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不算长,但是整个100分钟里,我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电影上。
非常intense。
一开头的阴暗天气,严肃而神秘的教堂气氛,让人担心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隐隐感觉与宗教有关的题材总是很容易引起争论,但是这部影片最后证明它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或都会面临的问题。
Meryl演的sister一看就知道是我小学校长的那种类型,严肃,严格,固执。
其实有时候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表面上越是固执的人,心里往往越脆弱。
Meryl会不会也是这种类型的Sister呢?
到她把Donald的母亲叫到学校来,并且在这位母亲声泪俱下的恳求下,仍然固执己见,不肯放过这件事。
到那时,我觉得Meryl是个顽固到底的Sister。
但是,影片最后,Meryl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惑和恐惧,说她自己也有了doubts。
到此,我再次证实了自己的想法,越是固执的人其实越脆弱。
如果让我也经历这个故事,我相信我会是sister james。
我想很多人都会是她。
心中固守已被灌输的信念,但是抵不住人性本身产生的美好自由的愿望,在另一个更加强大的向往自由快乐的灵魂的影响下,便会动摇。
在这种已有信念和心中新的隐秘愿望的冲突下,doubt产生了。
影片最终并没有给出怎样对待doubt,包括神父的布道中也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仅仅是肯定了Doubt的广泛存在。
或许,这是因为每个人都答案都不尽相同。
坚守心中固有的信念需要强大的内心和超人的力量。
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随时随地接受新想法也需要付出和代价。
两种思考和判断世界的方式都需要强大的心理和牺牲的准备。
如果你不够强大,那么或许你将面对的是doubt带来的迷惑和痛苦。
《圣诉》(Doubt)在本年奥斯卡金像奖中共获得五个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女主角、男配角以及两个女配角。
《圣诉》原为John Patrick Shanley创作的戏剧作品,2005年夺得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 for Drama),去年原作者自导自编再搬上银幕,人物自然多了。
戏剧版本中只有四个人站在舞台上——艾修女、费神父、珍修女和穆勒太太。
四个奥斯卡演员提名就是这四个角色,据说饰演校长艾修女的梅丽史翠普和琦温斯莉、安祖莲娜祖莉现在是三强鼎立。
Shanley为《圣诉》的剧本定位为一个寓言,寓意确需索解,若然我们将《圣诉》化约为办公室政治,甚至乎性别、种族的权力运作——不。
不是。
这是简而化之的读法——更核心的是宗教问题,关乎人性与道德现实处境,我们妄图架空的重要范畴。
《圣诉》的争辩源于人的缺点,也源于人的优点——珍修女的无知、艾修女的偏见和费神父的偏爱。
吊诡的是,珍修女的无知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她资历尚浅,而且心地善良简单,毫不隐瞒自己有疑心;艾修女的偏见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她满有经验,而且对错误敏感,毫不留手;费神父的偏爱实在无可厚非,因为他认为关爱人重要,对有志成为神父却没有朋友的黑人男孩穆勒特别爱护。
《圣诉》的争辩也源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艾修女代表传统,重视垂直秩序,管教严苛,她不满孩子用圆珠笔写字,感叹书法灭亡;费神父代表现代,重视横向关系,关心学生,他认为圣诞庆典中可以加入世俗歌曲,最后他更愿意走下圣坛步入信徒之中。
及此,我们作为现代人难免易于认同亲切的费神父,站在他的一方批评她的古板固执,但是——不。
不是。
吊诡的是,在等级制度(hierarchy)中,费神父在艾修女之上,传统守旧的艾修女以下犯上,「闹革命」赶跑了费神父,她在校长室甘心掷下十架不惜下地狱与费神父斗争到底的气概,可见她能够比费神父更像一个反叛权威的现代人。
艾修女代表的传统在当刻自行瓦解同时自我逆反,神父们其实早已不大重视等级(从吃饭的场面可见一斑),当权力关系一下子就越过了土崩瓦解的等级关系,令人难免追怀往昔传统的稳定秩序与合一精神其实可以控制乱局,令问题可按部就班解决。
《圣诉》的争辩当然源于怀疑(Doubt)——艾修女怀疑费神父有娈童行为,虽无证据,也不确定,但她站在审判者角度主观地看费神父,产生了必然意识,怀疑他人,深信别人有罪,直至最后才坦诚怀疑自己,追踪恶事远离了上帝。
人们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但所谓确定不是真理和真相,而只是单方片面的观念,我们是否太快审判他人而缺乏自我审视及审时度势?
