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年度观影最复杂的片子了。
伊朗丈夫的离开,我的揣摩是,对于故乡与文化土壤的归根情绪(从咖啡馆老板与他的波斯语对话中可以看出),而妻子终究没有让他解释,因为,无济于事,这是人血液里的东西,改变不了。
而他们俩的关系,分开不是因为没有爱情或者第三者,从他与孩子们的关系来看,这段婚姻是值得认可的。
而且他去年没有来签离婚文件,或许是有隐情的(不希望结束);而她的“出轨”,或许正如情人(洗衣店主)说的,因为“弥补婚姻不幸”,两家店(与药房)离得很近,日久往往生情。
而她不让前夫住酒店,在最后时刻告诉他怀孕的事实,大概真的因为“报复”,而报复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没有结束。
”她的痛苦是由他造成的,所以他沉默忧伤无力。
这段婚外恋,当双方都不知真相——关于他妻子是否知道实情,两人的关系也是脆弱的。
孩子是个意外,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因为孩子而不得不向前推进。
有意思的是,不,应该说纠结的是,他的妻子凭女人的直觉感到背叛,却找错了方向。
她或许没有看那些信,但她自杀了,而真相没有被揭露。
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果相爱是比天大的事情,是否意味着可以不顾第三方的痛苦?
大女儿与洗衣店员工都是“圈外人”,又是与事件的当事人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人(母女与主雇),其实他们并没有参与事件的核心,无论真相还是误会,他们对于洗衣店老板娘的自杀没有责任,只是没有袖手旁观罢了,但他们都受到了伤害(遭到亲近之人的动手、被赶走),这是人性的怪异,打人的一方才是造成悲剧的责任人,却怪罪说出真相的人。
过往,过去了吗?
当他的妻子闻到他的香水味道流下一行泪时,我也哭了。
爱是深藏在意识中的,即使肉体“死亡”。
異族通婚是伴侶雙方要尊重及體諒兩地文化差異, 不是情到濃時的視而不見, 知而難忍, 夫婦衝不過這個關口鐵定是離婚。
Ahmad應妻子要求, 從伊朗首都德黑蘭啟程法國辦理離婚, 他是好人, 他本來可以原地辦妥, 因為一句好聚好散, 男人要在法官宣判Ahmad與Marie從四年的分居狀態至夫妻名份終止前再見女兒一面。
Ahmad不怨不給他找旅店的分居妻子, 冷雨溼了他一身, 他一抵達舊居, 隨即與初次見面的男孩打招呼, 孩子冷冷淡淡的, 男人的大愛稍為暖和了濕漉漉的身體, 他包容了不相識的搗蛋男孩, 從男孩起初不願意與落腮鬍握手, 後來還是感到了他的熱情握了。
Marie新相戀男子Samir兒子鬧事, Ahmad調停; 大人問小孩要是睡在上舖不舒適, 成人可以同男孩調換, Ahmad大可爭取同女兒同床, 他還是聽了Marie的話, 與現在是情人兒子將來是離婚妻子後母的男孩同房一睡; 頑皮男孩戮力剁玉米切傷手指, 外人馬上治了血, 並以創可貼包紮傷處; 廚所水管漏水, Ahmad搶修, 儘管他與妻子要於九時法庭離婚, 他還是以家庭為重, 先安內, 後理外, 伊朗人烹的波斯菜要依祖家傳統用湯匙吃; 法國妻子不明不裡的要用刀叉進食, Ahmad的伊朗式微笑是對世事的寬慰; Marie看來是嘲弄, 文化相差這等小事就如此劍拔弩張, 一到利害必然大吵分離, 男人同女人話題遇到兩地有別, 男的一是耐著性子解釋, 女的若是依然故我, 男人沉住氣的能放下不管就不管, 女的如堅持己見, 並出言挑釁, 男的要捍衛自身國家尊嚴必定同女人爭辯, 夫婦的愛不單是兩人的愛, 如是兩地通婚, 種族融合同樣重要, 愛上的人同樣要愛上他(或她)的國家, 不然會離婚。
