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

Victoria,一镜柏林(港),维多莉亚(台),柏林夜惊魂,柏林惊魂夜

主演:莱娅·科斯塔,弗雷德里克·劳,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布拉克·伊依特,马克斯·毛夫,安德烈·赫尼克,艾克·弗雷德里克·舒尔茨,汉斯-乌尔里希·劳克斯,莱娜·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5

《维多利亚》剧照

维多利亚 剧照 NO.1维多利亚 剧照 NO.2维多利亚 剧照 NO.3维多利亚 剧照 NO.4维多利亚 剧照 NO.5维多利亚 剧照 NO.6维多利亚 剧照 NO.13维多利亚 剧照 NO.14维多利亚 剧照 NO.15维多利亚 剧照 NO.16维多利亚 剧照 NO.17维多利亚 剧照 NO.18维多利亚 剧照 NO.19维多利亚 剧照 NO.20

《维多利亚》剧情介绍

维多利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维多利亚(莱阿·科斯塔 Laia Costa 饰)是一个刚刚来到柏林的西班牙少女,某日,她在街上闲逛,邂逅了名叫索恩(弗雷德里克·劳 Frederick Lau 饰)的男孩。索恩的放荡不羁很快就吸引了维多利亚的注意,让她对他平添了一份好感。之后,维多利亚又见到了索恩的三个好友博克斯(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Franz Rogowski 饰)、布林克(布拉克·伊依特 Burak Yigit 饰)和弗斯(马克思·马福 Max Mauff 饰)。 让维多利亚没有想到的是,这群男孩在当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要执行——抢劫银行,而本该是四人的小组,却因为其中一人烂醉如泥而急需吸收新鲜血液。就这样,维多利亚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十季余额不足狄仁杰之天神下凡金之国水之国标志动作一周的朋友院内警察心动千年萝球社SS换个活法小谢尔顿第六季乌鸦Tropical-Rouge!光之美少女有家真好第一季无限斗界之暗夜双龙超级小郎中2真相大白偶像大师SideM勇者义彦与恶灵之钥超级魔术师丁克与宝贝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岸边露伴一动不动Part3荣耀乒乓瓦莱里娅要结婚了小丑×脸为爱所困2024神探默多克第三季叶挺将军恋爱至上主义区域

《维多利亚》长篇影评

 1 ) Victoria review – an authentic piece of cinematic magic

Guardian转载Jonathan Romney Victoria review – an authentic piece of cinematic magic5/5stars One seamless shot follows a young woman through the dark underbelly of Berlin, in a unique thriller that uses its technical trickery to mesmerising effect.Years ago, I was watching a 1950s British drama about a woman led astray by a dashing roué. It included a whirlwind montage of highlights from their wild, cosmopolitan affair: boxing matches, popping magnums, roulette wheels, flights to Paris and the glamour of the Moulin Rouge… At which point a friend nudged me and whispered: “Now that’s what I call a crammed night out.”The young heroine of the German film Victoria really does have a busy night on the town – a mere few hours that take in flirtation, peril, dancefloor euphoria, an impromptu piano recital and, to cap it all, some reckless criminality. What’s more, director Sebastian Schipper gets it all into a taut 140 minutes – and one single continuous shot. But, more than a technical prodigy, Victoria is an authentic piece of cinematic magic. Taking us deep into one woman’s experience, it’s as adrenaline-charged as any mainstream action cinema, but with a minimum of production frills.The film starts in a techno club in Berlin’s Mitte district around 4am; as the bass thumps and the lights flash, we spot Victoria (Laia Costa) dancing alone and carefree. She’s from Madrid, a pianist recently dropped out from conservatoire and taking time out in Berlin, working in a cafe. After a while, the camera follows her to the exit, where a dorkish-looking bloke named Sonne (Frederick Lau) sticks his head in and asks her if the club’s worth the price of admission. When Victoria leaves, Sonne is outside with three dodgy-looking pals. They spin her the weariest lines in the book, offering to show her the real Berlin. For some reason Victoria decides to join them – making us wonder whether she’s hopelessly naive, fearlessly open to anything the night will bring, or very possibly the craziest person in the picture.As the night develops, we become aware of how confidently Schipper uses his limited time. He doesn’t pelt through the action, but paces it very effectively. We’re already quite a way into the course of events when Victoria and Sonne share an interlude of quiet intimacy, and she serenades him with a brief Liszt piano recital.It’s now, as the film appears to be winding down, that Schipper ramps things up. The boys have urgent business to take care of, and they need Victoria to help them. As they rendezvous in a subterranean car park with the sinister, leather-faced Andi (André Hennicke), we’re suddenly thrown into deep genre territory – and it’s not spoiling anything to reveal that things, as per genre convention, don’t go according to plan.What you won’t see coming is the nuanced set of changes in Victori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guys, or the shifts in her character: from happy-go-lucky ingenue (an impression underlined by Costa’s impish, Björk-like features) to determined urban desperado, and finally to something like a tragic opera heroine. Costa gives a terrific, affecting and, by the end, intensely unsettling performance. Lau’s Sonne undergoes similar changes – starting as an oafish lunk, but once into the adventure, acquiring a muscular dash and a distinctly Brando-esque charisma.The film doesn’t flaunt its technical bravado, so you’re never too distracted by wondering how Schipper and cinematographer Sturla Brandth Grøvlen pulled off their choreography, turning a nondescript small section of Mitte into a nocturnal playground of seemingly infinite possibility. But you do become aware of the film’s tricks with duration, as in the gang’s brief return to the club – in reality lasting just a few minutes, but feeling like a whole tournament of triumphant revelry. “Real time” in cinema has rarely been so craftily elasticised.The art of the mad tracking shot – the seamless, sinuous take that seems to go on for ever – has become a big deal in recent years, whether outrageously faked, as in Iñárritu’s Birdman, or performed with stately rigour, as in Sokurov’s Russian Ark. While Victoria never feels like a mere bid for a championship medal, Schipper, Grøvlen and the cast and crew impress mightily with their energy, discipline and (a usually meaningless term among movie folk, but one that makes absolute sense here) commitment to “the moment”. When Victoria finally emerges into a chilly Berlin morning, we feel we’ve lived through the emotions of a lifetime with her. Mind you, having stayed in this very part of Mitte two months ago, I can tell you she’ll be lucky to find a decent breakfast round there.

