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House 看完最直观的感觉是真诚,影片的私密性很强,应该也是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电影中不光展现了文化差异下的自我认同,也用了极大篇幅展现了母亲这位一代移民的困境,感觉抛开美国的文化环境,就光看家庭的状态的塑造已经非常鲜活了,影片中大量的场景和台词似乎都发生在过我的生活中,所以很多时候感觉还是挺触动的。
电影的结尾没有像《契克》那样以一个极大程度的成长作为收尾,更多的展现的是一个平淡的现实,一切没有变好,生活还要继续。
电影中由几个主要角色所营造的环境实在太棒了,少数群体小孩构成最开始的小团体,脱离小团体后因为滑板摄像而加入的另一个小团体和家庭成员构成的团体,男主在之间呈现的变化非常的“真实”,印象最深的是前两个团体对于家庭这部分的态度,男主也多次迷失在自我认同的困境中。
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奶奶的老一代的劝诫与责怪,父亲的缺失,母亲这一代的关爱和教育方式,姐姐则可作为前行的叛逆者,而以弟弟箍眼作为一个时段的展现出了一个假期的成长。
陈冲的表演真的是好,感觉这已经算一个非常理想的母亲形象了,而且以弟弟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能明显感觉出导演对于母亲的困境的呈现。
电影的说教其实并不多,只是结尾那段略带一些,这个也是电影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评级为15…跟死侍是一个评级。
视觉上,整体效果非常棒,镜头和剪辑都中规中矩,但构图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都是因为构图比较吸引人。
有一幕走在夜间的俯拍的构图像一张效果极佳的黑白摄影作品。
有几幕男主摄像机的视角有些奇怪,尤其是松鼠那段,不咋喜欢。
氪药后那部分的呈现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光环松鼠。
听觉上,收音效果很好,而且配乐的使用也不错,尤其是几处比较关键的情节的配乐使用,非常符合一部温情的青春电影的内容。
其实影片中出现的电影还是蛮多的,不算提的《ET》《星球大战》《初恋的回忆》,还有标记的《恋恋笔记本》,还有看那一幕炸信箱就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
“Have you eaten?” 每次陈冲这样柔声一问,我的心就化了,眼泪不自主地往下掉。
妈妈可以不像其他亚洲家长一样只关心你成绩单上的数字或者以后想要申请的学校,但一定要确保你今天填饱了肚子,吃了蔬菜和水果。
青少年是周围环境的镜子,说话行事往往是混乱无序不加过滤的直接反射。
Chris的每一次吹牛、撒谎、说脏话、发脾气,甚至自卑、郁闷,沮丧和开心,一半是因为社会作用在这些男孩身上的有毒男性气质,一半是因为来自亚洲家庭内部的压力和社会对亚洲社群的低包容度。
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你就可以清楚认识到一个社会如何造就同时也毁掉一个男孩。
陈冲最后的那段话,大概说出了很多母亲的心声吧?
妈妈也可以自私,但回过头来她们还是支撑住整个家的那根顶梁柱。
这部电影不仅是献给每一位为了家庭牺牲梦想的母亲,也献给每一位在孤独、压力、质疑与偏见中努力成长生活的亚洲移民。
很大一个不足是编剧上稍显俗套。
一定要以删掉和老友的YouTube视频作为里程碑来暗示Chris的交友变化,又要以新朋友不欢而散Chris重回老友怀抱作为happy ending。
有时候剧情可以不用那么圆满的,因为生活并不是。
可能会联想起淘气的小时候,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能看到融入美式生活的不容易~青春叛逆期的弟弟为了交到朋友吸大麻,告诉朋友他们混血最后妈妈出现被揭穿,他让他妈妈get out,然后滑板少年都看不下去了(可能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吧)。
亚裔小孩们在车库里躲着补习,最让人窒息的是弟弟和他妈在车里那一段~但是很真实 喜欢这部片子 [666]
时隔快一年了吧再次踏入amc,有时候真的觉得,造化很有意思,这个片子虽然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但却给了我跟去年在电影院看shortcomings时候如出一辙无比类似的感觉,完完全全同样的感觉,即使是完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故事,但我怎么感觉内核就tm是几乎一样的呢?
