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的贪欲是会被激发和放大的。
在没有限制和监管下尤其如此。
2.媒介与技术是人的延伸,归根结底是人的欲望的延伸。
3.金融工程,那些金融衍生证券基于华尔街的贪欲,以及民众的投机欲望,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但像一座建立在流沙上的大楼。
4.信用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信用崩溃,金融崩溃。
5.人会被欲望冲昏头脑。
人也会被意外和风险冲垮。
6.所有人质疑财政部最初时为何没有监管?
7.他的妻子说,亲爱的,不要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8.这一句话就挽回了他的形象。
博得了同情。
这就是人性。
作为电影,可看性稍微差了一点,开头一大段新闻堆砌几乎要劝退了我。
不过,即便是对金融一无所知的人,看到保尔森几秒钟之内被四五通电话狂轰滥炸,被焦虑纠缠到彻夜难眠但是又坚持拒绝滥用药物,还是会被紧迫感吸引着看下去。
一边佩服着,一边暗自期待我和我的祖国(的经济体系)一辈子不要遇上这样的日子。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美国电影《大而不倒》,这是一部描述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后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发生的故事。
要说起来,这是一部颇为“应景”的类型片,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迅速改编成电影,利用真事的影响力推销影片。
类似的影片我看过如央视放映的《倒塌的大厦》,一部描述安然公司破产的影片。
这种“应景”的影片对我们了解部分事实真相以及民众对该事件的情绪等多有帮助。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雷曼破产时的美国政府财长保尔森,故事情节基本上围绕保尔森展开。
首先要说我本人是不懂经济和金融的,看这类影片主要看的是热闹和人性的体现。
下面就说说我看这部影片的一些零碎的直观感觉和想法。
整部影片再现了那场金融危机发轫时的场景,故事情节和新闻报道多有切合之处。
从整个影片的表现看,保尔森就像一位慈父,而那些华尔街巨子们就像保尔森的不听话的孩子。
除了保尔森这位慈父外,还有几位孩子的保姆,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这位后来成了奥巴马政府的财长),还有一位证监会主席,不过这位主席的名字我记不住了。
而这些保姆,在影片里都听命于保尔森,显示美国的金融体系中,政府方面是以财长为核心的。
而那些华尔街巨子们,就像天下所有的孩子对父亲的态度一样,平时最烦的就是父亲的管教,但是一旦出了什么事,就都跑去理直气壮的要父亲帮忙。
在美国的这次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那些平时嘴里不停嚷嚷放松监管,政府本身就是问题,都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各路资本家们,都不管自己以前说了什么,跑到政府那里排队要求政府纾困。
在排队的这些人中,华尔街巨子们自然排在前列。
除了华尔街,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也受到政府的眷顾,把自己“国有化”了。
我记得当年我看一些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其中一个让我惊艳的报道是美国的色情业(好像主要是制作色情影片的公司)也排在队伍中,要求政府救助,并且告诉政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中,色情业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所以政府不能坐视处于资金困境中的色情产业垮台。
在影片开头,雷曼兄弟公司的CEO富尔德要求保尔森给巴菲特打电话,让巴菲特考虑收购雷曼公司,保尔森于是打了这个电话,影片从这个情节开始,后面几乎都是保尔森及其手下如何出击干预市场了,如把华尔街的大亨们拉到美联储关起门来,逼着他们自己想法为雷曼的转卖而出血等等。
这些情况真是是非常的不符合新自由主义的话语,但是美国人做起了好像没有多少思想负担,非常的务实。
这一点中国的自由派真应该好好学学,因为中国的很多人是意识形态奴隶,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社会运作都要符合他们脑中的意识形态,且不顾任何代价。
说实话,他们的意识形态恰恰是美国人教的,但美国人遇事非常的现实,不被教条所累,他们甚至不惧国有化,这一点,中国的知识分子可差的远了,整天在国与民,进与退之间扯淡叫嚷。
