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里已经出现了一些美式幽默、文化差异、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可能因为是2015年的电视剧描述1995年的故事,整个画风都有点 old school,但是真的好好笑啊哈哈哈哈哈图个乐子来看喜剧片但也能有一些思考和感悟1⃣️小胖是真的很酷,11岁的他受嘻哈音乐和idol B.I.G.的影响,总是有一些酷拽发言2⃣️中国家庭来到了奥兰多的白人社区,小胖Eddie在学校与黑人和白人同学相处,很多情节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了种族歧视的话题,现在看到有关“歧视”的内容,真的很无语但更多却也是无奈。
怎么改变歧视和刻板印象?靠时间的流逝吗?如果只是等待,怕终没有人为我摇旗呐喊3⃣️每每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想继续自己的发展,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适应,等着环境自己变得让人舒心那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就像弟弟很好地适应了奥兰多,还提醒Eddie说:you want it too much,很多时候要调整的先是自己,然后才可能是其他,所以适应力真的很重要。
尽快放下抵触的情绪和面对未知的恐惧,just doit,行动起来。
4⃣️对新环境产生归属感并不是要变得跟其他人一样,而是在保持自我和初心的同时求同存异,you don't have to pretend to be someone else in order to belong,当然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保持尊重
好莱坞上一次把目光完完全全投向亚洲人群是1994年的All-American Girl。
时隔将近二十年之后,好莱坞终于再次制造出一部完全关于亚洲人的情景喜剧,而该剧成功续订第二季更是难得的成就。
就故事来说,无论用了什么手段,不得不佩服一群外国编剧们竟然能够准确地抓住上世纪中国移民的种种言行举止,且不会让中国观众觉得讽刺,也不会让外国观众觉得茫然。
唯一的遗憾便是这样一部完完全全关于中国人的电视剧的创始人竟然是一个美国籍伊朗人 - 就像黑人创造出了由黑人主演的电视剧《嘻哈帝国》,什么时候好莱坞才会有由中国人创造的属于中国人的电视剧呢?
可能我比较喜欢美剧的节奏?
好喜欢妈妈这个角色!
偶尔浮夸,和爸爸两个人个性分明,有的片段有点刻意强化了,对成绩的重视,对数字“4”的执着,不过我看着哈哈一笑,还挺可爱的~奶奶也好可爱!
蹩脚的普通话我还挺乐意听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我暂时还没想到形容三个小朋友的词语算是我的一部新的下饭剧~
整个故事基于Eddie Huang的真实故事改编,Eddie目前在美国也算小有名气了,因为这部剧的上映,Time都单独采访过他。
大概是因为他从小是个叛逆的孩子,所以即使有着亚洲孩子都有的特点,他还是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大多数亚洲孩子的路。
全A的好成绩,奖学金,但是他却曾因为聚会上贩卖大麻被抓;毕业后进入有名的律师事务所,但是不久又被开除;之后开了自己的饭馆,成为美国的明星厨师。
在这个剧中,Eddie也有客串配音旁白。
男主Eddie是个小演员,资料不多,在剧中的表扬真是惟妙惟肖,每次看到他就能乐好久。
妈妈由Constance Wu扮演,生于夫尼吉亚的Richmond,82年生人。
16岁的时候去纽约Lee Strasberg Theatre and Film Institute学习表演(安吉丽娜•朱莉也是这里毕业的)。
所以剧中的口音是两个专业的语言老师教导下练出来的,Wu在采访中也说过,像个学生一样开始重新学习发音和语调。
不信你听她说“小笼包”,就知道这肯定是个不会说汉语的妹子。
英语母语者几乎都发不好X(西瓜的西)这个音,就跟日本人发不出R一个道理,因为自己语言中木有嘛!
爸爸Randall Park就是前一阵大名鼎鼎的The Interview中三胖的扮演者啊。
也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不过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中日韩三国的角色都可以拿下!