 2 ) 人的成长

片尾当维多利亚走出电梯前的一瞬间,她的面孔看起来异常苍老。

仅仅一晚天真烂漫的少女就变成了冷静狡诈的女劫匪,人的成长真的不能完全看时间的。

经历过,活下来,人就会不一样。

维多利亚的男友真是一个特大号暖男,拼死也把她带出了包围圈。

维多利亚最后就这样手上沾着男友的血,满脸泪痕地走向新的成长很有意思的片子,拖沓的开头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终止。

 3 ) 天色要亮了,别回了

  一九六二,巴黎,瓦尔达为观众们描述了一位在城市中游荡的年轻女性。

《五至七时的奇奥》,让故事的被讲述时间,约等同于故事的发生时间。

美丽歌手克莱尔烦恼的傍晚,为黄昏开映的剧院,在散场的天空中挂上几颗珍珠。

  二〇一五,柏林,“真正的一镜到底!

”,电影节的观众们惊呆了。

在街道、夜店、宾馆、楼顶与地下车库,她是穿行于凌晨五至七时的维多利亚。

电影的拍摄时间、放映时间和剧情时间,首次完整地达成了统一。

  当然,在此不能计算《帝国大厦》以及类似实验片。

就常规的剧情电影而言,《俄罗斯方舟》的长镜头,实际穿越了百年,而《鸟人》如其前辈《夺魂索》一样,聪明地隐藏着剪辑点。

由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执导的第四部作品《维多利亚》,则毫不避讳地对准现实,在134分钟内未停机,货真价实一刀不剪。

  讨论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否适合于长镜头表达,对于已经既成事实的作品而言是伪命题。

关键在于这个长镜头是如何完成,以及它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  “在刚刚结束银行抢劫后,维多利亚的扮演者莱娅·柯丝达确实是忘记了要开去哪里,在转弯处开错了方向。

车上所有人都慌了神,担心因此废掉整个镜头。

甚至,这时藏在汽车行李箱的导演,大喊大叫地指挥着方向。

在影片后期处理时,才将他的声音去掉。

汽车最后实际上开过了许多剧组人员,好在反应机智的摄影师及时降低了镜头角度,避免他们出现在车窗外。

”  三个时间的统一也许不能和绝对的真实划等号,但它无疑是一种制作方式的挑战和观众接受的创见。

偶尔略显笨重的运镜,和带有脚步喘息的跟拍,从眩晕的声色犬马,到昏暗的灯火阑珊。

《维多利亚》的长镜头并非技术的胜利,而是场面调度的功劳。

  带着这样的观点再看《鸟人》时,悖论就出现了。

一部恐惧技术代价的电影,却不惜频繁地使用数字特效手段,以促成其艺术风格的完整与主角的飞升。

而《维多利亚》不仅没有移花接木,在全程中摄影师亦无轨道、摇臂、升降机的协助。

  它建立在起伏的剧情之上,依靠不同场景的灯光色彩变换,甚至配合黎明日出的自然条件,以丰富影调抗拒视觉疲劳。

与同年另一热门影片《索尔之子》浅焦近景特写的跟拍限定不同的是,《维多利亚》在不同场合通过摄影机运动更换景别,由此构筑暧昧的二人空间、紧张的群戏或精湛的独角戏。

  同样因为未过多借助于自动化的辅助器材,始终与剧情人物身高基本持平的摄影机,不带有宏观或微观的俯仰企图。

镜头紧随维多利亚的领域,视野从未离开她的身影,走进这个未知的黑夜尽头。

区别于《俄罗斯方舟》的第一人称目光,它提供出两种有趣的视点,长时间的跟随渐渐隐藏了摄影机,形成对主角体认代入;又将自由如她的轨迹,时刻能够游移进出其他环境,将视点换置于一群人的行动。

  表面上看,汤姆·提克威的好朋友塞巴斯蒂安·施普尔导演似乎是在讲述一个与犯罪和爱情相关的故事,他也坦言自己受到《罗拉快跑》的影响。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并不关心任务的解决和圆满,其所凭借的是一种漫游的状态。

一群笨贼的行动之于维多利亚只是暂时的悲喜,一如她可以在地下酒吧和他们狂舞热吻,也许也可以不是他们,因为无论如何,最终将隐入清晨薄雾的只有她独自一人。

  冷静、勇敢或足智多谋不适合形容她或关于她的长镜头,类似银行前掉头熄火时维多利亚所流露的慌张失措,才让这个人物和整个故事鲜活饱满。

对于这个言语不通的柏林城市外来者而言,“不管你是谁,我总仰仗着陌生人的仁慈。

 4 ) 《罗拉快跑》之后的柏林

图文版最新影评文一篇: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283/note/508804601/还是写点儿东西吧,趁着头脑还发热。

首先,这是一部拍给柏林人看的电影。

如果您在今天的柏林生活过,您必定会知道有多少西班牙(意大利、东欧各国)小青年在柏林(找)工作;如果您在柏林大街小巷特别是夜晚的街道上漫步过,您必定会知道柏林的年轻人蔓延着怎样一种poor & sexy气息;更进一步,若您在酒吧夜店泡一泡,遇到一些不正干的无业人士搭讪一下,您必定能体会到那些无所安放却没有杀伤力的“小流氓”品质……Anyway,剧中的人物,都仿佛是从今天的柏林城市中挖出来直接搬上了银屏。

人物对白写的精妙绝伦,特别是刚开始Sonne和Boxer这几个小青年与Victoria搭讪的话,你一来我一往,即便没有亲身体验过,也会觉得这情境似曾相识,在这种城市中,似乎某时某刻和许多时刻都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

