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幻影# 《光》,始于内心,只照亮倾诉无门的窗口。
马来西亚影片看的不多,种种原因,对于东南亚影片有点刻板印象就是节奏慢,急性子上来我看着很着急。
可惜,影片《光》依旧是一部慢性子的电影,慢到时光都随着剧情被一点一点的偷盗了。
明明影片的时间不长,却偏偏能让人感觉看了一个世纪。
除了节奏慢之外,也有因为剧情压抑,以及新手导演的感觉,在节奏上大量叙述感,加强了很多无奈的拖延感,造成了人物本身看起来人设就是个慢节奏的,所有的步骤都随之慢下来了,其实是用力过大的感觉。
兄弟俩,哥哥有自闭症,于是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父母离去后,弟弟活成了哥哥,一直试图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并且让他学会生活和生存。
剧情其实并不老套,反而是有点过于坚强,特别是弟弟明知道自己哥哥的状况,但是努力想让他生活得像个普通人一样。
其实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煎熬的。
人生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相似,自闭症的人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也是知道的。
让人投入的从一个自己的世界里,强行和这个世界接轨,其实看起来挺难受的。
影片前期,因为弟弟的诸多干预,让哥哥融入各种生活,导致我前面的部分都感受不到这是自闭症人群,没看介绍的时候,以为哥哥是智力问题。
等到后面反应明显的时候,我觉得年轻人是不是一开始自己也没整明白,对待智力略有缺失的人,和对待自闭症人群的态度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差距太大的后果。
事实上结果也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影片看的很难过。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生活。
感同身受也好,全身心照顾也好,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弟弟尽力了。
但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在想,弟弟理解不了哥哥,也不给了正确的爱护,如果他们的家人还在,哥哥是不是会被更好的关爱住。
那些他对声音和音乐的热爱,也许可以被引导的更完美。
可惜,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弟弟的爱护,也许是害了他。
但是这么想,影片的思路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也许变成了一种谴责,没有被照顾好的哥哥,终于有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至死,他都没有被理解过。
至于影片最后的美好,人都走了,还谈什么理解呢。
我可真是现实。
不算是特别优秀,但是很细腻的一部影片。
节奏慢到想打人。
兄弟俩的沟通模式,都是满满的爱,但是显然鸡同鸭讲。
一个没教好,一个教不好,看的人好着急。
就跟一个想吃梨,一个使劲塞桃子一样。
费劲。
不过,光出现的刹那,美还是打动了这个世界的。
只是这个世界的吝啬,从来都不会真正的懂得。
这才是遗憾。
作者:小佛搞特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吧。
一是当哥哥偷那个昂贵的水晶碗被警察追到家里之时,弟弟崩溃了,他愤怒地把哥哥收集的杯子和碗都丢了出去,哥哥哭了,弟弟苦着脸说,“妈妈走的时候你都没这样哭过”。
哥哥是比弟弟幸运的,他有自闭症,他不是正常人,他不懂这个世界的爱恨情仇,他不会为了琐事而痛苦,他不必为了弟弟而操心,甚至在他妈妈死亡之时也不会感觉到痛苦与伤心。
而弟弟不一样,他是一个世俗的人,他不能像哥哥一样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妈妈临死之时跟他说,“从今以后,你就要做哥哥了”。
从那时起,弱小的弟弟就独自承受了太多,就注定要牺牲自己。
但即便是如此,他还是尽力去满足哥哥想要的一切。
看电影之时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份爱才能做到如此。
二是哥哥离家出走后,弟弟每天都出去找他,寻找无果回到家之时,如同一个木头人一般呆坐在凉椅上,缓缓点上一支烟,眼睛里没有一丝光亮。
这里没有太多言语,但弟弟的自责与无助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我看到这里哭了。