眾人在繁華社會皆是寂寞, 各人遇上人生難題不會找朋友談心。
Marie的家庭事她不會與摯友同事傾訴, 她煩女兒的事, 煩那封讓她與新歡關係大亂的電郵, 她不想法子釋疑, 只是打開窗框不住的抽煙; Samir內疚植物人原配他寄情洗衣店工作及處理兒子與新母親相處事宜; 大女兒Lucie只當家是入夜始歸家睡覺的旅館, 媽媽要上班, 要Luice早些下課回家看管兒童是不可能的事, 她恨再三嫁為人婦的媽媽, 她不接受新來男人Samir, 媽媽是勸不服的了, 她不會找同學朋友開解, 街是女兒臨時逃離多次婚姻失敗, 家不是家的場所, 外面的冷, 總比媽媽見異思遷, 每數年換一名丈夫, 家庭只能完整數年的家更為適合心碎女兒。
只有來自德黑蘭的丈夫、父親, 帶女兒Lucie到同鄉開的餐館開解, 館主認錯了多年不見的女孩子, 她小時候歡天喜地, 她幼年來到這裡是快樂的吃喝, 今次來到是青春期少女要成人關注的感傷情緒, 她受不了Samir愛上媽媽, 他的妻子卻是躺在病床昏迷的病人, 她哭了, 店主叫Ahmad帶女兒到後方安穩情緒, 女孩哭聲讓鄰桌客人張望, 異鄉人艱苦經營的餐廳確保顧客可以在平靜環境用膳, 如有異狀嚇怕客人就是不好, 移民要在當地生活穩定要比原住民加倍努力, 並願意從事低下工種方能, 悲從中來煩請在無人角落宣洩, 客人付的一分一毫是得來不易的維持生計。
導演Asghar farhadi刻意省略了法國人派對舉杯吃喝的熱情, 他集中描寫一眾角色的疏離, 唯有他的同族Ahmad願意出手相助法國妻子、女兒, 導演以他外族的感性剖析伊朗人在法國生活狀況, 伊斯蘭教是世上第二大宗教, 教義是接納、服從及信從, 信條是人要信真主, 嚴己律法, 死後可上天堂, 教徒相信在世的苦難是登天的果實, 由此可見Ahmad在地上行善積福是忠於他的信仰, 天使是看不見的, 魔鬼亦是, 人不論是何教何派, 做好事及關心別人就是地上的天使。
Marie握了Samir的手片刻, Samir要拉下汽車排擋甩開了Marie的手, 有了數次婚姻的女人這次是否可以執夫之手白頭到老?男人最後握了他人的手是情歸原本的不捨鬆開, Marie似是Samir一次愛的暫時依傍而已。
Patrick Chan 寫於2017年1月22日。
去年法哈蒂导演的《别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的《过往》更文艺,冗长,琐碎,却很合我这个细节控的胃口,喜欢短平快商业大片的朋友可以忽略了你肯定看不下去。
故事围绕着结婚三次的女主,分居中的丈夫,同居男友,自己的两个女儿(第一任丈夫所生),男友的儿子在几天内共居一室展开。
另外男友还有一个植物人妻子躺在医院。
大女儿:长相成熟,和显得年轻的母亲站一起更像姐妹。
叛逆,和继父相处融洽,强烈反对母亲第三次结婚。
作为16岁中学生,她把这种反对付诸行动且非常有计划性。
打电话索取地址,发送邮件。
偷看母亲邮件,利用继父向母亲施加压力(免不了一场莫名地梨花带雨),离家出走。
且真相不是一次和盘托出的。
太有心计了有木有!
