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去看了并不卖座的电影《大唐玄奘》,由于美术指导王家卫的出马,电影画面绚丽宏伟,但是剧情本身并不如《大唐西域记》原著精彩,且被一些高人发现细节不符合史实及佛教戒律。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宗教题材的电影能在电影院播出,即便不能让普通观众领悟“佛法僧”“一刹那”“大乘小乘”的真谛,也算是看到了信仰复兴的曙光吧。
玄奘大师,被唐太宗称为“沙门之领袖”,被鲁迅称为“民族的脊梁”,被印度人民称为“解脱天”和“大乘天”,被印度国王赞为“解行渊深”,被西方人称为伟大的旅行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在那个年代,凭着坚定的信念完成千古传世的西行之路,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回顾玄奘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取经。
然而这一件事,不仅是对肉体的磨砺,更是对信念的考验。
“取经”坚定不移,敢于发大愿。
当年玄奘发愿西行,却并没有获得官方准许,然而他为了获取佛学上的突破,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向苦难屈服。
西行途中迷失沙漠,遭遇死亡的威胁,他发下“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的誓言;不被富贵所动。
面对高昌国王重金“聘请”,西行之心坚定不移,宁愿以绝食抗议,仍无贪恋之心;不被名誉所困。
即便抵达天竺国后受到百般礼遇,获得至高的荣誉后,依旧不忘初心,最终完成了取经的大愿,其对使命的执着可见一斑。
“学经”精进勤奋,跻身学霸行列。
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一住就是五年。
当时寺中僧徒各个才智杰出,学识渊博。
因此许多驰名天下的外国学者,都想来这里解除疑惑。
想入寺的人,都得经过一番辩论较量,十之七八会失败而归。
而玄奘以超人的天赋及之前在语言和教理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很快就跻身于受持五十部论典的十大法师之列,并获得了极其尊贵的礼遇。
他被安置到护法菩萨北面的上房里。
在万余人的那烂陀寺,享受这种待遇的仅有十人。
“译经”追求极致,重塑行业标准。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入长安弘福寺译经。
当年三月,由梁国公房玄龄发文征召全国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无损的高僧大德同集长安助玄奘译经,在严格的筛选之后,组成了阵容极为强大的译经团队,并形成了极其严谨的译经流程,包括译主、征义、征文、书手、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及梵呗等环节,玄奘之译经成为了我国佛典翻译史上的一大分水岭,后人称玄奘之前历代所译之经典为旧译,称玄奘开始之译作为新译。
坚定、踏实和追求极致,这种品质看似简单且愚笨,却是这个纷繁世界里难能可贵的珍宝,唯有单纯且坚毅的人才具备,时下称之为“匠人精神”,其中集大成者终将成就“大师气质”,也是一名高僧对佛教修行的完美演绎。
PS:联想同一时期火爆的电视剧《欢乐颂》,本来还对安迪给樊胜美“办公室油子”的评价不明就里,现在终于恍然大悟。
所谓普通和精英,平庸和杰出,凡人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左顾右盼,而他们专注一心;我们瞻前顾后,而他们义无反顾;我们患得患失,而他们舍身取义。
刚看完了大唐玄奘,美轮美奂的文艺片,感人至深的信仰和人生传奇,为一带一路和中印文化年作了很好的宣传。
