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是时冲着摩托 皮衣 旅行 吉他女声 乡间公路来看这电影的,但也是一开始电影就有了这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ow you only have one day, or one week,or one month to live? 曾经我也问过类似的问题。
比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答案寻找了很久。
最后我的想法是这是无解的。
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你的体系已经奔溃了。
或者说,当你的体系运行平稳时,你是不会去真正在意这个问题的。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
这个体系就是本我、超我以及外界。
当一些偶然但却强大的事件碰触到你的体系时,你的本我和超我的分裂就是你所无法抵抗而被迫接受的结局。
这两者的严重分裂最终会使你的体系崩溃。
从而你的体内会有两个相反的声音,使你困惑不安,使你对这超出体系的问题发产生思考。
但这却是无解的,因此它也将是毫无意义的。
解决的办法只有恢复你的体系的平衡。
也就是弥补本我和超我的裂痕或者缝隙。
也就是后面看到的。
To strive,to seek,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充满了加拿大🇨🇦元素的电影,随处可见都是加拿大的国旗,出租车🚕上都有。
多伦多熟悉的街景,多大的照片,主角买摩托车的地方很像我居住的bathurst st.导演应该是爱加拿大爱的深沉,才会借路人之口说“u live in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of the world”哈哈。
叙事很慢很平静,在昆明人在囧途的晚上一边喝酒一边看,问我男友愿不愿意跟我去加拿大,哈哈。
和女友sam的纠葛,在意她吃饭吧唧嘴,让我想起woody allen的《纽约的一个下雨天》里边,男主的朋友也介意未婚妻笑声太魔性。
如出一辙的介意和黑色幽默,哈哈。
自然风光真的治愈人心,and I certainly miss toronto already.
本片讲述了一个患了癌症的年轻人泰勒,在面对死亡的最后阶段,选择了一路摩托骑行到西部。
这个过程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路上经历了许许多多,于泰勒于观影者都生出了诸多的感触。
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按照社会的轨迹行进,按住了自己内心的许多“白日梦”,诸如泰勒的音乐、写作等。
但是如果生活遇到某种巨大的外力之时,或许就是改变原有轨迹的开始。
泰勒亦是如此,在遭遇癌症后,终于不再压抑自己,迸发了内心的激情,开始了西部骑行之旅。
也因此在骑行的路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内心。
其实年少之时,我们也萌发了多少的白日梦,只是在社会的打磨过程中,不得不丢弃或者一直放在心里,慢慢成为一个社会工具人。
虽然泰勒是出于特殊状态之下的一次旅行,但是却也给我们这些尚处于正常状态之下的人启发了一个人旅行的意义。
面对单独旅行,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什么?
秀丽的风光?
奇特的人文?
意外的遭遇?
其实这些或许只是附带品而已,我更认为旅行是一个对于过去内心纠结而无法放下的事情能够彻底放下的过程,当然自己也不奢求在这段旅程中能够明白多少人生哲理。
因此自己内心也油然而起一种想在某次回家的过程中,能够有一段骑行的过程,虽然会比较辛苦,但是在这段不同风景不同过程不同心境之下,能够有一个让人在这个不同且安静之中放下一些过往,活得更加轻松一些。
观看影片时,也让自己想到了《白日梦想家》这部影片,两者有其相似之处,但是《白日梦想家》更倾向于绝美的风光和奇幻的旅程。
而本片却是一种实实在在,贴近生活之旅,是于我们可能也是可行的一段旅程。
泰勒面对暂对身体没有产生破坏的癌症,能够只是一路的骑行,中间也会遭遇车坏、事故、迷路、悲观等,也会想到是否会存在误症等。
最终泰勒也会回到现实生活中。
当然如果悲切一些,其实应该是在海面冲浪之时,游向远方。
当然本片更深层次的启示,是在片尾中电台所言: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
最后的镜头停留在泰普书店的书架上《one week》的书籍,无论泰勒的结果是如何,在最后的时刻内心终有所获。
最后附上电台中的一段文字: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明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想拼命留住他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是虚假感人的,最后最本质的问题始终应是: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
让你继续生活的动力是什么?
