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的短片,看着评价有点两极分化,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穿过站台,送走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朋友们,让我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开头就出其不意,一系列的反转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你以为这是在KTV?
不,这是在拍电影你以为这是在拍电影?
不,这是电影博物馆演示拍电影我记得上一次看这种打破观众心理预期的设计还是《喜剧之王》你以为这是丧尸恐怖片?
不,这是在拍电影你以为尹天仇是导演在拍戏?
不,他就是个跑龙套几个镜头已经把未来电影的处境和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仰拍楼梯上寥寥无几的观众,高高在上,犹如动物园参观之感,左边的海报写着“近代电影拍摄重现”的字样,用场景刻画出电影行业萧条悲凉的一面,每一处细节都是在深化“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个点。
镜头切到贾导的中景,衣服上白底黑字“导演”,既让人忍俊不禁中又多了一丝辛酸。
“五十年前谁敢跟我喊停?
”导演内心底真切的愤怒和被现实压迫的无奈。
导演曾是电影的缔造者,艺术的追求者,而如今却只是为了取悦大众观众 ,往昔的电影盛世一去不复返,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
总体开场便抓住观众眼球,没有拖泥带水,轻描淡写但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故事设定在人们心中开始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
到浩子这里,不好意思马龙白兰地我真的会笑死哈哈哈哈。。。
一些诙谐的戏谑和恶搞,气氛又从上一幕的沉重变得轻松。
后面没有特别的感觉了,接着是酒吧的part。
尬舞真的很有趣哈哈哈哈哈。。
三个人聊天那里真的很喜欢,亿些凡尔赛哈哈哈哈说话的艺术“都是些野生动物 狮啊豹啊熊啊有时候没有几十亿 也就十几亿”我真的很喜欢这种自嘲式油麦“电影分析 分析有什么好分析的”(我真的狠狠共情了,谁懂乌乌 有什么好分析的)。
贾科长说 不要对他的作品过度解读 电影是要灵魂感受的。
读懂导演的设计和心思固然重要,但带着分析为主要目的去观影,往往会觉得有心理负担,要是看不懂了就是无效的了,大家都所推崇的自己get不到是不是就是水平的问题。
但艺术哪有什么正确答案,想起《信条》里的一句话:“如别试着理解,要去感受。
”如果大脑不能给你答案,就让心灵去回答这个问题。
如《头号玩家》一般的一帧一彩蛋的模式不存在的《太原往事》- 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至今连个海报都没有的《在清朝》 -现实中疫情时代下艰难生存的电影行业虽是所谓科幻片但五毛特效和人工智障处处透露着中二的气息导演演戏很有趣,贾科长比宁浩差了点以悲剧为内核的喜剧电影申遗结果的戏剧化实际上却也早已注定两大导演苟延残喘时最惦记的却是因为少投一票没拿到最佳导演-深入到骨子里的热爱,我可以不活,但不能质疑我的作品不要质疑一个山西人应该怎样做面,放多少水多少面粉都是经验之谈,是祖祖辈辈实践出来的经验,不像机器人只会死守黄金比例。
就好像拍电影,不能只讲理论而没有实践,镜头怎样组接场面怎样调度,没有哪一本书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同时观众也是众口难调的,有人喜欢多放水有人喜欢多放面粉,不是规规矩矩就可以被所有人接受。
就如同这部短片,有人看到导演的自恋,有人看到对过往成就的自嘲,有人看到对当下电影产业的自省,何为优秀,何为最佳立意,皆取决于观众自身的看法。
为什么母猪体外受精技术会取代电影申遗的名额?
(救命怎么我学的东西未来都要死了哈哈哈 选生物的编导生躺枪)其实还是一句话,要是连饭都吃不饱了,谁还想着搞艺术啊?
为什么搞话剧的比搞电影的先死?
