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地位貌似很高,社会貌似一直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本来我也只这么认为。
但是后来才明白,事实是,女性要地位高,可以,但是要在别人给你画的一定的范围里。
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结婚,结了婚的要知足,但凡要求老公点什么都是作。
凭什么我们就要做别人眼里应该做的事。
希望有更多的“娜拉”站起来,勇敢做自己,这样我们女性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如果有人打了你一巴掌,你怎么办?
你肯定说:打回去啊,他凭什么打我。
那如果这个人变成生活了呢?
你就选择逆来顺受吗?
普希金曾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会来临。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烦恼和愉悦。
20岁时,我们追求梦想,可梦想和父母的要求又冲突,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有的父母甚至非常强硬,极力阻止孩子去追求梦想,并要求她们扮演自己认可的某种角色。
父母基于自己的阅历作出的判断,或许对,或许不对,我们该怎么办?
可梦想是一辈子的事,父母的反对我们要考虑,可是不能因为别人的情绪而影响自己一辈子的事。
有人说,童年时代的梦想,是上帝给你的暗示。
只要你守住这个梦想,上帝就会帮助你。
未来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每一次看似小小的改变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结局,这结局是好是坏都是未知的,也许会如愿以偿;也许会事与愿违;也许会功成名就;也许会遍体鳞伤…… 重要的是,你要去行动。
璐璐的“流浪歌手”梦想戏谑的说实现了一半——“流浪”,听起来乐中有苦。
璐璐的出走,让家人认识到她的坚定,影片结尾,她终于成了一名歌手。
30岁时,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一个人进入婚姻,却发现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
婚姻不等同于爱情,爱情可以与婚姻无关,有多少老一辈的婚姻,根本就没有爱情可言,却相濡以沫,风雨相伴一辈子……而又有些爱情,爱的那么深,却永远与婚姻无任何关系。
一进入婚姻生活,男人和女人感受的是另一种景象,做饭、洗衣、买菜、带孩子。。。
这一切实际得不能再实际的内容充斥着每时每刻,甚至每一个瞬间。
爱情喜欢窃窃私语,语言是从词典里筛选出来的词汇,闪着光泽,带着甜味。
而婚姻总说大实话,说得总失去了想象力,就算是偶尔的温馨,也收拾不回当年的憧憬;爱情喜欢变换场景,或花前月下,或柳旁湖畔,或停泊在心里想象的海边和宇宙间的任何一个地方。
而婚姻却只有一个最后的去处,一个拥挤或不拥挤的家,不管男人和女人愿意不愿意,天天都得进去。
如果这时候,和女人一起走进婚姻的,碰巧是个不懂得要改变,不懂体贴,习惯了被伺候的大男子主义者,女性便容易在婚姻的维系中丧失自我,“陪睡保姆”的身份让人对婚姻感到绝望。
梁沐夕的出走,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为他换来了丈夫的忏悔,换来了婚姻中的平等。
60岁时,我们也许会成为“空巢老人”,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不耐烦的在电话那头应付几句。
60岁,身体不再强壮,对精神的慰藉有更多的需求,害怕孤独。
作为一个女性,一辈子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忙忙碌碌,她们也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
林阿姨说在养老院感觉时间停止了,必须要走到路上。
这次的出走,为她生命画上了不留遗憾的句点。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一条路行不通或者走进死胡同时,转个弯或者退出来就会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如果生活给了你一巴掌,反手打回去吧!
况且,世界这么美,你真的应该去看看……
这部电影的初衷和目标是想让更多女性发声,更多吸引的关心女性问题的朋友,努力带动整个社会为女性创建一个更好的氛围!
