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填网申,一边看电影,《如影随心》,文罂&陆松,爱情的罂粟花,蔓延着巴黎的街道上一曲小提琴的初见,一见倾心的追逐一张碟的争执,两个人的一见钟情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解脱了四个人的痛苦有人说,是第三者胜利的婚姻而我觉得,这是四个人的幸福存在问题的感情,谈不到一起的言论那些互相不懂的陪伴,是生命里浪费的时间是遇见爱情的历劫文罂前夫说结婚前也是爱过,但是日子要归于平静爱情不可能永久存在,更多时候是一种责任既然是束缚,又为何用婚姻的枷锁来禁锢自己整体的镜头很唯美。。。。
纵观整部剧,做了就做了,不问对错,如影随心哈哈哈哈我大概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才会不像大部分观众那样说三观不正吧。
所以一次就能遇到厮守一生的人真的很幸运超级幸运
电影挺好看的,一开始在巴黎的那几分钟我还觉得无聊,觉得挺俗套,后面就不一样了,越看越上头。
陆松适合偷情,一辈子偷情。
因为他收拾不了生活的一地鸡毛。
其实生活中没有能力收拾鸡毛的男人很多,但是因为有责任的约束,所以都没有陆松潇洒。
最后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因为这个结尾的处理也值得高分。
陆松的完成度很高,我又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晓。
首先,电影拍的非常唯美,色彩,画面,杜鹃每次拍全身走出来的镜头看起来真的太享受,还有把陈晓也拍的非常帅,很欲。
男女主角的爱情,看起来太美好了,一个画家的和一个小提琴家,一拍即合,也非常契合,但是毕竟是讲了一个出轨的故事,可能千人千面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但是我觉得男女主角还是真正的爱情,不然为什么一个人要生下孩子以纪念这份爱情,一个要去巴黎重温所有的美好。
陈晓和杜鹃都演的超级棒!
其次,电影还有很多搞笑的桥段,电影院笑了好几次,特别是船戏的时候。
马苏不得不说演技还是相当可以的。
陈晓居然演过这种片,霍建起居然能导这种片,杜鹃饰演的装修设计师居然品味这么差,真的是很差,很差,很差,谁倒了八辈子霉找个这样在家里墙上画这么丑的插画的装修师傅……剧情十分中二,而且是2019年了还能有这么中二的电影,演员被🀄️二剧情指挥得五迷三道,同情陈晓,同情超模。
另外陈晓的合肥口音也露出了哈哈哈哈太想笑!
如果用作文的标准来判断,这是一篇贴近现实生活,时不时有金句,通篇文笔美轮美奂,却中心思想不明确的高级散文。
我喜欢男主女主的气质,当陈晓拉响小提琴的时候,杜鹃穿着大红衣服走过广场的时候,我瞬间相信了这个故事的设定。
这样的男子,这样的女子,注定会有人愿意为他们飞蛾扑火,宁愿拆散曾经的承诺也要拥抱那份梦幻迷离,注定要谈一场旁人口中传奇的爱情。
杜鹃,一个每一帧都具有文艺气质的女人,她走在路上都是风景。
让我想起了王家卫镜头下的王菲,只凭气质就能如此动人。
马苏的角色很接地气,一个文学系毕业的教师,有在床上念诗的奇怪癖好,神经质却又不乏犀利,一句句追问问得陆松文罂哑口无言,颇有灵魂拷问的意思,说起儿子,眼里的泪花很真实,怪不得弃妇日记点击量如此之高。
现代而时髦的话题,所有人物都妥帖,霍建起这样的五星级导演掌勺,这本是一盘备受期待的大餐,却少了一丝震撼的味道,与经典失之交臂,令人惋惜。
问题在哪?
我觉得是主菜配菜不分,味道有些混。
要么定位家庭伦理剧,两对小三,就像陆松说的,是偷情的贼,那么最戏剧化最刺激的部分在于偷的过程。
尤其男女主双出轨,双方如何在各自原配的追击下约会出轨,想必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和手段,充斥着谎言与泪水,同时也要面临对原配爱恨纠缠和家庭的愧疚。
这一段才是最动人心弦有戏剧冲突该着重表现的部分,也是最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的部分。
当男女主双双离婚上岸后反而不能在一起,不是不可以表现,这时期的主题天然不具备上述主题的吸引力和冲突感,可以最后一笔带过交代一下体现天道好轮回。
可惜,最精彩的引人思索的部分却全部以马苏回忆,旁白叙述的方式进行,不免隔靴搔痒。
或者,导演可以大肆发挥杜鹃陈晓的文艺感,拍出类似《花样年华》那样婚后遇到致命吸引的主题。
陆松文罂,作为已婚男女,遇到致命吸引,难道没有想过抗拒?