翻了一下去年写的那篇影评,居然是exactly去年的这个时候,literally只差了一天。。。。。。
一切都像一个轮回一样的奇妙的缘,令人感叹不已。
但我这次不想长篇大论的写影评了,我受够了,也被恶心够了。
我为美国长大的asian male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我不想看到也不需要这样的故事和形象继续出现在大荧幕上了,即使它很真实。
但我不想再受这些窝囊气,还没怎么就先自我阉割了。
我不要再fk everything up了,我要fk them all,fk them all。
representation matters,多的不说了。
我要打破冲破那一切,一切。
在美东的小城看了这部电影,震惊于场子里竟然只有我是亚裔。
老外的笑点全在wangwang的智障青春期行为,聊天记录,果然get不到餐桌上阴阳怪气攀比的家长,和送姐姐去上学时奶奶塞给她的红包。
和伯德小姐一样,这个在加州拍摄的青春家庭电影,演绎了一个拧巴的,迷茫的,目中无人的,自以为是的青春期小孩。
但是伯德小姐进入大学后最终与母亲和解,让人落泪,wangwang才13岁,还有很长的(与父母斗争的)路要走。
其实我看完电影对亲子关系更灰心了。
Every child is going to hate their parents: some only during their teenage years, others for their whole life. 看到朋友圈晒娃的图片又心生悲伤,这些儿童天真的笑脸,喜欢与母亲黏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时旺盛的表达欲,这一切都会慢慢消失。
娃5岁之后晒娃的人就会逐渐减少。
到了青春期,基本就是剑拔弩张,无法沟通。
小孩变得叛逆,暴躁,有时候甚至辱骂家长。
如果关系维系的好,大学毕业后一家人还可以好好沟通,否则往后的有效交流就只剩“你吃饭了吗”。
长大后,小孩又要讨论“童年创伤”,讨论如何与父母和解。
我觉得当父母真的很难。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放手,学会放下自己的掌控欲。
小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一定谨记尊重他人命运。
你让13岁的小孩体谅父母基本不可能。
当然父母不是完美的,but as long as they give you money…wangwang其实是一个没有规矩的小孩,在餐桌上说脏话骂姐姐,在车里辱骂母亲。
我觉得母亲的温柔和拘谨助长了这种气焰。
可能在东亚家庭里作为唯一的孙子,母亲想要建立规矩和惩罚制度有些难,毕竟有一位爱孙子的奶奶。
而且孙子犯任何错误,奶奶只会批评母亲。
但是这些脱口而出的脏话就像一根根刺一样扎中我,让我很不舒服。
对待家人是如此态度,他需要道歉。
荷尔蒙不是treat others like shit的借口!
湾区已经有很多亚裔了,在这种环境里还觉得自己融不进去,为美东的小孩捏一把汗。
但这和个人性格也有关系。
我觉得青春期的小孩很想要“合群”,需要“合群”,其实长大了就知道,这并不重要。
但是最后中印一家亲,又成为了好朋友,让我笑了出来。
看完电影有点怀疑Fremont是不是学区不行….有没有来自宇宙中心Palo alto或者Cupertino的导演讲述一下自己的青春啊…
#2024 BJIFF 6th# 伍思薇和王湘圣在陈冲身上投射的东西是一样的,将移民华裔面临的身份焦虑、文化冲突放大在代际关系里,还有心照不宣的俏皮令人莞尔一笑:面子里租AV时末代皇帝的碟片、真心半解里和Audrey的杂志写真、弟弟里和Peter的结婚照。
弟弟开镜合照里全是二十来岁不同肤色带嬉皮鸭舌帽的孩子,就陈冲一个年纪大的躺在最前面,腿上被p了片子里那只松鼠,最轻松的创作状态,玩票玩出来的电影,显然因为女儿的关系参演了这部。
但其实陈冲不是和女儿那么融洽的母亲,相比很多女艺人口中的和谐关系,陈冲叙述的从来都是真实的焦虑不安和矛盾,甚至伤心、不解,还有无限的好奇和尊重:跟着女儿的推荐看人生切割术、装作不在家把楼下让给女儿开派对等等,优异的条件和基因没有改变东亚家庭的病。
也承认过有了女儿之后再也拍不出来天浴、因为怀孕而中途放弃的扶桑。
弟弟最后那段台词太像陈冲的心里话,或许就是自己写的,根本没什么好演,想对着摄影机旁边的Audrey说。
就像她说要带Audrey回国试戏,许知远以为陈冲这样的家世不会再让后代从事这些,她说“她喜欢嘛。
你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你以为她能当总统,后来她的世界就越来越小。
”昨天散场后朋友说这片子应该入不了奥斯卡的眼,我说表演上不如面子,尽管也算妙趣横生。
但都不那么重要了,两个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想到陈冲依然在和女儿的关系上做着各种尝试,已经是面子二十年后最好的续集,连我们都能听懂的Audrey一定也都听到了。