在影片中,保尔森的形象相当的正面,一个勤勉肯干的官僚,而伯南克像一个谨小慎微的小媳妇,说话都不敢大声,那个纽约联储的盖特纳,却是一个活力十足的人物,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加上被他们关起门来的华尔街巨子们的配合下,英国的巴克莱银行终于答应收购雷曼公司了,但是这个辉煌的胜利马上就烟消云散了,因为这次收购立刻被英国监管当局给否决了,影片中保尔森立刻给英国财政大臣打电话,这位财政大臣的回话是“我们可不想感染你们的毒瘤”。
据我看的新闻报道,影片里英国人的这句话的确是现实中真说过的话。
影片中雷曼公司的四个潜在买家,巴菲特的收购因为富尔德嫌报价太低拒绝了,韩国的一家银行因为富尔德高估雷曼的房地产业务而告吹,美国银行的收购被另一家陷入困境的同类公司美林捷足先登,抢先被收购了,而巴克莱的收购被英国政府否决了。
影片情节发展到这里,由雷曼和美国政府主导的收购大战彻底失败了,其实,影片中美国银行和巴克莱的收购基本上由美国政府主导,雷曼公司已经丧失了发言权,静等自己最后命运的到来。
当所有的买家都收手后,保尔森面临着抉择,是放任雷曼的倒闭,还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就像房地美和房利美那样——为雷曼纾困。
保尔森的选择是雷曼倒闭。
雷曼倒闭后,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狂飙突进,股市狂泻,华尔街其它的大公司一时间都风雨飘摇。
影片中,雷曼倒闭后保尔森不停地接电话,华尔街的大亨们抱怨雷曼的倒闭让自己也岌岌可危,搞实体经济的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也打电话抱怨没有信贷资金,公司非常困难。
而法国财长加拉德也打电话抱怨保尔森怎么能犯这个“可怕”的错误,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法国女财长成了现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
于是,那个声明再也不会替企业纾困的保尔森害怕了,他立刻自扇耳光,马上为快倒闭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资金,阻止其倒闭。
影片的最后,美国政府为华尔街注资上千亿美元,要求华尔街为企业贷款。
于是,华尔街真的成了“大到不能倒”了。
就像中国的房地产商有能力绑架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一样,美国的华尔街绑架了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并且绑架的程度远高于中国的房地产商。
影片中保尔森曾经为这次绑架做了斗争,让雷曼公司倒闭,但是影片的后半部表现了这些大金融机构真的不能倒,一个雷曼倒下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就面临极大的困境了。
保尔森终于屈服了,他持续的为华尔街各巨头注资,他最终不过成为华尔街巨头大而不倒的一个“脚注”。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仍不理解为什么独独不救雷曼公司。
不少人都认为如果美国政府阻止了雷曼的倒闭,金融危机就不会深化。
有人说,如果救了雷曼,入主白宫就会是麦凯恩,就不会有“奥巴马医改”的威胁;有人说,如果救了雷曼,股市就不会狂泻,那么迈克尔•杰克逊就没有必要答应在伦敦开50场复出演唱会。
他就不会感到压力那样大,也就不会服用那些镇静剂,那么,他可能还活着等等。
种种这些说法,包括《大而不倒》这部电影,似乎都向人们传递着“大而不能倒”已经成为事实。
众所周知,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毒瘤(就像那位英国财政大臣说的),但“占领”运动却不能伤到华尔街,因为这个毒瘤已经和社会共生共灭,成为社会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摘了这个毒瘤,社会和经济就会崩溃,不摘这个毒瘤,社会也会在一次次小规模的崩溃中慢慢窒息。
尤其是经过雷曼倒闭的事件,大而不能倒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华尔街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自己可以不顾风险的疯狂敛财,出了事后政府买单,其实是全体国民买单。
发财是自己的,出事由民众拿钱,那么,这颗毒瘤不会变小,只会越来越大,绑架能力越来越强,美国的危机就只能缓解,只能推迟,只能暂且压制,不会消除,而且以后会一次比一次猛烈。
那么,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政府直接出资阻止了雷曼的倒闭,这一次金融危机是否真的可以避免发展成雷曼倒闭后的样子?