妙在一个“真实”。

Victoria与Sonne等人在天台上喝酒的场景,让我马上想起自己宿舍楼顶的天台——港片里的天台是拿来谈事情的,柏林的天台是拿来给年轻人喝酒的……要感谢建筑学教育,让我轻松“定位”了片子的拍摄地点,集中在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ße)周边。

美国建筑师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在IBA 1987所做的住宅,是一个于焦外出镜的精确的坐标,当然还有其它建筑和街景,尽管多出现在模糊的焦外,但可以帮助细心的观众与真实的城市空间建立起一个对比关系。

——这个对比关系有助于我们理清空间是如何被“膨胀“的。

观影之前未对导演做过任何了解(所以并不知道Schipper和Tykwer的关系),直到片中开始有犯罪情节的出现,我本能的想到了《罗拉快跑》。

到后来,剧中出现了跟《罗拉快跑》中一样“笨蛋”的(硬生生放走罪犯的)警察,更让我瞬间将这两部电影联系起来。

柏林真的是这样一个充斥着大小黑帮和犯罪的城市么?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Tykwer在《罗拉快跑》中创造的柏林已经根深蒂固的植入了我的脑袋,所以,Victoria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我看作《罗拉快跑》的一种继承和延续。

是的,柏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各种奇特的诡异的犯罪事件的城市。

Tykwer没有在其它城市拍《罗拉快跑》,他选择了柏林。

Schipper也选择了柏林,并且Schipper的剧情设定更只能是柏林。

BTW,作为一个异乡人,我喜欢Victoria说出“I don’t speak German.”时候的那种理直气壮。

其次,这不止是一部拍给柏林人看的电影。

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女青年Victoria,在异国工作,酒吧偶遇了几个柏林的小青年,便开始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旅程。

Victoria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最巧妙和值得深思的。

坐在影院里,我想到了斯科塞斯在《出租车司机》中塑造的德尼罗,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He’s a lonely forgotten man desperate to prove that he’s alive.” Victoria的向冒险(死亡)趋近的欲望,我相信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

无独有偶,我们都可以看到女性角色在《罗拉快跑》和《Victoria》中的重量。

在Victoria被“无意”卷入的这个“犯罪团伙”中,她无显然智商等综合能力最高的。

Sonne和Boxer这些小青年的角色,真是既蠢又简单又有些善良。

这不是一个无知少女被诱拐的故事,这是一个不甘于沉默的火山等待机会爆发的故事。

简要说明一下,这个女青年路遇“罪犯”入伙的故事,不是一锤子定音的,这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个能让剧情起重点变化的“点”。

没有看过此片的话,只能请您假象一下,故事发展到一定时刻,就站在了一个分岔路口,这不是一条走到死的路,这是充满了岔路口的可能性。

与我一同观影的朋友觉得,Victoria处在“被需要”的时刻病出于某种带有同情色彩的因素而选择了“入伙”,但是在我看来,Victoria的每次选择都是积极主动的,是她内心真正的渴望——这样说出来似乎有些可怕,人内心渴望的是冒险与灭亡。

Victoria在遇到Sonne一行人之前,在酒吧独自跳舞、喝酒并企图与Bartender调情(未果)的桥段,已经从开篇就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了——她的孤寂和渴望生活改变的情绪,一早就携带在人物自身。

后面,编辑又很智慧的通过在Café中的对谈与弹琴的桥段,交代了Victoria最重要的成长背景,自幼学钢琴但最终没有能力成为钢琴演奏家。

Victoria给Sonne讲完自己的故事后,悄悄落泪了,这是她在片中第一次落泪——第二次是在剧末。

与Sonne和Boxer不同,Victoria有失落的梦想。

也许,朋友所讲的“被需要感”,和我所感受到的对冒险(死亡)的欲望,都只是,像德尼罗所饰演的Taxi Driver那样,to prove that she’s alive.(当然,在接下来剧情的发展中,Victoria的一系列举动都向观众证明了,she’s alive.)虽然Sonne蠢笨,但是他却也真诚甚至可爱。

他讲了很多俏皮话甚至谎言,但是他始终不敢主动在肢体上亲近Victoria,俨然一个“谦谦君子”,并且袒露真情的欣赏Victoria的才华——当然也或者只是男性的本能的恭维。

作为犯罪团伙,这是一群低智商低情商的人。

所以迅速被警察瞄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若细细剖析人物形象,确是丰满动人的。

(我也曾几度在脑袋里面设想,若让科恩兄弟来讲这样一个故事,会把人物形象塑造成什么样子?

绝对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观影的时候浮想联翩啊……)如果说《罗拉快跑》对与人性和内心的探讨不能算作影片中心内容的话,《Victoria》中的人物内心是绝对可以引人深思。

然后,谈谈时间的“压缩”。

140min的电影,一镜到底,真正的一镜到底,不像希胖的《夺命索》那样剪了一刀,也不像《鸟人》那样剪了n多刀。

但是这140min就是“真实”的对时间的记录么?

当然不。

导演很聪明的把事实上绝对大于140min的剧情,用看似连续的时间将其组织起来,这里必然有对时间的“压缩”。

若您细细观看影片,再回想我们真实的生活,应该不难会发现在哪些细节的时间是被压缩了的。

这是一种戏剧化效果的必然。

没有时间的压缩,哪里来的张力和节奏?

