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Hiromi的配乐去电影院看的,看完感受:动画电影抛开动画不讲,音乐还是挺好听的…故事走的是热血漫套路:平平无奇的小天才男主,一个要成为爵士王🎷的男人先是三句话把房东pua成自己小弟(兼队友🥁),再用一年把他从零基础鸡到顶级jazz club演出。
真就鸡娃不如鸡房东…钢琴手男二,开场狂言“爵士乐队就是互相做垫脚石”。
乐队3人,预言命中率高达2/3,剩下1/3只因不但没有石头给他垫脚,手上反倒绑了块石膏…乐队有主角光环,演出很自然场场零差评,观众无一例外涕泗横流,光看画面会误以为表演的是灵堂爵士。
乐手们挥汗如雨,让人感动之余还想混进去卖矿泉水…洛杉矶angel city jazz fest 10月13到29有一系列演出,有兴趣去现场卖水的友邻们可以冲
电影看多了,故事主线大致都能猜到。
为什么这部动画电影还是能打动我呢?
当然是他呈现出来的热情。
或者说激情,是一样的。
原著竟然是漫画书。
用漫画的形式讲述音乐的演绎和表演。
令人惊讶呀。
电影至少还可以有音乐和声优的配音。
所以仍然说明故事是动人的吧。
不然为什么漫画畅销,电影高票房。
虽然只能简单的分辨音乐是好听还是不好听,技巧多还是不多,但具体用了什么技巧真说不上来。
就像片中so blue老板说的,一味的炫技让人讨厌,呈现热情才是有趣的。
俗话说得好,真诚最能打动人。
所以喽,诚意一定要给到位。
一生懸命宮本大は一生懸命です。
业精于勤荒于嬉,对于自己真实地热爱可以释放足够的激情和自信,日服一日的练习和对自己梦想里坚持中流露出来的卓越技巧和自信足以撼动第一次见面的感情演奏者,和对爵士乐足够挑剔的观众。
绝对理性和目标绝对的明确性,为了抵达梦之彼岸不顾一切。
艱難辛苦沢辺雪祈は艱難辛苦です。
不管发生怎么样的困难,也会将演奏钢琴作为持之以恒的目标。
沢辺雪祈被设置为一个优秀地演奏机器,长年地练习让他像是一个演奏机器,这也是他的一个缺点,要听完美地演奏听唱片便是,现场表演时的瑕疵和即兴才是表演里的灵魂。
全身全霊玉田俊二は全身全霊です。
即便是彻彻底底半路出家,也能够投入足够多的激情去学习,跳脱出自己的舒适圈,即便演奏瑕疵颇多,但耐不住热情和每一次以进步为目标的演奏。
他被设置为一个成长标的以及和宮本大理想面的方面,感性的标志。
电影里需要的许多感性桥段都是皆有他成长推动。
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精彩了,男主第一次去的酒吧老板娘,出场明明很少但却刻画得有菱有角,她曾经也站在过舞台上,开幕挑选时选了对应天气的音乐展示了她对爵士乐有着深刻的见解,得知孩子们要在日本第一的爵士俱乐部演出时背过去流下的泪水,每一个画面都把她从2D画面立体成了3D。
因为传单而来最后爱上爵士的观众、爵士俱乐部的老板、邀请JASS去参加音乐节的大叔、看着男三玉田俊二成长的爷爷、男主宮本大的亲人以及一直关注着男二沢辺雪祈,也是他入了钢琴门的小时候邻居姐姐、里面的每一个小角色,都不是多余的。
被爵士乐吸引,并被震撼到,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么热血,这么富有激情的音乐主题动画电影了,当然,不是全新的领域,但萨克斯为主题的乐器是第一次见。
主角大其貌不扬,口气不小,更难得的是他有着巨大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动力。
除了这些,勤奋和天分同样重要,没有懒惰的天才,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回首过去我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巨星云集。
当今,好像许多明星都是人造与速成的,这些明星为什么会成为明星,好像显得不再重要,他们一夜成名,在社交媒体上出没,完全就像是从虚空中走了出来,他们的作品无法触及心灵,更不用说拿来跟经典对比,没有可比性。
当下并非稀缺巨星,而是过剩,没有基础廉价的通讯,成名的成本非常高昂,并且一定要有确实的吸引力和过硬的实力才行,没有几把刷子根本不可能红。
而现在,宣传成为了最主要的因素,有了低成本的移动互联网,有了互联网平台,甚至瞬息间就能红遍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都要低阶,由此便出现了网红经济。
一个人,一部手机,整点活,拍个视频,你就有可能一跃成为流量明星。
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候,各大平台上都有数之不尽的节目,人们可供吸收的信息完全过饱和了,每天迎接的都是海量的信息,现在重要的是做信息的减法,需要可以提供更智能服务的助手,帮人们处理这些信息,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应运而生,这一切一环扣一环,逐渐演进,并飞速变化。
