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知道上网做什么,于是很多夜晚的时间在看片中度过,最近一直跟着看的是美剧犯罪现场,讲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勘察现场,找到真正的凶手,一路看下来,几乎被理科生洗了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完全是可以被有条理有逻辑的解释,只要有科学就一切清清楚楚,万事OK了,但是我知道,那不是世界的全部。
即便是貌似清清楚楚的有条理的世界,也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人类的太多情感不能装进试管里一测了之,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看完《犯罪现场》后又去看《最好的时光》,《犯罪现场》讲清楚了它想要讲的故事,侯孝贤讲模糊了他想要讲的故事,不过在我看来,有时候模糊的表达是最好的表达,因为最好的时光,有时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也不过是一片辨别不清的影记,一些之言片语,或是记忆深处悠悠的飘荡着的一阵香气,如此而已。
舒琪和张震真是一对璧人,站在一起就是那么的养眼和妥贴,以至于很多人一定要把这部电影当成是这两个人的前世今生来理解,要把这三段故事连在一起看,要找出个所以然,要说出个因果。
其实,若要说最好,何必论因果关联呢?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总是以片断的形式零零点点的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若是真是硬要论起因果来,瞻前顾后的看去,就会发现很多的不美好了。
就好像自己曾经和友人说起幸福这件事,说到痛苦这个东西,它总是以面的形式出现,又长又厚又宽广,甚至可以像气体一样将我们包围,让人窒息到无法突围。
然而幸福的感觉,却总是那样吝啬的以点的形式出现,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没有什么巨大的幸福可言,它总是星星点点的布满我们的一生,若是这样的点多了,这人生也算是完满了。
爱情梦里,那一个幸福的点是秀美偶然回头时,看到以为永远不会再见的少年站在门口望着自己的那一刹那,他们在雨中十指紧扣的站在一起,不需要问彼此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刹那。
自由梦里,那一个幸福的点是艺旦姐听到诗人愿意为自己的姐妹出一部分钱赎身的那一刹那,知道他其实也可以变通,也许这就是自己自由和爱情的希望的那一刹那。
青春梦里,那个幸福的点就是陈靖坐在阿震的摩托车后座的那一刹那,家里有她十几年的女友熟睡在床上,而她正和一个男人在去做爱的路上,一切都还陌生而又美好,虚无还没有袭来,她拥有着她想拥有的任何人的一刹那。
这样看来,一部名为《最好的时光》的电影由三个毫不相干的故事来组成,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了,如果你一定要问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那么就是他们都曾经是某个人的生命中最好的,如此而已。
即便是第三段故事中的那个女生,我在看过电影后,惊讶的发现舒琪所扮演的原型就是我很久以前在网络上看过的那个酷酷的双性恋女生欧阳靖的时候,我才开始猜测侯孝贤到底想要说什么,即便是一个德裔混血的女子,即便是如此颓废而又美丽到不可救药的女子,无论她的生活离我们的有多么遥远,她依然有她最好的那段时光。
最好的时光永远只能是片断,没有前因和后果,没有前世和今生,若生生的是要问什么因果后来,那么一切就将不复存在了,秀美和少年可能结了婚,可能分了手,结婚后,他们会为生计奔波,养一些孩子,有一些口角,艺旦姐可能老大嫁做商人妇,做妾做小,夫君对她如何,只能是听天由命。
阿靖和阿震可能终究会在一起,每天都可以做爱,然后空虚,然后老去。
因此,你看,所有的故事只能讲到这里,也就只讲到这里吧。
从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让它嘎然而止,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曾几何时,我会很喜欢问,然后呢。
并且深以为自己的问题很聪明,很练达。
但这也不过是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方式而已,我们总是兜兜转转的回到原来的地点,才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现在如果让我再来讲这个故事,我会说,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然后,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为他们人生中这段最好的时光而欣慰,虽然他们未必能够记得住。
和尚问智门光祚禅师,莲花未出水之前是什么,禅师说,是莲花,和尚又问,出水之后呢?
禅师说,是荷叶。
很多年前我就看过这个故事,但是我不知道它的答案,很多年后,一个电影让我恍然大悟,也许这个答案,也和这个叫侯孝贤的男人没什么关系。
其实,知道了这个答案,到底有什么用呢?
无他,只是知道莲花总要开放,最好的时光总要过去,对这人生中的点点的小幸福,多了些珍惜,少了些怨恨而已。
有人花掉一輩子扭盡六壬寫千百個故事,正如卡爾維諾;有人則耗盡一生腦汁去拍一種情懷,就像王家衛和侯孝賢,齊齊浸泡在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二十年代)的發霉氣味中。
《最好的時光》裡有三段故事:1966年「戀愛夢」中情竇初開的兵哥千山萬水找尋互通情信的桌球妹;1911年「自由夢」中青樓名旦遇上雄心壯志的讀書人,前者渴望自由埋街吃井水,後者一手抱著情婦一心卻想著國家大事;2005年「青春夢」中,心漏又癲癇的女歌手沉浸在雙性情慾中不能自拔,最後女朋友留書自殺。
最好的時光在哪?
在1911年那個動盪沸騰的革命時代嗎?
再怎麼相知,談到贖身嫁娶的關節上,男人還是退避三舍,以他的豪情壯志去搪塞一個妓女的付託終身,因為說到底他只愛她的肉身。
又原來,個人自由在國家自由的大前題下,不過是九牛一毛。
最好的時光,在2005年這個激情坦蕩的世紀嗎?
