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过的并不快乐 希望指南针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刻为你找到方向 故乡永远是最好的 我没有说我不正常 我只是和其他女生不一样 那现在呢 你想游多远就游多远 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 对吗 当她双脚踏进河水里摘下假发套时 才是真正的感受到她自己的存在吧 人生就是不断的善恶征战 上帝永远都在考验我们 我永远都会是你的妈妈 无论我去哪都是一样 有了梦想你才能做你自己 才会做你自己 才会知道自己是谁 这部剧让我想起了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 或许终极一生都很难脱离原生家庭 影响也好 环境也好 但还是可以破釜沉舟 脱胎换骨 尽管做自己的这条路会比其他人付出的更多 更艰难 但收获的那个瞬间 和那条路 让你变得更丰盈美好 上帝对我的期望太高了 我现在需要找寻自己的道理 我在好远的地方奶奶 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了 我好想你 我对女人一无所知 我感谢上帝让我现在的每一天都很自由 我不能回到以前生活的地方了 组织家庭的过程也是要欢愉的 我们的床上根本就挤满了你们全家 替她感到快乐和幸福 她终于也在感觉和情感里尝试了找到了性的快乐 而不是在做功课和走流程 放弃自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她是谁 她是她自己 规则都是想象出来的 那股约束力只存在你脑中 若不是我 还能是谁 若非现在 更待何时 你是他的母亲 付出你的爱就行了 我连妈妈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几个月 我很幸福 我没有一天不在想你 带我找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正好来得及听你唱歌 你不知道的多了杨奇我连自己的事情都知道的很少 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索 你一点问题也没有 只是你不一样 她的丈夫在拿出音乐符号的项链时 戳到我心里感动的点了 可梦想和认知世界的大门一旦打开 再回去又何其容易呢 我回不去了 含着泪走的那条路虽然很难 但你可以穿紧身牛仔裤肆意走在街上 可以在天桥下放声大喊 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以自由为名而闻名于世的纽约有个叫做布鲁克林区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种群,这群人里以犹太教之名又建立了一个精神的集中营,这里面住着一个十八岁就嫁人的女孩,到了她十九岁那年她带着身孕出走了。
她选择了前往以强权为名而臭名昭著的策划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的罪恶之都——柏林,这是一次逃离也是一次找寻自我,从根本上来说和自由无关。
有没有自由这个事情从古至今已经讨论的烂大街了,或者说自由到底是什么,就像讨论爱的时候我们通常意义上更像是在讨论鄙视,因为她的丈夫被他们的种群质疑结婚超过九个月了还没把他媳妇弄怀孕就该离婚一样。
所以,最后这个讨论落入庸俗的结论就是,自由就等同于你想做啥就做啥,爱就是使用昵称去表达情感,婚姻也成了女性必须是个生育机器。
那么,好吧,可怜的小女孩带着音乐梦想到柏林溜达一圈也是极好的选择。
没曾想一抵达柏林她的光头就成了时尚发型,当然了这是个巨大的讽刺,其实这个光头是她们种群给她剃了方便带头套,毕竟都是种群了大家要一样一样的发型先。
更加意外的是这个曾今有着一战二战恶名的都市居然洋溢着青春的朝气,空气里的负离子都是自由分子构成,现实的打脸就像你本来琢磨怎么做个千里马的时候,小病毒来地球一通捣乱,不管你是什么马你首先必须有绿码,好吧,世界就是这么扭曲,现实就是一只鸭,还好肯德基周末持续有折扣炸鸡桶,没事干的人可以预定一桶,边吃边看这个剧。
这个剧是比较慢腾腾,随着剧情的展开你的思考也会像翻书一样,毕竟今天我们所谓的严肃思考也就是局限在制造各种图像的能力,就像没有了PPT一切都停止了,不但造不来车连吹牛逼都没逼格了,所以,能有一部这样的剧还可以让你啃着炸鸡不带影响你思考的流动型,四集的迷你剧,刚好一桶炸鸡,完美搭配bingo。
