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对导演佩服的五体投地,角色的安排,人物情感的微妙转变,都是极其的好。
这片让我猜想是不是根据导演自身的经历来改编的,因为如不是亲身体验过,里面的细节可能就不会这么的真切。
影片始于冬终于春 ,上半场让我怀念自己恋爱过程,下半场让我思考我的以后。
影片中间,男主问了句:“爱情为什么走的那么快?
”其实我想说,女主可能对你的未必是爱。
一个刚离异,生活紊乱,没人心疼的女人,可能需要的是一段新的恋情来走出伤痛,只是你恰到好处的出现了,没想到的是你爱的太过于单纯,以致想把这恋爱转化成婚姻。
男主:男主的单纯和傻,总是让我觉得恋爱是这般美好,以致我在写这的时候,都要找段让我有恋爱的感觉的歌曲来衬托着写。
从第一次接到女主电话同去录音,就高兴的捂着被子偷笑。
熬着夜给女主捕捉这难得寺庙下雪的声音,到被邀请到去女主家,竟然让一个女生睡在了地板上。
这些不经让我在笑着他的不懂人心。
到后来和女主恋爱,总是煲着电话粥,一遍遍的问着,你想我吗?
想我吗?
半夜喝醉了,也是幸福的赶着去见女主。
这些也不经让我想起了我曾恋爱做的事。
可是美好的东西总是流逝的很快。
他无法理解女主为什么离开他?
所以才会说出每个人恋爱要走的时候都会说的一句话:“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我可以做的更好。
”他不明白爱情里没有你做的更好就能挽留住一个女人的心。
就像他不明白奶奶的爱情史一样,不明白已经痴呆的奶奶为什么只记得曾出过轨的爷爷,或者是还那么深爱。
或许人终究是要一段成长的爱恋,于是,爱情从自然的声音开始,也自然的声音中结束。
女主:影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性格以及人物的背景。
原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不大可能爱上这么单纯的男生。
自始至终她对于他俩感情的体悟就是:“和你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她只是在贪恋男生的好,她很理性,理性到需要的时候就哄哄他,不需要的时候就是冷漠的相对。
或者换个“自私及自大”可能更合适。
她侍着男主对他的爱,刚想分手的时候,觉得寂寞就哄哄男主,于是哄回来了。
最后,她又想以同样地方式,感觉让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又想和以前一样哄哄男主回到以前,只是他没发现男主已经成长了,已经不受他的控制了。
影片中两个男人的安排甚是巧妙。
用同样的人,同样地经历,来表明两个男人的天壤之别同样是灭火器的对话,一个沉默的不知道接下文,另一个则一语中的的说:“我知道让你怎样更开心。
”同样是开车加速的戏,一个说“小心点,小心点”一个则是满足女主飙车的心,让她享受刺激。
女主的理性告诉自己,我想选择的是后者,成熟知趣且和自己是一个世界的男人。
我一直好奇导演为什么安排女主在听自己广播的时候带着墨镜,当时是想因为觉得听到自己曾经声音有点羞愧?
知道这个男人的出现我才更明白一点墨镜的含义。
“爱情就像一场感冒,每个人都会在特定时刻偶然感冒,然后又都会慢慢痊愈。
可是第二次呢?
他们仍不能幸免地感冒了。
”导演许秦豪面对记者提问时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叙述,这是关于他那部作品——《春逝》——的。
其实,知道许秦豪这么一位韩国导演,更早是通过他的另一部电影《八月照相馆》(又译《八月圣诞节》)。
《八月照相馆》是一部关于夏天发生的事情,而《春逝》则是有关于春天里的故事,只是导演很固执地给了他的先后两部作品以秋冬般的凄凉收尾,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夏天的热情奔放在电影中显得过于恬淡而不免使观众产生苍凉的同情感。
镜头语言•生活《春逝》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它过于安静的长镜头:一同采集声音的男女,青蛙的叫声,雨滴淅沥嘀嗒的声音,大海浪潮的声音,他们的低声哼唱,篝火静静燃烧的声音,雪夜的声音,以及DVD封面的那场戏——在竹林里听沙沙的竹子声,……录音师通过录音尝试捕捉来去无踪的爱情,这大概与《八月照相馆》的摄影师用影像保存生命即将终结前的美好时光手法一样。
在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风光如画的韩国江原的景色,导演将两个爱情开始的地方选定在如此美妙的地方,以捕捉大自然最美丽的光影和最能表达剧中人物的曼妙情感气氛。
在亚洲影史上,能够代表极尽平和的东方风格的,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了。
比如他的电影《早安》,讲述日本一个很普通的社区里几个平凡家庭的生活故事。
没有好莱坞式的跌宕情节,亦找不到激烈的情感冲突,故事发生的过程都是极富含义的、舒缓的表现出来,人与人真诚相待,见面嘘寒问暖,互道“早安”。
在小津的电影里摄影机好像永远都在人的腰部以下,而且最令人惊诧的是基本找不到运动镜头,他喜欢摄影机永远以一个仰角来观察他所拍摄的人物,当然是竟可能的微微上仰。
在《春逝》里,我们同样能够找到这些源自亚洲的文化内涵,那种温和的意味。
《春逝》的映像风格,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小津为代表的东方风格,就如台湾的侯孝贤一样,这种映像风格其实在内在意义上正契合了东方文化的重传统、重生活的心理状态。
所以当有人因为《春逝》表面的故事情节薄弱而对导演提问时,他纠正说,他注重的只是偏重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他最关注的元素是演员自然心意的流露。
许秦豪的故事永远只符合大纲,而且仅仅是符合大纲,而在剧情细节上则经常是在拍摄过程中变化的。
比如《春逝》最后一场戏,男主角站在田野里的那场就是导演灵感地加上去的一场戏。
男主角第一次来到她的公寓里,他为她煮方便面吃。
后来,当他们的爱如同春天一样一起消失不见的时候,男主角的初恋小男生情结在这里竟然质问她:“恩素,你说,我就是你的方便面吗?