我不懂经济和金融,让有见识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听说保尔森有自己的回忆录,不知他自己事后如何评价他对待雷曼公司的决策,如果回忆录里有这个内容,应该是个很好的参考。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片中这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差点玩崩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不仅对他们没有任何处罚,而且为了挽救还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打钱。
整个利益链条上正如保尔森所说:没人想要监管,都在心照不宣地赚大钱。
作为金融行业最顶尖的一批人,经济繁荣时他们在发大财,经济被玩崩了的时候他们还是在发大财。
估计美国普通人也理解不了,占领华尔街才会一呼百应吧。
Lehman is a trading partner for every bank in this room.Their failure will be a massive blow to all of you.This is your problem.We can all argue about how we got here. Deregulation, derivatives, Dick Fuld made bad decisions.We are all responsible. It's a catastrophic mess.The government's done whatever it can do. It's on you now.You need to fix it and you need to pay for it.Let me be clear. We will remember anyone who is not helpful.
3月的时候看过一部NTLive《雷曼兄弟三部曲》,当时就觉得做为戏剧舞台非常好看:
雷曼兄弟三部曲 (2019)9.52019 / 英国 / 剧情 / 萨姆·门德斯 Matthew Amos / 西蒙·拉塞尔·比尔 亚当·戈德利于是4月里找了一些背景资料和相关的作品,又正好学到宏观经济的基本规律,忽然觉得它们串起来正是危机的注脚。
(此处推荐这本《哈佛极简宏观经济学》 ,简明扼要、切中本质:
哈佛极简宏观经济学8.4戴维·莫斯 / 2017 / 中信出版社以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和08年金融危机为主题有蛮多经典的影视作品。
比如这部《大而不倒》。
它以更纪实的方式描述了雷曼兄弟破产前后发生的事情,从政治角度对危机的根源和处理方式给出了一些解读。
这时雷曼兄弟的掌舵者已经是Richard Fuld,早已不再是Lehman。
当时间聚集在海啸来临之前、在崩溃的边缘,有的人看到了风暴,有的人看到自己的得失——每个人都在问怎么办,但在系统性的崩塌面前,每种传统的方法都相继失效。
然而,依然是那个始终盘旋在心中的问题——何以至此?
宏观经济领域中,“产出”(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一直是核心概念,是货币和财富最终的约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
而财富只不过代表对未来产出的求偿权——如果产出的产生瓦解了,没有什么产品和服务可供购买了,那么大部分资产很快会失去大部分价值。
这个道理如简单,简单到在飞速的发展中总是太容易被忽略和遗忘。
从1844年第一个踏上美国的雷曼开始,从街边的纺织品商店、到棉花收购、咖啡贸易、铁路建设,网络技术,娱乐产业、银行业务,再到后来完全的金融和衍生品——雷曼兄弟的事业和美国的经济系统同步进化着。
金融市场无疑是人类一个天才的发明,这个系统的基础是货币,而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当更聪明的游戏者设计了保护风险的衍生产品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一个依托实体经济的产业预测模型,而是一个可以自我运转的轮盘游戏了”(引自豆瓣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745495/)——自我运转直至它最终背离了最初的设计。
《雷曼兄弟三部曲》和《大而不倒》,似乎在不同的时间轴下指向了同一个主题——进化过程中,传统和信仰的消逝。
从实业中渐渐剥离的金融业,却反而越来越庞大和重要,重要到几乎就要忘记这一切的根基,忘记最基本的规律,就像在雷曼兄弟家族中渐渐消逝的犹太传统和信仰。
十多年之后,金融海啸逐渐平息。
如今的疫情也终究会过去。
进化带来发展,进化总是要抛弃一些阻碍,如何“保持初心”大概是最高的艺术。
而人们总还是会忘记风暴来临前的恐惧,再一次在增长中狂欢。
