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电影通常不讨好市场,但总有一些人应该被世人铭记。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通过和儿子的谈话介绍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略显平淡,但对于不了解这个人物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传记就是要先交待人物生平和性格养成;后半部分的剧情就非常吸引人,矛盾冲突设置恰如其分,节奏紧凑不拖拉,片尾中规中矩地致敬了现实中的人物原型。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技真是配的上“小金人”,会得终身成就奖,真正的演员。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女性主义题材作品,是关于人类对于自由、热爱、坚持和自我实现的电影。
Lee在农庄的后半生并不孤独,从她给孩子留下的那个盒子里的纪念品就能看出她的家庭主妇生活和她的战地摄影生涯一样爱在其中;Lee生前不为世人颂扬是因为她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使命是不需要他人评判的加持,她不是媒体眼里的明星、网红和流量。
她能从时尚模特变成摄影记者是因为她知道她不应该是别人的“艺术”而是可以去创作自己的艺术,通过照相机让世人了解女性视角里的真实世界。
Lee是一名真正自由的完美的人。
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妈一直扮演着一个暴躁母亲的角色。
从小到大,无论我做什么事,似乎都不能获得她的认可。
她一边喜怒无常,忍不住对所有人发泄情绪,一边又不遗余力地对所有人好,几乎将自己所有精力都用来维护家庭的正常运行。
她最在乎的似乎全是我和我爸不在意的小事,比如衣服怎么叠最整齐,公交车怎么坐最省钱,家里哪个亲戚帮你修了个碗,你要记得电话致谢等等。
我总是觉得,就是因为她太在乎这些小事,所以才永远无法摆脱焦虑,才会陷在无法控制的暴躁情绪中,搞得所有人都不得安生,但我从来没想过也许这些都只是她被迫接受的生活而已。
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转变,因为我妈从退休以后开始经常旅游了。
我也和她一起去过几次国外,我基本还是很宅的人,每次旅游到后面几天,我都累得迫不及待想坐上回程的飞机,但我妈总是很开心,热情地和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交流,用手机计算器和小贩讨价还价,甚至不想回家。
当然,心情好了,她回国之后也会对我和我爸态度更平和。
我想,如果我妈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另一条路,有个实力过硬的家庭支持她走南闯北,也许她会活得更快乐一些吧。
妈妈和爸爸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爸爸会把年轻时的梦想存在心里,适合的时候会告诉他的孩子,而妈妈呢,经常日子过着过着,自己就把曾经有梦这档事彻底忘了。
这部影片的结尾,当安东尼抱着母亲的照片,幻想Lee跟自己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母亲”地时候,我能共情到他不是在怨恨母亲,而是很难过,为什么妈妈见过这么多人间惨剧,却狠狠憋在心里,从来不跟自己诉说。
我很难替Lee解释,但是从Vogue主编那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猜得一二,people need to move on,人们需要向前走。
如果年轻的时候用尽全力也没法替被强暴的女孩门发声,那年长之后又何必突然提起呢。
更何况后来,犹太大屠杀已经有无数的记者在报道了。
战争结束后的1950年代,正是社会把女人赶回家庭的年代,那个年代的Vogue上开始刊登属于家庭主妇的穿搭。
我没有研究过Lee的生平,只是从电影看,她后来大概还是循着社会规律,回归家庭了。
电影花了大量篇幅拍她如何在战后从法国一路开车到德国,拍下许多恐怖照片,在希特勒公寓里搞怪,却从没拍她在和丈夫幸福生活中生下孩子的画面。
如果她的照片全部发表出来,她穿越前线的事迹被其他记者写成故事,那她还会不会变成那个所谓不好的母亲呢?