回头看电影一开场费神父讲道,主题正是怀疑,他指出人在困惑中对上帝怀疑,不肯定上帝的引导,难免孤单失望,但他安慰人们,怀疑也使人连成一线,即使迷失了,也不是孤单一人。
费神父明显地放下权威,站在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自身也有一些问题,因为他似乎遗忘了神父的工作包括宣讲上帝全能全知的本质、基督十架上的困惑以及圣灵的同在。
但愿这一句富有深意的结束句不是普通的惯用念白,而是认信的告白——奉父、子、圣灵之名。
阿们。
——好象影片最后的镜头,俯镜:悲天悯人。
据说Doubt的剧本源自百老汇舞台剧,果然剧情的功力非同一般。
配上演出舞台剧出身的大牌meryle stripp,更是如虎添翼让人看的步步紧绷,一刻不得松懈。
这是一场两个人斗智的战争。
说是一场战争,必然存在相对立的两方,以及一些可以用来相互攻击的资源。
让我们看看Doubt的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甲方:修女校长乙方:福林神父(甲方乙方没有任何区别,本想用正方反方,不过既然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最后才让我们确定了正邪,用正反似乎也不太合适)说到可利用的资源,比较显而易见的有下面两个资源一:詹姆士修女资源二:姆林太太(黑人小孩的妈妈)战争的起源来自于资源一的詹姆士修女偶然间发现了福林神父可能犯下的错误而告知了修女校长。
修女校长于是决定调查此事,战争从此开始。
战争开始:我们看在这个阶段,修女校长其实是出于绝对的上风:在参与战斗的四个阵营中,以她为首的甲方占据了两个,有50%的重量;而姆林太太此事还没有加入到战斗中来,所以福林神父只有25%的份额。
第一场战役发生在校长办公室的第一次冲突是非常有看头的一场戏,充满了舞台感和戏剧性。
人物的每一句话,没一个动作,没一个站位都绝对是安排的非常仔细的。
Ok, 为什么说这场戏想舞台剧呢,这场戏包含了下面这些道具,只有有了这些道具,这幕电影可以在舞台上完美重现,我把这场戏叫做“三杯茶”。
门,茶,座位,詹姆士修女,阳光,窗开场校长,神父,詹姆士修女三人鱼贯而入进入校长办公室,校长在门口准备关门,想了一想又把门留着没有关上,此处记号一,入场的时候,门是没有关上的。
然后大家各自入座,但,神父做到了校长的位置上,而校长被迫和修女做到神父的对面,可以看的出校长非常的不舒服,因为明显这种布局让神父站在一个更高等级的位置和她对话,但双方对立之势就此形成。
第一杯茶这时候修女给大家倒了第一杯茶,铃声敲响,第一回合正式开始。
接着下面blah blah说了些不重要的东西,神父坐在校长的位置上,俨然以他领导者的身份在教育校长,她需要怎么做怎么做,风头整个在神父这边。
但是校长也不是省油的等,这个时候校长起身走到窗前,拉开百叶窗,光线犹如上帝圣光的降临照在神父的脸上,校长问神父:"So which boy it is?(到底是哪个孩子?
)",一语双关,清楚明白。
神父被阳光照的受不了于是放弃了有战略优势的校长座位。
这时候修女开始倒第二杯茶。
第二杯茶第二杯茶上位,第二回合也正式开始。
校长回到她自己本来的战略地位,站在她的座位上,开始展开攻势。
只见她单刀直入,切入主题问道:我们要好好考虑那个唐纳德姆林那个孩子的问题,当然这时候还是包裹着其他学校事务的外衣。
接着问题越问越细,越来越尖锐,甚至詹姆士修女也加入了校长的阵营开始提问。
神父越来越不舒服,他终于意识到了第一杯茶只是个幌子,第二杯茶的这些问题才是他被邀请来的真正目的。
此时战争正式升级,如果前面还是半遮半掩,羞羞答答的绕着边儿提问的话,这里开始已经撕开了遮羞布,赤裸裸的开始了战争;此时电话铃也响起,犹如战场上隆隆的炮火。
此时归位的校长已经完全掌握了战争的风头,神父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所以他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准备立刻离开这个战场。
但是校长这种女魔头怎么会这么轻易然他逃走,她立刻起身追神父到门口,不停的甩出更多对神父相当不利的证据,继续穷追猛打。
这时候两人站在门口对峙,神父已经完全被击溃,这时候的他想到的只有一件事,赶快编个谎话,找个理由,不能让这件事传出去。
所以他这是关上了原本校长没有关严实的房门,代表两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揭开事实,还是掩盖事实。
这是詹姆士修女站起身说,你不要急着走,神父,我再给你倒杯茶。
第三杯茶第三杯茶到位,到了第三回合,这场战役的势头已经彻底的导向了校长这一边。
你以为神父已经败了,已经倒下了。
但中国人说,穷寇莫追。
死到临头的神父这个时候孤注一掷,抛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反倒一扒,孤注一掷。
而本来就摇摇晃晃的詹姆士修女立刻想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导向了神父这一边。
战局立刻改变了,本来占有50%比重的校长一方只剩下了25%,而获得詹姆士修女支援的神父占到了50%的绝对优势。
此时神父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立刻离开战局,全身而退。
校长不能就这么眼看着失去詹姆士修女这25%的力量,两人一段激烈的争吵之后,詹姆士修女的态度只能说是一半一半。
所以第一次正面冲突结束,由原来50%比25%领先,校长在第一场本来胜券在握的情况下,失掉了这场战斗,最终造成了校长和神父之间37.5%比37.5%的势均力敌的战局。
游说阶段:所以此时甲方和乙方都占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不管校长还是神父都是37.5%的势力,两人谁也都弄不死谁。
所以现在是游说的时候了,需要继续更多资源,再战一场。
在这场游说过程中,两个人有不同的目标。
