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灰飞烟灭第一季衰仔也有春天狮子王:木法沙传奇大力杀手波派橘色奇迹灵异空间汉娜·蒙塔娜第四季亚森·罗宾第三季疯狂人字拖蝴蝶梦狄仁杰之焚天异火海岸线摩天营救花楸故事极端邪恶黑侠2电击女孩美国刺客再见,布莱克先生如果我是有钱人卖命亲爱的医生画壁之消失的校花赤眼妖姬伦敦女孩第一季绝密战境家有分手小专家八号巴士圣诞投爱钻石岛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

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

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

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

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

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

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

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

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

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

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

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

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

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

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

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

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

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

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

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

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

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

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

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

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

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

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

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

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

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2 ) 平民百姓的战争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

乍一看上去,这部片子感情基调十分悲壮,悲壮中还透出几丝英勇就义般的英雄气息。

所以很多人看了以后就是愤怒和不解:这是在歌颂日本鬼子很伟大吗? 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部电影演的不是日本军人。

我的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很可笑。

该有人向我吐槽了:“一部讲硫磺岛守军的电影,洋洋洒洒那么多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不是描写日本军人是在描写谁?难道是描写美军吗?”我们不妨来好好分析一下吧。

题目是什么?“硫磺岛的来信”。

题目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信。

而主角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主角是一个胆小如鼠,瘦弱不堪,枪法极差,意志力不强,经常被上司欺侮,十分无能又略显几分懦弱的非常卑微的日军小兵西乡。

这样一部战争片却要用“信”来做题目,这样一群凶残狂热的日本士兵却要选这样一位当主角,这就足以说明,导演要描绘的重点,其实并不是日本军人。

主角是日本军人吗?我觉得不是。

纵观主角西乡的种种作为:开小差,不停的抱怨,枪都握不紧,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被上司视作一个笑话;没有什么家国大义、玉碎激情,从不把天皇板载之类当成圣经,脑子里只有他的老婆,他的店,还有他那没出生孩子;别人以效忠为荣,他却天天想着回家当逃兵;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军队里最糟糕最窝囊的士兵,一个最不是士兵的士兵。

但这就是主角,这就是他的人生。

老百姓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每个普通人不都是这样吗?老百姓不就是要活吗?谁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妻子要生产了,有哪个男人不牵肠挂肚?但是就是这样,他被强制贴上了标签,带上了头盔,作为军人被输送到了战场上。

你让这样一个瘦弱不堪的小商人去做英雄吗?你让这样一个从来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城镇居民去硫磺岛这种恶劣的环境当军人吗?什么皇恩,什么玉碎,什么决战,他不懂。

他只知道本土有他的妻子。

他要回家,因为他的妻子需要丈夫,未出生的孩子需要父亲。

他不想白白送命。

他从不希望名留青史,从不愿意抛头颅撒热血进献什么赤城之心,因为他只是个普通人。

再看看本片中的其他角色。

清水,和主角一样做逃兵的“窝囊军人”,一个想念母亲的儿子,最后被惨杀;还有野崎和柏原,同样是两个平民百姓,一个被疾病折磨死,另一个身子被炸碎……他们其实都很普通。

穿上军装,他们就是喊着口号的狂热军人,脱下衣服,他们其实就是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服装店老板、面包师傅。

本片有一位真正的军人,也是所谓的英雄,就是粟林中将。

关于粟林忠道其人,在现实中其实并不是仁慈之流,他也血债累累。

但是他重视士兵的生命和写家书是确有其事。

本片为了艺术性对他进行了一定的美化。

粟林的形象其实只是一个标杆,一个影片感情基调的映射。

而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看到,粟林其实也是一个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热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影片的末尾,在看到象征着粟林荣誉的m1911被美军嬉笑着拿走以后,西乡终于爆发了。