“真实”的生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搬上银幕。

试举二例,Victoria在Café独自刷牙、以及惆怅(等待)的时间,明显比实际上我们做此动作快了。

包括最后Victoria在酒店的痛哭和离开,若换成我来此经历,这时间至少得两至三倍长……那么,影片的节奏在这个超长的长镜头/单镜头中体现了。

也可以说,蒙太奇手法(节奏性)被蕴含在了长镜头/单镜头之中。

再者,谈谈空间的“膨胀”。

忍不住先要简单说说《罗拉快跑》。

这部片子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罗拉奔跑的起点和终点在片中是被明确交代了的,对着柏林地图,您可以精确的定位出此两点来。

但是,罗拉在20min内跑步的路径,却并不是地图上真正会经过的位置。

Tykwer精心选择了柏林的某些街景来作为罗拉跑步的“布景”(其中也有部分街景取自弗里德里希大街),它们在真正的城市物理空间上是断裂的。

当然,感谢剪辑,Tykwer可以轻松的实现电影中的空间重组。

那么,《Victoria》这个真正未剪一刀的片子,尽管想了花样来压缩时间,那么对空间的表达是否“真实”呢?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与时间压缩相反,导演似乎想让空间“膨胀”。

我相信,片中出现的所有场景,酒吧、公寓天台、银行、地下车库、住宅楼、酒店,其实都是物理空间相距特别近的。

浅焦镜头在此至关重要。

随着晃动的、焦点不断变化的镜头,似乎是在刻意回避再现真实空间。

更妙的是几段在汽车中的拍摄,一个没有参照物的运动,车窗外的景致全都在焦外,因此是虚晃的,观众根本几乎无从判断车行的速度以及实际距离。

朋友的悉心提示,让我更感慨导演对时空处理的巧妙。

Schipper将这个故事选择在深夜和凌晨,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市街道往往是空旷无人的。

夜晚除了酒吧的喧嚣,街道上是安静的,凌晨则更加寂静。

没有了车水马龙和熙攘的人群,镜头中呈现的是一种“被稀释”的图像(在此可参见德勒兹语)。

让我想起,德莱叶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中对特写镜头的处理,贞德的头像背后是一个没有景深的空寂的白色布景,以突出人物的容貌和“动情”;而Schipper的城市街道或者是空寂的,或者是在焦外的虚晃,以此来实现时空的消磨。

当然,对此片我还有有很多好奇和不解,好奇导演和编剧如何来写剧本(木有分镜剧本吧),摄像大哥怎么扛着摄像机,具体用的什么摄像设备,有灯光师和录音师么(似乎不太可能),分段的演练试拍了多少次,正式拍摄在多长时间段内完成,影片制作成本多少……《罗拉快跑》是柏林的电影,更是世界的电影。

我不知道《Victoria》能否成为像《罗拉快跑》那样“成功”的具有世界市场和受欢迎程度的电影——尽管在柏林电影节拿了最佳摄影银熊奖——但是至少,它是道地的柏林。

如果有朋友问我,今天的柏林是什么样子,我想,《罗拉快跑》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会给TA推荐此片。

 5 ) 《维多利亚》:电影需要张力和侵略性

(芷宁写于2015年12月3日)具有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曾说过:“取悦大多数人是世界上大多数电影的使命,但我不会这样做。

电影不仅仅是为人们的享受而存在的”。

许多有着拍摄技术诉求或非主流观点的影片,也往往具备这样的个性,它们仿佛是为了承担什么革新的使命而存在的。

虽然不好含混而片面地将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归于这一类,但他所执导的影片《维多利亚(Victoria)》确在表现形式上显得个性十足,具有一定的视听侵略性,在近140分钟的时长内,只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也没做任何的后期剪辑,随着剧情的行进,冲突的升级,片中人遭遇了猝不及防的生活变故,也令观众感受到了贴近身心的刺激,心弦开始紧绷,且移不开眼。

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在呈现紧张刺激的动态场面时,因难免担心忙中出错致使整个拍摄重新来过,会令演员产生不自觉的压力和慌张,而这个压力和慌张反而非常适合影片后段人物表现的需要,充满了张力。

虽说一镜到底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拍摄手法,但影片整体的完成度却也值得主创们自豪一番,一气呵成的呈现往往需要从业者们奉献得更多,包括体力、脑力和协作,至少《维多利亚》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足以称道的冒险,是一次很酷的拍摄体验。

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就需要尽力规避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因为太多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整个拍摄前功尽弃,跟拍固然要给力,演员的走位、表达的水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一次集体的纵情和磨砺,更能体现出一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导演的掌控能力。

在夜色的掩映下,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在这里,时间和空间已被合理有效的使用并压缩了,并且,在这里,摄影已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摄影师端着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像机,因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动态,必须迅速跟进,做出调整,以达到镜头画面的最佳呈现效果,何况这部电影里的追逐、逃跑等动态戏份并不少。

据说在拍摄时一共拍了三条,施普尔选取了最后一条,大抵因这条达到了他所希望拥有的临场效果。

在做演员时,施普尔名不见经传,在导演的岗位上,显得颇具才华,纵观他的几部作品,或许至少可以认为他是一位擅长拍青春片的导演,他所呈现的青春,有着青春的寂寞、迷乱、困惑,也有着青春的无畏、躁动和疯狂,片中的维多利亚这个形象,似乎是寂寞迷乱困惑与无畏躁动疯狂的混合体,这一夜最后的狂野,似乎是她对往昔十几年钢琴练习压抑生涯的一次彻底释放,也是她对来异国打工、寂寞度日的一次“报复性”癫狂,然而释放不羁的同时,要承担后果,年轻人总是在事后才清醒地明了。

片中,柏林凌晨的街道充满着寂寥和“热闹”,安静和“喧嚣”,在这样的夜里,过过夜生活,搭讪陌生人,犯点小偷小摸的小错,谈点心性相吸的小恋爱,似乎非常正常……显然这样不紧不慢地铺叙年轻人的生活,是有大用意的,当事件突发,当观众怀疑画风兜转、节奏锐进的时候,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则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正在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讲述。

该片的剧本只有薄薄的12页纸,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12页纸根本支撑不了140分钟的戏,于是演员们有了相当的发挥空间,其中的许多对白都是临场的即兴,而这种真实生动的交流形成了十分自然的气场,令感情来得合适,也衬托出了最终生离死别的悲恸。

