘了的慌张 把校园欺凌和刑讯逼供刻画的这么平静又残忍 弱肉强食 二次伤害 谁的错?
对于这个会提前磨好刀的高智商少年 这个结局虽然不错 但显得为了效果或者过审而略失逻辑 前后很不协调 头重脚轻 如果是他变得更麻木不仁更好 我还是有点不信这个能杀人还能提前防备杀朋友的人 这个有着不属于他年龄的成熟 聪明和狠心 冷漠的男孩会受良心谴责 他只会心死 不会后悔 因为他知道别无他法我很喜欢这个人 他很高智商 会做好万全准备 动手能力还很强 对自己狠的下心 男主确实就像一只蜥蜴啊 静静观察 出手快狠准 必要的时候还杀掉同伴
写的内容很多,其实就是一个中心。
电影的内容为什么多?
种族、安全、国家、教育、敲诈基本都有。
中心,就是男猪脚的内心世界。
电影镜头很阴暗,但是光线的运用导演很牛B,很多镜头单拿下来就是一副精彩的摄影。
大部分的技法方面都是很有水准的,但是也有很多是别的导演玩腻的东西,包括环境音、固定镜头、一些蒙太奇的隐喻手法。
最后留下的悬念非常多,而留白也能让人有足够的遐想空间。
用冷静的镜头表现暴力不是新鲜事了,从一开始的宰羊,后面的虫子蜥蜴,然后青少年暴力,杀人,刑讯逼供。
暴力存在的密度很高,但是镜头是刻意的回避和冷处理,让大家脑补,脑补的力量的确是强大的。
有点像哈内克,但是哈内克的冷能让人寒毛直竖,有种心哇哇凉的凄惨感,这部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让我有距离,(不知是不是哈萨克斯坦对我略异次元的关系),有种剧中角色自找的感觉,原谅我的直白。
很喜欢电影里的色调和光影,看着心里很平静舒适,另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我对电影的总结,po几张自己喜欢的画面………………………………………………………………………………………………………………………………………………………………………………………………………………………………………………………
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很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电影有趣、简洁、神秘,充满符号和叙事杂耍。
刚开始以为电影想以表现恶劣贫困的生活来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没过多久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青少年复仇惊悚片。
最引人入胜和最直接的感官刺激都是来源于它的复仇惊悚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双重设定。
极少的配乐,优雅的红色滤镜摄影,化繁为简好评。
这种通过人与动物的相处模式而揭露出的事实让电影的层次和刺激面更加的加深和扩大。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看的人在煎熬里反思。
杀羊,呕吐物,电击蟑螂,死鱼,断头的蜥蜴,让人很不舒服,更不舒服的是看不到所谓不和谐的和谐那一面,欺凌,校园暴力那点儿小儿科和腹黑的男主角相比太可笑了,我们的男主角以初中学历,偏远地区,没有任何辅助教学,仅仅是傻帽一样的老师教了一些科学知识,竟然自制了手枪,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逃脱法律制裁。
加上全片很多莫名其妙的镜头,例如奶奶在打豆浆?
