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5月03日16时,高维碎片接触地球。
1453年5月28日21时,碎片完全离开地球。
1453年5月29日07时,“魔法师”狄奥伦娜死亡。
1453年5月29日傍晚,拜占庭陷落,奥斯曼崛起。
如果时间真的是一个维度,是否也可以推导出一切皆为命定?
而我将注定于13岁时第一次遇到赫德姆•阿弗美朵•巴夏,在的黎波里的近海。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司令,他控制着伊斯坦布尔、雅典、克里特、拉古扎、贝鲁特、塞浦路斯和亚历山大的航线。
而我是个初出茅庐的葡萄牙船长,以莫名其妙的勇气得到了海盗头目巴巴罗萨·海雷丁的青睐,定下盟约。
彼时海盗与政府军一奶同胞,共同对抗西地中海巴鲁迪斯麾下的无敌舰队,却兄弟阋墙,在北非撕破脸皮打了起来。
我看着电脑上【加入战斗】【溜之大吉】两个选项,是犯过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恨没有及时存档就触发了剧情。
无奈海雷丁画像太帅,遂荡胸生层云,率领刚刚升级的中型大桅横方型帆船加入战团。
巴夏军一水的巨型桨帆并用船,海雷丁家则驶巨型阿拉伯船 ,一时胜负未知,只是又因为剧情需要,我尚未开炮,便自动获胜。
巴夏:小子,不要让我在君士坦丁堡看到你!
再见时,君士坦丁堡正爆发黑死病,我及时从里斯本运来【杏仁】,解民于倒悬。
大航海时代4玩了十几遍,后来只要赚到第一个100万金币,就觉得游戏已经结束了。
最后痴迷于看原产物在本不属于它们的地方开花结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温室大棚则为橘。
胡椒种子要投放在亚历山大,肉桂树要投放在贝鲁特,丁香粒要投放在伊斯坦布尔。
然后开个杂货店,操弄起罗盘、六分仪、黄金圆规,研习天文历法。
电影里,外公说:星空中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人们感兴趣的。
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像身边的暗物质。
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
但你的引力仍在。
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
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除了暗物质产生引力,还有暗能量产生斥力,是宇宙加速膨胀的动力源泉。
所有没被引力束缚的系统,都在加速远离。
于是有人会问: 一切都要走散吗,连同这城市和站台,包括开始腐烂的橘子,包括悬挂的星球,一切都在走,等待就等于倒行,为什么心要留在原处,而原处已经走开。
因此,在这个不束缚就离散的宇宙里,你要和周围有幸遇到的人抱得很紧,才不会堕入冷寂的虚空。
理想气体方程 pV=nRT,展示着膨胀导致温度降低的铁律。
何况是以光速膨胀。
肉桂让人们团聚,互相在眼中看到彼此,肉桂苦中带甜,像对女人的爱恋。
太阳系外面有银河系,银河系外面有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外面有室女座超星系团,室女座超星系团外面有拉尼亚凯亚。
我们就挂在这宇宙流苏上的一抹纤维中品尝酸甜苦辣。
在令想象都会匮乏的时空里,在标准烛光次第熄灭之前,抱紧你身边的人。
题外话:埃尔多安修宪成功,西方世界惊呼民主已死,大哈里发再度降临。
只问:对于穆斯林而言,凡事按古兰经去做就好了,事事由自己决定,他们会很痛苦吧。
曾经瞥见过一段文字。
如果追寻味蕾的绽放,那么不可以错过土耳其。
土耳其的滋味浓郁,很容易沉醉其中。
它说,土耳其人爱好肉食和甜食,最好只带味觉丢掉身材。
海报的色泽和上面沉默的调料充满了蛊惑的味道,两者叠加在一起充满神秘,凭视觉就可以感受到红色炙烈的口感和棕土色浓厚的嗅感。
对于视觉以外的感官,我心存敬畏。
或者是视觉太容易,或者这太容易已经让人疲惫,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于是我很是觊觎“香水”的嗅觉,“春光乍泄”的听觉,“香料帝国”的味觉。
类似的叙事风格还有独自在家,这是一个成年的小男孩再回首自己的年少。
同样是孩子的视角,那些动荡和残酷的现实和政治,真实的与他们平行成长——虽然处于同一个时空,那些大人才关心的烦心事儿回荡在孩子耳畔,但他们从没听见。
事后查了关于土耳其和希腊的战争,这些仍然说不清的史事带着当事者的视觉,就像孩子眼中的父母:他们争执的都是些重要却无聊的历史。
可以不断看到生活片段的重复,她曾经做过的事情这次换作了他,被抱起点燃圣烛的少年如今去扶助一位老者燃圣烛,他们曾经的行为方式也被他无意识的重复。
看她的女儿再次起舞,有没有她当年的妙曼和妖娆。
生活是一种继承,在这种无意识的重复和模仿中,渐渐成就出了传统。
政治和宗教同时角力在地域划分上,不可避免的搅动当地人的生活,不知道被祖国驱逐出境是什么感受,受益于古希腊文明的君士坦丁堡终于和希腊人肃清了渊源。
