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特别地文艺,又特别富有现实主义气息,主要讲述了一位叫泥鳅的乡下女人带着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去北京想找份工作,遇到了同样叫泥鳅的男包工头,两个同名的人一块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故事。
本片非常能反映那个年代下,一群来自农村的人去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背景。
而与此同时,在大城市里,很多工作岗位因为人员的多且杂而变得混乱不堪,这群打工人也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从这些方面的表达和阐述来看,本片确实非常写实,也确实能真正触动广大底层劳动者们的内心。
片中由倪萍饰演的女泥鳅是个非常憨厚保守的农村妇女,她无法接受没有爱情的性。
但同时,女泥鳅又是个淳朴善良之人,她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懂得有尊严地活着,同时也时刻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在身为包工头的男泥鳅不幸逝世后,女泥鳅想尽一切办法将包工头拖欠工友们的工资结清,让所有工友们对她感激不尽。
影片的最后是一段长镜头,却又是画面静止的,那是女泥鳅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北京时的背影,工友们都很舍不得她,也象征着她走出了煎熬的环境,奔向了全新的自由的生活。
片中老戏骨倪萍以及倪大红的演技都是影后影帝级别的,让观众们大为称赞。
泥鳅——一种淡水性小鱼。
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土泥鳅是鱼么?
民工是……人么?
——题记对于杨亚洲导演一直怀有某种亲近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黄建新导演多年的副导演后所浸染的特殊平民气息,还因为他那出色的电视剧作品。
从《空镜子》开始的两姐妹,经《浪漫的事》的三姊妹直到最近的《家有九凤》的“九凤”。
他的作品里有一群美丽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韧劲越来越足。
多年前的《没事偷着乐》盖因刘恒的原作加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天津方言让作品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也开始让人记住了杨亚洲。
到了《美丽的大脚》杨亚洲导演开始下乡了,但是影片变成了又一部的“中国西部教育展”。
里面那个张美丽感动了城里的夏雨,凭借个人的魅力而不是美丽赢得了眼泪,也宣告了倪萍从主持到影视的归来。
泥鳅也是鱼,在谈到对这个特殊名字的解释的时候。
主创人员曾经谈到了一个概念“民工也是人”……这个句式潜藏的含义中本身就多少有些让人无奈和无助的成分。
作品其实是在向社会宣布民工是人,就像泥鳅也是鱼一样。
没有底气却不乏酸楚!
但是公允的讲这部作品实在一般,充其量不过又是一双大脚……倪萍所饰演的女泥鳅真的好像是张美丽的姐妹,她进城了并且和张美丽一样带着导演一厢情愿的赋予的传统美德——守信、宽容、隐忍、一根筋……首先她们都卑微却很自尊的活着,用泥鳅的话说就是“我们要自己把自己当盘菜”。
张美丽因为洗坏了夏雨的衣服而遭训斥后在屋顶上独自流泪,因为城里人让孩子学狗叫而雷霆大发。
因为在她看来这上升到尊严的高度。
泥鳅同样如此,她也因为孩子拿着避孕套而被拍照而骂别人傻,因为男泥鳅老是想图谋不轨而破口大骂……还有,两个人的一根筋的性格。
张美丽为了得到面粉厂厂长的赞助买电脑而穷追猛打,泥鳅为了追回欠款而死缠烂打。
连招数都似曾相识!
但是泥鳅的问题是她在整部影片都没有什么变化。
《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还因为夏雨的到来知道了因特网有了电脑,进了京城后让孩子们受到了一番出人头地的警言。
可是,泥鳅呢?
从刚开始的决然来看好像准备要在城里安营扎寨了,可是所谓立体化的人物并不是这个人物有点污点就立体了。
男泥鳅和女泥鳅厮混在了一起就像张美丽和王树一样,当然是因为生活的艰辛。
但是泥鳅顽强却不是唯一的求生办法,生活出了韧劲还需要些许变通。
她最后从城里学到了什么?
难道仅仅是那句把舌头捋直了说出的“回去问你妈去”吗?
对于泥鳅来说,城里就是一个大灰狼和黑屋子,泥鳅就注定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还有不得不提到的这部影片中所塑造的城里人形象太过脸谱化,城里人的代表潘虹饰演的女人还是没有逃离穷得只剩下钱的窠臼。
难道城里人就是父亲死了没有眼泪要靠一个保姆来失声痛哭?
另外,不敢想象一个整天在家里听肖邦贝多芬的人会让一个带着胶东口音的妇女带着孩子给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来帮助父亲恢复病情,人物的形象上有明显的硬伤。
难道城里人就只会操着一口京片子说“这可是皇上住的地方”、就会让孩子拿着避孕套拍照片和拐着孩子卖黄碟?
