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这部电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特别喜欢电影里毛叶这个角色。
他善良文静,虽然天生得了兔唇,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他喜欢收集植物标本,也像其他小女孩一样把愿望写在本子上想看一场漂亮的烟花。
虽然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但是他依旧认真热情善良的对待着生活和身边对他好的人。
在被牛牛的烟花炸伤之后,他也第一时间失去安慰诗牛牛。
这部电影不仅有纯粹的童趣,也拍出了陕西鲜明的地域特色。
影片情节流畅,事件衔接自然,人物形象既刻板又鲜活。
校长形象尤为突出,她对学生们倾注心血,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她坚守传统教育理念,努力引导所谓的“坏孩子”走上正轨。
这部影片堪称新时代的写照,它不仅蕴含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如今,社会已能容纳多样化的人才,如泥人艺术家、绘本画家等。
很惊喜,已经很少看见这样朴实的电影了,令人想起年少时的日子。
每个人都很鲜活、可爱,即使是“ 大反派”班长。
正如粉提老师说的,孩子的动机和大人不同,妈妈的压力造就了班长的性格,那句“安静!
”已经成为家里的梗了。
诗牛牛是每个班上都有的小“刺头”,也是社牛,有任侠之风,是长大后希望成为的样子。
粉提老师是梦想中的老师和朋友,曾因为老师的夸奖把单科成绩考的好高,我想念我的语文老师,老师,您送我的《古文观止》我一直好好保存,每次翻开都仿佛您在我身边。
最触动心灵的是毛叶,特别像我可爱的发小,有这么可爱的女同学怎么忍心欺负!
可惜网上资料很少,这个小演员的观众缘是天生的,期待她更多的作品,愿她一直保有淳朴可爱的气质,这是最宝贵的。
两处小瑕疵,豆豆翻抽屉的左顾右盼有点刻意;诗牛牛在河边摆的一圈荧光棒好像没用上?
影片秉承着《树上有个好地方》与《美术老师的放羊班》的一贯风格,用最真实的叙事方式细致入微的感情,描绘了对于大众眼中的“问题少年”的教育。
这部影片围绕着牛牛和毛叶展开,在班级当中被视为麻烦制造者。
两个孩子被安排在特殊雅座上,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粉提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开始关注两个孩子,探寻他们究竟是如何变成了这个样子。
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两个孩子找回了自己的自信,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光芒。
影片通过其真实的故事情节,和乡土化的生活片段,真实的再现了乡村教育的现实面貌。
里面当中的许多情节,它不仅揭示了乡村教育中家长的无奈和迷茫,同时也能够使观众仿佛处于那个充满童真的乡村世界。
片中通过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成年人高高在上的救赎,真实的发现了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特点。
而影片通过老师的视角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鼓励。
而通过影片对于教育理念的探索,能够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对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会引发对自己目前教育方式的反思。
《河边有个好地方》这部影片它其实展示出了乡村教育最真实的一面,同时呢通过一些很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对于教育的探索,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之深刻中来反思教育的本质。
所以这部影片不仅仅能够触动心灵,同时也可以引发反思的一部影片。
特别好特别好的电影!但我仔细一想,它其实就是一些很常见的元素,那为什么我又感觉自己是第一次看呢?
能在偶然之间,打开这部新电影,感到很开心。
有温情(诗牛牛和毛叶之间的友情,拍得特别好,小孩子的纯真无邪在眼神之间尽显。
诗牛牛和粉堤老师之间的“信任与不信任”之情,豆豆为姑姑折千纸鹤的亲情),有泪点,有爱,有问题就会解决问题(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似乎我在看一本童话故事),有笑点(“医生,这娃是不是有神经病”hahahahaha,“我真想搂你一巴掌”,可爱的奶奶承包了我的大部分笑点),有先进和落伍的碰撞(粉堤老师和校长表姐),有美感(河边的烟花和荧光棒取景,被重新装饰的死去的大树,诗牛牛的泥塑等等太多太多)。
‘人’的标准。
豆豆“偷”了姑姑的红包,出发点其实是为她折一只红色的千纸鹤,姑姑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不是没有撒谎而是他根本不会去撒谎。
成人定义的‘偷’在某些方面似乎与小孩没有关系。
诗牛牛在路边捡到了钱立马去买东西在同学面前炫耀(这里有一个小bug,100元钞票不是已经被花了一部分了吗?
),我小时候也老是像他一样放学回家时眼睛长在路上哈哈哈。
闫颖,果然每一个反面角色的反背后都有一个极端的家庭。
很喜欢毛叶这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哇,温柔可爱,具有文艺气息以及艺术创作。
用荧光棒来放烟花这一幕太妙了(提问妙在何处?)