《弟弟》(Di Di)比我想象的要限制级很多,非常多的脏话,基本上属于R级青春片。
如果换成白人阵容,关于一个初中生叛逆、迷失自我等类似的内容之前也看过不少,但不知道为何换成了华裔主演之后,看着就更加有代入感,更加忧心。
是的,忧心是本片观看时的主要感受,虽然电影其实很多笑点,非常真实地反映了200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但是如果是作为母亲观看,肯定是担忧、痛心远远多于娱乐。
因为故事中的男孩的确走在误入歧途的危险边缘,并且说了很多让人听后伤心难过的话。
作为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平时与这些狐朋狗友交朋友,不务正业,说话很没有礼貌,相信没有人可以笑得出来。
虽然说影片只是讲述了成长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因为是基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现在长大了,走出了那段叛逆时期,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没有浪费他的才华与青春。
他的母亲应该也是很骄傲。
可是,如果单看片中那段时期,作为他的母亲,是真的很辛苦也操了很多心。
这部电影里呈现的这位华裔母亲,真的受尽委屈,一直被婆婆责骂,儿女都不听话,还要被儿子看不起,让人看着相当难过。
陈冲演的这位母亲属于脾气相当温和、温柔贤良的,平时除了做家务外,丈夫长年不在家,还要养婆婆。
可是每次孩子闯祸、顶嘴,婆婆却总是骂媳妇,说是她没有教好孩子。
片中这样的段落出现了多次,无论是片中男孩与姐姐吵架、跟人打架,都是他妈妈被责骂。
可是到头来,孩子也从未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反而看不起他这位做家庭主妇的母亲。
即使父亲不在身边,孩子却还是更崇拜父亲,认为母亲什么都做不了。
有一段他与母亲的对话,讲真,坐在银幕外的我,听后真的火冒三丈,要是我确实一巴掌打下去了。
如有这样气人的孩子,要怎么办?
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一直在想的,也一直后怕的。
还好我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我也不是他母亲那样软弱的人,我是虎妈🐯。
即使这是一部讲述13岁男孩的故事,但作为母亲,实在难以不去站在母亲的立场看待这部电影。
大部分我在好莱坞采访过的华人导演都说自己不希望成为华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不要做医生和工程师,而是更希望追求自己的理想。
早年我也是理解,但之后随着年纪增长自己作为母亲,我开始明白,这些所谓的叛逆的梦想背后有着无数失望、心碎、担忧的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没能成为你心中理想的样子,要怎么办?
我只能说,为了不让自己遭遇像片中母亲一样的境遇,我至少做到了两点:1)少生孩子,一个不听话气人就够了,如果两个三个都如此,真心会被气死2)不要成为全职家庭主妇,不然不管你付出多少,最终你的孩子也会对你说:“你连钱都不争,你什么本事没有,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很多女性都以为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平时用爱和温柔对待孩子就可以得到回报,但这是大错特错的,就像本片中的母亲一样,无论你怎么做,最终孩子眼中还是更崇拜那些可以赚钱,做着很酷职业的人。
所以还是不要自我安慰,醒醒吧,没有人会真正尊重一个家庭主妇,包括你的孩子,他们绝对不会崇拜家庭主妇,只会崇拜事业成功的人。
养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事。
不要把任何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要期待你付出的爱都会有回报。
不过,我确实佩服导演可以把这些真实大胆地呈现出来,因为大部分的亚裔家庭都是家丑不外扬的类型。
我确实觉得电影本身拍得不错,很真实自然,是极少数可以让青少年说限制级语言、相当诚实的亚裔作品,所以我想应该在美国能获得不少好评。
但我只能说,虽然每个人都有青春期和叛逆期,但程度还是不同,照样也有很多听话、努力、完全不需要父母操碎心的好孩子。
这部也许讲述了导演的经历,但可能未必让很多亚裔父母共鸣。
看完本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希望我的孩子不会像片中这位男孩一样,我就阿弥陀佛了。
我有采访导演问了他他母亲对本片的看法。
他当然是说母亲很支持很喜欢,也说他很庆幸没有一个虎妈母亲。