被土耳其驱逐的母语为土耳其语的希腊裔,被希腊接纳却仍被视为土耳其人。
想起生活在津巴布韦的殖民者后裔,在这片野性的黑色大陆上世界被严格的划分为黑白两界,他们在当地对自己的血统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但在他们的祖国,他们被视为殖民地的次等产物。
他们不属于非洲,同样也不属于英国。
这些心灵漂流者,终日泊不进港。
画风真实与奇幻结合,拍摄土耳其景色的长景充满穆斯林的色调和风情,并伴有微微的怀旧感。
配乐隐隐有忧伤。
剧情上众多不同角色对于细节的重复,增加了紧凑感。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是看着地图,一种是看着镜子,看着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Rum Polites, often referred to as Constantinopolitan Greeks in English, konstantinoupolites or Polites in Greek, Istanbullu Rum in Turkish.Rum is the Turkish word for Romeos, Roman, after Eastern Roman or Byzantine.The term Polites has a further significance in indicating an attachment to an urban legacy as the word Poli means city as well as Istanbul, the City.The word Poli is also used, in capitalized version, not only as an abbreviation, but, also as a reminder of the city's position of being the biggest and most important urban center in the Greek world and beyond - a status it retrains in the biggest and most important urban center in the Greek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of the Orthodox Church.--<"The Last of the Cosmopolitans?" Rum Polites of Istanbul in Athens: Exploring the Identity of the City>最初看《香料共和国》的的感动源于对伊斯坦布尔恋恋不舍的痴迷。
当伊斯兰教阿訇的吟诵声回荡在伊斯坦布尔灰色的天空,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盘旋在博斯鲁斯海峡上的海鸥一一呈现,穿过一排排房屋高塔与清真寺,那个更日常的伊斯坦布尔出现在观众眼前,面朝麦加礼拜的虔诚穆斯林、在天井中洗衣的妇人与嬉戏的孩童,还有繁忙喧闹的集市,和中间那一爿讲土耳其语的“希腊人”开的香料店……看着这50年代的伊斯坦布尔,瞬间便将我拉回到了在那儿几乎不眠的日与夜,第一次与记忆撞个正着,几乎被击中心脏——我多么想念那里啊!
所以我想,大概这部《香料共和国》不仅是关于人生流转之间系在心头的童年往事,也是关于伊斯坦布尔这不可言喻的魅力的吧。
其后在做功课的时候,无意中翻阅了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一群叫做“Rum Polites”的居住在雅典的土耳其东正教徒以及他们与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认同之间的关系,而这一群人和他们的历史正与《香料共和国》对上了号。
于是我才渐渐清晰,原来Fanis一家的经历并不只是属于他一人的记忆;原来无论是用土耳其人,还是用希腊人来称呼他们都是一种误读,他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特而或许并不受公认的称呼,代表着他们早已被封尘被否认的过去与身份;原来《香料共和国》中Fanis一家经历的颠沛流离与纠结痛苦,并不是关于夹在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危机,而是关于一群被困在过往的历史中,无法被定义的古老族群身份和记忆失落的现代悲剧。
于是,这个似乎弥散着淡淡的清新与忧伤的童年掌故,便一跃走进了血色惨淡的现实之中。
在这篇论文的序言部分,作者记述了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群如今生活在雅典的Rum Polites的经历,而这一段旅程坚定了他将这个族群作为研究对象的信念。
