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最基础的道理,编剧把伊然设定成好人,不代表观众就要无条件信任伊然,第二集伊然失误把孕妇弄丢了,但武剑不知道是孕妇要喝水才弄丢的,完全有可能是伊然联合坏人把孕妇给抓了,在武剑看来伊然已经是有嫌疑的了,就像当武剑得知小董把子弹弄丢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小董“有问题”一样,这是人的本能怀疑,那么接下来武剑就应该换另一个小警察去查案,而不是全程带着伊然去小瑞士查案,尤其发现密道后不应该让伊然一个人在密道等勘验人员,局里面都能偷子弹,不怕密道里伊然把血指纹擦掉了?
这是剧情中非常小的一个bug,我说的bug不是指剧情前面没弄清楚,后面解释清楚的“伏笔“,我是指人物做出不合逻辑的举动,你编剧可以用任何巧合来推动故事进展和人物行为,但你不能把所有人物设定成傻子来推动剧情:1.副市长去村里协调拆迁工作,难道不是整个村委班子一起接待,再派几个村民代表,大家一起坐在会议室里谈?
而不是在公安去找制高点保护副市长结果还导致领导中枪?
这里编剧为了设计副市长中枪而把里面的人物都当傻子。
2.武剑把孙磊送到医院,在武剑看来孙磊不是凶手,那他不怕真凶手来医院把孙磊灭口?
结果他不在医院保护孙磊,直接走了,导致后面孙磊消失,就诊记录被删。
3.医院就诊记录被删,孙磊从医院消失,难道不应该查监控看谁带走了孙磊还是孙磊自己走的?
孙磊当时是杀光头的重大嫌疑人,难道不应该全力布控把他抓住?
结果整个公安局好像无所谓一样,继续查自己的。
4.文队做了一套骚操作(偷子弹,删监控,往墙缝里塞子弹)只为一个虚无的猜测,先不说这套骚操作需要多大的权限,需要整个公安局的民警都像npc一样对重要证据的消失无动于衷继续勤勤恳恳的查案,我们就说有没有这个必要性,文队完全可以让法医拖时间先不要出具第一颗子弹的鉴定报告,偷偷把子弹拿出来放进墙缝,对外宣称子弹还在技术科,因为包括武剑在内没人会没事就要看看子弹还在不在,只要不说子弹没了就没人知道,到时候用完可以再送回来。
5.塞进墙缝的子弹实际上应该是一串二能同时鉴定出光头和孙磊的血迹,结果只鉴定出光头的血迹,难道文队把血迹擦了?
这tm案子还没办好自己先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了?
6.勘验现场只要拿出警察证就能进?
那公安局上千名公安都能进去走一走,现场不就乱了?
现场乱了以后还能做第二次勘验取到墙缝里的子弹?
那能不能做第三次第四次第一百次勘验?
反正上千名公安都能进去,也可以放1000颗子弹进去,还办什么案子?
7.小瑞士这种经常会发生酒后闹事的场所,走廊100%有监控包括二楼走廊。
只到第二集,就有这么多bug,我说过了,这些bug是指人物做出了不合逻辑的行为,这与逻辑暂时没说通,后面的剧情会解释清楚的“伏笔”完全不一样,不要抬杠。
这些bug的造成是因为编剧刻意为了制造悬疑、冲突、推进剧情而随便敷衍,是不尊重观众智商的表现。
1.都是上面派一个人下来,一个派的达康书记2.目标都是一个村,只不过这个村不搞毒而是搞黑3.男主角都冲动,旁边有个女主手,只不过这个不能打4.都有一个被腐蚀且不甘心的局长5.都在烧脑的剧情中,穿插一些无脑的桥段,比如刑警不会进房搜查啊,遇到关键证人却要在新的警员到达前让证人脱离视线啊,等等。
故事剧情老套,看了前两集就知道最后的结局了,中间虽然设置了很多拐点,但只会让人觉得是刻意为之,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让人眼前一亮,就是混流量的网播剧。
这样的作品虽然能看出下了成本,但是没有注重剧作的核心,还是欠火候,经不起推敲和检验。
故事线埋的浮于表面,悬念的设置在很多影视剧都可以看到,至于抄袭谈不上,但肯定借鉴不少,刑侦剧加扫黑除恶的主题还是没有任何的新颖度。
(此评论只针对故事剧情)
之前听说口碑不错,决定有空看看。
后来看了警察荣誉,想多看看王景春,开始追剧。
目前进度四集,已经快弃了…这里的黑帮多猖狂,搬运村多大胆啊,自己弄机床制造枪械,剧一开头就枪杀副市长,还是狙击…黑道老大十年前用枪杀人,十年后开发房地产,能和市领导对着干…这里的警察得多无能多腐败啊。
既然是这么个剧情展开,编剧就请弄个完全架空的社会背景吧,偏要半藏半露地说个粤东省…或者把时间设定的早一点,比如八、九十年代,偏要弄到扫黑除恶的18年…很出戏啊然后是人设,这里的警察要么是傻子,要么是二愣子,要么就和黑帮没啥区别…特别是男主,如果设置成一位初入警队的愣头青,可能还能接受,但剧里面是一个智商高情商低的警队骨干,喜欢做实务,那他出现场丝毫没有保护现场的意识和举动,各种单打独斗,没有团队意识,没有程序意识,看起来就很违和…为了建军和岳威,我再看两集吧
今天开门见山,聊聊最近的一部悬疑网剧:对决
自打开播以来,《对决》就一直饱受争议。
有人觉得质感爆炸,有人觉得剧情拉跨。
有人看出了大局观,有人看出了脑血栓。
那么《对决》到底咋样呢?