从夫妻、母子、父女,这三个社会上最根本的关系,从社会、家庭、工作最普遍、常见的环境,体现出目前广泛存在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
三位“娜拉”在路途中遇见了各色女性,善良的首饰店长、小渔村里因爱而疯的姑姑、高考落榜心灰意冷的花季少女。
这些看似零散的人物,却处处体现出随处可见的生活气息。
这些平常、平凡、甚至有些平淡的生活和描述形式,其实是为了时刻展现给观众一种理念,潜移默化的去影响观众。
这个理念就是,改变自己并不复杂、可怕,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着平凡又不平静的生活,但却可以时刻做到独立、自主,可以拥有坚韧的内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成为别人的消耗品,附属品,纪念品。
随着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扩容,新兴的影视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然而持续有作品支撑的影视公司其实并不多。
从2016年、2017年市场的逐步转折即可看出,影视作品向纵深层次发展,既要做到一贯的坚持,又要逐步创新才能跟上这个快速发展行业的节奏。
北京影青文化传媒正是受益于影视行业的扩容并且有作品持续生产的一家新兴影视公司。
该公司近几年活跃于影视圈,其公司掌舵的两位80后新锐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格外亲和,尤其是兼任编剧的王鹏导演,一头奶奶灰白色头发,被问道是特地挑染的还是少年白发,他笑称是“拍电影给急的”。
提及影青文化传媒新的一年的拍摄计划,两位导演更多的是希望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踏踏实实拍出更多精彩作品,拥有真正感动人心的力量。
近期,影青传媒将推出中国首部女性公路电影,也是两位青年导演张津龙x王鹏联合执导的院线处女作,该片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都市女性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
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情感纠结之后,三个女人各自踏上旅程,并在旅途中相逢、相识、相知、相惜。
她们一边“行走”一边重新认识自己、证明自己,对婚姻与家庭、理想与人生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与逆境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困难,勇敢追求着自己的信仰和真实的自我,努力争取精神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正值第八届北京电影节期待,电影《出走的娜拉》于近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了首场展映活动。
作为国内首部女性公路电影,兼任导演、编剧制片的两位八零后与观众映后交流时被问到的最多的是如何以男性的视角来制作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
而两位创作者认为女性要改编自己的生活,能量从何而来?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出走的娜拉》两位主创作了一次访谈。
对话张津龙x王鹏青年导演张津龙谈到自己进入影视圈的渊源,非常具有戏剧性:16岁北漂的他因为性格热情,在一次导演选角时误把此“小张”当作是关系户小张,请他扮演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事后正牌“小张”回到岗位想要争回角色,而彼时的还是新人的张津龙已受到导演的高度认可,非此“小张”不可。
虽是一名客串小配角,台词戏份不多,但张津龙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深得导演赞赏。
也在此次以后,张津龙给导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就这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毫不知情的“小张”踏进了演艺圈。
之后,他开始大量观影、热爱上影视行业,希望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当中,立志成为影视创作者。
直到2008年,张津龙导演在大量看片之余,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开始攻读新闻学专业,随后其作品在“九分钟电影大赛”中颇受肯定。
至此,北漂多年的张津龙导演在传媒圈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好导演,必须是好编剧”与张津龙导演的偶然加入影视圈不同,他的搭档王鹏导演从小以拍摄电影为志向:1997年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规模上映,从此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美国电影大片”的震撼,这部电影对中学时期的王鹏影响颇深,彼时《泰坦尼克号》中真挚的人物情感以及视觉特效都深深地触动了他,这也是他立志成为一个电影人的起点。
随后在求学过程中,王鹏也努力将自己的志愿向兴趣爱好方面靠拢,大学就读于影视编导专业。
先后从制片助理到导演助理,再到统筹助理、执行助理,最终历练为一名编剧。
王鹏虽然已经有院线的导演的作品了,但一直强调自己目前只是一名编剧。
在王鹏看来,好的导演,首先要是一名好编剧,而在中国电影特殊的大环境之下,好的导演,调度能力都极强,更是一名好的制片人。
“不只演员要有信念感,导演编剧更应该有”记者:前阵子章子怡在《演员的诞生》中抛出这样一句话:“一点信念感都没有。
”那么作为观众以及影视行业的其他岗位工作者,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信念感”呢?
张津龙:不管是演员还是编剧、导演、制片人,哪怕是灯光师、化妆师,都应该有一个对职业起码的庄严感。
演员,做好演员应该做的。
导演,做好导演应该做的。
当然,想要真正做好任何一个职业,其实都挺不容易,都不简单,真正做的佼佼者少之又少。
做为演员来说,我觉得章子怡所说的“信念感”是指真正的投入到一个角色当中,将自己全身心的置身于戏剧的世界中,去真正理解这个角色,然后用自己的表演方式将这个角色表达出来。
而作为导演而言呢?
首先,导演要真正理解自己作品中的所有角色,然后内心有一个预期,演员怎么样的表现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甚至是超出了自己预期的,最后呈现到影像之中。
导演比演员更复杂在于,要调度全体人员,还要理解每一个角色,并将故事的内核呈现到观众面前。
记者:对于即将上映的作品《出走的拉娜》,当初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王鹏:更希望帮助中国女性一同成长吧,其实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挺压抑的,负担和压力都非常重,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所有女性朋友都能通过影片找寻自我,那么我们电影就有了意义。
记者:两位男性导演与编剧创作《出走的娜拉》的初衷是怎样的?