1998年的夏天,这个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人独自来到了雅典Rum Polites的聚集区,正午闷热的街道上空无一人,他几乎不知怎样开始他的采访调查,这时几个当地的年轻人有说有笑地走到他附近,用生硬的土耳其语交谈着,作者无意听到了他们讲的几个笑话,嘴边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这几个青年留意到这个细节,立刻气势汹汹地质问他在笑什么,作者窘迫地解释道他来自伊斯坦布尔所以听得懂土耳其语。
一听说他来自伊斯坦布尔,刚才还充满敌意的这些年轻人立刻友好热情地围住他,七嘴八舌地询问他住在哪个区家乡在哪里,直到确保他如同他们一样都是伊斯坦布尔土著,更是兴奋不已。
在听说他此行的目的后,这些年轻人立刻主动提供了帮助,告诉他平日Rum Polites常去的酒吧,甚至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他们不断地告诉作者,所有的Rum Polites都会很乐意接受他的采访,因为他们非常希望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历史。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香料共和国》中Fanis,他的父亲还有爷爷对伊斯坦布尔的那种感情,那与我们这些与之萍水相逢的爱慕者是截然不同的。
而我也或许理解了导演为何要细心地铺陈许多微小的细节,去这样拍一部或许大多人并不能完全明白其深意的电影。
他正如同其他的Rum Polites一样,以电影为语言,记述他的故事,这一段Rum Polites的离散史。
对观众而言,这个故事就像一道色香味兼具的佳肴令人回味无穷,而对于当事人而言,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他们隐秘的回忆与无言的辛酸。
感受到导演用意至深的,不仅仅在于外交官与他的儿子,也不仅仅在于那个阴冷的伊斯坦布尔的夜晚,影片中许多不经意的细节里头都大有文章。
比如当主人公一家搭上火车离开伊斯坦布尔的那一晚,火车鸣笛出发时站台上一闪而过的肖像,正是现代土耳其之父凯末尔,也正是他的世俗化改革开始不断影响Rum Polites原本富足平静的生活;而在Fanis父母争吵中曾提及Fanis的父亲曾与美国大使工作,那时家里还有电冰箱的日子,或许与1938年开始土耳其政府限制Rum Polites从事的职业范围,并在二战中向他们征收高额的税收有关;而片中Fanis爷爷的旧伤则是在希土战争期间留下,过去四百年与穆斯林和平共处的Rum Polites在战场上却忽然倒戈,与自己昔日邻舍兵戎相见,自此之后土耳其境内反Rum Polites的情绪时不时便会大规模爆发,而影片中一位老爷爷提及的50年代那场让他一直胆战心惊的动乱,正是历史上破坏最大的反Rum Polits暴动之一……国家政治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只是一种噱头和影射,而是实实在在干涉,这是它比《阿甘正传》这类的影片少了些诗意矫情多了份残酷的地方。
而甚至无需刻意张扬的展示,时代留在Rum Polites的生活和心灵上的伤痕就如同这些稀松平常的对话一样,已经如影随形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
无论是过去的君士坦丁堡,还是如今的伊斯坦布尔,它的魅力都叫人无法抵挡。
它就像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创造发生着奇迹的一千零一夜,变幻出不同的样子,却又显得糙然而漫不经心。
这里有与天地共生的海峡,有东正教与伊斯兰教最宏伟的遗迹并存,而它的现代城市就像是一部80年代的欧洲电影,它充满着不稳定性,因此给它蒙上了一些危险与神秘感,就像土耳其男子那深邃的眼睛一样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
连一个匆匆过客都是如此,更何况是生长于斯,见证过查士丁尼的丰功伟绩,看着Mehmed II的铁骑踏破城门,在Galata区与五湖四海而来的移民跟商人共同经营着这座城市的拜占庭人。
正如同Fanis的父母在餐桌上的争吵都会引经据典扯上拜占庭皇帝,在这一群走入20世纪的人在精神遗存上仍活在中世纪里,如果说他们的民族认同是基建于怎样的一份集体回忆的话,毋庸置疑一定是那座传奇的城市,东罗马帝国的首府,东正教世界的中心,受耶稣基督与圣玛利亚庇佑的永远不会沦陷的“城上之城”。
是的,即便今日他们牵挂的是伊斯坦布尔,但在他们心中总是有一个君士坦丁堡永远鲜活。
然而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这座城市的历史被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帝国取代,于是当拜占庭从一个人来人往生气勃勃的都市,变成墙上的马赛克和大学中的一门古老学科之后,他们便成了没有了过去的人,谁会把自己跟一个已经灭亡500年的文明扯上关系呢?