揭示现今犹太人如族群般不为人知一面,族群式聚集某一地区,女人只管不停生孩子,叁加各种日常洗礼节日,规定不准上网,不准用智能手机,遵循犹太教规法则,稍一违规,全族开启拯救模式,仿若看到了已消失的古老族群部落。
而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刚迈入结婚的新娘,本以为迎来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而从新婚之夜开始就进入噩梦,因女孩个矮又瘦小,可能患有阴道痉挛无法与丈夫同房,每一次的进入如杀猪般痛苦,一年了也没过上夫妻生活。
而丈夫是个特别老实听话迂腐的男人,什么事情都向自己母亲倾述,导致全婆家人开始怪罪这个女孩,说教责备辱骂开启,让女孩陷入日日焦虑与恐惧中,因文化迅息封闭,无法接触新世界信息,仿若牢笼般让人无法喘息。
直到有一日两人又争吵,男人提出要离婚,因两个人被这件事折磨了两年依然没有头绪。
女孩遂决定拿着亲生母亲当初给她的德国身份偷偷离开,远离这一切,到德国去找也是因早年受不了犹太规矩离开酒鬼丈夫的母亲。
只带了一点钱就只身来到遥远的德国,本想去找母亲,当看到母亲与同性伴侣共同生活后,选择离开,遇到一群音乐学院学生并成为朋友,与他们相处中点燃她的激情与热爱音乐的心灵,其实只是因结婚丈夫不允许她涉及以往钢琴课程,犹太教不允许女性公开唱歌,在有男人的地方唱歌是放荡的行为一种。
现如今自由的女孩再次遇到了音乐,恰巧听说该学院有招收特招名额,二话不说立马报名,想成为一名在校音乐生,需要专业考核与审查,而对于从犹太教地区刚刚逃出来一个十九岁女孩,做出如此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呀!
只是因从骨子里对音乐的热爱,再难也要试一下。
突破重重苦难后,在亲生母亲的支持下,毅然踏上音乐之旅,众叛亲离后,勇敢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脱胎换骨,女孩终于露出久违烂灿的笑容。
只要你想,这世间没有什么不可能,你才是自己的拯救者,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血淋淋的成长,牢固的枷锁,陌生的不适感,自我的彷徨本该接受教育的19岁却在为了经书生育,固然消费主义和工业化也是一种宗教,我们本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信仰,但是看到Hasidic的繁文缛节真的不免感叹,也许只有工业化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解释上帝的权利。
#奈飞#成长#女性#思考#宗教
我住在维也纳的二区,之前没住那里之前从没有见过犹太人,对他们的印象还是二战时候有很多逃难到上海的,妈妈说犹太人和我们很好,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
直到我三年前搬到二区,发现走过路过好多人着装奇异,我还不知他们是犹太人。
先是我朋友来我家新房子玩,她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说你家这里好多犹太人,从没有见过这么多。
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我每天上班下班,周末买菜路过,总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我看到这部剧他们男人走路的样子,他们的穿着,女人的衣着鞋子假发丝袜都和剧里的一模一样。
小女孩们也着长裙,背着书包去上学,但没见过十七八岁的女学生。
最大的也就十四五的样子。
戴假发的大多年纪大些,很多推着婴儿车。
他们连假发的样子颜色都差不多。
希特勒就是奥地利人,可能他们在奥地利更加敏感,从没有在路上见到他们任何一个人和普通穿着的人说话。
我问我的朋友,他们是不是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成这样?
答案是她也不知道。
从我家走不到10分钟就是犹太博物馆,好像也没有人去。
走过他们聚集的场所会闻到游泳池的味道,我觉得那里面可能就是洗礼用的水池。
住了这么久我不了解他们,他们就像另一个世界的人,我希望她或者他其实和我们平常人一样,但如果他们有正常的生活,我每天见到的形形色色穿着打扮都统一的又是谁呢?
