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婚姻与离婚的枷锁被宗教紧紧束缚,民事的结合与分离竟毫无立足之地。
在这个独特的背景下,《诉讼》拉开了沉重而震撼的帷幕。
薇薇安·阿姆萨勒姆,一位勇敢的女性,三年前便提出离婚,却因丈夫伊莱莎的坚决反对而深陷困境。
在这个男权至上的规则中,丈夫的权利犹如不可逾越的高山,无情地横亘在薇薇安追求自由的道路上。
而本应主持公正的犹太教拉比,态度却暧昧不清,让这场离婚的拉锯战愈发胶着。
三方的僵持,如同一场残酷的拔河,每一刻都在撕扯着薇薇安的灵魂。
影片中,悲剧与荒谬接踵而至,令人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不禁引人深思:当宗教成为束缚,当自由被权力碾压,人性又将何去何从?
《诉讼》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社会制度与人性的深刻拷问。
它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展现了爱情、婚姻、宗教与自由之间复杂而尖锐的冲突。
走进电影院,一同感受《诉讼》带来的震撼与触动,让我们在这场关于自由与尊严的战斗中,找寻真理的曙光。
看了之后才明白,为什么短评会说「看到最后我都想替女主角去死」。
导演巧妙地以一方小小法庭为缩影,充分且全面地展现父权制对婚姻的维护和对女性的压迫。
随着漫长庭审的推进,我们仿佛能看到导演那一双冷静而深邃的眼睛是如何穿透父权制的谎言,通过原告和被告双方的证人以及各自陈述抽丝剥茧地为我们呈现婚姻的真相。
文本很扎实,仅仅通过对话就描摹出这桩复杂而绝望的婚姻,而人物的动机和立场也巧妙地隐于证词和辩词之中,被告证人邻居家的妻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丈夫的在场与不在场前后她态度的转变,迂回却流畅自然。
我很喜欢邻居家的丈夫非要在妻子作证时在场这一设定,很聪明。
影片有多处对照,双方律师的辩护风格、双方证人的证词、法官之偏倚等。
为什么妻子(原告)的女证人稍微提高声量讲话,即被法官警告甚至送出法庭,而丈夫(被告)的男辩护律师对原告提出大量情绪化的无证据指控,近乎破口大骂,都没被按下一次暂停键?
为什么妻子为离婚要花费三五年之久,丈夫却可以一次又一次在法庭反悔?
同一个社会,对女人和男人实施两套规范,女人必须是「庄重的贤妻」,而男人却被容许「至死是少年」。
为什么为妻子辩护的律师需要自证没有爱上辩护人的清白,而为丈夫辩护的哥哥却不需要避嫌呢?
父权制和其拥护者不止在压迫女性,更意图羞辱每一个站在女性同一侧的男性。
被告的辩护律师,也就是被告的弟弟,和被告的证人们反复提及妻子不「尊重」丈夫。
然而,「我可以同意离婚,可以完成离婚仪式,但你离了婚也不能有别的男人」,男人对女人想要的究竟是「尊重」,还是「服从」呢?
即便撕掉结婚证,都要求女人为他「守贞」,当他无形绳索中的贞洁的狗,独属他一人的欲望器皿。
什么时候男人才可以将女人视作一个有思想、有感受、能行动、独立的人,而不是一块他随身佩戴的、噤声温顺的、不能被其他男人染指的白玉呢?
