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部分大家基本都说过了,说点其他让我不适的地方。
1.学历崇拜、精英崇拜第一集开头通过展现女主和其他女性秘书的差别来说明她所处的不利环境,但明显对秘书群体有所贬低,好像她们满脑子只有穿衣、打扮、寻找长期饭票、搞雌竞,丝毫不在意自己被男性物化。
真的这么简单吗?
女主一个人住着大house,还有一辆车上下班,从来没见她为钱烦恼,她确实不结婚也能自足,其他女孩有这个条件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许她们当时的处境决定了结婚是唯一的选择呢?
她们做的这一切无外乎是在能力范围内能找到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或者说自己更喜欢的人而已。
而且女主自己每天装扮都很得体,至少说明她也会在这方面花时间,没有必要总是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
男主误以为女主偷他的试剂,而误会的解除只是因为发现她拥有头部大学的化学硕士学位,值得高看一眼。
女主的电视节目火了之后,有次和观众互动,一位观众表示在她的鼓励下重拾学业,考上了博士云云。
难道精英才能被肯定吗?
那她争取的不就只是个人的发展,而非女性的权益了吗?
2.在塑造反面角色和时代背景上太简单化女主的电视节目播出之后,电视台找来一个焦点小组收集反馈,成员大部分是男性,只有两位女性。
中年男性发言时,首先贬低“烹饪”,进而贬低女性——很典型的刻板印象。
然后每次女性想说话的时候,就粗暴的打断她们——又很典型的mansplaining。
好,问题来了,这是不是有点太典了?
这个烹饪节目的受众是清一色的女性,就连找的广告商都是专门针对家庭主妇的。
在实际生活中,想象一下电视台怎么会找来一个男性占绝对主体的焦点小组呢?
再进一步分析,男性对这个节目的观感可能有两种,一是实实在在获益——确实在家吃到了更好吃的饭菜,二是反感——因为女主在节目里时时表达出一些支持女性独立的观点,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妻子。
无论如何,不是剧里这么单薄。
这些角色吧,说了第一句台词就能猜到后面要说什么。
好多反面角色都有这个问题,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大肆表达一些糟糕的歧视性观点,让观众气愤,来表示“那个时代对女性很不友好”,但如果细想,又很不合理。
感觉编剧什么元素都想要,但是都没有下功夫深挖,认真塑造角色。
比如女主曾被性骚扰产生心理阴影,可是后面她毫无障碍的谈起了恋爱,之后这个心理阴影就不存在了,跟剧情和人物都没有关系了。
这种处理也很简单化。
总而言之,看似大女主,其实太爱男了。
本剧有两个让我很意外的点,一个是为什么要设计让原本的职业女性走进厨房?
另一个是主题是讲女性独立的剧为什么要着墨那么多在爱情上,甚至还从Calvin视角去讲他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对第一点的解读来自于Elizabeth在粉色的厨房里穿着实验室大褂的矛盾感。
厨房和料理,按照刻板印象都是“women' stuff”,表面上Zott从化学家变成烹饪节目主持人,仿佛完成了被社会女性角色的驯化。
但事实上,她是从实验室要到处看人脸色的技师转变成了掌握话语权的电视明星。
剧中多次出现的咖啡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她刚到电视台时,一个男助理问她:Coffee?
她下意识地以为对方是像实验室男同事那样使唤她煮咖啡,而当对方表示是他为她准备咖啡时,这个性别角色和权力地位的互换很有意思。
另外一点,女主角虽然是在粉嫩的厨房里烹饪,但是她穿职业装,穿裤子,传播科学理论,宣扬女性独立、进取的思想,她不是一股脑儿地全盘反叛,而是两者平衡的,一个喜欢做饭、整理的“贤惠”女性并不代表她不进步。
仿佛又一对“居里夫妇”
酒精灯晚餐,化学家的浪漫哈哈
最后一集这个场景对照,好虐第二点,在Calvin这个男性角色的塑造上,他聪明、尊重女性、有追求这些点让他看起来似乎是个“完美男人”,但是他视角背景故事的交代,让观众理解他的孤独、孤僻与暴躁,这一定程度上是与Elizabeth的人生经历相呼应的。
不同的性别,相似的灵魂,我觉得创作者甚至还想表达一些平权的理念。
并且Calvin和Elizabeth的相互完整,他们之间的爱让Elizabeth甚至可以战胜很多过去恐惧的事情。
一个独立的女性并不等于不进入爱情的女性,一个独立的女性并不一定要拒绝成为母亲。
恋人、母亲的身份让她有了更多女性生活的视角,而这些也是让她expand,让她更坚韧的经历。
Hope you and I will have more courage, to become an inspiring woman, to have a tender love, to experience a fulfilled life.
