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和西北方言“傻子”同音。
在甘肃方言里,“傻子”就念成“勺子”。
也和该片的英文名《AFool》(一个傻子)契合。
当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念一句“世界上还是还是好人多”。
可是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个被扶的老人说是好人撞倒得她时,我们又会叹一句“好人难做啊!
”当主人公拉条子善良的收留“勺子”后,麻烦接踵而至,致使家庭一步步陷入困境,他们被荒诞残酷的现实捉弄,成为别人眼里的“勺子”,老婆金枝子多次喊出,“人善被人欺”!
当我们善良的扮演一个好人的同时,现实的残酷已经把我们打入“勺子”的行列,这会不会让好人在下一次做好人时考虑一下这个好人该不该做呢?
这部电影以淳朴的善良和奸诈的残酷做对比,反应了现实的无奈,勺子=傻子?
但是善良的勺子又是不可缺少的,戏疯子陈建斌携手美女妻子蒋勤勤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奉献的太完美,他拼尽全力证明了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在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和整个世界作斗争”!
这是一部让人坐立不安的电影,是真的,坐立不安。
我第一次在影院里拿起手机,不是看时间,而是查剧情简介,查结局是什么。
大概是年纪大了,心理承受能力差,我非常害怕这是一个坏的结局。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影片名的“一个勺子”指的不是一开始跟在陈建斌身后脏兮兮傻乎乎的傻子,而是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这个好心捡了傻子却陷入连环麻烦中的普通农民。
但我没想到导演会用这种镜头语言去交代这个印证。
结尾的时候,拉条子穿着傻子的大衣,拿出傻子的防晒帽戴上,被一群小孩追打。
一切那么自然,一看就是在影片最开始就铺陈开了,而我们,一直没有发现。
这并非宿命的轮回,而是一种善良加愚昧无知的必然结局,我们只是被动地被拖着往前走。
而末尾那个主观镜头,遮阳帽的帽檐挡住一半视线,小孩扔出的雪球迎面击中镜头,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冰花四溅。
我知道导演是想用这个主观视角,让观众体会拉条子的状态和心情,而我的确感受到了雪球打在自己身上的感觉,痛,冷得很。
说实话,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面前,即使是一直以捕捉真实展现小人物命运见长的贾科长都算是小资。
可是它非常尴尬。
同样是讲述小城市人物的命运,贾科长抓住的群体是小镇青年,多少混在大城市的青年都曾经有过小城镇的回忆,他们要么折腾出来了,怀念过往粗糙的感同身受的青春,要么落寞地,怀念混在街上意气风发的生活。
同时,这些人是有消费力的,或者说,起码能给影片背书的。
至于跟体制大环境相关的表述,更是某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
可陈建斌选的是更底层的农民,这些人就跟片子里拉条子和金枝子一样,对自己受苦的命运都不自知,他们怎么会在这个片子里找共鸣,他们当然也不会去电影院。
而城市中的青年,很难在这部“农村电影”里面找到共鸣,那些可能引起共鸣的点在影片里展示得又过于粗粝和刺痛了。
那么,到底谁会为这部电影买单?
众所周知,去年的金马奖给《一个勺子》买单了。
作为电视演员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提名5项金马奖,一举夺得了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两座奖杯,实在很厉害。
电影的质感很像一部新人电影,或者说一部优秀的学生作品,不精致。
稍微有点熟悉金马奖的人,看个开头,就一定会恍然大悟,难怪它能得金马奖,它是金马奖会喜欢的路数。
如果奖项和人一样有趣味有取向的话,那金马奖大概会青眼的电影其实大家都有数。
可能不够完全客观,可能狭隘,跟观众的趣味很大程度会不同,也不按照票房成绩来,甚至有一定的偏向性。
但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奖项,而每个奖项偏向性都不一样的缘故。
更重要的是,如同我在金马奖的那篇观后感里写到,奖项,是告诉你,"一个人有同类",用陈国富的话来说,它代表“今年我们想鼓励哪个人或者哪个作品”。
它按照它“关注”的这个领域去寻找这个领域上做出贡献的人、影片,如此而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于它获得金马奖,没什么专业角度点评,只有一个普通观众的感叹:这种电影,如果连金马奖都不能给它应有的位置,又何况普通的观众,如果连金马奖都没获得,还有谁会知道会关注会给它更多的排片。
当然大家都知道,很多获了金马奖或者其他什么奖的电影我们也看不到,不关注甚至根本连名字都记不住,这也没错,这些哪有红地毯上女明星的礼服裙闪耀。
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影院里一列海报,消失的凶手,怦然星动,什么魔术什么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大概会是什么样的片子,但是,真的,早知道看完《一个勺子》那么抑郁,我也愿意看那几部片子,哪怕是《火星救援》,我也能想到,不管多凶险多负面,结尾一定是正向价值观,导演和编剧一定会想法设法给我们一个好故事。
那是商业社会的准则。
“人好有什么用,尽是被欺负,好人没好报啊!