不知是不是受《菊石》的影响,看到凯特温斯莱特这张脸我就想起菊石里她和罗南的对手🎦。
之前在墨尔本见艺仔的时候,我俩走在墨尔本CBD的路上,还讨论过近些年看过的姬情电影🎬哪个比较好。
我自己比较喜欢《燃烧女子的画像》,艺仔说她对这个没什么感觉,更喜欢《菊石》。
当然我们都知道她心里的最爱是《卡罗尔》,which悉尼圣诞月有些电影院会重映,不知会不会去。
Kate在这部电影的饰演的主角风格,竟然和《菊石》有点像,都是偏tough,对自己专业和擅长领域十分热爱,很坚持理想的人。
这部电影的情节也比较cliche,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情节,印象最深处是当Lee发现自己的照片没有被采用时,去报社疯狂找自己的胶卷🎞️,开始疯狂用剪刀✂️剪的画面。
虽疯狂但又无比真实。
影片结尾简单致谢了历史真事,其实是可以去影院看的,没有不好,但也非特别出众。
和我一起看的两个中年男性,合理怀疑他们是gay couple。
或许很多人对她不够熟悉,她被誉为是20世纪最顶尖的女性摄影师之一,同时她最著名的拍摄于希特勒浴室里的照片也为人称道。
影片伴随着一场已经跨越时间完成的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开始讲述她传奇的一生,包括她早年的生活,婚后战时如何走上战地摄影的道路,到她坚持着去完成创作,到最后回到家中遇到的关于发表和自我治愈的过程。
影片的拍摄方式比较传统,集中讲述这位女性在工作中所见证和经历的一切,在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位女性在环境里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过程,以及她所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战争的影响。
这些即是李的作品能被大家推崇,她能被历史记住的理由,也是影片极力想要呈现的一个点。
她用她女性的观察和工作时的境遇去呈现了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点:那些被遗忘被伤害被痛苦笼罩的人们。
不只是女性,孩子,还有伤者和尸体。
她没有记录下那些被歌功颂德的英雄,也不只是拍摄战火,她看到了被欺骗后被剃了头发的女性,她看到战战兢兢的孩子,她看到空无一人的城市和战火席卷后的成堆的尸骸。
这些都令人触动,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毁灭了她的生活。
她曾经作为模特是艺术家们的缪斯,美丽吸引人,也拥有了爱情和家庭,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投身了摄影事业,和她的伙伴一起。
友谊,爱情,家庭其实也能看出对她来说是重要的,她是强硬的,也是坚持的,这些都是她成功的关键。
而因为后来的ptsd,她可能缺少了很多对儿子的关爱,也因此有这样一场隔空的对话。
当她去世后,儿子发现了她曾拍摄的照片,才能理解到一些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能得到一些宽慰,在这个部分的讲述也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她并不是完美的标杆,而是一个鲜活的女性。
她的生活也并没有事事如意,但她却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天分做对世界有意义的摄影这件事。
影片的讲述还是很中规中矩,但凯特温斯莱特的演绎显然是加大分的,同时配乐也非常出彩,对于战争过程中她们的所见所闻以及过程的艰辛,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作用,整体还是比较完整。
李·米勒,一个勇敢坚韧,直率热情,温暖如同太阳一样的女人。
有一天尘封已久的记忆盒子被翻起,我们透过她的照片,看到她在那个女性重重受限的时代,扛起自己的照相机,义无反顾投入战场,因为她要拍摄战争,她要见证战争中的女性,她要记录她们,不要忘记,不能就这样轻飘飘地放过那些伤痛和罪恶。
太美了。
这个女人那熊熊燃烧的生命力。
仿佛可以点燃一切。
即使如此,她也被战争的罪恶烧伤。
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不可能回到最初。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出,震撼人心。
我好喜欢她脸上的绒毛,眼角的皱纹,下垂的胸部,永远充满故事的眼睛。
我好喜欢她满是灰尘的头发,沾满泥泞的靴子,藏满黑灰的指甲,哭得发肿的眼眶。
我好喜欢她醉醺醺的大喊,皱着眉头抽烟,忍住眼泪拍照,为自己绝妙的主意大笑又在拥抱中哭泣。
绝赞演出。
Lee Miller从一个时尚模特转变为战时记者,在战争的一线进行报道,在纳粹集中营和希特勒公寓拍新闻照片。
This is her story and the movie somehow made it boring. 这个电影的剧本太差了,就连这么好的演技、摄影和配乐都无法掩盖。
最重要的是,它没有一个矛盾中心,从而也没有深度。
Lee Miller的故事中有一些很发人深省的切入角度,例如(1)Lee Miller一直是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她脾气差、直言不讳以及想要去前线,然而影片里最感人的部分,是当她放下自己头发,表明自己是一个女性,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去安慰集中营里备受折磨的小女孩,让她不要害怕。