我一度怀疑她暗恋母亲的男友或者反之,且看早餐递茶壶那一场戏,方知男友实在是害怕她的。
男友: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妻子抑郁症以前,他们应该是很相爱的。
他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行李箱破了这点小事,不顾女友正在法庭连续打三个电话询问处理方法,重要证件乱丢,成天找不着车钥匙。
至于感情方面,他是受的一方没错啦,开车时抽开女友搭着的手,教育孩子时,和女友形成鲜明对比,只关心和管教自己儿子。
他打心底里就没想成为这家的家长。
女友只是他碰到的一个替代品,怀孕也是意外。
PS,有人注意到他冒雨走去关灯的细节吗?
好赞。
女主:该届戛纳最佳女主角。
我没看过其他竞争者的片子无从比较。
我觉得此片有一点点用力,她对谁都很用力,自己会很累吧。
两个男人都成为她手里的工具,各种形式的吵闹厮打,恰到好处的手伤,宣布怀孕,其实都是撒娇吸引关注。
她更爱谁一点?
我分不出。
我怕她自己也分不出。
丈夫:整个电影看上去最正常合理的人,随着一点点的深入,我们跟着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不过,他真的一点问题都没吗?
如果按照描述,他好厨艺,善修理水电,和继女相处胜过亲父,对妻子忍耐。
片头在车中的一段,细心的人马上就会感受到他对女主的爱意仍在。
这样一对夫妻,是如何分手的呢?
片子一直没交代。
只透露了他也得过抑郁症,而且作为一个伊朗人在法国一直没有归属感。
这次他的离去,应该彻底了断了。
男友的儿子: 8岁,本来就是狗都嫌的年龄,因亲眼见到母亲自杀,而不愿意回家居住。
住在女主家里时各种作对,但又不愿意离开。
但不管如何,地铁站一段父子对话,这孩子所说的,才是所有角色唯一的真话吧。
其他所有人,他们所说的,未必是所想的,至少不是全部。
我还想跟风赞一下电影的配乐,除了片尾,其他地方都只有环境音,却无声胜有声。
片头无声那一段,忍住没开大音量,我做对了!
第一眼就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镜头,只有细节,琐碎的细节去暗示、剖析婚姻、家庭、人性以及伦理的关系。
可以说简单而深刻。
从艾哈迈德和玛丽在机场见面时,他们隔着玻璃无声的对话,导演就在暗示他们交流的障碍,玛丽接机寻找艾哈迈德没有通过手机,而是通过隔着玻璃路人。
这就是暗示现代人的交流困境,我们往往不能很好与亲近的人交流,而与陌生人则会交谈的很惬意。
即使通讯再发达也无济于事,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种隔膜的疏离感。
人与人相互之间没有话语,只有燃起的香烟。
电话也是草草了事。
而玛丽与艾哈迈德之间不仅仅如此,还有文化的冲突。
如:片中艾哈迈德每次与孩子谈话,都会很认真地关上门。
而玛丽则不,她不在乎身边是否有孩子的存在。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这样的事而引发冲突矛盾。
玛丽的做法也使得她与男友萨米尔之间的事情被女儿露西知晓,并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这也是片子的重心所在。
对于艾哈迈德来说这就是过往……而对于玛丽和萨米尔则不是。
所以他们俩那么努力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
真的有真相吗?