这部影片很适合搬上舞台,稍加改编便是杰作。
愿导演兼女主角罗内特·艾尔卡贝兹安息。
《诉讼》自由是我的生命,离婚应由我决定。
不过是一桩稀松平常的离婚案,更是整个荒谬社会的小缩影。
都说婚姻是坟墓,活埋在坟墓之下又岂能轻松自救,放在保守的以色列更是如此。
进入婚姻总是轻而易举,说句“我愿意”,领个结婚证,海誓山盟和轰烈浩荡的爱情故事并非必需。
而逃离婚姻却是举步维艰,渴望求得人身自由,要以牺牲爱情自由博得,要以放弃生活隐私获取,这种自由不是我的理想选择,可也轮不到自己决定。
要知道,最绝望的往往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得不。
这部片也让我对婚姻或者说爱情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理解的幸福只有自己能够体会,而别人都是眼瞎的;自己向往的美好只有自己可以想象,而别人都是脑残的。
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是如此混乱,冠冕堂皇的法庭无法容忍吵闹但能接受诬告,不能把想法强加到男人身上,却将男人的诉求摁着女人执行。
这男权至上的荒诞社会不知道杀死了多少无辜的女性,换来的又是多少男人不可一世的自尊。
如果是我,我宁愿死。
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这部电影最好的一点就是在这繁杂的社会中向人们展示了心灵救赎的必要性。
对于观众来讲,一部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他们寄托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电影银幕上能够感受的到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徘徊的自己。
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离不开一个!
影片是在电影节上看的,确实是一个高逼格的文艺电影,尽管成本极低,但是调子一气呵成,表演极具张力,叙事技法也很成熟的文艺片。
片子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影评有了详细的描述了,这里不再赘述。
导演以一种向犹太宗教法庭控诉的姿态,营造一个可怜女人形象,通篇攻击着犹太法庭的各种问题。
毫无疑问,她是成功的。
在豆瓣影评里,观者几无例外的站在导演一方,一遍同情这女主的经历,一遍抨击犹太宗教法庭,更有甚者则化身西方法律体系的代言人。
导演的塑造太成功,造成大家已经全然不顾故事里的那起离婚诉讼的冲突源点根本与犹太法庭毫无关联。
再来回顾一遍这起离婚诉讼。
一方想要离婚,一方不想要离婚。
这是一道难题,对于犹太法庭如此。
放诸世界上任何一个法庭,难道立即给予离婚就是伟光正的了?
没错,婚姻的名存实亡的续存确实对女方造成了伤害,但是在片中,婚姻的这种状态和可能出现的离婚预期也给男方造成了的伤害,生活状态完全被打乱,甚至坐了牢。
导演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了婚姻生活对女方造成了多大损失,但是对于离婚状态对于男方的损失却轻描淡写。
所以,我觉得犹太法庭做错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既然是两难全的案件,就要谈损失补偿,来解决问题。
事实上,古老的塔木德上面类似分配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而犹太人也以聪明著称于世,我实在难以想象几位法官竟如此的愚蠢不堪。
经济学里有著名的科斯定理。
讲的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如果觉得这个不够通俗,那么我给一个例子。
在一间密闭屋子里。
有一个不抽烟的人和一个老烟鬼。
烟鬼抽烟会产生二手烟呛到不抽烟的人。
不抽烟对老烟鬼有损失A,对普通人有收益B。
抽烟对烟鬼有收益A,对普通人有损失B,因为房间里的空气就那么点。
现在的问题只要比较A和B就可以。
如果A也就是抽烟对烟鬼的价值是50块,B既吸二手烟对普通人的损失是30块。
那么烟鬼给普通人30-50元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字都足以达成这笔允许老烟鬼在室内抽烟的协议,烟鬼付给普通人钱。
反过来,如果A抽烟对于烟鬼的价值是30块,而比较新鲜的空气对于普通人的价值B是50块,结果就完全反过来。
可能普通人最终给予烟鬼35块,以要求他不在此吸烟。
无论如何,这是有解的。
就像这场婚姻。
如果女方需要离婚,而男方不希望离婚,他们之间就需要在这中间找到帕累托均衡。
因为婚姻的产权是只属于两个人的。
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去纠结在室内吸烟是不是违法的问题。
薇薇安要起诉离婚,在以色列,只有犹太教法庭,于是她带着律师在法庭上和丈夫开始了对峙,此时她已经和丈夫分居三年了。
从第一次庭审开始,各方不断拉锯,丈夫的拒绝出庭,丈夫哥哥的无理辩护,各方证人的各种证词,婚姻双方的阐述,对律师的污蔑,调解,被限制出庭…这场诉讼持续了5年,薇薇安终于用自己之后的自由换来了婚姻关系的解除。
我私以为这是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题材和技术上都非常非常狠!