还有何秘密要倾诉?
还想看哪个乐队的演出?
还要向谁表达爱意?
还想达成什么未了之愿?
还有哪家异国的咖啡店值得你前去一尝?
还想写本什么样的书?
《最后一周》,像极了曾经的《荒野生存》,很美的故事,很美的画面,很美的音乐,很美的景色,很美的……一切,一切都那么美。
但是。
我不喜欢。
不是说不喜欢电影本身,而是不喜欢故事里Ben Tyler所表现出的那种过于自我的自私。
一个人既然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就应该学会融入,不管你遭遇了多大的不幸,你的身边依旧会围绕着那么一批真正关心爱护你的人。
而就是这批人,才真正值得你去深深爱护,毕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学会感恩,是一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应该学会的东西。
可Ben没有,一意孤行地怀抱自然其实可以被理解,毕竟他的生命已经足够短暂。
但当他的爱人与父母已经为他的远走痛彻心扉之时,他依旧执意不愿回归,这就有点操蛋了。
逐渐短暂的生命让爱也逐渐短暂,倘若这个时候还毅然决然地抛弃身边那些真正爱你的人,然后随性地跟某个路人发生看似纯洁的SEX,在我的传统思维里就被称做大逆不道。
在Tyler身上固然有一种懂得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感性情怀,但这却是建立在父母爱人彻夜不眠焦急等待的痛苦之上的。
当一个人的痛苦已经足够折磨,你凭什么还要让别人陪你一起心碎。
一个自我的人往往有着一颗比别人都大的心,但这颗心有时却又让人自恃舍我其谁。
爱是相互的,当别人百分之百地给予你爱情时,你没有理由认为这只是她一个人的事情。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感恩与报答,而不是固执地追求心目中的童话。
So,it's selfish.It's the fucking selfish.
——I'm sorry I got us into a mess——Sure you should...How are you feeling?——Acient——Is your trip worthy?——Yeah——Did you take pictures?——A lifetime's worth...最后一句话感动了我,曾经用一个月的时间也进行过单人旅行,见识的大自然的神奇,和陌生人的友好,拍了很多照片,因此这段对白似乎有种共鸣在里头。
我们都知道死亡可怕,所以才费劲了心思让自己远离它。
男主Ben,患了癌症,没多久可活。
他没有选择治疗,而是选择向西去旅行,穿越加拿大,去找寻生活的意义,或者说“灵兽”。
故事很简单,四行不到写完。
但是电影才刚刚开始。
以下。
Ben放疗去旅行了。
尽管理性告诉他,去治疗,才会有活下来的机会,但好像,拖着日子,一天不去面对,就可以更迟去面对现实,有可能会死亡的现实。
男主显而易见是胆怯的,胆怯的可爱。
因为小时候在球场上被教练训斥,而再也不去打球旅途中想放弃,又因为陌生人的简单的骑行坚持,而选择继续前行一路西行,空闲时也会给爱人打个电话他亲吻斯坦利杯时的珍惜和开心,别人告诉他,这会给你带来好运会在遭遇车祸后无事生还时,一边蹩脚的跳舞一边吐槽自己蠢,最后再拍一张照顾纪念而认为一生美好至极的事是,能够和爱人在一起,边喝咖啡,边看报纸……“我没准备好”被爱人质问时,最后自然吐出的真实想法:我没准备好面对死亡。
所以,让我再逃避一会吧,向西,用我平时绝不会的方式,稍微的叛逆一下。
我们都知道死亡可怕,就让我叛逆一会吧我们都知道成长艰难,就让我叛逆一会吧我们都知道生活困苦,就让我叛逆一会吧于是,男主Ben决定骑摩托车去寻找美好的东西,短暂的逃避一会,去冒险,独自去深林,溪谷,更远的西部,到太平洋去。
但Ben同时也是自私的,自私的真实。
结婚是他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恐惧死亡而选择逃避寻求片刻的欢愉承认并没有那么爱着爱人不想负责任,选择一走了之……不过,又有谁能说什么呢?