似乎兩晚肉體激情過後,換來的是對著遺書紅了眼、抽一根煙的虛空。
仔細一想,不難發現候導演最好的時光就在年少輕狂的六十年代。
無論多思念,信上寫的只是客客氣氣的「多謝」、「多希望再見你」,也無論幾經辛苦攀山涉水尋找伊人,最後也只不過拖著手仔等車,還要冒著被上司怪責遲到的險。
要幾單純有幾單純,要幾老土有幾老土,但與免談兒女私情的無私年代、抑或人肉橫流的廿一世紀相比,這種單純老土的小兒小女愛情,還是最令人溫心的。
聽說三個故事也出自真人真事,而「戀愛夢」正是侯導演和同年友儕們的經歷,也難怪這一段拍得「最侯孝賢」,通篇對白不多,都是他慣用的長鏡頭說故事。
相反,「自由夢」和「青春夢」則味道不同,前者對白不但多,更用上默片的字幕穿插,後者分鏡也明顯較多。
侯導演的長鏡頭最令人不耐煩,但也最耐人尋味。
記得第一次看《海上花》時曾經如何皺眉怒吼過悶悶悶,第二次氣靜心閒時再看一遍,卻看出了有眉有目,還嘗出了味道。
正如「戀愛夢」的開首。
由穿露臍裝的女郎游到桌上的白球,有人瞄著球輕力一打,球碰到桌邊又滾過來,然後我們看見了打撞球的平頭裝男人。
戲做了大約十幾分鐘仍未見一句完整對白,可是從女郎眼含笑意扭扭捏捏的舉動,以及一首「smoke gets in your eyes」,故事不經意地露了輪廓。
不需要太多的對白交代,隨著長鏡頭中的影像流轉,加上背景音樂的氛圍,故事、人物關係自然組織起來,這就是電影語言,也是侯孝賢厲害之處。
日前舒淇上《康熙》,被小S赞“美”,但“男人比较没办法理解舒淇的味道在哪里。
”《最好的时光》也是舒淇和张震最好的时光。
那时的张震已经开始“M头”,讨巧在剃光了头发。
尚未发福,吸烟的时候双颊微微凹陷。
还停留在最后一点少年气上。
舒淇则走过了最初的青涩,正当繁盛。
第一个故事里她当然不像撞球小妹,不过好在能上电影的撞球小妹也并非一般的小妹,是连坐船都要立在船舷的,远非模糊背景里庸碌聊天凡妇俗女可比。
这才能当女主角。
就好像张震的男主角,大学没考上去当兵,但是写出来的信非常文艺:“未来的日子茫茫不可知……”舒淇的美是一种女主角的美。
她们一定不是狐媚小家子气的小妾,但也不会是正宫——太没有戏了,放在《金枝欲孽》里应该是如妃:大气、舒适、硬朗、骄傲……经典。
原谅我的词穷。
同性缘应该比异性缘要好。
她们往往容易爱上同戏的男人,因为在那里她们才会依着剧本演出痴怨娇嗔,又相信了对手演出的缱绻缠绵。
《最好的时光》中舒淇和张震有段吻戏,要由厅到房吻足十多分钟,停机后他俩依然吻得投入,连导演叫停都不知,舒淇说:“我和张震开始担心是不是吻得太久了,于是停下来,发现导演和摄影师已经在抽烟了。
”其实那时他们还不熟,“开镜就要拍场亲昵戏,当时大家都还不是很熟,又未热身。
”林青霞19岁演处女座《窗外》,第一次演吻戏,“我跟我妈把剧本里的吻戏都打叉叉,但还是要拍。
”对手秦汉非常体贴,教她,“秦汉跟我说,你就把牙齿合上,嘴唇张开,其他就交给我了。
于是我就咬紧牙关,然后我们就磨得牙齿咯吱咯吱响。
” 张曼玉当年和梁朝伟第一次在《新扎师兄》中接吻,梁朝伟感觉到她全身发抖……演技这回事,除了梅丽尔·斯特里普们恪守的“方法派”,剩下大抵是凭感觉,靠领悟。
不管《最好的时光》中1966年的“恋爱梦”,还是1911年的“自由梦”,抑或2005年的“青春梦”,舒淇演的其实都是一个等爱的女人,一颦一笑都是她熟知的,生活中的自己。
但是男人和女人不同,女人入戏慢,出戏也慢。
男人,生活里的温柔关怀有时候都能演出来。
秦汉教林青霞的伎俩后来也和刘雪华玩过,“我和刘雪华都属于抽烟抽得很凶的那种,所以味道不太好闻。
我们拍吻戏时,经常两个人紧闭嘴巴在那里做戏,她还会装作好像很沉迷的样子,很顽皮。
”他玩得好开心,根本没想那么多……“琼男郎”不止一次说自己不懂谈恋爱:“女性跟我交朋友很辛苦,我不会把女人放在手心上捧着,和电影中的浪漫样子不一样。
只要吵架,我不会主动道歉。
”“最好都不要跟我谈恋爱,因为我真的不擅长。
有些武打演员,虽然表面很粗,但是内心却很细。
”看,人人都被外貌误。
她们那么英气,于是他们理直气壮以为她们内心也一定强大。
再加上她们的自觉……好比后来再提到当初接吻时的颤抖,张曼玉当着梁朝伟面对记者讲她发抖是基于害怕,才不是有感觉,因为梁朝伟当时已经很有名气,自认演技不怎么样的自己根本不敢和他讲话。
让人毫无遐想空间。
林青霞后来提及曾跟自己有过四年婚约的秦祥林,“查理是很体贴很棒的人,我真的很喜欢他,但我从没把他当成爱人。
”斩钉截铁。
舒淇被问到能否像巩俐在《手》中为张震手淫,她笑说:“办不到!