我看剧不怎么喜欢先看简介,故一般大家推荐剧,然后只知道剧名,然后搜着去看,但因为这个翻译剧名“化学课”,导致很久前被大家推荐去看都迟迟没点进去看,不感兴趣。
但是现在看了之后觉得真的是被剧名耽误的好剧,我觉得应该是“化学与生活”,在化学贯穿的生活中,所获得的成长,所看到的偏见,所见识到的好人与坏人。
这部剧的叙述方式插叙回忆呀什么的,所以可能看的过程中有些细节、人物、时间等会记错搞混,算是稍微吃力点的地方。
第三集使用了狗的视角蛮好玩的。
第四集小女孩的出场设定很有趣,也是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给人制造了一个误差,还以为那个先出现的胖女孩是她女儿,但不是,但这个女孩也是剧情推动重要的一部分。
第5集与女儿对话,把孩子当作大人,很正常的讲原因,做出会实现的承诺等等,这部剧在育儿部分也是个蛮好的例子;后面剧情中当知道女儿在查关于父亲的事情,她也没有觉得你个小屁孩不要操心这些什么的,而是尊重小女孩与她一起做这件事;最后是否要认回奶奶,也是询问女儿。
E5。
女主与电台老板的对话怼的很好,尤其这句“你为什么假设他工作比她辛苦?
”
第六集小女孩在被窝里看杂志上关于父亲的报道,想起了前面邻居去找女主说一起去报社找乱报道的记者澄清,女主说“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我相信男主活着的话,也会是这个观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但是在第6集,小女儿从各处搜集父亲的资料,就让我会想起第三集的对话,
第六集说穿裙子在全国性节目上,我会开始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个第一次,由某个女性去打破规则,激励他人,做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遭到他人的质疑,但是要坚定自己的内心。
包括第八集在电视上科普月经,为卫生棉条做广告。
第六集他说“我不会向观众撒谎的,他们看节目是因为我的诚实,因为我尊重他们。
"让我想到,直到今天我们有些节目制造者有些商家还是没做到这一点。
尊重观众,尊重女儿
后面还是说了广告,上级说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女主说“the lesser of two evils is still evil.”第八集:
记得罗翔老师说过,“勇敢”是他最为最美好的一个品质,而且是他很欠缺的一个品质,国人都很欠缺的品质。
深以为然。
可能与中华文化教育相关。
我们的教育是臣服教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挑战权威、打破常规,大概是我们国人最害怕做的事情了。
更不用说我们女性。
然而文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部美剧描述的美国20世纪中叶,妇女、有色人种也一样得不到同样的尊敬,他们在向权威说no的时候,也需要面临巨大的勇气和挑战。
是的美剧。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完整的美剧。
很短,8集,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很好看,而且是2023年的新剧。
真的很佩服女主佐特小姐。
博士快毕业的时候,就因为不愿意向错误的人道歉,失去了马上到手的博士学位。
正直,勇敢。
很容易说出口的美德,我能做到吗?
我都不敢问我自己。
做节目主持人的时候,依旧向权威抗争,最后因为全组人的利益而不得不屈服。
所以说,独善其身尚且容易,当你需要对集体负责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妥协。
当然如果你足够强,你最终能想到办法解决问题。
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
男主是个悲剧人物。
顶配母亲、顶配基因,却要在孤儿院长大。
好不容易遇到真爱,却又撒手人寰,太惨了。
其中有一幕很感人,男主和女主在实验室争论之后女主离开,晚上男主很晚回到家,发现女主依旧在等着他。
他说,“我没想到你还在这里,我以为你走了。
”女主说,“为什么?
”男主说,“因为我发脾气了。
”女主说,“比起你发脾气这件事,我更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发脾气。
来吧,告诉我。
”美剧也是会煽情的。
男主去世之后,女主独自拉扯女儿长大,刚出生的女儿每天狂哭,女主濒于崩溃的边缘。
这个时候男主的身影突然出现了,安抚这女儿,女儿瞬间安静了下来。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虽然他是肉身离开了,但谁知道他的灵魂是不是依然在陪伴着你。
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灵魂伴侣啊!