如果哥哥出了什么事的话,我想弟弟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
三是哥哥在垃圾堆里翻到那个“B”的时候,一路跑回来,那种满溢而出的欣喜。
所谓梦想,大概就是让你一次次地去接受磨炼,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然后在某一天,所有苦痛都化为欣喜,都化为如满筐糖果倾泻而出般的甜蜜。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看到片尾那句“致敬我的哥哥”,我才知道导演的哥哥竟也是个自闭症。
或许就是这样的感同身受,才能让导演如此自然把握那些镜头,把这样一个平淡的故事讲述的那么感人。
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的一部影片,评分还偏高,如果说要看出来什么东西的话,可能有点冒昧的感觉,那就是马来西亚的情感方面还处于一个纯洁的年代。
影片整体有点句流水账的感觉,在剧情方面很尴尬,只能在其中刻意的去煽情,并没有真实的体现一个自闭症患者的生活,只是在整篇幅当中描写了一个自闭患者的小世界。
有点像小学生的作文。
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背后的艰辛。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一直只是单纯知道是导演写的和哥哥的故事,也一直知道电影主题曲《抽象图》很红。
但是直到刚刚前一秒,我才知道电影主题曲是他们的妹妹自己的写给自闭症哥哥的歌。
然后看了下导演名字我才反应过,和主题曲的词曲演唱人名字太一致了,一看就是一家人。
这部电影算是兄妹三人一起完成的一部作品了,所以这一家人真的都是才华横溢,超级有魅力的人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联系是普遍的。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免要和其他人发生联系,无论是交易时和商家发生联系,还是打篮球和队友发生联系。
不过不同的联系给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基于利益的联系可以随时被打断,基于感情的联系不易打断;基于利益的关系更简单,秉持着收支平衡的原则,基于感情的联系的收支计算更困难,有时也很难保证双方的收支都平衡。
实际上世界上的人与人的联系是复杂的,有时不只是单纯的感情联系抑或利益联系---一个人可以为了利益娶富婆,也可能在婚后相处中对富婆产生感情。
甚至有些联系不仅掺杂利益和感情,还可能掺杂有其他的成分---譬如法律和道德赋予的义务。
很显然在这部电影里,作为NT的弟弟就遇到了上文所说的联系:一方面他需要照顾道德要求他照顾的兄弟,另一方面他从亲情讲他也坚持这么做。
但是人与人联系的复杂不仅在于成分,也在于它有时可能不遵守收支平衡的原则。
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一个疯子,那个疯子从来都只索取不付出,风流倜傥,但女方却得不到男方同等的回报。
显然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里的NT弟弟也面对着收支可能不平衡的问题:他的兄弟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有时候并不太关心前者的世界,甚至也没有能力去关怀前者的福祉;但是后者在照顾兄弟的过程中投入许多心血。
(当然,当一段联系涉及了道德,涉及了感情的时候,我仍然这么冷静地谈论双方的收支问题似乎不怎么好)现代社会的人的联系其实不像过去那样,因为现代人更不讲感情和传统道德,而后两者正是使得联系变得复杂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现代人正努力忘却后两者,尽量少的在联系中加入这两者,以力图使得联系变得简单,也使自己少受些收支不平衡的风险,甚至人们避免直接的联系,彻底切断收支不平衡问题产生的途径:即便是利益关系,长期的面对面接触也可能带来感情联系人与人联系的复杂性还在与这个联系系统是随时变化的,人与人的联系会随着双方境遇的变化而变化:譬如罗切斯特遭遇火灾前后和简爱的联系就大有不同:从男方对女方的强吸引变为女方对男方的强吸引,双方实力和需求的变化导致了联系的改变;另一方面单方面的境遇改变也会影响联系---一个穷光蛋对好友的强联系会随着他的发财而变弱。
关于为何一部讲自闭症的电影会引起笔者对人与人联系的思考:NT一般都非常在意和其他人的交流和来往;而一般认为自闭症者对事物的兴趣远大于对人的兴趣。
对NT和自闭症者的反差的考察可以引发人对于人与人的联系的实质的思考:我们需要对方吗?
为什么我们需要对方?
可不可以不和对方发生联系?
少发生联系?