整个故事的设定是从20年前开始,Eddie从D.C.被父母拖到奥兰多定居生活。
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的美国梦,父亲希望能够让他们全家的生活不止OK,而是更好。
但是新的环境让Eddie极不适应,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学校里不被接纳,那么所有的生活将都一团糟糕。
开学的第一天Eddie就因为带的中国面条被美国孩子嫌弃,第二天宁愿饿着肚子把午饭扔掉也不愿意带到学校。
接下来和一个黑人孩子打了一架,大概黑人孩子见到黄皮肤的Eddie以为自己终于可以翻身做主,于是挑衅地告诉Eddie他是全校的最底层,并且喊出Chink这样的侮辱称呼。
当然,我们的Eddie毫不犹豫地和他打了一架,被叫了家长。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父母坚定地站在Eddie一边,为Eddie讨回了公道。
试图努力融入美国的不止Eddie,还有妈妈Jessica。
和无聊的女邻居们打成一片,甚至不敢和刚认识的朋友Honey走得太近,怕影响自己的形象和丈夫的生意。
还有爸爸Louis,开一个假的Golden Saddle却坚决不承认,非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为了显得餐馆地道,特意请一个白人来当经理,还拍了个傻兮兮的广告,一直试图以德服人,呆萌可爱。
其实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移民的难处,不是难在走出去,而是难在走出去后融进去。
主流的社会根本不会接受你,最后你还是跟走出去的本国人一起hang out。
整个电影中有心酸,而且是很多的心酸。
但是这一家人似乎从没有放弃过,不停地反抗那些不公和歧视,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矛盾,一次次地证明美国梦是可以实现。
片子中有很多笑点,例如:妈妈得知小儿子吃同学给的奶酪不耐受,就认为这是孩子的身体在反抗美国食物,觉得骄傲;二儿子和Eddie在学校腹背受敌完全不同,几乎是左拥右抱,女孩子还主动给他带饮料;校长一本正经地警示家长最近有罪犯给小孩发毒品,虎妈却提问什么时候发成绩单;儿子考了全A,老妈跑去学校跟校长说课程太简单了,要求改课程……我承认,这些笑点有的很心酸,但是,这是真实的生活。
Eddie在采访中称不想代表所有亚洲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家庭的确是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只不过也许他们的家庭更积极健康一些。
总之,这是一部很温馨的剧,玫瑰就是有再多的刺,也还是玫瑰,不是吗?
表面看huang家族是典型的华人家庭来自华盛顿的华人社区,经济上和姐夫一家抱团,黄先生和黄太太都给姐夫打工,孩儿爱学习懂事平时上补习班,黄太太和所有华人一样痴迷于打折,精打细算 good deal 的信仰烙在血液里 。
黄家和亲戚表面和谐 暗地里攀比互晒,死要面子不惜打肿脸充胖子,黄太太两姐妹就是典型中国式塑料花姐妹。
搬到奥兰多之后,黄家住进了白人社区 ,保守的华人文化与美国文化正面冲击,带来的各类矛盾正是这个戏剧的看点。
黄家不仅经受住了考验,严然实现了美国梦,并全家进化成了美式精英家庭!