那时大概也还会有人梦到了火车,隐约认出了风暴。
华尔街把房贷打包,组成抵押担保债券,然后分解卖给投资者,他们因此赚了大钱。
于是去游说银行,让他们放更多房屋贷款出去,银行本来只给信用良好的人贷款,胃口给养大后,他们降低了标准,信用低零首付的普通人也能拿到房屋贷款。
这些拿到房贷的普通人相信专家做的事不会错,他们想既然银行愿意贷款给我,说明我付得起,美国梦要实现了,他们专门买下了房子。
银行知道债券担保抵押都是高风险,因此为其买了保险,一旦房贷违约,保险公司赔付,银行因此把风险转移出去,于是便投资更多,赚更多钱。
而那么多家承包公司里,就有一家到了不知节制的地步—AIG友邦,因为它想赚这数亿元的保险费,并且觉得楼市会持续看好,却没料到楼市崩盘,买了房子的可怜鬼,低利率时期一过,房贷上涨,他们就还不起了。
抵押担保债券陷入泥沼,友邦必须同时赔付全世界里的全部保单,赔不起就下跌了。
导致同一天内的所有投保银行遭受损失,也都下跌了,大家都被拉下水了。
为什么没人监管呢,因为赚太多钱了,被利益迷失了双眼,没人愿意监管。
经济大萧条的开始是股票市场崩盘,但拖垮整体经济的是信用的崩溃,人民拿不到贷款,就无法买房和做生意,现代经济建立在信用上。
所以财政部购买各家银行的优先股,给他们钱,让他们贷出去,从而使信贷解冻,稳定银行,恢复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资金援助。
这些资金本应用来帮助银行履行自己的金融义务,以便它们重新开始放贷。
但银行不愿将钱借给小型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它们对这些人的资金偿还能力没有足够信心,所以把这些资金囤积起来了。
优质银行可以掩护问题银行,如果只给其中几家,等于告诉别人,这几家银行在等钱救命,结果就是马上被市场吞光。
国家利益和既得利益者总是矛盾的。
用我曾经在大学时拉片的方法,看完了一部电影《大而不倒》,英文名:Too big to fail。
这是一部还原08年金融危机的电影,以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为主角,讲述华尔街和华盛顿各色权力人物在应对金融系统崩溃风险时进行的斡旋、博弈、并最后做出解决方案的故事。
作为一个金融菜鸟,认真看完后还是觉得蛮震撼的。
影片的一开始,就像纪录片一样引用了当时美国各个媒体的报道,“美国梦”、“泡沫”,次贷危机引发了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金出售给JP摩根,泡沫破灭接下来就引发两房危机和雷曼兄弟濒临破产。
在应对这些危机的时候,华尔街的精英们都以为自己是大而不倒。
华盛顿给民众信心,让雷曼破产,给民众信心,政府不会手软。
谁知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扩散开来,美林挺不住了,高盛挺不住了,摩根也挺不住了,整个美国金融系统面临崩塌的危机。
盖特纳想出来让银行合并的方法,可是这些大鳄又怎能轻易妥协。
影片的高潮保尔森给国会议员南希行了天主教徒最大的跪礼,希望政府出手支持。
最后政府强迫对商业银行进行注资,让商业银行把更多的钱贷出去,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增加金融市场的信心,使金融市场不至于崩盘。
片中三次提到沃伦巴菲特,第一次是雷曼濒临破产时求助他收购,第二次是高盛想不出办法时请求他注资,第三次是保尔森不知道如何说服银行的时候打给他求助。
戏份不多,仅出现三次,却成了提振信心的支柱,似乎有了巴菲特,就有了信心一般。
影片中最最精彩的一段话,我认为是伯南克说服国会议员时的一段话。
伯南克说:“我整个学术生涯研究论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萧条时期。
大萧条的起因是股市崩盘,但是真正打击实体经济的是信用体系的瓦解。
民众无法借钱去做任何事,不能卖房子,不能做生意或者是进货。
信用体系能够建立现代经济,但信用缺乏也有能力摧毁它,迅速而彻底地毁灭。
要是不能大胆、果断行动,将会重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这次情况会更加糟糕。
要是现在不这样做,经济体系会在周一彻底崩溃。
”就这样,他们只拿着三页纸的议案,说服了国会通过125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
我觉得这段话深刻地道出了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中外皆同。
美国政府是在雷曼倒闭之后才国家砸钱进场购买有毒资产。
因为如果只是预期将出现金融风险,就动用终极武器,政府进场,这个决策是非常难下的。
所以纵观现在中国的股灾,国家救市只有一个理由:尽一切可能避免中国雷曼时刻的降临,防止股灾演变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这部片子对股灾是否有一些警醒作用呢?