生活的底线,就是活着,以各自的方式。
就让我叛逆一会吧,去看看芸芸众生,在最后的一周
去做喜欢的事吧,或者什么都不做总之,你知道的
“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晨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拼命想留住它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
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虚假惑人。
”当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感悟到电影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什么...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一定是自己内心所倾向的..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满足的人却始终以他人的意愿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算是白活了,,因为太累..一切来自大自然,最神秘不过大自然,最适合我们憩息的也不过大自然,我们来自大自然也该去向大自然。
跟随自己的内心,你就能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人心的本真本来就是纯粹的。
追求你所想要的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和陪伴自己的爱人坐在柔软的沙发看无聊的泡沫剧都比坐在跑车里炫富来的美好。
当然 这也要看你想要的生活了..真想打自己一耳光,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然后为之努力,有方向的去努力。
我喜欢美好而阳光的朴实生活,和爱人一起努力的生活着。
我觉得过好现在就是最好的。
活在当下
我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感觉,会在合适的时刻看到合适的书或电影。
尽管有人把这种现象解释的和你在嘈杂的声音中听到你最想听到话一样,但冥冥之中老觉得不是,我老觉得我到了非看这个电影不可的时候,就会有一部电影摆在我的面前。
最近遇到了很多新的事情,而且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路,这段时间我可以想很多。
我最近在想的就是,对我们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影片拍的有一种平凡的特殊,特殊是因为他的视角不像其他电影那样,各种衔接啊,镜头啊都做的很好,这部电影好像就是一个人拿着摄像机,随意的拍一样,电影中还会有镜头的抖动;影片里面也仅仅出现了几个人物。
但对Ben的描述却又让我觉得很亲切,我甚至觉得自己身上有不少他的影子,我们一样有着爱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有着看似稳定的事情在做,一样有时候会迷茫,会不自信,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要干什么。。
可能这就是没有信仰的人的通病。。
Ben后来去旅行,找到了最能感动他内心的东西,但遗憾的是他只剩最后一周了。
难道我们的一生就是遗憾吗?
如果不是剩下最后一周,Ben会这样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吗?
对于我们来说,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疯狂一把吗?
而如果真的去了,如果去的时候不像Ben一样是最后一周,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人生可能就是这么个遗憾,你不到最后的时刻你没有机会体会到你的梦想,但你真的觉得要到最后一刻了要追求你的梦想的时候,你却到了最后一刻了。
这么说可能Ben又是幸运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顾忌,也就这样顾忌了一辈子。。
所以古人才会说出,朝闻道,夕可死也。
片子里还有很多细节,虽然不能说有什么样的道理,但却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开始Ben离开多伦多,这样护士小姐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在农场遇到妇人,聊天之后这个妇人碰巧去城里碰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透露出来的思想就是,只要你在追求你想要的事情了,你的思想在了,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帮到别人了,而并不是说一定非要专门去做这件事才算是帮别人。
所以,相信你相信的东西,做好你认为该做好的事情,就不算浪费时间。
如果你明知道这件事你不会好好做,但你还是在做,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其实想一下我的生活中还真有很多这样的事,明明自己已经在抵触,但或是因为道义,或是因为枷锁,又不得不这样来做。
如果真的像影片说的那样,把每周都当做最后一周,说出所有的秘密,实现所有的梦想就好了吗?
那么一周后不就没有秘密和梦想了?
借着电影《2012》,加之这几个月诡异的天气和频繁的地震,大家交谈中不乏2012式的调侃,常常是“没两年了,该享受的快享受吧!
”,“要是今年6、7月份还冷,我立马把房卖了周游世界去”,“别管吃的东西有啥不健康的了,口味喜欢就成,没两年了。
”,当然,这只是调侃,大家依然要在美食和健康间纠结,盯着房价焦灼,要真六月飘雪了也只能加上几件衣服而已,卖房?