这部剧好像是我用来寻找答案的吧,我只能说拍的很良心,起码道具服装真的一摸一样。
连演员也都很像,除了她妈妈。
01从认同到叛逆女主Esther出生在哈西迪犹太教派家庭,自幼妈妈离开,爸爸酗酒不靠谱,Esther从小跟奶奶长大,跟大多孩子一样,谁喂养她,她就跟谁亲相信谁。
Esther一直怨恨妈妈抛弃自己,因为奶奶等家人一直这样告诉她的,直到她逃离后才有机会跟妈妈单独对话,知道妈妈经历过多重困难包括被恐吓等,最终在法院上失去了抚养权,不得不离开自己。
抚养孩子的一方永远有说对方坏话的先天优势,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恨和对孩子的控制,去攻击离开的一方,而孩子由于依赖抚养者很容易轻信而怨恨另外一方。
哈西迪犹太教派对女人有诸多规矩要求,Esther从小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长大,自然而然地也就认同了,比如到17岁就不再受教育,女人的责任就是照顾家庭生宝宝,女人有了孩子才会尊贵等,以至于结婚后主动放弃了自己钟爱的钢琴课。
婚后的Esther就像生活在一个精致的笼子里,生活上很比较安逸但没有自由的空间,与丈夫的性生活遇到问题,丈夫会说给自己的妈妈听,以至于婆婆上门来教育Esther,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不要让我失望。
”婚后的一年,打破了Esther在结婚前的美好憧憬,她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不愿意顺从教派的各种规矩,导致丈夫家人对自己各种不满意,加上一年没有怀孕,丈夫家族做出了离婚的决定,在Esther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丈夫正式提出了离婚,这成了Esther逃离的最后一根稻草。
02自由的艰辛与释放Esther从布鲁克林逃离到柏林的生活,从各种格格不入开始,在咖啡厅想点一杯咖啡都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时候帅气的男生出现帮Esther解了围,Esthe主动帮男生将打包的咖啡带回去,有机会听到了她有生以来最美的音乐演奏会。
在跟着一群新认识的朋友去海边时,大家自然地脱下衣服穿着泳衣游泳,Esther只是脱下外套,穿着上衣和裙子慢慢走进海里,看似非常地拘谨,但Esther在这一刻她脱下了代表其女性传统的假发,露出了结婚是被剃后的短发,从心理上也开始脱下了多年的传统禁锢。
在刚到柏林的日子,Esther为了省钱忍受饥饿还跳窗户进音乐学院里睡觉,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非常温暖的老师,和一群充满活力可爱的朋友,这些朋友性格各异,其中一个女生说话很直接,讲到Esther所在的教派将女人视为工具,被Esther听到后很不爽,当场反驳,而实际上,在跟另外一个女生沟通时,Esther听这个女生说家里人认为她很有才华,让她压力很大,Esther说我的家人只在乎我是不是能生孩子,能不能做一个好妻子,她心里是认同被作为工具存在的。
Esther跟朋友们一起去夜店,告诉大家说,她一直被告知这样的地方会毁了自己,随着音乐Esther从一开始的僵硬,到快乐地与一开始认识的帅气男生互动,最后在与男生回到住处后,主动去亲吻男生,整个的过程Esther性格中被压抑的部分正在逐步被瓦解得到释放。
03与妈妈的和解,让独立有了更多力量Esther来到柏林后遇到的最大打击,不是缺钱带来的生活艰辛,而是希望的破灭,她申请了音乐学院的助学课程,选择的是钢琴专业,在考试前弹给她认识的这些音乐演奏家朋友听,心直口快的朋友说,在普通的场合是很好了,但是永远达不到学院的要求。
Esther带着音乐的梦想逃离家族,面对着希望破灭的残酷事实,她忍不住给奶奶打电话,崩溃地哭诉,而奶奶挂掉了电话。
而在Esther遇到第二个打击的时候,是和她丈夫一起来柏林的家族男性,对她各种威胁甚至拿枪给她,她吓坏了跑到了妈妈的住处,妈妈表现出了跟奶奶完全不同的反应,她给了Esther强有力的支持,并告诉Esther她并没有抛弃她的真相。
在Esther参加考试的时候,妈妈拿着枪守在门口,挡住了想要破坏的家族成员,一直守护Esther考试结束,在关键的时候,妈妈给了Esther温暖有力的支持,而妈妈有力量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仅因为对Esther的爱,也是因为妈妈自己也经历各种艰难获得了自由的生活。
妈妈与奶奶的表现,也体现了在对女性压迫的环境中,女性不同的选择。
04坚韧地爱自由,坚定地爱自己从片子一开始,我就被女主深深吸引,没有美颜滤镜,没有化妆,没有光滑吹弹可破的皮肤,反而经常是黑眼圈,并且女主也没有完美的身材,很多缺点都非常明显,就是这样真实,又是这样地触动心灵,非常地鲜活,不由自主被吸引。
Esther虽然经历了各种教义的从小到大的不断洗脑,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能尊重自己的感受,虽然一开始认同女性要做家庭主妇要生孩子,但是在怀孕遇到问题以及对方家族的强力干涉时,她问丈夫,难道我难受也要被强迫吗?