没有想过责任?
陆松面对孩子的无言,杜鹃吃苹果流泪,想必不是草木般无情,但是遇到那个吸引的人,又无法抗拒,文艺,禁忌,深情,美丽,加上美好的巴黎,如磁铁般抗拒又吸引,一切令人动容,具有巨大的戏剧张力,《花样年华》《廊桥遗梦》……无数经典电影牢牢抓住了这个冲突拍的动人唏嘘。
然而在这里,观众们看到男女主似乎毫无挣扎就在一起了,并没有看到他们的道德感,很难对这样的爱情生出同理心。
现在讨论情感伦理,大家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的立场,屁股坐哪边是最重要的。
电影要引起讨论,也是一样。
然而导演在这部影片,试图用一个暧昧的立场做到面面俱到,既表现狗血接地气原配视角,又表达高大上爱情文艺视角,还要体现男女主双双上岸后的互相猜疑,想要兼顾的太多,导致冲击力都不够。
大家看完电影,想要同情原配吧, 似乎原来的婚姻本身一言难尽,想要同情男女主吧,他们飞速在一起颇像一对狗男女,想要责备出轨吧,整部电影男帅女美一帧帧摄影级画面又让人舍不得下口。
总之,屁股都左摇右摆坐不下去,遑论对内容进行更深讨论了。
主题的暧昧不明,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很多地方都触动到点了,偏偏就距离经典差那么一点点——没有能全部串起来靶向鲜明地给予观者心灵震撼一击,观者回忆起来,只感受到一地华美的鸡毛,不过也许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婚恋纠葛中的男男女女都或多或少有自身的问题,不值得同情,狗血却还不华美,一地碎碎叨叨的鸡毛。
Ps:说实话4分多有点恶意了,霍导的电影光摄影就能值回这分数,真实舒缓的叙事节奏也甚合我心,片子看完还是很多点值得回味的,后劲很大,是一场美的享受。
我非常喜欢片中歌剧部分,原来歌剧可以这么有趣,配合男主表情,将那种对女人充满疑惑无奈但又有爱的感觉表达的非常到位。
男女主真是太有魅力了,如果我是马苏饰演的角色,遇到这样一个搞艺术的也无法抵挡!
看《如影随心》仿佛看一场拔河,类王家卫风格与安顿的原著各执一端奋力相搏,导演霍建起作为裁判站在中间,竭力不使一方压倒一方,维系着这场较量的平衡。
这个过程令人纠结,王家卫风格的恋爱我中意,安顿原著的特殊情感视角也蛮不错,如果能两个都给我当然最好,退一步给我任何一个都OK,但被拉锯的麻绳反复揉搓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两头都没落着,很伤很受挫。
先来介绍角力的一方——类王家卫风格,有一些时刻《如影随心》会让人不由自主想到王家卫,画面美得令人心颤,而且相由心生,银幕上红与绿的纠结,正暗合男女主角曾经狂热继而冷却的爱情,杜鹃和陈晓美的出离真实的大特写,仿佛重庆大厦里金发青霞、清癯阿武昔日重现。
清冷悠远、神秘疏离、茕茕独立的杜鹃真的太王家卫了,故事的叙述主视角是杜鹃饰演的女主角自述,杜鹃呓语式的独白衬着梦幻光影升格镜头里独行踽踽的她,“遇上他那一刻,我们翅膀钩住了翅膀,彼此纠缠,顷刻沦陷”,“折磨自己,或者折磨对方,否则不是爱情”,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在看王家卫的错觉。
但故事的核心来自那个一点都不王家卫的安顿,记者出身的安顿的国人情感实录,最大的力量就是当事人亲述,当事人平实而不华美的自述里有丰富的细节,有事后的反思,有痛定思痛的自省,也有仍执迷局中的受限与无法置换的自我立场,这一切构成了那个活生生的讲述人。
人,永远是最有趣的,这才是安顿作品的力量之源。
《如影随心》的故事源于安顿的一篇短文《曾经的外遇,永远的同谋》,但已改得面目全非,毕竟原著容量太小,而且发表于十多年前。
原著里男女主角都来自教育系统,女方是打卡上班的行政人员,男方是副教授,两人都已婚已育,婚姻生活平淡,因为一次职业培训相识后,两人认定对方就是自己命定的爱情,经历了6年痛苦的纠缠,最终各自离婚,然而恢复自由身的他们却发现曾令人欣喜不已的“新大陆”一旦开始开垦建设,就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旧大陆”的老路。
将这样一篇静态的采访实录变成一部电影,诚如霍建起在访谈中所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可视化,于是男女主角的职业变了,坐办公室的教育从业者天然的被判定为缺乏视觉元素,取而代之的是拉小提琴的陈晓和做室内设计的杜鹃,嗯,音乐家和画家的恋爱,视听元素确实饱满了,可同时原著的情感核心也动摇了。