War and (toxic) 'masculini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cruelty and 'masculin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it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to explore how our ideas of masculinty (egoism, selfishness, lack of empathy) underly war and these atrocities. Traits that we traditionally associate with 'feminity', like empathy, love and gentleness, are what save us from these cruelty. 与其像影片那样,反复重复“我是女人”这句话,影片不如去深挖masculinity和feminity这两面对于人类社会和战争的影响。
这也能够更深入地去探讨,这样的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
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些人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
电影里面仅有的解释是'evil Nazi logic',但是这并不合理 - 犯下这些罪行的人不是外星人,是人类。
是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一些底层逻辑导致了这样的事一再发生,不仅在二战,而是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And i believe that the entrenched masculinty and misogyn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at.(2)什么才算真正的新闻?
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涉及到新闻伦理的地方。
首先,电影的开头,Lee和朋友们正在看德国游行的报道。
德方也在战前战后使用新闻去煽动民众、创建舆论。
Lee所在的Vogue杂志社也受到了英国政府的委托。
动用新闻力量是战争中常见的部分,那英国和德国的新闻工作者区别在哪?
怎样的新闻报道才是政治独立的,怎样的算是操纵人心?
其次,Lee在这个影片中拍摄新闻大部分时候是不经过别人的允许的,例如那个被指控通德的法国女孩在被迫剃头的时候,和集中营里的小女孩。
她把她们的照片拍了下来,当然是宝贵的影像资料,但是杂志社依然从这些材料中获得利润,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意愿。
我并不是说这样是错的,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一点,遭受苦难的人被掌握话语权的人作为观察对象,但他们本身的境况不得到任何改善。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比如战争PTSD。
但是这个电影没有深入任何这些方面,而是单一地重复说“i am a woman",这不能叫feminist。
我听说这个剧的主创也是Inventing Anna的主创,感觉很合理,因为Inventing Anna里也强行扯“I am a woman”, 任何不相关的事情她都能来一句“I am a woman”。
除此之外,这个剧本有很多小问题。
第一,女主的个人故事那条线和主线没有什么联系,她突然就开始说她小时候的经历,这个经历很惨也一定对她来说是创伤,但是在电影里完全是突兀的,前后不搭。
第二,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她儿子采访她的部分,a career woman cant be a good mother这个设定太老套了,好的母亲有很多种,一个坚强独立勇敢,有自己的职业并且很忙的妈妈也可以是好妈妈,这是另一种好。
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她虐待儿子或者忽视儿子,相反她看起来是一个很富有同情心、帮助弱小的人,这设定太脱节了。
第三,影片开始的太早了,其实从中间的一半开始叙述会让故事节奏更好。
著名摄影师艾伦·库拉斯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米勒之子安东尼·彭罗斯回忆录。
在母亲去世后,他在阁楼上的一个盒子里发现了她的一批作品——包括大屠杀的惨不忍睹的照片,这才了解到她的英勇事迹。
这部电影的结构有点像帕布罗·拉雷恩的《第一夫人》 ,1977年时已上了年纪的米勒以访谈的形式向安东尼讲述自己的一生。
故事围绕着李·米勒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展开,从战前到二战期间,再到战后的回忆讲述,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
影片对二战时期的描绘尤为深刻,例如李·米勒与大卫·E·舍曼搭档在前线拍摄的情节,那些如截肢手术、烧伤士兵、巴黎解放以及集中营惨状的画面,不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传递。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说:“《李》通过这些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苦难的时代,其对战争场景的刻画细致入微,使影片具有强烈的历史质感。
”温斯莱特将李·米勒刻画成一个时刻保持戒备,反抗性别歧视并且勇敢见证生活百态的女性。
她的表演富有层次,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故事。