人们对娱乐内容的需求却有些跟不上技术的进步,更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消失之虞。
爵士音乐应该属于小众音乐,它对听众的要求可能相对较高,对表演的场所和现场感更有特殊的条件,也很少被宣传,更难以在电影等主流传媒渠道所见。
但它却有着更自由和即兴的表现力,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觉得不论其受众规模如何,我们都应该珍视和推广这一重要的音乐形式,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说到文化意义,可能需要插入我对爵士音乐的相关了解内容,它的历史背后也有着一个故事,爵士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特别是新奥尔良这座南部港口城市。
爵士音乐的根基来自于蓝调(Blues)和繁音拍子(Ragtime)等音乐形式的融合。
蓝调音乐起源于非洲奴隶的工作歌曲,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苦难,而繁音拍子则是一种早期的爵士音乐形式,结合了黑人旋律和切分音法的特点。
爵士音乐最早是在社区中的舞厅、酒吧和街头巷尾的乐队中演奏的,它强调即兴创作和个人表达。
特点包括复杂的和声、丰富的节奏变化、即兴演奏和独特的乐器演奏技巧。
它不仅吸收了非洲音乐的元素,还受到了欧洲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音乐形式。
它对后来的流行音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爵士音乐的诞生是在美国黑人社区中,通过融合不同音乐元素和个人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代表了黑人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一章。
印象中,最早接触到爵士是《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的1900身世设定精彩,也很符合爵士的历史定位,又融合了天籁般的琴音,更是把海上的奢华邮轮画面深植于我的脑中,造成脑部宕机的体验,此处也要一同推荐这部电影,不可错过。
这部动画电影以爵士乐为背景,展现了主角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成长和友情。
宫本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努力,逐渐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音乐家的竞争和挑战。
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将爵士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是一部励志的故事,更是向观众传递了音乐的力量和情感。
通过这部动画,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魔力,以及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无论你是否热爱音乐,这部电影都能够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梦想是18岁的年纪,别人在过普通人的生活,踢球,逛街,篮球,而你已经选定好一个方向,一直加油。
现实是什么,是梦想明天就要实现,但是现实剥夺了你实现的机会。
打破现实是什么,是掌控自己能掌控的部分,进行到底。
日式动漫关于梦想,从不停歇,每次看都有种共鸣,那是作为普通人的我,被鼓舞了。
没法经历的人生,电影中实现了,而且把感受传达到了。
纯粹是最棒的。
除白日梦想家后,第二部作为每年回看电影
1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1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开头我就猛哭呜呜呜😭估计是个谁都没想到的泪点。
看到男主爸爸把萨克斯🎷做surprise礼物给男主的时候男主的表情,太戳了。
我30岁了,但是从来没有收到过爸爸给的礼物,除了很小的时候一只我好像其实并没有说喜欢的玩偶熊仔,仿佛就是父母觉得小孩子都喜欢毛绒玩具所以随手买的。