资源一:詹姆士修女神父看得出詹姆士修女是个摇摆中的力量,她可以头像校长那边,也可以为己所用。
所以他开始游说詹姆士修女,手段可以说非常巧妙。
手段一:罪恶感。
在接下来的祷告上,神父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说闲话的故事,利用他站在神坛高高在上的地位,让詹姆士修女知道,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说闲话是一种非常罪恶的事情。
虔诚单纯的詹姆士修女当然此时觉得非常有罪恶感,心里就更加动摇了。
手段二:套近乎。
手段三:同情心。
利用罪恶感打了她一拳之后,这时候该给她颗糖吃吃了。
所以紧接着神父就‘偶遇’修女,两人开始聊天。
神父告诉修女他关心这些孩子,就和修女一样(套近乎),让她觉得他们是一样的人,是朋友。
而校长不是,校长嫉妒他和孩子们好,而校长自己做不到。
神父同时也对修女弟弟的情况报以极大的关心。
这时候神父已经完全赢得了修女的票数,以50%比25%的比分大幅度领先了校长。
而校长选择了寻找战争中另外一方非常重要的力量。
资源二:姆林夫人。
事关姆林夫人的儿子,校长以为这是一张囊中之物的王牌。
她约了姆林夫人来聊天,跟她散布,却意外的发现本来自已以为的王牌根本就不是她的王牌,反而因为种种原因导向神父。
到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悬殊了,神父拥有四方中的三方力量,以75%的绝对优势,领先只有25%的孤军奋战的校长。
可惜了校长本来是有优势的,却节节颓败,越来越显颓势。
所以当神父发现校长依然在抓住这件事情不放的时候,他理直气壮,底气十足的主动出击,发动了第二场战战役。
第二场战役这张战役已经不需要遮遮掩掩了,从两人一见面,两人就战火全开。
神父把所有的底牌摊开,逼校长放弃,双方的底牌明明白白的放在桌上,神父有绝对的优势。
神父高高的站着,窗外是电闪雷鸣,一如神父隆隆的炮火,强势的攻击。
校长坐在她的位置上,只身对抗神父的枪林弹雨。
战役打到这个程度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神父坐下开始写信,要求把校长调离。
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出手,校长就完了。
而校长是不会就这么缴械投降的,这时候校长甩出了最后一张王牌:舆论。
是的,在这张战争中,还有一股力量,是游离于所有实际的资源和实力之外的,那就是舆论。
校长告诉神父,她给教会打了电话,不是打给教会主教,而是打给教会的一个其他的修女。
她清楚的知道,神父今天能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句对不会是他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他一定有前科;而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人来说,如果校长把这件事情搞大,他会失去他所有的一切。
不管校长是否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只要闲话散播出去,社区的舆论会让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立足之地。
而事后的情节说明,其实校长根本没有打电话给教会,她的那些证据和那些王牌根本都是她捏造出来的。
而此时的斗智斗勇的两个人,赌的就是谁的心机更正。
本来咄咄逼人的神父此时失去了本来的气势,窗外的电闪雷鸣也停止了,双方终于停火,而最终的停战协议也已达成:神父自己提出申请,调离这个郊区。
校长巧用空空妙手,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机智四两拨千斤,大幅扭转败势,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多么美妙,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个剧本啊,虽然只有四个主要人物,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虽然主要场景可能只是办公室,小花园,而这场战争的惊心动魄绝不亚于任何用金钱和特技堆砌起来的宏大战争场面。
电影的结尾,修女校长孤独一人坐在雪地中,跟詹姆士修女聊天中,她终于奔溃了,坚强的她终于嚎啕大哭。
神父调离郊区之后,没有遭到任何处罚,反而得到了升职。
虔诚的信徒们一如校长,独自一人坐在冰天雪地里,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才是真正的真理。
所以校长哭了,她保卫了她的学校,却又一次被深深的伤害了,她的信念,她的信仰。
此时电影又重新回到主题,也即电影的名字-怀疑(Doubt).
这不是部趣味性的影片。
尽管我在100分钟内都几乎目不转睛,没有想要关闭。
它并未有一个新颖的主题,却在对话处独露锋角。
甚至于令人关注的并非谁被谁先说服,而只是享受于演员独有的爆发力。
从头至尾并未有多少台词的黑人小男孩拥有他专属的表情,以及他令人动容的母亲,亦成为一处亮点。
以上也许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理由,却不是它的全部。
老修女信奉于“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这句话曾使她第一次与神父产生冲突。
神父热爱创新,并且终要将陈旧的老修女思维推翻。
某阵风曾扰乱老修女维护平静的表象,却终将神父带走。
看上去,老修女比神父更固执,并且固执得必定只能容纳一种结局而不能放手。
有一种怀疑必须以肯定该怀疑作为结局才可收场。
否则他不走,她得走。
神父与老修女在校长办公室内的两场对话,循序渐进。
谁先愤怒似乎证实谁先心虚,可是被怀疑者与怀疑者的立场并不平等。