于是他们成了土耳其人,奥斯曼帝国中的居民,他们与穆斯林比邻而居,却始终保持自己的信仰与文化。
1930年代开始,他们从土耳其人变成了希腊人,因为在文化上显然他们与希腊更为亲近,但在希腊的遭遇却更为辛酸。
他们因为不了解近代希腊的历史,不知道民族英雄的名字而被认为缺乏国家荣誉感和民族热情,或许是一种伤害;但对他们而言更伤人的,是当周围的希腊人带着怀疑询问他们是否受洗在家乡是否有教会,这更像是一种侮辱。
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所来自的城市,那里有着全世界最宏大最雄伟的东正教堂么?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座曾被成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从公元330年开始便是东正教世界的中心,是普世东正教宗主教宝座所在的地方么?
难道他们不知道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的祖先是与拜占庭皇帝与皇后一同在圣索菲亚崇拜上帝的么?
世界宝座之下的子民如今却被同宗信仰的弟兄姊妹,以宗教权威的态度来万般检验,可他们在伊斯兰的铁骑苦苦坚持信仰多年,甚至正是因此才被含泪从他们的家园放逐至此的呀!
他们被迫戴上了希腊人的身份,而希腊更劫掠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份宗教情怀与自豪,拜占庭的地位在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再次被否定,而Rum Polites的身份与记忆终被取代消散。
或许片中导演对于语言的采用编排或许正是表达了这种暗示,在60年代的伊斯坦布尔Fanis一家说的是土耳其语,数年后的希腊他们说的是希腊语,但当Fanis重返土耳其与他童年钟爱的女孩相逢之时,导演却让他们操着生分的国际通用语,英语。
为什么主角不再说土耳其语了?
这是否符合现实?
或者这并不是导演所考虑的,对他来说语言或许象征着传统与记忆的延续正在逐渐式微,他或许已经预见到随着时光流逝,他们这一群流离失所身份模糊的离散的异乡人,也终将落地生根,他们或许终要承认他们再也回不到那块他们繁衍生息了上千年的土地,而他们梦中的那座城上之城也终将淡去,无论在回忆中她如何美丽,也终是他乡。
这是关于导演的回忆,虽然他生命的主菜发生在希腊,但他至少有过满是香料的阁楼,博斯鲁斯海峡上的红伞和为他起舞的土耳其少女,然而他的子孙,他的子孙的子孙呢?
20世纪的历史对Rum Polites来说尤为残酷,他们为了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苦苦坚持了400多年,却最终发现自己被遗弃在了时光里,这世界在前进而他们却找不着可以寄托往事的根,没有了家乡的他们虽然以讲述与回忆的方式苦苦维系自己的记忆,但或许就如影片中Fanis再次回到已经人丁零落的圣乔治座堂,他帮助那位颤颤巍巍的老人点起一根蜡烛,正如当年他的爷爷为他所作的那样,但一阵冷风吹过,微弱的烛光便应声熄灭。
也许最终有一天,Rum Polites这个名字也将走入冰冷的书本中,而那座曾活在Rum Polites心中又真又活的城上之城,就如同漫天星光一般,只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他压根儿不想离开伊斯坦堡,我们谁都不想离开,说什么都不想。
伊斯坦堡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美妙的音乐、灿烂的夕阳,还有闲话家常和希腊分不开,在我们被通知滚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边说,只要我改信回教,我们就能留下来,不会有人再伤害我们。
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我挥之不去的梦魇吗?
