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家族

麻烦家族,What a Wonderful Family

主演:黄磊,海清,王迅,李立群,孙莉,魏大勋,张伟欣,任容萱,何炅,岳云鹏,孟非,闫妮,英达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麻烦家族》剧照

麻烦家族 剧照 NO.1麻烦家族 剧照 NO.2麻烦家族 剧照 NO.3麻烦家族 剧照 NO.4麻烦家族 剧照 NO.5麻烦家族 剧照 NO.6麻烦家族 剧照 NO.13麻烦家族 剧照 NO.14麻烦家族 剧照 NO.15麻烦家族 剧照 NO.16麻烦家族 剧照 NO.17麻烦家族 剧照 NO.18麻烦家族 剧照 NO.19麻烦家族 剧照 NO.20

《麻烦家族》剧情介绍

《麻烦家族》长篇影评

 1 ) 失败的翻拍

对这部真的很期待,演技颜值都在线的团队真的不容易,然而,电影故事真的太无聊了,本身家庭剧就很难以电影的形式表现,翻拍本质上应该要让电影内容更有中国质感才是好的翻拍,单纯的复制又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出现瑕疵,这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演员演技的确在线,可惜有点没能演到一块儿去的感觉,每个角色之间有些隔阂在里面,对不起,我不得不说有些跳戏,导致全程都有尿点。。。

也可能是我期待太高吧

 2 ) 喜欢这个作品

喜欢黄老师这个作品,于情于理都是好作品。

人终有一老,功名利禄青春健康一无所有,却要度过二三十年漫长的时间,没人关注这段时间,没人替老人说话,也没人知道那是什么滋味你在乎不在乎,老年生活都是一个部分你喜欢不喜欢,这个作品都说出了大多数人应该知道的话你承认不承认,都躲不过要面对这里面说到的问题

 3 ) 从《家族之苦》到《麻烦家族》:改编外国电影的水土不服

日本影视作品改编后搬上中国大小银幕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2017年由日本电视剧《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改编的中国版本登陆后,却是前所未有的恶评,外国改编电影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成了影视作品的一大顽疾。

为何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经过本土化后并未赢得观众的赞赏?

由黄磊改编山田洋次导演的《家族之苦》(简称《之苦》)而创作的《麻烦家族》(简称《麻烦》)是电影行业对日本作品改编的再一次试水,《麻烦》保留了《之苦》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甚至台词和服装都多有雷同。

从豆瓣评分来看,《之苦》一片获得8.1分,而《麻烦》仅有4.6分。

似乎,国外作品反而优于国内作品。

从两部影片对比,浅析原因。

一、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海外改编作品必然需要面临的问题。

用外国的故事能否引起本国观众的理解和共鸣,是导演和编剧一同需要用影片回答的问题。

去年4月在《麻烦》上映之前,黄磊导演曾到高校举行活动为电影宣传。

在清华站时,黄磊就曾解释到,《麻烦》是根据山田洋次导演的《之苦》改编而成,而山田导演在《之苦》之前就有《东京家族》,而山田导演的《东京家族》又是根据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改编翻拍。

《之苦》一片延承了松竹温馨的家庭主题,通过奶奶要与爷爷离婚一事,反映了日本家庭在男性为主的理念下长期积累的关系问题。

首先《之苦》反应的核心家庭矛盾在中国并非像日本一样普及。

无论是《之苦》还是《麻烦》,都将大儿媳设定成了家庭主妇,而男性都是回家除了啤酒洗澡睡觉别无他事的形象。

这些人物角色设定都是符合日本社会的家庭文化的。

而在中国,女性就业率更高,家庭结构与分工也与日本有所不同。

中国女性更多能实现自食其力,并非完全靠男性收入支撑家庭,而且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于家庭与职场双面的压力。

像留在家中大儿媳的形象、不问家事的男性形象能否引起观众的带入感,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正如黄磊所说,从《东京物语》到《东京家族》最后至《家族之苦》,在日本语境下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符号,比如在《之苦》中奶奶参加的写作课的房间贴有《东京家族》的海报,就很容易引起观众对于“亲情”意向的相关联系。

同样,在奶奶与爷爷最终和解时,提及《东京物语》还巧妙地利用了《东京物语》的结尾双关此影片的结尾。

充分暗示观者影片不仅有喜剧的轻松搞笑,更有家庭轻喜剧下的社会意义和思考。

图1

图2而在《麻烦》中,《东京物语》被换成了《幸福的黄手帕》,不仅缺少了山田洋次系列作品对家庭的反思,同时《幸福的黄手帕》变成一个符号意向时,又有多少能够被中国观众所理解其中深意?