其实显而易见了,内容和形式上所表达的东西话剧都不及电影的丰富,话剧有时候确实满足不了观众对视听的追求,再现实一点,就是疫情期间不允许聚集呗。
电影也是如此,只不过电影并不仅限于电影院,还有各种流媒体啥的,传播途径更广泛和多样,所以即使是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也还能苟延残喘。
当然上面的话都是我瞎编的,毕竟贾科长也说了,不要对他的作品过分解读对吧。
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结尾没跑了。
贾科长和宁浩从医院跑出来,开着自动驾驶的三轮车,来到海边五元自选电影,在商业片和文艺片的一番拉扯后,终于有一部能整合两大导演审美的电影了,看到屏幕上放着《火车进站》,泪莫名就想飙出来了。
蓝色的海边 黑白的屏幕 先是想到今年戛纳的海边放映场了,想起一句话,“至死不渝的浪漫”。
然后就是什么叫作“殊途同归”,文艺片和商业片本来就不是一个对立面,无论电影产业发展到怎样的地步,大家的初心其实就是想好好拍电影,拍个好电影而已。
在电影濒临消亡之际,地球上还有人记得它是如何诞生的,这种感觉,真好啊。
就像是我们都在这世上走了一遭,最终弥留之际还有人记得,你来过。
“老塔的电影每次看都想睡觉。
唉你这审美…你也别老是长镜头了刚才那是费里尼,不是安东尼奥尼听不懂外语…”当大师们的名字轮番轰炸时就犹如在脑海又放了一段短暂的电影史,那些经典的名字,会在岁月蹉跎不断冲刷中,在大家的内心中,变得愈来愈清晰。
最后,火车进站,电影没完。
英文字幕是我翻的。
但我去年10月初才开始翻译。
当时为了赶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放映,片方还没有做出便于网络传播的片源,所以我在翻译的时候没有视频可以参考,俗称“盲翻”。
另外因为时间稍显紧迫,有些句子的处理可以更妥当一点,这里也一并列出来。
勘误的标准调到了最高。
开幕雷击,应该是yearning
改成on these rainy days, that I always think of you the most更顺。
此外歌词不该加标点符号,并且首字母大写。
我提交的版本里是没有标点符号、首字母大写了的
it有点多余,去掉更顺
翻译的时候并没有看过《小武》,后来才发现官方英文名是The Pickpocket
其实是them。
他们拿了很多东西,但翻译的时候看不到视频。
can have it更好
全片的movie和film有一点混用
又是因为没看视频,导致这句话虽然只说了1秒钟,但翻出来这么长
还是因为没看视频,他说的其实是dough,还没做成面条
应该是We
唯一一个typo
还是因为没看视频,其实看样子只忙活了一两个小时,说long time就行了
这句话其实是跟服务员说的,用have比较好
to start with
我提交的版本是go easy on it。
英文并没有go with your capabilities这个搭配
应该用short更好翻这部电影时,我其实是有点想向《让子弹飞》的英文字幕学习的。
《让》的英文字幕处理得全都比较灵活,有些并没有完全贴合原文的意思。
但即使只看英文,对剧情、情感的理解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但是由于时间有一点紧,加上大部分翻译工作我是在高铁上完成的,有些用法没有深入地考证,整部字幕的前后一致性也还可以再提高一点。
下面这两段是为了凑140字加的。
这部短片拍的真好。
因为老乡的缘故,我一直都在关注科长跟浩子。
科长片子的故事讲的细腻,但是节奏不是太喜欢,浩子的电影偏商业一些😂。
关于文艺跟商业的争论?
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是故事讲的好,就没问题。
电影,视觉艺术嘛,只要看的好舒服就行。
说到本片。
导演我不熟悉。
据听说是疫情的原因,一个人在家无聊写的本子。
这次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的。
对科长跟浩子肯定也有影响。
记得前几天某网站聊武侠电影,科长还说他的在清朝肯定会有的,只是晚几年,虽然对科长拍武侠不报什么希望。
本片里科长的《在清朝》拍完了。
浩子还会有《太原往事》。
比起《在清朝》,我更期待《太原往事》。
由于短片的缘故,本片故事略简单。
故事设定在2065年,俩导演已经无业,电影行业已经消失,电影已快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片中各种插科打诨,有美艳的张婧怡,有天生搞笑的张子贤,最后选电影时最有趣,又一次回到文艺跟商业的对决。
最后选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选的真好。
这部片子没有导演,没有专业演员,只有一部摄影机。
难道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
我们都是导演,导演自己的生活;我们也都是演员,每天演绎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电影不会消亡。
我们只需要做好属于自己那出戏!