我的爸爸好像从来没有想要认识我了解我,从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每个学期问你选了什么课一直会问到期末考都考完了,他还不会记住我上什么课。
工作以后,就是考证,每次都会问我还差哪几个科目没考,什么时候考,我说过的科目也不会记住,反正每次视频就是车轱辘话来回问来回说。
我喜欢的歌手,他从来不了解,只会说周杰伦这话都说不清的人有什么好喜欢的,张敬轩这龅牙仔有什么好喜欢的。
小时候的我真的好难过啊,我觉得他虽然是我的爸爸但就像陌生人一样离我好远。
长大了慢慢看透了,他大概就是一个没有被爱过也不懂得爱别人的人,渐渐对被他爱这件事没有了期待。
但是啊,每次看到影视作品中的爸爸,看到现实生活中能跟爸爸撒娇的孩子,我的泪腺就像失调了一样,掉落下来的都是我心里大颗大颗的难过跟失落。
谁不想被爸爸摸摸头呢,谁不想在爸爸怀里撒娇呢。
回到电影本身,剧情很俗给两星,多给了一星给音乐。
题材蛮新的,很少见focus在爵士上的动漫(虽然内核太无趣了,就是那种热情青春番)。
但凡练乐器的人大概都能共鸣吧,那种走火入魔的状态跟时不时觉得自己毫无进步的沮丧表现得蛮合理的。
电影也探讨了艺术里头关于技术跟情感的关系,这一点是放在音乐摄影绘画都存在的矛盾。
最后,整部片子看下来很多次想到《Whiplash》,想到Jake。
当宫本大的萨克斯管炸裂新宿爵士酒吧的玻璃时,飞溅的不仅是音符,还有被庸常生活浇筑成混凝土的灵魂碎屑。
这个来自仙台乡野的少年,把东京的夜色当乐谱撕碎了吹。
每晚无人的公园是蓝调的切分音,打工搬砖的哟喝声是即兴的军鼓点,连地铁挤成沙丁鱼罐头的人群都是他的和声部。
导演用暴烈的分镜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赋,而是一种自毁倾向——必须把心脏挂在萨克斯风管上吹奏,直到铜管发烫,直到雪地里的即兴演出把整个世界的耳膜烧出窟窿。
最惊人的不是爵士乐,而是导演对“疼痛”的视觉翻译。
当大在雪天中狂奔练气,鼓手拓人的汗水混着血水砸在鼓面,钢琴手玉田的指尖结满茧与冻疮,你会明白所谓“蓝色巨星”,其实是年轻人用肉身当燃料,在寒夜里点燃的蓝色火焰。
那些被乐评人诟病的“技术瑕疵”,才是真正的生命纹路:萨克斯的爆音是青春期的荷尔蒙啸叫,钢琴的错拍是心脏早搏的诚实记录,鼓槌断裂声则是梦想骨折的X光片。
这片子最狠的一笔在于:它让爵士乐成了生存的暴力美学。
没有励志的逆袭神话,只有三个少年在音乐里互殴又相拥,像三颗失控的彗星撞出新的星系。
当大最后吹出那个撕裂夜空的超高音时,我们终于看清——那些注定被现实击溃的人,必须靠自己的声音在世上凿出弹孔大小的永恒。
“就算明天就死,至少今天要让整个东京听到我的肺在燃烧。
”这或许才是爵士乐真正的精神:不是优雅的即兴,而是把活着变成一场不计后果的纵火案。
本作的演出相当优秀,3D结合2D的技法省没省钱我不知道,但动态感确实十足,爵士这种音乐风格就是需要动态感十足的配图才行(于是我也没使用Minimalist风格作为配图)。
而且听原著党说和漫画原来的描述不一样,电影里面雪祁也登上了这个舞台。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原本的漫画描绘的世界是真的残酷,还好我们在这次电影中听到了三人神级演出合奏。
很有意思的是,业界唯二两部爵士乐题材的冻鳗好像都被我在2024这一年中消磨殆尽了……
写在开头,我是一个完全不懂爵士的人,只是喜欢音乐,但对音乐术语和专有名词一窍不通,让一个完全不懂爵士的人去看一部通篇都是爵士音乐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带有强迫性质的事情,但这部电影做到了,并且我看的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全片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就是在一曲又一曲中,窥见了一个名叫jass的爵士乐队,三个少年为梦想的奋斗,一颗闪耀蓝色光芒的巨星。
男主角宫本大是一个绝对纯粹的追梦者,我最羡慕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一旦确定好自己想要做什么,便会燃尽生命里的所有去摘取那天边闪烁着的名叫梦想星辰。
他对于自己的嘹亮之音没有过一丝的怀疑,当他吹起萨克斯,他便是世界第一。
他所做的就是日复一日的锤炼,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吸中,发出心中之声。
片中他的老师说过,萨克斯只需30分钟便能吹出音阶,但要真正吹出好听的音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很小的时候,后院住着一个吹萨克斯的叔叔,我尤其记得在黄昏时分,那悠长的像水雾一般嘹亮的萨克斯声从他的阳台溜走扩散,一整个院子便被萨克斯厚重的声音填满。
所以我完全能理解雪祈的喃喃自语:“可恶,才华吗?