当然,有些对于文化折扣的弥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从居酒屋变成了火锅爆肚店,看着多了几分亲切;孩子们玩得从棒球改成足球也少了陌生;爷爷不是打高尔夫而是羽毛球;吃的不是鳗鱼饭而是烤鸭。

但真正的本土化不在于单纯的场所,活动的替换,而是故事内核的串联。

所以这些相对恰当的本土化也不能拯救尴尬的最终效果。

二、内容逻辑与《之苦》相比《麻烦》删去了不少细节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故事的内在逻辑,《之苦》同时却又添加了看似是笑料包袱实则无效的信息。

在此根据人物所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

首先看《之苦》中几对夫妻分别代表了什么。

(如下表)

小儿子看似戏份少,却通过小儿子反应了补充了整个故事的内在逻辑。

第一次小儿子在与父亲散步时,聊到“萧邦的乐谱中的不和谐音符”提醒父亲对母亲好点,小儿子在跟女友解释自己久住老家原因时补充了哥哥和父亲关系不好,小儿子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面哥哥和父亲不能平心静气聊天的原因。

作为一种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反思存在。

处处点醒着观众去思考家庭关系。

大女儿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待离婚客户需要处理财产的案件,提及了离婚带来的麻烦,一方面以点带面反映离婚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的现状,也为下文她在家庭会议中提出离婚很麻烦的观点做了铺垫。

让故事情节前后之间有了补充。

而这种铺垫又是通过必要的情节串联起来,看上去一气呵成。

这种新型家庭结构代表这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另一种反叛。

虽然看上去会有“不和谐”但同样幸福的新模式。

还有不得不提的,大儿媳和丈夫这对矛盾。

大儿子一对看似是老夫妻关系的调和人,但实际上却是反应了父母年轻时的样子。

让观众看到年轻时的奶奶经历了什么,或者说大儿媳的未来就是现在的奶奶。

影片结尾,大儿子在经历爸妈离婚的事件后并未反省,而是依然大男子主义地对待妻子,大儿媳也抱怨丈夫不体贴不顾家,仿佛让观众可以想象多年后大儿媳成了奶奶,大儿子成了爷爷时的历史重演的模样。

让影片的问题从主要矛盾的化解变成了存在于每个人的普遍矛盾的体现。

而在《麻烦》中,这些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统统被删去。

删去后的人物形象不再饱满,让小儿子成了不管家庭只顾自己幸福的逃离者,大儿媳只有逆来顺受没了对于奶奶决定的羡慕,也失去了引起观众对于家庭关系进一步的反思的功能。

而反观《麻烦》增添的情节,无论是女儿穿着睡衣的荒唐,还是由客串明星抬担架的刻意搞笑。

非但没有增加笑点,反而打断了原先完整的叙事结构。

特别是开家庭会议时,安排爷爷外出玩耍的画面和家庭会议内部紧张的画面相互剪切穿插,把全剧最激烈的揭露爷爷罪行的高潮打碎,观众刚开始深入思考就被莫名其妙的画面打断。

当然,《麻烦》中用兰花比喻母亲,用父亲向兰花掸烟灰比喻父亲对母亲的伤害却是全片相对较好的一些添加。

三、镜头语言山田洋次导演用镜头语言也暗示了我们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然而在《麻烦》中全然没有体现。

就以气氛最紧张的家庭会议一场戏为例。

在《之苦》中,空间布局紧凑,安排位置如下图所绘(图三)

图3虽然也有特别人物的脸部特写,但是总体上通过在奶奶身后借肩的机位拍摄蓝图标的任务(如图4),通过大儿媳旁的机位拍奶奶的特写(如图5),如此正反打。

很明显能感受到在这场会议中大家代表了不同阵营(矛盾双方),而二儿子居中也正符合他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平衡点的存在。