我还是继续做我的舒淇!
”不留余地。
哪怕当众让男人下不来台。
知道刘嘉玲是怎么回答问题的么?
2000年记者拿着拍到的梁朝伟与某混血女模特在酒吧买醉寻欢的照片去访她。
问她:“你累吗?
”她答:“我不觉得累。
我觉得记者朋友可能更累,因为他们每天要挖空心思帮我们编故事。
两个人在一起当然会有摩擦,但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彼此谅解,彼此珍惜。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梁朝伟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很温柔,很专业,也很可爱。
最重要的是他肯给我空间,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觉得他是很宠我的。
目前来说,我对我们这样的相处很满意。
”层峦叠嶂,句句维护。
但在女主角们……作为女人,她们当然有自己的渴望,可是即便小鸟依人也不肯失去自我。
她们小事感性,大事明晰。
张曼玉和法国老公离婚,其实就是因为和梁朝伟拍《花样年华》。
“我离开时心想,我会离开3个月,接着再继续我们的婚姻生活。
”结果王家卫拍了一整年,她也乐在其中,“等回到巴黎时,一切都改变了。
”可是男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抛家别舍相扑。
男人希望她们小事就糊涂,然后没有大事。
无线做的一期林青霞特辑里,林青霞美滋滋地靠着秦汉说:“我攒了些钱,他也有些积蓄,以后结了婚也够花了。
”秦汉有点不好意思地推推她:“你怎么什么都说啊!
”他是真的不想她当着外人面说这些,他会觉得压力很大。
男人怎么懂得欣赏这样的女人呢?
就算懂得欣赏,也止于欣赏,并不能明白她风光背后的孤寂和可怜。
她们当然是可怜的。
张小娴说:“她用可怜来支配男人,使他为她赴汤蹈火。
(我们)这些看似坚强又不屑以可怜作武器的女人才是最可怜的呢。
”可怜的她们希望得到一个在生活中呵护她们,精神上又能理解她们的男人。
当年林青霞在香港发展事业如日中天,一年开拍若干武侠剧,打到内伤。
感冒打电话给秦汉。
而那时的秦汉演艺事业已经渐走下坡路,于是态度就淡淡。
可是她又不直说要他来片场。
就只会去找张国荣顷谒,在他面前哭到眼泪大颗大颗掉。
张国荣拍拍她的背:“我会好好对待你的。
”越发唏嘘。
也有好运找到心仪直男的。
当年李宗盛为林忆莲写:“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就算是有人听我的歌会流泪/我还是真的期待有人追/何必在乎我是谁……”她嫁给他,因为觉得他是懂她的。
后来才知道他是懂所有的女人。
于是,转眼,又失去了。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里老放着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侯孝贤重新看了一遍《最好的时光》。
也许这不是普遍意义上侯孝贤最深刻最优秀的作品,却始终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段的单纯明朗和第三段的晦暗迷离对比强烈。
最喜欢的倒是逆序的第二段:华锦衣角拂起缱绻哀怨的情愫,咿呀南管难诉欲说还休的惆怅。
最适合表现青楼的配乐分别来自苏州和泉州:昆曲的绮丽和南管的清冷如两张面孔般互为表里。
他看她横抱南琵端坐,听她吟唱高低错落——那张力向着命运,如从冢中闪灭不定的琉璃火光。
唯柔弱者方能感知柔弱,他顿起知音之感,每每向她诉说家国破碎、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未酬。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在她低眉顺眼的句句听来,却又落成自己的心事。
二人各有各的痛楚,一则亡岛遗奴,无根无基;一则零落飘絮,无依无靠。
同是无“家”可归的孤鸿,在生命的缝隙中萍水相逢,却无法彼此救赎,只能在隔岸的对望中相怜相惜。
这是侯孝贤电影中的江湖和庙堂两个层面上、从来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们无法辨识这其中,梨子与坦克孰重孰轻。
他数次攥文反对古朽的蓄妾制——从而无法出尔反尔,让她终身有靠。
同样为了人格的完满,他出一百两帮小妹赎身——间接效应却是使她的归宿更是遥遥无期。
她的试探落空,如潮打空城,寂寞又回。
拨尽寒灰、卷帘凝望中,任几滴梨花泪慢慢干涸。
仍是不动声色地帮他梳头、着衣、打水、送茶,举止间柔情无限,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青楼的华丽总是安稳妥当,花总也不萎,鸟总也不死,红红绿绿的春光永远不会老去。
新来的女孩年仅十岁,满脸懵懂,无知世事,如她当年般开始学习南管。
这轮回、这宿命,让戏里戏外的人,徒自唏嘘惆怅不已。
总是在想: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狄更斯所言——那是最好的时光,那是最坏的时光;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也许无法感知。
也许在浑浑噩噩中看到雾中飞花的一点朦胧魅影、也许在茫然无知中任岁月之舟无声滑过水中碎月,却是支持泅渡日后漫漫苍白岁月的惟一之桨。
旧日车如流水马如龙,落成回忆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
偶尔自己心中隐晦着自知,却也只能在清醒中看着这时光从指尖流去无痕。
过着的时候便不能悉心全意,过完更不能算数。
然而,不甘心又能怎样呢。
这“最好的时光”,终究还是会如沙漏中的流沙般,不知不觉地流逝殆尽。
当有爱情驻扎的最好时光因为时光的流逝、生死的屏障而被迫终了,我们有轮回和缘分的信念来战胜它,从而获得生生世世的永恒。
比如白娘子传奇,道来的正是这世世代代的难了缘。
文明古国是多么优雅而无奈,明知道这孤岛般的安慰外,是冰山永夜的无边无垠。
听这一曲南管悠悠,怎道来这牡丹亭上三生路……