《综艺》杂志评论道:“温斯莱特的表演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她的存在让李·米勒这个角色从历史的尘埃中鲜活地走了出来,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动,无论是面对战争的残酷还是生活中的性别挑战。
”在影片的情感表达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像李·米勒与被德国士兵引诱的法国女孩之间的互动场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情。
这种在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思考。
《帝国》杂志指出:“这一情节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它展示了在战争的大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与宽容如何与战争的残酷和仇恨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人物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李》这部影片也并非十全十美。
在叙事节奏上,某些情节的过渡略显仓促,使得故事的连贯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但总体而言,这并不影响影片所传达的核心价值。
《李》通过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表演和深刻的故事内容,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二战故事,以及对人性、性别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尽管存在一些小瑕疵,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观看的优秀电影。
凯特·温斯莱特拍了很多部电影,电影《李》是她拍得最艰难的一部电影,也是她投入最多感情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她第一次当制片人。
《李》这部电影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九年的时间,夸张一点说,如果没有凯特·温斯莱特,这部电影很难完成。
凯特·温斯莱特之所以为了这部电影付出那么多,是因为她被这个故事的原型李·米勒打动了。
作为二战中唯一的一位战地女记者,凯特·温斯莱特认为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书写了女性气质:意志力、力量、勇气、同情心。
自从凯特·温斯莱特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她就一直等待有人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却迟迟没有等到。
其实,在这期间,的确有很多人打算把李·米勒的故事拍成电影,可是都被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拒绝了,因为这些导演看中的李·米勒身上的标签“男艺术家的缪斯”、“顶级时尚模特”恰恰是李·米勒最讨厌,一生都想摆脱的男凝“标签”。
通常说一个女人是某个男人的“缪斯”,也意味着这个女人是这个男人的情人。
不管她激发了这个男人怎样的创作灵感,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始终是男人,而不是这个被看、被当作客体的女人。
所以,“缪斯”这个词是一个被动词,而且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这个词并不是对一个女人的赞赏,而是对一个女人的贬低。
而凯特·温斯莱特也同样厌恶这些加诸在她身上的“男凝”标签,所以她和她的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决绝这种“男凝视角”,所以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她是谁谁谁的缪斯,她是谁谁谁的情人,她是怎样美貌怎样前凸后翘的顶级模特。
电影《李》完全采用一种女性叙事,女性视角,电影一开始就是从她作为一个摄影师给人拍照开始。
因为李·米勒说“相比被人拍我更喜欢当一个拿起相机拍别人的人”。
这说明,李·米勒是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女人,是一个主体意识非常强烈的女人。
比起“被看”,她喜欢做一个主动去“看”的人,所以,她拿起照相机,去上战场,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真相,哪怕她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通常的战争片,都是以男人的视角讲述,而《李》这部电影以女人的视角呈现战争,作为少有的战地女记者,李·米勒告诉你,在一个女人眼中,战争是什么样的?
李·米勒在通往前线的路上却遭遇重重阻碍。
因为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战争,就像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政治一样。
同样作为记者,《LIFE》杂志的大卫·费尔曼和李·米勒一起去军队采访,李·米勒却被拒之门外,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但是李·米勒根本不管这一套,她反问“为什么女人不能去前线?