不,才三年。
那家伙,到底是练了多少。
”萨克斯似乎是相对公平的乐器,它并不过分看重天分,有一些天道酬勤的意味在,音色的厚重全沉淀在时间里。
大的纯粹的,一往无前的追梦,寒冬,酷暑,暴雨中日复一日的身影,萨克斯终究是给了他最圆满的答复,所以大在本片中基本没有成长的描写,全片只是讲述一个为梦想砥砺前行的人该有的回报。
雪祈和俊二的成长相对来说就来的曲折一些,前者的乐器钢琴是一个极其讲究天分的东西,日复一日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数不清的钢琴家的演绎告诉我们,天分的重要性,索性在大的影响下,雪祈终于发现了自己和钢琴的共鸣,心中之声便是爵士之声。
即使断手,一只手也可以弹奏灵魂之声。
后者是一个中途加入的初学者,俊二对于他的队友就是一张白纸,但幸运的事有大这个完美的对照,近朱者赤,与天才共处一室被动的都会多一些智慧的灵光,更不要说这个天才还是奋内卷之王,你只有和卷王一样卷,才能勉强够得到他们的脚步。
俊二终究也能独当一面敲响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独奏。
导演对于整体剧本的表现下了不少功夫,说来惭愧,我对于爵士是真的不感冒,完全不能和男主一样读出那唱片里的濛濛细雨。
所以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色彩,汗水和声音传播的线条,张扬跳跃的人物变形来尽可能的比拟出声音传播出来的洪流。
说来奇怪的事,即使我不懂爵士,我依然能在倒数第二段的声浪里听出那连绵不绝如泣似诉的缅怀。
可能这就是声音本身的力量吧。
最后的最后,那年寒冬老师看着雪地里一个人孤独演奏的大所感叹的:“那家伙不正常,那家伙一定疯了,这家伙真帅啊。
”不知道怎么的就让我想起我很小的时候在《儿童文学》上曾经读过的一篇内容,具体叫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是什么画室里的水仙,讲述的是一批在画室里应试的美术生,有的考了一遍一遍,有的甚至教出的学生当了老师开始教自己。
他们倔强的为自己理想的美院努力着,这些在寒风里等待考试的艺术生们,就像冰清玉洁含蓄待放的水仙花。
我相信,努力或多或少还是有用的,你日复一日挥洒的汗水终会成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银瓶乍破。
你所对着的为梦想高亢一曲的明月终会在来日照亮前进之路。
评论区里的负面评价多半是认为乡野少年的鲤鱼跃龙门故事,落了热血爽文的俗套。
这些批评讲错了重点:爵士乐手的故事,竟然可以装进热血少年漫的套路里,才是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
另一部讲爵士少年的动画《坂道上的阿波罗》永远在我个人观影Top5内,因为剧集篇幅更从容,情绪和节奏上可以有更丰富的起落。
但蓝色巨人在仅限2小时的片长里,选了一条简单直接、很愣,很冒险的叙事节奏线:从强到更强,到最强。
最大的功臣当然是上原广美一击入魂,好听到落泪的配乐。
演奏当中使用了大量动态捕捉,3D转2D的画面,看过live的观众大概会觉得把爵士乐手表演时独特的律动表现的很写实,有些观众觉得很出戏,仁者见仁吧。
有梦想的人都闪闪发光。音乐很好,3d太拉了(拉到很搞笑的程度)扣一星。热泪盈眶了,just jazz永远能让人平静且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炙热。难以忘记陪伴我那些夜晚的音乐。
不断给观众呈现不切实际的幻想算不算一种诈骗。
我脑中再回想着,有什么爵士元素的动画那?星际牛仔?爆炸武士?还是坂道上的阿波罗?是的,三者我都很喜欢,但只有星际牛仔是最重被放到大荧幕上的故事了,而后两者则是个性上的TVA。为什么?可能只有星际牛仔的世界观成得起大荧幕吧~我认为蓝色巨人的问题同样如此,所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省略了漫画原作中很多伏笔桥段和长线情节,是的,如果是12级的TVA会更好吧,稍显可惜
成长线挺俗套,甚至还有经典转折配置,所以当它被简化时反而是件好事。而爵士乐特有的包容性吸纳了成长的热血和激情,这些在他们的每一场音乐里都有非常清晰的感知,且随着发展有着明显的进阶。当乐手之间互相营造穿云裂石的那一刻,我们就像里面不断在见证的老爷子,心里很难不被触动,这也是爵士乐最大的魅力