股灾的当务之急一定是提振民众信心和增强市场流动性吧。
如果股市,房市,实体经济和银行系统都出现危机,那么下一个受到冲击的绝对是汇率。
那中国就已经站在了金融危机的前夜…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中央政府出大招救市,显然看到了金融系统的巨大危机苗头,一定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同时也意味着中央政府认识到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要确保融资方式的转变,以支持实体经济转型。
从更深层面看,通过稳定股市也要达到维护执政党信誉的目的。
我们都希望在这场金融保卫战中可以胜利,可是如何做到?
我们还是要抱着美好的愿望和信心,拭目以待…
《大而不倒》讲了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拯救各个巨型企业的决策和行动。
对于我们来说,能以更宏大的角度观察整个事件。
其实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只不过08年比较大而已。
19年5月份A股有过暴跌;18年从2月开始跌了一整年;17年4月有过暴跌;16年年初股市熔断;15年说出来都是泪……各国中央银行的解决方案千篇一律,注资释放流动性,债券市场猛烈上涨,股票市场继续苟延残喘。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在《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说过:当最后一个乐观者变成悲观者时,市场也就走到了熊市的尽头。
很显然,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是绝佳的股票、债券买入机会。
在《华尔街50年》里有这样的描述:那些已经一只脚踏入棺材的股市交易老手,平时只在乡下悠闲地过着退休生活,却会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频繁出入华尔街,默默地购入大量的股票。
第一,怎么买股票2007年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在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上损失惨重。
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08年3月14日美联储通过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注资以缓解流动性危机。
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
因为蝴蝶效应的作用,雷曼兄弟的股价也摇摇欲坠。
CEO迪克福尔德正在办公室一筹莫展,准备拉沃伦巴菲特下水。
巴菲特在股票交易上是行家里手,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注资条件:“每股40美元的优先股,和9%的利润分红。
而当时雷曼的股价是36美元。
”(优先股的股东对公司资产、利润分配等享有优先权,其风险较小。
有点类似于公司债券。
这对于巴菲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
我们在金融危机中交易的时候,也要像巴菲特那样以安全为前提。
比如2015年危机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买入分级A基金,而不是疯狂押注分级B上涨。
如果是买入股票不能有着急的心态。
因为李佛摩尔说过,“趋势开始就不会回头。
”意思是下跌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即使是新闻中出现利好消息,也不会结束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不要去接下落的刀子。
记得08年全球股灾时候,各国央行都在宣布救市,虽然股票市场剧烈反弹,但是救市新闻只是短暂改变价格的方向,随之各国指数又出现了下跌。
因此当国家宣布救市的时候,自己应该清楚这只是短暂的反弹,下跌趋势并没有改变。
最近的原油市场也是这样,原油下跌和俄罗斯减产没有一点关系。
当欧佩克减产协议公布的时候,原油倒是又跌了一大截。
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上涨,耐心的等待关键位非常重要!