首先讨论的议题就比较敏感,在以色列的环境下的女性到底在经历什么?
婚姻是安排的,离婚是丈夫可以一票否决的,甚至在不断的庭审中我们得以窥见太多对女性的限制了。
单身女性说薇薇安不幸福是嫉妒她已婚,已婚女性说她不幸福是胡搅蛮缠,被丈夫恐吓的女性说薇薇安最大的问题是不够言听计从,证人说薇薇安在外喝咖啡是不守妇道…大家不断重复着丈夫尽力了,没出轨没家暴有礼貌道德没问题就一定是一个好丈夫,却从没考虑过冷暴力和冷漠对女性的伤害,而男性言语中尽是“你丈夫都让你回家了,你还想离婚?
”我相信对于任何女性观众而言这些对话都足以让人血压升高。
精彩的就在于,单一场景,重复镜头,高能台词,节奏完美。
近两个小时只有法庭和等待区,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开庭,一次又一次的辩论和作证。
不需要展示的真实生活,不需要强调的婚姻事实,只是在这一方天地里,七八个人的言语,就足以窥见一切的不平等和女性在婚姻中所承受的。
节奏太好了,完全不会感觉到单调和无趣,包括一些特写镜头和配乐,都做得太好了!
这部电影用事实证明文本和题材的力量,也证明了一部好电影是不受到场景的局限的。
一些小细节也特别引人深思,女主衣服从全黑,到红色的脚指甲,到红色的衣服,白色的衣服,再次回到全黑,以及最后的黑色鞋子,就像是她所经历的一切。
曾经她短暂的取得过阶段性的胜利,也曾斗志昂扬,但最终还是举了白棋,再次回到原点。
她祈求着一纸离婚证,却只能再次约束自己的择偶自由来换取,让人不禁想问,这段婚姻到底带给她什么?
而离开以色列,女性就拥有了自由的婚姻权利吗?
似乎也没有,我想这也是值得大家继续思考和反思的。
无处不在的男凝和一直在探讨的如何保护女性的方法,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诉讼般一次次的反复才能得以解决
110分钟,基本只有一个场景,一个漫长并且荒唐的诉讼,不停顿的大量对白,却是从开头到结束没有丝毫可以放松的揪心感,女主角自导自演的极为牛逼的故事。
从开场镜头完全忽略妻子薇薇安,就把表达男权的基调,直到所呈现的不可理喻的丈夫以利沙到令人崩溃的法庭,让这种气氛发挥到了极致。
而薇薇安的内心变化从受到折磨,充满怒火,看到希望,感到绝望,在每个证人陈述和剧情的推进,通过穿着服装(只有一次穿了红色),头发造型的变化衬托出来,直到一个脸部特写持续很久,此时情绪的压抑和对这样荒唐的政治和宗教制度的无奈,女主角用面部表情演绎出来,真实到位。
影片在抨击犹太教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不平等地位的同时,也看到对这样并不解放的思想的妥协和无奈,对美国那些文明国家的法律公平的向往。
所有人扭曲的尊严论形成荒谬的价值观念,句句台词都透露这绝望和愤怒。
我曾一度以为薇薇安会自杀,因为我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心跳加速,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的感觉,这也是这部片子抓人的成功,当最后附带条件的同意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变态的猜想,但无论如何薇薇安成功了,可是窗外依然是熟悉的街景,电影结束。
但我会觉得薇薇安可以不在这个国家继续生活,即使答应了以利沙荒唐的条件,至少自由了,到一个新的社会,忘掉那些过分的要求,重新更好的生活。
这部片子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和肉头打上干系,磨磨唧唧的他会死缠烂打直到自己崩溃,更像一口粘痰甩也甩不掉。
《诉讼》将故事框定在室内空间表现,无休止的控诉与申辩充斥,颇有舞台话剧的风格,其中也更显指涉和讽刺。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本片是在对以色列宗教庇护下的男权极度畸态的批判,而事实上本片的出发点并不局限于其社会性的一面,通篇内里深层都透着人性中对于“本我”的摆脱不得和对于“超我”的非良性的迷恋和渴望,很好的坐实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