最好的时光,常被我们误解为,是记忆里那短暂的一瞬。
——题记学计算机语言时,常常会想,人的大脑里大概存在一个类似于书签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随时点击,回到记忆里的某一页。
于是,那个听到《最好的时光》那首歌的傍晚,就常常回流至我的双目之前,播放,停止,再播放。
没想到他是会唱那首歌的。
甚至我自己也从未听过。
我只是随便在纸上写下——《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的电影,记得海报上是舒琪曼妙的大腿和张震忧郁的眼神,让人觉得难以解读。
他的脸掩盖在黑色的棒球帽之下。
修长的手指拨动琴弦,音乐就从那里流淌出来。
我觉得他定没看过那电影。
他应该是阳光的,生长在明亮的人群之中,与小众这样的词汇没有关系。
许多女孩欣赏他,他们讨论着最pop的音乐。
即使在这时。
人声鼎沸的酒廊里,他也总喜欢演绎些摇滚风格的曲目,眼神追随着热辣的女子。
所以我对他竟一度是鄙视的,这样的男子,这个世上,比比皆是。
歌单递上去的时候我并未在意。
那本是胡乱写画的。
手边的甜酒已经只剩下半杯,一晚的放纵是时候结束,我已该离开,回到自己有些传统的世界里。
离开与留下似就在一念之间。
我想我已很久没被打动过。
就在那个晚上。
我听见——音乐安静下来。
他轻拨琴弦。
不插电的音符。
最好的时光。
他在唱那首歌时抬起了头。
我看见他明亮的眼睛。
浓黑的眉毛。
略显挺拔的鼻子。
以及唱出那支歌时的薄薄的生动的嘴唇。
他是对着我唱的。
一种东西从他辗转的眼神中流露出来。
我想——那该叫温柔吧。
那是首粤语歌。
他的含义,我并不理解。
所以感谢音乐,造物者发明的这种东西,可以让人随意猜想。
我想那该是首柔情的歌吧。
讲述的是一个柔情的故事。
他在唱着它时,想起他所有柔情的时刻。
他柔情地对着我唱,继而我也柔情起来。
于是那晚的小酒廊,变成了一个有音乐背景的天堂。
我忘记了自己。
只有那首歌。
只有棒球帽下那能流转出语言的眼神。
我沉陷进去。
彻彻底底。
不管是多长的故事,总是会被风化成记忆中短暂的一瞬。
而我们常把它误解成是,最好的时光。
曾有多久,我都生活在那首歌的辐射之下——因为它来得太快、太好,太让我招架不住。
直到我又一次听到那首歌。
听到他唱。
原来那最好的时光,并不是我独有。
我原本以为,在那场动与静的瞬间转变中,了解了真的他。
谁知,那只是被音乐粉饰过的假象。
当岁月流过,那暗夜里航行的船终于抵达彼岸。
本不是同路的两人,只能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而那曾经拥有的时光,也自然不会是最好的了。
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不清楚,也许只有当事过人非,回首再看时才会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
有人说侯孝贤的电影需要看两遍的,不然你不会明白什么是好的,好东西有时候的确是需要时间来品味。
终于分三次看完了《最好的时光》中的三段故事,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更甚于《咖啡时光》,或许是由于侯孝贤对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更驾轻就熟,又或者是因为又看到了侯孝贤的一些新尝试。
侯孝贤的电影风格总是“闷”的,尽管他不断的在追求变化,但所谓百变不离其宗,侯式风格是他自身的烙印,就如同影子脱不开身体而存在。
最初对侯孝贤作品的“闷”多少有些缺少耐心,看得多了,也就越来越不觉得烦,反而喜欢上他一个个的长镜头。
三段不同的风格的映像故事中,我最喜欢第一个,却以为第二个最好,而觉得第三个未免不如人意。
总听侯孝贤说想尝试改变一下,去为暮色沉沉的台湾电影做些什么,但让一个拍了多年艺术电影的大师去刻意迎合市场又岂是容易的,但在新片《最好的时光》中仍看得到侯孝贤不懈的尝试,三段式的故事何尝不在削弱“闷”的程度,只是效果和希望相去甚远。
在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恋爱梦]是将侯氏风格中诗意展现最好的一个,以一首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徐徐展开故事,音乐与影片的第一个长镜头相得益彰。
镜头从舒淇身上拉到滚动的球上,再转到一边的拿杆准备打的张震,镜头在舒琪桌球台张震三者来回调度,全无呆滞感,个人极喜欢影片开篇这个炉火纯青的长镜头。
时间被定格在1966年的高雄,一个少年郎要去从军,却是怀着懵懂情感留下一封含蓄诗意的情信,淡淡的,却又不直白。
当他休假归来时那位姑娘却已不在,于是打听寻找,按着信址寻找线索,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她,见了面却又是彼此间无语的笑,青涩的爱情弥漫与无言之中,当少年出门想归去时却又遭遇大雨,此时响起那首《Rain And Tears》,真是情景音合一。
(影片中有一个错处不知何因,张震给舒淇的信中曾提到“此时营中正播着甲壳虫的《Rain And Tears》。
”,而事实上这首经典名典是希腊一支乐团Aphrodite‘s Child的作品。
)这或许是侯孝贤最初青涩记忆中的一段,大多数影迷都认为它可以归为侯孝贤早期作品《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同一类型的青春记忆影片,但其实与以往这些作品相比,《恋爱梦》似乎更加成熟,在叙事乃至技术上都有些改变,颇有些岩井俊二爱情小品式的韵味,淡淡弥漫的清新味道,然而却又没有岩井俊二作品为荡气回肠的爱情刻意设计的曲折情节,仍旧是生活气息浓重的乡土怀旧。
第二故事是[自由梦],单听这个名字便觉出侯贤存的野心,而事实上影片也的确要比另两个故事蕴藏更多层的深意,扯上了政治历史,颇多隐喻。
如同他的代表作《海上花》一样,[自由梦]同样显现出一番精雕细琢,在小格局中横向飘移的镜头表现出压抑的内在,侯孝贤创新地借鉴默片方式来插入对白,却并不是全然将[自由梦]打造成默片,音乐与画面并不受影响。