之类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很多符号学的镜头,也不知道导演的意图在哪里。
男主角不过是被戏弄了一下,也没让交保护费,也没天天被打,也没被抢新球鞋,看起来很酷,根本就是自我排挤他人的状态。
我们的反派呢,看上去像是脑膜炎晚期的日本大叔和双胞胎傻帽。
我是被安利看得这部电影,在看之前很多人说什么不但是表现了校园暴力,更是体现了宗教人文,我就呵呵了,不管哪一样导演同志都只是擦了个边,这部片子更像是在讲暗黑少年成长记,恩,哥们儿以后大有所为。
很不喜欢很多人说,这样没有配乐,看上去像是粗剪的剪辑,呆滞的人物和寥寥几句台词,这样的三大电影节主调性的电影更容易产生思考。
以前我也这么觉得,确实很多这样调调的电影很有深度,更容易产生思考。
不过也有很多片子本末倒置,失去了本身的故事架构和核心价值观。
也是2013年有部片子叫《暴力小姐》,那部电影给我很深的印象,电影的表达形式追本溯源还是为内容本身服务,万不可本末倒置。
这就是一只小绵羊变成一只大灰狼的故事吧,但是剧情里展现的人性是扭曲的,从我观影看来,一开始应该是体检测试握力吧,阿斯兰从小家境应该不是很好,自己要杀羊,解剖羊,从而臂力应该很大,体检时就和众人格格不入,尤其是和坏孩子头一起了,他再测一次就有种不服的感觉,但是结果还是一样,就故意的整他,孤立他,其实我觉得周围也是这样,常常因为别人的特殊,而选择去孤立他,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东西也会产生害怕情绪,从而孤立,如果一开始阿斯兰臂力测试时和众人无异,后来博拉特也不会故意整他,也就不会发生后面因为阿斯兰喝错了水从而导致笑话,其他人对他产生的排斥感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更加会减少后来惨剧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第一个点,也是我在学校里,看到最多的点,而影片中其他所展现的点还有很多,可延展性太广,而我粗浅的从表面上看,所得到的内容,感触最多的就是这个,其他的理我的生活还有点距离,可能还没遇到吧。
(也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个人观点。
)
“和谐”这个词曾是前两年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听得多了再对照着现实便知道它有多么讽刺。
本片片名“和谐课程”对于影片来说同样如此,现在我凡是看到和“和谐”相关的词组就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个讲规则的地方,影片中的和谐其实指的是一种秩序和规则。
而这种规则分为显规则和潜规则。
显规则很简单,就是学校及社会的原有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所熟知的描绘残酷青春的影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校和社会的原有秩序失控下导致的潜规则盛行。
而这种潜规则往往是横行霸道般的弱肉强食。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原有的社会规则处于真空和失控的状态,学生们在这种失控的状态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个小团体。
这种小团体和小帮派靠地域或阶层模糊划分,而帮派的形成其实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他们同样有其内在的规则。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帮派是靠阶层形成的地域划分的,军队大院子弟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本身就属于社会中较高的阶层。
不管是单位分配的生活物质,还是院内的集体设施,亦或是大院内所能享受到的文艺活动,都要远远高于社会上的其他孩子。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不但经常可以看到《列宁在1918》还可以看到大院外的人无法想象的内参片。
于是从军队大院的孩子中所形成的帮派天然地区别于大院外的小团体,他们延续了父辈的社会结构和生存哲学,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其实是社会秩序的放大和孩子出身社会之前的一次生存预演。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表现残酷青春的最好的影片,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几乎是全方位的为观众描绘了原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而因此所形成的少年社会。
这些少年帮派的形成同样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崩塌所造成,而这些帮派又因为各种利益和现实处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
他们的帮派表面上是靠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区域属性来划分,但他们又因为生活区域和学校的混杂构成了帮派成分的复杂。
小公园帮和眷村帮,本省人和外省人,各帮派看上去各成体系,其实因为利益及生存的趋使互有往来。
相对于这两部描绘残酷青春的影片来说,《和谐课程》显得过于简单。