那就是我没有当场拒绝,我迟疑了足足五秒钟,愿上帝原谅我,那是我这辈子最难熬的五秒钟,想象中的希腊比较美,比搬来之后实际所见的更美。
愿上帝原谅我。
”——《香料共和国》
凡尼斯的人生如是说:童年就像一道开胃菜,充满了欢笑的回忆;中青年时,就像主菜,会尝到各种不同的、丰富的味道;将近老年,就变成了甜点,细细品味人生的甘醇。
年轻的凡尼斯,在舅舅妥协的婚事上,悄悄加了料,导致其不能成婚。
因为他那会执着认为:结婚,在一起生活,只有跟自己喜欢以及匹配的人才行。
而后来当白发已经出现在两鬓时,他微笑地看着童年恋人姗美走向离别的站台。
只因他那时明白:心如在一起,天涯若比邻。
优雅与艺术,意韵深长。
香料美食、漫漫人生与浩瀚宇宙,达到了一致的博大精深。
我在你身后,但是请不要回头,回头你会哭,也会看见我在流泪。
有些事无法忘记,比如感情,你爱她多年,但是她注定不属于你,然后突然有一日你们心是那么近,却发现这段爱情就像樱花的绽放般短暂,于是你只能请她一直走下去:亲爱的,别回头。
有些事不能改变,比如你的身份,希腊人眼里你是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眼里你是希腊人,你就是断了线的风筝,在你的眼中,伟岸的伊斯坦布尔顿时无光,湛蓝爱情海为之失色了,你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孤独,你有了全世界最美的风景,但是却唯独少了那个和你能山盟海誓的人了。
大凡这个世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香料和银河,比如时光和一道道菜,比如那两次分离,比如我们深爱的亲人,又比如现实中的我和影片中的你,看着这一幕幕就好像看镜子中的自己,又或者,我们根本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不用和你说什么,你也什么都不用说,因为我理解。
亲爱的,我在你身后,但是请你向前走,不要回头,回头你会哭,也会看见我在流泪。。。
“外公的朋友都很特别,因为都来自伊斯坦堡,历史和血缘上独树一格。
最特别的是他们像磁铁,和罗盘辨认方位一样,老家朝哪里,决定他们的方向。
”土耳其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的美食同它的文化一样味道厚重浓郁。
“朵洛西,听我说……”“有时候反而会歪打正着,加点不一样的香料。
小茴香味道强烈,能让人变得内敛;肉桂能让人两情相悦,若你想说‘我愿意’,那就加肉桂吧。
”凡提尼在外公的香料店长大,外公教会他感受香料里的哲学,也教会他生活的哲学。
故事在最初就很吸引人,然后慢慢展开,把整个土耳其的传统和美食向我们和盘托出。
***这电影又叫《香料共和国》,但可能标题里这个名字稍好一些。
又一部典型被名字拖累的好电影。
这片子充满温情的家庭气息,比如凡提尼的舅舅是它的爱情启蒙老师。
他是一个船长,他说:“女人如果愿意为你做菜,就表示她爱上你了,”“我跑这一趟就遇上了一个,她叫柔柔,她做的菜是皮里亚斯最好吃的!
”“那你怎么不娶她?
”“她只会烧菜啊。
”***凡提尼是天才的厨师,小时候就能作出最好吃的菜。
但爸爸不喜欢他烧菜,因为他太小了,邻居家的女儿在九岁的时候就能烧出很好吃的菜,但现在还在精神病院里,因为教士说她太小了,能烧出这么好吃的菜一定是被鬼附身了……在最后舅舅打算娶一个相亲认识的女人,他不断地强调说,她是个好姑娘,家世很好,是军人世家……然后慢慢扯掉船舱里面和各式各样女人的合影。
他指着照片中的女人对凡提尼说:她叫柔柔,我跟心意相通,充满默契。
我们是天生的一对……凡提尼答应教舅舅的未婚妻做外公最爱吃的牛肉。
这是土耳其人的传统,准新娘必须要作出土耳其料理,而这位准新娘只会煎鸡蛋。
但那天以全家人的呕吐收场。
凡提尼对埋怨他的爸妈说:舅舅走遍了世界,怎么能跟只会煎鸡蛋的女人过一辈子?
***凡提尼的爱情亦是如此。
儿时因为战争而分离的玩伴,一直存在他的记忆里。
那个小女孩在火车站把自己的一套小厨具送给他,跟他说:“下次我去雅典,你做饭,我跳舞给你看。
”他一直留着她寄的明信片,并且也把附着香料的明信片计给她。
但后来终于断了联系。
而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之后,凡提尼在外公的葬礼上才遇到她。
她已经是军官的妻子,女儿像当年的她一样笑容甜美。
凡提尼试探地问到她的丈夫,她正与丈夫分居。
女人现在是一个导游,于是凡提尼在广场上大声问:我现在打算在这里观光一阵子,请问私人的导游需要多少费用?
她说:我不会向你收费的,但你能为我做什么?
他笑了说:跳舞给你看?