无论是空间概念还是人物关系概念都明确。

除了母亲会给近景之外,其他角色多是中景(当然父亲有多个特写)

而在《麻烦》中完全没有这种安排,座次混乱无序(图6),镜头也零碎地根据说话者而多次剪切,全部都是每个角色的近景(图7、8),没有了空间概念和人物代表的一类人形象的作用。

除了语言外的通过镜头表现的内容被删得丝毫不剩。

图6

图7

图8四、其他对比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演员的选择和演技也是电影硬伤。

当听到台湾口音的爷爷强行在小餐馆吃着爆肚,说着儿化音时,无论情节是否合理,违和感都是难以打消的。

而几位青年演员的演技也实在不敢恭维。

配乐上,久石让为轻喜剧的电影编制了诙谐幽默的曲调,在《之苦》中,音乐的节奏通常能和人物的行为或表情,以及安排的笑点恰好地衔接在一起。

而在《麻烦》中,随时同样的音乐但是并未和剧情结合紧密,反而显得突兀多余。

甚至在服装上,黄磊的运动服和原版大儿子的运动服都一模一样。

从这种没必要的保留上,就让观众怀疑导演究竟为这部电影用心几分。

五、结语看到有网友表示此片并非“翻拍”而是“翻译”。

一方面网友说得精准,确实此片缺乏新的诠释和有效的本土化的。

然而,即便是“翻译”,从镜头语言上也没有做到信达雅。

不禁让我怀疑,《麻烦》的导演究竟是想拍中国家庭的中国故事引人反思,还是单纯看中了《之苦》在日本的高票房和在中国的好评,而为了圈钱生产的工具。

导演和制片人的诚意到底有多少折扣?

翻拍改编外国影视作品在中国遇到的水土不服,虽然有文化折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作水准的问题。

不仅在于抓住故事核心发生了什么,更需要从故事中间的内部联系,镜头语言运用方面多琢磨才能用原版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4 ) 及格以上,良品未满的中央六电影或者电视剧

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虽然很难说好,但至少情感层面很真诚不烂,即使是看过原版片子,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有黄小厨粉带着光环看,我觉得还是很值的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原版电影带着浓厚的日式表演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是出离真实生活的,这样的表演方式在日本电影、戏剧中是主流,很多人说这是日本演员的舞台剧传统导致的,但这并不能解释中国的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电影化是另一个样子,只能说,日本电影、舞台剧本身就有一个先于表演框架的表演立场,即出离真实生活以一种表演的逻辑代入剧情中的生活本身,而不是融入它而麻烦家族则从生活细节,到表演本身都做了一番中国式的完全改造,让李立群老师去完成一个完全戏剧化的人物恐怕比现在的表演状态还要简单得多吧(比如东海龙王和欧阳锋,不过最近电影里这种怪老头儿的形象都成了金士杰专利),其他人也是如此,但或许反倒正因如此,这部电影被很多人吐槽更像是大银幕上的电视剧,这里就马上凸显出一个矛盾——日本电影的日常化题材由于充分的表演异化而能够在剧情很日常的节奏下完成符合电影节奏的表达,但中国的日常化题材,如果不加入更鲜明的节奏要素和表演放大技巧,就很容易变成电视剧。

而更要命的是,这是黄小厨第一次拿执导筒。

应该说黄小厨在细节台本设计上,还是符合中国家庭日常节奏的,但整个故事 的叙述方式却还是逃不开日本电影的影子,这让这部片子虽然做了一些加强内在关联的努力,仍然呈现出一副非常松散的形态,不过好在这部电影把梗放在了那些平时生活中细节到我们自己可能不会去注意,但是被提点出来还是会有很大的共鸣的一些点子上,让这部至少不太烂的平庸翻拍多了一些亮色。

而且值得提的是,除了一些直接的滑稽安排——日版的林家小不平和王迅正好之前都是曲艺工作者,很能调动气氛——之外,电影玩梗的方式其实还有点儿高级的,很多包袱都有中国传统曲艺的特色,有个小弯儿,不点破,但在生活化的叙述中不经意掉出来,正中笑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7-7.5吧,及格以上有亮点,良品未满,其实更适合放在中央六的那种小制作数字电影平台去播