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是不存在真相的。
导演运用到了大量的细节去展现,铺叙,就是为了更清晰地解剖人性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婚姻和家庭。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玛丽为了摆脱那种生活,与有妇之夫萨米尔在一起。
为了让前夫艾哈迈德同意离婚,在出庭前告诉他,她坏了孩子。
露西为了不让母亲萨米尔在一起,把他们的事情写邮件告诉了萨米尔的妻子。
洗衣店的店员为了工作,把萨米尔妻子的邮箱告诉了露西。
就连最小的弗阿德为了直升飞机玩具都撒谎、欺骗。
玛丽与萨米尔两人坚持不懈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结合不是造成这个萨米尔妻子自杀的原因。
他们为心中的罪恶找一个安慰点。
这就是人性,自私而卑劣。
我们无法否认的存在。
但是他们又是善良的。
艾哈迈德为当时离开的惶恐不安,努力地帮助玛丽改善与女儿紧张的关系;玛丽轻吻弗阿德;萨米尔为了弄清楚妻子身上的抓痕而进行的努力等都展现出温暖的感情,无法割舍,复杂而美丽。
所以最后的萨米尔与妻子的十指紧扣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过往的真相——人矛盾而复杂。
29日晚观法哈蒂《过往》有感。
一个男人离家四年,被要求回来办理离婚,结果发现前妻的生活在鸡飞狗跳中度日,于一个带着男孩有妇之夫同居同时又抚养着前几任丈夫的两个女儿,因为办理离婚后想再次走入婚姻中,此时因肚子已怀有四个月的身孕,而与之同居男人老婆因抑郁症自杀成为植物人现正躺在医院里。
青春期的大女儿为了阻止母亲再婚,不想她重蹈上几段婚姻的覆辙,而做出告密掀露母亲与情人关系,导致外遇妻子自杀,成为植物人至今躺在医院里,母女俩关系的一度恶化也间接使母亲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而回国办理离婚的前夫被妻子肯求调节母女感情时一点点剥开这段复杂关系背后真相……影片导演高明之处只是再用镜头影像陈述故事情节,没有说教与批判,影片结尾处理更是点晴之笔,让人浮想涟涟……生活中太多的无奈,每个人都有其多面性,强烈性格的背后拉锯着人性的张力,无法苟同的同时,你能说这一切都是错误的吗?
需要改正吗?
人生境况到底由谁主导与决定呢?
为什么当初爱的死去活来的两人会分崩离析,走上另一条归路呢?
别人的人生值得你去救赎吗?
你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吗?
你可以决定一个人生还是死吗?
即使又结婚了会幸福吗?
看后太多让人感同身受的念头随之浮起……我认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诞生之路!
情绪的高潮,始于露西和艾哈迈德谈论起母亲的未婚夫时情绪崩溃的场景。
剧情过半才发现让露西敞开心扉的艾哈迈德竟然不是她的生父,而只是母亲的前夫之一。
一直抱着解开谜团的心情去看法哈蒂的电影结果当然只有“然并卵”。
《一次别离》的开放性叙事让他的电影似乎永远难以到达结局。
在他那里,电影只是一场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谛。
真相大白也不是他想要的方向。
你可以认为一个把自己的婚姻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母亲不配得到女儿的理解,也可以把一个丢下病妻和另一个女人同居的男人当做人渣,但似乎道德审判官的艾哈迈德也并没有落得一身清白,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至于西方和伊斯兰文化冲突彻底沦为一个陷于“口音“和表情的背景。
层层剥茧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次别离》,但凌厉准确的情绪痛点谬以千里。
我更相信《一次别离》的是法哈蒂半梦之际的呓语,无法复制。
或者我们都是贪婪的观影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喂不饱,如果淡了文化宗教性别种种调料,就拒绝下咽。
如同开头玛利亚和艾哈迈德隔着玻璃交流全然静默的场景。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隔着空气,却听不见彼此呼吸。