把这些新闻当做小说来看吧。
如果晚上睡不着觉,或者心理上感到不舒服,说明买入的仓位重了。
要么减仓,要么熬过去。
下图是08年的下跌趋势,价格沿着下跌趋势线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
我们真正要买股票的话,等到09年的1月份才可以行动,当时价格突破了月线图下跌趋势线。
实际上08年9月媒体头条爆出“雷曼申请破产保护”新闻,基本上就是熊市的尾声了。
我们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突破下跌趋势线比较好。
一般来说,买的时候要多准备些资金,随着价格的上涨慢慢买入。
为了心态能够放松,要留下50%资金备用。
不满仓的。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有名的电影大概是马特·戴蒙主创的纪录片《监守自盗》(文末有影评链接)。
而我们知道文艺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观点的,《监守自盗》没有采访到金融风暴中心的人物,从对外围人物的一系列采访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这么几点立场:1. 监管缺失。
2. 华尔街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尔森先让雷曼破产又救AIG并且向银行注资有猫腻。
4. 奥巴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机的这批人。
5. 评级机构和学者与金融业界的利益冲突问题。
非常明显的左翼观点。
对于第1点的争执没有定论,甚至有观点认为是“监管过多”才导致了金融危机,核心是美联储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场,造成了过热和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两房兜底,让放贷者更加肆无忌惮。
第2点和第5点是老生常谈,我在《监守自盗》的评论里已经谈过这一点。
剩下的第3点和第4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美国财政部和联储的这帮人,到底是不是好鸟?
在这第一点上,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闭)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给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它详细讲述了从雷曼兄弟倒闭到7000亿救市计划中,以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决策和力图挽救金融危机的。
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纪实,有多少戏说,但是至少情节环环相扣,逻辑自洽,还是颇有说服力的。
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
<图片6>这篇文章不能算一篇影评。
由于片中情节紧凑,涉及不少专业细节,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详细的剧情推演,来帮助你理解。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当局的角度,这场危机是怎样演变的: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寻求帮助,保尔森帮着牵线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尔德嫌巴菲特狮子大开口而没有同意,因为还有潜在买家韩国人、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
不久之后他就会后悔这是多么错误的决定。
<图片3><图片2>美联储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担保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来房地美和房乐美又陷入困境,这事关无数普通人的房子和中俄等国的投资利益,当局将两房国有化。
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相当于美国央行行长)以及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为了避免留下当局会接管一切的印象,决定不再直接出资帮助雷曼,只负责敦促和牵线其他机构对雷曼的收购或帮助。
保尔森甚至召集了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美林的CEO要求他们兜底拯救雷曼。
<图片1>而富尔德把韩国人当傻子,想让他们把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也一起买了,又毁掉了和韩国人的生意。
自顾不暇的美林抢先和美国银行完成了并购,最后关头英国监管部门又否决了巴克莱收购雷曼的申请。
保尔森让SEC(美国证监会)主席出面暗示让雷曼申请破产。
其原因是避免留下“用纳税人的钱买华尔街的单”的印象,而《监守自盗》则揣测这是甩包袱坑害雷曼的投资者们。
雷曼破产引发的恐慌果然巨大,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撤资和空头压力。
这时候为次贷过度投保的AIG濒临绝境,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时市场恐慌让信贷停滞,甚至连财务健康的传统企业GE都面临筹资困难,并连带了国际上的紧张反应。
<图片4>保尔森和伯南克一个苦求一个恐吓,想让国会批准只有3页的7000亿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预算,但最后还是被众议院否决。