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因受拖累而“自暴自弃”的弟弟,这样的兄弟俩注定生活艰难。
弟弟为了照顾哥哥,无力和前女友结婚,最后却等来女友结婚的消息;哥哥为了制作乐器,四处捡拾、购买甚至偷盗大小玻璃杯。
弟弟常常对哥哥大发雷霆,哥哥却总是笑脸相迎,仿佛他们之间的隔阂从来不曾存在过。
挣钱家养、照顾弟弟“一肩挑”的哥哥让人心疼;患有自闭症,与人交流困难的弟弟让人同情。
但误解,才是影片最想传达的问题本身。
普通人对自闭症人群的误解和偏见,才是最让人伤心的事情。
当哥哥跑到垃圾站,从垃圾堆里挑出那个B音节小玻璃杯的瞬间,他的喜悦溢于言表,心想着终于大功告成。
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拿着杯子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不仅看到了寻迹而来的警察,更看到了怒火中烧的弟弟。
他知道自己错了,但弟弟并不理解哥哥为什么这么做,也不愿意去深究哥哥收集玻璃杯的目的,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埋怨、责备、甚至咒骂,不惜一股脑将弟弟收集的玻璃杯全部扔掉摔碎。
直到哥哥离家出走,弟弟才怅然若失,想到曾经的往事,想到妈妈临终前的嘱托。
后来通过四处找寻和打问,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以为很关心哥哥,很照顾哥哥,实际上他并不关心哥哥。
弟弟知道自己错怪了哥哥,他的不满只是情绪。
当怒气消散,房子空空,杂物洒落一地,弟弟忽然怅然若失。
好在结果让人欣慰,哥哥并没有因为被弟弟摔碎的玻璃杯而想不开,反而用近一个月时间,重新收集齐了玻璃杯。
看到门口哥哥的破烂鞋子,弟弟知道哥哥回家了。
而这一次弟弟没有抱怨,没有争吵,只是平静地借给哥哥想要的鱼缸抽水工具。
当哥哥做在自制的乐器前开心地演奏音乐的时候,有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倒映在哥哥的脸上和心里。
他眼里放光,嘴角上扬,那一刻哥哥就像个孩子。
弟弟轻轻关上门,不去打搅哥哥的演奏。
我们也终于知道哥哥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的原因——他不过是像弥补小时候的遗憾,以此祭奠妈妈的爱。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就像女主说的,文光也有值得认可的地方。
而这一次,哥哥也凭借对乐音的敏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调琴师。
他终于有能力好好挣钱生活了。
单从题材来说,自闭症的故事可能不那么吸引人,因为存在偏见和误解,多数人不愿意去深入了解。
这部片子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代入弟弟的视角去深刻理解自闭症人群的世界: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或者真的“弱智”,而是对世界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看法,他们纯真无邪,同时懂得坚持,不知气馁,而这些品质反而是我们普通成年人自愧弗如的。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即便上帝给自闭症人群带来了许多痛苦,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诸多伤害,但当无数个文光亮出他们的闪光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不是一无是处,反而成为了某些方面的天才。
忠心希望现实中也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耐心和宽容,让自闭症患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哥哥教弟弟介绍自己为开头,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弟弟的不一般有对人物关系故事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
前三十分钟节奏很好,一环扣一环。
哥哥弟弟的want/conflict都很清楚还为哥哥为什么突然不要钢琴做了铺垫全剧高潮“妈死了的时候你都没哭”这句词十分动人,鲜明地表现了哥哥的不理解、生气。
在哥哥内心转变的环节用了回忆闪回,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比较好的一点是直接让孩子涌入食堂勾起回忆。
另外沉积于广告导演的深厚功力,玻璃杯打碎的镜头、水落玻璃杯的镜头…以及奇幻的音效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确为精彩。
我时常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压力好大,比如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每当到了这个时间点,我就会把种种原因归结为父母没有给我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呢,就是养育小孩这件事情,父母也没有帮什么忙。
甚至于在我们这个小家庭大多数时候的买房等一系列决策上,父母都没有给我们创造什么。
以以前确实这样想过,就是离父母一定要远。
但直到今天看到这部电影,我才逐渐意识到:我们总会有某种情绪,就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过好,人生不够成功都是受限于家庭或者父母的拖累。
但是假如这些人在未来的某段时间,突然间离开你了,最着急的最希望他们赶紧回来的也依然还是你。
因为不论你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哪怕家里有个人一直在往外耗费能量。
我们依然要相信,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家庭成员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生活的喜怒哀乐。
我们当然可以把很多怨言投注到他们身上,但是长远来看,家人在一起所带给人的那种归属感是无可比拟的。
所以,当我在假期哄了一段娃之后,虽然最后得出了灵魂解答自己不适合带孩子。
但也仍然没有让我觉得这段日子没有任何意义的说辞。
因为陪伴家人本身就不是什么所谓的幸福美满,我们大多时候经历的都是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每一个杯子都有自己的频率,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可能被人丢弃,也可能价值不菲被展览,正如我们一样。
男主角是兄弟二人,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名字叫张文光(剧中称为“光”),另一位是他的弟弟张顺源。
整部剧“泾渭分明”,不论是抽象的兄弟二人的性格,还是具体到两人住所的不同和打光等等,都在表现出哥哥是一位孤独的、没人理解的、冰冷灰暗的自闭症患者,所以使用的也多是蓝色等冷色调,弟弟则多用黄色等暖色调,强调弟弟的性格是积极向上的“正常人”的角色。
同时,郭修篆导演对于景色的布局也是很大胆,常常在一副画面里充斥着不同种颜色和线条,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却又不失方正。
哥哥真的是哥哥吗?