西域风光,印度风情和宗教圣地都很吸引人,想找点剧照结果看到豆瓣各种奇葩的评论,第n次被知乎和豆瓣的一部分自大狂点燃。
早就知道不能信豆瓣,对他们的骂声回应几点,说说为啥不能根据豆瓣看新片:1“观影爱好者”并不专业,“电影专业学生”可能是学渣。
他们的评价要么只关注演员是谁再进行套路吐槽;要么揪历史掉书袋不明白艺术与现实的区别;要么只关注语文课本上的“情节够不够冲突刺激”, 够不够“细腻深情”,两者没有严苛地合二为一(本来二者有时就彼此矛盾),都没有进行一个统一的赏析。
他们只是对艺术和世界一知半解还想兜售自己的零散三观罢了。
要么没看之前就已有成见,要么看了五分钟就想抖机灵,接下来都准备着攒段子写影评。
世界之大,其心之狭。
不要评论自己看不懂的作品。
2上豆瓣的有一部分是大龄自负文艺剩男剩女,进入了社会,觉得自己有那么点与众不同,但过不好现实人生,就充满戾气。
他们什么都挑剔,看世界都不美,自己除了文艺接触一些,没太多人格修养,要求别人倒是要完美。
他们理性和感性的天平严重不均衡,要么完全无法感动,要么脑残得稀里哗啦。
3黄晓明是法师和局子双重钦点的主角。
青年楷模,影视巨星,票房号召力,出众的形象气质,符合玄奘在人们心中高大上帅气的形象。
他演的很合适。
只是长得帅人又红就招妒了。
4其他网站的喷子联系到少年班我尤其不能忍。
少年班是我心爱的电影,讲述上过交大少年班的导演通过亲身经历,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用心体会才能明白其中那些简单却少有人体悟到的道理--①即便智商超群,也不懂人生这复杂难题---曾经是少年,现在是中年,但欲望太多却越活越不如前。
心理健康比智商高更重要,“我们来自小镇小乡村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忽然醒来,只想从无边寂寞中逃出来。
总以为成功之后就能抚平伤痕,欲望边埋着错过的人”。
②成功的人是罕见的,大部分才子都在无情的社会中没落。
正如大唐玄奘的影评,“我的朋友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优秀的学生,只因为长得不符合当下“鲜肉”审美没被关注。
为符合“美型”减肥到1米9只有120斤。
毕业四年后终于在沙漠当了群众演员,戏份全部被减去,影片最后连名字都没有。
”天才其实面临的人生困难更多。
要么没有良好环境,要么招妒忌被迫害。
片中的懵懂的少年们用叛逆反抗纯属无奈之举,不可与其他青春电影混为一谈。
最终他们也认识到了眼见不为实,长得美对他们好的女神可能是个祸害,对他们严酷无情的老师可能是出于爱,他们没有注意到的平凡朋友情人可能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5题外话,至少这片子再次提醒我要赶快去看佛学(不是佛“教”,从所有其他世界观得到启迪,但不只知道往功德箱扔钱求发财),还有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像高僧一样视之为信仰,如此才能成为最高级别的学霸。
就这么多,豆瓣电影的评论页面只能用来看影片简介。
看到很多评价,都是在挖苦黄晓明的演技,尽管我并不是黄教主的粉丝,但是这个电影我是给5星的。
场景细致,整体的画面都很美,电影桥段的设计也挺好,此外台词和对话设计也是相当有趣的。
用一路上遇到人的烦恼,以及玄奘遇到的苦难时的坚持和动摇,来阐述一些佛学的观点理念。
对我来说,这是很有趣的。
[也并不觉得黄晓明让我出戏了~]如果说有什么不太好的地方,中间马驮着玄奘走出沙漠的地方衔接不是很自然;其次片段之间的基本没有太强的递进感,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觉,剥离玄奘的身份之后就是描述一个人历经磨难感动众人去找东西的故事。
但是这种平淡感一部分在于这毕竟是个与佛有关的故事,此外可能也在于我们对于玄奘一路向西之前的认知是模糊的,比如,他西行前的境界如何?
信念到底是有多么坚定?
他有见过人间苦厄吗?