男女主彼此诘责惩罚的过程,从哲学角度看,无疑很契合萨特“他人即地狱”的著名断论,这个有意无意地通过毁灭对方以期许得到自由的悲剧,太有值得一说的地方了。
结合影片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他人即地狱”,萨特的断论有三层含义,一指不能正确对待他人,恶化了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致使自己身陷囹圄。
薇薇安亦有此之嫌,开庭之初观众大多站在原告这一方,薇薇安因为无法忍受糟糕的婚姻生活已与以利沙分居三年,可称为现代版的娜拉出走,而此时她想要平权,想要解除婚姻关系,这正迎合现代男女平等的大势。
但以利沙的哥哥出庭作证后,二人生活的真相一层层剥开,辩论扭转了观众的情感取向,以利沙在婚姻生活中也包容着薇薇安,甚至不得已做些违背宗教教义的事,伊利沙的“本我”已完全奴役在家庭生活中,而薇薇安却渴求自己心中的“超我”状态(处在本我向超我的过渡中),摆脱庸俗的婚姻生活,两相抵触必然会瓦解原有的关系。
薇薇安并非没有正确对待他人,并非想恶化二者关系,但她想获取自由,这种隶属于“超我”的自由必然凌驾于凡俗的人际关系之上,所以她才会陷入“他人即地狱”的尘网中。
萨特在“存在先于本质”里说“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
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作为浸润在宗教环境下的以色列司法,遇上薇薇安这样的案子算是特例,婚姻关系可能都会有不满,并非每个人女人都想到“平权自由”想到捍卫“女权主义”。
萨特的第二层含义指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陷入迷茫惶惑的地狱。
这点在本片中无一明显证明。
倒是第三层含义,却直指每个角色内心。
第三层论断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即为地狱,又详细分为三类人,一是不思考只追求直观享乐,不严肃对待自己不改变自己的人,像极了薇薇安的女邻居,庭审中她原有的面貌又经历一场彻底的剖析,她认为女性想要的权利必须是经过男权确定后的,如她所说“你要尊重在先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然后才能随心所欲。
”这是种惯常的对好妻子的看法,但女邻居忘了自身的存在感,她欣然的接受丈夫给自己的东西,包括生活的幸福和琐碎,甚至无意义的莫名的存在感和来自于男权震慑下的恐惧感,所以她在答怕不怕自己丈夫的问题时显得犹豫。
《诉讼》虽然格局小,但像个社会的横剖面,不经意露出了家庭伦理中女性自我思考的独立意识沦丧在男性无形的强权之下的微观形态。
萨特所说的第二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即知道自己的谬误且会思考但却没有良性发展自己的人。
以利沙便是这类人,五年漫长的离婚官司他清楚用宽容来消解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男性强权,他亦爱薇薇安,想维持这份婚姻,甚至在法庭上反对对薇薇安出轨的肆意猜测。
故事到最后双方都显得可怜,以利沙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事实上又反映出另一个侧面,即第一层的含义,不能正确对待薇薇安,恶化彼此关系,从而陷入了爱而不得——他人即地狱的悲剧里。
在有关爱情的故事里,他人(恋人)即地狱的现象又岂止《诉讼》。