黄太太 明明是强悍的美剧大女主,追车堵吃霸王餐的小流氓 ,能厚皮厚脸蹭冷气,扣门小气却器重金兰姐妹,杀伐决断恕撕支票,爱看美国晚间电视,注重契约精神,diss不守信用的犹太家庭华人小孩。
进取心强成为成功的房产经纪人。
黄先生 友善幽默 工作勤劳,作为黄种人成功在白人社区经营了一家西餐厅,注意团队合作,不惜在儿子篮球赛上,通过集体犯规打人教会孩子们团队精神,荒诞得太美国了黄老大,听最潮的黑人嘻哈,泡妞,被歧视马上用拳头说话,因此在学校打架还得到父母的支持,为获取认可计划偷小黄片,在篮球赛关键时刻变成Leader 给白人喂鸡汤永不言败,后来成为学生会主席黄老二老三的情商智商更是完全美式的黄老太除了说中文,行径鬼异,虽坐轮椅,个人生活丰富,对孙子儿子只有剥削嘲讽,从来不溺爱,绝不是一般中国老太太最后这家子被邀请加入当地的乡村俱乐部,再次印证了这个精英美式家庭。
饰演中国移民的演员其实都是本土生长的亚裔美国人,这个移民故事仍然没有当下时代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并且有肥皂剧的嫌疑。
很多视角呈现出的观点和看法,仍然有白人看待在美国追求美国梦的黄种人的刻板印象。
虽然它是改编自亚裔美国人自身的回忆录叙述,只能算是拍给美国人自己看的轻松喜剧。
现在很多留学生在海外留学并定居的生活故事其实更值得关注,回溯到以前,近代的留学热潮,或许可以写一个时光交错并富有时代感又是个体性命运的故事。
但现在最喜欢的这方面电影是娄烨的《花》
虽然这部剧2015年就上映了,但它真正广为人知确实从2020年开始的。
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关系,今年的电视剧市场春歇无限期延长,剧慌+抖音上几个视频号都莫名其妙开始疯狂推这部剧的片段,让我产生了对这部剧的好奇。
在人人上找来看了一下,嗯,确实跟那些妖艳贱货完全不同。
欧美的影视市场里,很少有这样完完全全以华裔为主角的作品,更何况还是这样可以基本做到尊重事实,尊重中华文化,不至于阴着小心眼的劲儿用刻板印象黑华人的剧。
剧里的演员都选用了在美国本土长大的ABC,因此中文确实生硬的像是谷歌翻译。
但是整部剧的感觉是舒服的,也是文化上很容易被国人理解和认同的。
故事讲的是爸爸和妈妈作为华人,移民到美国后相遇,成立家庭并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故事。
爸爸和妈妈的思维习惯还保留着典型的华人思维,比如妈妈对砍价事业的热爱、在生活上的精打细算、对子女教育上的严格,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母亲的形象。
爸爸也是一样,像大部分传统的中国男性一样,在家庭分工中,爸爸更多的承担着养家糊口的任务,而对于与自己孩子们的相处,始终隔着一种近乎客气和演绎般的疏离。
当然也不得不提中国家庭的千古难题:婆媳关系。
奶奶的扮演者宋静秀,是出生于北京的老戏骨。
她的中文还带着明显的京腔儿,一种挑剔的婆婆形象被她扮演的活灵活现。
而相对于剧中的成年人,三个出生于美国的孩子就明显更像美国人一些。
他们说英语,听嘻哈音乐,敢于在母亲的重压之下提出自己的要求,有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一切都跟中国同龄的那些唯唯诺诺目光呆滞的孩子完全不同。
如果说养育三个男孩长大成材,是一对父母噩梦般的难题,那么在一对中国父母在美国养育三个在西方思维教育下长大的男孩且要保留住他们身上最中国的那个部分,无疑是这一个地狱级的难题。
但你看,Jessica和Louis做的多好,两个人不断在互补的性格中彼此修正自己偏离的部分,三个孩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冲击中,不断寻找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实在是近几年看过的,非常独树一帜的美剧。