如果沒有今晚小城之春的這場電影,連日來的迷惘計較不會那麼短暫飄散。
在大笑與熱淚之間,未來,是今天擲下的預言。
40分鐘,影迷看到熱愛,同行看到諷喻,局中人識出況味。
給導演徐磊打call,給演員賈樟柯打call,給反諷打call。
然而,又要140字,我說完了,都說完了,真的已經說完了。
其实也不算是彩蛋,就是各种包袱和笑点吧,笑劈了。
1、宁浩登场时举着枪干酒,有个特写叫马龙白兰地(或许是致敬马龙白兰度?
)
2、贾樟柯读的书是《贾想1996—2008》,自己夸自己“写得真好”hhhhh
贾想1996—20088.6贾樟柯 / 2009 / 北京大学出版社3、宁浩的手机铃声是《疯狂的外星人》的主题曲,二手玫瑰梁龙唱的。
宁浩的房车里也有疯狂外星人的玩偶道具。
4、这两个海报背景有人可以能认全么?
我没太看过科长的电影。
5、勉强能看清《独自等待》《无间道》
6、李小龙
7、我和朋友吃自助快结束的时候be like:
8、死的是搞话剧的,我还以为是搞摇滚的呢hhhh
9、最后的五元电影自选,完全就是商业片和文艺片之争,笑死。
科:《小城之春》浩:《少林寺》科:浩子你这审美属实短板,《偷自行车的人》浩:你不要老是长镜头嘛,《南北少林》科:又是武打片,看看黑泽明的《七武士》浩:黑泽明看过了,听不懂外语,《少林小子》科:看不懂你不会看字幕,安东尼奥尼浩:拜托,这个才是安东尼奥尼8科:哦这是费里尼,那就这个吧,塔可夫斯基浩:不要,艺术电影一看就睡了。
那就《火车进站》吧除了他们点的,还有别的几部电影,外语片我不认字,看到了《我不是药神》《定军山》
贾樟科和宁浩出演的小电影,算是自嘲和自黑吧。
整个影片的表现应是两导演玩票自娱自乐的游戏之作。
但就表演而言,虽是游戏之作,比起专业演员来说,觉得还是差距明显。
至于未来电影会不会像那些传统艺术项目一样走向灭亡,谁说的准呢?
一百多年前京剧不是也如日中天吗!
当时谁能想像,京剧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式微。
没有想到小破站会上《明日之后》四部有些“文艺”的短片,还收费6元(大会员半价)。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承认我是冲着子枫妹妹和郭麒麟去的),果断付费观看。
观后爱上了《地球最后的导演》,当然另外三部也都是我的心头好,每一位导演都用其充满风格的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呈现了四部风格迥异的短片,有《爱,死亡和机器人》那味儿了。
我看到有人说这个短片是“给电影人的情书”,诚然它是的,但它更是“给当下年轻人的呐喊”。
曾经我们都说,电影拓宽了生命的长度和深度,让人类延长了近三倍的寿命。
而当下,网络社交和纷繁众多的娱乐方式下,沉下心来看电影绝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各大平台都充斥着“电影速度”,十分钟看完****,上中下三个短视频讲完****,加上疫情已经让人小半年没进过电影院了。
所以看到这个短片的时候格外感动,导演放了好多暗藏的电影梗,看得人会心一笑。
而两位导演的飙戏,以及被cue腰不好的虎哥,都让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当年曾打动过我的那些影片。
当片尾《火车进站》的画面出现时,瞬间被治愈。
感谢小破站在当下上线的这部短片,“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电影亦是如此。
1.地球最后的导演-贾导的普通话有点出戏,结尾挺好,升华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都跟不上时代的浪潮了。
2.杀死时间-就是无限月读,没必要去谈论意义,没必要,未来是什么,看看爱死机怎么拍的,当代文化认知未来就是爱、死亡、机器人,这三点是主线,老生常谈了,这方面的影像现在也越来越多,没必要去探讨什么意义,过时了,就跟着时代文化玩就行了,意义自然显现,留给观众不好吗,或者说当代文化认知的意义就是破碎的;导演做的那些影像实验也很反感,学别人学不到精髓;再说了拍“时间”主题很大,很难拍,也最深奥,最吸引人,片子可配不上这个名字。
3.一一的假期-道具组您可用点心吧;导演您还是去拍三流广告吧;还有,取这名?
一一?