第三种人是唯我论者,即盲目思考冲动决定以别人的价值观为准绳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这点大概剧中每一个人物都会沾染一些,但又并非完全的唯我自是。
如果做到超我向本我的良性过度,对他人少点肆意,不对自己多点肆意,正确处理我与非我的关系,“他人即地狱”的状态也不会如此强烈地被意识到。
但同时又思考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完满和睦,那研究哲学又有什么用。
哲学的意义在于对任何一种现象做俯瞰式的总结和做最本质的剖析,也能为人类的过失做客观的解释和回答该怎样走之后的路。
观电影之余可以抽离出来看这些无任何附丽的本质性的东西,也是《诉讼》的魅力所在。
以色列和伊朗总是时不时会有惊喜,我多少觉得那是因为这两个宗教文化和现代理念有着极强冲突的地域会有很多故事要说吧。
可能也因为这个缘由,很多年前就看过一些这两个地区产的同志电影,不得不说我发现这两种文化基本就是一对傲娇双胞胎,我知道我的理解还蛮浅薄的,但是鉴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对女性高度相似的禁锢,我能做的基本就是翻白眼了,任性电影只有一个场景,一间很局促的宗教法庭所在的房间,一起持续了五年的离婚诉讼就在这件房间展开,电影也就是用两个小时展现了这五年里庭审。
五年的庭审没有任何关于财产分配和孩子抚养权的争议,他们这一次又一次的庭审只为了研究这两个人是不是可以为了性格不合而离婚。
作为非犹太教徒的局外之局外人,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这种在宗教信仰下形成了生活理念,但作为一个现代人类,也实在为还依然存在的可谓荒谬的理论而扶额。
我突然想到了最近很盛行的婚姻讨论,这世界还是很大,还有很多我们不能想当然的存在。
最让我不爽其实不是犹太教义下的婚姻理念,而是对女性的禁锢,我知道这不是第一次了,可每每看到还是忍不住扔十二万个草泥马过去。
虽然我们天朝没有那么明显的禁锢,但这犄角旮旯里依然存活的残念依然猖獗,很多女性自己都没意识到吧,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标注自己请想一想。
结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需要多久,这部电影给的答案是,十年,附加一辈子不与其他男人交往的前提。
看起来荒谬,却有可能是事实。
Vivian想离婚,3年前就与丈夫分居,凭借理发师的手艺养活自己,还要将工资存到与丈夫的联名账户用来还房贷;提出诉讼到法庭,丈夫可以屡次被传唤均不到庭,只能接受法官提出的“先回家住,如果还不行再强制丈夫到庭”的条件;三个月又六个月过去,每次开庭接受哥哥、朋友、邻居,一波又一波证人的评价与指责,被对方辩护人怀疑不贞洁;即使换了法官,法庭判决可以离婚,丈夫不同意仍然没戏;签了离婚证书,宗教形式没走完,丈夫最后一刻变卦,之前所有努力、等待的时间都白搭……在法庭询问证人时,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丈夫有没有打妻子,有没有满足妻子的需要,有没有为妻子提供生活所需,是不是个好人,有没有养育子女……”之类外向物质性的问题,没有人关心Vivian是不是快乐、幸福。
没有结婚的女性证人会被质疑是嫉妒Vivian,想让她和自己一样孤独终老;邻居老太只有在丈夫在场才敢讲话,知道Vivian和丈夫每周都会吵架却只能说出“女人一定要尊重自己的丈夫”;Vivian与其他男人在咖啡厅见面都会被怀疑通奸、名声不好……种种迹象显示,好像女人就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像一头牛一样,只能有一个主人。
这种观念其实隐隐在中国蔓延,未婚人士听到的最多。
“你要是不结婚,我就死不瞑目”、“太没出息了,连个对象都找不到”、“找不到对象,就少在我面前晃,我丢不起这个人”……婚姻的目的难道不是让两个人共同快乐,老了还能相互扶持吗?