王鹏:在创作之初,想法比较单纯,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反而有更多的感悟。
如今的都市女性,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其实都有自身的问题与困境。
《出走的娜拉》里所讲述的三个年纪的女性,其实三个女性又有点像同一个人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在当下社会中,其实并没有解放女性,至多只能是女性从囚禁得到了释放,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有距离。
《出走的娜拉》想要给出的正是妇女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并不是呼吁群体的出走,而是希望她们不要隐忍,有更多唤醒自我意识的权力。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克·费里尼的电影多年来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谈起费里尼的电影作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女人和梦境。
费里尼有句名言:“每个女人,都是一个未知的星球。
”而在张津龙与王鹏联合导演的电影《出走的娜拉》中,更能感受到影片主人翁的“出走”并不是逃离一个物理的空间,更不是逃离目前的一个社会交集圈子,更是在择业、婚姻中的自主选择,女人应该做自己的主,自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的自由真的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创造的。
别人给的,都是施舍,自己创造的,才真正属于自己。
《出走的娜拉》联合了大陆及台湾两岸多位优秀演员共同出演,包括台湾美女演员徐洁儿、内地新生代青年演员姜尘、资深演员苗苗及石凉等,将于5月18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国内首部女性公路文艺电影《出走的娜拉》将于6月23日上映。
影片由新锐导演张津龙、王鹏执导,徐洁儿、姜尘、苗苗、石凉、倪新宇、李京沐等联袂出演。
《出走的娜拉》定档海报 入围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出走的娜拉》入围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该片讲述了三位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都市女性,面对着各自的生活压力和人生困惑,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情感纠葛之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走”,并在途中不期而遇,共同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人生历程。
重新认识自己、证明自己,并对婚姻、家庭、理想及人生有了全新的认知。
当她们凯旋回归时,更加懂得了爱与自由的意义。
2018年4月16日,《出走的娜拉》北影节展映主创见面会 首部女性公路题材备受期待作为首部女性公路题材电影,影片一经曝光,其新鲜的题材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本片以关注女性的“心路历程”“自我超越”为根本,用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和人物内心的转变来推动剧情发展,透视出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痛并快乐着”的寻求,处处体现着鲜活的生活印记。
《出走的娜拉》剧照 男性导演演绎女性故事引发共鸣本片的联合导演兼编剧张津龙、王鹏,坦白承认他们都是在各自真实生活感染和启迪下,萌生创作女性电影的想法。
影片中有很多他们自己的影子。
他们希望唤醒女性,让更多女性拥有强大的思想和无畏的心灵,敢于追求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他们更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真正的关心女性,耐心的倾听她们的诉求和愿望,协助她们成为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鲜亮女性。
《出走的娜拉》拍摄期间工作照 电影《出走的娜拉》由北京影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萦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威海市希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星巨牛娱乐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福建省鸿鹏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三位不同年龄的女性,如何用“出走”实现自我救赎,6月23日,让我们一起为爱前进。
闪送彩蛋(点击链接收获更多精彩)!
https://v.qq.com/x/page/s0678xkn4yn.html,(腾讯视频)http://www.miaopai.com/show/ClACVeV-y41tHXwVKnCGWpXfv45D1ntP9VlIzg__.htm,(秒拍)
“娜拉”这个女权文艺角色,诞生于,1879年,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公元1879年,是中国清朝光绪五年,慈禧老佛爷当权。
三从四德,中国实施2000年的封建习俗,针对女性的社会道德标准要求。
所谓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出走的娜拉》一部2018年的电影,讲了3位“娜拉”,一位未嫁从父、一位出嫁从夫、一位夫死从子,在4天3夜里,离家出走的原因、情绪和遭遇。
【第一天】出嫁从夫,的,梁沐夕,在自己结婚四周年纪念日的当天,开车离家出走了。
诱因是,当天晚宴,不是二人浪漫世界,而是丈夫的商务聚会,丈夫可劲儿巴结的客户太太,当众指出,她穿的裙子,是前年的旧款。
一怒之下,她扔下饭局,刷卡买了件当季的新款,上路。
未嫁从父,的,璐璐,在跟一直表态“我养你”的未婚夫,吵了一架后,离家出走了。
诱因,这是她第18次因为“是否已婚”这个问题,丢掉工作机会。
而她只是领过结婚证,还没办婚礼呢!