男主的女儿、男主的妈妈、男主的好朋友、男主的好邻居,这些都是男主离开之后,留给女主的礼物。
当然最重要的,是男主的爱,爱也不会消失。
最后写下推荐我看这部剧的朋友在朋友圈的留言:“新的一年,给女性朋友推荐个美剧-化学课。
Lessons in Chemistry愿2025大家都拥有无限的力量和勇气。
女性地位,包括女性高管在企业中的占比,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显性标志之一。
但女性要获得尊重,靠的不是强势,而是格局、智慧,战略眼光和长期主义。
”
先写总的:布丽·拉尔森的演技太好了,尤其是她在说出那句:“I regret no having more pencils”的时候,那种无奈,愤恨,隐忍全部爆发出来了;还有剧里面那些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台词,语速又这么快,得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很流畅、不出错地说出这些东西。
E01很真实的表达了那个年代女性面临的种种困境,那时还没到第二次女性觉醒浪潮(1960s才开始),又遇上了二战的结束,男性的归来赶走了刚刚摸到工作的大量女性;伊丽莎白可谓是幸运的一位: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常青藤联盟成员之一的UCLA的化学硕士学位,还进入了实验室做着非行政类的工作;但她也是不幸的,博士生涯被xing暴力给结束了,学校还选择了掩人耳目;即便进入了实验室还是被当成了秘书,还被身边的男性成员给看不起,她上司说出那句“You are just not smart enough”我真的气炸了!!!
;更让我生气的是,连她的女性同事也给给她使绊子,她偷偷做实验就是被一个秘书给举报的。
E02xing骚扰不仅存在在职场上,学术界也会存在,而且由于很多时候由于导师等的头衔,学术贡献等成绩,这类问题的处理结果往往更加不尽如人意,我当时还有个冲动,希望她能够把那个教授给tongsi!!!
狗粮撒了还好多,但也真的是很虐,但这并非无中生有,在第一集卡尔文跑步准备到家的时候就没注意到那公交车,结合当时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基础设施,只能说是真的可惜。
E03这一集专业性部分的占比大幅下降,观众不会再像前面两集那样看的云里雾里的。
但虐是真的虐,卡尔文死后还要被报纸写文诋毁,被同事泼脏水,实验成果还被窃取,仿佛他存在就是为了实验室拉经费。
但幸好他还有邻居哈莉特为捍卫名誉与记者对峙,有伊丽莎白带着他的遗愿前行,坚强的活下去。
这一集的一个亮点是导演选择了从六点半的角度来看待女主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赋予动物人类的感情,不仅能够体现动物的聪慧,也减轻了本集的悲伤色彩(果然是女导演的作品,这么细腻的手法)。
E04真真要佩服女性导演,把女性的生活困境拍的这么真实。
一开场的场景:妻子们在病房里生孩子,丈夫们却在外面抱怨错过了比赛和医院的隔音差...,还在外面谈笑风生...、还有那个妻子住院两个星期,丈夫却去露营的...。
就短短的几分钟就让人泛起了生理不适。
丈夫们的反应好像在说明:疼的那个不是我,你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我在这里陪你已经仁至义尽了...。
男人的劣根性在此刻体现地淋漓尽致,女性对他们而言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你是死是活全然跟我没有任何关系...还有哈里特和伊丽莎白在厨房的那场对话,跟2021年的《暗处的女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女性生来就是做母亲的料吗?
就像哈里特说的那样,那些跟你说“生了孩子人生才完整的”都是屁话,女性在生育、养育当中受到的种种苦,都应该值得被注意,而不是被当成理所应当甚至是生来就会的付出。
还有女性重返职场遇到的种种困难。
哈里特想要重返职场,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名黑人女性能够去读法学专业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可见她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支持她的丈夫。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的丈夫就凭一句“你要照顾家庭”就把妻子的理想给搪塞过去了呢???
首先……且不说女主能不能令人满意,剧里的各种牛鬼蛇神倒是非常典型了。
是常见的那种,使唤别人的,自己也被别的“男性气质”鄙视但是死要面子的,求助于人但是不想被发现的,发动群众战争的……几乎每个人,都能让你想起身边的某个人。
Ep02 女性主义觉醒的顺直女就是这么纠结,讨厌一些男人又喜欢一些男人。
人本来就是很复杂啊,这也要被骂吗……Ep03 看到要被开除那一段真的气得流眼泪,男人需要孩子,社会需要孩子,但是怀孕的人和育儿的人得到了什么呢,被开除吗?
ep05 第一次被男人问“你需要一杯咖啡吗?