更可笑的是那个买碟的竟然在人山人海的情况下说你卖的碟还不黄就叫卖假货,真是生活所未见了。
其实整部片子都在探讨一个社会对于民工接纳度的问题,男泥鳅抱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面对生活。
但是当他对城市笑脸相迎的时候城市回敬了他们一个冷屁股。
她们居无定所,刚开始被人追债后不得不选择逃离,甚至于在铁路旁边那个小屋子还是被拆掉了。
城市那么大但是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表现在在影片中便是更新了妇孺皆知的等咱有了钱的段子,在他的段子里是等咱有了钱就带你们回老家盖几十间房子,上半夜睡这屋下半夜睡那屋……城里面他们始终都是“他者”,所以他们的归宿还是在乡下。
因为他们在城里不可能有house,所以只能象(mouse)耗子……泥鳅并没有失身,但是却指认了自己为人妻的身份。
最后男泥鳅还是死掉了并没有我们预想到的大崩塌后的劫后相聚,那个整天喊着“呸,不要个脸”的泥鳅因为害怕某种道德缺欠而执意还账,但是所有人因其而感动扔起安全帽仍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相信,一如在大吊车上摔下竟然毫无损伤还摆了一个圣母玛利亚般很酷的造型一样让人难以相信……《没事偷着乐》其实应该放在《泥鳅也是鱼》的后面,因为从人物的演进来看,其实是张美丽的姐妹泥鳅进城了。
多年以后泥鳅的后代张大民终于住进了大房子,但是他们还是隐忍自嘲的活着。
他们在什么地方别人都不把他们当盘菜,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却比任何人都顽强……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
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
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
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
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
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
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
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
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
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
泥鳅也是鱼!
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
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
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
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
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
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
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
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
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
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
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
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
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
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
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
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
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
喜欢杨亚洲的每一部片子。
说几点杂感。
1 镜头感非常好,开始就是一群民工,不停的忙忙碌碌,跑来跑去,一直在奔跑,就像一篇影评说的那样,凸现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在我而言,感觉很像是渺小的人,被命运所追逐,身不由己的努力想挣出名堂来。
特别是一开始大家懵懵懂懂的,头让干啥就干啥,一起齐齐的去抽血。
一个小民工还一脸无知的问,咋检查身体还给咱钱。
唉,又可怜又无奈。
2 配乐混音也好,常常是嘎然而止,随后响起空灵冷冽的钢琴声,就转向下一个镜头。
甚至那个踏方的镜头也是这样,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
3 其实最后看完了,细琢磨剧情,真的是好惨啊。
但是你看了却不觉得,电影里的那些民工,虽然没有钱,虽然都生活在最底层,可是都高高兴兴的活着,并不压抑,经常自己穷乐和。
这就是生活。
人什么都可以习惯吧,然后苦中作乐,甚至都不觉苦。
4 很细腻,很多情节非常有深意,而且前后呼应,比如那个北京我平趟,男泥鳅吹牛,可其实怎么平趟呢,就是带着大伙坐公车不买票,真的遇到事了,比如别人欠钱不给,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5 小演员选的也很可爱,两个双胞胎,整天唧唧喳喳,真是好想掐一把小脸蛋。
HOHO。
6 男泥鳅并不坏,其实也不色,呵呵。
怎么说呢,这片子其实轻轻的点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话题:民工的性需求。
7 倪萍演的很一般。
8 这是一部好片子,应该去看影院看看。
倪萍参与的拍摄,还是一个主角,对于她来说,出演这类角色是否还比较满意,毕竟这不是她第一次装模作样地学说陕西话了。
对于故宫的修善本是一件国人以及国际都关心的事,而在这部片子中却成了戏耍一类,古老的建筑被损坏,闹哄哄地场面遍布于工地,就如是大生产一样,岂不令人对故宫的修善担心。
民工的生活真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还是那部《民工》的电视比较真实一些,在这部电影里面很多事都被夸大了,也许是编导就要这样一种效果吧。
倪萍在这里面真的很可怜,演的角色可怜,本人也可怜,几十岁的人了还这样去挣,累不?
再说了,换了衣装的她左看右瞧也还是一个主持人模样,中国也真就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了?
这部电影适合在小范围里面看看,象影视圈里相互印证一下什么的,放在外面来公映,真容易让人对国产电影看低了。
片子只看了一遍,觉得拍的有点不伦不类。
这几年关于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群的影片越来越多,越来越滥!
我粗看之下,觉得《泥鳅也是鱼》是一部滥片!