她没有去虐待自己而迎合她一直被教育的教义,没有用牺牲自己来获得自我感动和道德优越感,而是勇敢地去维护自己,保护自己,在彻底绝望后,毅然选择逃离。
虽然到了柏林之后那么艰难,Esther依然主动争取各种机会,遇到打击的时候,可以勇敢地面对现实,Esther在弹奏钢琴被朋友评价不会有机会时,另外一个朋友为了安慰Esther说,你知道她不是这个意思。
Esther回答说,我知道她就是这个意思,并且我也认为需要有人告诉我这个事实。
能够面对事实的人,在我看来就是最坚强的人,Esther不仅可以接受这个事实,还请朋友帮忙,重新为考试做准备,放弃了钢琴改成了演唱,最后惊艳了评委,能够面对现实还能勇于求助,Esther的强韧充满了弹性,让她最终如愿所偿。
而在最后,面对丈夫愿意剪掉辫子来改变,求她回去一起生活,Esther说这一切太晚了,坚定地选择留在柏林。
真正爱自己的人会得到全世界的爱,Esther做到了。
虽然在哈西迪犹太教社区工作过,接触过他们的文化,但这部片还是给了我很大的culture shock。
有一些片中不解的问题还专门去请教了一个犹太教学弟。
以下内容给大家分享,共同探讨。
进门用右手摸门框再亲吻右手传统犹太人家里的门框上会有门户经卷,希伯来文叫mazuzah。
门户经卷里面羊皮纸由经受多年精心培养的有资质的文士预备,经文用黑色墨水和特殊的鹅毛笔书写,然后卷起羊皮纸并放置在盒内。
具体段落每个都不一样,取决于抄经师的心情。
这个习俗来自于圣经中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上帝说要让犹太人把他说的话记在心里,捆绑在手上,戴在头上,放在门上,不管干什么事,要时刻思念上帝的律法。
门户卷径,因为有人说要竖着放,有人说要横着放,最后就折中斜着放了犹太人家里除了卫生间的门框以外,所有的门上都有mazuzah。
表面房间圣洁,被上帝保佑。
绑在手上,戴在头上,小盒子里放的也是经文
一般戴在不写字的那个手上。
犹太教义,安息日不仅不能生火,任何可能和工作和生火有关的东西均属于禁止触碰之物。
所以他们干脆把这些东西都包起来了。
不确定椅子是不是也给绑住了。
因为安息日不能干活,也不能移动家里那些不需要移动的东西,比如搬桌椅之类。
要捆起来可能是为了不搬动。
极端正统犹太人认为以色列国家的建立是不符合圣经的,是非法的。
他们认为真正的复国应该是世界末日的时候由上帝建立。
一切都应该是上帝指派的。
所以对于酒店前台误把他们认为是以色列犹太人,并用希伯来语和他们问好时,他非常不屑一顾。
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女子不可以读《塔木德》。
塔木德的直译就是“研究”,是对圣经,犹太文化,以及犹太传统文化和科学做的研究,记录和注释。
基本上是古代犹太学者的学术汇编。
一套完整的塔木德有这么多:
更多问题和答案等待大家补充。
参考资料:犹太人家门口的装饰性木棒有什么含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45452 Haredi Juda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edi_Judaism Orthodox Juda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thodox_Judaism
看完剧,如果不是看了一眼发行时间,真的不敢相信这是21世纪的片子,在现代社会里,在如此自由的纽约,竟然存在着一群如此封闭的群体,通过意识形态与车水马龙的另一个世界隔绝。
这个地方,与纽约的曼哈顿仅一桥之隔,这个群体,叫正统犹太教。
我要感谢奈飞,它向我展示了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在此之前,我对这个任何宗教一无所知,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正统派犹太教,19世纪兴起的犹太教教派。
最严格地恪守传统信仰和律法礼仪的犹太教徒。
认为成文律法和口传律法都是上帝启示,与之立约的见证,为犹太人对上帝承担义务的律法准绳。
律法的613条规则不能修改,至今仍为教徒生活的唯一准则。
坚持每日礼拜,遵奉饮食戒律,奉行传统礼仪和祈祷文,经常研读律法书,会堂实行男女分坐,严守安息日与宗教节日,在公众礼拜中不使用器乐等。
"这仅仅是百度词条的,除此之外,通过剧,也了解到,女性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出去工作,只能结婚生子,做爱是为了上帝,女人要学会取悦男人...等等。
女主的每一次性生活,都是为了生育,忍受着如强奸般的痛苦,毫无前戏快感可言,不敢想象,可怕至极,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监狱。
犹太男人在家中是个王,而妻子甚至不是一个王后。
女主因为受不了这样的人生而逃离到了柏林,这又是另一种讽刺,大屠杀之后的犹太人为了逃避犹太组织内部的迫害而又回到了德国。
看完之后也非常庆幸我生在中国,虽然我的父母也经常在我耳边催我结婚生子,但他们也只是说说,并不能真的做些什么,而我也只是听听,并不按他们说的做。