不光对国家来说有移民梦,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也存在“移民梦”。
这部剧看完有些小小的悲伤,在美国,虽然文化不同,语言不通,他们需要努力争取平等、对抗歧视,但因为美国法制和舆论的作用,当涉及到种族歧视这样敏感的事情时,谁都不愿意被牵扯进这样的漩涡,所以他们还可以在一些小事情上抖抖机灵,让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这方面发展。
但在国内,北漂、海漂等,他们遇到的生活困难可能远不止此能解决的,甚至有时候无法解决,尽管语言相同,文化一脉,但是深深地隔离和歧视却无法诉说。
胡言乱语!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有很多搞笑和温暖的情节,看到第二季后还是慢慢弃剧了。
其实整体而言还是不错,适合下饭和打发时间,下面只是吹毛求疵的吐槽。
剧情中很多梗是建立在对华裔的刻板印象上,所以作为土生土长大陆人,不觉得新奇有趣,也没有反感,但就是有一点点厌倦和无奈。
因为我莫名觉得以编剧的能力是可以不落入这种俗套的。
还有就是男女主的英语过于流利(虽然我理解他们完全可以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s 的水平),很多对于美国生活的不适应看起来表现得略刻意,这样所谓的“初来乍到”就失去了一些接地气的真实感。
推荐个剧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去年错过了,但没想到还挺搞笑。
ABC电视台的喜剧当中,最有威望的还是2009年发轫的《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收视不俗,获奖无数,一家十几口花样上演各种鸡毛蒜皮的相爱相杀,却又总是能把一盆盆狗粮喂得心暖眸亮——个人心头大爱之一。
在各方追求所谓政治正确的今天,有一个白人家庭的故事当然不够。
于是2014年有了《喜新不厌旧》(Black-ish),全黑人班底。
虽没看过,但貌似得分不低。
那既然黑人给配上了,黄种人也来一发吧。
于是,等到2015年,根据华裔黄颐铭(Eddie Huang)的回忆录改编的《初来乍到》一上岸,ABC什么颜色都齐了。
<图片2>故事背景设在1995年,讲述一个台湾家庭从华盛顿搬到奥兰多后的生活。
三代人,对于“美国梦”和白人文化,有憧憬,有抵触,有迷茫,有沉醉,就跟《喜新不厌旧》一样,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爆点便是白人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冲突。
<图片3><图片4>一有冲突,就有吵闹,噼里啪啦地,热腾腾的喜剧味道就出来了。
总觉得,但凡高明的喜剧,吐槽功底定然要深。
但嘴一多,是非就易惹,即便在美国,禁区也不少,特别是在公共台里。
不过,绕开一些让大众反感的赤裸裸歧视与中伤,美剧里也是尽可能地口无遮拦了,当然,英剧更肆无忌惮——美式喜剧像奶糖的话,英式常见青柠甚或剁椒。
回观《摩登家庭》这种受众比较宽泛的喜剧,个中人物所代表的身份特征其实都被损了个遍——中产阶级、金主、拜金女、同志、老顽童、学霸、学渣、派对女、花心大少、屌丝、小资、娘炮、控制狂、装逼男、毒舌女……国家也逃不掉,美国之外,还有哥伦比亚、印度和越南等等,当然,随处可见的对中日韩三国的误认也是标配了。
说来说去,能够第一时间引发笑点共鸣的,竟多是刻板印象。
这玩意本是个让人沮丧的东西,像是脚底的口香糖,扯都扯不掉,甚是讨厌。
毕竟,人本身就具有多面性,岂可被表象的一个标签界定?