原著中两人之所以那么飞蛾扑火抛家弃子的奔向对方,就是认定自己奔向的是“此生最壮烈的浪漫”,他们的奔爱之旅,其实是逃离平凡、压抑、一成不变的庸常的一种自救,所以当他们发现“最壮烈的浪漫”过后也不过是一样的庸常时,才会产生巨大的失落与虚空,故事虽小,但内核其实藏着普适的人性之困。
霍建起和安顿之前曾有过一次成功的合作——《情人结》,《情人结》的原著《爱恨情仇》叙述虽极简,但是男女主角近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注定了故事拥有一颗非常有力的戏剧核,莎翁笔下最经典的爱情,怎么改写都有戏。
相形之下,这次《如影随心》的改编难度要大得多,原著里男女主角走出围城之后的失落与倦怠,两个偷情的同盟如何建立对彼此情感忠诚度的信任,虽然安顿已经给出了故事的主题与核心,但只停留在一种反思的陈述,要成为一部90分钟的电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重建戏剧核,铺陈层层递进的戏剧结构。
可能是从戏剧的角度考量,影片的着力点没有放在狂热蜕变为倦怠,而放在两个偷情前科者之间的难以信任,曾经的共谋者现在成了对手,都熟悉对方作案手法的他们,能全心信任对方吗,他说的加班真的是加班吗,她按掉的电话真的是垃圾广告吗?
看一对情侣心魔暗生,由相爱变成相互折磨、相互伤害,这个过程又有趣又残忍。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以心理结构的故事,它的戏剧动作必然是茶杯风波式的,一个眼神的变化一个语气的不同,不仔细看可能都察觉不出的差异,在爱人的心里已然是楚河汉界、天崩地裂,参见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及简·奥斯汀小说成功的电影改编。
《如影随心》的处理太流于可视化了,该做小动作的地方全变成了大的戏剧动作,为了制造男女主角的危机,本该隐在幕布里的前妻马苏离婚前约谈杜鹃正面开撕,离婚后仍跳将出来棒打鸳鸯,在网上连载弃妇日记,逼得陈晓不断跟她见面,直接导致杜鹃跟陈晓分手,这已然脱离安顿原著的二人故事变成三个人的故事了,可如果这是一部讲述围城内外三人异地再战的电影,它的戏剧结构又是首尾不符的,还得从头再重新建构。
那么如果不要戏剧结构,拍一部只以主观感受与人性反思建构的散文电影、诗电影,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参见《暖暖内含光》。
但不管是《重庆森林》《暖暖内含光》《春娇与志明》哪一种风格,但凡拍爱情,必须要有细节,爱情片里细节决定一切,套路总不过相遇-相爱-误会分手-重遇三板斧,只有细节还能推陈出新。
爱情片的细节是最个人的记录,却也是最通用的语言,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枪战,但每个人都经历过爱情,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对爱情片有发言权,而打动他们的只有细节。
关于男女主角的相爱,安顿的原著里这样写道,“那时候,我经常会在中午不吃饭,坐三站地铁,走十分钟路,去学校看他。
他也是为了能跟我见面,再也不回家吃中午饭、午睡,而是留在办公室等我。
很多个中午,我们就靠吃汉堡包、喝茶水、彼此看着过来的。
中午,他的办公室没有别人,尽管是这样,他也还是不敢锁门。
偶尔我们互相抱抱对方,迅速地亲一下,马上分开,还要竖着耳朵听着楼道里的声音,稍稍有一点儿动静,吓得心恨不能要跳出嗓子眼,赶紧老老实实面对面、隔着一张大写字台坐好了,生怕让别人一推门发现了什么。
”明知他们是一对偷情者,还是被这些细节打动了,可惜的是,电影里这些细节都被替换成了更为可视化的陈晓、杜鹃的激情时刻,美则美矣,但没有触到我的心。
前几天提到了关于“恋爱”的话题,我说:出于目的性的去寻找,无异于为了恋爱而恋爱。
其实在我的视域中,婚姻也一样。
如果把婚姻当作是必经之路,把它当作是可以填补人生的一种东西,进而去憧憬它,渴望得到它,我觉得这就太可悲了。
我的态度一向都如此:凡事顺心,完满,那都是运气。
凡事糟心,残缺,这才是必然。
可是好像很多人都把这两个关系搞反了。
今天去看了《如影随心》,看陈晓和杜鹃两个双双出轨的人,在一段新建立起的感情中挣扎,如临业火。
最后,终究还是没能战胜过内心。
有人说这是“爱情的试金石”,倒不如说这就是现实。
它把现实中被掩藏起来的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撕碎,抛出来展现给你看。
马苏作为婚姻的受害者,是那个表演的最出彩的,把那种「我他妈就豁出去了」的那种心态诠释的淋漓尽致。