选题的切入点很好,follow your heart chase your dream永远是炒不冷的话题,片子的结尾很感动,而现实世界是否真的那么美好,不得而知,也许就是现实世界不太美好,才引得那么多人向往自由,呼吁自由。
也是通过这个片子了解到,自由,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国家,也许大多人说口中说的自由:是财务自由,人生自由,不上班自由。
而却有那么一些小群体向往的自由:仅仅是正常生活的自由,正常工作,正常追求自己的爱好,正常谈恋爱,正常性生活的自由。
原本以为只有邪教才是披着宗教外衣实则进行思想操控的洗脑组织,没想到,极端的宗教本质上也是一种洗脑,只是被官方承认了罢了,而且这种极端排外性免不了成为一种压迫和不平等的思想教条,专制、仇敌、固守传统、故步自封、自成一派,不过犹太教本就以严格遵守律法而自恃骄傲,这也算是信仰犹太教的人们的悲惨命运了叭,不对,准确的说,应该是依靠着家族生育和沿袭传统而信仰犹太教的信徒的悲剧,他们自从生下来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极端犹太教的思想、所接触的环境就是严格遵守教规的教条,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危险的“极端”一说,相反,这“极端”是传统习俗、是权威、是真理,而一切异教徒也就是背叛者。
因此,对于这些大多数人的无知,是可理解的,且其从宗教上还是值得称赞的虔诚;但从总体的角度说,它是一种狂热、一种洗脑、一种愚昧。
另外, 威廉斯堡(地区隔离)、不用智能手机/女性不接受教育(信息隔离)、邻居家人的监视和指责(同辈压力)、告诉信徒外界是邪恶的(制造恐吓)…这些宗教信仰的必要条件却都是实行思想操控的有效方法,人们要留意这些行为,即使一个组织它不是邪教,这些行为对个人的独立和理性思想也是不利的。
这个婚礼仪式真是跟献祭似的,太瘆人了
莫伊什的“恐吓” 不过,剧中的极端宗教表现最直接的特点就是贬低女性,以男性为尊,将女性视为生育机器,还要让男性在床上体会到当国王的感觉(我真是呵呵),尤其是看男女主㙂的时候,真是气到了,婚前不给普及性教育,也不让看视频学习,一通硬怼,失败后将责任全推到女方身上且男方家人全都知道此事,真是窒息,开头对男主的好感,全都败光,后来更是不顾妻子的感受,因为被单独留在家族、丢了面子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向怀孕了的妻子提出离婚,即使结尾男主为女主削发以做改变,他也没有赢得根本性质上的好感。
在我看来,男主其实代表了一部分认为“在父权社会但自己并没有得到益处的”看法的男人,他意识到这种环境下的不平等,也深知女方的不快乐,因此他也是不开心的无疑(只要没被洗脑的正常人都会感到压抑),所谓唯有清醒者最痛苦,但这种痛苦对其来说也仅仅是一种感觉,男人默认或冷漠了女人的痛苦,当其抵抗不住传统和流言的压力时就会完全抛弃掉那种痛苦而不假思索地选择强迫女性。
因此,他们不快乐是事实,但不反抗或漠视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也是事实(主观软弱或客观默认),所以这种在女性声讨普遍男性时的一种个体的自我辩护并没有赢得女性的尊重,反而引起反感。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较真,如若真得站在女性角度看问题,体会到环境对其严重的压迫,那这种略带有情绪化的看法其实是可以接受的(女权者当然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压迫女性,也知道有些男性个体也是受害者),所以,既然男权社会对男性和女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那么彼此就是利益共同体,问题的本质就是传统的不平等思想vs平等自由思想之间的对立,两者应共同反对这不平等的传统思想/制度(在当今社会已不适应,不符合时代精神),弱化一些性别的绝对冲突,毕竟传统女性对女性的压迫也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看看剧中女主姑姑/婆婆对女主的说教,甚至我们自己身边的妈妈阿姨姐姐们都能例证这种现象,有一次和我妈说起不育的话题,我说“现在不只女生不想生宝宝,很多男生也不想生”,我妈说“你们都太自私了,你不生孩子,人家爸妈花钱娶你回去干嘛,在我这里都说不过去”“照你的看法,都不生这个世界不都灭绝了”,我说“不育的人只是少数,世界灭绝不了”内心ost:世界灭绝了才好。
然后我妈说“以前丁克的人,老了后悔都来不及,想生都生不了,到什么年纪就做什么年纪的事儿,这都是自然规律”吧啦吧啦…结局自然又是不欢而散,你说你的,我持我的看法。
我真是一个白眼翻过去,也不看看您家儿子配吗 说回剧中的男主,这男主是典型的妈宝男,警记:勿与妈宝男结婚。
或许也是我心理阴暗,虽然男主结尾真诚悔过,但回到教区早晚会变成原来的样子,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而且即使回去了,精神不契合,婚姻早晚也是完,而且他还犯了一个婚姻中的巨大错误,即认为孩子能弥补已经破裂的感情,这是大错特错的,事实证明不仅不能弥补,还会造成孩子的悲剧生活。