”观众可以很轻松地看清影片故事的来龙去脉,一对年轻男女的由偶然相爱到自然而然的分手。
导演许秦豪很聪明地学习了他的同行前辈们的经验,他的电影所需要的显然不是好莱坞大片的一波三折,他所需要的,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对于一段和这个春天的流逝同在的看似静静流淌的旅程。
当春天在花谢雨歇中慢慢不见了的时候,当男女主角的关于录音的旅程结束的时候,爱情也就自然而然地终结了。
自然而然。
在这里我没有用“故事”这个字眼,强调了影片的生活化。
因为影片本身都是取材于生活极其平常的一面。
比如影片以奶奶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第一段,导演对自己的这一构思兴味盎然地说,“人老了,往往就会返老还童,表现出纯真的更接近自然的一面。
”还有比如手划伤那场戏,男主角叫女主角把手举国头顶,轻轻晃动就可以快些止血,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我们的祖父辈们也会和我们娓娓道来的小常识。
坦然离开•爱情《春逝》是一部有关爱情的电影,确切的说是有关流逝的爱情。
“凡是美好的,肯定不会长久。
爱情也是这样,两个人的感情开始一定很浓烈,慢慢就随着时间而变化。
”导演在这里并没说明这个“变化”究竟是逝去,还是成为我们通常理解的爱情化作亲情的永恒,而《春逝》是爱情的一个负解——如果结婚是正解的话。
男主角在与恩素的恋爱中让人觉得无微不至,却又极为被动——从开始恋爱到恩素几次离开他。
关于爱情,这当然是个偶然,也不能说导演在《春逝》里有点无耻地延续了《八月照相馆》的情调,爱情有偶然,那为何一定过去就一定比现在幸福呢?
这是一个观众理解欣赏的误区,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关导演的风格,可能只是导演对真实作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妥协,仅此而已。
而在这部电影里,说白了,还是因为对爱情已经失去信心的恩素导致的必然,虽然我这样说可能有点偏袒男主角。
二人在竹林里,男主角将耳机小心翼翼地给她戴上,所有的观众都会因为这样一个温馨的开始而对他们的爱情充满期待。
那么,在恩素貌似毫无理由地离开他的时候,男主角走到她公寓下面,突兀地用钥匙将她的汽车刮花呢?
与其说男主角幼稚,倒不如说他依然决定了对自己残酷一点,疯狂一点,这也是对他们爱情结束的无可奈何之举。
所以他竟然也坦然地,离开了她。
在这一段,我想首先就男主角的职业叉开一下话题。
最近因为《不能说的秘密》而人气正旺的桂纶镁有一部《最遥远的距离》和广大影迷见面,如果有人让我推荐去看桂纶镁的电影,我依然会推荐拿不令我爱不释手的《蓝色大门》(或称《蓝色夏恋》),总的说来《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部会让因为《不能说的秘密》而喜欢上桂纶镁的影迷一点失望,但是如果看过《蓝色大门》的人倒是会有另一种感觉——桂纶镁的成熟。
《最遥远的距离》的男主角,同样是一个录音师,失业了的录音师。
而他与女主角的认识,只是因为那些貌似寄错了地址的录音带。
而在这部电影里,录音师更多的被导演解构成了一种符号意义上的人物,女主角也是,那个奇怪的心理医生也是,三个人物,四个故事,只有一个故事属于他们三个人。
防风林的声音,海潮的声音,和土著(台湾地区的高山族)一起篝火舞会的声音,女主角成了处在追寻男主角踪迹的人物。
和《春逝》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与导演强化了人物的象征意味,还有那个属于泰戈尔的极度诗意的影片名,当然个人觉得这样安排也极为危险。
其实想到在这个季节重看《春逝》,也是因为《最遥远的距离》的出现,事实上看过两部片子的人都回不约而同地把这两部电影联想到一起,或者的确有后者摹仿前者的可能。
许秦豪认为他的电影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单线,而是复线的。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总是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明明是关于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怎么会让人由衷觉得电影传达的不仅仅是爱情呢?