记得之前看过一段余秀华的视频,她在里面说道:“喜欢没有错,结婚也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能先把婚姻当成了自己的归宿。
我们可以爱,可以无私奉献,但是一定要在退的时候不能无路可退。
”而马苏饰演的那个被出轨的对象,就是把自己逼到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地步。
她太相信爱情,太相信婚姻,所以在得知另一半出轨时,她整个人是彻底崩坏的。
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在她心中那样一个有魅力又爱他的男人,会弃她不顾爱上另一个人。
换句话说她就是那种在婚姻里完全失去理智的人。
所以我说,要尽早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一样东西,它能怎么样成全你,就能怎么样毁掉你」。
婚姻自然会带给人以充盈和快乐。
但当你确定选择了它时,就必须要有承担得起它破碎,或者给你带来痛苦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要去时刻提防,如履薄冰。
而是要事先做好心理预设,真的不要一根筋的去相信“永恒”。
它带给你快乐的时候,你便尽情去享受,也要心存感激。
但等哪天它将毁掉你的时候,你也要能够受得起,不至于措手不及。
也许是我近乎病态的悲观吧,总之我是不会相信“永恒”存在的。
但当然,我也从不会去怀疑这个过程中每一份真心的。
喜欢时的热烈是认真的,疯狂也是认真的,以为会长久也是认真的。
但不爱时的决绝是认真的,歉意也是认真的,想全力摆脱也是认真的。
就像斯诺依花说过的那句:“从不质疑任何真心,因为真心本来就瞬息万变。
”尽早参透这一点,并不是要为了背叛者开脱。
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在遭遇背叛时,尽最大程度地削弱自己的失望值。
当然,尽管如此,我也还是会相信爱情和婚姻的。
只不过这种相信,是一种「辩证」的相信罢了。
来自何文抵的微博
很有幸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一部剖析都市男女情感生活的电影,一部警示录。
围城内外的故事,也是讲述人性的故事。
霍建起导演真的是一个特别擅长运用色彩和镜头的导演,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有触人心弦的极美质感。
红绿,黑白,一系列对比色,也诠释着爱情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蔚蓝海浪上飘散着的玫瑰花瓣,极具绚丽,却又在故事发展的当下显得尤为刺眼和狰狞。
陆松和文罂,不得志的小提琴手和画家,在浪漫的巴黎街头因一张唱片相识,并快速的陷进了爱情的漩涡。
两心纠缠,倾心爱慕的时候,陆松和文罂交缠在一起,如同影片中所说,像翅膀勾住了翅膀。
多么美好的爱情,而他们俩,偏偏是双双有家庭的人,这一段感情注定为世俗所不容。
他们像黑夜里的影子四处躲避旁人的目光,却又无法克制奋不顾身的激情相爱。
终于,陆松抛开了前妻刘娟和年幼的儿子,文罂离开了絮叨的外科医生丈夫,他们终于定下了婚礼日期,设想了浪漫的结婚场景,并憧憬着象鼻山的海誓山盟。
然而,生活有时候就是充满了试探, 不论明里还是暗里。
“或许是因为我们曾经骗人,所以我们也会担心被别人骗”。
文罂的一席话仿佛是预言。
当热恋过后,生活的一切开始倾斜,当怀疑如病毒般不断滋生。
“陆松,你什么都不要瞒我” “我没有瞒你啊” 陆松前妻刘娟的《弃妇日记》成了一根导火线,一点点燃烧,一点点吞噬了这两个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决定在一起的人之间的心桥。
或许是从午夜响起的手机铃声开始吗?
亦或是那一样的极具讽刺意味的纹身?
“你相不相信我?
” “我现在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了” “我们都是贼” 我眼看着陆松和文罂从两相依偎到背身而眠,从相互取暖到信任瓦 解。
雕花木床间,风起,花瓣飘飞,双人床,陆松却徒留巨型人坑,或许也已经暗示了影片的走向。
“屋子怎么乱成这样,你们学画画的人是不是都这样邋遢?
” “我不是学画的,我是搞装修的。
” 顷刻间一盆染料挥洒于墙画之上,鲜红的染料宛若触目惊心的鲜血,浇灌着极尽绽放的罂粟花。
理想中的浪漫破碎的瞬间,是文罂在泣血吗?