胆小如鼠又瘦弱无力的他,就像猛兽一般,手持一杆铁锹就冲了出去,不顾一切的像美军士兵狂砍。

这一刻,西乡这个人物的刻画达到了高潮。

身为一个日本人,他不能忍受日本军人的荣誉被外国人轻蔑的拿走!身为一个被照顾过的下属,他不允许他最尊敬的长官被侮辱!身为一个老百姓,他要宣泄被迫离乡的愤怒!西乡疯癫一般狂抡那杆铁锹,最后却被美军士兵一棒打倒在地。

一切终于平静。

醒来之时,他已经躺在了美军舰船的甲板上,做了战俘。

这就是西乡,平民老百姓西乡,面包师傅西乡。

蚂蚁一样无法力挽狂澜的小人物,千千万万被迫卷入战争阴霾的平民百姓的缩影。

这就是本片描绘的战争,一群平民百姓士兵深陷战争泥潭以后的悲惨与悲壮。

最后,那一封封来信,只是感情的载体,是这些被迫加入战争之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3 ) 家书

战争本身就是个悖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而拿起的武器,可每扣动一次扳机,都有可能使另一个家庭失去幸福。

当两个人手握钢枪的男人相对而立的时候,那任何一家的幸福都是以对方家庭的痛苦作为基础的。

有信仰有忠诚的军官在为国鞠躬尽瘁时尚且对家人心存愧疚,更何况那些被临时抓壮丁没有太远大理想,只想陪着老婆孩子幸福生活的普通一兵了。

最后的胜利永远只属于国家,而参与到战争中的个人无论结果都是失败者,因为他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4 ) 可惜我是中国人

如果我是美国人,我一定会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整部电影叙事流畅,人物刻画到位,配乐精彩,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

如果我是日本人,不是极端的右翼人士的话,我也会为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电影中描写的日本兵角度是人的角度,对于日本人很好接受;还体现了日本军队在陷入绝境之后,表现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带来了军国主义的反思。

只可惜,我是中国人,这注定了我无法用一种淡定的态度去审视这场战争。

我就是带着我的民族记忆来看的,摘不掉有色眼镜,隐藏不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我最多只能给到四星。

先无知一下,之前只知道这部电影还算有名,海报让我以为这是一个送信的故事,呵呵,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知道自己多半是臆断了。

只是我想或许如果电影只是刻画了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一封家信的辗转,再配点曲折,老套是老套些,但多半会让我的接受能力会更强吧。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军队在二战后期,遭遇反攻,守卫硫磺岛的故事。

这些士兵大都是普通意义上的人,面包师,家里开服装店,甚至有场西和栗林这样,有人格魅力的人(虽然貌似他们都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美国人还真是)。

这样的刻画,我一点也不反对。

影片导演的意思,多半还是在控诉战争本身吧,一方面是对日本文化当中极端的方面有一定的批判,另一方面,似乎也表现了作为一名军人在面对祖国被威胁时的骨气。

这样的两面性抓得还是不错的。

电影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场西念美国士兵sam的家书(虽然我以为一个有脑子的军官是不会念出来的,因为这多动摇军心啊,汗)。

呵呵,暂且忽略上面说的问题吧。

这封信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它很普通,就像清水说的,和我妈妈写的一样。

是啊,这些美国人,和他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人,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为什么一样的人要这样杀得你死我活?

电影中,书信是贯穿始终的,也正是书信,将这些士兵都还原成了普通人,或者这是在控诉战争这个机器是如何剥夺正常人的小生活吧。

所以看完这电影正常的情绪,多半是深深的同情,并且带着一点点沉思。

显然,我做不到。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在这场战争里,这些日本兵,他们是以反抗者,保卫国土的形象出现的,那么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呢,那些拿着刺刀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士兵,他们会写什么,今天我们杀了几个人吗,还是若无其事地讲着其他快乐的事呢?