***故事并没有结束,我想只有认真的编剧才会做这样的事情。
在最后的10分钟,故事戏剧性的又有了转折,让人怦然心动之后,思绪如潮。
我一向喜欢精致的电影,这样精致又看似平淡的讲故事,最见功力。
我连续看了两遍之后,忍不住还想看第三遍。
这是一部很过瘾的片子,我记得只有李安的《饮食男女》让我有过类似的兴奋。
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以美食来承载文化,并且都结构精美,处处都是巧思。
片子的结尾,凡提尼回到外公的小阁楼,将角落里散落的各种香料放在一起,然后吹散化为繁星。
个人不是很喜欢,我希望故事结束在车站,凡提尼说:“不要回头,珊美”“在月台上我们心意相通,那一幕,将永志不忘”不过这并不影响电影给我的观感,这是一部结构精致的电影,演员全部都很讨人喜欢。
非常喜欢它营造出的氛围:“地点非常奇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灯塔旁边罗盘会失灵。
周围的气氛让人专心。
”
从伊斯坦布尔到雅典,30年后再从雅典返回伊斯坦布尔,这一来一去并不算太远的距离却犹如永恒.不仅仅是爷爷店铺里香料的诱惑,也不仅仅是那份青梅竹马却了犹未了的情愫,还有父亲含泪的忏悔,身份的认同,土耳其与希腊的恩怨和一千年来纠缠不清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沉积.从老少亲情透视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我看过<天堂电影院>;从个人成长折射宗教信仰,我看过<易布拉辛先生和古兰经的花>;从特色烹饪和调料代表独特的文化特性,我看过<饮食男女>;从青涩的少年懵懂再到后来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那种错过的苦楚,我看过<恋恋笔记本>而将这一切糅合得完美如伊斯坦布尔蓝色大教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只有这一部<情迷色香味>这部片创造了希腊电影票房的奇迹,也是希腊历史上为数不多远销世界的电影之一.希腊文原名Politik Kuzina,英文片名 A Touch of Spice. 据说希腊文原名是个双关语,因为politik既可解释为"政治的",也可解释为"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因为希腊人把伊斯坦布尔(他们的君士坦丁堡)称作"polis",相当于英文当中的"the City", 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导演Tassos Boulmetis的这部精妙之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全在于他发自内心的真挚和强烈而复杂的情感.这部电影据说就是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所写就的.被迫离开那天晚上所有的泪水和着火车浓浓的蒸汽,在他的心里想必是拧成了一个永远都解不开的情结.终于在不惑之年得以抒发,除了完美的画面以及精湛的表演之外,最打动心灵的恐怕是那美妙的音乐了吧,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勾出了我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总是有人叫嚣让文学艺术远离政治,可是这可能吗?既然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我们又是社会动物,如何能够与这种活动完全隔绝开来.在政治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就像电影里的小凡尼,所有的生活在7岁那年完全被政治打乱.可是我们还有艺术,那种最私人却又最能引起共鸣的手段来描述这一切,来发人深省,或者震撼心灵,来化解我们心中那纠缠的情结. 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反抗的手段呢?也许,我国的张大导陈大导冯大导应该来看看这部片:没有大制作大手笔,没有打斗场面,没有忸怩作态的台词和故弄玄虚的结尾,也没有国际巨星.有的只是朴素深沉的情感和忠于内心的执着.最喜欢的场景之一是爷爷教小凡尼天文学知识,用各种香料代表每一个天体:Pepper is hot and scorches, just like the sun. Venu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and cinnamon is bitter and sweet, just like a woman. 最后一幕,身为天文学家的凡尼回到废弃多年的香料铺,从角落里找出散落的香料,铺在桌子上,找回失落多年的感觉,然后再一口吹散,香氛缭绕如同迷幻的苍茫宇宙......还有什么比天文学更能代表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呢?古希腊人大概是太专注于星空之美进而才对这个自然世界着迷然后才有了那些朴素深刻的哲学思考吧.有这样一句台词:Old wounds are sneaky. 小凡尼他们这样的希腊人身上的旧伤,大概可以追溯到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土耳其人征服开始吧.当征服者要把原居民从自己的故土上赶走时,那是怎样的一种背井离乡!但是,就是有如同爷爷那样的希腊人永远都坚守在自己的故土---这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不肯离去,哪怕经历骨肉离别的煎熬,这种信仰的力量恐怕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但是最为可贵的是作为征服者的土耳其并非凶神恶煞,这部电影也没有沦落为一部充满血腥暴力的政治控诉.可见心灵虽无形,可力量堪比利剑,个人虽渺小,可是其真实超越了一切矫饰.