音乐用闽南的土曲效果极好,画面秉程《海上花》的昏黄色调,用光极为考究,如同乏黄的相片,读得出时间的痕迹。
故事的时间置于1911年,书生是个进步人士,追随着梁启超寻求自由强国之法。
他在报纸上反对蓄妾提倡女权,他家中有妻小却在青楼又有红颜知己,他出钱助阿妹赎身为妾,却又不能帮助自己心爱的红颜。
他给她的书信满纸皆是家国情怀,少有儿女情长,伊人只能黯然神伤。
在这个故事之中,政治的意味是最为浓重的,梁启超的名字频繁在影片中出现,作为追随者的书生心怀救国之志,却有着当时知识分子固有的历史局限性。
梁启超在影片中提到三十年内台湾不可能光复,仿佛也点明了一种格局和国人的一种无奈。
而书生与青楼女子之间的关系仿佛如同大陆与台湾,心中爱之却又力不从心,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而又缺少挣脱的勇气。
这类接受新派思潮的知识分子,有心去追寻自由的理想,却又无力抗拒传统的力量,最终自由只是一场梦。
侯孝贤寻求突破,渴望能把握时代的节奏,但却只能遗憾的说这不是大师的节奏,《千禧曼波》早已说明了一切,可大师仍旧不愿意放弃,于是就有了《青春梦》。
在影片中舒淇演一个生活中2005年的新新人类,天生有疾却不惜在纸醉金迷的混乱都市中挥霍生命,她既有一个同性恋的女友,也和饰演玩LOMO的青年张震玩一夜情。
在大师的故事里只有迷乱的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歌舞和摄影,做爱和颓废,他抓不住这个新时代的要害,因为他看不懂,只能够用他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但却只是片面而已,这条代沟却是如此难以越过。
LOMO、一夜情、短信、网络,这些当代的新产物都被侯孝贤拿来放到影片中了,可惜这些标志性的事物都只是表象,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新新一代的真实思维,而在候孝贤的眼中这是一群挥霍青春的孩子,那种无所顾忌地挥撒,哪怕是生命和情感。
《青春梦》只是侯孝贤的视角,单一而无力,比之《千禧曼波》仍有所不及。
面对现代题材侯孝贤力有不逮,他仍然更擅长回忆,曾经的过去史。
而在当年那部《千禧曼波》中最令人心动仍旧是舒淇在日本夕张的一段,现代与过去时光的交汇,更多仍是沉浸在过往的记忆之中。
三个不相干的梦,三段不同时代的故事,侯孝贤的电影缅怀的仍旧只是过去,三个故事中通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前两个故事的年代用的是书信,后一个故事用得是手机短信,而犹以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有着强烈的对比,书信文字虽然滞后,却透着纯情的情感,而手机短信虽然快捷方便却反而充满虚假与谎言。
第一个故事中张震借着书信的地址去费力找寻自己所爱的人,而第三个故事中舒淇中却用关机来掐断与女友的联系,在侯孝贤的眼中飞速发展的年代带走了简单真实的东西。
只是两个人的戏,张震与舒淇,有人会说这是前世今生,但三个故事并无关联,只不过两位出色的年轻人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诠释了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
舒淇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又有哪位有三级片背景的明星能达到如此高度,也许李丽珍算是一位,而终究无力为继。
舒淇在片中的表演不着痕迹,在侯孝贤的调教与自己的努力之下脱胎换骨,谁又能说她将来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张曼玉。
说到张曼玉便会想到梁朝伟,张震的表演似乎有些近似梁朝伟,犹以《自由梦》中的表演可与《海上花》中的表演相比,虽还未到梁朝伟的境界,不过好在他还年轻,起步又比梁朝伟高。
况且本人又极珍惜自己的表演事业,不计利益从来都是和名导演合作,从杨德昌到侯孝贤,再是李安、王家卫,一路走来的艺术生涯可谓幸运。
最后想说的是,金马奖只把最佳台湾影片与最佳女主角给了《最好的时光》,其实是算不得数的,本片的各方面的水准都要高过《功夫》、《三岔口》,只可惜台湾缺少的不是高水准的文艺片,而是撑起电影市道的商业片,于是现在的金马奖更多的是一种平衡,希望能鼓励大家一起去拍商业电影,但又不丢了文艺片,仅此而已。
文:眉间尺
候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放映时候,他已经重新剪辑过。
可以想象他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时是如何的仓促。
影片的三部分,爱情梦(A Time for Love),自由梦(A Time for Freedom,),青春梦(A Time for Youth)。
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是爱情梦。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台湾,这一时间和地点是候孝贤熟悉的,也是他最擅长表现的,比如《童年往事》。
故事本身很简单。
拍摄的极唯美,我个人甚至认为演员的服装上可能过于唯美了些,真实中怕是不可能的。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美,还有一丝幽默。
带着小小温情色彩的幽默,当看到“警察局”时候,不由得让你不会心一笑。
自然而又行云流水的。
侯孝贤的水准和一贯风格。
第二部分的自由梦,我看到的是无声版本,黑白默片时代的做法:演一段,然后再打出刚才的台词在荧幕上。
青楼的场景很似《海上花》,也如海上花一般闷。
候孝贤本身是一个很关注政治的导演,但这次讲的政治。
却最后似乎便成了:“一个口口声声说要解放中国的男人,却没有解放自己爱的女人” 舒淇演得青楼女子是不自由的,她有对自由的憧憬,但梦却破碎了。
听着对自由的宣传,最后得到的却是失望,不知这是否是候想要隐射的呢?