正如去世的妈妈对弟弟讲的那样“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哥哥了”,弟弟在妈妈去世的那一瞬间就充当起了哥哥的角色,他要照顾自己有缺陷的哥哥,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一瞬间他角色突然的转变,导致了误解的发生,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当哥哥。
“光”这个字对于兄弟二人来说,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名字,更是使兄弟二人误解化开的一个代表。
弟弟不理解哥哥偷杯子、碗等种种奇怪行为,哥哥也不理解为什么弟弟一直要求自己去找工作,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
也正是哥哥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一次偶然的离家出走,也导致了兄弟二人关系的转变。
这束光经历了种种曲折,从微光到普照,给兄弟俩带来了维系这个家的希望,增添了一份温暖,给哥哥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唤醒了弟弟对哥哥更深切的爱。
这束光改变了弟弟的看法,认为这种自己对哥哥的无休止的付出是值得的,这种生活也不是无尽灰暗的,有了这束光能够照亮哥哥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束光我觉得并没有改变哥哥,因为可能,他就是那束光。
个人的话不是很喜欢,剧情有点大众
把目光投向生活在天气不那么晴朗世界里的人们,兄弟情谊很感人,不是奇迹,是爱让这个世界有了光
导演处女作能达到这样的完成度,不是只靠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情感的高度感知和归结。越细微的东西越戳人。演员之间化学感应很棒了
弟弟是怎么就认出来那女的就是文光的朋友的?
11/13@拉萨东方红
近年马来西亚的电影开始越来越成熟了~
4.5 他叫文光,他在“闻”光。哥哥和弟弟的相依为命,特别特别地令人相信,相信他的崩溃,相信他的懊悔,相信他的愤怒,相信他的关切。郭修彧的主题曲也太贴合,后知后觉才知道,和导演是兄妹关系,算是另外一个彩蛋吧
好
片尾的花絮里出现了哥哥本人,简单的一些话语和氛围,感觉若是拍成纪录片会更有趣,后来发现导演之前得新人奖还真是拍的哥哥的短片。很喜欢这部里面的色彩,生活的部分也挺质朴宜人,如果最后玻璃敲击出音乐时是原音会更加分。
过分的煽情和过分美好的结局,削弱了故事的真实,也弱化了自闭症人群无法令人乐观的生存状态。
「光」仍然从边缘亮起。
全部人物都游离在环境之外,毫无实感,甚至真的把自闭症拍成了白痴。拍过去时部分虚焦本是个好点子,但回忆段落全部是上帝视角的“解释说明”,赤裸裸的功能性,让全部的神秘暧昧消失殆尽。处女作居然就如此的暮气沉沉。
真人真事改编剧情片。弟弟郭修篆把自闭症哥哥郭修锴的故事拍成电影,拍得温暖感人。妹妹郭修彧制作并演唱主题曲,唱得深情动听。自闭症者不是弱智,也有自己的天赋与爱好;自闭症者也不是圣人,会为了内心的执念不惜去偷东西。以处女作来说完成度很高。第三幕视角由哥哥切换到弟弟并由此引出过往的回忆,十分巧妙。但仍有剧情上的缺陷。黄药水风波、女配故事线等情节交代并不清晰。最重要的哥哥演奏音乐桥段,杯盘轰鸣的美妙磬音却被精美而刻意的背景乐替换。实乃煽情催泪有余,细节设定不足。男主男配表演可圈可点,值得一看。三星半
你是否曾关注过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没有和别人的情感接触,总是缄默不语,沟通交流方面似乎有着不被常人所理解的的思维模式,孤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文光和弟弟、自闭症家庭、一把辛酸泪还有天赋异禀的音乐才华,兄弟彼此扶持、经历和牵绊、不离不弃、共同成长,爱不仅救赎自己更拯救一切,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是任何其他情感都无法替代的。是根据郭修篆导演真实故事改编的处女作,再加上庄仲维和张顺源双男主极其生活化演绎“来自星星的孩子”,代入感强、温暖治愈、感动人心,非常适合兄弟姐妹之阖家观看。
一般般吧,自闭症的人真是不好过日子啊
真得好。感觉一个人在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身上会散发出【光】主题曲太好听了!看完满脑子都是“呜呜呜”
编剧可,摄影佳,有些镜头稍有些刻意了,总体流畅。
片名光字是汉语拼音?之前好像看过韩国类似的喜剧。这种题材的我还是看不下去。
很多电影 从艺术上看都是负分的 当然不能以此标准来苛责所有电影
處女作難免有些缺點,無法忍受不停歇的配樂,濫用推軌變焦鏡頭。不過,真誠難能可貴,沒有控訴刻意議題操作,是一部導演半自傳的私密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