在这部以哈萨克斯坦为背景的影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社会崩坏,或者说影片有意回避了这一重要母题,而对原有社会描绘的缺失就造成了影片中的学生帮派看上去简单而程式化,不接地气,没有生气,就如一场封闭的行为实验。
再加上影片阴冷的色调,干净整齐的布景和道具更增加了影片实验的味道。
感觉就如你隔着玻璃瓶在看一群动物的缠斗,没有原因,没有结果,就如一个生活片断,看上去精彩,其实毫无意义,当然也缺少价值。
影片前半部分将主要场景放置于学校当中,将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属性简单化,除了学生我们对他们的其他社会属性无从得知。
而影片的男主角阿斯兰算是影片中社会属性最为全面的一个,但他没有父母,家中只有一个祖母,而这个祖母的角色也是极其简单。
所以看这种影片如果不加以脑补,这种学校内部的帮派之争实在是寡淡无味的。
影片后半部分的监狱戏似乎在告诉我们社会体制的崩坏是造成学校秩序的主因,当然我只有如此脑补了,但监狱这段戏在情节和视觉上又割裂于前半部分,以此说明社会的崩坏在影片中并不具有说服力。
相比之下对于成年人的社会病态所造成的少年人的成长之痛,影片对此点的描画甚至还不如商业片《大逃杀》。
影片导演大概无力演绎孩子们的社会属性,于是将影片简约化,反而给人一种高格调的艺术片的感觉。
但这样的影片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信息缺失,而可笑的是,导演为了补足这一社会链条的缺失,就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补充。
影片将镜头对准蟑螂、晰蜴等动物,试图说明人类社会犹如一个残酷的动物世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聪明的表达方式,也是半调子艺术片导演的贯用技俩。
对于这部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力求简约的影片来说,导演又偏偏安排了一个模糊的结尾。
人到底是不是阿斯兰杀的影片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对于我来说,阿斯兰是否真的杀人其实意味着他是否逃离于学校这种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体系的问题。
他若没杀人,便还是个好人,在学校受人欺辱,在监狱的刑讯逼供并没有将他变成一头野兽;而他若真杀了人,说明他已被环境所同化,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一分子。
影片将杀人结果模糊化,也就失去了它对此事的态度甚至失去了表达的价值。
而影片最后的超现实主义情节,只不过是导演预将影片艺术化的表演而已。
影片对人物生存背景的表达缺失让观众暴露于纯粹的感官刺激之下,可影片又不同于其他商业片。
如果我们在看商业大片,便可以忽略其中人物的背景和社会属性,影片也可以将人物简单化标准化,但观众知道他们看的是打斗和飚车。
但本片在将人物背景简单化的同时又没有给我们一种暴力的感官刺激。
所以整个成片上看起来,不但具有商业片人物的简单化,还具有艺术片典型的单调高冷气质。
导演似乎在有模有样地学习艺术片速成大法,至使整个影片流于形式。
本片将商业片和艺术片所具有的两大天然缺点相结合居然创作出了在电影节如此受捧的电影怪胎。
残酷的青春,校园暴力无处不在,每个国家都有。
一群孩子之间发生的欺凌与报复的故事。
三星半,校园暴力不会彻底瓦解,精神缺陷更值得关注
喜欢结尾冷冽,利落的反高潮!!!极简电影,很喜欢!
高度风格化(作死了炫技也挺好的),强迫症导演拍的关于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片。内容主题其实没有超出意料,但信息之丰富,呼应之工整,教科书级别。社会结构和人物心理兼具。摄影很好好嘛,几次横移和跟拍都印象深刻,景深也是。不动时候的画外空间。导演年轻加一星。
细思极恐,不胜悲伤
竟然有些日系青春残酷物语的影子
瞧瞧人家的青年导演
4.5年轻导演还是很有想法的,不管是影片开头一个开放式的构图后紧接一个景框构图,还是羊、蜥蜴和蟑螂的隐喻都挺有看点的,形式上的留白也让影片变得更加开放,腹黑的少年折射出国家机器、教育系统和人际之间的丑恶面貌,反抗的背后是一次自我的革命,一种犯罪与原罪的战争,残酷又诗意
摄影构图大赞,哈国80后导演的处女作。弱肉强食从小到大层层剖析残酷至极,处在这个生物界的食物链中,谁也逃不了,只能找寻那片刻不真实的欢乐园。北影注目单元。
那对双胞胎
9.5 经典之作!导演掌控力一流,教科书式的情节编排。前30分钟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殊不知完全为了后面的情节做情感上的铺垫。这个片子不拉片的话真的很难评论,各种呼应,信息量太大。
太冰冷太残酷了。。。刻意省略了暴力部分的做法反而更让人看得胆战心寒。。
青春期电影以及青春期影迷最爱电影,与《赫利》之流倒是成为了暴力影像的两种极端。校园凌弱题材里面,无论憋屈状况还是矫饰程度,这部长片首作好像有在玩点什么东西……
我怀着恶意活着
5块钱捡到宝,3个男孩青春期心理的描摹准确细致得让人战栗。与两场隐去不表的谋杀相对比的是走上台前的无数隐喻,与摄影相矛盾的是内容的残酷,致郁电影代表。
羊跃过水面
冷静克制,暗藏汹涌。平地一声雷,震醒全场惊愕之余膜拜不已。超现实结尾,更妙不可言!
人物心理事儿也太多了,细思极恐
阿斯兰一边被当作喝过污染之水的人而被孤立,一边又惩治着传染病毒的蟑螂。阿斯兰一天洗多次澡是为了洗褪自己的暴虐,而校园里的暴力却让他的另一人格不断滋生。爆发的阿斯兰就像凶猛的蜥蜴,或许他用他的笑脸换得了这份得天独厚的生存能力。最后湖岸边的两人,正热情呼唤阿斯兰一起游玩,踏过水面的羊羔显得如此魔幻,而这些恰是死在阿斯兰手下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