简单点说,活儿挺好,就是有点烂。
先说剧的卡司:“海清的神”欧豪、柏林影帝王景春领衔主演。
往下看配角团,有《征服》里的韩跃平;
《余罪》里的粉仔;
《沉默的真相》里的朱伟;
还有《白夜追凶》里的高亚楠。
《琅琊榜》里的梁帝
不说是人均顶配,起码也算是混个脸熟。
但等我满怀期待打开电脑,想体验本剧宣发的大尺度时,一股诡异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在《对决》第一集的第十九分钟,副市长被人狙了。
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本剧发生在中国大陆。
而且,本剧的故事发生在2018年,跟《扫黑风暴》发生在同一年。
在民风朴素的绿藤市,即便强如高明远,也就敢用钱腐蚀官员。
结果《对决》开场才19分钟,副市长就吃了花生米。
在我看来,编剧应该是想表达,当地黑恶势力多么猖狂。
可光天化日狙市长,编剧还是有点过于放飞自我了。
话说,在粤东区罗元县,有个叫搬运村的棚户区。
此地最早是一群搬运工落脚的根据地,发展到现在,村里成分复杂,有没户口的盲流,也有背着案底的流氓。
如今搬运村即将拆迁,村里的话事人光头拿着拆迁做筹码,要求政府增加拆迁款、补办户口、给流氓销案。
前两个倒还好说,但在罪犯销案这件事上,政府坚决不干。
也就是在谈判的时候,副市长挨了一枪。
发生了如此恶性事件,县公安的刘局长立马开会,筹备专案小组。
正好枪击案发生的时候,咱们的男主刑警武剑,在搬运村调查一起拆迁员被打案。
并且,在查案的过程中,见过那个犯案的枪手。
作为唯一见过枪手的人,武剑指出,枪手蒙着面,但看身形,很像是搬运村的一个叫孙磊的村民。
他正是搬运村话事人光头的司机和打手。
而且,此前有一位拆迁员被人群殴,还被人用面包车送到了公安局门口,那辆面包车很可能也是孙磊开的。
看样子,孙磊有重大嫌疑。
但武剑马上补充道,以他对孙磊的了解,此人顶多也就是参与了殴打拆迁员,枪击市长他还没那胆子。
这里我们补充一个信息,武剑在当警察之前,就住在搬运村。
而且,孙磊就是他的邻居。
老邻居知根知底,这很正常。
可武剑前脚说枪手像孙磊,后脚就改口孙磊肯定不是枪手。
这话说的,就跟说了话似的。
虽然武剑认定孙磊不是枪手,可刑警队的袁队长却不这么认为。
他坚信孙磊就是嫌犯,建议赶紧抓来。
说起来,袁队长也是个妙人。
作为武剑的顶头上司,袁队长是处处找武剑的茬。
乍一看,袁队长确实很有内奸潜质。
但从后面的剧情,我们就知道,袁队长大概是忠。
对孙磊和武剑的表现,主要是以前老袁在搬运村挨过打、受过伤。
*不会真有人走路不戴头盔吧所以,老袁一直对搬运村的人心怀不满。
那么,他作为堂堂刑警队长,带着情绪办案,这就不是坏,纯粹就是菜。
当然,说到坏,老袁阴阳怪气也就图一乐。
真正瞎搞的警察,还得是我们的两位主角。
为了调查孙磊的下落,武剑调动所有的眼线协助寻找。
很快,一通神秘电话告诉他,孙磊会去一家叫“小瑞士”的夜总会,武剑当即单枪匹马杀奔小瑞士。
嗯,他作为在编警察,没有申请行动、没有联络队友、没有呼叫支援,自己一个人就要去找一个可能持枪的嫌犯。
到达小瑞士之后才发现,光头的小弟正在跟一群流氓火并。
打到一半,夜总会还突然停电了。
借着黑灯瞎火,武剑费了好大劲,自己的手机都被人打掉了,才摸上二楼找到孙磊。
但孙磊此时竟然中了一枪,武剑只好再费劲把半死不活的孙磊抢出来,送去医院。
过程中,武剑还看到一个神秘的背影,出现在小瑞士的走廊上。
咱们书中暗表,此人名叫刀疤,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资本家,也是当地的黑道老大。
楼下跟光头火并的,就是他的小弟。
因为送医及时,孙磊保住了一条命。
武剑因为手机丢了,一面用医生的电话报警让人看住孙磊。