”我就算是站在金枝子面前,也说不出反驳和安慰的话来。
我记得前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热传的文章,说什么样的题目和观点能够引起100万+阅读,里面提到一个“好题目”,《你活得这么失败,大概因为你是个好人》。
我毫不怀疑这篇文章的打开率和分享率会很高。
“反鸡汤”这么流行,当然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传统的那一套东西。
怀疑的种子一旦播下,潜移默化分崩离析。
再说了,我今天经过前门附近,还看到墙上有一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写着“牛奔草处去,人往高处走。
”陈建斌的演技有金马奖褒奖,蒋勤勤的演技经过时间考验,王学好因为众所周知原因镜头被删减得差不多了。
令人惊喜的是《爱情公寓》里展博的突破性演出,我不是指他背面全裸,而是从一开始脏傻子的形象睡羊圈,到全片只有一个字台词喊“妈”的演技,我觉得他演技是成的,唯一的障碍和蒋勤勤一样,长得太好看了容易让大家出戏。
每个人演出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警察合理合法的不作为,姑娘还给人热水喝我已经感激涕零,村长和老吃拉条子家羊羔子的三哥很讨厌,骗子都该死,大头哥这个人倒是有点复杂,结尾还钱这块我不太理解。
但最令我心惊的是那群孩子。
他们承接了两个傻子最重要的连接工作,打金世佳傻子到陈建斌傻子,落定陈建斌“勺子”标签最重要的一环。
他们完全是无意识的,没有纯粹的恶意或者其他的原因,好像“傻子就该打”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思想钢印。
细思恐极。
新人导演陈建斌贡献了不少好镜头。
除了最后的主观镜头,拉条子追车从一群花花绿绿跳着舞的广场舞大妈之中跑出来的运动镜头,去镇上经过一段空旷的山路那个大远景,一个小黑点在全景的一处,人显得特别渺小,都非常棒。
他擅长使用重复的镜头,去强化某种东西,在你习惯这种重复之后,用一点变化打破,展示出他想表达的理念。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次下车,拉条子在大头哥的后视镜里慢慢变小,然后是他主动下车,被大头打下车,两次变化,意味深长。
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加持的拉条子,人物形象也很完整,善良、经常被骗,前面有交代,细节也有,其他人的对手戏也很清楚,展示出合理的人物行为逻辑。
我原以为会看到《疯狂的赛车》或者《小武》,但这部电影最让我想起来的是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而且它显然比《偷自行车的人》更冷酷,正如51届金马奖的评语,“犹如照妖镜,让社会中的人无从遁形”。
所以在观影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想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是想离席,是真的,坐立难安。
“一个傻子,他们要了他有啥用?
”这是困扰了拉条子大半部电影的问题,但到电影结尾也没有给出解答。
镇上最活络的最有社会知识的大头哥,也说“我怎么知道?
我要是能知道这个事,还在这小地方呆着做啥?
”看到一篇观后感说“至此整部电影图穷匕见”,这当然并不是一部仅仅讲述“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的电影。
像《撞车》给我最大的感受,所有人都是加害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弱者欺负弱者。
像《亲爱的》里面黄渤困惑的,“我做生意赔了,婚也离了,现在还把孩子丢了,已经是人下人了,他们为什么还要来骗我?
”这一点,《一个勺子》里也有。
而当陈建斌骂着村长打傻子的时候,这个问题显然更复杂了。
人当然是有多面性的。
这一点陈导挖掘得不深,但已经触及到了核心。
我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看完了很抑郁,因为它提到的问题,我们非但不能解决,甚至不敢面对。
大多数人像三哥那样,用一句“人生就是这样”草草交代过去了,回去喝口酒,啃个羊蝎子,蒙着头睡一觉算了。
思及此,我也只好说一句,“我跟你说部电影,你别去看啊!
”
农民拉条子(陈建斌 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金世佳 饰),傻子跟着他回了家。
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
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
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
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影片根据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一个勺子完整剧情介绍 勺子,在新疆、甘肃普通话又有「傻子」之意。
因此《一个勺子》讲述的是一个「傻子」的故事。
然而除了一般定义上智能低幼的傻子,世间众人谁不曾傻!因执于善念忘记利害、无忌人心叵测的傻子我想也不少。
故事很好,说故事的也极棒:拉条子(陈建斌),金枝子(蒋勤勤)为了给进监狱的儿子办减刑被大头哥(王学兵?
)骗了5万块钱,去镇上找大头哥未遂。
然后对一个无名街友「勺子」施了一个包子,此人从此锲而不捨的跟在他后头。
拉条子起初只是威吓他几句,后来烦了,採用暴力驱赶法,但这个不解人言的勺子依然无动于衷,只管继续跟着拉条子走,还跟他跟回家裡头去了。
拉条子原先气愤的想驱走它,但后来看到天气极为寒冷,怕勺子冷死,一时动了善心,跟老婆商量后决定将拉条子带回家放在羊圈裡头过夜。
数夜过去,拉条子一家反而跟这个勺子产生了若有似无的家庭情谊感情,勺子还管拉条子的老婆金枝子叫妈。
这反倒让儿子因为犯罪入狱的这对夫妻俩产生了一种安慰。
好心的拉条子替勺子去向村长、警察奔走失利后,回家帮勺子剔髮淨身,还带他去照相馆照了个相,大街上贴上了失物(人)招领,也特地交代李大头帮忙留意。
