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夜未眠,以至于深更半夜把原本计划两天看完的《昭和六十四年》前后两篇都看了个遍,前篇因为是白天看的,还算耐着性子,而后篇是一边似醒未醒的状态,然后厌倦了片中的表情特写最后乃至拉了几个快进,算是有始有终。
一直觉得日本电影很“难看”,不是不好看的意思,而是不容易看懂。
自以为还算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但放到电影这么个短篇幅的载体里,还是觉得自己勉为其难。
日本电影有一点我很崇尚,就是现实性的再现。
在如今日益颠覆三观的日剧里,至少电影还是维持了其对现实的写照。
若是要说和从前日剧的不同,那就是从前的日剧现实但鸡血,一般让人心血澎湃。
而日本电影很有意思,几乎都是黑暗且厚重,似乎不这样便不能让观众沉重地走出影院,当然也有可能我看得不多见识短浅。
反正不知道这算不算日本文化里热爱悲剧的民族特色,仿佛这个民族生来就是为悲剧而生。
听说《昭和六十四年》电视剧一共也只有5集,而电影前后差不多四个多小时,不知道差不多同样的篇幅有怎样不同的精彩。
若说精彩,电影里大咖云集,上来第一眼看到的三浦友和便让我心潮澎湃,曾经的鲜肉虽然老去,但往昔俊朗的面容仍然依稀可辨。
说到这里,想顺便说说日本的男人。
不知为何,再青春再鲜嫩的少年,放在日本的国土里,上了年纪都会越长越象,作为老前辈的尾大不掉几乎人脸一副,似乎年纪=严肃,年纪越大越严肃越苦闷,无论是不是真苦闷。
或许这和他们长期浸淫在一个论资排辈的集体中有关。
同样呈现这样问题的还有那个瑛太,几乎没让我认出如此热血随时充满肾上腺素的记者是曾经的美少年。
说回剧情,剧情实际并不复杂,如果直接讲破案找凶手,那就成了狗血国产剧,大和民族的电影必须反映黑暗现实。
于是,集体与个人的对立,比人高比天高比国家都要高的集体,永远是大和民族心中不为人道的无奈。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决,反映的是日本社会无比现实的内与外,党争派斗,看着影片,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似曾相识,一幕幕都在我脑海浮现,心里不由会心一笑。
此书作者横山秀夫,据说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没看过书不好说,但单从影片来看,与松本清张还是差些距离。
自以为,推理的主线自是推理,而任何现实也好情感也好,都是其的附带,若是喧宾夺主,难免让人不适。
后篇为很多书迷所不满,虽然对我这种愿意喜剧收场,坏人天诛地灭的观众来说,看到三上狠揍凶手那幕,自然心里一宽,但纵使不曾看过书,也不得不看出这一幕有如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明显路数不对。
剧情突然高潮,突然收尾,难免狗尾续貂。
好吧,浑浑噩噩地看戏,戏里戏外都是心情不轻松,想想也罢,还是回头去看韩影,虽然现实一样黑暗,至少最后总是坏人出场好人胜利,让我这种简单的心明明了了,心里也有些轻松。
挥挥手,别了,短暂的昭和六十四年。
PS:每次写完评论再想题目,总是很头疼。
此标题明显文不对路,不过也算我对剧中人物们的一种叹息吧。
横山秀夫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第一次接触的是《罗宾计划》,让我第一次知道三亿事件,后面的《临场》让我正式喜欢上他的作品,然后是横山秀夫系列连续8部SP,直到最近的《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可谓是部部精彩,感觉他的作品非常适合拍成电视。
有人说他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在推理上还是拿得出手的,将社会派推理与本格推理结合的比较好的。
《64》确实称为他的代表作不为过,也是先看了电视版,看了大概5遍,算是神作了,尤其是前三集,堪称经典,各方面处理都相当完美,节奏也是我喜欢的那种。