一面带着取出来的弹头,回到刑警队交给档案科的小董收好。
但是,不到半天功夫。
医院里的孙磊不见了!
不光孙磊不见了,连那颗弹头都不见了!
更离谱的是给孙磊治病的医生和就诊记录也不见了!
而且,在孙磊中枪的地方,光头也死在那了。
紧接着,袁队长就带着省里的刑侦专家、也是本剧的男二老文赶来审查武剑。
在这次内部审查里,老文一边说着相信组织,一边各种阴阳怪气武剑有问题。
什么你为什么没看到倒毙的光头,有没有可能是孙磊杀了光头,你为什么还要袒护孙磊啥的。
袁队长则在一边煽风点火,最终给武剑办了个停职反省。
这种不说人话、不办人事的行为,像极了抗日神剧里的特派员。
虽然停职反省,但武剑并没有停止调查。
前文书说过,武剑在小瑞士见到过刀疤。
但根据当晚被抓的流氓们供述,他们并没有见到刀疤从正门离开。
由此,武剑判断小瑞士肯定有用来逃跑的密道。
想到这里,武剑当即找来同队的女警伊然,掩护他溜进小瑞士。
经过一番搜索之后,顺利找到了密道。
顺便还在密道里,见到了老文。
原来,武剑找到入口的同时,老文也找到了密道的出口。
文武组合一碰头,俩人开始调查密道。
没多久就在出口的栏杆上,发现了血迹和血指纹。
事后根据检测表明,血迹是孙磊的、指纹则是光头的。
同时,老文还告诉了武剑一个秘密:那枚打中孙磊的弹头,其实是被老文拿走了!
经过痕迹分析后,这颗打中孙磊的子弹,同时也是杀死光头的子弹。
换句话说,子弹是打穿光头之后,才击中了孙磊。
再换句话说,光头并不是孙磊杀的,现场还有第三个人存在,八成就是武剑在那天晚上,恍惚中见到的刀疤。
单看这段推理,好像没啥大问题。
但是放在剧情里,如果这颗弹头证明武剑是对的,并且第一时间就被武剑带回了警局。
只要走正常流程,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老文在中间横插一杠子,按他的说法,这叫从警局里寻找自己可信任的搭档。
但在我看来,这一段就是老油条折腾小年轻。
除此之外,文武组合成团之后,刀疤马上派人偷了老文的行李箱。
等再还回来的时候,里面已经装满了现金。
老文呢,不声不响地就收下了。
而后面去见刀疤的弟弟木匠时,他又暗戳地索贿。
桩桩件件都好像在表明,老文是黑警内鬼。
根据以往的观影经验看,恨不能把“我是坏人”写脸上的角色,最后大概率不是坏人。
如果最终老文是坏人,如此浮夸的表现,还不被人注意,多少有点不相信观众的智商。
如果老文不是坏人,那兜的圈子可太大了。
实际看下来,除了人为给武剑制造了点麻烦之外,他目前为止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甚至,还拉低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也不只是这一条了。
以上那堆“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槽点,很多都是关键节点上的“废戏”。
而且槽点和废戏集中出现了前四集,属于实实在在的劝退项。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对决》不招人待见。
实际上,能看出来《对决》的团队是有野心的。
打斗场面干脆利落、画面调色有电影质感。
对了,还有所有警察查案,都要戴发套、脚套、手套。
这种在很多刑侦剧里,都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对决》却拿捏了。
此外看它的剧情大纲,确实也下了些功夫。
比如,搬运村和刀疤的来龙去脉。
当年还是混混的刀疤,因为收保护费,持枪杀害了武剑的大哥。
随后靠讼棍、撒币和黑法官瞎X操作,只判了个防卫过当。
自此刀疤一战成名,出狱后便坐上了罗元黑道的头把交椅。
