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肤走卒
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贩皮之人,贩肤俗子(港)
导演:考塞尔·本·哈尼埃
主演:亚亚·马黑尼,Dea Liane,肯·德·布沃,莫妮卡·贝鲁奇,Saad Lostan,达丽娜·奥乔迪,Jan Dahdoh,克里斯蒂昂·瓦迪姆,Marc de Panda,Najoua Zouhair,胡萨姆·查达特,纳迪姆·谢
类型:电影地区:突尼斯,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典,土耳其语言: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弗拉芒语年份:2020
简介:他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并迅速在博物馆展出,叙利亚难民萨姆很快就会意识到,出售的不仅仅是他的皮肤。详细 >
纹身的标新立异么 跟政治 人权挂钩 就那啥,摩擦起火 是划火柴的效果
宇宙的尽头是哪儿不好说,但艺术的尽头就是将人类异化变为商品。片子让我想到了同为讽刺小品的瑞典电影方形。难民+景观社会+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任何一个点都能打爆舆论。但是片子本身在叙事并不高明甚至略显拙劣,爱情线基本上是个渣渣,一些人物的出现无缘无故,符号大于叙事本身。最喜欢的是拉耳机线在拍卖场假装自杀炸弹的那个地方,将白人丑恶伪善分裂自私的嘴脸极致尽显。让人不禁怀疑,收藏艺术成为了区分阶级的符号而不是真正对艺术有所感悟,艺术逐渐变成了金钱的游戏。最后的结局我更倾向于是阿里真的死掉了,因为猫的出现只在开头结尾。开头他在监狱里有猫,结尾虽然说自己在天堂,其实自己在地狱。
有趣的探讨,冲突不够激烈
类似《方形》的主题,爱情线在片子里格格不入,如果只是为了让主角的动机合理性,应该还有其他方法吧,在这样一个思辩冷静的主题里搞感情戏还占篇幅不小,大大的削弱了主题
无感
基本可以说是花哨版《方形》。本片视听都算过关,但剧本需要更多打磨,一个是叙事过于杂乱、有几出可信度很低的刻奇戏,它们削弱了主题。另一个是角色可信度不高,只是推动情节(如制造焦虑氛围等)的符号。
有着主竞赛级别的创意,执行起来就成了俗套的三流爱情故事,不见了创意时的高级。如果能像《方形》那样展开,这片子才能像在难民身上纹签证那么艺术。
commodities are freer than human being in terms of travel,充满对艺术市场和人性的讽刺,可以跟the square 媲美
移民主题怎么拍出新意,本片用后背作为剥削客体进行了探索,结果就是无聊死了。纹身创意缺乏呈现,一满背的全球化、阶级、种族议题被浪费,只拍了几段视频通话,浮皮潦草。
真正的童话故事,逃离了一切就真的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那是一个怎样的叙利亚!
看不太懂
这人很幸运,把自己卖了好价钱。
一个非常好的的点子拍成了这样,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把物化推向极致,难民身份成了噱头,最后还是一个烂俗爱情故事。
【突尼斯】如常讽刺艺术“界”秘辛和病象(男主的暴走神似《方形》一跳桌),再加上对难民话题从一而终的映射;对撞起来不突兀,反而有了新的火花和态度- - 直指冷漠、窥奇与伪善,“皮”是卖艺,但如今却逼着卖身。节奏行进得舒服还因为它不仅仅是聚焦总是被展现的困境,也有被分离着爱情或突然而起的诡异幽默;当然做出纪录片就很出彩了,能加工好这个材料是锦上添花。
不想将其看作是符号学的表征,不想看到它们背后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和身份的含糊。只是想从他的身体进入,能从镌刻在皮肤之上的纹理之中找寻:通过身体,男主本人以疼痛,将难民的流离失所与身份诘问将抽象,看不见的隔阂与符号概念,具体在自身的生理和身体呈现之中:难民的颠沛流离并不再是纸上谈兵的zz问题,他的身体被搬入资产阶级的博物美术馆内,以一种作为客体化的方式接受被展览的命运,通常情况,艺术品要脱离阶级意义,以纯粹且无功利的方式成为西方认知域的客体,但作为鲜活的展品,这件艺术品摆脱了无言和被指摘诠释的命运,以其自身意义的在场性和主体性完成了双重阐释:他的抽象身份与他的身体交缠在一起无法割舍分离,之后围绕其身体的zz活动,身体创伤都成为构成其主体的一部分。身体不再被指摘为次级,它走上台面并宣称自己的独一无二
2023.03.12 @法文中心。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画面是男主穿着孔雀蓝睡袍,像主人一样行走在展览馆中,但画面的前景是几只画满花纹的猪雕塑,他和那些猪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小国家需要螺旋升天才能搏一个大国新闻下的一行字幕。
#TIFF 2020 哪有绝对的善恶呀
虚伪,难民都快成活祖宗了,卖惨给谁看呢
很有趣的电影。“难民成为艺术品”的理念呈现远远大于叙利亚问题的涉及,后者更像一个噱头,相信会给本片带来不少口诛笔伐。而成为争议被讨论,正应证剧中艺术家所说“在系统里被骂不可怕,最怕的是没人讨论”。这也恰恰是冰雪聪明的女导演走得很顺的原因,她的上一部作品《美女与猎犬》就是影展标配(手持,社会女性议题,章节叙事)。同时造型艺术在本片里展现相当融洽。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