抱着这种期待看的电影版,其实也难为电影版了,毕竟有这么优秀的电视版在先,总想要有所突破,至于成功与否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几个优点:1、诹访的角色戏份多了,当然绫野刚的表现确实不错;2、本部长的角色也很有特点,椎名大叔演的很搞笑,很多人都笑了;3、铭川老人的描述更煽情了,是前篇最大的泪点;4、翔子的“小棺材”是区别于电视版的地方之一,电视版中没有翔子的死状,而电影版有段目崎的杀人过程比较震撼;5、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让目崎的女儿看到自己被捕的一幕,这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了。
缺点:1、对于89年绑架案的描述没有电视版细致,没有体现出雨宫当时急切又绝望的心情;2、对于三上发现幸田的那幕没有电视版来的震撼,那幕算是电视版中最出彩的了;3、搜查二科长的来回奔波在电影中也没有体现,在电视版中印象比较深刻;4、不得不说,瑛太的表现没有他弟弟出彩,可能和导演有关,这点比较失望。
总的来说,前半部分是电视版比较好,后半部分电影版更出彩些,两部都很不错。
今天大光明影院上下楼可谓座无虚席,一起和《64》度过了近4个小时,可见国内还是太缺少这种题材的影片了。
最后推荐另一部作品《阴沉的季节》,和《64》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变成二渡了。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看顺序:电影前篇——原作——电影后篇。
没看过电视剧版,我觉得也没必要看,建议只看原作。
看了原作感觉真的不适合拍电影,不进行大幅改编的话很难拍好,真要拍那也只能是拍电视剧。
本来原作都没想读,只是看了前篇之后太多不懂的,没办法,不想后篇也看不懂,才读了原作。
后来读了原作才知道,就这叙事方法,就跟丝毫没玩儿过wow的人去看魔兽一样,也许看了知道在讲什么,但是绝对谈不上是看懂了。
原作中主线是翔子ちゃん这个案件没错,但是真正想讲的并不是这个,这台戏真正的冲突点在刑事部(代表地方)VS警務部(代表中央)这个点子上。
电影里面提是提了,但没有升华到主题的高度。
就只有后篇赤間怒踹桌子那里给我留下了印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刑事部周四就完蛋了。
」这句赤間的标志性台词在电影里好像也没出现?
另外,实际上的重要人物——幕后「騒動師」二渡也在电影里基本上打了酱油。
至于那堆记者,以及広報室和记者的冲突,电影里面倒是表现得八九不离十。
再说悬疑推理的问题,原作里面谜底最后揭开得有点儿太快,而且之前各种蹊跷(案发时间巧合,雨宮正好不在家,原犯人不可能效仿当年那一套)让人没读完就能猜到目崎就是当年的犯人。
但至少,不读到最后30.40页很难想到是雨宮靠無言電話找出的凶手以及一切都在二渡的算计之中。
结果后篇一来就给你提示了电话亭,电话账....而且也没提松岡是怎么用他独特的方式确认犯人的.......电影看起来悬疑推理性大减。
说老实话,我觉得日本电影还是擅长打温情牌,这电影演着演着就变成了父爱亲情篇,三上的あゆみ,雨宮的翔子,当然还有犯人目崎的かすみ。
前两个父爱就不提了,都懂,至于犯人的,他其实早就想到是有人在给他下套了,但他还是选择了女儿,因为他不知道女儿没被绑.......最后再说下电影的原创结尾。
原作是开放式结局,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读者自行脑补。
电影加了个确定逮捕目崎的结尾,虽然可以是可以,但我想说,既然要弄GOODEND,那为何不让あゆみ也回来?
皆大欢喜岂不更好。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点,二課長落合在記者会見上晕倒那里,电影里柄本佑演得太假了。
直接坐着翻个白眼就往前倒算什么.......怎么也应该站起来晃两下再倒啊.......
1.泷藤贤一 : 还是这种,贱兮兮的职场中层适合你!
2.上下篇的整体配乐 : 很有在80年代迪厅里,微醺的感觉配乐!