而且刀疤还搞起了房地产,通过威逼利诱拿下了搬运村的拆迁权。
但是,搬运村这个似青帮的团伙自成一派,跟刀疤矛盾重重。
再加上光头想给自己的小弟洗白,遭到当地政府的严正反对。
可以说,包括罗元县公安在内的三股力量,都有动机消灭对方。
自此,三方势力就数起枪击案的反转、博弈,是水到渠成。
而剧中的警察都知道,罗元县黑帮林立,还时不时爆发火并,大家却熟视无睹。
这就从侧面告诉观众,当地老虎苍蝇肯定一大堆,给后面的扫黑埋好伏笔。
看上去,逻辑是自洽的、剧情走向是通顺的。
加上大尺度的扫黑题材,本身就自带高分光环。
不找流量鲜肉祸害观众,更是能秒杀一众竞品。
有一半人愿意给《对决》打4、5星,倒也正常。
但是,《对决》的情节把控稀烂。
哪怕有很多细节,以及剧情背景的设置让我眼前一亮。
可几个主角的人设,都透出一种诡异的质感。
武剑遇事就单刀赴会,没一点团队精神。
袁队长是个带情绪的菜狗、老文是个兜圈子的阴阳怪,反派刀疤则是个大莽子。
我知道,这并非编剧的本意。
但实际演出来的质感,我确实找不到更好的措辞,来概括他们的迷惑行为。
这么说吧,《对决》的题材和大纲,能值7580分。
可编剧各种放飞自我,完全是在消耗观众的观影热情。
所以,我个人最多只能给到59分以资鼓励。
也希望各路片方和演员们,能引以为戒吧。
毕竟,观众是来看剧的,不是来看整活儿的。
那《对决》就先聊这么多,喜欢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关注起来。
那咱们明天继续。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翟
为了题材噱头真是脸都不要了。
但凡现在是个接触过刑侦工作的人都清楚扫黑除恶在国内现实中基本的等于扫黄,大数额赌博都少见,而且这也是治安管理的范畴不是刑侦。。
国内现在还哪儿来的大规模有组织刑事犯罪?
腐败金融诈骗有经侦有纪委贩毒有缉毒反毒专项,但凡沾点持械耍大刀的暴力犯罪还有反恐部门,刑警现在除了处理一些极少数的个体极端杀人案件,还有什么大案要案?
再说国内环境铁板一块满街的摄像头监控人员密集还能有什么破不了的案抓不住的人,非要硬学国外剧集创作什么变态杀人黑帮火并悬案疑案,也拜托低头看看现实中实际环境。
胡编烂造就算娱乐性就算创新?
你跟我说在这种创作大前提下,细节怎么可能考究,人物动机怎么可能合理,又凭什么让观众能产生共鸣。。
糊弄妇女儿童呢?
我可能美剧看多了,觉得警匪片吸引力不够,有点脱离现实,总是想一上来就博人眼球,警察局门口扔袋子,保洁员按常理是不会往上凑的。
她敢么。
警察局保安躲后边看,这可能吗。
副市长跟一个嗑着瓜子恶霸对话,还被枪击了,你是在搞笑吗,你说在美国我信,奥巴马自己排队买热狗,你在中国见过哪个领导出门不是提前一星期警察踩点清场安排群演采访。
恨不得冲左边微笑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严重脱离现实警匪片就不吸引人,欧豪每集都跟走红毯似的,头发锃亮,半截袖纯新,外搭几乎没重过样,跟其他警察造型差距十万八千里。
袁队感觉傻乎乎的,这玩意能干到队长么,一点脑子没有,有几次他说的话,他要不是黑警就根本不合理。
刘局想维护正义非给自己搭里面儿,在配合一个苦情戏女主角为爱复仇。
最后只手遮天就是一个自导自演副市长就收尾。
太潦草了。
该说不说,王景春演技没毛病,他搞网剧就是降维打击。
木匠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儿,演技也是可圈可点。
摊上这么个本儿,可惜了。
中间什么李泽,老周这条线。
纯属凑集数,有必要吗,不出来对结局有影响吗。
卧槽。
第一集,不说主剧情副市长谈拆迁被枪击多么扯,就说细节也真是槽点满满…副市长来拆迁谈判,直接跟流氓头子对话?