老修女明知自己并未握有切实的证据,却坚守怀疑的态度。
这一种态度仅是她要取胜所必要的。
正如她所阐述,如果对方不心怀暗鬼,何须在意她的咄咄逼人。
而对方既退让,必定因为心怀暗鬼。
这几乎是一个难以有答案的方程式。
如果神父作为一贯感性和仁义的面貌,神父的退让似乎很易解释。
他为保全黑人小男孩。
或者说,他为保全他曾留给教堂内所有人的美好一面。
如果老修女也作为一贯冰冷和苛刻的面貌,她最终的啜泣也很好解释。
她达到了她的目的,她丢失了她一直坚持的怀疑,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不久前,我爸在饭桌上问我,你是不是容不得别人有一丝差错。
因为此时电视上正播放某台晚会,而该主持人则是在不久前的晚会上曾产生口误的一位。
而我对其有微辞。
我回答,是。
如果一人曾偷过东西,我不相信他从此不会再偷东西。
同理,如果一人有过令我印象甚差的一面,我不相信他不会再露出这一面。
我爸叹气。
正如影片中小修女的叹息。
或者如神父百经煎熬却不得不垂首的眼神。
尽管影片中偏执的Doubt放入现实的前景会有些言过其实。
但它也并非不存在。
至少我也曾有因为我偏执的第一印象理论而使别人蒙冤的时候。
我也曾在睡梦前想起某一幕,而有一丝悔意。
Doubt的结局似乎是一种破裂性的结局。
看上去谁也不圆满。
然而它又或许可称得上圆满。
神父升职,黑人小男孩会待到六月进而升上高中,小修女依旧维持她的善良,老修女虽不至于改变许多但是她终将老去。
我不会忘记面对那一位年迈而失明的老修女时,她也曾产生过同情心。
这便是我所解读到的,Doubt。
关于神父与黑人小男孩也许曾产生的互动。
关于他或者他们是否GAY。
影片并不强调,我也并不想知道。
它没有刻意显现得光明,在太阳底下,所有东西却自然而然,都变得很清楚。
这个片子的片名〈Doubt〉:怀疑,疑惑,十分值得玩味。
看完这部片子,马上就想起了我多年前在自己一篇不成熟的小说里引用过的一句话:每个故事都有三种版本,你的,我的,真相。
这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女作家棉棉在小说《九个目标的欲望》里的一句话。
那本十年前读过的书现在我毫无印象了,到是这句被我引用过的话,始终象真理一样烙印在心。
我引用的时候,是用来描述男女之间模糊游移的爱情,而要讨论关于爱情是一本由误会编织的小说这样的话题,在我现在的年纪说来,又太无聊且无趣了,还是说说这部片子吧。
如棉棉这个可谓经典的句子所描述的一样,在这个发生在纽约教会学校里的“虐童事件”中,作为校长的修女阿洛伊修斯•贝维尔有一个属于她的故事版本。
教堂学校的年轻女修女雅各,无意发现班里的黑人孩子唐纳德从神父住所回来后,举止异常,且身上有酒气,她把这一奇异表现告诉给这位严谨到近乎冷酷的校长后,校长结合她偶尔从窗户里瞥见的神父拉住另一个小孩的手不放的镜头,她断定:神父布伦丹•弗林是一个道貌岸然的恋童癖。
为了保护教会学校里纯真的孩子不被这个变态玷污,她决心要把这个丑陋邪恶的家伙驱赶出去。
在神父布伦丹•弗林那里,也有一个版本。
这位慈祥仁爱的神父,接受了社会变化里的新思潮,希望教会学校能摆脱一贯的严肃刻板,用孩子的眼光、以孩子的视角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主张举行野营活动、在庆典上引进电台的流行歌活跃气氛,提倡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和孩子们相处,而不是一味的管教和规肃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
他告诉女孩子要主动表白爱意,他开导男孩子们怎么邀请女生跳舞。
他也特别关照被白人同学歧视的黑人孩子唐纳德。
而他的这些举止,居然被阿洛伊修斯•贝维尔这个刻板严谨到变态的女人的偏见误会。
这个女人出于让人无法理解的执着要调查事件的真相,要他承认自己五年内调换三个教区的理由就是因为自己干了肮脏的丑事。
而事情的真相呢?
剧中的两个故事版本各执已见,据理力争,似乎都与真相近在咫尺。
这个矛盾冲突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两位出色演员的精彩演绎下,扣人心弦。
究竟修女校长的判断是真实的,还是神父是无辜的?
我的感觉摇摆不定:神父对修女关于唐纳德事件的解释合情合理,无懈可击,说服了片中年轻女修女雅各和观影的我。
但修女校长却始终认为那是圆滑的狡辩,还不惜把唐纳德的母亲找到学校来查证。
在最后一个回合的较量中,修女校长拿出撒手锏,说她曾打过电话到神父前一个任职的教区查证,神父的换职,是因为他有丑闻,她扬言:如果神父不自己提出离开,她将无休止的调查下去。
神父无奈之下被迫离开教区。
这个时候,我又开始觉得修女校长的推断是正确的,虽然她没有明确指出那是什么罪孽,但如果神父真的是无辜的,他为什么要选择离开?
然而,片子却以修女校长的充满迷惑的哭诉结尾:其实,我并没有打那个电话。
自此,“虐童事件”的真相彻底陷入迷惑。
而我在对影片剧情的迷惑中,也诞生了属于我自己的故事版本:神父和唐纳德之间是清白的,证据就是影片中反复出现一个道具——神父压在那本圣经中的两朵已经干枯的小花。
这两朵小花,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就让我想起了理查德•张伯伦在《荆棘鸟》中扮演的神父拉尔夫,他也曾在圣经中压了一朵象征着他和梅吉爱情的玫瑰干花。
也许,布伦丹•弗林神父也如拉尔夫一样,在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禁忌之恋,那是他唯一一次对上帝的背叛,让他备受罪孽感和思念的交替折磨。
在修女威胁提及他的“丑闻”时,他畏惧了,他害怕身败名裂,终于选择离开。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无辜的人。
片中两位主角在锋芒对恃时的对话也表达了这一点。
神父问修女曾经犯过不可饶恕的错吗?