但,酷我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都木有,但,网易云音乐有比较完整版的配乐,免费,可惜音质不可选……3.前后篇 : 超过四个小时,婉婉到来,虽然冗长,但看不到什么阴鸷的人物形象,只是传统套路的☞模仿犯14年后来复仇,"正义"的结局,不美丽……
昭和六十四年只有七天。
在这七天中发生的绑架杀人案相比起天皇去世而显得微不足道,没能博得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就连案件的命名也显得十分草率——“64案”。
而后便进入了平成年代,这一桩悬案却仿佛是旧时代的遗留物,只停留在有关“昭和”的记忆中。
相关的亲历者也被留在了平成前,没能走出昭和六十四年。
也许“64案”本有顺利侦破的可能,如果调查人员没有因失误错过录下凶手的真实声音;如果“幸田记录”没有成为“秘密”而是被公开;如果主要负责人三上没有被调离刑事部……掌握关键信息——凶手的声音的只有受害女孩的父亲雨宫,他能依靠的追凶力量似乎也只有他自己。
为了找到和记忆重叠的声音,雨宫用公用电话拨通了一个又一个号码,直到听到每家男主人的声音才作排除。
那本电话簿比字典还要厚,那间狭小的电话亭装下了十四个四季轮转。
每一次的拨号、听音都是希望。
无数次落空之后,只要还有没拨到的号码就还有希望。
十四年过去,当年负责的刑警三上早已调任为宣传官,整天与一大帮记者苦苦周旋,在县警内部斗争中也很难置身事外。
焦头烂额的日常工作之外,三上还在找寻女儿的下落。
他同样是一名父亲,一个难与女儿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父女关系的父亲,一个在女儿离家出走后仿若“失独”的父亲。
三上曾问雨宫在失去女儿后是怎么熬过来的。
毕竟每分每秒都很漫长。
更不论重复光景十四载。
十四年后,终于再一次听到凶手声音,雨宫再难压抑内心积攒多年的情绪。
悲痛的爆发却也没有让他在接触到凶手女儿后选择以同样的方式报仇,只是在面对小女孩时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
最终的“复仇”更像是针对凶手个人的惩罚。
模仿凶手当年的手法,让凶手亲身经历一遍女儿生命受到威胁的焦灼感,听任绑匪“摆布”的无力感,以及钱财仅换来噩耗的结局。
惩罚者指挥凶手烧掉准备好的赎金,如同让他偿还受害者家属当年付之东流的所谓赎金。
可无论如何凶手也无法偿还雨宫女儿的生命和雨宫家庭的支离破碎。
太多人被困在昭和六十四年——受害人家属、案件相关调查人员,还有这些年来时常被噩梦惊醒的凶手。
失误的录音人员自那之后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地为牢,以自责与愧疚为锁。
当在收音机中听到案件新进展后他终于愿意走出来,对妈妈说的“对不起”又何尝不带着对过往的释怀。
知晓事件全貌的幸田,在从雨宫处得知凶手何人后铤而走险策划“模仿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唤起所有人的回忆之外让所有人重历一遭“64案”,但这一次,是从昭和六十四年中真正解脱出来。
落网的凶手终会得到应有的制裁,也算是给十四年来的悔与恨画上句号。
昭和六十四年的旧事尘埃落定,但在那年间失去的却再难找回。
不是所有人都走向了平成的庆典。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
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
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看完前后两篇,感觉导演要传达的信息基本明确。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是真实而沉重的伤害。
警方掩盖不了,大众忽略不了,时间也遗忘不了。
前篇的主要冲突,是警方与媒体的较量。
围绕公开案件信息与否,具体到案发的地点和嫌疑人的姓名,这对于为了某些黑幕交易企图而遮遮掩掩的警方,和一心挖掘情报公之于众的媒体们,作为广报官的佐藤浩市一度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他最终的选择,是用真实的信息换回媒体人的良知,倒逼警方无法进行交易,尽快破案。
在警方的渎职的背后,是对案件当事人的漠视。