电影里一次次呈现了李尚优的家庭,他的父亲,他的祖母,还有他的朋友。
每当电影叙述至此,影迷们会因为爱情而天然的看淡导演的用意,这里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而不是狭隘幼稚甚或激烈的情感。
对于我们中每一个真诚相爱的人而言,需要以爱待之的不仅仅是心仪的那个“你”,更是默默支持着自己的“你们”。
简单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充满对周遭世界的真诚的爱——这才是导演希望电影给予人的另外一个启示,除了爱情易逝以外。
“如果我喝醉了,还会以为她,还在等我。
”“如果我想象她变成老太婆,变老变丑,那会让我更可怜她,因此而更想念她……”也许男主角的这些话给人太过矫揉造作抑或幼稚可怜的意味,很明显,导演在处理男人对待爱的失去的时候摒弃了那种故作艺术式的大男子主义。
既然《春逝》是一部关于男性成长的电影,演员本身也从角色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刘智太在开拍的时候还是个大男孩,而等到几个月后影片杀青时已经非常具有男子风范了。
《春逝》里的爱情,貌似是韩恩素爱情受挫后急于疗伤的替代品,但导演更想强调这是另一个男人的初恋,所以影片才显得难能可贵的允许尚优幼稚。
所幸的是,放不开的人也终于放开了,假如说爱情是一场游戏,认真地的人一定是玩不起的。
剧中祖母给男主角的影响巨大,因为她一直在等待那个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丈夫,等最后祖母撑着伞出去以后,男主角释然地拒绝了女人的又一次邀请,他默默递上一盆可爱的绿色植物。
没有我们无法释怀的事情,只要坦然,哪怕只是一出戏,一个偶然的相遇。
春天曾有爱情经过,这便足够了。
工作的同事和我谈起了他的6岁的小孩在路上吃着零食时遇到小伙伴,当父亲的就要她给一些给伙伴吃,她小嘴一撇回答说:她吃东西的时候都不给我,我为什么要给她?
当父亲的当然说了很多,比如“乖“,”听话”,“不好”“这样的话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事实上事后却发现他没有组织出一个让她确信能被说服的理由。
不知怎么的,同事遇到的事情让我想起了伦理[*]和感情,想起我看过的《春逝》这部电影,一直认为电影很美,当他们热情的相爱,当经过划过车身同时把心擦破的声音之后尚优最后在宽阔的田野里捕捉如风的天籁,他似乎“勇敢”的走出了失恋的痛聆听逝去的爱情声音溶入心扉,换得成熟的“坚强”。
我不否认这部电影拍出了真挚的爱和感情,但想到那个不愿分糖吃的小孩子的事,对《春逝》里的尚优就不以为然起来。
八十年代拍的旧片《苔丝》,电影中新郎官克莱因为接受不了苔丝曾经被侮辱过而“不洁”的旧事,悲痛之下,克莱准备只身前往巴西,在路上遇到一个暗恋他的女工,她也是苔丝的一个奶牛场工友,当克莱试问她会不会愿意跟他去巴西,女工并不犹豫的予以肯定,但也诚实的告诉克莱:她并不比苔丝更爱他,因为苔丝的爱,是用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是今年出版的李银河与王小波的情书集的书名,细细的去品位“生命”和“爱”聚合在一起的动人之处,不是因一个比喻句的简短或动听,而是两个词寓意了爱在两个生命中像灵肉得到的统一。
想了想,尚优的爱不过是一场仅仅走过心灵的爱,他或许只有在未来才会懂得恩素为什么突然不爱了,为什么又突然会回来,然后明白该怎么承受这些结果。
毕竟,对尚优来说这样的爱只是一场初恋的经历,而初恋并不懂得爱情。
用生命爱是什么情形?
那些经久难忘的爱为什么总能被掂量到不易承受的轻,是苔丝不顾一切的追随悔悟的克莱而交出了生命?
是安娜·卡列琳娜奋身于车辙的一跃?