陆松的一条微信,终究让这段偷来的时光有了一个暂时的结局。
在那个曾经约定结婚的日子,象鼻山上,盛开着一朵扬起画册烟尘的罂粟花,象鼻山脚,陆松拉着小提琴对着浩瀚碧波风情演绎。
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感应到彼此的存在,又或者还相爱吗,这是一场相逢还是祭奠?
看过电影,内心复杂难言,为这两段终究成梦的感情。
陆松和刘娟的爱,大概是消失于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
刘娟在谈判桌前对文罂说的一席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也经历过你所谓的爱情”。
当热恋归于平淡,当多巴胺被生活压力生活琐事所掩盖,当精神层面的需求不能被满足,陆松迷失了,他陷入了自己的漩涡,当遇到文罂的那一刻,他无比想脱离现在的生活,疯狂且不可抑制。
陆松和文罂,从甜蜜到不安全感,从《弃妇日记》开始,文罂似乎变成了第二个刘娟,猜疑,不信任,她妄图去寻找陆松行动的蛛丝马迹,去探寻她内心预设好的场面,去试探陆松对她是否一如对刘娟,她很自然得说着和刘娟一样的话语,习惯性的用刘娟的方式思考问题,一次次的刺激着陆松的神经。
“我们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都从未明确的将不信任说出口,可这只是最后的掩饰。
影片中的几位主创都奉献了极为精妙的表演。
陆松的扮演者陈晓,以全新的颠覆性的形象来出演一个背弃者,演奏小提琴时整个人都充溢着艺术家的魅力,那是一种一眼望过去就能感知的浪漫,文罂对他的沉迷瞬间就有了解释。
我喜欢马苏饰演的刘娟在杂乱的家中抱着陆松挽留他的情形,陈晓眉毛轻颤,将陆松内心的纠结和不忍刻画的淋漓尽致,看到刘娟受伤下意识的关心,想到儿子时的愧疚。
这样的男子,刘娟的挽留也有了答案。
杜鹃真的集高雅气质于一身,走出来,就是油画里的精灵。
整个人物设定也较为符合都市女文青的形象。
马苏,是一个很优秀的女演员,不论是喜感还是悲情戏份都能很好的表达,使她整个人物立体鲜明。
还有王嘉,华少等等演员,都用自己的表达形式给影片增添了魅力,一闪而过的关晓彤,也是青春靓丽。
其实霍建起导演很温柔,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刘娟和王嘉饰演的东东,在最后都走出了旧情的挣扎,走向了一份新的感情和人生。
陆松在刘娟的婚礼上为其演奏,这也是一场温柔的盛宴。
看了这部电影,或许能帮助你我重新审视爱情,思考婚姻。
其实影片中或许就有现实生活里的你我他的缩影。
你是否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
你是否正在一段感情里挣扎无措?
你是否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逐步对生活死心,选择将就?
你是否有冲破一切重新来过的欲望?
当恋爱之中遇到另一个他(她)使你怦然心动,当婚后遇到真爱,你敢不敢真正问问自己的内心,问问你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的欲望?
当你踩着心底的防线开始踌躇,你是选择飞蛾扑火还是即时止损?
自由,爱情,还是责任?
生活可能是一地鸡毛,但主创陈晓对一地鸡毛四个字的诠释让我十分触动。
他说这是他电影里的台词,但是电影中他是以抱怨的口吻说出来的,但换个角度去想,即使是一地鸡毛,起码给了我们空间去梳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明亮清爽,在这个过程中能收获很多快乐。
我喜欢他给出的这样睿智而温柔的答案。
电影,像是一盘棋局,千军万马呼啸奔腾,也是一个引子,真正把生活撕裂给我们看。
霍建起导演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生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
” 电影里,有我们的人生,真实的人生。
导演希望青年人能先思考爱情,再步入婚姻,希望所有人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获得自己的幸福。
我也希望我能幸福,你们亦是。
文/梦里诗书对禁忌之恋的聚焦,霍建起的《如影随心》虽然镜头仍旧不乏诗艺的美感,但视觉上强烈的色彩,却并没能承托出一段真正打动人心的爱恋,在“婚后遇见真爱”这一颇具争议的命题之下,电影为人所见的却只是情感的苍白和人物的尴尬。
电影以一位小提琴家与室内设计师在巴黎的邂逅为展开,或许自编自导的霍建起认为这样的爱恋才是足够浪漫唯美的,但其实就观感来说,电影故事在伊始便让人感受不到多少真实的奠基,如果说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里,电影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真质细腻的情感,那么在这部《如影随心》里电影所缺失的恰恰是一股本当源于心的真情实感。