修女点头,随即说:我已经忏悔过了。
神父说:我们都一样,我也忏悔过了。
在现实中,象阿洛伊修斯•贝维尔修女一样固执的人,大有所在,或许仅仅是一个误会,就会不吝以最恶毒的想象推断某些善意;同样,现实里,也不乏象神父一样被曾经的错误枷锁一生的可怜人。
非常欣赏影片的精巧布局。
尤其是布伦丹•弗林神父的三次公开布道,一次关于迷惑,一次关于谣言,一次关于被风带走的生命,与影片剧情紧密衔接,别有深意,值得回味。
怀疑如同没有航际的远行。
它的进行似乎随时随地都将被终结,这种状况一旦开始就无休无止,过去它所坚信的成为一块绊脚石,为了推翻一种旧习、信仰的盲从,为了找到新的价值趋向——还没有什么能给它下定义,还没有什么跟得上它迫切诞生的势头——它发出的声音,仅仅是问候,就像是种质问,它带来的第一种局面就像是种僵局。
老修女中了她自己的圈套,她希望找到的佐证不是使事件得到澄清,而是证明她所遵从的礼法,不可继承的私人物品。
没有人能从这种礼法中得到恩惠,别人不知道这些是从何而来,特别是在一种指控中,人们需要谨慎,躲避各种冲突,因为生活的责难比宗教的责难更为严厉。
====================================================================== 老修女在最开始一声意味深长的“Yes, It does”中预设了自己假象的事件,之后她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假想,虽然到最后大家可以看到老修女确定的语气已经缓和多了,但是她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假想,以至于不惜被自己的假想——无由而生的怀疑,所折磨,痛苦不堪。
在整个过程中她所运用的手段都是非正常的,比如她最终向教父提出自己的怀疑时,教父说她应该和他的上司去报告;她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谎称自己打了电话给前教区的修女,以此为教父设下陷阱,虽然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运用特殊的手段无可非议,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老修女的处心积虑。
难道老修女的内心一直都是被黑暗的事物所掩埋的吗?
教父其实已经乞求了,乞求老修女给他一次重新悔改的机会,她怎么就没有对于教父的一丝同情呢?
我感到被留言的羽毛所惊愕的老妇女其实就是老修女自己,她内心无从驱赶的疑惑就是那无从去向的纷乱的羽毛。
在她的内心曾经飘悬的只是一片乌云。
如果那时她的心窗至少还是半敞的话,暖和流通的空气可以使乌云所透射的阴影慢慢驱散。
然而或许是老修女曾经遭受了无法想象的打击致使她坚决不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任凭内心的阴影无限地扩张最终吞噬了所有光亮的空间。
她或许在这个阴霾笼罩、在这个向下沉坠的过程中得到快感,但是当木目标达成时,她难道还能指望依靠这个阴冷的空间取暖吗?
老修女试图用伸出的冷刀去刺穿别人的内心,她以校长的身份去如同逼迫一般使小男孩的妈妈痛苦流涕地道出了小男孩在家里遭受的痛楚,一个小孩的母亲当然不愿意去接受对于自己的小孩所假设的凌辱,但是校长的冷刀划开了她饱受生活艰苦的沧桑的内心,她痛苦不堪。
于是老修女想如出一辙地划开教父的内心——她预设的虚伪的内心,然而教父显然有难言之隐,他被逼到了悬崖的边缘,以至于以乞求般的口气说“难道你没有犯过错误吗”。
教父乞求的是悔改的机会,修女看到的却是证实怀疑的机会。
我想说我不想太责备老修女什么,因为我不知道在老修女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们无法想象的。
我想说我从中得到的深刻启发就是当我们内心飘悬疑云之时,紧闭心门是将自己推向阴冷的急速下坠。
即使再没有力量,也要努力将那扇通向确实的、明亮的的心门用力推开,让自己的内心真真实实地有所感知。
=========================================================== 虐童疑云,在电影的开头神父布道时讲了一个故事,肯尼迪遇刺,使全美国人民陷入了恐惧,神父教导我们怎么走出恐惧,那就是和身边的人一起,相信身边的人。
其实没人知道故事里究竟有没有人虐童,只是显现出老修女与神父之间鲜明的立场对比,一个人走出了曾经的恐惧,另一个人则被恐惧所埋葬,直到电影的最后才被良知打动有所醒悟。
影片寓意就是要告诉大家,当你曾静做过错事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走出困境,重新面对生活,我们不仅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可以依赖身边的朋友,相信世界总是美好的。
(以上评论来自于2010年3月19日“独角兽电影沙龙”活动的讨论集结)
这是一个禁闭岛式的故事。
双重开放,无论怎样推断都成立。
英雄可能是神经病,天使也可能是魔鬼。
每一个人看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结论。
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上帝。
传统的电影,尤其是super hero的故事。
好人和坏人永远那么黑白分明,干掉坏人,世界就平静了。
坏人绝对不懂得伪装成好人好人也都是一眼望到底的高大全。
那些粗糙的情节传达的只是表象。
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永远也看不到。
真正重要的问题,我们到死也得不到答案。
在羽毛般满天飞舞的流言中真相到底是什么?
DOUBT精准的击中了这个问题,让我再一次陷入了迷失。
现实从来不是这样。
现实是,坏人通常有耐心,很温柔,并且非常的善解人意。
因为他很聪明,也只有聪明的人才敢变坏。
他觉得没有人比他更聪明,以至于能够看出他在做坏事。
他的聪明成了一种巨大的诱惑,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利用这种聪明来谋取利益。
他们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一步步接近他真正的目的。
他们得到人们的关注、同情、爱和信任。
他们名利双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并被千夫所指的坏人。
只能说,太过高估了自己的聪明。
而那些好人,却通常又臭又硬,不懂通融,脾气暴躁,惹人讨厌。
却很少有人想到,正是因为这种倔强的性格才能让他们严格的恪守道德的底线。
他们没有小聪明,倔强的只剩一根筋。
像孩子一样不经思索就脱口而出。
他想要保护,却伤了人。
他想要奉献,却令人感到束缚和压抑。
在一次次的伤人伤己中,他们变的越来越古怪,冷漠。
所以你知道,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
只有聪明人和笨人。
神父显然是个聪明人。
他最后的离开,可能是出于两种考虑一,他真的是个猥亵男童的人,害怕修女掀出他的老底。
二、他担心修女锲而不舍的调查,会把更多人卷进事件中。
最终不管他做了还是没做,那个孩子、孩子的父母整个学校以及他自己本身的声誉都会受到不可挽回的影响。
因为人们只愿意相信坏的事。
所以无论他是圣人,还是魔鬼?