简单的介绍他学了大唐各种经文,在川滇各地讲经并不足以去猜测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无法猜测玄奘遇到路上的事情的时候的反应和感受。
如果他已经比较通透了,平静也是应该的了。
另外,针对大家对黄晓明的吐槽:- 关于演技我并不认为我们能够从外表中看出什么个人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内心通透云云。
如果要你去想象这个人的样子,其实是很难有清晰的印象的。
就如同几乎所有的动漫真人版的人设都让人觉得差强人意;就如何看完一个作者的书后,当我看到作者的照片之后,往往有一丝丝失望的心情。
所以,思想、境界之类的,如果要表现给别人看,还是需要用嘴说,非常人的理念就需要用非常人的行动来表现。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是不知道他要演成什么样的,所以我的评判标准简单来讲就是,我不会出戏,不会觉得他只是在演,不会有不自然感和不协调感。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演技我没有意见。
- 黄晓明演的玄奘境界不够,应该睿智、内心平静云云。
我想说,人们可能有一种倾向把自己不理解的事物神化的倾向,而看到一个平凡的人后往往会觉得这个人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因此而开始质疑。
玄奘也是人,也需要成长,也会迷惘,这也是感人的地方。
佛学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信仰,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并不是说坐在树下感悟感悟就可以通透的;而且就算遍读了经文,也不代表你内心能够真正的平静,唯一的可能是,你接受了一个已经完全够用的观念系统,而且在你的生活中这个系统并没有遇到挑战或者重要的挑战,而你也因此关闭你的思考能力,你才能做到彻底的相信,但是既便如此,这也只能算是坚定的相信。
要做到真正的内心平静,是要经历深刻的思考的,比如经历或者看到很多苦难。
只有这样,那些东西才能够足够强大到开始完全支配你的行动。
不过,还是说出前话,我认为只要在电影给的设定下是合理就行了,举例说,如果玄奘西去之前,没见过沙漠,没见过民间疾苦,这个电影完全可以拍成从相信到质疑、动摇,到最后相信或者顿悟了。
最后,放轻松,开开心心地看个电影挺好。
我没想要学点啥,也不想知道历史是个啥样儿,也没傻帽到认为这就是事实。
一切的一切也不够是种感受而已,有些我带到了生活里,重现并体验,有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有些在生活里遇到,才发现对我而言,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有些就是让大家笑笑,还真是傻得可以…… 所以,就这样吧~
恰好今天传来消息,《大唐玄奘》代表中国大陆参选奥斯卡,对于这部中影投资制作、在国内上映票房口碑皆属不佳的电影来说,我却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因为影片传递出来的意义显而易见,在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当下,玄奘西行一方面是对佛学真理的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另一方面,更具有社会文化交流的深远内涵。
在十九年的西行之旅中,这位大唐高僧途经110个国家,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是最佳的文化使者,而他亲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在回到大唐后编就的《大唐西域记》里一一尽数,也成为了迄今复原印度诸多古迹、研究历史地理的绝佳史料。
玄奘的伟大自然不必赘述,那么对于这部《大唐玄奘》是否成功,则确实值得探讨。
这部电影面临的尴尬境地便在于,若论史实资料的详尽、准确,恐怕都难以比得过之前央视拍摄玄奘西行的纪录片,而要论作为电影的观赏性,恐怕相对绝大多数电影都显得不足。
玄奘一路经历颇多,如何选取其中最精彩的地方刻画得浓墨重彩,将略要之处轻轻带过,实在很需要编剧和导演的功力。
从电影来看,这方面的尝试是显而易见的,几个小片段都专门得以刻画,出关时遇到的各色官员,收徒与徒弟的离开,大漠中饥渴到濒死边缘,到达那难陀寺,以及十八天的辩经,架势已经拉开,但却总显得蜻蜓点水。
老马驼着奄奄一息的玄奘找到水源的一段,是最受人诟病的,很难想象一个渴到无以复加的人见到一汪碧水,第一反应不是扑上去狂饮,而是欣喜若狂地玩着水傻笑,然后转身朝天倒入水中游个泳,而他身边那匹四五天没饮水的马,居然到了水边也矜持着完全不喝——往往一个重要细节的处理,会导致全片信服力的大打折扣啊。
再来说说黄晓明的表演吧。
在绝大多数时候,圣僧的面目都是不悲不喜、稳重持中的,这是在佛法上修为高深的僧人最自然的状态。
但是呢,他还是有感情的。
有看到贫苦人们的悲悯,也有想到大唐、母亲时的淡淡的思念。
也有碰到极端情况下的反应,这是对演员最大的考验。
当他在沙漠中碰到绝境的时候,当他终于到达天竺的时候,当他终于回到故土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自然可以有很多种普通人的反应,然而对于一个情绪非常自持、内心非常坚强的人,也终于要流露出积压已久的非常强烈的感情的样子,这个难度实在太大,黄晓明的把握也的确不尽人意,让人觉得这时的玄奘与平时不嗔不喜时的他无法融为一体。
这个角色真的需要处理得非常非常细腻,因为角色的性格太冲淡了,境界太高绝了。
谁能演好,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黄晓明没能撑起来。
再然后,西域沿途的风光拍得非常好,心经的音乐也很好听,全片很有文化交流的意义,若是在国内电影节上最佳摄影或是音乐方面获奖,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看了很多评论,都是吐槽黄晓明的,如果撇开演员来说,大家又觉得如何呢?