这部电影大概是在说我们那一代前后(大学教育以及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信息平权之前)一个挺普遍的情况,直到现在,这个背景设置在农村,应该也是成立的。
小学班主任通常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运行着一整套奖惩治理术的独裁统治者,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兼具一丝不苟与轻描淡写,唯命是从与颐指神使,光明正确与假公济私,算不得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但麻木,缺乏审美。
孩子们对社会框架的最初认识通常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比如我的小学班主任动则以文革为例,没事儿就拿乱说话的后果去恐吓我们,也经常采取流放(设置特殊座位),罚站,抄书,示众,扯红领巾,揪耳朵,扇嘴巴子,红黑榜,找代理人,发奖状这些方法(手段),我们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吧……这样一点儿一点儿把我们放进这个标准化的系统,统一管理,倒挺高效,挺省事儿的。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个不错的解决之道,自主开辟的天地,构筑起的自由之所是童年单纯快乐的独立空间,能清洗掉从成人世界投射过来的很多尘埃。
可是这部关于成长伤痛的电影这么迅速这么快乐大团圆结局,总觉得有点儿……强扭……就想问问假如没这个研究生的田野调查该怎么办?
那班主任的真的通过这件事就一下顿悟了吗?
没有遇到上述条件发生的其他孩子将怎么继续挖掘他们的人生呢……短时间内在几个特别戏剧化的反转之后这一切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整体透露着幽默和温暖的氛围,通过讲述陕西乡村学校里的故事展现儿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主人公诗牛牛看似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实际上是缺少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毛叶也是一个内心细腻敏感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电影关注到了这些边缘化的孩子们,同时与平常最容易受到关注到的三好学生进行了对比。
电影细腻的刻画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电影整体剧情富有节奏感,对陕西本土环境和地域特色表现得很到位,电影很多场景和画面的选择都很用心给人治愈的感觉,许多儿童玩闹的画面将观众拉入自己的童年,让更多人思考乡村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电影整体配色为暖色系,绿色茂盛的植被都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情感。
一路从张导的《树上有个好地方》《树上有个好地方2:美术老》追到这部,电影还是熟悉的将镜头对准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中孩童们的成长故事,小主人公也从“坏孩子”巴王超过到另一个“坏孩子”诗牛牛,过去巴王超过的语文老师在这部中也当上了校长,粉提老师也在期待下回归了!
从前作到本片,电影主题还是围绕反思西部乡村教育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以校长和学校领导等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者们拿“唯成绩论”的刻板思想压制孩子们的天性,而粉提老师则是传统教育模式相反的代表,打破画画、广播、捏泥巴、课外书籍影响学习的偏见,将信任交给孩子们,尊重孩子天性,注重德育教育,逐渐打消了诗牛牛、毛叶这类“差等生”原本所处生活世界中的偏见与不屑,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亮。
另外,方言的使用充满地域特色,配合影片同样充满地域特色的叙事空间,一下就将观众拉回零几年的关中农村当中。
关中方言的使用符合本土演员的日常习惯,全面塑造出诗牛牛这个调皮但本心纯真的儿童形象,可以让观众在轻松、自然、亲切的观影状态下加深对影片的喜爱。
正如影片结尾粉提老师所讲的那样:“对教育管理者来说,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肯定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学生。
但如果回归到人的本性上去看待教育,就会把这个标准变得非常灵活,也能够看到许多鲜活的生命的存在。
”适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勉,也期待电影市场能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儿童电影。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由张忠华执导的儿童电影,于2025年1月正式上映,作为“树上有个好地方”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它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这一系列儿童片对于“问题儿童”的特别关注,例如第一部中对调皮捣蛋学生巴王超过的关注,第二部中对中考制度下非主流文化生以外的其他美术生、音乐生、体育生等学生群体的关注,以及第三部中对兔唇少女毛叶和留守儿童诗巴牛牛的关注等,饱含温情又充满童趣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感色彩和特征。
影片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树上”系列的儿童本位视角,将镜头聚焦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并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和批判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脱离公平正义的丑陋面。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小学内,主人公毛叶、诗巴牛牛和女校长经历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趣事,最终在温柔和蔼的粉提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展现了孩子们纯真美好的友谊、儿童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惑。
影片通过两个“问题孩子”诗巴牛牛与毛叶的故事,关注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训与挫折,以及他们对友谊、理解与包容的渴望。
与“树上”系列另外两部以男孩为主体的叙述视角相比,《河边有个好地方》是基于女孩毛叶视角展开的叙事,因此有着更为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视觉呈现。