”,被服务的那一方。
这个体验一定很棒吧。
“为什么你不去做倒酒的那一方呢?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ep06 斯隆先生在斯隆夫人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很多年以后,在这个男人终于退伍归来以后,在她打算做点事情的时候说,“我们有自己的事业没错,但是我们还有自己孩子需要操心。
这不公平!
”ep07 一开始我以为这一集是解释了爱着liz的男主是怎么样一个人,这个怪人为什么爱上她。
后来好像是我错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从现在开始变成了男主……
想给三星半的。
制作不错的一部剧,但是整体都太刻意了。
大部分大女主作品的通病,恨不得让你看到女主怎么特别,“好人”跟“坏人”如何刻板地存在。
男主两集就下线看起来很女权哦?
是,但是他像幽灵一样萦绕了整部剧,甚至最后女主得以回归科学家身份也是托了他的福。
整部剧里描述了很多男性角色,死掉的男主从小到大的身世都被挖出来了,但是女主自己的成长经历却只有一两场戏还是无关紧要的那种。
Calvin是那么生动和富有魅力,能享受生活也能当科学明星,能跟资本硬来也能跟黑人邻居谈笑风生。
女主呢?
会做饭会做科学家,其它时候智商情商似乎都是负数,硬要凹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不屑于打广告,任何时候都满口术语僵硬到不行——这种反差可以可爱到这里面显然令人冒汗。
好像女性真的无法兼得两者,要么被情感冲昏头脑,要么只有理性如同机器人。
要描写一个确实“偏科“厉害的女性也可以,但可以生动一些吗?
略比Calvin生动就好。
我以为黑人女邻居的出现是要作为对照——一种因为生育而被迫放弃事业的遗憾人生,结果没有,她很满足。
并不是说呈现女性的力量就要把所有男性都铲除,也不是要把男女彻底对立起来,而是我们要看见女性真正的力量,这种力量拥有它独立存在的能力,这是更值得被指出的;至于两性的对立,从来都不是女性主义的目标,女性主义就是平权主义,消除对立才是归途。
但是,这才使得处理现有的矛盾变得更必要。
粉饰太平或者用更隐蔽的父权来遮盖问题,都只会让矛盾深化,撒一个谎需要用更多个谎来圆,总有人受不了那破绽百出的袍子而起身揭开的。
我想,女主因为受父亲的哥哥启发而爱上化学,因为各种男性的帮助而获得实验室资源,因为男主的出现而有性格上的改变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也是都值得被讲述的,同样地,在此之外,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努力、思考、困难、解决困难,这些过程,更值得。
个体经历无法被复制,可是经验的呈现之于同类群体依然有重大意义。
所以,就像女主无法忍受男性教训她一样,这堂化学课是她的,就不要再用男性的视角和想象来上了。
这个剧真是一个textbook的美国版“大数据古装爽文”。
踩大数据热点:稳踩女性主义,涵盖议题包括性骚扰,学术打压,职场玻璃天花板,职业vs家庭责任dilemma,家务劳动的价值再认可,girls help girls;然后必须添加有色人种女性故事,平衡种族争议;再辅以生活大爆炸sheldon这种流量角色的性转版本。
刷“古装”审美:跟Marvelous Mrs Maisol一样,从家装家居,到服装配饰,甚至到音乐文化,都玩复古审美【主要人家就200多年的历史,搞古装也只能倒回到60年代了爽文:那可真是太爽文了。
一个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的玛丽苏男主(女权版+无种族歧视版);没结婚贡献了Y染色体就死了(这可太重要了);男的死了还留下个资金实力雄厚的妈;女主跟男性的对峙,大多都能最终获胜;女主事业大杀四方。
这个作品证明了,从大数据出发搞创作,是能做出来及格产品的,但是上限也确实不高。
艺术表达一旦被框定在“正确”和“主流”这两个关键词里,就注定丧失哲学的模糊性,也无需面临道德的困境。
在绝对的语境下创作出的作品,就很难不沦为二流作品。