当然,或许正因为大部分对白的无剧本化,影片前半部分略微给观众疲沓无聊之感,当然,也给了观众长时间贴近角色生活、感知他们心性状态的机缘,特别是女主角维多利亚那颗寂寞的渴望冒点险甚至期待“小毁灭”的心,为她最终决定加入到一场正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犯罪行为中,提供了相对应的性格基础和情感铺垫,而这些年轻人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只是毫无准备地被迫进入到犯罪中,他们的智商情商根本不足以应对这些。

对一些观众而言,该片这样执着的一镜到底,还不加剪辑,在观感上易造成因铺垫过多、叙事冗长而引发的观影难耐,影片结束时,在晃荡了两个多小时后,最后一个画面为固定机位时(当然,这个镜头拍得很美且意味深长),相信很多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加之该片部分片段略显夸大扭曲,于人物塑造上有着目的明确的勾勒,在评论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属正常,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要的结果,毕竟他曾这样说过:“我希望最大限度的扩展自由发挥的空间……电影不需要完美,而是张力和侵略性……”(杂志约稿)

 6 ) 《维多利亚》:维多利亚与梅菲斯托

「梅菲斯托是个魔鬼吧?

」「是魔鬼。

」「我喜欢魔鬼。

」「我也喜欢。

」维多利亚弹完一段李斯特的《梅菲斯托圆舞曲》,向桑那说起自己曾在艺术学校学习钢琴的往事,语气中带着点哀怨和不甘。

学了十六年,每天七个小时的苦练,到头来因为达不到老师的高标准而被劝退,一边说着一边抹掉情不自禁流出的泪水。

此时此刻的她,正坐在打工的咖啡店里,从故乡西班牙来到柏林已经三个月了,说不了几句德语,也没什么朋友。

桑那是维多利亚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的柏林青年,她在夜店门口被桑那和另外三个男青年(鲍克斯、布林克、福斯)主动搭讪。

四个深夜无所事事、喝得半醉的年轻人让维多利亚加入他们的聚会,虽然有点满嘴跑火车,但看得出并没有什么恶意,反而令身处异国他乡的女孩感到有点新鲜有趣。

桑那像是他们的「小队长」,也是其中英语比较好的,所以和维多利亚说得最多。

他们在杂货店里偷了几瓶啤酒,又在一栋小楼的天台上聊了一会儿。

直到维多利亚想起要到打工的咖啡店做营业前的准备,才让桑那送她回去。

维多利亚说完往事,送别了桑那,正要准备收拾店铺的时候,桑那和他的三个朋友突然又回来了。

这一夜注定迷离而危险。

塞巴斯蒂安·施普尔执导的《维多利亚》在2015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一鸣惊人,还摘得了最佳摄影奖。

本片最突出的特色便是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而且与同年在奥斯卡上大受赞誉、属于「无缝拼接」的《鸟人》不同,是真正的一镜到底。

所谓的「长镜头」或者「一镜到底」究竟是不是炫技,恐怕始终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个人的理解是,也许从这个手法诞生的时候起,它就不是刚需。

相比另一种镜头语言「蒙太奇」,它在叙述情节、塑造人物方面的确存在天然的短板,同时对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又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个镜头都需要精心的安排和布置,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是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然而,电影终究是一门艺术,作为从业者都会想要经历这样的一次冒险和拍摄体验,毕竟形式上的完美是每一个「艺术家」的至高追求。

当然,除了能见证导演以及摄影师的才华(体力、脑力、协作),「一镜到底」在实际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的地方。

以《维多利亚》为例,在黎明前的短短两个多小时,一女四男从相识到相知,共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事件,从生到死,似乎没有比「一镜到底」的贴身拍摄更能凸显故事戏剧张力的方式了。

本片全长134分钟,共涉及22个场景转换,机位设计与镜头调度堪称完美,甚至饱满的剧情让「一镜到底」几乎不着痕迹。

由于「一镜到底」不能通过剪辑后的行为和语言来快速地刻画角色,因此就需要更多连续性的事件或细节对人物形象加以构建。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导演基本都用在了铺垫人物性格上,可能会让观众略感不耐,但另一方面也显得更为真实、更有代入感。

维多利亚和桑那等人从在街上的互相试探,到在天台上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再到维多利亚与桑那两人在咖啡馆里的情丝萌动,尤其通过女主角弹奏钢琴后的表情变化与情绪波动,使得观众对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维多利亚》让人想起了另一部德国影片《啊,男孩》(影评参见《啊,男孩》:文青尼克的一天),主题同样都是迷茫无助的青春。

但两相比较,前者要更加疯狂和凶险。

在一个小时的虚假温馨之后,寂静的夜倏然被一场犯罪打破,不仅让片中的人物猝不及防,也让观众愕然不已。

桑那的朋友鲍克斯曾蹲过班房,在里面受到过某个黑帮大佬的关照,不过人情债总有要还的时候,该来的还是会来。

当夜,大佬通知鲍克斯带上三个人赴约,因为福斯已经酩酊大醉,只得叫上维多利亚凑数。

不明就里的四人直到与大佬会面后才知道对方要他们去抢劫一家私人银行,桑那等人顿时后悔不迭,但在武力的威逼下只好硬着头皮上。

青春的无知无畏、可悲可叹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抢完银行的他们居然还到酒吧疯狂庆祝了一番,直到出门后被警察追捕才仓惶逃进一处住宅区,布林克被当场击毙、鲍克斯受伤被捕在送医途中不治身亡、维多利亚和桑那虽然蒙混过关躲入附近的酒店客房,可中弹的桑那还是没有熬到救护车赶到,经历生离死别的维多利亚悲恸欲绝,仿佛一场噩梦。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分明发现,作为一个女孩,维多利亚反而是最冷静的那个。

在他们被逼迫去抢银行的时候,是她主动加入帮忙开车;在布林克畏惧退缩、桑那和鲍克斯险起内讧时,是她镇定地安慰鼓励;在和桑那两人躲进民宅时,是她急中生智想出办法乔装逃离;在酒店没护照登记开房时,也是她靠编故事拿到了钥匙。

就算最后因桑那死去而痛断肝肠,可她仍是在短时间里恢复了平静,带着抢来的钱走出了酒店。

好像有点夸张,不过由于有了事先对于人物的铺垫,又并不显得意外。

早年在艺校受到的委屈是维多利亚性格中既饱含压抑又亟待释放的源头,在柏林孤胆寂寞、循规蹈矩的打工生活则是她渴望冒险乃至期待「毁灭」的催化剂,而与桑那的暗生情愫又进一步助长了她的胆量。

还记得她弹奏的《梅菲斯托圆舞曲》以及「喜欢魔鬼」的对话吗?