诗巴牛牛这个角色塑造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他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情感变化都显得真挚而细腻,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而女孩毛叶则更像是真善美的化身一般,她有着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极具绘画和写作的天赋。
两个孩子的友谊纯真而又自然,诗巴牛牛保护毛叶不受同学霸凌,毛叶也大方分享自己的早餐给诗巴牛牛,在两人放烟花导致毛叶受伤后,毛叶依然没有责怪诗巴牛牛,而是独自勇敢地在医院接受治疗。
影片的结尾,导演还设置了下一部续集的伏笔,那就是关于班长闫颖的故事,作为被绩优主义裹挟的教师子女,其实她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才更加突出,正如第二部《美术老师的放羊班》中身患抑郁症的校长儿子一样,作为教师的子女,他们往往肩负父母更多的打压和期望,因而容易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在影片中,“河”既是片名,又作为重要的意象贯穿叙述的始终。
男孩的内心成长像树一样,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过程;而女孩的内心成长则更像河流,是一个越来越包容、宽阔的过程,因此“树”与“河”更像是一种诗意的隐喻,象征着儿童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河边的好地方”,还是“树上的好地方”,都是独属于儿童自己的、不被成年人所知晓的秘密基地和情感世界,是一方不被世俗所干扰的、充满童真与美好的心灵净土。
在影片中,儿童们游戏在河边,诗巴牛牛为毛叶许愿而放烟花在河边,粉提老师寻找到失踪的诗巴牛牛也在河边,正是因为有像诗巴牛牛、粉提老师这样善意和真诚的靠近,毛叶才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她的才华也才逐渐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馈,她的绘本得以出版,更多的孩子也因此拥有了可以进入活动室和阅览室的机会,这正是片名“河流”这一意象的独特之处。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哲理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能够触动所有年龄段观众心灵的佳作。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主题和情感缓慢悠扬而又深邃感人,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温暖,无论是怀念童年的大人,还是对成长充满好奇的孩子,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
故事内容真实,粉提老师对詩牛牛和毛叶同学的肯定和校长对两个同学的不信任形成对比。
为粉提老师点赞,值得所有老师学习。
看完感触很深,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有耐心发现她的闪光点,希望她也能碰到像粉提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现在我们孩子学校也有特殊座位,我觉得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看到这部电影改变教育理念。
让每个孩子都能闪闪发光。
虽然重复,但还行。
校长这形象吧,不太成功。那爆脾气,那小格局,更像一个班主任。
吃饭时随便选的,没想到还挺好看!好久没见到这么朴实的儿童电影了,像两千年初拍的。在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度,服从和被规训才会成为好学生。创造力简直是最不需要的品质了。
真不容易,还有导演愿意拍乡村儿童向剧情片
1739写给成人的童话。整体上完成度很高,不过还是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很多矛盾太理想化了,牛牛撒荧光棒那段的剪辑不是很好。以及核心矛盾并没有解决,反而粉饰下去抛回给观众,很可惜。导演去参加电影节吧,已经秒杀很多报名作品了。
故事很朴素也很真实,能把这么真实朴素的故事讲出来而且有趣、感动人,也是很强的。聚焦在农村教育的问题,尤其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这次传达的教育理念和之前的《树上有个好地方》系列1-2类似。但是这个影片唯一的不同在于:两个“怪”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更重要的是,他们看似“怪”其实他们都很有才华,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有擅长的才华,画画、讲故事、写故事,擅长雕塑,更重要的是,他们善良。相对比,只顾学习的孩子和争面子的家长这种背景下心里畸形的“三好学生”传达的教育理念就是—鼓励式的教育和挖掘学生的亮点,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标准化和纠正孩子的思维方式,要善于挖掘孩子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希望这个系列接下来可以展现更多不一样的内涵表达,太相近了总感觉越往后越没有冲击和震撼感…但愿不要落俗
第三部了,还是这么童贞
以后农村有关孩子在学校上学的内容会越来越少,不是因为农村条件与环境有多大的改变,留守儿童还是那个留守儿童,而是人口减少了,农村没有学校了,学校都在城镇。曾经在村的学校上过学,也在小乡镇上过学,现在这些学校都没有了。要说影片有童年回忆,也算准确,与上两部差不太多,有时候不需要多么深刻,多么引人深思,简单的故事展现人物与生活也挺好。
还行
并没什么意思。主角已不是巴王超过了。女老师还是那个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的女老师。
自我感动给谁看?
没有树上第一部好看,不喜欢故意去升华,最后河边那圈荧光棒也不太能理解。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浅浅带过,最后突然认错转变也是很突兀。
虽说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看待孩子的角度,但其实还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拍成“个人问题”掩盖“制度失范”。校长、诗牛牛、班长和班长妈妈,四种视角,四类难以撼动的结构性思想问题。看完最兴奋的不是诗牛牛也不是影片本身,而是张导说的后续还有“三好学生”班长的故事,被规训的不敢犯错的班长,才是大多数人的缩影。期待!
特别有意义的一部电影,清新脱俗
本人三年级时曾独自坐在讲台旁,羡慕牛牛有小妹陪坐。
叙事生硬 童趣加分
第二部远不如第一部了,最出彩的反而是气鼓鼓的班长,可惜没有垫脚砖了。这部片活生生把道具组搞死啰
张忠华几乎完全重复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地球上的星星》的影子,没有新意和诚意,比前两部《树上有个好地方》略差
结尾处还有点担心像闫颖这样的孩子,谁会发现她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彩蛋说有她的故事,我就放心啦,被关注到就行。。
有曹文轩小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