另外,我还发现女性主义题材创作里,有一个很好笑的规律。
就是,一旦是中流编剧碰女性主义题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Get man out of the picture”。
他们没办法在有男性角色的情况下,写好女性的自主和独立。
所以具体写法就两种:一是,无限降低亲密关系权重。
比如最近新闻女王里的man姐,致命女人第二季里很多女性角色,甚至比如甄嬛传。
该手法常用于“男性角色压根儿不中用”的情况。
二是,让梦幻男主死掉。
诀窍是“死得越早男人越好”。
比如这部,再比如This is us里面那个爹。
该手法常用于“还是有个好男人”的情况。
反正结论就是,好男人肯定没有活的,瞎编都编不出来。
这个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编剧能力的有限,另一方面反映确实就是现实的无解。
中流编剧的想像力,平衡不了“女主自我实现”和“女性身处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
因为现实中的女性也平衡不了。
哪怕是在我们最极致的想像里,女性一旦身处亲密关系、和家庭责任的情况下,也是没办法成为所谓“大女主”的。
编剧们能想象到最极限的配置,也就是“子女+事业”了,绝无可能同时搞定“丈夫+子女+事业”。
而那些更出挑的顶尖编剧,处理同样的主题,则深入生动得多。
当然,她们对此也一样无解。
但是她们能做到的是:以更艺术更哲学的方式,刻画探讨这种无解。
比如「伦敦生活」,再比如最近的「坠楼死亡的剖析」。
这些作品讨论的就是不平衡,它能呈现深刻思辨、以及细节丰富的困境,但是并不致力于提供解法。
所以,这些作品就一定会涉及“哲学的模糊性”和“道德的困境”。
这些在我看来更高级的创作,起点一定是流着鲜血或者冒着热气的生活本身,而不可能来自于清晰理性、排名明确大数据热门关键词。
我以前还纳闷,国内那些垃圾大数据片,是不是因为创作能力差。
看完这部片,觉得不完全是,全天下谁搞大数据创作也都只能这样了。
就是得信,创作这个活儿,就是很古老的手艺。
它有一些底层逻辑和规律,就是千百年不变的,无论有再先进的技术或者数据分析,也一样无法颠覆。
AI创作,会很快替代人类生产的这些大数据拼凑品。
但是那些个体化的、经过思索的,具有模糊性、把生活艺术化的表达,必然还是得出于人手人心。
《化学课》但凡挑这剧里的一个点说清楚都比现在的好。
凯文是线索,人设也不错,是个好人,但是他的存在分散了这个剧的好多东西。
然后最后两集又让他作为工具人整个串起来……这剧还是在后期总让我觉得里面的角色为了觉醒而觉醒,太虚浮了,总是在说结果不说过程。
这点《隐藏人物》就做得特别好,但是《化学课》整个倒过来。
给你两个天才和天才生下的天才小孩,给你一个因为丈夫的工作而不得不耽误自己当律师的邻居,给你一个被发现天赋后直接考上大学的观众。
给你一个被家族操纵但是后面突然能变成拥有一个大型慈善基金会的祖母。
像那个小孩过家家,突然冒出来好多牛逼的人,然后你猜怎么着,他们牛逼的能力全部都是标签……怎么成现在这样的?
不知道,反正这个剧里所有女的都很牛逼很有天赋,所以我们这个剧挺女权的你们看吧都给我打满星。
对女性的困境刻画得还是比较真实的,但是女主着实是太幸运了,恰巧这种幸运都伴随着某些“女权主义男性”的赏识和助力。
女主死掉的前男友存在感也太强了,强到女主前期的理想和坚持仿佛是个笑话。
邻居律师的那条线还比较真实,为自由抗争就是会遭遇重重困难,过程中也会面临亲人和朋友的不解。
女主的女儿真是聪慧可爱,但又太刻意让她成为叙述死去的男主故事线的工具人,我还是相信,人不会爱未曾拥有过的事物,我认为,女儿在得到母亲百分之百的爱的时候,是不会有那么严重的不安全感以至于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爱一个构想出来的人。
现实生活中存在无数的丧偶式家庭,单亲家庭(尤其是单身生育的母亲),les家庭等等多种家庭构成方式,其实父亲的角色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剧情偏偏要写成女儿对未曾谋面的父亲无比怀念,归根结底编剧还是认为女性无法“弥补”父亲位置的空缺,这未尝又不是父权社会的一种偏见呢?