这一夜,她俨然就是浮士德,她面对的一切就是梅菲斯托的诱惑,理智与冲动的界限就在一线之间。

从时间层面看,本片拍摄的现实时间是在凌晨4点半到7点,因为「一镜到底」的连续性,影片的时间和现实时间大体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影片内容丰富,再加上巧妙的场面调度,拉长了观众的心理时间,直到最后维多利亚拿着钱走在大街上时,观众才意识到这一系列癫狂只不过短短两个多小时。

7点的柏林街头空旷无人,魔鬼随着天亮而远去,不知我们的维多利亚有没有清醒过来,未来的路还是不是仍然迷茫困惑。

 7 ) 平凡生活的突然失控

有一种戏剧效果是描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突然遭受巨大变故而发生的各种反应,妮可基德曼和尼古拉斯凯奇合作的一部烂片《非法入侵》就是其中之一。

而本片作为柏林电影节的竞赛片(能参加柏林电影节是因为展现了柏林风光吗???

)最大的特点在于一镜到底的技术手段,最后得了个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

女主的前半生都在刻苦学习钢琴,渴望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除此之外她的人生体验几乎是空白的。

当她的钢琴梦想被否定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她飘荡到柏林做了一个咖啡厅小妹,夜店中的狂欢也无法填补她空虚和迷茫的生活。

这时候她遇到了四个“有点坏“的年轻人,并和其中一个产生了些许好感。

柏林凌晨的街道,4-6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这个平凡女孩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可以很讨巧的犯罪故事没有拍的非常商业化,摇摇晃晃的镜头聚焦在这些平凡的年轻人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使事情走向不可控的方向,推动着他们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后果。

 8 ) 时代的悲哀

“如果有一个记忆点,能让人记住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已经很不错了,就像Victoria开头长达三分钟的意识流蹦迪一样。

”这是我在刚看到电影开头时写下的影评,可能在丧失后半部分的情况下,我仍能以“独特”“创新”这样的中立性标签记住这部电影。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是成功的,开头吸睛的夜店光影,让人被噎住喉咙喘不上气,暴力美学带来的窒息感。

前一个小时就是闲聊,却用后三十分钟时间让人明白前面铺垫的意义。

就是悲哀的。

让人感觉时代落寞的。

自我的,沉沦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抗的。

有人是dancer,有人是beatboxer,有人偷酒,有人打架,有人是professional piano player。

就是一群青年在成人世界开的party(尽管很明显他们都已成年,但前一秒开始在街上干架下一秒开始“beer!

”并勾肩搭背和好如初,依偎在一起轻轻摇晃,脚尖对脚尖跳舞,见到警察还是会躲起来,口嗨式抽大麻,真场面很怂——总归是少年的不成熟),总要承受轻狂的代价。

这个导演手法运用地真滴好!

男主车途中抽了2根断断续续的烟。

女主在撤离时差点打不着火,天呐,从前半段若有若无的tension中我就开始紧张。

最后女主那段奔放的哭戏也让我长舒一口气。

演技真好啊我靠,这么有力量,有张力,一个小时49分钟的长镜头都还能留有这种激情。

全片基调都是蓝黑色的,缓缓流淌的莱茵河,夜色浓稠的柏林。

车程中有一段女主的眼睛亮晶晶的,看得我心疼。

梦想在我这里的价值无上,如果一开始他们就抢劫我应该无感,但当听到女主的梦想和放弃的东西,就会希望她能有个好结局。

在他们一伙人一起上天台乘电梯使的那段bgm配得很好,表面上如流淌在河道上的月光那样平静的钢琴曲,background的电流杂音预示着这个不平凡的夜晚。

激烈的交流中压根没有谈话声,就是青年,他们有发声的勇气和莽撞的生命力,却没有力量没有声息。

在寂静的夜里思想博弈碰撞,却在还没有讨论出来个是与非前销声匿迹。

我好喜欢天台上whisper的背景音,让我感觉我也参与到了他们的谈话中一样,赋予我一种对他们的依赖感和信任,为后来屏幕那端同伴的离开增加了一丝伤感和共情。

女主坐在天台边上时是想跳的吧,放弃简单,但能明显看出活力被抽走,青春不再。

当时女主刚登上天台尽情释放自己时,背景天空明朗的云——一个将明未明的凌晨,是我梦寐以求的真爱和自由。

Double cacao for you. 女主谈钢琴我真的会想嫁Because they are fighting for your dream too.就是这种成长中的失败和胆战心惊,这段我狠狠共情。

来到高中就是觉得未来突然离我们好近好近,一个大学难道竟是百载人生?

我被胁迫着入伍,踏上这趟看不见月亮的远征。

我永远记得同袍的好,他们游学时热烈洋溢的神采,自我介绍时眼里又亮起来的光。

可是世界太沉重,有时也会抬不起头,看不见梦想。

他们本质并不坏,但是没有谁有逆行的勇气。

“也只有外国人立体的五官,能承受得住,这样狂暴的镜头。

”全片光影的冲击让我不禁调侃。

喜欢这种散漫的风格

都是一群可爱的人

女主这张让我也看到了我的光

世界这么大,我孑然一身

弹钢琴的时候是幸福的,现实让人悲哀

我爱死了这种灵魂交互

Because they are fighting for your dream too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谁懂这块的张力

让我想到了英剧《皮囊》里Sid唱的wild life,很适合坐这里的bgm

I'm not a bad guy. I just... I did a bad thing, OK?