没多久的一个黑夜,李大头开了车载来一个来路不明的男子,此人声称自己是勺子的家人,便塞了钱给拉条子,答了谢便急着将勺子带走。
夫妻俩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美事,但拉条子仍在为收了酬金感到良心不安,心想如果给他家人知道自己让勺子睡羊圈,哪还像话?隔了几天,一对蒙面男女跑来声称自己才是勺子的家人,要拉条子将人交出,语带恐吓,不断威胁如果事情没有个交代,肯定会将事情闹上法庭。
在得知拉条子收了钱之后,还愤而指控他贩卖人口,边脸不红气不喘的将勺子当初收下的钱夺走。
善事好事成了坏事傻事。。。。。
再说大头哥,他应该是骗了拉条子给儿子办减刑的钱,但是感觉他又没有坏的那么彻底,影片里几乎没有他的正面镜头,基本上都是开着车的一个侧脸,每每给拉条子讲上一堆大道理然后说:下车。
拉条子一直搞不明白,一个勺子,啥用都没有,为什么这么多人非要承认是勺子家人,他觉得大头哥见多识广,想让大头哥给他说道说道,最后可能是被拉条子烦的不行了,把钱又还给了他,拉条子不要,他俩从车里厮打着到雪地上,硬塞进了拉条子的领口,骂了一句勺子,走了。
最后拉条子穿着勺子留下的破大衣,戴上了那红色的破烂遮阳帽,走在回家的路上,曾经叫喊着打勺子的孩童们,这次用雪球打着拉条子,嘴里喊着:打勺子!打勺子!剧终。
一个勺子剧情讲解(剧情解析) 《一个勺子》讲的是什么?很多人表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好像有看没有懂,确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一个两个的,是很多人!为什么没看懂?其实就是在讲一些社会现实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用电影的方式去表达看不懂也是很正常一件事!这个社会到底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从这部电影其实就可以看出,一起看看最全面的剧情分析! 影片一出场,就出现了羊,羊代表善良,最后拉条子做梦杀了自己,杀了的是善良,因为周围的人不接受一个善良的人,那个善良的人,不管是三哥,还是村长,还是警察,村长是恶的代表,三哥,普通人的代表,警察是正义的代表,这三类价值观认为善良是个傻子,最后拉条子变成傻子,小孩打傻子,表现了导演替下一代思想价值观的担忧,说说电影本身,村长家的狗,瓜子点老板娘,三哥,繁闹街市背景下的佛音,重点还有拉条子的儿子,代表的是私人利益,导演用心良苦,一部奥斯卡品质的优秀作品,替导演点个赞。
一个勺子有点像是鲁迅寓言的故事来改编搬上大银幕,故事十分接地气,又深刻呈现人文思考价值,从失踪人口、诈骗集团的问题下手,更多时候想探讨当今世代价值观的扭曲。
剧中的村长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李老三说:「现在谁不知道?说谁老实,说谁是好人,就是说他是个勺子。
」正是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无奈喂叹!类似的社会案件屡见不鲜。
比方:现在一个人若在大陆被车给撞了,路人多半纷纷走避,媒体多半谴责路人冷漠。
但殊不知这些人走避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太多时候,善心去搀扶的人常反被陷为肇事者,热心助人却无好报,反被恶徒敲诈一笔。
就因为利用善心人同情心理的恶行多如牛毛,现今的中国人才会如此笃信「善人是勺子」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的价值观。
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拾”回了一个傻子,如果真的是“拾”,那这片子就成雷锋同志宣传纪念片而彻底废了。
不是他愿意,是傻子跟着他不走。
作为一个老实人,没有办法,就只能自认倒霉养着这个傻子。
影片前半段一直在铺垫,这个傻子被赶走又回来,而拉条子和妻子金枝子对傻子的感情正在渐渐发酵。
他甚至帮傻子赶走那些欺负他的孩子。
中间穿插拉条子去找大头哥要钱,顺带着说明拉条子的儿子进了监狱他到处求人奢求减刑的感情线索。
所以,对于失去儿子的拉条子,傻子就像他的儿子,何况傻子管金枝子叫“妈”。
现实主义作品,如果难以合乎情理,那就注定失败。
好在《一个勺子》做得不错。
而自从“失物招领”发出去,整体叙事就走向了绝望的深渊。
试问,哪个好人愿意一直养着一个傻子而不考虑帮他找回亲人呢?正是拉条子的好,让他的生活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大头哥领来的一个人自称傻子的兄弟,硬塞给拉条子一些钱就把傻子领走了。
我没有怀疑大头哥在其中为虎作伥,毕竟他只是个在世上奔波的小人物。
但一拨人来领,就有另一拨人来领,又一拨人来领。
到头来,拉条子觉得是自己的错,赔进去钱,还赔进去了良心。
这是这些冒领的人,拷问着我们的内心:这是拉条子的错么? 无疑,这是他的错,他错就错在把人想得太善良。
有人告诉我,你总是不吝以最坏的恶意加诸他人之身。
我承认,我是个邪恶的存在主义者,我始终坚信他人即地狱。
而拉条子,他以最好的善意加诸他人之身,难道又有错么? 陈建斌借他老婆蒋勤勤饰演的金枝子之口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是好人,你老实,但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善良,却成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最格格不入的罪恶。
拉条子的生活完全被搅得一团糟,而他和妻子还在等待,等待那些冒领的人的归来。
他想着以热忱的招待,来拖住他们,等到警察来分清个善恶忠奸。
但他的等待,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带着人走了的,带着钱走了的,知道已经骗不到人也骗不到钱走了的,又怎会再给他一个答案呢? 他用尽了力气,只想弄明白一件事:一个傻子,在这世上有什么用?人,活在这个世上又有什么用? 家庭濒临破裂,老婆不让他进门,他就穿着傻子的衣服,睡在傻子曾经睡过的羊圈里。
他做了一个梦:他走进羊圈,拍拍睡在羊圈里的傻子,却发现那是自己的面容。
他才是那个傻子,一个真正的勺子,一个被他人愚弄被社会嘲笑被世界遗弃的老实人。