以《一次别离》正式加入顶级电影人行列的伊朗导演法哈蒂,带着他在法国拍摄的新片《过往》来到戛纳,成为本届电影节上的大热门。
来参加他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比法国本地导演欧容的还多,座无虚席。
《过往》讲述的也是一个家庭故事。
虽然家庭结构与人物设置并不雷同,但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次别离》。
一个带着三个小孩的母亲,因为怀了妻子尚在昏迷中的情人的孩子,而把她的丈夫,孩子们的继父,从另一个国度召回巴黎离婚,从而引发了,每一种看似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危机。
跟《一次别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影片主题除了婚姻,家庭外,还多了一个“真相”。
家庭成员关系的进展和改变,建立在对一个事件真相的探寻上。
随着每个人越来越接近真相,观众也越来越深的进入到人物内心里,从而得以从每个人的角度看待“真相”,最终接近那个或许不存在的“绝对值”。
导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真相”的问题时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
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
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
”这也是此片的叙事态度,导演叙事时完全遵照主要人物的逻辑,跟随他们的思考而推进,既不预先铺垫,也不做任何评判。
由此层层剥离,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起接近真相。
法哈蒂谈到,家庭和爱情这两种关系,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关系。
且是普遍的,世界性的。
他愿意一生都讲关于家庭和爱的故事。
在这样看似格局很小的设置里,人物间关系的张力却很大,且这种张力存在于多对关系之间,令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由张力导向的戏剧性,一再将人物逼向极致,他们需要花越来越多的勇气面对自己和他人。
非常深入地进入人物,是法哈蒂尤其擅长的剧作手段。
《一次别离》在这点上也十分明显。
他称自己比起一个导演,更是一个作家。
他喜欢写作,所有的思考都会写下来,而台词部分则加入演员的排演,希望演员也参与到创作。
这些都归结于他多年的戏剧舞台工作经验。
由于此片拍摄离开了伊朗本土,有记者关心是否意味着法哈蒂要转营创作。
对此法哈蒂表示,不论在哪里,他的工作方式是不会变的,职责也是。
只要有好的剧本,不排除任何合作的可能,包括好莱坞。
🌟每晚研习剧作,遇见许多优秀电影,剧末常有弹幕:很好的一部电影,怎么评分这样低?!
(最低的5.5)而这一部,却想搜资料,想为之写字。
看似平凡,优秀藏不住。
《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加·法哈蒂的作品,获得图二提名,如果我是评委,会给予获奖🏆。
🌟优秀的剧作,写实、细腻、错综复杂,牵引剧情时没有牵强与造作,带领观众如遭遇现实般缓缓揭幕。
演员表演真实至如无摄影与表演。
对白貌似琐细却毫无赘笔。
🌟导演、剧作家都是有心人。
🌟连孩子偶尔的谈话、心理、出乎意料的反应,都具有生活给予的独创性。
这样的电影,无此前观看的佳作般有强大的文学名著做根基,亦无跌宕起伏的境遇,或奢华大场景。
却会是具有丰富思绪维度的人们心里的佳作。
这样的作品,挚爱文学名著、优秀剧作、敏感生活趣味的人们,会很懂得其中的每一位人物。
人们纷纷批判女主,而懂得的人,会看到他们个个的艰辛不易。
每个人都被困在了过去里。
大狗血,太狗血,血。
但无疑翻转过多用力过猛了,且狗血得很含蓄不适合法国人,感觉法哈蒂水土不服。
目前为止观感最差的一部,但仍在及格线水平。
技术层面还是好,开头前夫回家,镜头先给到院里的小孩,再带到栏杆前的前夫的全身到半身。
好久没看到这么舒畅又有异物进入感的镜头运动了。
环境音做的特别好,用了几次玻璃门隔绝声音的小技巧。
还有一些重要情节镜头切给主要人物后一秒就切给次要人物,可以这很法哈蒂。
最奇怪的是女主来洗衣店和现任说是大女儿把信转给自杀的前妻,镜头跟了现任一秒就转给了女主,这种“观察”的状态镜头捕捉得很微妙但感觉这场两个演员都没演出来?
