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算是国外悬疑片的老招牌了,那些散落在记忆里的碎片,总是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被拾掇。
但是,你真的相信记忆这回事吗?
这个总参杂着自己的感情色彩的时光回想,它往往一瞬间就蒙骗了你。
那些你自以为发生过的情节,到底是来自于真实的世界还是你的想象?
不过是大脑和你开的一个小小玩笑,TAKE EASY, GUYS~你是醒着的还是依然在梦中?
我们如何去分辨影片中的真真假假,如同SIMON一样。
我们当然不能随着他的思维走,因为连他自己都无法判断虚妄和现实的差别。
直到影片最后,哥哥的话揭开了谜底:You died,Simon. We all did.于是我们终于明白了,那些蝴蝶效应,那些试图改变过去的一个又一个枝节不过是他弥留之际的最后愿望。
哥哥知道他心有不甘,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去改变当初的选择,那么多的红酒瓶,紧急救援拿着对讲机的ANNA(假想的妻子),逝去的爸爸(假想的主治医生),路过看到的挂吊瓶的病友(假想的心脏移植手术病人),抢救他的护士(身份未变),甚至还有戴着口罩的急救医生(假想的夺命杀手),一切的一切都因后悔而起。
他以为自己活着,所以以为哥哥死了,而他不知道车祸的另一方是CLAIR,所以以为CLAIR活着。
于是过去的片段开始浮现,他试着去改变,如果他们没有偷情,如果哥哥没有被他推下去,如果他及时送哥哥去医院,如果他输血给了哥哥,那么他的哥哥是不是就能活下去了。
可惜,没有如果。
事实不过是,GAME OVER。
不过都,难逃一死。
本片逻辑紧密,叙述明了,主角获知事物无开挂现象,细事件层层叠进,后来串成一起,实在不错。
这也体现在本片主旨与谜底的揭晓小上,看到临近片末会恍然大悟,原来结局已经在开头交代了,“你死了”(实在太巧妙了),然后得结尾又会使人像究竟死了没有呢?
MOTHER FU*K。
本片的题材与《生死停留》、《死亡幻觉》、《记忆碎片》题材很接近,但是记忆的碎片性没有《记忆碎片》那么零散但有了时间的跳跃,题材更为科幻,而比起另外两部作品感觉上是有超越的(虽然内涵不尽相同)。
像很同题材电影那样,《雾气蒙蒙》的结尾引起争议。
最后一次的醒来(即结尾),总让人有不太舒服的感觉,可以说成也于此,败也于此。
成在于给了观众的余想,把悬疑性提高一层。
败在于观众们的故事线本已串好,这样一个颠覆性的结局会使人有一种导演为了提高作品难解度。
深度而不顾故事线的嫌疑。
不过这个结尾的确与之前主角和哥哥的对话有连接,似乎有一些模糊地哲学暗喻,那么这个神秘的苏醒是哪个神秘的ONE MORE CHANCE,还是表示了之前的苏醒只不过是幻觉而最后的苏醒才是真正的苏醒?
无论如何,像本片片名一样(
推荐!!
另一个生死停留,尽管看到生死停留的简介说是另一版的雾气蒙蒙。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这里并不尽然恰当,但何尝不可当做是simon弥留之际的心路历程的一份写照。
simon的自我救赎终于到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
已然作恶的他执意要在离去之前完成自我救赎,或许是对人性本善的一种展现:即便是恶行者,也终究是性善之身。
纵然如此,这份真诚的自我救赎来得太晚,一切终已无可挽回。
simon的愧疚在自我折磨的来来回回之间点滴加深。
及至亡兄peter托梦般“放下一切”的劝慰,simon终知万般无力,兄因己而亡之结局无从改变。
只是simon的灵魂在这2分钟痛苦的自我救赎中,醒悟愧疚,或许减少些许负重,离世前行。
“THE I INSIDE”,恰如其分的名称。
内心皆有性善之我。
且让性善之我为行善之事,莫在无可挽回之后徒寻救赎之道。
又一部《生死停留》20:00-20:02分,警察,大夫,护士,义工,最亲近的哥哥和爱人很多细节和人物,都变成了自我救赎过程中的工具带着内疚、忏悔、罪恶和爱的内心挣扎警察变成了知道整件事情来龙去脉的人,既害怕世界知道自己害死了哥哥又期望世界知道自己并不想害死哥哥,于是把警察幻化成了威胁自己的妻子大夫有着救人的义务,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因此把救自己的大夫幻化成了拯救自己肉体的大夫,也幻化成了给予自己温暖的父亲自我救赎的路,尤此开始本来想通过时空穿梭,改变哥哥的离世,改变自己造成的一切后果却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我想,当我们无论是在死亡前的弥留,还是熟睡前的浅睡眠我们做的梦多多少少都会带着我们内心的潜意识而梦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去挖掘我们内心所经历的一切CABLE的弥留,是带着忏悔进行的那我们的浅睡眠,又带着我们怎样的情绪和心结呢?