难免说到了另一部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虽然很多人不待见它,因为一个日本兵的视角,一个人性化的描写。

不过,我对这样的角度并没有什么异议,正像导演说的,我们现在不应该用受害者的姿态贩卖自己的痛苦,而是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

一直记得电影中的一幕,屠杀中国俘虏和这群日本士兵在河边说笑生活镜头的衔接,看得我心中震动,脱下军装,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他们多么普通啊。

魔鬼对人残忍并那么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人的残忍。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心中总有一些别扭的原因了,导演和编剧探讨的是作为防卫者,甚至是弱者的日本士兵的状态;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发起者,他们主要的身份是侵略者,对于我的立场而言,从前面的角度去考量这场战争,显然不够深刻,多少也带了美化的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说,《南京南京》在思想上可说是高出了一筹,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之所以被批判成献媚,是因为这种反思不是侵略者本身做出的,而是我们一厢情愿加诸的。

我更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日本人自身的反思,关于侵略、屠杀、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日本文化传统。

至于时间,呵呵,我一点也不乐观,从目前来看,他们还很难有勇气做出这样的批判。

另外,我想多嘴一下,这个世界,没有正义的战争,只有不正义的战争和为了反抗不正义的战争而进行的战争。

但凡战争总是畸形的,即使是非正义的反抗者,也会让仇恨抓住,变得残忍,尽管我们总是允许这样的。

战争也会将这人性中最丑恶最黑暗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它们一般是在侵略者的身上展现得淋漓精致。

战争最可悲的地方,大概就是让双方忘记了对方,和自己一样是人,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吧。

 5 ) 请问,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为了正义,真正的正义。

"伊斯特伍德借母亲给士兵的家书两度说出了这句话。

可是战争会有什么正义而言。

日军誓死守住硫磺岛,为了挡住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可是,对于中国,他们却认为进攻是一种荣誉,掠夺是应该的。

这就是丑恶的强盗逻辑。

所以尽管整个片子都贯穿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被人化甚至是美化了的日军,但看到几乎所有日本人死掉,我还是笑了。

伊斯特伍德估计要哭了。

抱歉,我是中国人,就算是很狭隘,我也没有办法爱或同情日本人。

 6 ) 要是日自己人拍的就神作了

先吐槽一下片名,原来日语里的信是写成手纸吗?

哈哈哈。

该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用一个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反映战争的残酷,串起对战争的反思。

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每个人的故事小而触动人心。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是美国人。

我还以为日本人这么黑自己的,原来是美国人拍的啊!

难怪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在美化美军,黑化日军,原来如此,再扣半星。

要是日本人拍的就神作。

 7 ) 这些历史背景你看需要了解下

挺好的片子,历史上的栗林是日军将领里面最西化的,因为早年曾有一段美国经历。

刚出场时,确实给我一种美国大兵的感觉、再加上宽容待兵,还有点担心他不够”日本“,看到后面还是放心了,因为最后带头自杀式冲锋、为天皇玉碎。

如果没有点历史背景,看着可能会比较累。

首先,二战中的日本军队深受军国主义荼毒,出了名的不要命、绝对忠诚于天皇,绝大部分的将领都是伊藤那样的人物,对手下非常残酷、一心想着为天皇玉碎,与这时候的栗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次,日本兵也是,日本兵在二战中是最不要命的、肉搏能力世界第一,最为典型的就是自杀式冲锋。

西乡的出现的确形象化了日兵,让人觉得,哦,原来日本兵也有怕死的,实际上在之前的很多影片中,日本兵已经形成了凶残、无情、不要命的脸谱化形象,就像伊藤手下的大部分玉碎的士兵,这个人物的出现把日本兵变成了一个“人”。

还有,硫磺岛战役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战役,一个非常小的岛,美军预计能5天拿下,结果打了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地道战”。

地道战二战时在中国战场屡见不鲜,但是被日军自己使用,在太平洋战场上还是很稀奇的,当时的绝大部分日军将领是不会想出这种战术的,他们的普遍想法就是挖战壕、埋伏到前滩。

如果这样做,美军五天肯定拿下硫磺岛,毕竟十几艘航母、几十艘战舰、几百架轰炸机,分分钟把20平方公里的小道夷为平地。

然而因为日军采用的地道战的防御战术,让空袭、海战没起多少作用,只能登陆陆战,却因为日军在暗处地道里难以进攻,从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总之,栗林和西乡这两个人物刻画得非常好,可能因为有些历史背景影片没有做深入交代,影响了不少人的观影感受。

我想起陆川的《南京南京》里面的那个日本兵,与众不同的莫名其妙,陆导演,还是要向经典多学习学习啊。

 8 ) 为什么还是有战争呢?

