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最后那组第一视角的镜头蛮有意思的,其他部分就乏善可陈了。@大路放映SuZhou
是非常非常平淡的叙述,但是有些人在讲述梦境的时候是闪光的
不断重复异乡人的梦,过了半小时就显得单调了些。
城市的B面,看不见的劳工在看得见的风景内外。
@2019-03-18 20:05:09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梦见遥远未来是孩子们的专利,乡愁与寂寞才是全球化时代下梦的永恒主题。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春梦》发表完老师让我一定看下这部, 确实也是关于"梦"。外国劳工在韩生存状态, 他们谈自己梦到的梦。有自己动起来的小车的画面,也有写真馆老板让被拍者说김치或치즈的场面。又是主观镜头结尾, 手持摇晃的奔跑与喘息, 以及画面全黑后仍在持续的交通工具呼啸声。0404한예종도서관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上帝创造韩国的时候是不是倒了半杯牛奶和生石灰
风景存于虚无之间,要时常记得停下来看一看。
结尾四星,其余三星。
高度发达的东亚社会,开放与封闭共存
凝视的必要。#一场春梦一场寒
关注边缘群体的立意是好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把没一个人物拎出来,介绍一下采访一下,这样实在不足以称为好的纪录片。以梦作为出发点,是对外来底层记录最美好的话题,但映照出来的现实反差真的过大。韩国,一个表面光鲜的国家,都是由这群每天忙碌的各国务工者撑起来的。
没想到韩国有这么多东南亚外来务工人员
尽管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题目,但此片无疑是拍砸了。原因在于:1叙述梦境和梦境本身是两回事2拍摄风景和感受风景依然是两回事。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就像是闯入这些异乡人梦境叙述的游客,看看这新鲜看看那好奇,于是贪婪的把这些触动都拍下来,但这不意味着你感受了风景,理解了梦境。所以结尾的跑到力竭,其实就是拍到力竭,趣味的堆砌让自己都疲惫了,作茧自缚。反作者。
无字幕韩语听力练习,大量长镜头拍摄的留白画面,将空镜头语言的运用到了极致,极少的采访是影片中仅有的‘声音’,所谓的‘风景’不过是一副副异乡人的‘梦’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没有刻意的去营造煽情的感触,只是让人们简短的讲述自己的漂泊经历,大多数画面还是直接给人们呈现出他们日常工作的片段,无论是一个人辛劳的工作,还是一个人默默的吃饭,无不让人感觉到他们身上那种共有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也是张律镜头下每个主要人物都具备的特质,最后摇摇晃晃的奔跑镜头,让人产生了似梦非梦的恍惚感,没有想象中的大声呐喊,只有沉重不堪的呼吸声和一片一览无余的天空。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最后那组第一视角的镜头蛮有意思的,其他部分就乏善可陈了。@大路放映SuZhou
是非常非常平淡的叙述,但是有些人在讲述梦境的时候是闪光的
不断重复异乡人的梦,过了半小时就显得单调了些。
城市的B面,看不见的劳工在看得见的风景内外。
@2019-03-18 20:05:09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梦见遥远未来是孩子们的专利,乡愁与寂寞才是全球化时代下梦的永恒主题。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春梦》发表完老师让我一定看下这部, 确实也是关于"梦"。外国劳工在韩生存状态, 他们谈自己梦到的梦。有自己动起来的小车的画面,也有写真馆老板让被拍者说김치或치즈的场面。又是主观镜头结尾, 手持摇晃的奔跑与喘息, 以及画面全黑后仍在持续的交通工具呼啸声。0404한예종도서관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上帝创造韩国的时候是不是倒了半杯牛奶和生石灰
风景存于虚无之间,要时常记得停下来看一看。
结尾四星,其余三星。
高度发达的东亚社会,开放与封闭共存
凝视的必要。#一场春梦一场寒
关注边缘群体的立意是好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把没一个人物拎出来,介绍一下采访一下,这样实在不足以称为好的纪录片。以梦作为出发点,是对外来底层记录最美好的话题,但映照出来的现实反差真的过大。韩国,一个表面光鲜的国家,都是由这群每天忙碌的各国务工者撑起来的。
没想到韩国有这么多东南亚外来务工人员
尽管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题目,但此片无疑是拍砸了。原因在于:1叙述梦境和梦境本身是两回事2拍摄风景和感受风景依然是两回事。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就像是闯入这些异乡人梦境叙述的游客,看看这新鲜看看那好奇,于是贪婪的把这些触动都拍下来,但这不意味着你感受了风景,理解了梦境。所以结尾的跑到力竭,其实就是拍到力竭,趣味的堆砌让自己都疲惫了,作茧自缚。反作者。
无字幕韩语听力练习,大量长镜头拍摄的留白画面,将空镜头语言的运用到了极致,极少的采访是影片中仅有的‘声音’,所谓的‘风景’不过是一副副异乡人的‘梦’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没有刻意的去营造煽情的感触,只是让人们简短的讲述自己的漂泊经历,大多数画面还是直接给人们呈现出他们日常工作的片段,无论是一个人辛劳的工作,还是一个人默默的吃饭,无不让人感觉到他们身上那种共有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也是张律镜头下每个主要人物都具备的特质,最后摇摇晃晃的奔跑镜头,让人产生了似梦非梦的恍惚感,没有想象中的大声呐喊,只有沉重不堪的呼吸声和一片一览无余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