但生活归生活,喜剧里尺度一旦拿捏妥当,便是一串串等待抖下的包袱了。
<图片5><图片6>而对于华人的刻板印象,也无非是死命读书、缺乏创意、不会变通、斤斤计较、言不由衷、与美国有着不同定义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爱吃臭豆腐等多种神奇东西……放到这个讲述华人的美剧里,每一个与华人习惯、中华文化相关的东西,都颇有笑料可包。
像是从小被教育要在学习上争第一,长大了要挣很多钱什么的,经历时悲催,回望时便能在苦涩中提炼到一些有趣谈资。
还有一些小习惯,比如4是不吉利的等等,听着吐槽总不免会心一笑,毕竟发生在身边或身上的实在太多了。
再说了,迷信的又不止中国人,美国人还撒盐呢。
那这个美国人也都买账的剧,华人元素虽然少不了,骨子里美国的成分也必须丰富。
亏得平衡取得好,倒是显出了独到的锋芒。
(不过身份认同等敏感问题,导致了原著作者和部分台湾人民对它颇有微词)其实料都在,关键也要看谁演。
饰演老爸Louis的是大名鼎鼎的兰道尔·朴(Randall Park),不过假如看过他在《刺杀金正恩》(The Interview)里饰演的三胖,心理阴影面积恐怕有点大。
老妈Jessica则最搞笑,吴恬敏(Constance Wu)一本正经念英语的神情,以及对考第一、有出息等传统理念的执着和对事情反转的推波助澜,都让人忍俊不禁。
何况,她还是个好玩的资深电影迷。
三个小孩也颇是激灵,至于饰演奶奶一角的Lucille Soong,当年在《绝望的主妇》里可是给Gabrielle当帮佣的Yao Lin,反正,老一辈演员堆里抓能飚汉语的,她也是不二之选了。
<图片8><图片9>然而需要大大吐槽的一点,正是他们的国语水平。
其他美剧也就算了,一屋子华人的剧,普通话发音还能那么糟糕,而且连粤语和普通话都傻傻分不清,特别是,连汉语老师发的试卷,都是各种机器翻译狗屁不通。
(真那么缺汉语顾问么?
招我吧……)<图片10>不过,要是看了两三集还有兴趣继续追,第一季剩余部分的水准是不用担心的。
最近第二季刚播完,看评分也是保住了口碑的样子,虽然打分基数较低。
<图片1>
近年来第一部反映美国华人的生活,有正太有笑点,就是的太过stereotype,反倒少了真实。
8集弃,tried but failed, cuz it’s so boring
低能搞笑,主要还是围绕少数族裔文化制造冲突笑料。
满足的是红脖子对中国的一切stereotype印象吧
看到一半的时候想穿越去做这家人的小女儿(⁎⁍̴̛ᴗ⁍̴̛⁎)绝对的治愈系,可爱一家人
呵呵 刻畫太生硬了。女主演技也太差了。最喜歡三兒子。
great
比较偏低龄的家庭喜剧,大儿子有点不讨喜,女主角人设还不错,不喜欢每集最后说教的部分。
有很多文化冲突,也有很多对中国的偏见的蔑视,让人看得不是很舒服。也许移居到美国的和ABC看了会比较有共鸣吧。
抓狂中随便抓来看,一刷就是一季,很舒服的节奏,轻喜剧,虽然很多点有点搞笑,但更多的是心酸和同情吧。。。。妈妈是那种典型的“吃屎都要吃屎尖儿”的人,有时候刻意渲染的抠搜和爱占小便宜,让人不得不同情她的童年,所谓美国梦,有时候一点都不美好。
season finale 的春丽还蛮赞的。
超出期待,非常好笑。也略心酸。
除了中文是乱讲的以外,大部分都不错,文化冲突的梗也很现实,有几段真是笑死我了,兰道尔朴和吴恬敏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亚裔演员,演得很自然。
The Lil Eddie Huang on this show is ten times cooler than the real Eddie Huang.
it&#39;s very bad. everything&#39;s so fake. just like the fortune cookies -- it&#39;s a bunch of 意淫 of ABC culture which is based on the wrong and shallow perceptions. the main actor himself isn&#39;t even a Chinese! not only it has not became the &#34;atlantic&#34; for Chinese, in so many ways, ..
说是华人主角的喜剧,其实完全都是美式笑点,而且挤眉弄眼的表演方式,看着太过火了~另外,客串的华人们都是歪瓜劣枣,敢不敢再难看一点?
E05
某天晚上打开电视正好在放第二季过年的那一集,而且正好是奶奶在讲中文,于是怀着好奇心找来第一季看了,完美。连我这种笑点比较高的人居然遇到了几处会反复看几遍的笑死人桥段。而且他们家门口种的是鹤望兰啊!
还行
Crazy Rich Asians里那么土丑的Constance Wu在这部剧里竟然美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