最后的青春梦,是让人有些震惊的。
这个震惊不是惊喜,而是惊讶于,候怎么会拍出这样的东西来?
Pointless是我最大的感受。
整个内容似乎只是一些年轻人生活画面的拼凑。
是的,只是画面,却没有实质。
影片罗列出:一夜情,同性恋,颓废,低迷等等年轻人身上的一些现象。
最后也在罗列中结束了。
让人感觉,严肃的候孝贤在这个年龄忽然玩起了迷幻。
三个部分之间没有联系。。
如果看过候孝贤以前的电影,那么这部来说,他并没有突破。
没有新意。
影片最值得一看,如果刻薄一点来说,唯一值得一看的便是第一部分。
也许因为这一部分的时代,是在候孝贤回忆之中的,所以他导演得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那种恰到好处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尽管故事简单,时间也短。
但却一下子让人沉浸到了电影之中。
让人感受到这段时光确实如如电影名子一般,是最好的时光。
我在看完第一部后,对后两部本是满怀期待的。
却越看越失望。
不过也难怪。
本来Three times是由三位导演拍摄的一个系列片。
(好像Three... Extremes(三更)的做法)但因为预算不足,最后由侯孝贤拍摄了所有。
我可以想象候原本计划的应该只是拍摄他的“爱情梦”,但最后却不得不节外生枝。
(原来发在天涯)无厘头的题目,不存在的协奏曲。
也许,这个帖子发在“华语电影”会更合适些。
但是,观看的当时,我有了以欣赏一首协奏曲的眼光来打量一部电影的念头,而且已经拿定主意把它发到这边,因此,哪怕自己都觉得唐突,还是愿意在这里在线写下此文。
侯孝贤渐渐老去,三段体的电影《最好的时光》,处处可以看到他在模仿和重复自己。
但是,不同时光场景中宝岛男女永恒的爱情主题,以及镜头的不动声色之下时代的风流云变,象一首小提琴(女,舒琪)、大提琴(男,张震)与他们所处时代(乐队)共同演绎的协奏曲,枯燥缓慢的进程伴以亲切的台语(闽南语)讲述,带给我的,仍是一份会心的感动,虽然有些厌倦。
第一段《恋爱梦》,勘乱时期阿兵哥与撞球馆小妹的青涩恋爱。
乐队反复运用几个固定音型,略加变奏:不同撞球馆相似的球桌、客人和头家娘,往复的渡轮,公路上一个个相同的路牌上不同的地名,在这里岁月平静地流过,田园牧歌式的纯净唯美得令人向往,但也简单乏味如二楼头家娘日日摆放着同样碗筷和相近菜式的餐桌。
这个乐章,乐队是巴洛克式的通奏低音,各个声部以不同的素材各自展开、作简单的变奏;两把主奏乐器的分量大致相等,小提琴(舒琪)由于不断变换服装和工作场所(各地的撞球馆)而显得活泼一些,如即兴与嬉游;大提琴(张震)则在一个短暂的引子(春子)之后转向了对秀美固执的追逐,类似前奏曲与赋格;两者以类似大协奏曲中较小的乐器组的方式纠缠前行,在乐队顽固的支撑下动人地展开,旋律平缓,但装饰音清新秀丽,最后的“牵手”如以一个传统民歌主题收束,乐队的伴奏已在此前的“晚班无车”之际消散。
第二段《自*由梦》用光、设色如微缩版的《海上花》,默片+文字对白的表现方式有些矫情。
家国情怀作为雄浑沉郁的第二主题被大提琴和乐队反复齐奏,其中有关马关回望一节叙述尤为震撼;第一主题是一首忧郁的二重唱,张震(大提琴)一次次地到来、洗漱、穿衣如宣叙调,舒琪(小提琴)一丝不苟为张震梳辫子是副歌、几次急板繁弦的凄怆南音是主歌;而乐队“阿妹赎身”动机既被小提琴引用,又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张力颇大的竞奏。
这一段是整部作品进行速度最快、力量最强的一个乐章,充满浪漫风格的对抗、冲突,是一个如老柴小协第一乐章般宏大而激情洋溢的乐章,小提琴温婉而有机锋,大提琴大开大阖、气势非凡,乐队的表现则丝毫不落下风。
在这一段,情节落入了侯孝贤最擅长的轨道,他运用本土的悲情,功夫绝不让民*进*党,而难得的是视野、胸襟过之。
最后一段《青春梦》,青春不再的侯孝贤试图以一个充满不和谐音的无调性乐章来伪装青春,但终告失败。
乐队散乱地进行:大提琴与小提琴若即若离的二重奏主题;大提琴与乐队二提(另一个女友)的暧昧协奏;小提琴与乐队一提(同性女友)的戏剧性冲突。
结构相似而互不相干的几个动机各自展开,节奏飘忽不定,打击乐(电单车)不时尖锐地呼啸而过,增强了这个乐章的不稳定感,而全曲也正是在它的渐弱中结束。
在此,侯孝贤没有勇气制造几处渐强(比如开头部分,干脆在黑暗过道的地板上做爱,视觉冲击力显然更强;同性恋女友向舒琪提出共浴,一场激情戏没有展开,浪费了题材)和最后的高潮:阳台的巨响和电脑屏幕上的字句,还不如直接坠楼来得畅快淋漓。
也许,侯是在控制整出戏的调子和平衡,可是这种“平衡”恰恰泄露了青春不再的疲软。