禁忌之恋虽然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话题,但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廊桥遗梦》到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出轨俨然都并不在是人性的原罪,反而将爱情赋予了辞喻横生的形态,而《如影随心》所希望一展的情愫也正在于此,杜鹃饰演名为文罂的设计师,若一粟罂粟般吸引着陈晓饰演的小提琴家陆松,情欲的力量使双方虽都有伴侣,但却仍深陷其中,然而这样的感情注定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迭。
伴随着电影乍看涤荡起伏的爱恋,色彩俨然成为了《如影随心》最为夺目的所在,霍建起的镜头是能带有诗意的,这种自成一派的电影风格,在《那山那人那狗》中便让人印象深刻,而《如影随心》里这种透过色彩所预求的艺术表达变的更为强烈,但这一表达在最终来看是与电影本身的情感割裂的,并不夸张的说,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蓝本支撑起电影的情感,其实《如影随心》未尝不可能会成为一部佳作。
《如影随心》的问题其实非常明显,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感受不到最为起码的地气,两个仿若存在云端的人物,他们的虐恋是让人几乎无从去产生情感认同的,而在人物异常空洞的境况下,电影的台词不仅满是矫揉造作,作为主演的杜鹃和陈晓演技尴尬,都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电影情感的构建。
这一问题,发生在一个曾几何时是那么善于捕捉人物情感的导演身上,确实是这部电影在色彩运用之外最为令我意外的地方。
不是每一个导演都是王家卫,也不是每一场禁忌之恋都能成为《花样年华》,在这种有背社会价值,却又源于人性本能的爱情中,佳作与庸作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如影随心》难见真心的情感,虚无苍白的人设,很显然属于后者。
很喜欢这位大佬的评价,转自知乎的作者:水泵和合本圣经 《 歌林多前书》13: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
13:5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
13:6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13:7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如影随心恐怕是最近被误解最大的一部片子,本来看过之后懂的人自然懂,不懂得无需多说,然而这个豆瓣分数把我炸了出来,可能我还年轻气盛,所以忍不住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谈谈三个主要人物。
一、 刘娟——复仇者刘娟在这个故事中存在感很强烈,因为她占据了地理优势,大婆手撕小三,彩蛋中又有了新的婚姻开启新的生活。
人们乐见被伤害的女人成为人生赢家、渣男小三黯淡收场这样的爽文剧情,然而也惋惜她低声下气的挽回陆松,最后撕下强势的面具哭成一个泪人。
如果我说她一开始就只为报复,对陆松的感情不剩几分,甚至连着最后的感情都拿来利用,你信吗?
让我们回到电影本身,回到刘娟写的《弃妇日记》这才能找到真相。
《弃妇日记》里面有一句点题的话——你想毫发无损,你想全身而退,没门。
这句话才是她一切行为的动机——复仇。
刘娟看似是一个人畜无害的中文教师,也因为床上念诗这样的行为让人嘲弄又发笑,这样没有情调没有乐趣的女人不禁让人小看她又同情她,但从未看懂她。
刘娟的强大在于她完全看穿了文罂,看穿她的敏感多疑,也看穿她身为第三者身份的心虚与怯懦,弃妇日记的存在就是为了引导文罂去试探陆松,而她作为陆松的前妻又是那样的了解这个男人,知道他的痛点就是讨厌诘问和怀疑,刘娟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目的只有一个,复仇。
为此她利用这些信息在弃妇日记上暗示陆松曾经不回家然后就让她发现了外遇,文罂怕了,她把刘娟的日记当作了解陆松刘娟为何离婚的错题本,却发现自己的名字写满了错题本的每一页,刘娟写陆松藏小金库又小气不愿意付账,文罂看到之后马上去查了钻戒的价格,很贵的一枚,然而依然让她心有戚戚。
很多人看不懂文罂的多疑觉得她作,但我很能理解,因为从她看到《弃妇日记》的那一刻,刘娟从根本上就被操控了她。
刘娟的致命一击,也是文罂崩溃的原因,就是刘娟在旧家挽回陆松,陆松请求她不要再写,刘娟收笔的事件。
文罂崩溃的点是什么?
是刘娟用她优秀的中文系笔触,暧昧化了陆松求她收手的过程,文罂在思索什么叫做“看不得他那个样子求我”,怎么求的?
什么语气?
在哪里?
无数不堪的画面感冲击了她,她彻底被击败了。
而刘娟深知这一点,所以答应收手为假,利用这事击垮文罂为真,这不是真正的收手,这个手收的让陆松怒火中烧。
惊不惊喜?