有人将其比做理科版的《麦瑟尔夫人》,但Miriam的成功之路从未依靠“通情达理的男性”的“赏识”,(即使有,她后续也会被该男背刺),她一路坎坷,都是依靠自己和Susan走过来的,而不是幻想某个男人的爱作为精神港湾。
《麦瑟尔夫人》里的男性也没有被神化得像本剧中的死男主(字面意思)一样,《麦瑟尔》更注重于刻画Miriam摸爬滚打式的成长,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带动周围人的觉醒,而本剧则是每一条线都想做到尽善尽美,一方面又想展示女性真实存在的职场和生存困境,一方面又在竭力描绘几乎不存在的完美男性形象……总体而言,《化学课》还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片子的,就是部分设定和观念让人感到些许遗憾。
麦瑟尔女士花了五季只上了几分钟电视节目,随即被开;伊丽莎白从出道开始就变成了全美偶像,自己炒掉了东家。对比一看太漂浮了,就像《后翼弃兵》,缺少真实感,只能当作小品来看。后面了解到与原著的差别后更加失望。
觉得前几集还凑合,看到第七集母女抱头痛苦,好想爸爸,真的翻了个大白眼,欧美这种电视剧,总是这样,表面表现多女权,实在都很爱男,要不就玩那种描述驴的生活多惨的玩意,非要当驴,把世界变成这个鬼样,本来就该思
好久没有那么好看的美剧了。另一方面说明美剧越来越差
对人物本身是敬佩的,站在可以发声的舞台上,她从来不怕失去什么,一直为弱势群体勇敢发声。但是整个剧看完,不太说得上是女性主义的剧,更像是一个女性主义者的事业和爱情故事。前两集写女主在职场受到歧视以及跟男主相识相恋,中间三集做电视剧节目,她已经丢失科学家身份,甘于成为一个好妈妈,最后两集又回忆、寻找男主的童年,关于女主被性侵、化学家职业生涯、对歧视的抗争,像在陈词滥调里加入主流政治正确的元素,只不过为了讨喜罢了,美剧脸谱化。
“伊丽莎白,你比我聪明,但我有一样你没有的东西。”“Y染色体?”哎哟乐死我了这讽刺∠( ᐛ 」∠)_BTW什么时候看狗狗的戏不再掉眼泪😢
这是爽剧啊…
凯文·伊凡斯 女主 黑人女邻居,都值得我脱帽致敬。我可能只是制片人一样平凡甚至有点庸俗的普通人,对不起我可能连制片人都不如。但还是仰头看着人类群星闪耀而流泪和幸福。
后期男配的剧情多到离谱,比女主都要多,男配死了还不安生。女主应该坚定的观念最后也改变了,服了
有意义但分虚高了 很多剧情尬得不行🙂↕️ 最后又变成了找爸爸的故事
上下嘴皮一碰就让照顾一大家子饮食起居的家庭主妇自学成才做心脏外科医生,精神胜利法吗,你让全职医学生怎么想以及搞女权还对♂的抱有正面幻想是想恶心谁呢所以这个分是怎么来的
女主剧可能更多需要麦瑟尔夫人、绝望写手…而不是男主死后还魂指引女性前进的伪女主剧
老美很会玩复古格调
Yue这叫大女主爽剧?
女主从出场就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不拽两个专业名词就不能说话,各种瞧不起女秘书,缺乏与人相处最基本的礼貌,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她的美食节目也是,一点都不实用,无法理解怎么可能受到家庭主妇群体,这个她所鄙视的群体的追捧?最无语的是安排一个同时拥有顶级智商和外形的孤僻化学家,突然和女主谈起了恋爱?前一秒女主对男性还有巨大阴影,突然就爱起来了?又表示自己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耍了……加的女邻居这条线更是莫名其妙,而且反面角色特别脸谱化,剧情推进全靠巧合。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前进难道是靠一两个男性大咖突发善心,让出第一作者署名权?一个集合所有当下时髦元素的平庸命题作文,不要碰瓷大女主、女性主义剧了好吗……
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每集女主被男同事欺负压逼的时候,总有其他女同事帮着一起欺负她?
现在的编剧啊不要为了呈现意义而硬拼出几个意义像电线杆一样杵在那里又突兀又显得没什么意义
女主想申请项目就申请项目,结果中途又谈恋爱???对剧情无语。编剧还拼命渲染有多少女性仰慕女主男朋友,不还是雌竞娇妻那套吗?别说什么女权主义了。一集弃。
拉着进度条看了一下...虽然质感很好,但这个故事太像网文小说了(?)怎么搞得像国产大女主电视剧一样,竟然最后还是女主的对象才是重点?(而且黑人邻居/朋友这条线加得也太生硬了吧,美式年代剧的悬浮感就是这么搞的吗?)宗教的部分也是感觉突然想起来要上升一下,才加了点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讨论...Is it all about Calvinism then?
三集弃,打着大女主的旗号,实则依旧是男性霸权下的性缘脑设定😅非得有个白月光的完美ex才行吗?
拉垮了,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