难道它仅仅是文学家笔下的幻灭么。
用生命去爱还可能是漫长甚至无涯的等待,就像阿甘的执著于珍妮,或《春逝》里尚优的父亲和奶奶。
我更乐意去想像,虽然爱是一个奢侈品,付出的仅仅需要用一生去积攒心灵。
走出田野的尚优以后才会经历用生命去爱的爱情,或将出现于下一次遇见某个人的恋爱,更可以猜想他再遇一次恩素,只有当他懂得用生命去爱的时候,他才会真正的明白自己的父亲为逝去的母亲宁愿守一生深爱的孤独,奶奶心中的那个世界,并不是她孤守的一个车站大小。
而《春逝》中的那一场如春逝去的爱情,可以更轻更轻的放下了,逝去的只是尚优对爱的孩子气。
未来的哪一年,我也会有6岁大的小孩,遇到同样那个问题,在我设想了的若干个回答中,我想我还是会说:你不喜欢别人不分她的糖给你吃,那现在你不分给她就是在向她学习,为什么要去学人家的你都不喜欢的东西呢?
不,你应该是特别的,是你自己。
再若干年后,我更希望他这样对待爱,拥有爱情。
2005-12-31注:金律银律是传统伦理学所推崇的道德规范。
金律——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银律——你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怎么对待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金律,银律都是道德律,铜律——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从道德价值上来看,它比金、银律要低,他不是道德律,它是非道德律,利益博奕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层面上了。
应该成为用伦理学的基本规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许更接受铜律。
喜欢许秦豪的电影,是因为我喜欢看需要慢慢品尝,从细节里寻找蛛丝马迹的电影。
许秦豪的电影一般情节,人物都很简单;虽不以情节取胜,但人物个性比较鲜明,故事发展合理令人容易接受。
男主角尚优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毕业后从事录音师的工作。
单纯的工作性质也许很适合他的个性,但也使得他在人生的经历上如同白纸一般。
他个性善良内向,木讷不大懂得如何讨好异性。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他的初恋,但毫无疑问,在遇到女主角以前他是没有多少阅历的。
女主角恩素曾经历过一场失败的婚姻,比尚优年长。
DJ兼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也让她有着丰富的人际经验。
个性上则是个有主见,懂得主动追求。
虽然她也有迎合,妥协,展现女性撒娇魅力的一面。
但除了最后尚优的拒绝外,恩素在和尚优的交往里牢牢的把握着主动的地位。
对于春逝,有很多可以让大家讨论的地方。
网上也已经有很多写的极好的影评。
我只想从下面两点来讨论一下。
有关寻找那个爱情流逝的瞬间:第一遍看春逝,也不大了解为什么尚优的爱情怎么就这样逝去了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就不爱了呢?
有一篇影评认为是恩素在电台门口等尚优,尚优把车开过来,把一卷纸给恩素,爱抚地摸摸她的头。
恩素却敷衍着躲避着闪开了。
然后同事问,前辈,那是谁啊,恩素说,是我学弟。
我觉得这一幕和尚优提出要把恩素带回家的那一幕都是对两人爱情的试探,但不是爱情逝去的起点也不是原因。
回答学弟,意思不过是她潜意识里还不能承认或公开和尚优的男女朋友关系。
尚优提出把恩素带回家,让恩素意识到小男生认真了,恩素必须正视她俩的关系了。
但这时我觉得尚优还没失去他们的爱情,如果考验通过了他们的爱情还是有可能更进一步的。
而且无论有没有这两件事,都不会对以后的发展有本质上的影响。
恩素对尚优爱情的逝去应该是从一幕幕看似不重要,但却让恩素失望的小事中开始的:“尚优教恩素开车:恩素说再开快一点,尚优却微笑拒绝了”。
“在一座林间矮树的坟头前恩素问尚优:“我们死了之后也会埋在一起吗?
”她问出了处于狂热爱恋中的女人们都会问出的傻话,尚优没有回答,只是摇头。
对尚优而言这都是女人微不足道的小蠢事。
但这对恩素的爱情而言就是慢性毒药!