巧合的是,我看完当时心里想的正好也是:“我很庆幸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如果我是你妈,那巴掌就打下去了。
”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子,我是坚信这点的。
当然处于礼貌我只说了谢谢哈哈。
其实每次看完一个R级青春片,我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如果有人记得,我曾经对2019年《Good Boys》那部电影的评价,也是曾经引发过一些争议。
其实《弟弟》就是《Good Boys》的华裔版。
当时很多人就觉得看一群小男孩说脏话很好笑,但我则不觉得,觉得很忧心,所以当时我对那部的评价显然在很多人眼中就是“爹味十足”。
但是我必须说,这种片子看得越多就知道,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很大很大。
我属于那种我本人从小就是乖孩子、好孩子的人,所以我长大后成为母亲,我就是虎妈型。
我最讨厌的就是淘气、不听话的熊孩子。
所以如果我看一部关于熊孩子的电影,我当然会很有抵触感。
我不仅无法共情熊孩子本身,也很难共情他们的父母。
因为我和我的孩子以及我的父母就不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从“受精卵”阶段就注定会发育为另一种人。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是不同的家庭养不同的人。
而我偏偏是在影视界工作,所以我接触的比如导演、编剧、演员,大部分都是属于相当叛逆、自我、随心所欲的人,他们很多时候是有艺术才华,但不守规矩的。
因此根据这些人自己经历改编的内容,也同样会讲述这类人的经历和内心历程,这可能是我这类人不一定可以理解和共鸣的。
当我与导演交谈的时候,我就可以深刻体会,他的家庭与我的很不同,因此我只能试图去理解他的感受,但如果我无法共情也是希望能被理解的。
导演很不喜欢虎妈,所以在电影里调侃了虎妈。
而我不喜欢熊孩子,所以在我的评价里,显然永远都是不待见熊孩子的。
之前早有听说的作品 今天Stalk一很欣赏的电影课同学的past ig story看到这部片 好吧 爱屋及乌 好奇屋及乌 凌晨四点硬撑着不睡觉 花6美金在apple tv租了全英文片源 第二天下午看完在纽约的看这片还挺能get到的 这学期的课被一堆白男白女围绕 进一步关注了思考了很多种族privilege和华裔的问题 哎电影很多细节挺到位的美式教育的部分 - 种族歧视 美高青少年gangster 派对文化 网络缩写 穿鞋进卧室 中英夹杂所杂的词中式家庭的部分 - 婆媳关系 姐弟关系 重男轻女 生活习俗 耳熟口音 攀比成绩 报补习班 强烈的传宗接代意识 长辈宠溺但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擅自做决定 家长关心成绩关心吃穿不关心心理健康 家庭内的中英对话各说各的语言但各能理解 夸张化的威胁要不是什么什么你就会怎样结果就会怎样整个家族就会怎样家长传统中国文化文化和家外美式文化的冲突让Wang-wang迷茫比如 甚至一堆美国经典电影都没看过 像换了个国家的活在自己的文化孤岛 那个年纪的他当然迷茫以及在外”不合时宜“的中式关怀 让孩子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是weirdo 而抗拒自己的asian identity 有时觉得 这些歧视不只针对亚裔 而是歧视那些看起来弱势的 内向的 保守的人们 刚好亚裔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他们这般的image 家里的宠溺男儿 对外唯唯诺诺 对待亚裔欺负一下顶俩反抗回去 回家对家里发脾气 哎但 啊啊啊一些妈妈奶奶说教的话真的拍得太真实了 真实得给我整ptsd了 已经代入了 我快看不下去了 很难想象这些话从白人家庭口里说出来什么既视感 应该很反差很搞笑虽然我不是abc所在的城市也够diverse 问题没那么严峻但很多地方还是能代入共鸣 比如也曾试图融入但融入不了一个集体 很难受 自己像weirdo还被排斥 abc和美国“主流”群体差距都这么大 我们成年后才来的留学生 差距就更大了 我身边那些美国人怎么看我的 代入一下真的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没看过半就很震惊那个美国白男同学到底什么契机会看这部亚裔困境的电影 他之前拍摄电影的团队清一色纯白人他喜欢吗 他关心吗 他为什么加入ig story collection看后他能更好理解亚裔的处境吗 其他享受privileged的白人们能理解吗这部电影算是一部“宣传片”吗 like “不喊口号了 这一部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我们 代入一下 这就是我们的视角”(看完翻了一下剧组合照 那么多白人??