刘娟居然聪明又深谙他人心理,是个善于心理控制的厉害女人。
二、 文罂——狩猎者很多人讨厌这部电影,说它美化第三者,初看这样说没错。
文罂硬着头皮见刘娟,她眼神无辜中带着无奈“我想你跟我差不多大,对感情的理解应该差不多“,”我没想过拆散你们,但我陷进去了“,”就是第三个人的错“,人们见惯了嚣张跋扈的第三者,没见过这样“勇于承担”的角色,一时下不去嘴去骂,像憋了一只苍蝇在嘴里又要说话,吐又不能吐,吞也不可能吞。
可是文罂真的有她说的那么无辜吗?
首先需要明晰一点,整个电影都是以文罂向安顿的叙述为线索串起来的,注意这都是文罂视角,那么她做了什么呢?
美化自己。
首先初见陆松是在一个拍卖会上,但此时他们没有交集,真正的交集在两人挑碟那里。
文罂却能清晰的记得真正的第一次相遇,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男人的好皮囊给她留下了印象。
记住这一点,然后看她接下来的行为。
她们在巴黎的碟摊再次偶遇,她和陆松看中了同一张碟,四目交汇之下两人吵了起来,她丢下了钱却丢下了碟,然后转身就走。
我噗的笑了起来,这是偶然吗?
这是撒网。
然而陆松落网了。
要知道既然不要碟那么拿回钱就好了,为什么要把钱也落下?
她这是给了这个男人接近她机会。
由于男女教育不同所以社会期望也不一样,人们渴望男性做一个狩猎者,女性被动等待挑选,但天性上女性也渴望去狩猎,这是本能,高明的她们发明了各种看似被动却十分主动的狩猎方式,她们精心构造了网,就等勾住你,这才是文罂的真相。
再转过头看看文罂在激情缠绵后跟陆松说的话“你不要离婚,我会内疚”这时候你还相信她吗?
这个小骗子在刚刚和陆松好上的时候就俏皮的问他“什么时候结婚啊?
”可是,没有离婚哪里来的结婚?
她又说了“我和郑可离婚了”,如果她真的不渴望陆松离婚,她告诉他的动机是什么呢?
文罂在自述中美化了自己,其实她和陆松每一步都是她主动,感情有她撒网,结婚的誓言有她逼迫、就连怀疑和诘问都是她起的头。
她出轨了,却接受了严苛的道德教育,背德的快感和痛楚在她身上纠缠,她是婉约的也是主动的更是扭曲的。
三、 陆松——现实者陆松遇到文罂是婚后遇到真爱吗?
很多人借此题发挥,我不是很认同。
很多男人被称为渣男,并不是因为他们主观寻求真爱,恰恰相反,渣男总是一类主观能动性特别差的人,他们总是被动的作出反应,仿佛没有主心骨,文罂一勾陆松就愿者上钩,刘娟一示好陆松就上楼,他的身上存在一种爱欲的纯粹,那就是纯粹的跟随自己的心,永远追随自己,只要有一刻电光火石了,他就会和你摩擦,他是最简单的一个人。
但他也是个最现实的男人,并不是送镯子戒指、爱听音乐、会拉琴、允许你在墙上画画就是理想主义者,他的身上存在着很多现实主义的劣根性。
还记得陆松买了戒指之后搂抱着文罂他说了什么吗?
他“坦诚”的承认这个戒指花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目的是为了“迎合”文罂,然后话回答文罂提问“什么时候结婚”的问题时,他话锋一转说“等你学会烧茄子的那一刻”。
他的话中反复强调的信息是什么呢?
我在为你付出,我在等着你回报。
跟文罂吵架的时候,文罂责怪他有事瞒着自己,陆松的第一反应是反击她——你也有事瞒着我,这个文艺男人迷人优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斤斤计较的市侩心。
就像他选择成为小提琴演奏家一样,因为不会别的本领;又比如他自认怀才不遇,演奏却总是跑神。
他爱的恐怕只是首席那个光芒的位置,仅此而已。
陆松总是撒谎,也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特点,因为他斤斤计较所以信奉的是互惠互利这一准则,文罂借他这个特点向他撒谎,她假装善良不愿做破坏者,假装是被他所勾引,并且告诉他自己付出了很多,目的是为了逼婚。
陆松诚惶诚恐的陷入无法回报的焦虑,他变得也不能向她真诚的承认自己的懦弱、自己的私心、自己与前妻的藕断丝连,他们的爱变成了他们之间的战场,有多少是演出来的有多少是真的,恐怕他们自己也不明白。
这部电影最深入的讨论在于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或者说,爱到底是什么?
人们对美丽的女人或者男人产生好感,这是爱吗?
人们互相猜忌互相揭短这是爱吗?