凭什么男人来决定这一切”。
作为这个世界上人口一半的性别,李·米勒从未将自己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而是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中去。
带着这样的反问,她一路前行,像一头猛狮一样,根本没有人能真正阻挡她。
早在战争前夕,李·米勒就在关注这个世界的局势变化,等到战争一爆发,她就跟《VOGUE》的主编说,时机成熟,赶紧派她去欧洲。
作为一名时尚杂志的记者,她根本不关心什么发型和服饰,她更关心这个世界的动向和走向。
等她好不容易拿到了美国记者通行证到了军队,又被告知女人不能参加新闻发布会,更不能去前方战场。
于是李·米勒一边拍摄受伤的士兵、医生、护士,一边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去前线,最后她终于来到了前方战场。
战争远比她想像的恐怖的多。
因为女人不是嗜血的动物,所以她们对暴力更敏感也更反感。
所以,她在第一次在枪林弹药的战场上奔跑时,她害怕的要死,整个人一直在颤抖,但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还是不顾生死的想把眼前的这一切暴行记录下来。
对李·米勒来说,战争最恐怖的莫过于她在达豪集中营看到的一切。
当法国的战争结束后,李·米勒从朋友口中得知好多人人失踪了,而当时没有一家媒体提及此事,大家只报道胜利的消息,对胜利背后的真相置若罔闻。
李·米勒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她继续追踪真相“那么多人消失了,他们去了哪里”。
带着这些的疑问,她来到了达豪集中营。
在达豪集中营,她找到了那些失踪的人口,在一间间牢房里,在一节节火车车厢里,成堆成堆的尸体,在死去之前,这些人已经瘦的皮包骨头。
电影里这一幕是最恐怖的,比我看过的所有集中营的影片拍摄的都要恐怖。
而我深知,真实的场景远比这可怕的多。
李·米勒就在真实的场景中,跳上了一辆火车车厢,拍下了这些受害者的惨像。
此时,她不仅仅在记录真实,也在凝望类恶的深渊。
因为她拍照的时候,她从不看镜头,而是直视拍摄者。
也就是说,她不通过镜头看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直视这个世界。
她因为直视恶的深渊的这段经历,后来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她后半生一直在用食物和酒精疗愈自己,效果甚微。
在他人眼中,她成了一位情绪化的人,一位难以相处的母亲。
她深埋了自己的这段经历,直到死后,他的儿子安东尼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是一名目睹战争真相的战地记者。
至于她为什么对这段经历闭口不谈,原因很复杂。
刚开始,她把自己在战场上拍到的照片寄给杂志社,但是却没有发表,因为她的上司接到通知,不能在公布这样惨烈的照片,因为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人们的生活要怎么继续?
如果人们不能直视战争的的残酷真相,也就不可能真的从战争中吸取教训,那么战争将不可避免。
现在的世界局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李·米勒在战争中另一个切身的感悟是“为什么男人把女人排除在战争之外,却要女人来承担战争的恶果?
”。
在电影《李》中,玛丽昂·歌是一位家庭妇女,她没有主动参与战争,却成了战争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和儿子被纳粹杀死了,她自己被纳粹关起来强暴了三年。
三年前,她还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女人,三年后,李·米勒再见到她时,她成了一个眼神黯淡、精神错乱的女人。
在战争中,即正义正义的一方也夹杂着很多不正义,这种不正义却要女人来兜底。
同盟军解放法国后,李·米勒看到一个美国士兵不顾法国姑娘的意愿,试图强奸她时,她跑过去,愤怒地赶走了这个傲慢的士兵。
这个士兵认为他们解放了她们,就能够享有女人的一切。
在战争中,明明向德国投降的是法国男人,战后,他们却把这一屈辱强加给法国女人,他们把那些被迫跟德国人发生关系的女人拉到街上,公开进行“荡妇羞辱”,好像他们多正义似的?
明明主动向德国人跪地求饶的是这些男人们?