今天下大雨本来不想出门了,但是已经过了电影退票时间,想想反正离家近就去看了。
观影的人不多,厅也很小,不足十人。
我坐在第四排中间,我一直坐在前几排,主要因为前排很少有人坐,可以安安静静地看电影,就是时间久了眼睛疼呵呵。
之前看到蒲巴甲的访谈提到这部电影,题材我很喜欢,纪录片式,情节展开缓慢,文艺风,适合安静地观看。
最最吸引我的,是电影里的光影效果和配乐。
中间有段是玄奘法师途径沙漠,空无一人,只他一人一马,孤立无援,而且是在极度缺水的状况下,我想任谁都会奔溃的,我深深感觉到无助与寂寞。
最后玄奘法师走出沙漠,又经历种种困难,才到达天竺,取得真经。
玄奘是执着的,整整19年,从大唐到天竺,再从天竺回到故土。
期间遭遇了种种,虽然影片在心里描写和表演上不是很丰满(我认为),但是自己深入想想,还是为这种坚持感到深深地折服。
我想影片除了讲述玄奘法师取经的经历外,还想传达的,是不是一种坚持,一种勇往直前不怕艰难的精神。
其实很多事情,要的就是一种坚持,但是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
如果玄奘法师面对沙漠,面对官兵的压力,就那样半途而返,那么也不会有中国繁盛的佛教文化了吧。
西游记被广为流传,但是作为真实的取经过程,大家可能并不知晓。
人无完人,同一部电影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
这部电影我觉得要观看者首先对题材感兴趣,至少电影的效果和配乐我个人非常满意。
可以从电影中获得知识,可以从电影中获得感悟,也可以从电影中获得欢乐。
那样,就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唐玄奘生平:陈祎,五岁丧母,十岁丧父,哥哥出家,荐白马寺。
聪明英俊,得法号三藏。
三藏者,经藏 律藏 论藏。
向往天竺佛法,去长安讲学,名动京师,有信徒萧瑀。
申请取经,太宗未允,贞观二年,启程西去。
经凉州、过瓜州,遇胡人石磐陀(孙悟空原型),授五戒,收为徒,得老胡人赠马。
石磐陀,前途艰难,起歹念,被识破,后离去。
遇信徒,顺利过五峰。
入戈壁,老马识泉水。
抵达伊吾,被高昌抢去讲学,使留下,决意不从。
拜为兄弟(御弟之名由此),赠金银侍从以上路。
印度性力派,劫唐僧,当祭品,反成信徒。
玄奘西域之行,路途五万里,历时十八年,带回舍利子一百五十粒,真经六百五十七部,名震五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大唐玄奘》在叙事方面基本尊于史实,给观众呈现了一个《西游记》之外的唐三藏。
可以看到,真实的唐僧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他以一人之力,历时如弥久,意志坚定地完成前人从未有过之成就。
三藏西行乃贞观二年,适才25岁,彼时已在京师小有名气,生活不可谓不舒适。
但他自学梵文,毅然决然走上求佛之路,一去十八载,历经千辛万苦。
年级轻轻而有此等心性,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十八载内心虔诚,路途中多次面临生死绝境,亦无法阻挡探求佛法之志。
影片交代了故事的整个主线,包括很多细节和谈话都是有史可依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可对于唐僧内心的描写过于粗糙,真正的佛祖不只在西域天竺,更是在求佛路上,影片对三藏历经万难而产生的顿悟描写过少,抑或是黄晓明的长相缺乏灵性,总之对于心性成长感受过于单薄。
其实,我倒觉得如果让片中的瓜州太守罗晋来饰演唐僧的话应该会比较走心。
另外,影片的画面非常值得称道,绝美景色,实地拍摄,赏心悦目,非常享受。
唐三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西行之路,弘扬了佛法,触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口述经历著成《大唐西域记》,对印度意义重大。
借用东坡居士的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最后,一句话影评:叙事有余,走心不足,对于想了解真实唐僧的人或者是摄影爱好者,值得一看。
这部片子没什么感觉,但比较惊喜的是楼佳悦这次在《大唐玄奘》里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玄奘暗怀情愫的多情西域少女形象。
因为她的出色表现,从而令《大唐玄奘》这部无关风月的禁欲派男人戏多了几缕柔情,同时也将玄奘一心西行求取真经无杂念的坚毅形象映衬的更加丰满,同时亦让人对这段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情戏愈发记忆犹新,从而唏嘘不已。
因为期待,选择忽略黄晓明的口碑在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选座专门挑了个一对旁边的座位来坐想恶心恶心他们,影院开始十分钟她们才来,俩女的,整场叽叽喳喳,一口大碴子味儿,刚坐下俩人就讨论,说这不像是喜剧片啊?