因此,“青春梦”只能是一个老人旁观青春的“哀叹之歌”。
整出戏一如侯孝贤既往的闷,在节奏上,三段体故弄玄虚地把1911年部分放在全戏的中段,我觉得还不如老老实实按照时间顺序(1911“自*由梦”-1966“恋爱梦”-2005“青春梦”)更符合逻辑。
而且,从协奏曲的角度,如此安排,也更符合三个乐章“快-慢-快”的速度。
“自*由梦”大时代下的奔突显然是快板;“恋爱梦”悠长恋歌是抒情的柔板;末乐章“青春梦”没有规定速度,但不和谐、自*由速度以及几个简短主题的仓促转换,内在的动力只能使之往前赶。
调整一下,整个结构也许更合理、更有说服力。
在这部电影中,感觉侯孝贤确实“廉颇老矣”,若有寓意的背后,多少是空洞无物。
也许除了场景的转换所昭示的岁月流逝,侯并不能明确地指认什么。
细节的雕琢考究(服装、器物等等)及体裁的刻意(三段体意图融“三部曲”于一剧),细心与雄心都是出于“时不我与”的焦急。
因此,做旧的黯淡色彩无法掩饰其中的焦躁。
但是,张震的淡定、木讷和舒琪的角色适应性都值得肯定。
以聆听一首协奏曲的心情观赏这部电影,有些有趣的感受,写下来,相信这里也有许多爱看电影的朋友,可以一起分享。
凌晨再次温习了侯导05年的这部作品,脑中一闪而过的是法国童话里的一句话:“你们要知道,一个没有人讲的故事,一个被遗忘的故事很快便会日渐萎蔫,直至衰竭死亡。
”不知道有多少故事曾经降临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又由于没有被讲述而死去,烂在泥土里,连化石都变不成。
突然我会发疯的想把这些故事挖出来,好好端详,再献上一个吻。
因为理应消亡的应该是肉体而不是故事。
侯孝贤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他的故事讲述的不是一些情节,而是一些情绪,他的电影像杜拉斯的书一样,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能保持在一种色彩里,暧昧的,粘稠的,忧郁的,纯真的。
秀美和平头男人在雨中的小摊吃一碗温热的馄饨,在伞下轻轻握紧双手。
你不得不赞叹,当时光易逝,记忆模糊,还有一个人在提醒你那碗馄饨和那双手的温度。
那么,此时你想到了谁?
想起了哪一段?
是否我可以透过你的眼睛看见你对过去的虔诚?
当电影的片段激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当一个故事呼唤起千万个同类,你会突然体会到挨在一起的拥挤的爱的温情。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在外地,很巧的和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一同看,当看完第一个故事时,她让我按暂停,然后用侯孝贤式的叙述给我讲了已经过去的她的美好的往事,她像讲述夏夜的星空一样把那一段讲的闪闪发亮,因为这个故事,那个夜晚有新的体验的触感,因为故事我们都开始有了温柔的心绪,于是重新找到了善良。
侯孝贤说所有的时光都是被浪费被辜负的,当你从中抽离才发现美好,这和普希金说的“那些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如出一辙。
于是我们有时会停下来,让过往的光亮照进现实,带着这样的温度继续上路。
是的,我们依赖过往,又爱又恨。
曾有一个好朋友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是侯孝贤讲述的第二段时光。
第二段里充斥了一个女人哀怨的歌唱,一些散落的中国乐器的声音,一些神情,一些沉默。
画面没有离开过那层楼,禁锢是酝酿自由梦最好的温床。
当那个女人最终了解了自己的卑微,自由梦想的卑微时,信上的那句话让她潸然泪下:“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我爱的便是这一句,讲述了所有的渴望和挣扎。
第三段故事在我看来通篇都在讲述孤独,讲述由城市和现代文明所衍生出来的毒汁,讲述他们怎么靠这种毒汁活下去,怎么日渐被消耗,怎样用空洞的顽强来对抗。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很美好,第二个故事认真去希冀去渴望去相信是一种美好,那么第三个故事的美好在哪里呢?
是的,侯孝贤,只把最美得献给已逝去的。
他一直在拍的也最擅长拍的是回忆。
也许当我们初次相识时,我们应该交换一段最好的时光作为见面礼,这才是最完满的礼物。
那么你会对我讲什么呢?