其实最好的结局是他也留在德国,开展自己的新生活。
话说,两个小辫子真是有点好玩又好笑,没有任何贬义,尊重其宗教信仰
我求求各位家长了,千万别拿孩子当弥合剂和挡箭牌
心疼扬奇一秒钟 其实女主、男主、女主的妈妈(女同)、男主的堂兄(男同)四人代表了思想独立的人对传统权威的不同态度,除了男主的压抑屈从(这应是大多数人),另外三人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抗这种不平等结构,所以说,不只是女性在这种父权制度下受害,被其压迫的异教者都是受害者(lgbtq在父权社会里也是被打压的),堂兄曾经出逃但因不能生存而被迫回到教区(这其中有主观的教育能力问题,也有外界对其的歧视原因),应该说堂兄作为失败过的过来人,他是清楚这其中的辛酸的,所以他给女主的那把枪应是好意;女主妈妈算是出逃成功的人士,她能给予女儿的支持与鼓励是很重要的;而女主的思想从对传统的希望——压抑——痛苦——出逃——坚定不回去、开始新生活的信念,真是勇敢且令人敬佩。
可能相比莫伊什,艾斯缇胜在有技能、也有妈妈和朋友的支持
不过,他们的胜利也只是个别人的胜利,面对这强大的传统权威,森严的宗教戒律,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在个体意义上的逃离,逃离那个令人窒息的深渊,去看外面的世界、去闻自由的空气、去听包容的音乐,正如出了洞穴、看到了真正太阳的囚徒,不要回去,不要拯救,不要革命,腐朽的就让其顺其自然地腐朽吧,逃出一个是一个,成功一个是一个,剩下的就交给榜样的力量以及上帝的恩赐吧…
艾斯缇结婚时是快乐的
为扬奇放弃学钢琴
听到扬奇说离婚时的反应
脱掉假发、丝袜、开始改变时的恐惧和解脱,真心帅!
听到宗教音乐时的感动
结尾坚定不回去的眼神
02/21/2021Are we the aberrant ones derailing the Path and displacing the Faith?Or are we seeking for breath when the “words of wisdom” fudge and nudge like invisible walls cave in?Sticking head out of the deep water, beleaguered and delirious, tugged by a untelling past on the back of mind, yet forging a motion ahead. No matter north or south, only “ahead”.An invincible shell, yet an empty bracket, a contentless soul. Loaded with common senses belying senses.Shimmering passion slimmed and diluted with cautions and fears. Until it runs frayed and dried in an infinite playback of every ice-cold face and every condescended conversation.Only then an adulthood scarred and lived, of its own volition, stripped off the steely camouflage, when the muffled pain and shame pierce through flesh and rip apart the void within.Reshaped and refilled, at every disposal of fate, guided by a beam of inner light, fending off the almighty Right.An emerging voice ringing in the head rises above all the odds, echoing through the fourth wall where the unspeakable past imposes. Did you hear the little child murmuring to the wall he cannot get it right? What if he is right? What if the voice never echos but is always there?It probably takes a pursuit of sainthood to subject our minimal presence finally to something resembling greatness. But it takes much less than that and equally much more than that to claim and applaud its substance with heart, guts and dawning clarity, when everything is penned down and our playbook is shut and shelved.