过来人都知道,常常就是在一些小事上看出了彼此价值观的差异。
男女之间本来就是互相磨合,互相迎合。
小事情上你都不能满足,还泼冷水,感情的裂痕就在这无形中产生了。
而且恩素是重视激情的,她不想这么快再一头栽进婚姻的坟墓。
尚优提出把恩素带回家见家人以后,恩素开始怀疑她和尚优之间的感情。
爱情的新鲜感过去以后她开始不能忍受尚优的缺点,虽然这些原本是微不足道的。
这从两人在到海边录制海浪拍岸之声时就可以察觉:尚优在海浪声中兴高采烈的高歌,而恩素面露不耐。
她不自觉的关低了录音控钮,不想听尚优的歌声。
更糟的情节则在恩素和墨镜男初次喝酒归来,那时她还没有背叛她俩的爱情,但墨镜男的挑逗必定让她心中波浪汹涌。
酒醉归来的恩素想向尚优寻欢,而尚优却对恩素的热情泼了冷水,两人的节奏严重失拍了。
几天之内,韩恩素对李尚优的爱就猛然回落到冰点。
再加上尚优在现实的事业上也是乏善可陈的,他明显无法提供给爱人更好的物质生活。
他们能在江陵生活,是住在恩素的小公寓。
他在江陵的工作也是恩素的电台提供的。
当她问尚优他们的录音项目快结束了,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尚优不但完全交了白卷,还愤愤开车离去。
因此当事业有成又懂得迎合讨好恩素的墨镜音乐评论男适时出现时,恩素决定结束和尚优的交往也就顺理成章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恩素并没有什么错,男女之间的爱情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相互试探,合则来不合则去。
没有人说爱了就不能反悔。
问题是在恩素不该在这之后再去招惹尚优,她的反复对失而复得后再失去的尚优,在心理上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恩素在没有撇清自己和尚优之际就热烈展开和墨镜男的新一轮爱情,这只能说这个女人实在太冷血,太自私了,她完全没有把那样爱自己的尚优的状况放在心上。
有关尚优最后的拒绝:看了不少影评都说尚优最后拒绝了恩素再续前缘的暗示,主要是尚优长大了,他了解了恩素不会是他的菜。
我也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觉得可以再加些补充。
首先,尚优最后对恩素的拒绝是必然吗?
我觉得不是。
如果是,那首先就没有再见面的必要。
否则最后的拒绝就变成了尚优对恩素的一种反击,一种心理上的报复。
相反,我觉得他对与恩素的会面多少是有期待的,因为他心里对恩素还有依恋。
而且一份逝去的爱情就是永远也无法挽回吗?
我觉得不能简单一刀切。
现实中男女因一方负心而分手,日后发现新不如旧而再复合的也不乏前例。
主要还要看负心者是否真心想挽回,而且其诚意是否能打动对方。
由于奶奶的逝去及失恋的打击,尚优是一下子被逼着成长了。
但尚优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能做出最出格的报复不过是在负心人车上划一道痕。
他身上有着奶奶对爱人宽恕的基因。
再加上客观上他还没能走出和恩素的感情,如果恩素有真心,她是有机会挽回他们的爱情的。
可惜她没有。
她想起尚优不过是她又寂寞了,由于一次意外划破手指,她以为可以轻易放弃的回忆,其实已经变成了她的习惯;她想起了这个被她抛弃的旧情人。
许秦豪虽然没有交代她和墨镜男之间怎么了。
但可想而知她和那个情场高手也是很难持久的,激情过去后两人估计也就各走各的路了。
冬去春来到了在盛开的樱花窗前咖啡厅见面那一幕,在相互寒暄后她忽然说了一句话: “你还记得吗?
“,不明就里的尚优本能回答了“记得什么?
“,恩素见没反应马上说”没什么“。
这几句话其实十分重要,它透漏了她对尚优的心态并没有什么质的转变!
她就是一个遇到问题喜欢闪躲,缺乏诚意的人。
记得他们刚认识还没有发展成情人之前的一个场景:恩素约了尚优在一间寺庙录风铃。
尚优走进来看到恩素在佛前许愿。
尚优直觉的问了恩素许了什么愿,恩素略加思索后笑着回答“忘记了”!
这个回答真糟糕,这说明她对尚优连谎都难得撒呢。
但到了这时,也许,她心中浮现出两人过去的某个甜蜜时刻,或是去年春天时她许愿的秘密。
但可惜,她还是没准备说出自己的心底话。
为避免尴尬恩素拿出了一盆植物说要送给奶奶。
可惜时不我与,家人多次提及希望尚优在奶奶还在世时结婚,但奶奶已经不在恩素的礼物也就成了多余。
这似乎也在说两人的缘分真的已经尽了。
我想在这最后的会面尚优心中期盼的是恩素的真心,可惜恩素展示的还是闪躲,及用她自以为会无往不利的迷人微笑来挽起旧情人的臂膀。
尚优彻底失望了,他知道她还是那个随时可以反复无常的恩素。
他虽然心里还有她,但继续交往只能自己再次受伤害。
还有,电影中没能和另一半在一起似乎是常态:奶奶,爸爸,姑姑,尚优。
许秦豪用传统家庭核心的伦理观念巧妙的将他们缝合一起。
共同采访和录制一对老夫妻唱的阿里郎,歌词应该是李尚优和韩恩素的爱情谶语:“纵有荆棘难留朝阳,青春流逝渐现白发,西山夕阳即将日没,远路情人难免道别……”
整部片子给人感觉很淡,但却淡得很有味道,会让人觉得跟自己的爱情很近,至少我是,呵呵……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们的两次分手,一次是她说分手,他言语了几句,无奈地伸出手来……第二次是他把花盆还给她,她只说了“再见”,然后伸出手来就像当初他伸出手来告别一样,她走了几岁,侧过身来看他,似乎有所期待,而他还站在原地很矛盾似的,脸却侧着她,最后带点痛苦似的伸出手来——居然——挥了一挥……爱情就这样走了。
我想说的,如果当然不是伸出手来一挥,而是大声说出那三个字会是怎样?