对破产边缘的两大投行,盖特纳让他们和商业银行合并,转为商业银行公司,尽管这样会让这些投行不再是中介机构而成为大财团。
但摩根大通不肯买摩根斯坦利,花旗也不肯买高盛,摩根斯坦利自行找到日本三菱,高盛则拿到了巴菲特的钱。
但这并不能解决市场恐慌和信贷停滞,同时保尔森的团队发现购入有毒资产效果太慢不能解决信贷停滞问题,于是只剩下直接注资给银行一种方案,让银行迅速把这些钱贷出去以激活信贷市场。
因为这有“国有化”的嫌疑,本应极力避免,但这时也没有办法。
在白宫的压力下,国会通过了注资方案,但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们接受这笔救助资金。
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
银行们则恐惧当局会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他们的运营,甚至限制他们的薪酬。
为了安抚他们,保尔森许诺当局购入的股份将无投票权,联合了FDIC(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伯南克在此时再次恐吓,终于使九大银行就范。
<图片5>终于有一个方案得以实行,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机始末,看上去保尔森和盖特纳等人在此的确是鞠躬尽瘁,也解释了为什么让雷曼破产后来又出手救别的银行(《监守自盗》的第3点质疑)。
而布什、奥巴马、麦凯恩等高级政客则是只会说几句简单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得用盖特纳来当财长的原因(《监守自盗》的第4点质疑),因为只有这些人专业并且有经验,并且盖特纳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图片7>这个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也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动机。
平心而论,《大而不倒》作为电视电影,艺术水准有限,一群电视演员的表演略浮夸,充满了电视剧腔。
但是作为一部纪实电影,它称职地、紧凑地把原著中政府救市的过程反映到了荧幕上,可以作为《大空头》的续集来欣赏,来更加完整地了解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相关影评:《监守自盗》-- 文艺界围攻华尔街,我来为华尔街洗地(讲道理的)《大空头》--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图片8>
智商不够,看的好累
这电影是那个财政部长保尔森出资拍的吗?就硬洗是吗?罪魁祸首就是你这个逼,还要把自己拍得跟个是超级英雄一样,拯救世界吗?建议去学习一下隔壁的《监守自盗》
不过这个名字翻译的真的很失败。。《大而不能倒》才是正确的翻译。。不是倒不了,而是不能倒。。。
意淫片儿再怎么拍也是意淫。
前十家银行的资产是全美银行资产的百分之七十七。金融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流动性,银行系统内在的贪婪搞垮了经济,反而不能倒,政府得让他们继续活着,普通人才能有个工作能温饱能买房能养孩子,如果大银行死了,经济崩溃,底层的日子就完全没法过。金融已经完全主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过是为它世世代代打工而已。政府用纳税人的送给商业银行增强流动性,投入1250亿元,银行第二年就马上还了,他们根本不需要,拿了你的钱你还要管我们,华尔街银行一年给高管发的奖金就是1350亿元,greed is the beating heart of USA economy.
对白太多了,字幕闪地眼都花了,比 inside job 难看懂些,得全神贯注地看。
和breaking the bank结合起来看
不懂经济的人要恶补一下经济学才行啊
It looks like that they are saving the world, but the truth is they facilitate the crisis itself by deregulation.
一遍google一边看完,了解了不少东西
可怜那本大部头的书,买来一年多了,还在书架上放着没翻开过……
太。。。流水账了
挺无聊,该说的没说,一堆的YY
又是全明星阵容。HBO将专业术语简化得很大众,57:18至59:40那段对话已经是plain English。MBS到CDS和CDO,转接至房地产市场的崩溃,然后到AIG,最终到全球各个银行。虽然依旧不完整,并且有美化财务部和美联储的嫌疑,但过程解释得还是挺清晰的。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啧啧。
中国的金融体系才是真正的too big to fail,注入资金剥离不良资产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美国的制度在此有先天缺陷,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恐怕效率要比中国低很多,这将是左右未来金融战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试想如果08年中投真的收了摩根士丹利,我们也能在欧债危机中捞一把。明年美国大选还有好戏看。
这个角度略高端
不得不承认,书比电影还是精彩得多。
影片几乎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了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那些事儿。影片不是很好看,但信息量很大,华尔街大佬们也被演得活灵活现。
什么时候我国的财长也能拍成电影捏。
美国财政部和联储都是被动受害者,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