只有女主的演技大放光彩,叙事也太简化了。
如果一部剧能够让人产生对其背后故事深挖下去的兴趣,大概能算得上是成功的吧?
气短胸闷。@2022-01-23
限定剧长度限制了故事发展。切入点真的非常有意义。意第绪语跟德语真的好接近。很赞同一个观点,不是犹太人到了柏林才能看到六百万冤魂,不管犹太人到哪里,六百万冤魂一直在他们身边。
女性挣脱僵腐的男权社会(或许不应该直接上升到性别的权力,但女主遭遇的压迫确实以生育为隐喻)奔向自由和开放,这样的故事真的是不分种族地域宗教和文化的,希望中国女性有一天不要以中国文化传统来给自己套上新一层枷锁
犹太极端教派女子逃离家族去柏林的故事,关键词闪亮,开头惊艳,女主演技不错,但是关键人物都不够立体,情节发展也让人难以置信,尤其是柏林那部分,据说是脱离了原著的改编?发现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是《德国83年》,当年看得我中途弃剧给了两星。Anyway,想念柏林,虽然被拍得都有点cliche和无趣了。
天才音乐家逃离妈宝男
看预告片感觉Hasidic jew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才看的。女主的表演很有张力,反衬出故事的张力和转折有些不够看。
宗教信仰是限制自由的吗?脱离宗教规范和律法的行为值得大书特书吗?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旁观者。或者说,你被以何种视角切入别的人们繁杂生活的某些片段,而你又是否接受了作者潜移默化的立场引导。
信奉正统犹太教的犹太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很难相信他们居然是在纽约布鲁克林,有机会一定要去眼见为实
2017去了柏林大屠杀纪念馆,2018看了one of us,这些对othordox jew的认知让我看这剧没啥information gap。他们因为集体的创伤对繁衍有极致追求,女性被限于方寸间还得不到正规教育。感觉世界各种带有封闭性质的宗教都带这对人生自由,特别女性freewill的限制。神奇的是,这剧里对柏林的诠释居然和我在柏林的经历特别贴,柏林真的是文化大熔炉。总是女性,最有动力从这种情况下逃走。这剧其实有点高开低走。
真善美了点儿
太短了,爆发力不够,当猎奇向来看
确实。如果生下来被迫拥有信仰,的确难以忍受。不过这样的故事……换一拨人照讲无误,新瓶装老酒。
女主的转变和融入简单得有一点生硬,以我朴素的经验来看,冲破一些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规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除非遇到非常刻骨铭心的事件。单纯因为一个认识不超过几天的丈夫提出离婚,就做好决定远走高飞,再也不回家,未免也成长得太舒服了。还是disobedience好看一些
题材和女主都不错,但整个剧情走向是什么破玩意。想把这个题材深度发掘应该偏向不冤不乐的观点,除了涉世艰难外大部分走出去的人会选择回来,是不是反而说明精神依赖会使人更会获得生活的满足感?我们这些“自由”的人虽然选择更多,但是是否会更难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为了追马里奥的男二来的....在我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原来世上有这样一个民族过著与众不同的生活!之前看以色列的大开眼戒、15年、暗之光等,感觉好分裂:大开里面是纯粹的犹太教,好保守,可另外二部又完全是欧美风,根本没有任何宗教痕迹……犹太人太可疑多变了....本片中男性的发型是真有特色,婚礼上一直闭着眼睛表情痛苦的前后晃荡是真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这样的传统太别扭了……整个故事太一般了,想当然的太多,无依无靠的女主咋就巧遇了那拨音乐学院的好心人呢?经不起推敲,看的是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与特征!三星吧!女主好矮...
起点高,没深度,当科普。
真的挺极端的YTJ
第三集结尾太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