讲你有多久没怀着干净的心情去写一封长信,讲曾经你路过的草原,你躺下来看见漫天的繁星,末了你也许还会说,认识我很高兴,让我们一起把美好的未来变成可以讲述的美好的过去,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分离,你还会在什么地方对别人讲述我。。。
很好奇,在我们认识时你会和我交换哪一段时光,你在讲述时,我去帮你冲一杯温热的牛奶。
今天或许是有意义也或许是平凡的一天,至少,今天是公元2005的最后一天。
没有心情整理或是所谓的盘点,在这段该死的考试结束前,感觉一切都没有结束。
但当静静坐下来后,一些不自主的情绪开始涌溢。
仿佛还在眼前的种种,提示着过去一年身边的来来往往。
悄悄告示,这即将翻去的2005,管它是有意义或是平凡,总会带走一些记忆,一些人,一些属于我的时光。
不想此刻被记忆淹没,决定寻找一部影片来解脱。
翻翻手边最近的东西,只找到《最好的时光》。
2个小时过去,我已经几乎忘记之前的尝试回避的心情。
满眼映来的,都是回忆,是一场梦,一个曾经触手可及而此时只是宛若真实的梦。
我此时才意识到,我的2005,就这么飘走了。
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侯孝贤,从《童年往事》一直走到《千禧曼波》的侯孝贤。
这是一场无比温馨的怀旧之旅,而且不乏惊喜,我看到了那20年前永无法牵上的一对手,看到了对百年前感怀的精致的艳梦。
直至那熟悉的男男女女,呼啸奔驰在如我生存而迷失的城市。
我想象着这2个小时在和这20年的侯孝贤攀谈,追忆曾经的时光。
那在桌球间的收音机里慢慢飘出《Rain and Tear》的时光,那最美好的时光。
就像独步在最熟络的小巷,甚至可以阖起眼睛行走。
那每一寸的坑坑洼洼早已铭刻于心,可以随着淅沥的雨声在上面起舞。
而如今当想起已挥别了这小巷多久时,那份神伤更是无可避免。
时光,在逝去后才成为最美好。
那淡淡的昏黄的光线,透射在即将走过的路上,闪出温暖的光芒。
双手无法采撷的时光,会在记忆里慢慢溜走的时光,当你偶然将其拾起时,眼眶注定将湿润。
那些日子,我所爱的人和事,如今走在哪里?
我不想在这个时间感伤的,我刚刚和老朋友交谈过。
在最舒服的旧日场景中寻找着当时的一份心悸,烟云缭绕,雨意弥漫,那份追寻的执著和浪漫。
华灯锦帐,人自惆怅,一份别绪,情缘凋谢恍如隔世。
机车飞驰,电乐靡靡,单调的眼中映出的这迷乱的城市。
这三场梦,我早已分别作过,当在重温时,无奈多的便是一份感伤。
时光,纵然是雕刻在胶片上的时光,也逃离不朽,成为一份最美好的——过去。
Yesterday came suddenly——来的让人无从准备。
美妙的梦,梦醒时只余莫名的伤怀和心痛。
只有走过那段时光,才能将这场梦境描述的如此完美,具有直至核心的力量。
我的回忆,则不要这么多技巧,他只会悄悄的来,发现已将这境况搅得一塌糊涂时,再悄然离去。
刚刚填补好的心中的一隅,又被掏空。
我不愿意将回忆总烙上一丝痛苦的色彩,但我发现事实是——那些越美好的,逝去时会变得越伤感。
最美好的时光,是真的美的无可复加,还是当他已从掌心划去,你才体会到那原本微薄的一份意义。
看到我的2005,走过的一段小路,牵手的一个人,挥别的一个人,想念的一个人,还是其他什么。
即使是伤心失神,即使是牵肠挂肚,即使是离愁别绪,成为一个名字,一个词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不过已经不再畏惧,带着这份轻轻的苦,追忆。
最喜欢那默片的梦,无甚言语,一句诗句轻悬于幕上: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
多少情绪,尽在于此。
不拒绝回忆,即使象征着苦痛。
更专注于这生活,因这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日久的梦。
=始于发丝的物语
片中几位女子都养眼,舒淇的最佳之一,怪不得评此片摘下影后。看时状态不佳,没太看透这部电影~~
越看越想睡觉。
你妹的太肥皂了,离开10分钟回来再看,丝毫没有连接不上的感觉。
梦的彼岸是最纯净的时光。默片那段看得有点接受无能。
一向Hold不了侯孝贤的片子。边快进边看仍然觉得是折磨。无意义的镜头可以拍上半天,实在欣赏不了。BTW,第二段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用钢琴配乐,我实在是不想说脏话了……
催眠大片,连续催眠了五个下午。
时光就是用来虚度的,唯如此,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说,哪里有“最好的时光”?
为什么我要把学习的绝佳时间来看这么一部言之无物的文艺爱情片?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精致而又沉闷的电影。
三段式,侯孝贤电影的自我回顾。恋爱梦[童年往事]+自由梦[海上花]+青春梦[千禧曼波]。
我们在最好的时光邂逅《最好的时光》
实在是匪夷所思,很闷的文艺片
“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的,也只有在辜负浪费之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我理解对了侯导的这句话,但却理解不了电影的本质。
最好的果子,最先被采摘。最好的时光,最容易浪费。
喜欢第一段 最好的时光 其实都已经过去。
越看越快睡著。就第一個印象深刻。
因为喜欢 青春梦欧阳靖
三段故事最后一段现代版最没意思,张震完全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