)当然 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DEI了更多亚裔更收放自如 如鱼得水了所以很多人说这部作品很脸谱化但作品在08年诶 DEI宣传还没那么强这部电影着实反映了一部分那个社会下的亚裔现状也够打动我 所以5/5
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但还是很喜欢。
与伍思薇很像,所要表达 映射的现象也很类似,但我还是会更偏爱面子和真心半解。
你们亚裔导演对Joan也同样有偏爱面子里一闪而过的末代皇帝dv
真心半解里照片出境的Joan和Audrey以及酷似尊龙的父亲
弟弟里家里墙上挂满了Joan和Peter的结婚照和一家人的生活照
而且在这部里Joan又担任了制片人之一,Audrey也参与了制作
我好感谢你们如此爱她❤️弟弟和妈妈最后谈心那段最触动我,很想流泪,我甚至觉得Joan在这部片子里都没有去演,这就是她本人,她爱文婷文姗胜过一切,they are her dream,对弟弟说的那段话似乎是通过摄像机来说给文婷文姗的,尽管这部片子没有像面子和真心半解那样打动我,但这些与我而言都不重要了,已经足够了,我爱你们,我爱你,Joan❤️
虽然有些地方刻板印象表现得太明显了,但是情感还是动人的。很久没在银幕上看到如此复杂的青少年情感了。和滑板少年一样,滑板成为了孤独的救赎,弟弟更进一步的是,这种救赎也抵不过东亚家庭的归宿的羁绊。
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拍那些老套的捆绑式移情故事罢了。没有任何直视自我的成分,就是转移,转移,转移。
4分/本片错就错在把第一视角放在“弟弟”身上,导致本片拍的矫情做作无法共情。导演旨在反映那个年代亚裔的敏感自卑和纠结,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也很准确。但是对于家庭成员,人物关系,典的不能再典的ABC,恶婆婆,苦妈妈,闹儿子,青春期就一定是满口屎尿屁性鸡b才是青春,一定要是虚荣强行融入互相伤害才叫痛楚,这简直就是更适合美国宝宝的中国美式青春疼痛文学。有些点子很好,牙齿的隐喻和与母亲交流母语的切换等等,但是只敷于表面,对于身份认同的挖掘也几乎是浅尝辄止,陈冲的最佳女配梦宣告破灭吧,发挥空间还不如那只被甩的松鼠大,费劲吧啦只不过感动了自己,苦了观众。
妈呀,好圣丹斯比《奶奶和外婆》更加能relate青少年敏感的小心思捉的挺好的陈冲演的真的好好,妈味好浓,结尾两段母子对谈让我决定从3⭐改到4⭐
选题在国内院线上很难看到,桌面形式的参与也使作品趣味满满。但是看到后面觉得太疲惫了,前半段还好后面落于一般。人物心理动机是立住了,但人物没什么成长。
3.5 有趣的是,即使成长在不同的国家,性别不同,我也能在里面看到一些我的童年记忆。喜欢那份笨拙和粗砺,谁不是磕磕绊绊、又痛又痒地就长大了。
没什么期待但是竟然有点惊喜。虽然可以说是新意有限但是青春期不都这样吗,好笑的地方很好细腻的地方很细腻……看到UCLA/UCSD的那个对话我一个人在影院中爆笑。不过终于我们这代人已经到了在影院中看可以激起如此怀旧感的成长电影了吗!