【from维基百科】希腊历史古时的希腊是由各城市组成的城邦治。
希腊曾经被其城邦马其顿领导。
在亚历山大三世的领导下,马其顿王国灭亡了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随之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
希腊历史中政治与军事上重要的城邦为:雅典、马其顿、斯巴达和底比斯。
虽然在军事上希腊在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完全征服,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
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希腊文化继续主宰着东地中海,直到帝国被分裂成两部分。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本质上就是希腊化的。
东罗马抵御了几个世纪来自东西方的攻击,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沦陷,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人宣布独立为止。
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希腊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权。
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腊的版图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腊曾被轴心国占领,二战后,希腊又经历了一次内战。
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
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
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了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其后公投通过废除君主制,共和国成立。
1977年大选结果左派势力增长但是并未使政局混乱,希腊政局自此安定。
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
香料和美食贯彻始终,讲述的却是离人的乡愁.从来不知道一部以香料为切入点的电影也能拍得这么隽永而耐人寻味.或许故乡就像上等的香料,独特的气息足以深入你的骨髓,只要一点小小的刺激,马上就会想起.就好比一道菜,颜色可以忘记,形状可以忘记,在哪吃的什么时候吃的和谁一起吃的都可以忘记,但只要再次尝到同样的味道,过去的记忆就会悉数浮现.'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看着地图,一种看着镜子.看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相聚入席,开胃菜--主菜--甜点,然后曲终人散。
如果说爷爷一直不愿意来是因为离不开自己的故乡或者因为疾病,那么孙子为什么一直都不愿意回去看看呢?
那里有亲切的爷爷和相亲相爱的青梅竹马啊!
仅仅因为父亲说了是爷爷自己不愿意来的那些话,就割舍掉至亲至爱的感情吗?
我怀着相当纠结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仍然觉得无法理解主角的人生价值观,很讨厌又是另一个《天堂电影院》版本:都是一大把年纪了才接到说某某至亲去世的电话,然后回到故乡,想起那些人那些事,唏嘘不已,也无能为力。
我讨厌这样被动的人生(结果自己也是只会说不会做= =)当然其他都堪称完美,画面,音乐,人物,香料的主题,香料!
最喜欢刚开始描写伊斯坦布尔的场景,黎明中远方静诣的古堡,鸟群飞徙,一个大胡子男人拉开嗓子朝向远方吟唱,然后镜头缓缓拉开,伴随着神秘的民族音乐,一个童话般的城市出现在我们眼前…………伊斯坦布尔,雅典,爱琴海……等着我,我一定会来看看的> <
明明和《天堂电影院》一个基调,怎么拍得这么难看,全程皱眉头。虽然能理解是上个世纪,但是扑面而来的辱女味道还是让人恶心。对白密得让人无聊。
比美更美的,就是美的毁灭。
在希腊看希腊片,电影里餐桌上的食物都是日常餐桌上的食物,很有代入感
4.29 世间的盐
感觉孩子眼中大人的世界,青年上妓院,意难忘三角恋,这种剧情和电影的风格呈现很欧洲电影,算是符合刻板印象?这部多了希腊与土耳其国家的政治纠葛和对小家庭的影响。看完这电影甚至有点谈不上喜欢讨厌一样,平淡又带着点狗血,电影的内容不能给我带来多少感触。
飘散的香味,漫延的星云~当然还有苦逼的男猪脚~
喜欢
爱生活,爱香料。
四星與五星的分界線。總體上面都很好,只是一些鏡頭顯得不合時宜。
2008-8-24
并不是美食电影,对香料的阐释也没有很明确。调味和天文强加在一起就更感觉十分莫名。从头到尾就在等那个打动我的时刻,可惜,年轻时的男主过于丑这件事先不提,中年帅大叔的最终结局还来一记闷棍,整体观感约等同无感+致郁。
50年代的伊斯坦布尔
香料赋予食物美味,情感赐予人生色彩。
13/04/20
乡愁,童年,好的知道导演你要表现这些东西。无奈手法太低幼,拍了个给儿童看的人生感悟片儿。幼稚的人一定会给五星的。
香料,也是可以用来做画的
浪漫;神奇的孩子;跟《天堂电影院》有些神似。
主角不是做厨师了么!肿么变天文学教授了!
无聊,香料还能做主题?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是看着地图,一种是看着镜子看着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