对嫌疑人的维护,和对受害者的伤害。
而一心爆料欲求轰动的媒体们,有着对案件乐此不疲的过度解读,这同样是对当事人的漠视。
会让公众的好恶,代替良心和法律的审判。
而佐藤的一席话,将案件真正地重点拉回到了对法律的审视和良知的关注中来,所以,他赢得了警界的认同和媒体的尊重。
在后篇中,昭和64案件在尘封14年之后,由于相同手法的案件的出现,再次成为故事的焦点。
令人发冷的是,受害人竟然比警方清楚凶手下一步的打算。
当他最终在焚毁的汽油桶下,发现捉弄他的凶手留下的一片纸后,整个案件的走向离奇地揭开了真相。
凶手正是昭和64案件的受害人的父亲,而受害人才是昭和64的凶手。
当年痛失爱女的男子,通过14年上万通电话的找寻,终于发现当年由于警方失误没有录下来的声音的拥有者,他将凶手引向了14年前的现场。
同样失去女儿的佐藤浩市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第二部显然在发掘犯罪真相上下了功夫。
但不可否认的是,警方的渎职同样如同第一部那样成为冲突的焦点。
一代代刑事部长的交接,昭和64案都成为了不能触碰的死案。
除了将录音失败的人和提交报告的人调离开除之外,警方没有任何动力来侦破此案。
如果不是受害人父亲十几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广报官佐藤的追捕,当年的凶手只怕仍然逍遥法外,仅仅活在内心的噩梦中吧。
此片,将一桩被忽视的案件,通过受害人亲属的坚守,和警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而最终让真相大白,凶手落网。
饶有趣味的是,昭和64年(1989年)仅仅持续了7天,但7天之短,也不能抹杀这个纪年曾经存在,这非常像这起看似淹没在辞旧迎新中不为人所知的绑架案,在无数重大事件中,一次毫不起眼的死亡和伤害,其实具有不可否认的痛苦和悲伤,对于当事人来说,历史不再是公众所知的演绎方式,历史关乎每个人的切肤之痛。
从影片中,那些演员用力过猛的演技中,我们可以明白导演的想表达的主题。
结尾处,佐藤浩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警方高层的厌恶。
因为他将一件本可以悄然抹平的假绑架案,变成了终结昭和64这起陈年旧案的大事件。
警方所面对的,不仅是对当年案件涉嫌渎职的指责,还要面对无数知晓真相的媒体们的进攻。
其实,扪心无愧的解脱感才是警察们最终得以自我净化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可以再一次用警察这一刚正的身份从容平静的向媒体们提供一件件案件的情报和真相。
驻笔。
今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昭和64年的上部和下部。
只是说的我感受,抛砖引玉。
本人是喜欢横山秀夫的,但是没有看过这本《昭和64》 的原著。
看上部的时候感觉这上部拍的又臭又长,难看到不行,铺垫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当时都在考虑要是还是这个水平下部我到底看不看了。
但是我最后思考了一下,感觉看剧不能看一半嘛。
但是看了大概一小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看小说时候对横山秀夫笔下刑警的那种硬汉的温柔,搜查一课的那种骄傲和暗底下和二科相互擦屁股的温柔,甚至包括记者们对宣传一课的温柔。
喜欢横山秀夫笔下的刑警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
所以,且不说故事如何,人物已经足够还原了,很满意。
然后找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可以说是略微穿帮吧。
1:37:15秒左右目崎刚刚落水,第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左手是背在后面的:
1:37:20秒第一个全景镜头,目崎的左手拿到前面了:
1:37:23秒这个视角的镜头也是左手在前面:
1:37:28秒第二次给目崎的这个镜头,他的左手又放到后面了:
然后我自己在床上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感觉除了手有意识的摩擦摩擦,不然一般不会去做这个动作,会很不自然好鸡肋的发现。