他愤怒地拿刀攮着自己,也只能攮自己,因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他没有勇气攮这个社会,他甚至没有勇气对着世界怒吼一句:Fuck you。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不胜其烦的大头哥把钱还给了拉条子。
拉条子戴上了傻子的残缺不堪的遮阳帽,白色的积雪,灰色的道路,黄色的土地,蓝色的天空,全部化成了鲜血一般的红色。
迎面而来的是另一群孩子,把他当成傻子一般欺负他。
“傻子“的嘲笑声此起彼伏,雪球砸在他的身上,散落,逐渐覆盖一整个画面。
他已经不再是有力量反抗的拉条子了,他成了软弱又渺小的傻子。
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勺子,西北方言里傻子的意思。
"一个傻子",没头没脑的,这样的一个片名让我从一开始有了一种商业无厘头幽默的感觉。
然而电影开场,给人的感觉却截然相反。
粗粝,市井,一点生活的无奈。
晃动的摄像机,街道上的实景拍摄,演员们黝黑的脸,西北旷野里荒凉的窑洞,这一切都带着独立影像的风格,以及与主角们身份相符的草根视角。
影片借由发生在主人公拉条子身上的事件,讨论了两个主题。
一是权力寻租与制度完善,二是善良被利用,社会性的道德沦丧的问题。
两者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
正是由于法制不完善,权力腐败,社会资源向权势者高度集中,所以底层人民只能靠依附、巴结权势者生存。
钱与权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逼仄的生存空间下,人们靠欺负比自己更弱势的人来建立起生存的尊严。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上,影片的后半段比前半段是明显变弱的,拉条子面对人心险恶的手足无措成了一个尴尬的笑点,他的处境也更多地像是因为他智商不在线而造成的,而不是普遍的道德困境。
这里几个道具的使用象征性地揭露出了权力结构的残酷:羊。
影片开场,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来到城里,找兽医给小羊看病。
妻子问拉条子医生咋说,拉条子说没啥大问题,歇两天就好了。
两人小心翼翼给小羊穿上衣服。
之后小羊反复出现,直到拉条子放弃了生活希望,宰掉羊羔和小卖部老板一起吃肉,而小卖部老板战战兢兢认为拉条子一定是有求于他。
在拉条子求村长帮忙写信,介绍无家可归的傻子去福利院时,也出现过相似的一幕。
村长贪婪地啃着牛骨头,嫌弃"谁家养的牛,一点肉都没有"。
巴结小卖部老板,巴结村长,巴结大头哥,拉条子的生活里有巴结不完的人,所以只有到他放弃一切让生活变好的希望,放弃巴结所有人之后,他才终于想到留点肉给自己。
车。
车在电影里就是权力、地位、阶层隔离的象征。
拉条子第一次见到大头哥时,跪在他的车前为他洗车。
结果大头哥也许是没看到,也许是假装没看到,一脚油门差点压过拉条子的身体。
另一个固定机位重复镜头的使用也加强了隔离的印象。
每一次大头哥"接见"拉条子都是在自己的车里。
事情讲完了,随便车开到哪里,大头哥一句"下车",拉条子就得赶紧滚。
后视镜里,拉条子绝望地站在马路边,看车子越开越远。
这也是权力寻租的本质:我可以带你开一段,但也可以随时把你踢下车。
很心酸的一幕是,为了感谢大头哥帮忙找到傻子的家人,拉条子追在大头哥的车后,想要当面感谢他。
车不停,拉条子只好从后备箱扒拉上车顶,然后倒挂在挡风玻璃上,以生命作要挟。
这样的姿态在国产电影里屡屡出现,比如《我不是潘金莲》。
《一个勺子》里,拉条子最后带上傻子的红色遮阳帽,红色的视野里,对面人影幢幢,他逆向而行,走向一切牛鬼蛇神。
石子不断地打在他的遮阳帽上,但是他好像不怕了。
拉条子最终拿回了他的五万块钱,只是这样的胜利来得太侥幸,太卑微。
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主要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对幽默的掌控。
海报上大大地印着"喜剧"两字,但在我看来,它和任何一种幽默都不沾边。
无论是合家欢幽默,黑色幽默,无厘头幽默,统统不沾边。
喜剧成了一个保证票房的卖点,但影响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整个后半部分为了制造一些笑点,让人物反复提到傻子,反复装傻,使剧情变得肤浅,也偏离了原来的走向。
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拉条子和老婆一起坐在炕上,儿子关在监狱里,五万块拿不回来,还突然被一个傻子缠上,要给他管吃管住,怕他出去冻死挨饿。
两个人感叹:人为什么要活着呢?
把地球都白白浪费了。
到这里是有荒诞的幽默气氛的,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大笑一下,哈哈哈哈哈,是啊活着真遭罪,干嘛要活着呢,一点意义都没有。
然后后半段,幽默没有了,这种丢失是因为主人公突然执着上了,他真的开始装疯卖傻,希望别人告诉他为什么世道这么坏,为什么大家都要抢一个没用的傻子,还要怀疑是他利用傻子来赚钱。
这样的姿态实在是不好看。
引用一下周国平对幽默的理解:"幽默是-种轻松的深刻。
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讽刺与幽默不同。
讽刺是社会性的,幽默是哲学性的。
讽刺人世,与被讽刺对象站在同一水准上,挥戈相向,以击伤对手为乐。
幽默却源于精神上的巨大优势,居高临下,无意伤人,仅以内在的优越感自娱。
讽刺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幽默则是对人性本身必不可免的弱点发出宽容的也是悲哀的微笑。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刘健的犀利,罗伊安德森的冷峻。
这样的幽默,是现实主义的轻盈一跃。
同样是小人物和草根视角,却站得更高距离更远。
带着点自嘲,反正知道一切早晚都药丸。
看之前对此片没有任何了解,倒是这奇怪新颖的名字一直吸引着我。
“勺子”,喝汤用吗?
围绕“勺子”又能发生些什么故事呢?
一直以为是一部纯搞笑商业片。
显然,我想错了。
拉条子捡到一个傻子,不对,应该是拉条子【被迫】捡到一个傻子,然后一系列【麻烦】和【无奈】便开始了。
透过这部电影的剧情,我看到的却是中国一部分普通老百姓的心酸。
普通人可以行善吗?