假比方有这种做派,但这种情形下,市领导来这个流氓聚集地,公安局不说事先紧密布控,临时跑到现场安排,随意找几个点,发现有点不妙,副市长人都在车上了说不建议来了,这么临时?
这么随意?
公安局怕是都不想干了?
副市长见到流氓头子光头过来谈判,问拆迁办主任来的是谁,结果拆迁办卢主任连对方谁来谈判都不知道,说“可能是他俩吧”,不说事先把材料递上去,临到现场连个简单介绍都没有,这符合常理吗?
这工作作风怕不是第二天就要下岗…而且,欧豪冲进夜总会场面也是绝了,大喊“我是警察,不要打了”,结果没人理?
自己冲进去见一个打一个,主角光环满满,buff开到爆啊。
BTW这剧流氓袭警是一点成本没有…最后,槽点太多,一集弃剧。
成熟的男人都知道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别急着下结论。
只有习惯了看快手的小孩才会看个开头三十秒的新闻联播就下结论。
大部分人盯着看的,都是破案啊,抓内鬼啊,双男主CP啊,但这片的重点根本不是这些。
如果抓内鬼是戏核,根本就没给你提供几个备选。
这片的格局,真正体现在了对于人物的纵深的挖掘。
一开始出现了枪击市长等等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情节,但后边到第十集,基本上也就都解释清楚了。
但故事里还有好几处会让人一看就觉得很怪的地方,这却构成了这部戏的最精彩的地方。
刀疤的出场,标准的收保护费的人。
再次刀疤出场,不收保护费。
这里刀疤不像是演的,而像是真的不收了。
否则后边这女的跟了他,这么对他知根知底,这不打自己脸么?
这最有可能在暗示,他已经从黑社会小混混转型了。
收一千万?
一个项目一个亿,给出一个线人一千万?
降价了三千万?
这种工程,能赚多少?
这么做必然就赔到奶奶家了?
全组不可能没人算不过来这道数学题吧?
那为什么要这么算?
说明这个拆迁背后有更大的阴谋。
既然都知道警察盯着这个拆迁,也非要把这个项目吃到肚子里。
为此把手伸到国外。
大家都知道地方的混混,做不到这些。
就算地方的混混上边有更高级的领导,但是领导做这件事情也是要有成本的啊!
领导为什么要答应你做这件事情?
这是几句话能让木匠手抖的男人。
这种男人关心的可不是分个几百万的人。
所以到底这个拆迁工程涉及到什么,就真的越来越深了。
这片的格局,已经不是打架啊,强奸啊这类事情了。
杀人放火,不是黑社会也能干得出来。
真正的黑社会,核心是如何用社会的方式赚黑钱。
刘局去查木匠的公司的时候,木匠公司在干啥?
在装修?
这就更怪了?
这场戏不说在装修,也可以讲下去,为什么要提到装修?
这肯定暗示着公司在转型?
他们不是已经洗白了在做地产吗,这是要转去干什么?
很多人质疑为啥杀人能三年出来。
这个画面一闪而过,但足以说明了。
检察官都是座上宾。
这片的牛鼻之处,就在于之前你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在后边都各种合理化了。
同时,另一点上讲,检察机关的人都跟着混。
可见背后的势力有多大。
十三少,不会平白无故出现这个词的。
新人物看起来要登场了。
看起来像是黑社会中的年轻版本。
这故事里有大量的时间线,还专门讲了武剑的前史。
看预告片,还有武剑的好哥们阿飞。
如此复杂的时间线,肯定事情还会加倍复杂。
这场戏也不一般。
以这个片子的调性,从来没有整场戏的费戏。
为什么会这么关注一个小人物,就为了让他无意中说出来一个小线索吗?
而且小线索也在车上说完了,为什么还要跟去医院?
就算是想加点水戏,情感戏,也没有必要去做一个完全没有几场戏的人物的情感戏啊!