好刻板啊
#PicturHouse 长评-带着甜美的微笑继续生活。看完最直观的感觉是真诚,影片的私密性很强,应该也是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片中不光展现了文化差异下的自我认同,也用了极大篇幅展现了母亲这位一代移民的困境,电影中所营造的环境实在太棒了,少数群体小孩构成最开始的小团体,脱离小团体后因为滑板摄像而加入的另一个小团体和家庭成员构成的团体,男主在之间呈现的变化非常的“真实”,男主也多次迷失在自我认同的困境中。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奶奶的老一代的劝诫与责怪,父亲的缺失,母亲这一代的关爱和教育方式,姐姐则可作为前行的叛逆者,而以弟弟箍眼作为一个时段的展现出了一个假期的成长。说教并不多,也是比较吸引人的地方。镜头和剪辑中规中矩,构图非常喜欢,有几幕男主摄像机的视角有些奇怪。收音效果很好,而且配乐的使用也不错,
在湾区生活,每天都看到fremont背后长得像趣多多饼干一样的山。身边很多当地长大的abc朋友,去他们的爸爸妈妈家里玩,看到他们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中式家具,光线不充足的房间里电影里一样九十年代风格的印花墙纸,院子里的果树和蔬菜,以及两代人间单向的中英双语交流。一切都有一种封闭又小心翼翼的感觉。即使在湾区这样亚洲人极多的地方,abc们也还是不可避免地有身份认同困惑,只是程度不同。而我也介于这两代人之间,不是含辛茹苦的一代,也不是认为这是我的国家的二代。/普通的电影,讲普通的成长和普通的父母,在一个微妙的环境里。小孩真的是父母的梦想吗?还是失去梦想之后生活里唯一的慰藉。/#sundance2024#/发现很多盆友是这个高中毕业的,导演是盆友的盆友。因为情怀大家蜂拥去看,却并没得到许多思考。
好。真的好。
我觉得挺一般的 今天正好看了陈冲新书直播 用猫鱼这个很小的点提到了已经被遗忘的共同的记忆 就是被书写下来才唤起了读者们对一个时代尘封的往事 可能是最小最容易忘记 可却又很重要的记忆 看这个电影时也有这种感觉 因为有很多FB上的聊天界面 虽然没有经历过 但觉得也算是GenZ的一个collective memory吧 主页上显示8个best friends很有意思 表达上很刻板印象 已经有点无力吐槽了 但是这种跨语言聊天的和谐感确实是很还原 我是真的蛮讨厌青春期小孩的 虽然曾经也有过这样脆弱敏感自我怀疑 在social life上手足无措的时刻 喜欢妈妈们在桌上攀比时弟弟看着盘里说话的鱼的镜头 很东亚的语境 其他没什么了 从剧情剧本上来说真的B- 好无聊
东亚家庭的成长不快乐,别扭的、攻击式的、自我否定的,在身份认同的宏大场域里,那种青春的疼痛感是真实的,但也无解。
BJIFF. 作为长片处女作完成度很高,无论是对年代素材灵活使用的视听构建,还是对美式独立青春电影巧妙借鉴的成熟文本,都值得肯定。全片在快慢两种节奏中顺序切换,个人叙事与家庭叙事勾连紧密且各自工整。在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方面的核心内容始终处于安全圈内,从片尾男主签字Chris Wong而不是WongWong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导演的态度,不过不失但籍此引出的情节缺乏更强的戏剧冲突。也许本片就是日后华裔青春片的临摹范本。陈冲演得确实好,老太太也不差。
【BJIFF2024 No.05】有自传体的色彩在里面,大概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在青春迷茫之时,是如何一步步认识自己,最终走上了拍电影这条道路。很巧的是,看之前本人刚看了本届XR单元的《未竟之作》,里面蔡明亮的部分提到他小时候是由于爷爷奶奶经常带着看电影,所以打开了启蒙,但蔡明亮自己表示他很难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拍出来,因为他的作品更着眼于当下。不同导演有不同态度,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本片对于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呈现很真实,虎狼之词不少,口吐莲花乱飞,对于暗恋女生的羞涩也让人会心一笑。陈冲饰演的妈妈中规中矩,倒是奶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男主被同学打了之后,老太太一顿佟湘玉式“额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的输出,把全场观众都看乐了,但也定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吧,这就是时刻都在想着子孙的中国式父母啊。
BJIFF 每一个把高中苦闷当回事儿的人,在多年后的某天,都会被当初的自己蠢笑。
原本期待更有趣一些的,结果是套了一个亚裔皮的美式校园片,而且使用屏幕的内容太多了又不是拍网络迷踪
紧张游戏自惭形秽,半个亚佬民族自卑,松鼠翻生炸邮箱,见女忘义不够座。家庭关系处理得过于刻板直给而缺乏真实感,全靠陈冲一人的演技撑着有点辛苦,青春期怪咖的段落显然更走心一点。看字幕发现 Spike Jonze 居然配音了那只松鼠,也算给面子了
分不清身份问题和家庭问题-08/04/24 at AMC Garden State Plaza 16
too cliche and superficial… all the stereotypes you could ever ima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