导演是想说: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不会变亲情不会变,片子主题和杨导的《一一》还比较合拍。
一边去吧,蹭热度别这样毁经典。
4.你好,再见-………还是理解不了这个设定;演的挺好,下次别拍了。
总结:为什么中国导演拍科幻片总喜欢映射现在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逃离不了这些藩篱?
什么是大众审美?
是没有想象力,还是抓不住时代文化的浪潮。
也许还是地球最后的导演指出的:电影已死,不,是中国科幻片已死,但影像长存,视听在当代更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老一代导演都在追忆黄金时代,新一代导演已成为市场的奴仆,或许没有“新一代”,那么,真正的新一代何时来呢?
《地球最后的导演》被念了许久。
去年在平遥国际影展上,贾樟柯、宁浩主演的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进行了首映,此后再无消息。
如今,这个短片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得以看见。
贾樟柯和宁浩以未来电影被边缘化为基调,思考电影最初的样子是什么?
是卢米埃尔兄弟的探索,费里尼的创新,安东尼奥尼的文艺,塔可夫斯基的沉闷?
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的娱乐性与港片的港味?
艺术与商业该如何平衡?
在国际上得奖是好片,还是票房大卖是好片?
观众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
艺术性还是娱乐性?
这年头,真的没人看电影了吗?
大家都在忙着赚钱,电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地球最后的导演》中可以看到,电影失去了观众,没有人关心电影还在不在,更不会有人在乎有没有迷影,唯二还在坚持搞电影的只剩下了宁浩和贾樟柯。
本来还有同为第六代的管虎。
可是他在《杀生》票房失利之后,彻底拥抱了商业片,放弃了当初的艺术追求,如今连屁股都歪了。
这就是《地球最后的导演》中透出的悲凉,电影是一门艺术,还是赚钱的工具?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看电影的诉求是什么?
宁浩的开始是《香火》。
在贾樟柯的帮助下有了《小武》的迷茫,《小山回家》的青涩,一切都朝着成为第二个贾樟柯前进。
可是,在《绿草地》鲜有人问津后,宁浩陷入了艺术和商业的两难之中。
搞艺术观众不太喜欢,追求商业又与初衷相悖,他也曾想做《偷自行车的人》,只是观众太喜欢《少林寺》。
权衡之后,宁浩选择了两个都要。
《疯狂的石头》是他的尝试,《疯狂的赛车》是他的成熟。
宁浩似乎走对了路,找到了观众想看什么,也坚守了自己的艺术。
他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喜剧,涵盖了黑色幽默和现实主义。
不那么真实但足够写实,观众每每在《无人区》的夜巴黎为攒劲儿的节目捧腹大笑时,总会为电影小人物的心酸感同身受。
宁浩这个鬼手裁缝把七零八落的现实在他的电影中缝合起来,用笑声诠释荒诞的现实。
只是《心花路放》之后,宁浩试水自由市场,《疯狂的外星人》主打荒诞科幻和市井喜剧。
然而一对王炸打烂了,顶着疯狂三部曲的招牌拍了一出讽刺喜剧,有闹腾,有荒唐,唯独失去了艺术,那么现在的宁浩是一位好导演吗?
贾樟柯的开始是《小山回家》。
片中的异乡人,在即将过年的时候,寻找一同回老家的伴,这个角色的行为成了贾樟柯以后电影的内核——故乡。
贾樟柯的电影离不开故乡,离不开生养他的县城。
这里有他的故事,这里是他的电影世界,他总在用电影告诉人们,中国不只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还有小地方的挣扎落后。
《小武》中的贾樟柯在挣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县城既不像乡村,又不像城市。
虚浮在四不像的边际海洋中,到不了海中央,又不想回到岸边,处于其间的人们同样如此,他们何去何从?
在《站台》中,贾樟柯给出了答案,在县城也可以搞艺术。
但是到了《任逍遥》中,贾樟柯又渴望走出去,偏安一隅太封闭,艺术搞来搞去搞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就有了《世界》。
看过世界的贾樟柯转了一圈。
《三峡好人》中的失去让他怀念故乡的样子,他再次回到了故乡。
但那里早已变了样子,《二十四城记》的拆迁在到处上演,他记忆中的故事渐渐变了味。
趁着有些痕迹还在,他用《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祭奠给他电影灵感的故乡,致敬给他快乐的武打片,他知道自己成不了黑泽明,但也要做费穆。
可是,他电影中的文学性和现实性并不适合大多观众。
他无法像宁浩那样取得高票房,很多时候还得在地下流传。
因为他的电影没有那么多娱乐性,看起来太累,太闷,让人反思不轻松,那么这样的贾樟柯是一位好导演吗?