它似乎是想展示地层人群的生活,表现外地民工生活的无着落。
导演并非通过冷静的视角展示这一切,而是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整片中还穿插了一个爱情故事,并且导演想把两个泥鳅的爱情描绘地浪漫、凄美如此一来,影片既想表现民工苦难生活残酷的现实性,同时又想制造点风花雪月(比如在下水道干那事什么的)以添加戏剧效果,这在我看来有些矛盾!
况且我觉得导演对于任何一条都做的不够突出,不够引人入胜。
有些地方还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缺乏震撼力!
但是,在本片中我依然感受到了底层人群在物质匮乏下的人情味,只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未免做的太完美了,有点过了。
那个女泥鳅让我觉得像个圣人一样,反而做作了!
比起同样题材的作品,我更欣赏《盲井》,我认为它比《泥》更纯粹露骨一点!
这是我21年来看得最好的电影了 它比一切爱情片与大片都好 不是故事感人 而是贴近我的心灵 贴近上帝的灵魂 我高兴中国能出来如此伟大导演 我从心里佩服 上帝也是如此 导演说了上帝的想法 把人类的苦难并坚强着的告诉了人类 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 一个离婚女人与一个包工头朴素的爱情 一个老人与一个保母的误解 一个母亲与一对双胞胎的生活 为什么精神境界很高老人在那时会勉强露出微笑 为什么一个农村女人会在老人的蓦地里流下眼泪 而他女儿竟没有眼泪 建筑工地上渺小的人们渺小的故事 聊落着生活的意义 我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沉重 一个人去了遥远地地方 深刻思考了人类的一些问题 故事是完美的 生活是美丽的 无论主人公多艰辛 我认为那不悲哀 那里有人真正的意义 看了《泥鳅是条鱼》心情都宽阔到彼岸 同时我一直注意着的问题---民工问题 被关注了 我感到微微高兴 我要去那里 我去想过办法 找到最深的答案 天慢慢亮了 路灯泛黄地照在空中 一切静而动的开始 这一天要来了 这样的故事会在我们身边吗?
看看路边的草 看看远去人类 一时找到了方向
杨亚洲重复着东京电影组委会的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 借着东京电影节,杨亚洲的新片《泥鳅也是鱼》才逐渐跃入国内观众的视野,这部以反映民工生活状态为题材的影片虽然名字俏皮,内容却不乏沉重。
杨亚洲对自己擅长题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倪萍大脱窠臼的 表演,让这部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昨日的电话中,一向不善言辞的杨亚洲导演的那个兴奋劲显然还没有过去,中途竟然激动得失语。
没报名就入围 杨亚洲告诉记者一个秘密,他最初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这部影片报名参加了东京电影节,后来才知道是投资方把自己还没有完成的“毛片”刻了一张光碟带到了日本,交给了东京电影节组委会。
这张光盘一直静静地躺在组委会的桌子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工作人员想看看这张光碟里到底是什么,放进电脑上一看,马上就被吸引住了。
不久,这部影片就正式被确定为参赛片。
当时,杨亚洲很纳闷,自己没有报名怎么就入围了呢?
当然,有参赛和获奖的机会,他还是非常高兴。
但是那时杨亚洲已经和倪萍在青岛拍摄最新电视剧《大浴女》了,他说自己不可能离开剧组太久,所以最初也就打算去日本一两天,参加参加发布会就完事。
谁知道一到日本,竟然发现这部影片竟然广受关注。
“你知道吗,我一到日本,电影节组委会的权威人士就告诉我,你就等着拿奖吧!
等着倪萍拿最佳女主角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 倪萍没有不快 然而本片的女主角倪萍最终并没有拿到这个奖项,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另外一位中国女演员——《我们俩》中的演员金雅琴——一位84岁的老演员。
对于这个“意外”,杨亚洲说倪萍没有一点不快:“其实评委到最后一刻还是感觉非常难以取舍,倪萍演得没话说,但是老太太演得也挺好,而且年纪还这么大了!
最后平衡来平衡去,还是给了老太太!
”杨亚洲自己倒有点替倪萍感到可惜:“倪萍确实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同,最后颁奖的时候,评委会的那段评语特别让我记忆深刻!
”杨亚洲接着便开始重复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杨亚洲还不忘加上一句,“这是评委说的,可不是我说的。
” 成本已经收回 东京获奖之前,并没有多少中国观众知道杨亚洲拍了这样一部电影。
甚至,获了大奖后,人们依然担心它的票房。
意外的是,杨亚洲并不担心:“这部影片已经在东京被日本最大的发行公司角川电影公司买下了发行权,成本已经收回了!