真的不爱了吗?
还是不确定她(他)的爱,哦,说不清楚,也许爱与不爱只在刹那……
受过伤的人和没受过伤的人面对爱情会一样吗?
受过伤的人对爱情的戒心和和神经质似的反复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吗?
没受过伤的人不顾一切的深陷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吗?
韩恩素离过婚,她对爱情会有自己的理解,而且留下了阴影。
每个人刚来到世界上时都是天使,纯真、善良、乐观。
大概对对感情看得很神圣吧。
经过了爱情和婚姻的失败,圣器也已被玷污。
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这就是悲剧了。
韩恩素和李尚优因为工作的原因认识了,并且很快相爱了(姑且这么说吧,“相爱”这个词用的不太严谨)。
身为过来人的韩恩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每个人都是需要爱和被爱的,韩心里面空缺已久的位子可能有人会来填补了,当然会有涟漪。
不过李并不是韩所期待的那种人,这从她的言行里看的出来。
而李这个纯情大男孩自然是基本上没有免疫力的,他不顾一切的陷进去了。
二人的感情升温很快,降温也是一样。
韩感到无趣了,她想结束这场游戏。
而李想到了确立关系,甚至,他想到了结婚。
感情上受过伤的人大概都会对感情有一种恐惧感,戒心会很强,总是提醒自己不要陷的太深,不要再受同样的伤。
这种恐惧感是一辈子也无法消除的。
人为什么会怕蛇、蜘蛛之类的毒物?
哪怕从没被它们伤害过,哪怕明知道那是没毒的。
据说是因为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在它们身上吃过大亏,这种恐惧感固化在基因中,几百万年了,依然传了下来。
也许恐惧感的生命力真的很强,让人难以抵抗。
李无法理解这种变故。
为什么爱情会无缘无故的离去?
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很好吗?
接下来应该结婚,共渡一生才对。
显然,两人彼此之间还不算很了解。
后来,李终于找到了原因:韩有了新欢。
他有钱,有地位,善于讨女人欢心。
于是他接受了现实。
但他并不知道她还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开心,不过这是凭他所处的位置,凭他当时的心态所无法观察到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韩来找李,表现的主动热情,就像二人刚刚认识一样。
我想,这个时候,韩发现自己真的爱上李了。
李拒绝了。
报复?
恐惧?
说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还不了解李。
可能受过伤的女人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耐心。
她会忽冷忽热让人无法理解,她会反复无常显得有点神经质。
她并没有对爱情麻木,只是她要求更多,她也能给予对方更多。
显然,李不是那个能够理解她的人。
他会对爱情悲观吗?
不会。
她会找到自己的真爱吗?
应该会吧。
他们两个人能最终在一起吗?
大概,不会吧。
“一段感情的结束,有时就像春天的逝去。
你所能做的只是静静的看着它,而无法作出任何改变。
”其实往往根本不需要改变。
回忆这个电影我首先的感觉是愉快的。
一般而言,一段恋情被结束总是阴郁的。
因为发生的时候似乎看见了一朵花开,花开无意,但这个无意足以使同时发现的人渲染出整整一个春天。
当春乃发生的不是爱情,而是对各种天籁的捕捉,而正是男主角对捕捉的专注,女孩子认为也许可以试一次,也许在他的身上可以开出一整个春天。
当然,结局不出意外,女孩飘然远走,她并没有抛弃什么,因为其实从未给予。
然后男主角是悲伤吗?
我在很长的时期里都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看着他重新采集着那些声音,那些声音意味着什么呢?
是一段工作的素材又或是打发注意力的一个方法?