想Vivian这样“一条拴着链子的狗都比她幸福”,这种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
观影中,我无数次想到,也许Vivian颈部来一刀,想昆汀的电影一样,才是最终的解脱。
可惜,this is not that kind of movie
导演功力了得,全片只有法庭内外两三个场景,但并不枯燥。影片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设问:一个优秀的男/女人就一定是一个好丈夫/妻子吗?这个优秀的男/女人的另一半就理应接受对方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妻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现实中各种利益纠缠,慕强心理作祟,外界总会对优秀的人网开一面。掌握话语权,近乎掌握一切,婚姻也不例外。
就在一个小房间里拍两个小时的电影,要憋死观众吗
继『芳心迷踪』和『七天丧期』之后的三部曲终章,完全由法庭辩论撑起近两小时的片长。除了三年从未言弃的女主角之外,作为被告的丈夫,控辩律师,证人和法官的塑造都体现出了宗教文化下分裂的两面性,虽然背景立场和反应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痛点却无一不指向他们可悲的男权尊严。
折磨 不想看第二遍 突然觉得有自己坚持的人才是完整的
攝影直白而美麗,敘述有新意並且引人入勝。絕望而一直在希望著的故事,為了那麼點希望苦苦等待,奮力掙扎,拼盡全力。其間還伴隨著一些些幽默權當是苦中作樂。單一的場景,異常震撼人心,卻又要控制感情。最後何其幸運,我生長在起碼看似男女平等的地區!
让人窒息的120分钟,仿佛在看一出来自清朝的升堂,女性一丁点话语权都没有,中途有几次想替女主去死。诚然是好片,给三星的原因是再也不想回味这梦魇一样的电影
法庭戏拍得无聊是重罪。
然而丈夫一方的权利往往凌驾于第三方的裁决人之上。《诉讼》正是在这样背景下
单一的室内场景,上演着一幕幕荒谬与绝望。漫长的离婚拉锯战,痛击着以色列保守的法律体制以及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通过一系列辩论场面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暴露出这个国家在人文、教育、体制各个方面的缺陷。女主角同时也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室内调度精彩,演技也很精湛~
以色列电影周@白玉兰 我赐给你离婚
只需要一个房间再加一个过道,也可以讲出一个好的故事。
很多细节确实很巧妙 但是太!慢!了!
犹太人真可爱。剧本真棒,抽丝剥茧,渐入佳境,就是聪明得成了话剧。制度的恶纵然要批判,包容和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也是不错的角度。
非常简单的设定,但是导演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成功让大家想要捅死律师以外的每个男的。没想到希伯来语手势也这么丰富,女主和几个女性证人的性格塑造都很好。另外天朝观众也别光感叹以色列性别歧视严重了,纯属五十步笑百步。
Marina Abramović的重逢是Performance Art
Good movie. Bad emotional experience.
直男癌的国家
太窒息了,字幕卡上的几周几个月加起来竟然有几年时间,马拉松一样的诉讼却根本理不清这个把女人物化的现实——只是男人的附属,哪怕法官的裁决都只是次要的。但是我甚至把这种法理层面的理性和愚昧落后混合的他国看作进步的,毕竟法官没有和稀泥,没有劝和,也没有一味站在男人一边。而我们呢。
2015.11.23极简的场景,极简的情节,却讲述了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故事,宗教、社会、情感、人性,更重要的是一个女人在那样一种环境下的地位与命运,深深地吸引观众。惊讶,愤怒,反思,还有一丝庆幸……
为什么我感觉存在即是合理?其实应该可以看出来,丈夫是个固执的人,但是不可否认他爱她。妻子要离婚的理由总感觉不很充分,而且看起来的确有点不守妇道的感觉。是我偏激了吗?从正面角度讲,女性的权利是应被尊重和支持的,不可偏袒男性。对以色列的法律和民俗不了解,电影反映是否片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