前半部分更让我绝望,可能是有种刀永远悬在头顶的感觉,明明是海岛空气却永远干燥,明明是夏天,天气却总像阴冷得不行的冬天的阴天。

那些口号在我听来都太过无力,像知道自己濒临死亡最后的安慰,战争中叫人心甘情愿的牺牲太过让人绝望了。

后半部分打战给我更多的感觉是麻木,人都不是人,明明平时会哭泣的离别和鲜血最后变成麻木的理所当然,最后我都被这该死的氛围笼罩,也变得麻木,不管怎样的结局快点到来吧。

毁灭就毁灭吧,我已经忘记了一切鲜活的东西,我的世界只有一片灰白。

怎样都给个痛快吧,我真的已经看不到一点色彩了。

我仅仅只是感受电影的氛围就已经如此绝望了,难以想象真实的战争会有多绝望。

我说的是任何一场战争,都是这样让人绝望。

为什么有无数次这样让人绝望的战争,为什么明明都不了解彼此,人还是喜欢给人划分阵营,硝烟四起呢?

 9 ) 尊重对手

似乎导演们成其为大导演,都要拍部二战电影。

斯皮尔博格拍《拯救大兵雷恩》,吴宇森的《风语者》,甚至连冯小刚也开始《集结号》。

而我对于战争片,尤其是二战片是来者不拒的。

这是因为除了身体内雄性好战因子外,战争的激烈冲突场景中让人看到集中显现的人性、勇气、智慧、暴戾、惨痛、悲伤、离别……硫磺岛战役的故事已相当有名,以美国人讲日本人的故事来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成功的,对日美友邦之谊作出了贡献。

斯皮尔博格的《艺妓回忆录》好像不怎么被日本人受落。

这次的影片开始以地球人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关怀起敌人的人性来。

“这是个秘密,我一定会活着回来”“如果日美对战,我一定遵从信念”“那个美军士兵母亲的来信与我的母亲有何区别”“我曾参加1932洛杉机奥运会,那些美国的大明星曾经来我东京的寓所作客”。

抛开战场上的敌我,人是一样的人,有一样的父母妻儿,一样的爱恨情仇。

子弹不长眼睛,中弹的是一样的人类的身体。

可一但有纷争,人类还是一样的立马气急败坏地抄起家伙来。

对于日本这个即曾是偷袭击珍珠港的贼又是同盟的友邦,美国人的情怀是复杂的。

显然这与我们的论坛上愤青们对日本除了仇恨还是仇恨的情怀,是不同的。

而与此同时的现实中,美国人依然在中东枪杀着伊拉克人和被伊拉克人枪杀着。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而你的国家与我的国家对战时,“我会遵从我的信念”“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

”“这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真正军人的信念”。

电影给我更大的感触是尊重对手,对手是一样的人类。

卡夫卡说:“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事实上,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扬长避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了解对手需要冷静地分析对手、尊重对手。

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对手。

所以它们总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尊重对手的例子。

2003年,横须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一个叫佩里的美国将军的活动,而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

 10 ) 灭绝人性的战争,只想记录几个心存柔软的男人

只想记录几个心存善良,柔软的男人:1,清水:对一只小狗和一户孤儿寡母的哀悯让他被逐出了宪兵的队伍,被”发配“到这个满地毒虫的小岛。

他说,原来美国人和日本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他们的母亲都在写着同样牵挂儿子的滚烫的催人泪下的书信。

2,西竹:西乡眼中充满男性魅力的奥运马术冠军,这个轮廓刚硬的男人,却会为倒在战火下鲜血淋漓的马流泪,他把仅存的一点救命的药给了生命垂危的敌军俘虏,用枪弹结束自己的生命则是为了不成为属下的累赘,是为了尽到自己做为一个军人的责任和职守。

——一个有情有义,硬骨铮铮的汉子!