小学就知道“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是如今的社会,“善人”依旧很多。
每天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着富人们是如何行善,某某某成立基金会,某某某捐了多少钱,某某某又做了多少事。
哦,还有某某某基金会如何贪污?
他们是“大”善人,因为他们有钱啊,他们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成功人士,他们享受着老百姓的艳羡和注视,他们的慈善行为被老百姓歌功颂德。
这不,今天一新闻头条,浙江一有钱人每天购买上万吨大闸蟹放生吗。
瞧,这慈善多厉害,螃蟹也跟着受益了。
这就奇怪了,怎么新闻报道的行善行为都是资产上千万的有钱人啊?
穷人或者普通老百姓就不做善事了吗?其实不然,“善良的普通人”也不少。
“善良的普通人”上新闻的也不少。
但怎么就变味了呢。
某某某大学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某某某老人数十年捡垃圾卖钱资助孤儿反被孤儿殴打;苏州年轻夫妻合演“双簧” 路人行善却被骗;女孩行善被骗8千块自杀身亡 留下绝笔书消失后发现身亡;类似上面的新闻一抓一大把,关注的人多吗?
我就不禁思考了:普通人可以行善吗?
“善”如果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性,那么普通人要怎样在保证自己权益的情况下更好的行善?
既然是影评,那也得联系到电影。
比如电影主人公拉条子,他是普通人,他在行善,姑且不说“等价交换”,可是他得到的是什么?
别到最后,“行善”成了有钱人的专利。
.............................................................................................................................................本片名叫《一个勺子》,勺子就是傻子,但整部电影的傻子真的只有金世佳所饰演的这一个吗?
不尽然吧。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而言,拉条子是傻子,村长是傻子,派出所民警是傻子,包括生活中的你我他,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傻子”。
有人说这是穷人的自我证明?
呵,如何证明,凭你是【穷人】这一点,此题就注定无解。
【没钱没势的穷人力所不能及的去行善 更是傻子中的傻子】【没钱没势的穷人力所不能及的去行善 更是傻子中的傻子】【没钱没势的穷人力所不能及的去行善 更是傻子中的傻子】怪谁,怪你是【穷人】上天饶过了谁,饶不过【穷人】生活美满了谁,美满不了【穷人】国家政策帮助了谁?
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帮助到【穷人】.............................................................................................................................................陈建斌,《一个勺子》作为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显然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披着喜剧的外衣讲述了底层百姓的心酸悲剧故事。
他不是导演自己空有满腔热血而肆无忌惮的说着空口大话,强行给你灌输自己的观念,而是讲故事给你听,自行体会自行理解个中滋味。
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以上,就是我所体会到的。
一个勺子?
不,是一群勺子。
厨房离不了勺子,生活少不了傻子。
从话剧演员到影视剧演员,再到编剧、导演,是陈建斌的“跨界”,也是他的“变形”。
电影《一个勺子》历经撤档、删减、补拍重重劫难,也有所“变形”,但幸在保证了完整的叙事和清晰的表达,尽管传递的是存在主义的彷徨和荒诞的呐喊。
作为编剧、导演、主演的陈建斌,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作者,他也将《一个勺子》看做他的“精神自传”。
他生活中是个像拉条子一样的“笨人”,不懂得变通,也会“犯傻”,他不知道是否还要坚持下去,所以在电影中寻找答案,而是否有答案,又是什么,每个观者都能在11月20日上映的电影中看到。
从《人民文学》上读到《奔跑的月光》,联系到众多的人与他人碰触后的新闻,陈建斌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去帮助别人?
过去,我们可能是毫不犹豫的,但今天我们却会想这个想那个,当我们对于乐于助人的尝试产生怀疑,当好和坏的标准变得模糊,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
我只是对我们竟然开始思考、算计、衡量原本天经地义的事而感到遗憾。
”这是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给陈建斌的感受,也是《一个勺子》的来源,电影中没有“甲壳虫”,只有“傻子”,那个傻子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单音节字“妈”,像是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一样的寓言和隐喻。
创作电影《一个勺子》或许也是陈建斌“积压已久的一些本能的反应”,他说“生活中,我跟大家一样也会遇到迷茫、委屈的时候,有些坚持的东西也会发生动摇和反思,我因为受到挫折而改变,到最后我认定,对的东西还是要坚持。
”而通过《一个勺子》,我们知道,他的坚持是对的。
文/梦见乌鸦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一部小品,那是在90年代春晚上,由严顺开、杨新鸣等合作的小品《张三其人》,故事讲述了一个很要面子小人物在社会中的尴尬处境,总想做点好事却无法给别人证明自己的善意,所以他只有在一次次被误解中暗自叹息。
这个小品剧中的人物状况与《一个勺子》中的拉条子的情形很像,张三,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名字,与李四、王五一起指代不特定的某个人,揶揄或者概括常用。
“勺子”,西北方言傻子的意思,通常形容一个木讷老实,总干傻事,也称其为傻子(勺子),张三并不叫“张三”,而勺子也不并是“勺子”。
先礼后兵:两段式结构前后因果陈建斌的首部导演作品令人惊诧,演而优则导,没有选择常规商业电影或者其他类型作品,而是改编了胡学文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
平心而论,《一个勺子》的故事很简单,但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却是对人物塑造和角色心态拿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通过大量细节展示和情节润色,将人物的心态和处境完全的呈现给观众,这一点才是陈建斌令人的惊讶的地方。