这部雾气蒙蒙电影的立意有些恐怖游轮上的感觉,在死亡的边缘进行来回的蝴蝶效应式的徘徊,但其中的结果都一样,因为不可改变,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因为本身想改变结果的欲望而变得复杂不定,为什么徘徊,很大程度上是弟弟对自已善恶的一种推论,他不清楚在二元世界中他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他不清楚自己的所做所为的归属。
因而一直在寻找结果,找一种在自己死亡之后去向的选择。。
对于善恶我们都是这样,在一个崇尚结果的世界,在直观评述占主要抉择的二元世界,我们行为的心灵归属感在哪里。
我们问心无愧,但行为却让我们止步。
我们迷茫,我们徘徊,我们流浪在20.02。
我相信西蒙是已经死了的(有明显的灵魂飘升向下俯瞰的镜头),但是意识因为自责被困在了一个2000-2002两年的死循环里(和《源代码》类似)(哥哥的酒和《恐怖游轮》里的海鸥类似)而且中间的那个安娜护士,我认为没有事实上成为男主的妻子,她的存在只是在拿着对讲机的那一刻,可能男主的潜意识里由于对哥哥的愧疚等等原因,导致认为这个对讲机行为加深了自己的愧疚心理,就在潜意识把安娜和对讲机当作要挟自己的砝码(车祸后第一个看到的女性想象成自己的妻子/爱人和《生死停留》类似),但是最终车祸后安娜没有留下而是匆匆离开,于是西蒙潜意识里的安娜也有了一个不太负责、若即若离的形象。
那个带了帽子口罩,西蒙说要‘杀自己’的男人,在他心脏停搏是也是现场的医护人员,可能负责注射安定一类,但是西蒙犹豫那时极为痛苦,不想男人靠近,却由于伤重等无法动弹/挣扎,于是在潜意识里把他想象成了一个趁虚而入的偷袭者。
至于他的父亲,西蒙在潜意识里对父亲有依恋和渴望爱的意识,所以把父亲想象成醒来见到的第一人(且是一个儿科医生,还企图给西蒙一颗糖)都是童年对一个父亲形象的映射。
至于杀死路上看到的那个病人,我认为同样没有真实发生,受创者可能因为自己的愧疚自责心理,幻想未发生的凶杀案,并和自己记忆里曾出现的恐怖情景联系(和《爱德华大夫》的‘凶杀案’类似)而西蒙之所以把他想象为一个大病难医的心脏病人,可能因为他是西蒙死前看到的最后一个病人,于是他在潜意识里可能认为作为病人,自己濒死的痛苦是感同身受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蒙想帮他'解脱痛苦'的原因。
其实除了电影里的人在循环中重复,包括玻璃上的水迹,针管(剪刀)等物品,包括整个西蒙的潜意识循环,除了事发前的一小段,其他都发生在车祸送诊后的医院里,至于那个拼图,我认为是西蒙那张和父亲哥哥童年照片的变相。
看有的评论说之所以是穆赫兰道、生死停留、蝴蝶效应、恐怖游轮的混合体,但效果不如这几个片,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混合,使得重点不够明确,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混乱更接近于脑内受创后的真实反应,不足可能是留下的信息和悬疑点的确使得故事稍显单薄,而且相对于《穆赫兰道》《爱德华医生》《生死停留》等片,明显那种弗洛伊德式的梦境或者潜意识带来的扭曲和迷幻感少,也没有梦境里那种扭曲的不和谐,而且台词有些昭然若揭的意思,有点怕观者没看懂而附加进行的解释,大卫林奇几乎不做解释,‘讲足够优秀的故事,把观者当成和自己一样聪明的人。