他都会选择离开。
这就是电影中最令人迷惑的部分。
艾修女是聪明人吗?
很难说。
但显然她的聪明没有神父来的让人舒服。
即便她拥有很好的动机,人们也不可能喜欢她。
她的清高,刻薄,扑克脸,一丝不乱的修女服。
都容易让人瞬间产生一种印象:变态老处女。
尤其在她与黑人妈妈谈话的那一段中相信很多人对她的厌恶会达到巅峰。
可是,编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她又安排了许多细节显示出艾修女的善良。
比如她会替瞎眼的老修女隐瞒,为了让她老有所终。
这样看来,她似乎并不是一个仇恨世界,良知泯灭的人。
所以,她对神父的态度就更令人无法理解,扑朔迷离。
难道,她真的是那个唯一洞悉真相的人?
如果不是,那么她的内心又将是一个多么幽暗而恐怖的所在?
她最后的那一哭,简直令我毛骨悚然。
James修女,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人物。
她像是一张白纸,是导演设置的空白人物。
她矛盾、困惑、不断摇摆她一边激动的和艾修女争执,为神父辩护。
一边,她也开始学着像艾修女的样子去训斥孩子。
她的迷失如此真实。
她代表了我们面对荒谬的生活时那种绝望的困惑。
她是一个形而上痛苦的具象化体现。
黑人的妈妈,虽然只出场了几分钟,却是一个层次极其丰富的人物。
她像一只受过重伤的野兽,整个人是收缩的,谨慎的,极其没有安全感。
她像是曾经瞥到过什么极其可怕的东西,而从此对此讳莫如深。
她知道她的儿子是同性恋,并且可能还在遭受侵害。
但是她选择了逃避,视而不见,因为无法承受。
所以当修女试图引导她说出这真相的时候她表现的极其愤怒,这种愤怒其实是恐惧的集中爆发。
她用尽全力想去遮盖和保护这种平静的表象。
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无能为力,却又深爱孩子的母亲。
这一类故事的可怕,就像是青翠的草地上你正好好的走路。
然后凭空遇到一个陷阱,人就掉了下去。
镜头,却还只是停留在那片草地上。
明媚而空白,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只有你知道,你已经掉下去了。
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在黑暗中,不断坠落。
电影结束了,而你还在坠落。
没有光,没有底。
能够安慰你的,只有沉睡。
坠落,沉睡。
不要呼喊,不要求救,不要睁开双眼。
在噩梦和美梦中,等待我们最后的结局。
Doubt,这是这部电影的命题,并非是虐童,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被肯定。
神父有没有性侵犯这个黑人孩子已经不重要了,事实上他保护了这个孩子,即使侵犯了,也是相互情愿的,神父还是善良的,从他的教育方式上就能看出来。
善良的人会做这样的事?
人都会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事。
影片关于种族关于同性,黑人小孩就是同性,至少对对他好的男人(神父)又种安全的依赖感。
而神父平时较为随性的行为,爱留长指甲,喜欢吃糖,经常和男孩子们有身体接触,这些在今天的人看起来毫不注意的行为,在当时修女的眼里,就会演绎推理出一个结论,在当时的社会,尤其是在教会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时有发生的,所以才会有样的推理。
我承认在我开始看《Doubt》之前我一点也不怀疑我将看到一部黑暗的、亵渎神的影片就像《Bad Education》一样,猥琐的神父强奸了侍神的男孩子所以从神父登场开始我就在挑剔地打量着他的言行试图寻找一个贱人的影子Totally failed.只有一个仁慈宽厚的形象于是我想:“哦,他真是衣冠楚楚、人面兽心。
”即便自认为捍卫正义的修女迂腐愚昧固执到让我厌恶的地步。
黑人小男孩的母亲的出现情节急转直下趋于崩溃的母亲爆出了内幕:“你不能责怪上帝赋予他的天性... ...”是的,那个男孩子是个天生的gay.我疑惑了,神父与小男孩两情相悦?
那么这个电影又想探究什么!?
神父并没有胁迫小男孩什么小男孩似乎也并无过错修女的世界观濒临倒塌。
当自觉受到不公待遇的神父找到修女质问时影片的矛盾被推至高潮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人修女所坚信的神父所承受的质疑就在两人的争执中走向死角面对激动地修女,神父很疲惫:“我不能什么都告诉你,你明白吗?有些事我不能说。
”他摇头:“即便你不认同这样的辩解,记住,这世上存在的一些事会完全超乎你的理解范围。
即使你很确定,但那只是你的感觉而非事实。
”这段对话颠覆了我对这部影片肮脏的想象。
它在讲一个包容的神父对抗着整个基督教的迂腐而非一个正义的修女对抗有着猥亵男童的神父的男性基督教集团,像她以为的那样。
我很羞愧。
我甚至质疑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虐童疑云》这完全是个莫须有的卖点,而它的原名——《Doubt》人性的缺陷盲目的自信随意的猜忌。
这甚至使得一个应当是仁慈善良的修女怀疑了一个神父的同情是他猥亵男童的谎言。
多么可怕!