 5 ) 真实的生活

这是个平稳的电影,没有快节奏的BGM,没有峰回路转的剧情,没有特别突出的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都有着自己的苦和甜,笑和泪,这就是生活和家庭、爱情和婚姻真正的模样。

老父亲退休在家,忙了一辈子,打算着玩乐度日,老母亲也决定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两个老人各忙各的,无形中总有隔阂。

父亲不知道,只以为一切如常,平淡是福,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邋遢粗俗都落在沉醉于写作、言谈举止日益高雅的老母亲眼里,不满,越积累越多……大哥就像年轻时的老爸,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妻子在家专心照顾老人、相夫教子,他则日日忙于出差工作、陪同老板,三天两头不见人影,想要去看看孩子的球赛,还得特意请假,挪出来一个下午。

大嫂温柔贤惠,家头事务理得头头是道,细致地观察着家里每一个人的感受和需要,将孩子教导得乖巧多懂事,对待老人亲切有加。

二姐与姐夫三天小吵,五天大吵,嘴里嚷嚷着要离婚,其实却从来没有动过真气。

虽然姐夫赚钱不多,经济多靠妻子,甚至被岳父嘲讽“吃软饭”,但两人的感情从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过着彼此心心相印的小日子。

二姐的娇气、对待姐夫的“颐指气使”,都是姐夫宠出来,尊重出来的。

小弟找了一个温柔懂事的女朋友,是个护士,她很会关心人,在乎着家里的事情,真正地把自己当做一员。

如果没有“爸妈离婚”这一出波折,这哪里叫做“麻烦家族”,简直就是“模范家庭”。

影片中的北京风貌十分明显,特色也十分清晰。

请的演员虽算不上炙手可热,但是每个人都将角色演得恰如其分,呼之如出,配合着电影日常生活一般的平缓节奏,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传说夫妻的婚姻有三个坎,第一个在一年以内,小夫妻会因为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后,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对双方印象的幻灭,总会有各种矛盾,第二个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半岁以内的孩子需要母亲使尽浑身解数,而父亲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用的母婴产品”也不是空穴来风,初为人母的妻子一边要照顾嗷嗷待哺、状况频出的幼儿,一边又要回应像个大男孩一样需要关注的丈夫,丈夫甚至有时候还要吃孩子的醋,如果伴随着婆婆对自己各种育儿的意见建议甚至不满,这样的生活当然就令妻子丧失生活的勇气。

第三个坎恰恰在儿女都已经长大,双方都已经退休的时候,常人都认为这时候的夫妻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互相迁就了一辈子为什么还要分开?

眼瞧着人生都要到头了为什么还要闹矛盾。

可恰恰是双方都退休了,无所事事,一下子人都空虚了下来,累了一辈子,总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辈子将要结束,回想一生好像什么都没做成,才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抓住人生的尾巴”……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生伴侣能够经历各种波折,最后仍然同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退休后,一起走遍山山水水,做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仍旧关心彼此,恩爱和谐。

就像老爷子后来说的话:恩爱恩爱,夫妻之间,就是要感恩才能延续。

没有理所当然,携手一辈子,感谢彼此的包容和迁就,没有那么难。

 6 ) 家族之苦到深夜食堂,不是照搬就能圆满

知道麻烦家族是家族之苦的剧本翻拍以后就抱着平常心了,黄磊作为演员双商高,选择山田洋次的剧本也是眼光很好,但是挑战性也是极高。

最后果然是相对失败的一次本土化,虽然映后采访说很拍的轻松,只用了27天,但是故事架构等不费力气的照搬是不够的,日本由于社会环境造成了大家族合住的模式,男人工作女人持家的社会组成造成了老公的习以为常的不关心和恶习和老婆辛劳一生想寻求自我和爱的主要矛盾。

而片中真的没有北京家庭的代入感,而且老两口离婚的原因,复合的过程,无比突兀。

家庭成员的性格,片中的笑点都是浮于表面,电视节目等细节也是未经仔细斟酌的替换。

总之希望今后在挑了好剧本的同时,也能在如何深入本土化的方向上再细细斟酌。

 7 ) 黄磊您别导了

内容太杂,没有重点,线条杂乱,节奏拖沓,不知所云,链接生硬!