引用圣经的一话13: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
13:5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
13:6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13:7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这是也是我个人对爱的理解,陆松文罂主陷入的更像是一种crush,字典意“压碎、碾碎、压垮”又作名词“短暂的、热烈的爱恋”。
他们以为自己的爱情独一无二,却逃不过世俗电影中有关围城与坟墓的形容,他们没有经历生死离别、天各一方,他们是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消磨的。
文罂疑惑过,他们的爱像是温度下降了,但是余温尚在,她为他找过借口,却发现他有意无意的转过身去,态度有了微妙的冷淡漠然,像是中间有了结界;陆松也发现与她的肢体接触变得短暂而敷衍,肌肤相亲还是熟悉温暖的,但他望向她却看到了她眼里的猜忌与不耐,最终两人坐在一起像两只斗鸡一样互相啄咬,陆松说承认吧,就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如此赤裸又诚实。
陆松和文罂的crush我目睹了从发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不过我并不想拥有真爱,这样的感情像是完全作为另外一个人的模具,失去了自我和边界,又有几个人会愿意这样爱人呢?
所以现代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大家宁愿换对象都不愿意去迎合对方。
那么就算没有真爱我们就不去尝试或者期待了吗?
导演告诉我们了他的答案:去他妈的伟大的爱情,去他妈的永恒与专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犯错,就不是我们了,人不就是在犯错与纠错中成长吗?
就算是爱情死亡就算是结局不好,也不要来世上罔活一遭。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陆松依然不是首席,刘娟邀请他为自己的婚礼弹奏小提琴,他依然一双深情款款的眼神等你沦陷,无论是刘娟、郑可、还是陆松、文罂都有了新的生活,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结局,因为爱情短暂,生活太长,而我们太过孤寂。
除了相信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我们,别无选择。
最后加一句对导演说的话吧:我能感受到您拍的这部电影的乐趣在于要看每个人有什么行为,行为和言语之间有什么冲突,这些冲突暗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特点。
但是这个豆瓣评分告诉我们导演还是要懂得讨巧,最好把一切表达得东西都放在纸上用荧光笔标好重点,因为我们的观众已经没耐心去自己找寻了。
为啥动不动就是文艺特写 拍电影 先把剧本搞好 动不动就是文艺特写 什么毛病
为了陈晓看的,男女主都好看。作为一部文艺片来看的 看到最后还挺伤感。
俩人出轨偷情,唠唠叨叨扯了一个半小时,本是ppt展示却硬拗文艺,烫了泡面头也不是艺术家啊。
挺好的,4分太惡意,上來補分的
陈晓演的挺好 没觉得油腻 只觉得很欲 三观真的一般 看完之后想法就是不谈恋爱b事没有
三里屯SOHO偷情故事,理想大概是《昼颜》,现实只有狗男女MV,杜鹃还真是演不了正妻只能演小三啊!陈晓的渣男造型确实是好帅好帅的,马苏骑在他身上一边念诗一边扭动最后把他搞到痿掉的一段,堪称是2019年最爆笑床戏了………
杜鹃美,陈晓撩,嗯,我是来看颜的。
妈呀啊 二倍速还得拖进度。。。这太无病呻吟了吧
为共鸣打5星
霍建起还在拍这种片子啊?他到是弄的到钱。
画面比较文艺就当一个文艺片吧,剧情就比较莫名其妙,女主有点作了,只讲感情的拉拉扯扯。说是杜鹃的时装秀那位我认证了。
来豆瓣看了影评才看懂的
这还是那个拍出那人那山那狗和暖的霍建起吗?
生活不是简单对错,妻不如偷。
画面太美,简直是摄影教学范本。有王家卫的风格,但比王更矫情,更空洞。总之一句话:爱情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谢谢陈晓
吓人吗,全片演的最好的是马苏。其他人都演技尴尬,甚至没入表演的门。杜鹃虽美但全程扑克脸的毁灭式表演撑不起这个人物。当然演员还是不背这个烂片的锅。这个毁三观双双出轨的故事拍来干嘛,这种题材当轻喜剧来拍,没深度没内涵除了让人惊掉下巴。最后,导演堕落至此令人难过。
外遇男女成为男女主角,可。因为一味地政治正确,的确无法反映现实的复杂。对小三和出轨男没有片面的喊打喊杀,而是剖析他们作为正常人的复杂内心,我觉得作为艺术作品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代入现实世界被伤害人物的立场,的确看得有点膈应。被伤害的妻子只能写小作文诉苦吗?联想现实中的王力宏妻子,真是凄凉而无奈。所谓分手要体面,某种程度来说,是给不爱的人开脱;而弱势的一方,虽然难过,但一定不能沉沦,怨念只会伤害自己和爱你的人——记住,无论时间长短,一定要自己将自己从泥淖中拔出来。
女主的台词太尬了,谁给她写的。陈晓演的还行。因为插曲给3星吧。
我觉得这是一个勇敢追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