3,西乡:一个柔弱的,没有实战能力的面包小师傅,却被残酷的战争发配到满目疮痍的硫磺岛。

他是一个打枪不准,面对惨无人道的军律会恐惧,会抱怨的不及格的士兵,可就是这个在军队从来没有被当做”男人“看待,受尽凌辱的男人,对将自己从屠杀下“拯救”出来的栗林上官视作自己生命中誓死捍卫的朋友,在强大的美军枪支包围下,这个柔弱的男人挥发出让人震撼的无惧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爆发来自于他单纯善良的本色,来自于对朋友义气忠诚的恪守。

和他们相比,那个在西乡们面前趾高气扬,残酷地对待同胞,欺凌弱小,牺牲手下一群有血有肉的士兵来效忠天皇的军曹,那个挥舞着鲜血淋漓的屠刀,信誓旦旦地要为天皇战死到最后一刻,看起来似乎强大无比的爱国上将中佐,却在面临美军枪管的那一刻,双手战抖地哀求不要开枪——在生死最后关头的考验下,两相对比,什么才是真正高贵的人格,什么才是值得铭记的人性,我想,只要是认真反思过电影的朋友,心中自有答案了吧。

数十年的岁月慢慢抚平了战争留在人们心中的创痛,硫磺岛的太阳日复一日地升起下落。

当年战火下血与泪的呼唤,似乎如游魂般在夕阳海水的激荡下徘徊在人们的心灵,——战争和军国主义对人类的伤害,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对人性的扭曲,人类的自相残杀,是一出永远不会落幕的人类悲剧么。

——所幸,在极端灭绝人性的战争环境下,还有这些保持善良本色的人们——清水,西竹,西乡,你们是卑微渺小的败兵,但你们却坚守了人格的尊严,你们心底善良的火花会照亮漫漫长夜,你们的鲜血印证了“国家/民族主义者”残酷狰狞的面目。

——观《硫磺岛家书》有感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立场原则错了,其他一切都是枉然。

6分钟前
  • 伯纳乌梅西
  • 很差

不喜欢这个版本

10分钟前
  • 像一颗滚石
  • 还行

个人感觉比那部 父辈的旗帜 稍微好点,

12分钟前
  • 水里没有鱼
  • 推荐

爱它超过与《父辈上的旗帜》

16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推荐

活该的日本鬼子

17分钟前
  • 梦游者
  • 很差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19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太做作

24分钟前
  • 花景
  • 还行

★★★☆深入挖掘人性和去妖魔化,某种程度上是对日本人的另一种误读,片子巧妙地建立在美日双方价值观的平衡点上。演员演技点赞。

25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推荐

三星半

29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34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想表达的主旨应该是渺小的个人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吧,本应当是一个可以深挖出不少人性的故事,却因为太有的放矢地安排内容与主旨的吻合,而显得过于流于表面。摄影对电影的助力很大,很生动地展现出了战争带来的压抑感。

38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很一般的片。做作煽情了。过于突出人性的一面,忘记了那时候的歇斯底里和癫狂。越到后面就越闷了。

41分钟前
  • 粉刷匠
  • 较差

一开始都没注意是二宫和也主演的

44分钟前
  • 大河马
  • 推荐

Do what is right because it's right. (很讨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

46分钟前
  • 江州司马
  • 还行

好看

50分钟前
  • 一章小
  • 力荐

都说很好,我咋不觉得来?

52分钟前
  • 东星斑
  • 还行

太长,富二代你死得好惨啊!

5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纯战争片是闷片的极致,就像天朝的《大决战》三部曲一样冗长散乱。美国人以日本人视角讲的故事,就是披着日本文化外衣的美国价值观内核,显著的文化差异被导演生硬的捏在一起,即使是不了解日本的我,也觉得日本人根本不会像片中描述的这样想这样做。

57分钟前
  • fomalhaut
  • 较差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58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