再次证明,好演员不是好导演。

电视剧,电影傻傻分不清楚。

奇了怪了,电影拍成这样,自己审片过的去吗?

想起邓超导的电影,哎尴尬症又到了。

消停吧,当个好演员已经挺难的了。

大家都挺忙的,看次电影不容易,憋不疼不痒的消磨时间了。

友情出演的一堆,大咖主演不少,然并卵!

导演想出一幕喜剧温馨的家庭剧,结果,太低端!

一堆家庭成员,闹哄哄的,也只有闹哄哄,并没有形成一个主题整体。

整体评价,就是,小儿科首秀!

 8 ) 我认为婚姻应该永恒以爱情为基础

这是一个在及格水平线以上的片子,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在豆瓣只有4.6,我个人认为偏低。

可能是豆瓣的网友偏好? 当一个编剧或者导演,把人物的心理隐蔽的活动,明白的摊开在你面前,很多人会感到受不了,会觉得直白,会觉得受到了打击和侮辱,但是,生活中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是片刻,也是真实存在,至少我个人对其中的很多台词和剧情,看上去觉得是幽默或者脑残,但生活中确实有真实的体会。

比如在开家庭会议,探讨父母是否应该离婚的时候,大儿子小女儿和儿媳女婿,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上去很不近人情,可在真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

我觉得黄磊拍出了自己的个人体会。

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个性都非常鲜明。

家庭里的每一对,组合都非常有代表性。

另外,很多网友对于黄磊本人在婚姻方面的体会,其实是不认同的,这一点我可以理解。

大多数人,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人,是认为婚姻到最后是变成了亲情。

但是,黄磊,以及我个人,都非常认同,婚姻是绝对并且永恒以爱情为基础。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点基本感情观念上的不同,导致很多观众对于黄磊的这部电影,表示无法理解。

我本人深表遗憾,但我本人也表示能够理解这部电影!

 9 ) 观后感

电影选取的阶层可能让很多的观众并没有体会到电影本身想传达的情感。

电影本身可以说是一部喜剧,黄氏幽默确实很能引得人捧腹大笑。

但是电影为了凸出矛盾而刻意的夸张人物行为,破坏了主题的诠释。

但是比较出色的点还是有的,首先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是我很喜欢的,另外,没有创设过分戏剧化的矛盾,没有拖泥带水,是很符合电影主题的。

只是电影选取的是中国社会中很不具代表性的一个阶层生活,让很多人缺乏共鸣。

最后,你有没有打算跟身边的哪个人袒露心扉呢

 10 ) 我大概看到的是一个假海清!

初看《麻烦家族》完全是冲着黄磊这块招牌,但观影过程中却生生被海清饰演的文静圈粉了。

被文静圈粉,主要源于人设和海清的表演。

与职场中杀伐四方的女强人不同,家居生活中的文静则展示出了职精英女性强中带柔,柔中润情的另一面。

《麻烦家族》中的文静,一度让我以为看到的是个假海清。

但在翻扒了海清的微博等自媒体,在围观了她与粉丝的互动后,才发现,生活中的海清本身就自带逗比特质。

明明可以靠演技,靠颜值,却还要秀尽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的任性,估计除了海清也没谁了。

其实,从很大程度上讲,任性是演员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是演员敢于挑战自我,颠覆自我的一种呈现。

名为文静,其实既不文也不静。

人名与性格的反差设计,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演员海清演技的一次考验。

海清也打破以往影视剧集中女神的惯有人设,时而女汉子附体,时而女霸王上身,在让观众领略到其不俗可塑性、爆发力的同时,更见证了一只搞笑潜力股的诞生。

《麻烦家族》短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电影院看两集电视剧

8分钟前
  • Jorrow
  • 较差

电影院的影厅不是用来放电视剧的 李立群老师艰难地独撑大梁看的都让人于心不忍

9分钟前
  • 有一个大头
  • 很差

特意去看了原作再来打分,真的差。黄磊怎么变成这样了,这片给我的感觉是他根本没看明白原作,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瞎改,纯圈钱。还给自己加那么多戏,我心里温柔多情的黄磊,现在成了一个演喜剧无比尴尬的死胖子