而遭受侮辱的却是女人们。
战争中,女性受害者中,最触动李·米勒的是一个在达豪集中营的八九岁的小女孩。
当李·米勒穿着士兵制服突然出现时,这个屋子里的所有女人都露出一副紧张的表情,于是李·米勒扯着自己的头发,示意自己是女人时,其他女人都放松了警惕,继续吃面包可是这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还是害怕的不行。
李·米勒走过来的时候,她一直往后退,直到退无可退,整个人蜷缩在墙边瑟瑟发抖,在李·米勒多次示意自己是女人,一直让这个小女孩感受到来自同一个性别的安全感时,她才安定下来,继续吃面包。
这种只有从女性性别感受到的安全感,是因为她们曾经遭遇被男性性别深深伤害。
李·米勒从这个小女孩极度恐慌的眼神中,一下子就看出她曾经遭受过男人的性侵犯,这种性侵犯给她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因为李·米勒自己也曾在七岁的时候被一个男人强奸,而这段经历给她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童年创伤。
也就是说,不管在战争之中,还是在战争之外,女人一直都是各种暴力的受害者。
而只有在女性叙事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受害者的身影。
这也是李·米勒这个人深深打动凯特·温斯莱特的一个原因。
尽管在电影拍摄中,极力避免一切“男凝”的镜头,在电影之外,李·米勒还是无法摆脱“男凝”。
不信,你现在搜索一下李·米勒,最醒目的依然是“谁谁谁的缪斯”、“谁谁谁的情人”、“谁谁谁的妻子”、“超级模特”、“美人”这样的字眼。
在采访中,尽管凯特·温斯莱特一直在讲李·米勒作为一个女人如何突破界限,成为一名战地女记者的故事,她在八十年前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她是女人中的女人。
结果她刚说完这段话,对面的男主持人就说“她是超级模特,她很性感”。
这就是“历史照进现实”的写照。
电影里,男人谈起李·米勒的模特生涯时,意味着男人关注的是她的“胸和屁股”,电影外,男人只关注李·米勒的“胸和屁股”。
半小时的采访,这个男主持人一半时间都在往李·米勒的“胸和屁股”上扯,真可悲,好像除了这些,他想不到其他的,真怀疑他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更多文章,见公号“时空记1994”
电影让我了解到了一位优秀伟大的女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歧视性差别化对待十分严重,她带着摄像机奔波于前线与战后,通过自己卓越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补充了历史的记忆碎片。
个体被时代所裹挟,战争把人分成敌人和盟友,也令她们深受其害。
李坐在希特勒的浴缸里,表情似又紧张又惬意,向右上方望去的双眸,闪耀着坚毅不屈与勇敢执著。
她在希特勒慕尼黑住所的这一经典镜头“突显了这位女性强烈的个性,她藐视世间的强权,我行我素。
即使处于镜头的另一侧时,她仍在表达自我。
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米勒身上具有独立的精神,她选择了自己想做的,而没有被摄影框架里对女性的传统认知所束缚。
女性可以是被拍的对象,也有能力拿起相机。
”《从被看到观看:李·米勒的女性视角和自我表达》如是说。
“在我看来,女性在摄影方面的成功机会会比男性更大……女性比男性更快,适应能力更强。
我认为她们的直觉能够帮助她们比男人更快理解个性。
”米勒的内心敏感和不安使她的镜头没有单纯占据评判的高地,而是更多表现了人的复杂性。
有爱情但绝不为爱情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热切表达自己所想,直接行动实现自己所要。
从模特到摄影师,从镜头拍摄的客体到掌握镜头的主体,拿起属于叙述者视角的笔,有了表达的方式与权力,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她是《Vogue》的模特,是曼·雷、毕加索、罗兰·彭罗斯的缪斯,被认为是世界排名第七的摄影师,二战时被派往战场,是第一位报道布痕瓦尔德和达豪集中营的记者。
结婚后成为家政女王,儿子对她一无所知,只知道她一生都在厨房里酗酒、抽烟和发胖,直到死后,儿子才从藏在阁楼的6万张底片里窥见母亲的半世芳华。
如此妖冶疯癫的一个人物,被凯特·温斯莱特“拷贝”上了银幕,电影复刻了Lee多幅传世之作,其中之一当然是在拍摄了战场地狱般的景象之后,她躺进希特勒的浴缸里摆拍,将小胡子的照片推到一边,在浴垫上刮掉靴子在集中营沾上的泥巴。
这是Lee一生的隐喻,一个因被凝视成为传奇的女人,选择了专业从事暴露别人,同时隐藏自己的工作。
肥温演出了Lee的粗鲁、严峻并且坚韧,也让我们也初识了一个已经被摄影界遗忘的了不起的女人,但也就仅此而已,电影在将镜头推向Lee的“特写”时,却失焦了——观众至少想要知道Lee是谁?