Doubt完全的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我们清醒的认知最终,无辜的神父仍然迫于压力调了职临走前的布道发人深省他说人的一生总有无法揣测的风在你背后掌控着你,他即将被风带走。
而那个信誓旦旦的修女在影片的最后终于是崩溃:“I doubt...”她哭,“I doubt”她很可悲,背弃了上帝的旨意暗自怀疑他人却无法让自己确信。
可以想象她的余生。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除了探讨了质疑这个人性的弱点。
还讨论了另外一个敏感话题——在绝对禁止同性恋的基督教环境下一个神父的包容和努力但愿某天可以看到他的结果。
电影的开头,神父在布道,他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一个孤独的人,沉溺在自己的绝望中,没人知道我病了,没人知道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没人知道我做错了事情;这是一种被隔离的痛苦,像是你站在玻璃窗前,窗外是幸福无忧的人们,窗子里面只有你孤零零的一个人。
这是肯尼迪被刺第二年的美国,二战后安定下来的美国人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在这种“黄金时代”中,有些不安定的因素在蠢蠢欲动,肯尼迪遇刺代表着旧时美国清教徒的传统守旧与遵纪守法正在消逝,人们却没有找到新的如宗教教义一般万能的人生哲学。
20世纪60年代初,以披头士为代表的新一代的革命热潮风雨欲来,宗教将逐渐失去以往那种一手遮天的控制力,但是在影片发生时,片中的人们当然还没有感觉到,至少没有明确的感觉到这种反叛的力量。
孩子为了赶去做祭童而拒绝给老人买烟,弥撒日教堂里聚满了男女老幼,宗教依然在他们心中留有位置,相当重要的位置。
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在铺垫,弗林神父对孩子的宠爱,阿罗伊修斯修女的严厉与保守,詹姆斯修女的温柔与不成熟等。
事情还是发生了,先是詹姆斯修女看到神父将汗衫放到黑人学生唐纳德米勒的衣柜里,而不是当面交给他,然后是唐纳德在跟神父会面之后,带着酒气回到了教室。
他的“班主任”詹姆斯修女十分担心,立刻将这件事汇报给了阿罗伊修斯修女,后者立即由此联想起了当初看到神父和学生们“寻常的举动”,甚至暗自认定这件事可能是带有恋童色彩的。
那个时期确实在美国接连发生了几起天主教神父恋童的事件,在当时美国保守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丑闻其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阿罗伊修斯修女的假设并不是空穴来风。
接着,修女和神父的一场恶战就慢慢拉开了影片中文译名是“虐童疑云”,明显给人先入为主的偏见,看完之后会纠结于神父到底有没有和唐纳德怎样,但是其实片子的英文名就是一个简单的“Doubt”——怀疑。
简单的说,就是阿罗伊修斯修女的怀疑。
作为一个女人,她之前有过婚姻,但是丈夫却在二战中死去,很明显,正是失去爱人的痛苦让她决定侍奉天主。
而绝望女人的信仰,大家都知道可以有多虔诚。
正是这样虔诚的修女,先是把神父——自己的上司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旁敲侧击,希望对方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神父承认当时唐纳德确实是因为偷喝祭酒而被神父叫到办公室问询之后,修女依然不相信他。
甚至找到了唐纳德的母亲来到学校,希望获得家长的支持。
在唐纳德母亲希望这件事不了了之的时候,修女为了保证唐纳德平安升学,居然越权自己去其他教区调查弗林神父的过去。
这下终于激怒了神父,两人在办公室里产生了片中最为激烈的一场争吵。
之后,神父终于被修女的执着击败,决定申请调职。
在片尾的时候,阿罗伊修斯修女第一次对年轻的詹姆斯修女承认自己为了扳倒神父,居然撒了谎,而这在天主教义中是甚为严重的罪过,(《神曲》里讲生前撒谎的人要下地狱,并且割掉舌头作为惩罚)。
她终于在詹姆斯修女面前哭出声来:I have doubts,I have such doubts.(我有怀疑,我也怀疑我是否做错了)这是一个完整的女斗士的形象,她懂得怀疑上司,特别是作为主的使者的上司的危险性,她也知道为之撒谎的代价,而最让人绝望的是这种怀疑可能是错的,可能是无望的。
她就像是神父在开头时候说的那个人,她是绝望的,更可怕的是她是孤独的。
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惶恐,第一次和神父交锋,她因为没有坐到自己办公桌前的位置而略感失望,并且用了开窗子这个小动作夺回了自己的位置。
她为什么执着于一个位置?
因为她惶恐,她的内心在遇到这件事也是没底的。
但是她一个人坚持下来了,即使胆小的詹姆斯修女对她大发脾气,即使唐纳德母亲也不肯出面支持阿罗伊修斯修女,她依然坚持下来了。
这不正是为了孩子?
正如她对神父所说的,我有权涉足教堂之外的事情,只要我觉得我有必要,只要我可以把事情解决,否则我就会下地狱。
和弗林神父的宽容教育相比,也许阿罗伊修斯修女的这份爱更加深沉,更加厚重。
另外,我查了一下,阿罗伊修斯修女的英文原文是Aloysius,这是一个常见的德国男士用名,而他的原意是famous warrior,即著名的斗士。
我想这个设计决不是编剧随便制造的。
本片改自同名百老汇舞台剧,后者自上演以来连演500多场,荣获一系列大奖。
我想其意义决不仅止于一次宗教的丑闻,而是关于阿罗伊修斯修女的挣扎,一边是由神父(我说的是神父的身份而不是神父个人开明的思想倾向)代表的自己的信仰与对宗教的信任,一边是自己与生俱来的观察力与良知。
是依据自己的常识与传统观念?
还是依照自己的观察与内心的呼唤?