一排就我们仨,整个影院十来个人。
这个题材其实是特好的,导演看出来很用心,演员也很卖力,仍然差强人意。
画面很好,所以说导演用心,但无卵用。
故事讲得一般,一个很好的题材,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生生被磨平了,铺垫不够,直接高潮,像讲相声没什么铺垫就丢包袱,观众接不住你也尴尬我也尴尬。
沙漠中黄晓明被渴晕了,终于来到野马湖,那里本该非常感动人心的,我试图努力让自己心里泛起点涟漪感动下,但是并没有。
高昌国王挽留玄奘,情绪由虔诚,顶礼,膜拜,直接到威逼,很突然,很想问导演,你急什么?
类似于此还有很多。
黄晓明没有把一个得道高僧的胸怀演绎出来,情绪波动比较大,眼神里,没有内容,眼泪里,也没有,所有地方感觉会有点莫名其妙,你为什么饱含泪水?
你为什么又饱含泪水?
那个牵马女孩两次出现的必要性在哪儿?
最后我也没弄懂。
bgm太多了,很多地方太突兀了,整场下来像听了一场音乐会。
总结,像是一幅素描没有处理好黑白灰一样,故事很平,没有立体感,导演想说的太多了,反而什么都没说好。
说点亮点吧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
冲着题材,给两星。
怀着虔敬的心情把电影看完,有些失望,如果单单拍成风景片,此片勉强合格,但导演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信仰的虔诚、西行的凶险、大乘佛法的精妙、娑婆世间的苦楚、玄奘的智慧与慈悲…导演似乎要向所有人掏心掏肺的表达这一切,可整部电影叙事手段平庸,所有情节都止于蜻蜓点水,没有九死一生的痛苦,没有引爆泪点的冲击,没有醍醐灌顶的开示…… 但凡勇于选择文化巨人并斥巨资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必定有着几分人文情怀。
所以很可惜,《大唐玄奘》的导演尽管有心,但实在没有能力去驾驭玄奘的传奇,或许玄奘的事迹人格有如光辉之皓月,相对于烛火般的你我他来说,过于辉煌了。
导致这部关于玄奘电影,貌似什么都有,实则一无所有与。
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坚定、执着和慈悲,同是心怀黎明苍生者,黄晓明塑造的玄奘在人格丰满程度上远不及刘德华《墨攻》中演绎的墨者革离,甚至不如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忽然间,有种暴殄天人的感觉。
大哉玄奘,以高洁信仰直面凶险人世,血肉之躯对抗天地蛮荒,他曾在无边无际的沙海中断水多日,肉体早已到达痛苦的极限,他在最绝望的时刻向佛顶礼:宁可西行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读罢《大唐西域记》,看罢《大唐玄奘》,此时此刻,很想去供养一位法师:-D
一看片名,就勾起了我想看的想法。
一般关于西天取经的故事,大都停留在了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层面上。
这次这部电影的大方向是从历史出发的,根据历史来架构故事,至少从故事的题材上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诠释角度。
个人觉得看电影,观众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容,二是表现手法。
就故事内容方面来说,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不足以展现玄奘大师恢宏的一生,但对于西去取经的事迹,给观众讲述了大致的故事脉络。
因为时间久远,参考也十分有限,这里面也会加进编剧的一些想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些年,关于神话故事《西游记》的电影层出不穷,虽然关注点比较靠向孙悟空,但故事本身还是基于唐僧西天取经的。
这次,这个电影从现实出发,以史实为背景,以玄奘为主,通过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展现给观众佛教层面的内容。
无疑,这给广大观众对佛法的认识会带来影响。
电影的表现手法,是电影品质高低的关键之一。
拍摄方式、剪辑手法等决定着故事的阐述方式,在观众眼里,就是这部电影好不好看。
有些观众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大多是故事架构、电影表现方式、演员演技、配音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说的比较笼统。
)个人觉得大部分演员演技还都不错,画面意境也挺不错的。
只是有些场景安排的个别对白不是很理解它的用意。
一个人,从物种上说,有别于其他动物;从数量上说,有别于其他群体。
凭借人的思维与意念,靠着自己的力量,行走于世间,排除万难,坚持做自己想做之事,这是一种完美,亦是一场修行。
我个人比较喜欢两个场景,一是玄奘在寻找野马泉的过程中,镜头所呈现的那种环境,演员所诠释的那种情况下的人物状态,深深的打动了我。
虽然后面是那匹“老马”救了玄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二是结尾那两段话,“玄奘的所有经历与艰辛,都因最终的坚持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很远。
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主题从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
至少对我这个不懂佛法的人来说,看到这,我觉得这部电影我就没有白看。
实地摄影,真实还原;风光美景,大气滂沱。佛法在心,宁死西行;排除万难,求得真经。脱胎换骨,演技新高;道阻且长,扬帆起航。
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风物,各种元素完美融合,加上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桌面的风景,实在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片(我的定义,非商业即文艺),感觉完全可以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按理说这种文艺的片子应该非常符合豆瓣的口味才对,不知道为何评分这么低,都是看见黄教主的名字就打低分的么?