14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较差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老山田的版本对比,我感觉受到了很大伤害,这种电影有任何拍出来的意义么?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我说怎么剧本还不错呢 原来有原版。。。 李立群演技非常棒 撑起了整部片 剩下那些人是来参加真人秀的吧 这个剧情需要你们来搞笑吗 以及 故事最终依然走向了一个直男癌的结局 女性付出一辈子只求一句谢谢 确实是黄磊的品味

18分钟前
  • 坐等1900
  • 还行

不加思索的套般,使《麻烦家族》这一本源于日本家庭电影《家族之苦》的匠心之作变的索然无味,电影中国化的改编既没有能真正接住地气,尤为刻意的笑点也让其失去了原作中那股厚重的情感奠基,使之为人所见的不过是一场泛善可陈以家为名的闹剧。

22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较差

50/100 剧情还挺写实,把家长里短的都演了演,情绪调动的也比较合理。唯一的问题是剧本的戏剧冲突太少,拍成院线电影实在有点诈骗票房的嫌疑。滤镜本来想走日式淡雅风,结果一不小心串到了方太厨具广告现场。

24分钟前
  • SELVEN
  • 较差

黄老师不仅对不起自己多年积攒的人气,更对不起20%的高排片量。看着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2》在豆瓣上高达8.7分,黄老师却既没有改又没有编、仅仅将片名改成中文,最后抄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

26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当看到何老师的客串时就知道这片妥妥的又为何老师的烂片指南针地位垫了块砖。黄大厨烧烧菜卖卖爱妻人设就可以了,导演工作就交给更靠谱的人吧。不推荐。

28分钟前
  • 豆瓣上的嗅嗅
  • 较差

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我给4星,可惜毁就毁在基本照搬了原作。虽然电视剧感浓厚,至少本片没有拿低俗当笑点,没有无病呻吟的青春疼痛,没有卖肉吸睛的暴露镜头,李立群老爷子的演技也依旧~PS:看着老太太还有孙莉演的大嫂为了家操劳了一辈子被当做理所当然。。作为女性,只觉心酸。

33分钟前
  • Sodayui
  • 推荐

一开始我还以为小儿子找了个韩国演员来演呢。后来经朋友提醒才知道他其实是吉林那边的。难道有朝鲜族的血统?哈哈哈魏大勋

34分钟前
  • monica喵
  • 力荐

水土不服,节奏不对

39分钟前
  • MY BMM
  • 较差

连布景都照搬还拍他干嘛呢,做菜的黄老师?

44分钟前
  • viennavirus
  • 很差

这里这里差点意思,那里那里差点意思,不好意思骂是因为李立群还真演的ok,台词傻逼下还能平衡回来。尴尬可以一直作为笑点这理论是啥时候成立的?好好拍电视剧呗。以及能上大银幕还美的胖子真不多,多多他爹不是。

49分钟前
  • Ston3s
  • 较差

除了圈钱之外无任何意义的翻(zhao)拍(ban),美学和内涵皆未见任何突破,以为替换一下标签元素就算本土化啦?PS.人家日版完全仿照家庭结构按长幼排番位,冲突中心的老爹老妈打头,再红的妻夫木聪苍井优都本本分分排在前辈后面,哪像天朝影视圈活脱脱一个等级权力制度的化身。

53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与电影有关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零蛋

56分钟前
  • LOOK
  • 很差

故事比较平淡,感觉不适合拍成电影,就是电视剧的感觉。

59分钟前
  • 大志的小耳朵
  • 还行

黄厨子想圈钱随便你,请不要到处攀咬坏了家族之苦的名声,丢人

1小时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很差

看的校园点映,基本上沿袭了山田洋次导演的精髓,落地和本土化做得尤其好,笑点也不俗。比较适合和家人一起去看。

1小时前
  • Monsieur Mao
  • 推荐

作为儿女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尤其是这个年龄的夫妻,真的让人挺难以理解的。

1小时前
  • 风凌天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