音乐做得真好啊,耐听,不懂的人也可以被轻松感染,自由地沉浸其中——可能就是这种自由的感觉吧,让人很喜欢那些舞台的表现。而且有完整曲目的演绎,真是太强了,就凭那几段完整的表演段落,这部影片就已经很神了。不过这个故事似乎把“表演音乐”简单化了,只要有决心就能上手的感觉,甚至用个学院派做对照,好像刻苦的童子功反而会埋没天分一样,提起来太童话了,可能也是好心希望激励一些人吧,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即便只跟它相遇一段时间,但会影响一生。
中华小当家搞乐队即视感
用来填充爵士演奏的动画很不错,萨克斯闪光好美,绝唱钢琴也好美。
雪的部分处理得太套路了,一下子打破了整个纯粹的氛围。基本上算是这两年日本动画电影的最强之一(灌高刨去情结的话二者打平),想象力层面很好,节奏把握得也很舒服。比较可惜制作上能看得出紧巴,并没有真正剧场版动画应有的制作质量。不过还是很喜欢了,抹了好多次眼泪,热血的梦想啊友谊什么的赛高就是了。
全程還是挺平淡的,轉折點是Yuki憧憬著後天要登上soblue舞台結果轉手TMD就被車撞廢了右手。TMD強行轉折,想給編劇寄刀片。最後雖然一起演出了但是是最後一次合作了,TMD氣死我了
“蓝色巨星,意思是温度极高,超越红色,闪耀蓝光的恒星”。于我而言,「So Blue」才是爵士。喜欢「悲伤」,多过「热烈」的底色。虽然要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男主笨拙的努力,让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烦躁」,而非「热血」。安可曲,如果是汤浅来制作,会更「天马行空」。“音乐需要条件才能持之以恒”。“温柔不会让他的独奏变好”。“阿大,你真温柔,能够配合弱者”。“他现在面临撞墙期,那道墙似乎又高又厚。雪祁一定能克服,我们不会有问题的”。
HKBC观影,第一次在HK电影院看电影,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天。虽然没看过漫画原著,也丝毫不影响我热爱这部漫改动画电影,并且跟随仨追梦少年在音乐海洋里纵情徜徉放肆高歌!一个萨克斯风,一个钢琴,一个击鼓,“JASS”的爵士征程在东京霓虹中跌跌撞撞一路前行。Blue是最纯粹治愈的颜色,一如辽阔的海天,想起年少时绝不放弃的那个自己。宫本大独自在冰天雪地中练习爵士技艺的画面超励志,打鼓的俊二天赋差却最刻苦用功,最难忘雪祈自我怀疑的心路历程,在遭遇事故之后再度登台的热血片段(在激昂旋律中热泪盈眶)……他们几个完美诠释了“烈火青春”与忘我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气概,相信只要努力过就无怨无悔,“成为世界第一”终究不是梦想,致敬那些敢性纯粹的青春,所有爱音乐的追梦人都该看看这部电影。
动画表现力远低于我的期待。一个萨克斯反射金光的点子,从头到尾反复使用。3转2的演奏部分也很粗糙,只是在节省成本,丝毫没有提升观感。
感觉本作作者对jazz的理解 跟大空翼对灌篮的理解差不多。。片中观众听到Jazz时候的表现像是我是歌手现场观众的中华小当家版,e.g.好的乐段放出来眼镜还会像柯南一样反光。。。。。不过,全篇使用的ost全部由上原ひろみ作曲并亲自演奏,值得一听
故事非常简单,爵士乐是真的很热血!分镜设计和音乐传达的情绪相得益彰,导演用花样丰富的视听语言,把你在看片时该产生的情绪和感觉都直观地给到你,让你不得不跟着热血沸腾。故事虽然简单,但导演一直在用路人配角的关注来衬托主角的成长,镜头不多不少,简单有效刚刚好,将热血和热爱融为一体!
爵士我是真的听不懂,值得称赞的是片中对live现场的画面描写,通过光影和观众的反应来给音乐增加氛围感。
无聊,龙傲天主角团,练了几个月就能技惊四座
剧情不出基本那些俗套, 最后的突发事件还挺让人无语的。最让人出戏的是频繁出现的"3D模型",就很廉价,且跟主要部分的2D感觉差别十分明显。隐约觉得演奏的部分少很多Live感,比较录音室,少一点感染力。
你有没有为了梦想而拼命过
立川让乃至整个制作组也是将自己的天赋或汗水都尽力倾注在这部讲述三个天赋少年追梦的故事上,本来可以利用其他叙述方式略过的演出部分硬是非常诚意全曲奏完,且一场更比一场呈现出摄人心魄的作画力,伴随爵士旋律真就要硬拉入坑的气势。在宣布动画化前留意过一段时间漫画,不免想到《乐与路》甚而《睡觉的笨蛋》,老实说这是个很日式现实青春励志的故事,反倒不那么“爵士”,打动人的更多是点滴细节积累起的感动。所以动画想用不到2小时的时间呈现这漫长跨度的因果,取舍间难免让剧情平乏又稍显刻意(突然的鼓手,突然的SoBlue邀约,突然的车祸,突然的一些人物——比如最终来现场的那个曾经搬家离开的学琴女孩)。也许现在的业界已经无法如剧中人般卯起一口劲出个50+集TV了,那就让高光停留在三人最初也是最后的这场非常非常蓝的演出吧!
剧本有够烂的,制作组有够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