该片最终的效果也证明了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的获奖实至名归,具体原因,如下分析。
该片很明显的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为事件性体验,后半部分为戏剧性体验。
总感觉陈建斌在拍摄本片的时候参考了很多英国导演的做法,即用故事烘托人物。
众所周知,英国导演派系总有一种坏毛病,不善于塑造人物,或者不屑于塑造人物,而是完完全全通过故事情节来烘托人物个性,让角色的刻画通过事件和情节展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盖·里奇。
上来直接进入主题,没有半点角色刻画的意思,通过大量故事情节来烘托这个人物。
这与好莱坞系的美国导演完全是相反的,后者们喜欢通过大量角色刻画将其融入、参与到故事中,让角色魅力挖掘故事魅力(顺便也掩盖一下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作品剧情薄弱的环节)。
《一个勺子》中陈建斌就是典型的英国导演做派,上来直接就是事件性体验,在中段的时候将角色的个性和其过往遭遇缓慢的带入到故事中,随后才有了后半部分戏剧性的体验。
事件性体验“润物细无声”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主角拉条子与一个傻子的纠葛,并且穿插了他与大头哥之间的故事。
既然是事件性体验,这部分内容就用大量生活化故事和细节将拉条子这个角色的特性交代给观众,然而这样做的缺点在于代入感不佳,因为观众通常会接受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入故事,而本片则是先抛给观众一大串故事和人物,再通过故事内容慢慢地将整个事件勾勒清晰,属于“润物细无声”的缓慢渗透。
因此陈建斌在前半部分所要做的就是用大量的细节和缓慢的故事推进来慢慢还原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也不得不考虑新导演的缘故,导致该片的代入感其实并不是很理想,这一点大概是本片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大概也是唯一一个。
拉条子被一个傻子“冤魂缠腿”,怎么赶也不走,同时他还担心傻子出事,前半段显示出他在对待傻子问题上一个纠结的心态,加上蒋勤勤在其中属于一个功能性的润滑作用,让这个角色在前半段故事中从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善良、老实,有时候耍一些小聪明(比如打完电话走时顺势抓了人家一把瓜子),而且很要面子,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从他对待傻子的态度上就能看出,家里莫名其妙的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想把他轰到外面怕他冻死,想把他捆在野外也不忍心,留傻子在家里却动辄对其动粗。
同时自己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儿子进了监狱,送出去打点的钱全无下文,也一次又一次的找大头哥“讨债”,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市民形象。
尽管前半部分节奏比较慢,整体情节波澜不惊,但这部分内容却极其重要,陈建斌用了大量的生活化细节将该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完全交代给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尽管节奏缓慢,但信息量极大,为后半部分做足了铺垫,也就是说,后半部分的精彩,与前半部分细致的铺垫有着紧密关系。
戏剧化体验助力故事内核后半部分随着傻子的“被认领”,进入到一个非常荒诞的戏剧化过程当中.不断来要人的家属,下落不明的傻子,与大头哥一次又次的会面,一次又一次在后者倒车镜中无奈的表情。
故事节奏在后半段陡然提速,整部电影也是后半段为核心,充分展示了一个“勺子”的称呼是如何进行一个递进的位移。
从拉条子被傻子纠缠,再到拉条子去纠缠大头哥,再被包括村民等周边人士说成傻子。
在前半部分细致铺垫的情况下,拉条子角色形象的“被转变”在后半段中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要知道,拉条子本人前后的状态是没有变化的,依然是一个“老实善良、有时候耍一些小聪明,且很要面子,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小市民,变化的是外界对他的态度。
从与人为善到被人误解,但倒霉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大头哥,全片中最精明的角色。
这个名字取的非常好,典型的冤大头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半段这个老实遭遇到了各种难题,孩子蹲大狱,送出去打点的钱石沉大海,又被一个傻子缠身,倒霉到家。
而后半段呢?
这个“傻子”,被人认为是狡猾之人在结尾处,傻子也被送走,孩子减刑,送出去打点的钱又“物归原主”,不但好事临门,还多了一笔钱,这就是荒诞喜剧的魅力,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一个老实人,一个“勺子”,他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外界对他的认识。
一勺无奈的人生巧克力《一个勺子》是一部个人非常推崇的作品,在原著基础上,对角色的拿捏,对故事走向的把控,大量“反复”的细节(如三哥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去打印店两次制作失物招领和寻人启事的桥段,去派出所的不同结果,镜头和机位完全相同),突出角色的境遇前后的对比,显示的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
这些小市民,但很真实,很善良,他多少有些自卑。
当别人误解他时,他却无法给别人证明自己的善意,所以他只有在一次次被误解中暗自叹息。
拉条子这个角色,宁愿自己吃哑巴亏也要顾全自己的“好人”形象,然而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形象,反而被当场了“坏人”。
电影展示了这个小人物在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利用讽刺、荒诞的处理手法,真正把电影从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上过渡到对角色本身的关注,让人在笑过之后仔细品味“拉条子其人”,回味无穷。
这时想起了《阿甘正传》中的那句著名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阿甘是个傻子,但他母亲说,只有办傻事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
拉条子办傻事了吗?