一怒之下,她背上吉它,离家出走了。
夫死从子,的,林阿姨,在被儿子挂了电话之后,离家出走了。
诱因,她现在的家不是“家”,是疗养院,护士再贴心,她也不安心。
儿子还没有女朋友呢,就不管她这个妈了。
一怒之下,加入了一个传销旅游团,离家出走了。
【第一夜】三位娜拉,同住一家酒店。
璐璐搭了梁沐夕的顺风车,一同去看海。
【第二天】林阿姨犯病,下了传销团伙的车,上了梁沐夕的爱心车。
小灾难A,三人逛街,车门没锁,钱包都被偷了。
【第二夜】吉它终于派上了用途,璐璐在酒吧当流浪歌手,赚的钱,只够三人喝酒吐槽。
三位娜拉,只好,睡在一辆车里。
【第三天】没钱不等于没爱心。
梁沐夕,在海滩上捡了一个傻姑姑,开车送人回渔村。
小灾难B,车没油了。
【第三夜】傻姑姑,一家,感恩,招待了三位娜拉。
引出第四位娜拉,傻姑姑家的一位高考落榜的女生,要求跟她们一起去看大海的尽头。
【第四天】看海上日出,谈美好心灵。
小灾难C,傻姑姑的侄女的爸爸,居然加入了林阿姨无意间逃脱的传销组织,三位娜拉手机拍照取证,被歹徒追车逼到了悬崖边。
三个月后,梁沐夕,根据这4天3夜的经历,出版了一本书《出走的娜拉》书里的娜拉,不知结局如何。
电影里,林娜拉的丈夫,璐璐娜拉的未婚夫,结尾都是心服、口服、行动服的,都是追到大海尽头,保证给文艺女青年太太们,自由精致的生活。
整体感觉还可以,看到林阿姨海边自述那块,居然都看哭了。
想想,说的确实对,都说女人这辈子不容易,其中的酸楚,男人们又怎能真正体会。
同样,男人承担的压力也不轻松。
据说这部电影是两个男导演,真的挺难得的。
能拍个这样题材的电影,应该会是个好老公吧,也应该挺有社会责任心的。
男人女人都不容易,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就像人字的构成,要有一撇一捺两笔才能支撑的站立,相互扶持,才能走的长远。
男人和中年危机战斗,女人除了要和中年危机战斗还要和自己的男人战斗。
女人的天性就决定了她一定会为家庭付出更多,久而久之,男人就忘记了,当初求婚时自己说的话,忘记了赚钱只是维持家庭生活的最基本的行为。
当看到“娜拉”们“出走”的时候,自己真的有点小兴奋。
生活中抱怨自己老公的人很多,真正有勇气出走的人,却很少。
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还是要靠战斗。
当徐洁儿饰演的梁沐夕在车里痛哭,大声说出“结婚真是太没劲了”,我的眼泪潮湿了。
一个过了35岁,上有老下有小的准中年妇女,在奔四的路上一路向前,回头看留不住的青春,感叹岁月催人。
看多了身边朋友爱情和婚姻的分分合合,总觉得当个女人在这世上太难。
今天看到这么一部讲三个女人的故事,内心排山倒海,怎么能平静下来?
《出走的娜拉》让我觉得难过又充满希望,想哭又觉得自己要勇敢,只有自己爱自己,才能跳出生活的藩篱,找到自我价值。
20多岁的璐璐,单身家庭严父带出来的“乖”孩子,按照父亲指的道路走到要结婚的年纪,做着一份父亲喜欢的工作,马上步入婚姻殿堂。
如果能一直心甘情愿按照父亲的喜好走下去,她的人生也不会差,可是年轻人啊,一颗叛逆、怀揣梦想的心,注定有一天要爆发。
对女人而言,特别是希望在婚姻中做个好妻子、好母亲的女人而言,婚姻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的开始,不一定是牢笼或是枷锁,但一定需要付出和牺牲。
璐璐的恐婚我可以理解。
在这样的年纪,生活中最大的挫折是不能追逐梦想,我们都曾有过梦想,比起求而不得,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那种难过,会让你想摆脱一切束缚,出走,也许是最好的表达。
30出头的梁沐夕,因为是傍晚出生,妈妈说是沐浴着夕阳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取名“沐夕”,人如其名,优雅知性,一个曾经的文艺女青年,嫁作他人妇后,坚持着写作,却迷失在平淡、不受重视的婚姻生活里,一份婚姻,“陪睡保姆”的地位,让她孤独失落,脆弱敏感,似乎还有所谓的梦想,又不得不接受颓唐的现实,要靠心理医生的治疗才能睡个小觉。
生日当天,丈夫的遗忘和不支持,加上虚荣心比拼中的败阵,彻底点燃了一个女人愤怒的焰火,出走,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60几岁的林阿姨,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长大,儿子事业有成,人到老年,疾病缠身,自己独自一人住在养老院,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孤独日子。
林阿姨虽人到老年,可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都有归属的需要,这是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证实的。
林阿姨养大了孩子,完成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家庭角色,而她的社会角色需求在长期孤独的养老院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她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活得和以前不一样,找寻生命的光彩,出走,也许是心灵的召唤。