前者是把自己丢会浑噩的日常生活习惯,后者则是试图告诉自己有多大的改变,而两者都是 我曾拥有她,她已经离去,她和我,……然后,其实突然我觉得男主角该会忘记为什么重新举起采集的设备,为什么重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个陌生来自自己没有去看过,没有去听过的浮世流年。
男主角没有解脱,他无需解脱;他没有豁然开朗,因为其实本来也没有什么可以淤塞的地方,他的根蔓延在自己的土地里,他将曾经和他那么接近的世界,,那么陌生的世界突然联系在了一起:没有她的世界,还是世界。
两个相爱的人如果都是需要爱,这个爱就很危险,因为需要爱不一定爱的只能是对方。
而一旦这一点被意识到,多少缠绵,多少芬芳,只能逝去而甚至没有痕迹。
只有静静地找到那个真的属于自己的世界,知道对方为何会进入这个世界,这个爱失去得到才会是别样的景色。
这便是我说的没有忧伤只有愉快的意思:其实一个人能够找到没有她便快乐的世界,是个好的开始。
写出这个意思,关于这个电影的回忆也便终结了。
我的好奇心极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见识基本上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感情的一种,我并不认为爱情有什么高于其他种感情的地方,而值得被那么频繁的大书特书,究其原因基本上小姑娘的情怀里除了这个,你还真就想不出什么能特别吸引他们的。
所以这玩意儿就像上了瘾一样的经历了一次也不厌倦,还要在电视上、电影里、小说里、电台节目里一遍又一遍的温故知新,回回都被感动,回头还接着继续执迷于更多一次的感动。
说老实话,这个电影里刚开始那种蠢蠢欲动,再接着甜的发腻,再接着小摩擦,升级,后悔,赔礼道歉,和好如初,又甜的发腻,感觉变质(寻找出路),试图拉远距离,然后一方死缠烂打另一方无动于衷(虽然也很不情愿),再然后另一方铁了心的分道扬镳一方陷入无尽的痛苦懊悔之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再然后一方从痛苦中煎熬过来像被烤干了一样渴望新鲜空气,于是新的一段又跃跃欲试。
这些东西都很真切,很能打动人,但每每这时我的理智都告诉我拉远距离,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因为眼界过于集中儿在更广阔的范围里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才有了我最开始我说的那些话。
这样的感情好则好已,一次成功找到真爱,但回头你会不会又这山望着那山高呢;不好呢?
极端的说你屡战屡败,那是不是会对人生产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呢?
我感觉不会,回回有当上,当当皆不同,当然那上当来比喻非常不恰当,我就这么个意思。
所以我说这玩意像是上瘾一样的,大家都比较热衷于经历一次又一次这样轻轻的揭伤疤的又疼又过瘾的过程。
尚优闭上眼,沐浴在夏日的阳光灿烂,耳边响起的,依旧是恩素那甜美的声线,只是春日已逝,昨日也早已远去…… 如果它只是一部爱情片,如果它描写的只是那对青年男女的爱情。
那么它就不是一部让你怦然心动的电影。
它是《春逝》。
因为春日终会逝去,这段爱情,似乎也一并随这春天远去了…… 爱情过了甜蜜期,突然就无端感觉到对方从未有过的陌生,依旧还是那片竹林,闭上眼,你依然听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声音。
在你心中,也许这就是从前。
你小心的张开眼,眼前的这片竹林,似乎比记忆中绿的更加葱郁,你可以感觉的到。
还是那条依然流动的河,还是那曾让你心醉的潺潺流水声。
耳边恩素的歌声,却好像荡出时间的力量了…… 为何一个人可以平静到坦然得,甚至有些不经意的开始经营另一份感情?
没有留恋,没有伤怀,也没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只是平静,平静得让人甚至觉得有些可怕。
也许从前的恩素本并不是个理智得过分的人,但这些许的麻木,也是这逝去的一个又一个春的赠与吗?
尚优还是个孩子,他的心中,是无法像恩素那般冷静的,也许是他的奶奶,那个会一直在火车站等待永远都不会出现的深爱着自己的爷爷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奶奶,给了他对于爱情无比执着的基因吧。
这种执着,也随着血脉代代相传…… 尚优选择了挽留这段感情,虽然,他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都显得那么苍白…… “恩素,你以为我是你的速食面?
” 尚优不明白,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恩素没有回答,答案本该如此,只是尚优也许永远都不会懂。
他恳求,他甚至跟踪,可是这一切似乎注定都无法挽回了。
茶凉了,还可以续热的,心冷了,无论如何都没法再注入热情的。
尚优像个孩子般,掏出自己的钥匙,在恩素的漂亮的新车上划下深深的痕迹。
我想,这个时候,他的心底,会有一道更深的伤痕吧。
只是,车子的划痕,无论多深都可以修补的,而心底的伤痛,怕是连时间都无法让他痊愈吧。
失恋的尚优抑止不了心中无尽的痛,看着依旧常去火车站等待的奶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对奶奶说,爷爷已经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奶奶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了尚优一颗糖。
“公车和女人一样,一旦走了,就再也无法挽留了。
” …… 只是平静的生活也偶尔会漾起小小波澜,偶然被割伤手的恩素,习惯性的又抬起手臂,在头顶轻轻甩着,一如从前尚优教她那般。
那个冬日的相遇,那个真诚如雪般的尚优,是否仍偶尔会萦绕在她的心头?
…… 他们在咖啡店中重遇,尚优不再是从前那个尚优,恩素也不再是从前那个恩素,他们聊的,也不再是从前那些……那个浪漫而温馨的春已经逝去,只是我在想,它会不会残存在两人早已深埋而不愿唤醒的记忆中呢?