疯了啊!
所以,世界末日看起来飘渺,但是个人的末日却没准就会出现,在电影《最后一周》中,一上来就是一段追问“当你得知你只能再活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时候,你会做什么”,而片中的主人公本•泰勒正是以自己的实践阐释着生命中最后旅程的厚度,没有奇迹,却更多引人思考的内敛情怀。
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现实,选择说多也不多,所少也不少,可以选择自我了结,多的只是死的方式;可以选择治疗,多的只是不同的治疗手段和药丸;还可以选择活在当下,这样的选择下常常发现有太多未了的愿望。
本没有专门写下遗愿清单,却以旅行的方式去追寻余生和一生的意义,欧美文化中,“在路上”总是一种探索和成长的姿态,本于是在一段旅程中开始人生最后的旅程。
在自感来日方长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对于自己心中的愿望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哪怕它其实只需要你做出很小的努力,很浅的突破。
如同文火加热的锅中蛙,渐渐的丧失对生命热度的感知,任生命消失,永远的想着“等明天”、“等时机成熟”、“等明年年假”、“等后年婚假”、“等儿子长大后”、“等儿子结婚后”、“等退休后”,渐渐的发现自己已经做什么都力不从心。
“锅中之蛙”是比“井底之蛙”更悲剧的命运,井底之蛙看不到,而如果看到了,眼睁睁的看着愿望远去却是更大的悲哀。
当本决定不管未婚妻对摩托的反感,驾车远行的一刹那,他就开始了赶超生命的突破,他不愿躺在病床上等着一个永远看似在明天的治愈的愿望,而是享受余生的每一天。
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一个偶遇的女孩的对话,女孩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深深的感染了他,两人那感受当下的性爱温情动人。
面对最爱之人的生命即将消逝,爱他的人又该做些什么呢?
这常常是个涉及伦理的复杂问题,不顾一切的救治常常是第一反应,这已经成了文化传承的自然反应,一种“爱”的表现。
是的,站在不同亲人身份的角度,为求最爱的未婚夫、儿子、兄长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吗?
然而,有时候这种爱又充满了一丝让人不得不承受的强制性,本的选择被认为过于怪异,荒诞,让亲人流泪相劝,这带给本的无疑是一种纠结的压力。
提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美国电影《这究竟是谁的生命》,片中,一位车祸中全身瘫痪的男人肯,顿感人生如此继续的无力,他其实很乐观,一直积极的面对生活,开朗的大笑,感染着医院的每一个人,但是他也冷静的感到,作为雕塑家,全身瘫痪到手都无法动弹对于他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被剥夺感。
所以,他并未直接冀望安乐死,而是希望离开医院,让自己来抉择自己的生命如何继续。
而与很多类似情况不同的是,他的恋人恰恰最懂他,没有哭喊的求他活下去,而是深深的懂得,这才是爱人最想要的生命形式。
这部影片中,极力“阻挠”主人公的恰恰是医院的大夫们,特别一位主治大夫,对于寻死的病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坚持认为病人是神经处于抑郁状态,不具备自我决策能力。
正如肯后来所说,这些医生的“阻挠”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医德,他们是很好的大夫,却不是能最懂他心的大夫,主治医生带着良好的出发点,但是对病人的关爱却依然带着强制的力量,以至于到了后面,他几乎是以战斗的姿态和病人离开医院的愿望对抗,善良的动机也慢慢走样,以至于要靠法律来评判。
“这究竟是谁的生命?