几十年来,美国经历了不断地进步与经历创伤,世界已然变了模样:冷战结束,称霸世界的美国面对的是全世界的依赖与仇恨,在传统逐渐沦丧,新的传统依然没有建立的时候,到底如何来面对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问题无时不刻在叩问着每个美国人的心,而这正是《Doubt》所尝试阐述的。
回到神父到底有没有和唐纳德有越轨行为,我觉得编剧还是偏向于有这样的事情。
虽然他(她)只是把这个事件作为导火索,并且在设计上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方法,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大的遐想空间。
神父在教男生打篮球的一场戏中,特别的给男生看了自己的指甲,他说我喜欢把自己的指甲留长一点,但是一定要保持干净。
这就暗合了他虽然有违背传统的倾向,但是行为依然受到传统的制约。
很微妙的是,在詹姆斯修女跟神父对峙的一场戏中,修女问神父,那到底是不是真的,神父说,什么是不是真的.修女说,你知道我问的是什么.神父说:no.神父的话不仅含糊其辞,而且这里用了歪斜的摄影角度,造成一种相当不安的气氛,我想这不仅仅说的是詹姆斯内心的不安(她从头到尾都不安),应该更再说明了神父心中的不安.他自知自己的话里故意留有逻辑漏洞,这样故意为之的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在神父和阿罗伊修斯修女的最后一次对峙中,神父问修女,你做过错事么?
做过,修女说,我忏悔过了。
神父说,无论我做过什么,我也忏悔过了。
很明显,这是一种妥协,甚至可以看做是承认了自己的行为。
当然,这不是电影的最终中心,所以也只是适可而止。
其它:片首的时候,给一面镜子来了特写,这面镜子刚好反射到了神父的讲坛。
之后这种方法被修女用在教师中,以监视学生的行为。
前后呼应,是否一开始就暗示着即使是代表着宗教的神父也和上课不老实的中学生一样?
meryl streep果然是老戏骨了,短暂寒暄之后迅速的收敛笑容,和神父的对峙时候的沉着与激动,面对唐纳德母亲的麻木时候的震惊与束手无策,一场场都表现的相当到位。
Philip seymour hoffman一直都是让人厌恶的演技派,明明长的像个白血病人,还整天跟帅哥搭戏,还专爱挑变态的角色演。
几场和meryl的对手戏真是太过瘾了,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
amy adam演出了小修女詹姆斯,也算可圈可点。
虽说片中好多小演员都长的很养眼,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胖嘟嘟的康罗伊,抿起嘴的样子让人想要捏一下,特别是他应和着阿罗伊修斯修女“go,go,go”的节拍,撅着小屁股跑回教室的样子,真是萌死了
太闹心了。。。明明就不确定嘛也不找证据也不问人就一口咬定别人就是你想的这样,这他妈不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什么?那么多影评还在那里大扯特扯疑惑是信仰啊什么东西的,除去演技我觉得这电影打一星都嫌高。
编剧可以写个文艺温情的修女的故事,偏偏写这么个不三不四的垃圾剧本
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好,尽管让别人说你没深度好了。
太关注男女主角,结果把剧情给忽视了
【B】对于性侵讲的很隐晦,演员和对白撑起来的片子,强大的戏剧张力全靠角色撕逼,剧本也不错。 电影花了不少笔墨把天主教学校体现的刻板严格,笑了,导演您有朝一日来内地的中学体验下……
看不懂。。。。看完大家的评论后发现不是我肤浅。。。。是这个片子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深意。。。。大家所言跟我所想也差不多。。。虽然算个哲理。。。。但有故弄玄虚之嫌。。。。外加奇闷无比。。。。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别好的来。。。。。
显然改编成电影后没有语言的感染力了,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爱这部电影
不管犯了什么错,我们都在忏悔者的治愈手中.
完全没有什么好看的。多虑的女人,打小报告的女人
虽然梅姑演技精湛 但。。前半部分真的有些沉闷
没看懂
睡了20分钟竟完全几乎没有错过任何精彩让我茫然不知所措,演技是唯一我没给1星的原因。
美国电影经常会以律师、教师、牧师为主角,因为这些人可以在一个场合,合情合理地大篇幅演讲、说教、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当然,美国人的价值观是牛逼的,普世的,这个我接受,可问题是,艺术不是用来图解政治、传递价值观念的工具。美国人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说教,像欧洲人那样去理解艺术、尊重艺术呢?
梅姐和众多出色演员的精湛演技真让人折服啊,我觉得故事很清晰,很容易看懂,帅神父可真性感啊,怪不得那黑小孩喜欢他呢呵呵!最后的音乐也很好听!
好久没看得如此过瘾!三大演技派飚戏,台词张力十足,梅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戏,气场十足!怀念PSH,我们痛失如此一位亦正亦邪的老戏骨!AA也把一位涉世不深,善良羞涩的修女展现得浑然天成。台词和表演撑起来一个本悬念不大的故事,戏剧张力容不得走神,有兴趣了解宗教学校的构造和传统。
我承认我不是很看得懂,谁让我没宗教信仰呢~不过我就是喜欢hoffman,爱咋咋地~
“作为一种联系,疑惑可以像确定性一样有力。当你迷失之时,你并不孤单。”Doubt can be a bond as powerful and sustaining as certainty.When you are lost,you are not alone.
二星半 感觉确实不怎么样 明星确实眼熟
老修女的精神世界显然还在中世纪,逼问拷打,然后把对方绑柱子上烧死,仅仅凭自己的臆想。她之所以敌视牧师,是因为牧师对孩子们有一种现代方式的爱,这与老修女高高在上的落伍态度正好相反。她还好意思撒谎说黑孩子在学校没受欺负,这种神职人员,神职精神没去做,倾轧挤兑别人倒拿手。
让我想起了陈泰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