 9 ) 一镜到底的魔力

闯进《维多利亚》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 Sebastian Schipper脑海的第一个点子并不是这几天在柏林掀起评论风潮的“一镜到底”,最初,他只是想拍一部犯罪电影。

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德国导演Tom Tykwer,以先锋影像作品《罗拉快跑》成名的Tykwer和他共同设计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以达到与其它同类型的电影作区分,突出犯罪情绪和临场感的目的。

事实证明,最勇敢的选择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电影从一位名叫维多利亚的西班牙女孩在柏林一家地下夜店独自狂欢开始,此时凌晨四点,在夜店门口,她遇到了四位不太正经的“柏林男人”,他们很快开始了交谈,在柏林的夜色下游荡,女孩渐渐与其中一位男人越走越近,就在短暂向他展开心扉之后,她无法自控的投入一场疯狂的犯罪中……年仅30岁的摄影师Sturla Brandth Grøvlen端着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像机,对准这五个年轻人,对准柏林凌晨的街道,在四点到六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在媒体场结束接受掌声欢呼,在发布会现场收到连番赞扬,“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震撼了被当天其它竞赛影片无聊到的记者。

导演更是现场证实,这部不需要剪辑师的电影,没有像希区柯克的《夺魂索》以及去年的奥斯卡大热《鸟人》那样,使用了剪辑技术把多个长镜头组合成了“一镜到底”的效果。

140分钟的《维多利亚》真真正正的只有一个镜头。

剧组一共拍摄了三条,导演选取了最后一条,也只有这一条达到了导演所希望拥有的情绪感与临场效果,就像弗朗西斯科波拉在评价自己的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时所讲的,“这不是一部关于越南的电影,这就是越南”,导演在“一镜到底”的形式下找到了“这不是一部拍摄犯罪的电影,这就是犯罪现场”的真实。

而且,这一个镜头,并没有单单在犯罪场景下让人惊艳,前半段的偶遇,街头游荡的试探,露台聊天的建立信任,咖啡馆吐露心声的初生情愫,角色的自发性与年轻一代的虚无都实实在在的表现了出来,也为此后女主角决定投入一场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犯罪行为提供了合理的性格与感情动机。

如同魔法般的,前半段的浪漫自由的气氛与后半段惊悚紧张的犯罪场景完美的由一个镜头缝合在了一起。

形式上的完美无缺,就有风险在内容上打折扣,由于只有一个镜头,太多情况都无法预测,表演更要达到导演要求的情绪效果,《维多利亚》在有些段落的略显夸张与不自然,以及大段配乐加消音来掩盖收音上的失误,让其在电影节评论中处在了中流。

 10 ) 140分钟的长镜头奇迹

看到《维多利亚》这个片名,脑子里回响起电影《云中漫步》里基诺•李维斯扮演的男主角Paul的呼唤:“Victoira,Victoria……”Victoria含有拉丁语词根vict-(战胜、征服),它的意思是“胜利”(victory),是古罗马胜利女神的名字。

胜利女神Victoria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经常作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

在西方艺术中常以身生双翼,携带橄榄枝的形象出现。

我们熟知叫维多利亚的首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还有前辣妹成员、足球名将贝克汉姆的妻子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云中漫步》里的女主角维多利亚是位西班牙后裔。

本片女主维多利亚也来自西班牙。

这么一罗列,取名维多利亚的姑娘似乎自带一种气质,头脑开放,敢于探索。

凌晨4点左右,维多利亚独自纵情一夜店的舞池。

刚来柏林三个月的她左顾右盼,非常希望能结识一些人。

在正确的时间里桑那出现了,他在夜店入口处主动搭讪了维多利亚,在夜店门口,他又给她介绍了他的三个街头伙伴:拳击手,布林卡和法斯。

身处异乡的孤独女孩碰到年龄相仿的四个本地人,一路从夜店门口的马路,到某公寓的楼顶,在聊扯中开始认识,虽然她和他们背景不同,但相谈甚欢,也彼此尊重。

因为维多利亚要回咖啡馆为早上7点开门营业做准备,桑那主动请缨骑车护送她回去。

在咖啡馆里两人借着钢琴慢慢打开心扉,但被拳击手突然的一通电话打断了,桑那与维多利亚惜别依依。

故事到这里,镜头跟拍记录着这5个年轻人的邂逅,那份临场感自然又熟悉。

但我们或许会问,维多利亚怎么会跟四个街头屌丝混在凌晨的街头呢?

是身处异乡的孤独?

是青春荷尔蒙作祟?

都有吧,又不止于此。

维多利亚学了16年半的钢琴,一路孤军奋战,没有生活,她骨子里有坚强的意志,血液里也流着些许“黑色”的因子。

这种“黑色”因子不是邪恶,而是代表着欲望,挣扎,不懦弱,不压抑,她爱冒险爱刺激,凌晨还像独行侠一样在舞池纵情,在街头穿梭游荡;在公寓屋顶,她试探着站在屋顶边缘,弄得在旁的桑那紧张兮兮,劝她不要这样玩,赶紧扶她下来。

在咖啡馆她弹了《梅菲斯托圆舞曲》,双手弹奏出如魔鬼般的跳跃灵动和夸张张扬。

她说她喜欢“梅菲斯托”这个魔鬼。

她喜欢的不是那种庸俗化的恶,而是对人性当中最为深邃王国的探索。

另一边四个混混呢,看着不着调,其实挺真诚。

托尔斯泰说:“我们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轻率断定别人为好人还是坏人,愚者还是贤者。