”,这是个看似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生命常常不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要承载亲人的爱、医生的医德、社会的关怀,这几乎成了传统的,一代一代往下模仿和学习的流程,它有好的一面,给了生命末期的人一种选择,一份爱的支持。
但是,它有时候又是一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希望平静离去的肯的呼声老是被当作不正常的精神宣泄,希望远行的本的抉择被当作一时冲动,一些病人哪怕有过一丝想静静离开人世的念头,面对亲人敖红双眼的努力,也只能忍着不断加深的病痛“与病魔作斗争”。
在《最后一周》的后段,本的未婚妻也坦承了自己的心理,那种爆发式的求本回来接受治疗的动机,多少也是缘于一种社会效仿,怕放任未婚夫活在当下,会被社区看作一种失责。
活在当下是一种洒脱和不留遗憾的生活态度,它其实本应是生命还很长的更多人可以体会的美好,但是,恰恰又是余日不多的冲击才能尽情体会的奢侈。
《最后一周》末尾一段味道醇厚的男声的独白令人感到温暖和感动,“还没说出的秘密”、“还没表达的爱意”、“还没看过的乐队”,等等,多是多么平凡的小事,只需一点点活在当下的行动力就可实现。
努力活在当下,同时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为了体会当下的生命温度而做出的抉择,为他们祝愿,也为自己。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2d1c03dca4bdacb9e3d620d.html
很久之后,又一次静静的沉浸的独自看了部电影,《one week》,讲述一个被诊断为晚期癌症的年轻人面对有限的时间独自探索生命意义的故事。
也许影片想传达的是最后的旁边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ew you only have one day, or one week or one month to live? what lifeboat would you grab onto? what secret would you tell? what band would you see?what person would you declare love to?what wish would you fulfill?what exotic locale would you fly to for coffee?然而,看着影片的我,感受到的不是生命的短暂与珍贵,淹没我的,只是一种从生命深处散发出来的孤独,在直面死亡时更无法躲闪的深深的孤独。
这种孤独,是Ben在听到宣判时整个回忆播放的那种遥远和陌生,是Ben恳求未婚妻Samansa同行被拒绝的那种无力言语,是Samansa问道“do you ever loved me?
”时的那种无言以对,是骑行在无人的一望无际的旷野中,无声的泪水……孤独有时候让人沉重让人难过,有时也带有欢快的色彩,就像Ben意外摔倒后醒来的那种欣喜和舞蹈,僵硬在路人不解的异样目光中。
孤独不是任何一种特定的情感或心情,孤独不是任何一种性格或态度,孤独只是一种不被了解却不得不活在人群之中的尴尬状态,之所以会受煎熬,会觉得感伤,只是因为我们明知不能,却渴望被了解,被拥抱,被一个人关心被一个人疼爱人总是自私的人总是纠结的人总是疲惫不堪,却不得不继续下去一切只是因为“责任”,使得我们能够继续微笑着做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朋友,一个同事……这样很累,单单这样很累,所以虽然不是最真实的——没人知道真实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拥有着自己的亲情、爱情、友情,暂且认同了,于是温暖着,即使到头来一切只是假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一种美好的感觉——幻觉——中,过完这一生,不好吗?
人生苦短,为何还要坚持着不让自己有一个梦?
有时候,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乏味的故事 粗糙的纪录片
一个人的旅行 改变的 可能 不仅是自己
3月6号阿,
真正打动了我
emm,很一般啊
个人认为最后的一幕和父母见面是全局亮点。
催眠必备。看了一星期,睡好了一星期
MB不放歌会死吗
拉低一下虚高的分数吧,像记流水账一样没啥深度,像一个没演完的短小品。女朋友怪好看
最后一周 骑着摩托看世界
很真实
2010.11【C】旅行真的疗伤?!
原来是音乐风光片,男主角是个美剧的熟脸孔。
哟 这不是Peter么~
猪脚骑着摩托很帅气加国的风景很靓丽合起来就是猪脚骑着摩托给加国靓丽的风景做广告OVER离死还早的青年人飘过
人总要到这种时刻才真正放下所有牵绊,纯粹得只为梦想而活。因为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主角有几分像裘德洛。
人生本是流浪!to strive,to seek,to find,and not to yield,我又开始冲动着想旅行了!
拍的真差。
Gordon Downie客串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