《出走的娜拉》中的三个“娜拉”,并不像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出走的那么决绝,更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她们并不是要抛弃所有,不是要彻底摆脱这一切束缚,她们需要在紧张的关系中寻求突破,当所有的言语已经失去力量,一次有力的行动,才能唤醒身边不知觉的男性。
影片最终梁沐夕和璐璐都回归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不同的是,不再是之前那样的生活,璐璐终于做了歌手,梁沐夕终于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林阿姨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勇敢的做了次自己。
正如片中所说“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每个不快乐的女生都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生活,只要自己能笑出来,这个世界就算冰冻,也会有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出走的娜拉》中反映出来的女性现实问题,是每个女性或多或少曾经或将来要经历的,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个女人,每个不太快乐的女人,都可以看看这部电影,都会在这部电影里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快乐,看了电影会让你坚持自己,一直快乐下去。
如果你不快乐,看了电影会启发你开启自我认知,帮助你重拾信念。
看懂了、想明白了,就释怀了……出走,不是逃避和堕落,而是为了爱,为了更好的回归……
感觉又是一部玛丽苏电影,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这完全是所谓的女性独立者的意淫,这部片就像现在很多大火的电视剧那样,比如欢乐颂,北京女子图鉴,迷雾,都非常夸张的给你们营造一种虚假的女性独立形象。
哪有那么简单?
一个女人想要实现理想的生活,哪怕是走捷径,靠男人,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是惨痛的。
没有随随便便就有的成功,也没有轻易实现的梦想——梦想之所以成为梦想,就是因为你永远实现不了。
喜欢影片海报
应该算是女权主义作品,不过感觉编导还没完全入戏,剧情粗陋就不提了,故事几乎都没讲明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糟蹋了娜拉的好名声,这应该也算是蹭IP吧,早期的。
如果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就算走到绝境也要努力前行,趁我还有热血沸腾和年轻的心,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中国首部女性公路片,我的妈,一点公路片的feel都没有,看得我都想出走了。影片放映前想到了《末路狂花》,我都觉得对不起雷导。#第八届北影节#
出走的那拉 最后竟只有两种结局 一种饿死 一种回归继续当金丝雀
女性公路电影 🎬 才一个半小时时间 从女性出发 听女性的声音 不过影视和现实的区别 大概就在于现实总没有影视那么幸运和HE吧
很难想象是人类拍出来的电影。
这个题材特别棒!就是内容不够,希望有编剧能多写些这样的题材吧。
有点烂啊
导演说他很认真。可认真不是做得差劲的理由。
女性题材正在增多,但是拍好的却寥寥无几
徐洁儿相当好、姜尘还不错,不过情节确实有些尬
男性导演及编剧送给女性的礼物,喜欢这个开场,不同年龄段的我们都期待一种“出走”;原来徐婕儿是台湾演员,演技不错,不露痕迹;整体上节奏舒缓,虽然人物境遇跟现实有不少差距,但能给人思考空间。
烂片预警~空洞乏味,矫情呻吟。北影节展映,笑场无数次,从头到尾毫无生活常识,让人怀疑主创是不是自己就生活不能自理。强行炫耀自己对女性对文艺对自由的粗俗幼稚狭隘的理解,价值观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连三流都市家长里短的肥皂剧都不如。以为能看到中国版末路狂花的赶紧跑。
这么好的一个国际题材,我就想知道这特么拍的什么玩意???!莫非这年头啥阿猫阿狗都能拍电影了?以为是中国版的《末路狂花》的赶紧跑,否则眼睛得洗好几天。。。
北京电影节看的,我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有多烂,这片子绝对是影史经典,国产片中的独一无二,唯一可以和《逐梦演艺圈》相抗衡的神片。这么高的题材能拍成这样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啊,关键是两位导演还觉得自己拍了个多牛逼的片子呢。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如此“温情”的题材竟然全场笑喷,连媒体和主创都笑喷了。也就是没法打零分,你说你有多幸运?
立意挺大,表达不足。还有女主角看着眼熟,原来是海豚湾恋人里演当红女歌手的那个
为女性出走题材本身打四星,但导演对故事叙事并没有很好的表达。
只能说导演辜负了这个题材
年轻导演,小正大,为什么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