人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

” 五个人在屋顶上聊天,拳击手谈起自己手上的伤,他跟维多利亚说:我不是一个坏人,只是做了件坏事,别认为我是个坏人。

他们拥抱她,围着她转,完全是尊重的,没有任何侵犯的意图。

这份偶遇的快乐,是能让维多利亚惊喜地喊出声来的快乐。

从天井爬上屋顶的那一刻,她无所顾忌地喊出声来。

这样的维多利亚,以及这份互相尊重的初友情,当法斯酒醉后,维多利亚才答应帮忙驾车,载着他们去见拳击手的“老大”朋友。

就这样,跟拍镜头从混杂着些许浪漫的融融气氛随着维多利亚坐上驾驶座发动引擎切换到了黑色犯罪片的快车道。

维多利亚与桑那之间也从暧昧里淬炼出坚定的不离不弃。

一开始,桑那就不愿意将维多利亚牵扯进来,无奈拳击手的一再催促,他才向维多利亚开了口。

谁知到了“老大”朋友那,事情就失去了掌控,“老大”让他们三个小混混去抢银行,否则拿维多利亚当人质威胁拳击手还上1万欧的欠款,桑那见维多利亚要被当人质毫不犹豫选择去抢银行,同时迫不及待要把维多利亚送回咖啡馆。

谁知布林卡又出了问题,维多利亚坚持要当司机协助他们的抢劫行动。

成功从银行抢到5万欧,却在路上遭遇警察的追击,拳击手中弹后让桑那和维多利亚带着钱一起逃走。

如同一对亡命鸳鸯,桑那腹部中弹,两人乔装躲进了威斯汀酒店,桑那让维多利亚带着钱赶紧跑,他因失血过多死在了酒店房间。

维多利亚陪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到三小时的时间里维多利亚经历了生离死别的跌宕,摄影机也跟拍了140分钟。

全片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镜头,创造历史的一个长镜头。

140分钟,一个镜头。

这种“一镜到底”的记录一气呵成,十足的现场感,但没有留于表面记录,所以观众不会走神,也不会迷失。

这背后依赖于经得起推敲也站得住脚的人物性格和情节逻辑。

一个镜头,在8个场景里自由流转,又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高强度的表演和跟拍对摄影师和演员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和体能要求。

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电影拍摄就这样完成了,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是长镜头史上的奇迹,空前是绝对的,不知是否会绝后呢?

在2018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此片获得“最佳摄影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最佳导演奖”的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摄影银熊奖。

《维多利亚》短评

有些电影就是看之前就觉得自己会不喜欢但还是想看,看了之后觉得真的不喜欢又后悔自己干嘛非要去看。

7分钟前
  • 我嘴很大
  • 较差

除了女主每个人怎么都这么蠢 然后女主怎么又这么作

9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还行

不要去追求一镜到底的噱头,好好把节奏控制好,把叙事逻辑理顺好,片子就不会如现在这样如此的烂。

13分钟前
  • 啊砸
  • 很差

现在流行靠虐待剧组一炮走红

15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无意义的炫技式的长镜头,轻率而愚蠢的女主,无趣的对白,毫无主题内核的故事。这种电影上柏林电影节,贵欧电影💊

19分钟前
  • 楚狂歌
  • 较差

差。

22分钟前
  • 君紫隆
  • 很差

夜店咖的一镜到底

25分钟前
  • 云霄飞车手
  • 推荐

看似拖沓無趣的部分其實都是必要的節奏調節和敘事,要大螢幕觀看才會喜歡這部片的一鏡到底的韻味吧⋯⋯

30分钟前
  • 卷卷
  • 推荐

看得心情就像最后维多利亚呕吐这哭的那样……!

35分钟前
  • 夏柏菊
  • 力荐

唯一的亮点就是一镜到底

39分钟前
  • 酥牧奇
  • 较差

一夜“风流”~

41分钟前
  • 阿尔法
  • 推荐

一镜到底带来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攀升,整个电影像一个大型的舞台剧,依靠极为精确复杂的场面调度来不断让故事前进。弊端和好处都很明显:节奏偏慢,很多细节没有处理的很好,但是异常真实、震撼。导演对空间的膨胀和对时间的压缩做的很精巧,不易察觉,但这是完成这部电影的关键。

46分钟前
  • 死咗
  • 推荐

呵呵,一镜到底是一种毒。

48分钟前
  • 吮指原味田鸡
  • 较差

前面都很好,到后来非常仓促,学院派过于严整的三段式叙述造成了最后高潮的无力,这也是德国电影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53分钟前
  • 今夜
  • 还行

故事太平庸,一镜到底没有太大意义,只是让拍摄难度增加,提升了一点逼格。演员表演满分,但是主角逻辑行为之诡异,让人觉得简直在看一场蠢蛋秀,一夜之间作死大法完美呈现。

58分钟前
  • 不脱袜子同学
  • 较差

两个多小时一点都不觉长!有过类似生活的(当然劫银行除外),或者能代入角色的看,电影的对白一点都不无聊。很多人不喜欢两个小时长的电影,对我来说少于一百分钟的电影都太匆忙了,电影的前奏铺垫是必不可少的

1小时前
  • 海南
  • 力荐

我承认是为了一镜到底来看的,但这个手法完全没必要。至于情节和人物,钢琴片段当然是华彩瞬间,但扑面而来无处不在的青春的愚蠢让中年人的耐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1小时前
  • 于是
  • 还行

看一镜到底就是当你坐在电影院里,你突然觉得你用同样两小时的时间看了一部电影,而那却是别人惊险刺激的传奇两小时。当电影回到一开场的酒吧时,突然像是一个梦境或者是一种倒叙,我希望电影能在那结束,所以我可以期盼这是一段有些疯狂的爱情。临场的对话和演技都好喜欢,看完难受,目前今年最佳。

1小时前
  • 云童
  • 力荐

一镜到底只是噱头,观赏性并不强

1小时前
  • stknight
  • 还行

长镜头赞,女主演的好,喜欢最后她走出旅馆的画面,直到字幕结束

1小时前
  • 冰块队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