取经路上还是挺悲壮的,可惜就是选角出了致命问题。可惜了一部好题材。
其实没有那么糟糕,是用心认真拍的片子,可惜影院里观影者寥寥数几。
也没那么差,用心去看吧,好好体会……
就俩字儿,坚持。撇下佛学这么圣的学问我不敢妄评外,看到评分这么低,好心酸,虽然故事不引人入胜,人美景美你们都瞎么!晓明真的有一副好下巴,路转粉。冲着取景供人赏心悦目这份精神,给三星。多加一星是我愿意,就是这么感性。
今天去看了 虽然对hxm的印象还停留在大汉天子 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 但是整个电影的氛围还是很不错的 在沙漠里“吃土”的那场戏hxm演的很有张力 大雨的屋檐下 他看向望着蜗牛的小沙弥的眼神 充满了悲悯 令人动容 !这部电影注定小众 但是细节及其考究 无论是妆容还是服饰 更不论那令人震撼的风光!
前几天终于被压的官宣热搜下看到主演空瓶大字报,惊讶之余便来观看下“大满贯影帝冲奥片”。试图追求一种文艺风格,却又是纪录片式流水账。关关过后,倒是觉得每一场对手戏的另一方都挺妙。而影帝则是在犹豫的地方显得坚定,立志时又表现摇摆。随之而来的七上八下心情持续到翻导演履历,看到之后一部片子是什么后就豁然开朗。全片亮点已下架的Faye《心经》实在是好听!
三分给电影本身,一分给鼓励
。。。看得我好方,,大沙漠这样子走早成干人了。。你不能戴帽子吗?那时候有涂防晒吗?那马我以为死了,在最崩溃的时候小明同学会做什么?剧情开始终于有冲突了,嗷。。。。原来是马做了惊人之举,和小明的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各种人物,那个女的,还有那堆印度人,各种语言口型对不好出戏。。
黄晓明这次演绎的非常用心啊,为什么这么多给一星的。
是个不错的电影。看得出,创作人员对语言、教义和历史都作了一些准备,虽然显得很生硬,不够圆融,已然可嘉。黄晓明的演技备受诟病,这里也还可以。金刚怒目很好,菩萨低眉也很好,勇猛精进的都是有情众生,不执着绝不是麻木不仁ps.美剧为什么好看?所以,好坏是比较出来的。
演啥都是黄晓明。
0演技演员,无论拍什么片都一脸别人欠他钱的样子。烂片之王。
玄奘大师曰:阿弥陀佛,咋不上天咩
砸了吧,既不叫好,又不叫座不好好演戏,必被唾弃!醒醒吧教主们
少有的没什么浮躁的片子!
外景很好,画面感十分强,音乐配的也不错,但私以为郭家铭的心经应该会比王菲唱得好,梵语虽然是配音,但真的十分美妙,故事情节比较平淡,且教主的演技要有待提高。
虽然我也会在看到他的充满个性的下巴和颧骨的时候略感出戏,但是我会忽略这些,我最想说的还是,他的眼神,他的眼神里没有佛法高僧所拥有的那种普爱众生,和对取经理想的坚毅慈悲,从这里看他算是不成功的,玄奘的精神内核他没有演绎出来,或许那种出家人的精神世界,俗人也许是无法领悟到吧
被这片的评分吓到了 也太低了吧 就历史风光片来说 还不错啊 只是怎么会选择让闹太套教主来演中国最早的背包客和留学生玄奘哦 鞋拔子脸 分分钟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