’可能就是《穆赫兰道》在悬疑片里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
阔绰子弟的痛苦与内心挣扎,有点《梦之安魂曲》的影子,(本片真的什么影子都有点),但是爱上嫂子这个设定还是有点尴尬...4.5星
这题目取得真大,当年看《移魂都市》里看到一条评论:任何人都不能去证明世界究竟是不是五分钟内创造出来的。
人对“现在”的意识只有0.2秒。
20:00-20:02,这两分钟在主角意识里变成了2年。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只有90分钟。
看似因为不甘心的执念不断想通过穿越修正每一个错误,但逃脱不了车祸的宿命。
所以也就避免不了死亡。
而这两分钟内创造的世界,有限的每个人物其实都是男主被抢救时候的参与人员,胁迫他结婚的漂亮安娜其实是个执勤警察,医生是自己老爸,病友也是参与抢救的警察之一这个主观创造的世界只是帮主角完成执念,让主角彻底放下罪恶感。
最后哥哥那句“我们都死了”是主角最终认同命运,不再执着。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在对于结局的猜想在两方面不停的纠结着。
首先,这部片子是否是一部通过灵异现象来给犯了过错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的片子;其次,这部片子是不是讲述造化弄人的精神世界的片子。
看过片子的人都知道这部片子到底归属于哪一类了。
当然,这部片子不是一部励志片,但是我却觉得从某些角度上这部片子会给人一些激励之感,最终无论挣扎过多少次,结局总是一定的,主人公还要尝试多少次改变事实呢?
也许当他真正明白那个结局就是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就会停止吧。
也许我以前有点小看菲美人了,或者说他很擅长把握此类片子?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的灵魂总是有意无意的被他那张脸给掩盖起来了,就算演出发挥如此出色的本片,我还是仿佛能看到他那生性傲慢的性格不经意浮现在他的脸上(注意这里的傲慢不是贬义的,这是一种有优越感的人所带有的特殊气质)。
不过呢,菲美人绝不是花瓶,看这部片子的人应该有同感。
再说回本片,一般此类片子都会有一个大包袱在结尾等着抖露出来,但是我看过的相似类型的片子,大多数只在最后都一个大包袱,或者有很多包袱但是基本上也是一起抖出来,这部片子呢好就好在整个片子几乎是不停的在给你抖包袱,这些包袱到最后还与最终的结局不相冲突,这很难得,编剧和导演的功夫了得。
总之看的时候我神经绷得还是蛮紧的,没有什么废笔,整部电影几乎一气呵成,是一部佳作。
最后还想说一点感触,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努力,结果却是一切皆空,值得吗?
我所说的励志大概就是从这里体会出来的吧@_@
看完有点疑惑,这算是恐怖游轮那种科幻片吗?
如果他已经死了,而他的执念让他渴望改变一切从而进入循环,那么第一次循环是怎么进入的,他怎么会产生改变这一切的念头呢?
毕竟他是不知道真相的,并且他也是蓄意谋杀了他的哥哥,后来也是因为护士的勒索才想要改变一切。
还有就是他的每次循环的过程是否都一样?