她为什么做她在做的事?
以及这些事对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但电影却在所有的弯道都转向的安全、保守的叙事,首次拍摄故事片的导演,好象被主题的严重性吓住了,Lee的生命火花在恐怖的战场失去了敏感,永远皱着眉扮演Lee的凯特为此项目投入了8年,看得出激情与力量犹存,但却因谨慎失去丰富,因紧绷失去了灵感,电影未能达到Lee从战场上发回的任何一张照片所抵达的深切与透彻。
中规中矩,但演技扎实
無功無過,已經過時了的傳記片,即使主創有多位女性參與卻依然創造了一個如此扁平的主角。A24美國內戰在我心裡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见证一段历史并守护一段历史的人,担负着一种沉重而隐忍的责任,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会记得他们。
很好的赎罪券,使我良心旋转
【5】缺乏一种对核心剧情片情节需要的核心。导致整个电影清淡到最后那些史料真实性的伟大现身说法也未能挽救,激荡一些情绪的波澜。电影的视角摇摆在纪录还是女性问题上不定,所以电影缺乏了战争的醒目和对女性传记片的刻画,但稳扎稳打不出任何错也没问题。温胖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稳,但电影加持不了她什么。
拍得好无聊,女主角跟其他人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平庸
寡淡平和,想是因为视角是个体的而不是历史的所致。虽然少了些戏剧性,却成就了李作为女性从奢美自由到枪林弹雨环境中自我诠释和释放的理想实现,从外至内的美丽重建。片子的另一重价值,见证了凯特从泰坦尼到朗读者到本片的演技定义,跳脱了岁月蹉跎,定义了完美女性的概念。
挺无趣的
lee miller的复杂度这部电影想得太轻松了一点
这电影真好啊!一个在战争中努力为此发声的记者。
拍的平淡,乏味,无聊。以为母子最后身份揭露的时候是惊喜,实则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略显鸡肋。故事显然是好的内核,很多在影射对女人的不公平,但把她拍的这么无聊真的好吗?真的太无聊了。什么时候拍格尔塔塔罗也这么无聊就真的疯了。战地记者要很多纠葛,很多冲突,人们也期待看到很多冲突,但这片子看到的就是无处的纠结和无聊。还有下次麻烦换个莱卡相机,唐泰克斯真的太慢了
剧本单一且显薄弱,这个人物的故事应该可以讲得更精彩。肥温不是当年拍《朗读者》的时候就说不再露点了么?怎么这次又…
3.4分。
TIFF23@ScotiabankTheatre. KW制片+主演+攒了一众卡司, 映后导演等嘉宾对她花式夸
拍摄人在窘迫的时候的照片,是一件争议很大的事,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因为不知道会因此丢失灵魂里哪些东西。
结尾批判女主不是好母亲有点降智,有几个只射不养的男名人传记片会来一段“虽然事业有成,但你平衡不了家庭啊”
TIFF23 我的第一场!|拍的有点流水账ish了,但是很温柔美丽,还值得看一看的 友情4星。看之前完全不知道三表哥演配角耶,他太可爱了啊哈哈哈哈🥰🥰🥰🥰🥰🥰🥰
非常昏昏欲睡的平庸,很难想象导演拥有这样豪华的cast却呈现出这样毫无活力、毫无亮点的内容,完全过时的传记片拍法。唯一具有当代性的元素只有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呈现实在是太生硬直给了。一部电影等到最后五分钟才开始变得有趣实在太晚。
流水账,丝毫没有传奇性。应该减少前半李涉入战地前的婆婆妈妈的日常生活,集中于战地创伤、媒体如何对待战事记录这些道德困境。肥温很稳,但也丝毫没有惊喜,她绝对不是诠释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至少目前的表演无法让观众理解她深入前线、不顾性命的冲劲从何而来。儿子这条线完全完全没有必要,老套的切入方式,这样的故事不需要用回忆录的方式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