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前后篇,前篇各种铺垫烧脑,看的云里雾里,为了能够看明白到底讲的什么故事,紧接着看了后篇。
整个电影主题不够集中,既有父爱的冲击,也有警署腐败的揭露,还有警察与记者之间的斗争。
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主题深入渲染,或许能给人更大的冲击。
父亲为了查出凶手,打了14年的电话,每天上百个,最终通过凶手的声音终于查出凶手,让人动容。
描述内部警署的腐败过于简单粗暴,哪有那么直白弱智的上司,而二渡等内线人物和工作描述不到位。
而警察和记者之间的斗争跟案情联系不大却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
64案最终的凶手也让人多少有点儿失望,前篇给出了声势浩荡的铺垫,后篇却没有交代清楚全部的伏笔。
看不懂的地方,可能只能去看原著了。
在影院连坐4小时没跑厕所的看完了,剧情铺得很开,略拖沓,众记者只是复杂了局势,没感觉有推动情节的作用,略烦。
(花了4小时和120块还是要留点什么,以下有剧透部分)故事讲的是父爱吧,利用父爱犯罪,始于父爱去侦查,也是利用父爱好好惩戒了罪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本片唯一触动我心灵的是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候,雨宫对于女儿被绑架当时所发生的细节一直都牢记心中,连当时自己被罪犯耍的团团转时,途径小店里坐着的女警员,虽只有一面之交,却能在十几年后一眼便识出。
更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想去找出仅仅用电话来与自己联系的绑架犯的声音,不断地用公用电话打了将近一整本电话簿的无声电话,一家一户地去分辨,当终于找到是绑架犯的声音,雨宫失声痛哭……这段营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
用了整整上部来铺垫,2小时过去了,放字幕说中场休息,当好多人被忽悠都起身准备奔厕所,下部又开始了。
接下的1小时揭露了真相,当感觉没啥好演了,看了下手表,发觉还有1小时。
剩下的1小时全部用来展现主角的英明神武。
最后终于结束了……4小时也算是个人生体验,也证明了有一颗良好的肾!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
真心欣赏不来日影。。。
看到结局,就知道肯定是优秀小说。然而,被导演拍烂了。庞杂的东西过多,记者与警署的关系,警署没有刑事部长不行,这都是什么鬼???
后篇比前篇好看多了,取景是真的美。
后半段显得没有张力,完全是拖时间
原来前篇。。。满满全是铺垫啊。。。。
上下连看的,演员阵容和剧情一样臃肿,和去年的所罗门审判一样,完全可以一部电影的长度讲清楚的吧…昭和平成承接立意设得太高,跑完案情觉得好失望
后篇基本上就是一坨屎
批判官僚体制的男性“宫斗戏”,肉食者鄙,小人物活得太难了。能想象原著的宏大感。
节奏太慢了,慢的闷死人,扯成两部电影其实有些多余。减分了。
寡淡。
剧情其实超级好看啊
那个雨宫和男主的演技张力真的很赞,忍不住倒带回去看他们的表情
今年上影节最后一部。剧情开始快速推进,高潮都在这部里。吵杂的记者会现场,东京大人还真是威风啊,东京的记者一下子把前篇拽得不行的群马县记者气势给压下去了。鉴于有些段落往下掉的很厉害,已经有拖沓感了,和上下两部总计四小时比,我坚信,制作成一部三小时的会更好看
如果在理发屋空地那里截止或者人犯又被放走那里停下我给四星。
續貂部分太俗套了。原著的推理成分完全消失,過早失去懸念,相比上篇顯得平庸了些。
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加戏累赘。
裹脚布2
#2016SIFF# 电影后篇比剧版煽情好多,重点刻画“父亲”这个角色,节奏不如剧版后几集,倒是非常适合父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另外电影里警察和记者都更加让人讨厌,真的是“警察如土匪,记者如暴民”。PS:小田和正的片尾曲太好听!@2016.6.19 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