就像一面湖水,被顽童嬉闹的石块惊出了波澜,被无意掠过的微风荡起了涟漪,待到人寂风停时,从前的宁静又无语的悄然降临了吧。
推荐《春逝》给朋友看,她很严肃地说,这个女人很过分,简直是在玩弄那个男生的感情。
如此义正词严的反应反而让我觉得意外。
她说,如果你是他,你能原谅吗?
可是面对感情这种飘忽的存在,谁也没有确切答案。
第一次看到《春逝》,大二的悠长夏天,时间是在电影的序列中消磨。
遇到这一部不过是电视上的偶然。
雪中的南韩小城,车站里,是冬意,红色围巾与昏昏欲睡的女主角;两人一起聆听竹林风声,潺潺溪水,山寺铁马的响动;感情的不经意的开始,忘记了是在喝酒的时刻,煮方便面的瞬间,还是其他。
于是,在一起,春去秋来,温情不再。
落花漫天的季节,重逢,女主角想重续前缘,笑着走开。
结束时候,男主角一个人置身在芦苇的浪中,不变的微笑。
音乐中,一切结束。
中国历来的爱情故事,弱势的永远是女人,崔莺莺被抛弃了,霍小玉抑郁而终了,彪悍如潘金莲,在西门庆面前也是千依百顺,哪怕情人的热度还残存鬓发之间。
可是情场如战场,对垒的双方,输的概率大概是一样。
所以看到男主角失恋之后的泪,哀歌,似乎触摸到生活的质地。
最哀痛的时候,就是为了那些缥缈的东西,直到淡淡化解,只有记忆变作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他的祖母说道:女人就像公车,一旦错过,就再也追不上。
最后的拒绝,在他不是无法原谅。
我一直这样固执的以为。
在某一种状态下,也无所谓恨。
恨她不过是恨自己。
时光一如电影,故事的细节已经难以记清,昨日无法重现,只有声音鲜活,只有感觉依然。
记得春风沉醉的夜晚,与人一起重温《春逝》,她说,这种文艺片,太慢了,太慢了。
慢的滋味,大概不是人人都懂得。
有些人,不会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不会沉思前事,似梦里。
故事一般般,喜欢那种调调
对于永远的固定镜头、镜头还不短急需保持耐心,幸好还有些些景深,能够打发眼睛。情感上太淡,不能够打动我而已。如果不是因为泛亚洲,就不会注意到这部电影。
做作的韩国片子。
最后男主变成了一位asmr博主。
许秦豪貌似短发控,他拍《挪威森林》应该挺合适的。
离婚的女人太...除本片外还可参照导演许秦豪的最新作品《危险关系》,我认为黄种女人中李英爱是比高圆圆还完美的存在,话说我昨晚真的梦到李英爱了
爱情比我们想象中流逝的还要早。许秦豪的爱情三部曲中最喜欢的还是《八月照相馆》。《春逝》捕捉到爱情逝去的无奈,可是片中的女主矫情得让人非常讨厌,纯情男主我也不感冒。和《又是吴海英》一样,感兴趣的仅仅只是男主的职业—音效师。
现代人的感情太脆弱!导演更脆弱!!!
又一闷片,我喜欢哪尤其是那个职业
没有人能说得清爱情是什么。或许只是一阵荷尔蒙的分泌,当这特定的时刻过去了,激情退却,爱情也就随之结束。它短暂但真挚,过往越甜蜜,分别时越多遗憾。从此后,自然的每个声音都记录着他们的曾经,竹林、风铃、雨滴、河流。樱花树下,是这如春天般浪漫的爱情最后的告别。
很不喜欢...
“如果我们再相见,事隔经年。我将何以招呼你,以眼泪、以沉默(拜伦)”。 看完觉得李英爱好表、、、从恩素的咖啡搭讪套路明显可以看出她的玩票性质啊,奶奶把女人比喻成巴士也是绝了、、倒是好奇离婚那段、、两个小时一直在犯困,结尾我真的是呵呵,怒摔
爱最墨迹,别几把谈了……
太久了,都快想不起来情节了
不愧是以音效师为主角的电影,声效细节细腻动人。李英爱的柔美脸庞里天然有着哀愁与脆弱的特质。春来夏去,爱情始于电光石火的刹那,却逝于不可捉摸的瞬间。
韩国文艺片儿,声音也可以很美。。。
画面还行,剧情不喜欢。。。。。
没我想象中的好
爱情走的那么快,如逝光年.看了以后很心疼.没有开始,才没有结束.是这样吧
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一样安静的电影,细腻干净纯粹,连长镜头都不显累赘多余,爱情安静的消逝一如它安静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