按照剧情逻辑,他因为和“医生”搏斗,而杀了那个心脏病人,这说明在每次循环中,总要有一件事让他发现2002年的事可以通过自己在2000年做的选择不同而发生改变。
在心脏病人临死前,开玩笑说男主是死神,一般来说这是有隐喻关系的,但通过勒索护士的事来看,这种改变只会发生在肉体,而不会改变记忆,那么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部电影中,男主、哥哥、嫂子都已经死了,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那也就是说男主在每一次苏醒后都会因为穿越而产生困惑,进而探求记忆,然后发现他的行为可以改变2002年的现实,然后回到过去采取措施,最后达到结局。
似乎剧情只能按照这个逻辑推进,这似乎也算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吧。。
思来想去,这部电影还是缺了点什么。
比如恐怖游轮中的出租车司机,就象征着一个死神的身份。
但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有很多细节不太清楚,比如为什么是两年后,为什么他父亲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还要负责影片中所有涉及到的病人(儿科和棒棒糖是否可以解释为丧失记忆的男主就像个孩子一样渴望着父亲的帮助?
但儿科医生如果作为父亲存在,他对哥哥的事情又没有任何象征性的话语)?
穿越的触发点是什么,去停尸间的医生只是为了避免尴尬而尬聊?
细节真的没法细想,再次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观点,悬疑片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能做到紧凑、逻辑自洽就是最大的成功。
综合了《停留》和《蝴蝶效应》,前30分钟很精彩,足够的悬念和来回切换的时空,但从主角和哥哥的未婚妻在亲热的时候,给了远处正在痛心的哥哥一个镜头时已经把所有答案都说出来了,过早的暴露了一切,导致余下来所有的悬念都不存在了,一下子就很明朗化了,而且结尾也不是开放式结尾,而是让做弟弟的终于自我心理安慰得到了灵魂释放。
所以从豆瓣上评论来看评价也不是很高,由此可见,导演确实要永远比观众高明那么一点才可以赢得观众的认可,但如果太晦涩也会导致一些极端,比如这次大卫林奇的新作没之前的作品受到关注就是例子,所以《Lost》才会不得不加入大量闪回来吸引大众吧?
但是,我不得不又说但是,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毕竟不是主流,而且之前马乱曾经列举过关于“时空转换”题材的电影,当时也只列出过三个,所以看完还是觉得值得的,并且应该也可以归到这个题材,更重要的是当初可是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才找到这部作品的。
没拍好的软科幻
低成本就该这么拍。
雾气蒙蒙译得真好,果然大白天看黑乎乎的。。。 ps.Peter是Robert Sean Leonard;cooney此剧早于蝴蝶效应和生死停留。
有病呻吟
与其说是心灵救赎之旅,不如说是混乱之旅。对人物精神的刻画,都没有太多用心,只是努力在制造悬疑而已,所以就显得最后的解释很牵强,只不过是为了整个故事的一个借口而已
的确是很像<Stay>,不过拍得远没有那么漂亮和有内涵。融入了穿越时空的元素,但实际上还是那么简单的道理。这类电影看多了就会有免疫,真会审美疲劳的。
五颗星献给创意 蝴蝶效应和stay只是将这些创意升华了
???
Somethings just don't get lost.
无限闪回,构思精巧,瑞恩菲利普那是相当的帅啊。
看的一头雾水,不过看完影评感觉跟生死停留差不多.....
看多了这种片子,显得小儿科。
难看。故事性太差沦为一台没意思的悬念制造机。 前半段本来节奏不错,从男主莫名其妙突然接受并开始使用自己超能力的时候故事就开始暴走了。 不断的闪回和穿越让观者也跟着男主角晕头转向,并且缺乏逻辑和深度,很难吸引人。
嗯??哦。。。
玩砸了,后半部分出现了巨大逻辑错误,从男主看到自己开始我就知道这片要跪了,多半是讲不清了....即使是作为先驱也不应该放任自流,作为电影人难道不应该努力为自己为观众把故事内在逻辑理顺了么
看过类似的一个影片:《停留》,剧情几乎一样
烦人的要命
故事很简单,不过是在兄弟为女人不和的时候,弟弟误杀哥哥后来出车事故的故事里,加入了一段时空穿越, 不是特别的成功的故事讲述,在讲故事的开始没有给人紧张的气氛很平淡!!!
穿越失败的精神病灵魂
在乱麻中理出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