观众是喜欢宁浩多一些,还是喜欢贾樟柯多一点?
在《地球最后的导演》里张婧仪给了选择。
观众在娱乐时喜欢宁浩,在学习时喜欢贾樟柯,只是审美的高低与不同,区分了贾樟柯和宁浩。
但又烦贾樟柯让他们烧坏了不少脑细胞,那么怎样才可以让观众在喜欢宁浩的同时接受贾樟柯的烦?
黑泽明教过办法,“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这需要花大力气,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现在正是如此。
因此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在这方面培养观众,这是项极困难但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
可是,“这年头,人们都忙着赚钱,谁还看电影啊,有什么好看的。
”电影走到了十字路口,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都没有,观众的观影习惯太容易被其他事物取代。
当电影失去了观众,当电影变成纯粹的工具,即使有再多的《少林寺》《小城之春》也无济于事。
那时候,贾樟柯和宁浩独自在海边孤独看《火车进站》的场景便会重演。
《南北少林》不看,《七武士》不看,李连杰不喜欢,黑泽明不爱看,电影成了夕阳产业。
“我们穿过站台,送走了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游到海水变蓝。
”只是朋友们,恐怕我们无法一起游到海水变蓝了,因为电影和我们总有一个会缺席,疫情反复,烂片不断,我们还会思念电影吗?
“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我的思念,不再是决堤的海,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
我的心是六月的情,沥沥下着心雨,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
”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流媒体对电影的冲击愈发严重,加之疫情的不断反复,不少电影开始跳过电影院直接在流媒体直接上映。
电影不再仅仅是电影院独享的产物,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坐在电影院中,欣赏电影艺术的“仪式感”了。
与此同时,大量新鲜技术涌入电影制作,VR电影、互动电影......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在对传统电影发起挑战。
这一切都不禁让人开始思考,“电影”会不会被更改的面目全非?
会不会有一天离我们而去?
最近就有电影人将他们的疑惑与担忧搬到了屏幕之上——
地球最后的导演 (2021)6.7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徐磊 / 宁浩 贾樟柯
《地球最后的导演》是哔哩哔哩和坏猴子影业共同打造的短片系列《大世界扭蛋机》的首篇。
在第一部分“明日之后”中,四部电影短片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地球最后的导演》中在探讨电影消亡的未来世界;
《你好,再见》中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失语症”,人们的沟通被压缩到十句内;
《杀死时间》中探讨物质基础极度充裕的未来,人类将如何填满空虚的精神世界;
以及《一一的假期》中建立了一家虚拟云端养老院,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中,究竟什么才是人类所追求的。
从2016年起,宁浩创立的坏猴子影业就对外公布了扶持青年电影人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该项目陆续推出了《绣春刀》《刺杀小说家》《我不是药神》等多部佳作。
可以说宁浩此举,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中新人导演的福音。
然而这与他自己的出身也有着密切关系。
2007年,刘德华启动“亚洲新星导”计划,拿出2500万帮助7位新人导演,实现他们的电影梦。
宁浩一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去找刘德华,将剧本提交上去。
这部电影便是《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与主演黄渤,自此一举成名。
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宁浩选择扶持新人,将良好的传统循环延续下去,也是在报答贵人相助。
当外界都在夸赞支持宁浩时,他却表示:“帮助优秀的青年导演拍电影,是我的荣幸”。
其实早在去年《地球最后的导演》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时就已经上过好几次热搜。
影片中我们所熟知的名导贾樟柯与宁浩纷纷放下导筒,当起了主演,而且是自己演自己。
故事时间拨到了未来,2065年,电影已死。
真的如我们所焦虑的那样,成了几乎没人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樟柯和宁浩为争夺“电影非遗传承人”而较劲。
影片一开场,炫目的红色灯光下,不断回荡着《心雨》的歌声,KTV练歌房内,一对欲拒还迎的男女。