这个人物肯定后边会贯穿全剧。
这张照片谁拍的?
目前为止没解释。
这片挖的坑特别的多,这才是标准的悬疑剧的设置。
除了悬疑,我更想聊聊剧作的深刻。
很多人聊到格局,人民的名义格局是大的,因为他讲的不是一个坏人的事情,而是讲的一类坏人的成长。
同样,在这部片中,也欣喜的看到了这一点,它在讲述一个坏人的发家史。
尤其是刀疤杀震哥这段戏,这是个给小弟出头,结果却被真正的男人暴揍的戏。
他拿着菜刀的手都在发抖。
他一直揣着枪,一直没有用,为什么?
如果他是个穷凶极恶的人,他早就可以在小胡同里一枪毙了震哥了。
这说明他其实就是个本性懦弱的人。
他最害怕的是什么?
被人揭穿他的自卑。
当别人说你永远都不可能逃脱自己的局限(小混子)的时候,他才真正的爆发。
后边刀疤永远是狂妄的样子。
但是回归家庭的时候,他却是完全另一方面。
儿子端碗面都能高兴半天的男人。
像不像个一夜暴富的普通人。
普通人有钱了,立刻干的是什么?
光宗耀祖!
接下来大项目了,立刻去上祖坟。
瞧这高兴的样子,跟小孩一样合不拢嘴。
整个故事刀疤虽然是坏人的boss之一,但其实戏的容量并不多,甚至不如孙磊多。
但是编剧给观众们展现了刀疤的各个方面。
一个自卑的人,因为被戳到了内心中的自卑点,怒而杀人。
因为弟弟运作,三年出来了。
出来以后一下风光了,各路小流氓汇聚过来。
以后就不想再做收保护费的人了。
开始跟着弟弟干大项目。
但心底里又总怀念自己曾经打打杀杀最风光的生活。
一边是嫉妒弟弟成为了团队核心,自己被边缘化了。
大家都跟着弟弟赚大钱去了。
另一边弟弟出事了,他是真着急了。
这段戏演得好,他是给上级打电话解决招标的事情,但他真正的暴躁点,也就是他最关心的事情,还是弟弟,说到捞弟弟,他敢跟那个让木匠手抖的老大扯着嗓门吼。
这场戏,我觉得是真情实感。
这不就是真正的兄弟么,即便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即便你已经成为了事实的老大,兄弟们都跟你了。
我却依旧担忧你的安危。
这个要抱抱,写得很温暖。
但是刚刚温暖之后,立刻就又和兄弟撕逼了。
这个小台词写得也特别好。
当刀疤说,我是你亲哥哥,你查我的时候,木匠这种狠人,第一个反应是,微笑着说,我错了。
这就是这对兄弟俩人的处理麻烦的方式。
给足你面子,但是接下来分析厉害。
弟弟这招用的好,从来不跟你争老大的位置。
但是就是让你知道,离开我不行。
分析木匠的上边的人的行为模式。
知己知彼,同时又能收敛锋芒,这才是真正的老大的风格。
但是看到弟弟软弱了,智商有限的哥哥,这时候又要展露自己的锋芒了。
毕竟在招标会上出的洋相,还是需要一次逞强斗狠的机会,来证明自己在团队里的位置的。
当然,这也引起了后边更多的麻烦。
好的剧,是一开始由事件推动,后来是主人公的人性推动着故事往前走。
武剑是因为大哥被杀,而自己当时因为喝酒,迟了一步,所以他一直内疚,是这内疚,让他一直死磕到底。
刀疤,是因为要换回男性的尊严,所以一直死磕到底。
这就是大家追剧追得下去的原因,因为每个观众心底里都有一个心结。
无论是内疚,还是尊严。
打中了观众的要害,大家就会被带入进去。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细节。
文陆阳的前史一直没有说过,但是他去看伤病的武剑,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
大家都在关心文陆阳吃面不给武剑留汤这个问题。
但是又一个新人物就要出场了,看来文陆阳的前史也将会逐渐展开。
首先是很喜欢欧豪,欧豪的形象是一种痞帅痞帅的感觉,尤其当角色是正派的时候,很有正义感。
然后是很喜欢悬疑侦探剧,对这类型的剧情毫无抵抗能力,可以说。
这部电视剧反应出来的问题和社会现实紧紧相关,官员、商人之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在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果能够坚持住底线原则,从根本上为人民谋福利,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