也没有,但仍然被当成了傻子。
结尾处他戴上傻子的帽子,面对着迎面而来的孩子们和飞来的雪球,这个主观镜头出现时,恐怕观众跟角色的内心是一样的,传统的礼数和行为在如今这个疯狂的社会中已经变成了“傻子”的行为,这块人生的巧克力品尝下来不甜不苦,但却没有巧克力的味道,只能无可奈何的装“勺子”吧,呵呵。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记得一年前,金马奖刚公布入围名单,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一个勺子》这个片名。
然而,网上却几乎搜不到它的蛛丝马迹。
它像个谜一样。
一年过去,又一届金马都要颁奖了,这部《一个勺子》终于要上映了——依然带着谜团,比如王学兵。
我对陈建斌的大致印象,一半是《人山人海》的民工,还有《甄嬛传》的雍正。
演员转型当导演,观众并不陌生,徐峥赵薇邓超陈思成……赢得吆喝,也赚了彩头。
但陈建斌执导的《一个勺子》好像不太一样,它没有让我联想起那些快销一时的商业片,而是跳到了黑色荒诞,带有粗砺感,氛围凋敝的独立电影画面,比如同在去年金马的《锤子镰刀都休息》。
《一个勺子》讲方言,并且方言没有被用来进行抽剥调侃。
它还保留了西北当地的生活方式,加上人物衣着服饰,路边的炒货店和临时搭建的舞台,电影并不避讳那些穷山恶水,黄土狂沙。
这种艺术追求和处理手法,也令《一个勺子》呈现了当下中国电影最最缺乏的真实和质感。
也有些人说,影片令他们想到了第五代和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
但我更想说,电影并不存在“适应于哪个时代”的说法。
只要有闪光亮处,它可以逾越时代。
被傻子缠着的拉条子,拉条子缠住了大头哥……电影讲的,就一“谁是傻子”的问题。
导演不惜在最后穷追猛打,一番追问,接连诃难。
相信只要不是傻子,谁都能看懂《一个勺子》要讲好人没好报,最后抛出来个开放结局:这一切又是为什么。
如果看过《亲爱的》等片子,对《一个勺子》要讲的骗人把戏,显然不会陌生。
但电影有过半时间,讲的是拉条子的紧缠不放,他要钱,找村长,跑公安局,追大头哥,像个疲于奔命的傻子。
当他到处想要个说法时,别人都告诉他,这种事没有说法。
这个老实纯朴的放羊人(农民)角色,不免也会让人想到今年入围金马奖的《塔洛》。
傻子在前半段鬼魅般的追随,又有如《闯入者》。
要说《一个勺子》特别到独辟蹊径,那也真没有。
那些不断重复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拉条子打傻子的剪切,后视镜里拉条子追大头哥和那辆猛禽,把关可视门铃的传话女人,精神导师三哥意味深长的“人生就是这样”,还有那些直挺挺硬生生诈唬的骗子,一拨戴口罩,一拨戴头盔,正经得有些犯规。
拉条子一次次跑上土垣,一次次往返于农村和城镇之间。
除了有个儿子在监狱里头,《一个勺子》并没有透露更多的过往人物。
正如勺子本身是傻子的方言称呼,拉条子也是主人公的绰号。
这部电影的人物,他们并不以真实姓名示人,正如傻子身份信息的各种不详。
复印店里,《一个勺子》已经故意混淆了拉条子和傻子,更不必说后来羊圈里发的噩梦。
至于拉条子,他也一度借傻子来撒气发泄。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从百姓大舞台开始。
在舞台的背后,拉条子和傻子相遇了。
这部西北乡土的黑色喜剧,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隐喻和抽象处理的人生舞台。
在结尾,遮阳帽下的主观视角,拉条子变成了傻子,迎向了欢天喜地的表演人群,砸雪块的小坏蛋。
《麻将》里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
骗子不以真面目示人,傻子有时候真傻,有时候假傻。
《一个勺子》的看头不在傻子,不在变成傻子的拉条子,而是那些装傻、难得糊涂的聪明人。
你大可说,他们统统也是骗子。
由于不断强化着好与坏的矛盾冲突,电影不免就有走火的地方,比如村长找上门来,站那一口气把台词说完了。
后半段,拉条子近乎强迫的反复追问,也让人觉得,电影太害怕观众看不懂了。
意图表现上,放的东西太多,却没有往回收,不知道“悄悄”。
就像一个舞台上的戏剧演员,突然跑到电影镜头里,总有用力、过火与说教之嫌。
如果不是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过度放大的优点,它也容易变成缺陷。
最后,应该是王学兵了。
他演得挺好。
如果不留神,你可能认不出是他。
他像雪村,像土豹子,唯独不像王学兵。
或许有人要感慨,这是重新认识。
但真说产生重新认识的,其实还是陈建斌。
如果他还继续当导演拍电影,我依然会期待。
刊发于《南方都市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前半段,后半段感觉因为戏剧性的东西上来,很多细腻的部分没有了。
三拨人先后来拉条子(陈建斌饰)家里领傻子(金世佳饰),导演似乎执意要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突出主人公的“傻气”,同时和那些骗子们对比以营造一种荒谬感。
但遗憾的是拉条子和他老婆金枝子(蒋勤勤饰)的状态前后区别不大,叙事节奏上显得单调而拖沓。
拉条子到后面整个人物面目开始模糊,因而无论是那个自己杀掉自己的梦境,还是和观众一起在主观镜头下化身为傻子的结局,在表达上都有很强的企图心可效果上却不具备冲击力。
如果把《一个勺子》设想为一篇参加作文比赛的命题作文。
个人觉得陈建斌同学不能得满分的主要原因是行文过半后为了点题写了太多的“勺子勺子勺子”,看得人眼睛疼。
“一个人因为善良被迫捡了一个傻子,又因为傻被人骗丢了这个傻子,他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是一个傻子。
”单就故事本身而言本片并不具备太多新意。
但在“扶不扶”成了“To be or not to be ”这种大问题的今天,对拉条子这种人生存和心理状态的呈现还是很有意义的。
拉条子是那种给了别人一块饼还会再给别人一块饼的人,这种人我们通常把他叫作善良的人。
善良的人心里有良知,就像是拉条子他家轻易熄不掉的灯。
得确保屋外的傻子不会冻死,才能安心把灯熄了。
丛林社会,善往往显得软弱,因为有顾及,有顾及就会怕。
恶人很少有顾及,因而能够不择手段。
善如果被恶利用,还有另一副面孔:愚蠢。
拉条子好心办坏事,不是因为善而是因为蒙昧。
所以他去找李大头(王学兵饰)——那个他认为很有办法的人。
但李大头却说他也想不清楚。
接走傻子的第一拨人是不是傻子的亲人还是也是骗子?