熟悉贾樟柯作品的观众一眼便知,这一场景是再现了贾导的处女作——《小武》。
随着贾樟柯“停”的一声,观众被带到了拍摄现场,贾导在片场紧张的忙碌着。
就在贾导在对自己的影片“精雕细琢”时,一个工作人员打断了拍摄。
原来这并不是真的电影拍摄,而是在电影博物馆“表演拍电影”。
工作人员以快下班的理由呵停了贾导的表演,比表演人员人数还少的观众们也悉数散场,就连同台的表演人员也劝他差不多得了。
人群散去,执着的贾导依旧念完了自己“表演”的结束语。
我们在这里穿过站台(《站台》),送走小武(《小武》),世界很大(《世界》),江湖再见(《江湖儿女》),让我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结束语用他的作品穿了起来,每句话都夹带了贾导的“私货”。
来到另一边,宁浩导演也没闲着,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田间想要偷瓜的小孩。
抓住偷瓜贼以后,宁浩惩罚他们一直吃刚刚他们偷走的瓜果蔬菜。
撑得不得了的几个小朋友守着一桌子的西瓜,议论着宁浩的职业。
此时的小朋友早就不知电影为何物,在他们的记忆里,电影早就是上一代人一种无聊的娱乐形式罢了。
晚上,贾樟柯与宁浩在喝酒叙旧,没想到一位美女走到了他们身旁。
为了吸引美女的注意力,二人不由得展开了一场“商业互吹”。
宁浩吹嘘着贾樟柯国际上获奖众多,贾导却“自谦”的说,都是些什么熊、什么豹、什么狮的动物奖。
(威尼斯金狮奖、柏林金熊奖、以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
贾樟柯赞誉着宁浩票房成就高,动辄几十亿,宁浩也“谦虚”的表示,有时也只有十几个亿“而已”。
果然两位年轻时的“丰功伟绩”吸引到了一旁美女的注意,在一番艰难的回忆后,美女终于回忆起来了昔日的两位名导。
并且吐槽贾樟柯被印在了娱乐史上,害得年轻人还要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苦不堪言。
贾导也苦笑到,他也不愿意让别人对他的电影有着过分的解读。
最后美女甩了一句“现在谁还看电影啊”,扬长而去。
正当二人准备回家时,贾导接到了来自电影艺术振兴协会的王会长的电话。
电影在申报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邀请贾樟柯成为唯一的“电影非遗传承人”。
谁成想,原本还在一旁听得很不是滋味的宁浩,转头也收到王会长的邀约。
两人为争夺这一“电影非遗传承人”的资格相互竞争,煞费苦心,笑料百出。
就在两人为了展示谁的身体更好,狂炫羊肉汤之时,王会长收到消息,抱歉的通知两位导演,由于政策调整,今年的“非遗”名额给不了电影了。
为了让全世界都能吃上优质的猪肉,把名额给了母猪的人工授精技术。
听到这一消息,两位导演血压瞬间升高,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两位百岁老人在病床上听闻隔壁有人去世,悲从中来,不禁感叹还有好多想看的电影都没来得及看看。
于是他们就在夕阳下骑上了心爱的三轮车,去到了海边的五元自选放映机。
到了挑选电影的时候,两人依旧是互不相让,文学系出身贾导钟爱于文艺片,挑选了诸如《小城之春》、《偷自行车的人》等印在教科书上的经典名篇。
相对比宁浩则更心仪商业片,挑选了《少林寺》、《南北少林》、《少林小子》等武侠动作片。
两人后面还挑选了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大师之作,还都不约而同的表示一看塔可夫斯基就想睡觉(谁年轻的时候没睡过几个电影大师呢)
最后两人停止争论,共同欣赏着电影《火车进站》。
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刻,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开始。
汽笛声传来,火车缓缓地驶进站台,百年以前,座下的观众看见迎面而来的火车吓得四下逃窜,惊恐万分。
他们全然不知驶来的不仅是火车,而是一辆承载了无数可能性的穿梭百年光影的影像列车。
1896年1月25日《火车进站》在法国公映,它是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的代表作,也是初期公开放映下流传度最广的电影。
周围渐渐暗下,仿佛我们又回到了电影院,电影的火车可以继续前行,驶向远方,星火不灭。
《地球最后的导演》片长不过40分钟,无论是剧情还是结构,各个方面来说并不算是绝佳的作品。
但是却是当今短视频大行其道,互联网浪潮企图吞噬电影行业的境况下的一剂安抚。
影片中的致敬与迷影梗,多到数不过来。
除了直白的片名和海报,细节里还埋藏了许多惊喜。
例如,宁浩出场时,手中喝的酒,标签上写着“马龙白兰地”,是对《教父》中的主角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名字的解构。
抓偷瓜贼时的举枪的动作和构图也同样致敬了《教父》的一张知名剧照(但最终并未用到正片中)。
会长打太极的时候,墙上贴的是迈布里奇的连续照片《奔跑中的赛马》,是他在摄影史上最早对摄影瞬间性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海边自选放映的五元电影院的摊主老头是由导演徐磊的父亲徐朝英所饰演的,而他也曾是徐导知名作品《平原上的夏洛克》的主演之一。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影迷,那观看这部短片时,寻找细节处的彩蛋,也是乐趣满满。
导演徐磊坦言道“电影已经流行了一百年了,下一个百年,电影还会继续流行吗?