(搜了下采访,法哈蒂还真对贝乔说过从屏幕里能看出你和塔哈不熟,眼睛真毒)前任和现任坐一起,前任快秃了,现任发量充足,男人最重要的果然是头发。
P.S.这伊朗演员厉害,说口音奇怪的法语但重音都对,还能演得这么好。
我願意把此片可能成是一次別離的續篇。
一對夫妻別離以後因為一些後事要處理再次相逢,此時,女方已經有了新的對象,還懷了對方的孩子。
由此牽涉出露西和薩米爾的緊張關繫,以及薩米爾妻子的自殺真相。
這個真相如果沒有外力可能會埋藏很長一段時間,瑪利亞和露西的冷戰也會持續下去,瑪利亞和薩米爾的戀愛關係也會繼續。
但當露西袒露出真相,被誤會遮掩的過往告訴了薩米爾一個事實:妻子心理一直有他,並且因為自己的背叛才走上絕路。
從此薩米爾就不能再繼續忽視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妻子了,他從女友家搬出,開始在醫院照顧妻子,最後在他的愛的呼喚聲中,妻子有了迴應。
一段沒有被誤解的過往挽回了一個家庭,挽回了一個真愛。
儘管此片是一個巴黎背景,而且導演也不再僅僅屬於伊朗,但我還是感到濃濃的波斯氣息:兩位男豬腳的絡胭鬍子,沈默寡言,露西長相裏的波斯基因。
還有導演對自己的文化的崇敬:孩子們喜歡艾哈邁德廚藝,以及瑪利亞對他解決自己和露西的衝突的期待,無不流露出導演的心地。
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人怎麽和他自己的文化血肉相連在這裏得到了註解。
剧情神展开,几个人叙叙家常,竟也可以如此精彩吸人。每个人内心的一个秘密都足以另一个关系土崩瓦解,秘密是脆弱与否的试金石。过往是秘密和悔恨的埋葬地,有些人始终在挖掘,有些人则不屑一顾。
散。
法哈蒂2013新作,很像一次别离,但进入情节有点慢,有点闷,整体有差距。
把一个《故事会》的故事拍到极致。
Franchement je suis déçu!关系过于复杂,矛盾过于激化,情绪过于夸张。所以说并非法语导演去导一部法语对白片,是次失败的尝试。
把层层事件堆叠到摇摇欲坠的地步,然后再抽丝剥茧理清脉络,最后以开放式结局收尾,便是法哈蒂的个人标志。电影前半段太琐碎,冲突也太戏剧化;但到了后半段,精巧的布局依然让人看到了《一次别离》的痕迹。家庭就像茶杯中的波浪,微小涟漪也能惊动灵魂。
What a load of bollocks
乱成一锅粥,不好看
故事的指向性不清晰,剧作再怎么往扎实了写也无济于事。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六场。没有看《一次别离》时的震憾和感动,故事有点散,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些秘密上,给予观众的回味空间少了一点。但导演的讲故事方式还是很不错的,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人饶有兴趣的看下去,最后的一个长镜头更是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还蛮喜欢那几场撕逼戏的。
没必要批评这部电影没有 一次别离 好,毕竟归根究底这是一部爱情片。爱情中男女那点患得患失的小心计真是淋漓尽致的出来了......
啊 女主不知哪里挺像我?的
法哈蒂的剧本每次都能让人脑洞大开 分局风波续集离婚风波 简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又起 对贝乔的戛纳影后表示不服 拉希姆还行
法哈蒂突然就不会讲故事了
这么乱这么杂... 那件衣服明显就是小男孩弄脏的,但最关键的还是男主偷情,剩下的都是无关的借口... 出现了几次人离开徘徊后回来说出真实想法.想了半天难道导演是要告诉我们你犹豫就犹豫千万别真走了!
结尾场景拍得不错~
谁都没有错,比《一次别离》是差点儿,但还是喜欢这样赤裸裸的生活8.4
比《一次别离》差太多了:背景设在法国就已经有点别扭,不该复杂的地方又纠缠太多,非要把一个情感戏整成悬疑斗智么?情感是看分量不是看有多少反转的。全片整体气质极像《左右》,而男猪的地位则类似《将爱》电影版第三个故事里的李亚鹏。不过,继续推荐国产家庭伦理剧编剧观摩本作。
本质还是个狗血故事
无聊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