所以我并不担心票房!
” 不过一部国产影片只在国外获得认可而国内的票房难以预料,实在让人有点费解。
杨亚洲叹了一口气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做导演就需要考虑观众是否会喜欢,如果观众不想看,我就没必要拍……作为宣传方,包括媒体,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不能发布一些不切实际的报道,混淆观众耳目!
” 剧情 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
本片讲述的是在这个流动群体里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
泥鳅,一个刚刚离婚的农村女人,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
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也叫泥鳅的包工头。
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然而他们一起挣扎着学会了很多东西:怎样生存,怎样爱,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两颗心开始一点点地靠近。
他们相依为命,在困苦中寻找欢乐,期望明天。
但是这一切最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得粉碎。
有幸活下来的人,靠着心中爱情的暖意在风雪中走向明天……
泥鳅也是鱼---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什么?
看身边的人,有懂得生活的又有几个?
真正看了泥鳅也是鱼,感受到的是震撼。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跑去看防火墙,连一个老外也会跑来说,I wanted to see fire wall.俨然是国际大片的身价,俨然是声色效果带来的又一次审美疲劳,让我有了一次大喊的冲动:大家去看泥鳅也是鱼吧,这个片子比什么大片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过泥鳅也是鱼,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幕幕在艰难困苦中的女泥鳅和两个孩子的笑容。
在困窘中,女泥鳅一次次坚强面对,那乐观的微笑,那始终没有逃避的眼神,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男泥鳅和女泥鳅在外面打工,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只要想着挣了钱就在北京买个大房子,给孩子一个栖身的地方,无论吃多少苦,只要生活中有希望,从某些方面来说,打工阶层的人比一般的白领阶层更懂得生活。
女泥鳅一直坚信,不是一家人而住在一起的,就不是家,家是一个温暖而神圣的地方,虽然作为一个外地来的、作为社会基层的民工,也许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也没有什么大的人生大道理。
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念:就是不接受没有爱的性。
这就是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光,平凡的劳动人民身上的坚强、质朴、热情、温情、宽容,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人性的力量。
女泥鳅是好人的典型,那么男泥鳅就是为了衬托好人的坏人。
这个坏人,说实话,男泥鳅从一出场,就没有给人以好的印象。
一开始是个有点钱的包工头,有点色狼的样子,在火车上企图非礼女泥鳅,在观念里,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些东西。
后来,又带头逃票,带着中国农民式的狡诈,结果还是女泥鳅把大家的公交车费付上了。
这个男泥鳅,言语粗俗,那样子,斑秃的头发,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
但是渐渐地,从这个丑陋的角色的脸上,看出了光辉来。
到片子的末尾,他为了就一起工作的人,抱着伤者的断腿帮医生的忙的时候,他的样子已经是一个平民英雄的样子了,不在委琐、不在色狼样子。
他拿起那一颗红色的药丸,放了一颗在自己的嘴巴里,他相信,这个叫红霉素的药丸能治百病,可是他并没有足够的文化让他自己了解自己受的是内伤,不同于断手断脚的伤,是一种立即需要治疗的伤,他只是从口袋了抓出了那一把的红色药丸,紧紧地抓在手里。
靠在医院的长凳上的时候,他慢慢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配乐抄袭自Arvo Part 的 Alina(见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74355/ ;试听: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0024HL1/104-3404839-7403144?v=glance&n=5174)。
抄袭者署名为“作曲/钢琴:捞仔”。
可推理的是,作为连带责任人,杨亚洲的音乐素养和道德水平都处于较底状态,后者,我们看这电影时已经感受到了。
just y2006-5-6
又是讲述民工在城市的生活 杨亚洲导演抓住真实
不拿人当人.......不要个脸.......
老戏骨啊个个是
很黄很暴力,还有点吵,编剧到底是怎么构思的?
反映农民工在北京的生活,那时候的他们还能想着在北京买房子,现在估计连想都不敢想了吧!
钻土的鱼,沾鱼的土。
总觉得杨亚洲的东西有太多的温情和坚韧,在这个气场里面你就是走不开。。。
人生就是不断认清自己是泥鳅的过程。
讨生活不容易,要活着。
很现实写实!
命人命八尺 难求一丈
2006.4.28 网吧紫嘉宏
正气凛然的女人
2006;大学究竟看过多少电影啊。。颓神
坚信 仍然有 被苦难洗刷过 还保留美好品质的人
责任
庙啊,你盖在天上我怎么还嫌低
揪心
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场电影在中影看的
北漂民工的底层生活鉴赏,欣赏无能,太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