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这个软科幻的故事构想来源于导演疫情闲赋在家时,对整个电影行业目前的危机以及未来走向的脑洞。
其实电影自诞生以来始终在技术革命的不断威胁下找寻自己的一方天地。
1927年,从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开始,有声电影逐渐取代了默片。
片中有声的部分仅有主人公的歌声和一句不小心录进去的台词——“一切才刚刚开始”,没错电影的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
1935年,《浮华世界》的到来敲开了彩色世界的大门;因而《绿野仙踪》中,朱迪·嘉兰可以从黑白的世界去到彩虹的另一边;《红色沙漠》可以赋予色彩更深层次的表意与内涵。
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电影大行其道,电影制作者们依旧交出了《阿凡达》、《星球大战》等视效盛宴。
电影不会离去,因为人类始终充满着无尽的浪漫与绚烂的想象,“人间不过是无形的梦,偶然留下的梦尘世梦,光影的银河里才是灵魂的徜徉地”
*本文作者:浅浅
差点意思,宁浩表演吊打老贾啊哈哈哈
蛮好玩的
徐导牛逼 还是那么荒诞 好玩
搞笑短片,整体水平一般,靠两位大导演撑台面。张婧仪倒是长得挺甜的
有小聪明的广告片。
现状就是我们被观众抛弃,也被官方抛弃。结果在于,我们没做什么实事,尽是自恋自嘲。
尬出天际
影迷觉得尬,路人不明白。
有趣有趣
7.5,整个情怀、喜剧调性非常好,电影文本层面有很多不错的设计。可惜贾樟柯的表演有点硬,感觉完全不会演的样子,宁浩演的是真好。电影不会死
五块钱能看电影的海滩真不错,现在网上会员付费还得六块。
虽然主要靠一个噱头延展出来的一个短片,但是在疫情使得电影变成特困行业的当下,不免也有了不少现实意义,最后一个《火车进站》的镜头也就显得更加浪漫和令人怀念了。片中叠加的很多宁浩、贾樟柯的梗以及其他电影彩蛋对于影迷来说也的确有捕捉的乐趣,只是在深度上、讽刺性上还是稍微肤浅了一点,还是多少有些可惜的,以及贾樟柯的台词是真的太差了,哈哈哈哈哈哈哈。至于电影会不会死?当然不会死,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比起来,可太年轻了!绝对算风华正茂,历史上,也经过了电视机、互联网等多轮冲击,我相信电影一定还有未来!一定!
附赠贴片小短片《火车进站》
当两个导演去竞争一个名额,呵呵……很东方的故事。然后只有结尾那段才算是有点儿意思。两星
2021-11-29想看。爱吃面食的我好想拥有一台和面机器人。
老艺术家自恋的部分挺写实的,迷影的情感内核太空洞了,主线只有争非遗传承人这点破事儿,未免太凑合了一点,2065年电影圈的格局也就这样了。这点自我指涉的小聪明,放《吐槽大会》或者拍个短视频病毒营销一下还行,当短片看实在露怯,要知道你们顾影自怜的时候,还有观众替你们在尴尬。
电影艺术确实不会死,但电影审查制度真的太不友好了
中国电影加油 这短片谁拍的 挺次
电影人的自嘲
山西電影人送給電影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