拉条子的儿子减刑了是不是送的钱起了作用?
李大头有没有坑拉条子的钱,最后塞给拉条子的五万块是不是他自己的钱?
这些影片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我们固然可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也可以仍然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
但导演要的是我们和拉条子一样想不明白。
想不明白怎么办呢?
自以为比拉条子聪明的村民告诉他:那就不要想。
这就是在教拉条子甘于蒙昧。
道德是一个变量,有的人高些,有的人低些。
为了防止低的人过低,需要法律来兜底。
但法律本身会有缺失,即便有法可依、如果普及不够还是然并卵。
法律如果不作为等于变相作恶,就会让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比如真的傻子和不知道趋利避害的人比如拉条子沦为待宰的羔羊。
让以骗子和村长为代表的食肉者们(也可能包括李大头)有机可乘。
拉条子不是因为多给了傻子一个馒头就没这些事儿,好像真实生活中你只要不去扶跌倒的老人就避免了被讹的可能。
善良和助人的成本在提高,是我们变得渐趋冷漠的重要原因,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会变成东郭先生,因为每一只受伤的羊都可能瞬间变成一头咬人的狼。
拉条子得家财万贯或者很聪明才有行善的资格,可惜他都不是,所以要为此付出代价。
一个行善的门槛过高的社会,一个非羊即狼的社会,一个傻子不明不白消失了的社会,不是真正文明和谐的社会。
本片讲述了一位西北淳朴农民“拉条子”救助一个流落街头弱智“勺子”的故事。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把夫妻二人的红色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其自然。
“夫妻俩是红色性格,他们不懂拒绝,在别人的恳求下,心软妥协。
但他们骨子里又讨厌麻烦,生怕这种帮忙反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于是,他们陷入两难:既想办好事、又怕麻烦;既不想承担责任、又怕公然拒绝会伤害别人。
在这种犹豫与徘徊中,红色性格成全了别人,却折磨了自己。
这种红色性格的人事后会懊悔,骂自己当初不懂拒绝,下次一定不这样做。
可悲的是,要是真有了下次,他们依旧会让自己陷入同样的泥沼之中。
倘若你是这样的红色性格,在看这部片子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并且会发自肺腑地感慨:“唉,我就是这样的傻子。
”很不幸,我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谁不知道?说谁老实,说谁是好人,就是说他是个傻子!”,谁做了大众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谁就是个傻子…颇有鲁迅风的一则寓言。几个演员都很出色,看了一半才认出大头哥是王学兵,只剩侧脸和后脑勺反而更适合这个虚伪奸诈的角色。演导俱佳,对陈建斌改观不止一点。8/10
影片根据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2.5,2014.11.6@喜滿客
稍显刻意,有点荒诞,太勺了吧。。哈哈。
处女作这个表现我觉得很好。
就我一人觉得这电影不怎么样么?感觉没啥共鸣呢,莫名其妙为一个流浪汉担心奔走也是挺不可思议的。反正觉得逗乐没有逗到点上,讽刺没有刺到深处,觉得不够劲。
有种人从未消失,从未变过
以为穿身脏衣服就能得个奖,是不?
從舞台上視角到最後被小孩丟東西的傻子POV。臉譜角色與實景,非寫實性與寫實性的結合。以導演處女作來說不壞,表演都不錯,但「好人無好報、傻人無傻福」的寓言式主題太簡單,戲劇資源也太薄弱,剪到一小時左右應該挺好。表述方式的冗贅與直白,雖不乏應運而生的荒謬,卻不見得是好招。
不错,杨警官又渡过了平安无事的和谐一天
First青年影展开幕片《一个勺子》完整版,西北式幽默不乏惊喜。好人照见勺子,众人照不见好人,勺子反被勺子误。就像杀生羊羔一样,自己也变成了羊羔。你照见什么就成了什么,反之亦然。王学兵一出场就浑身是戏,公映版遭受阉割实在可惜。
观看剧情后才发现,这个片名起的很文雅。高果然是高。
人生就是这样,哈哈。长镜头太多了,搞得像侯孝贤似得。
7分。陈建斌有水平,非常喜欢这片的镜头语言(是的,很多院线电影根本谈不上这个词),拍得有章法够内敛却不失张力。可后半段节奏太慢了,有点反智,转折也有点生硬。人物前半段塑造得特别自然,后面有点硬往寓言感上靠。很奇怪一点不同情陈建斌而是觉得他自己作成这样,相比许三观差的小河差了些层次
片到中段,我以为又像杨亚洲那种城市知识分子认为无知软弱才是大善,直到羊圈杀自己才觉得有点反抗,但最后大头哥给钱又变了味。怂人啊。。。。工艺上还是电视剧水准
前面80%还可以,后面20%太过,我都觉得男主傻,也许男主变傻从象征意义上反差前后呼应有隐喻讽刺作用,但从剧情逻辑上看完全不必要,所以导致很多剧情漏洞前后无交代,剧情推动变乱。拉条子和秋菊的缺心眼不同,人家那叫较真,他这个纯粹是碎碎念的缺心眼,所以震撼力也小很多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点是,除了剧情声,好像没有画外音,没有非得利用配乐去渲染什么情绪的姿态值得广大中国导演学习。
大头哥笑死我了。可怜片尾字幕都没他的名字。
脾气太好!
@2024-05-30 13: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