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各路媒体接收到了如潮的差评,诸如韩寒的时代结束了、四海口碑崩塌等推送层出不穷。
还是按照最初的打算贡献了些票房(不是窃取动画片票房那种),并由衷感慨40岁的韩寒还跟20岁一样,男人至死是少年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的电影里最不缺的是车,喜剧的内核永远是悲情主义。
豆瓣里打一分的观众里,三分之一是觉得大过年看个电影结果人没了真晦气,三分之一是觉得是刘浩存啊那高低得给个差评彰显正义。
所以这年头多少电影电视剧为了一个完美大结局想破脑袋,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看电影不就图个心情愉悦。
说回电影本身。
四海的整体架构一如既往的充满荒诞,偏僻海岛上的摩托车战队,广州塔顶的高端住宅,豪情壮志的夜店老板,心平气和的追债小哥。
电影试图把故事写在地平线之上,免得被人一眼看透了人间不值得的断壁残垣。
这是一座普通的海岛,普通到做外卖小哥都接不到单子,普通到水泥轮船就能开个夜店,普通到街头老掉牙的投币点唱机。
但这又是个人人有点执念的地方,四处借债为了赢场比赛的欢歌,攒钱合计开个小鱼排的欢颂,看不到却坚持到北方看雪的奶奶,坚持不能实线掉头的守法小伙王彦霖。
人人都说韩寒的东西很简单也很纯粹,青春,梦想,车子和爱情。
阿耀在点歌的时候被欢歌愚弄了一把,放了首“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的浪子情歌。
这是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与爱相关的字眼,阿耀最正式的表白就是借着摩托车略过的风声小声对自己说我想带欢颂去一个地方抓螃蟹。
欢颂说她听到了,就如同她在火车的轰鸣声中说太吵了我听不到。
于是想起看完这部电影的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脑海里闪过很多单薄的片段,总有些情绪让人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四海的英文名叫Only Fools Rush In,高雅的翻译叫智者不入爱河,直白来说就是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欢颂问我的摩托车为什么会陷进泥坑呢?
那你陷进去过吗?
阿耀没心没肺地笑着说,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对影片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海坝上,阿耀和欢颂就着傍晚的海风散步,欢颂拿出自己电单车上的竹蜻蜓送给阿耀,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把竹蜻蜓举起来放在头顶,欢颂也有样学样的把右手压在头顶。
这感觉就像学堂里的姑娘把自己心爱的物件送给暗恋的男孩子,看着他把东西塞进校服靠近心口的内兜里,心满意足相视而笑的模样。
可惜韩寒是个著名的爱情“侩子手”。
《后会无期》里王珞丹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优,你叫我怎么从良。
袁泉跟冯绍峰语重心长说喜欢就会放肆,而爱就是克制;;《乘风破浪》里小花抱着遍体鳞伤的阿正看飞机划过天空,自己却坠落产后抑郁的黑暗。
欢歌给自己心爱的摩托起名叫烈火战车,在同名电影里,刘德华给梁咏琪的表白也只是“我就是喜欢你不让我赛车,我就是喜欢你烦我,因为你烦我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做错的事”。
那么多喜欢里,止步于爱之弥坚的占大多数。
阿耀的床头放着一本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
于是阿耀想飞跃珠江为欢颂还上债务,欢颂花大价钱雇小偷想拿回阿耀的车子,但他们因此失去的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韩寒已经在尽可能的美化残忍。
欢颂说,我在海边长大都不会游泳,可能只是怕水。
阿耀笑她说,水有什么可怕的,火才可怕呢。
后来一个坠入了珠江,一个飞入了火海。
于是你想起欢颂送竹蜻蜓的时候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说,希望你住的每一个酒店都含早。
于是欢颂在211的门前描绘了自己对家所有的幻想,就像房门后面的场景一样。
那道门隔开的是她对含早这件事的认知,隔开的是她梦想成真的段落,隔开的是她与穿上白衬衫、弹奏钢琴曲的都市梦想。
欢颂说,我们谁都不要搀扶谁,除非有人跌倒了。
于是两个年轻人在喧嚣的洪流里各自翻涌,一个还是在开摩托车,一个还是在做服务员。
即使所处的环境变了,他们依然只会开摩托车,和做服务员。
最大的区别是这儿的摩托车不允许上路,这儿的服务员也得穿白衬衫。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凿开韩寒给这故事套的壳子,真实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欢歌利用妹妹办贷款,资金链断裂,酒吧破产,就此销声匿迹;奶奶不是去北方看雪,是离开人世到更远的地方去了;欢颂在大城市无法找到想要的工作,在债务和不要搀扶的自尊心中,选择了当初自己拒绝的行当;阿耀开着摩托车飞入火海,告别曾经崇拜如今作假的偶像,失去了年少时最珍贵的念想和人。
豆瓣的影评里有一段大胆的设想。
电影的最后,欢歌拄着拐杖告诉阿耀,“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梦”。
这一切的一切可能就只是个梦。
梦里有带着草根梦想的LEEK CLUB,有仗义豪爽的欢歌,有寄回头盔的父亲,有摩托导师小春哥,还有跟他一起到河边抓螃蟹的欢颂。
可惜当他想搀扶欢颂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影片上映过程中,有很多人在质疑选角,认为刘昊然和刘浩存演技不在线,人物不恰当。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刘昊然的少年感和刘浩存的初恋脸,在当今的娱乐圈里,都没有可以上行替代的人选。
对他们来说,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表演。
尽管有些情节已经模糊不清,有些感受没办法流于笔下,但我依然认为这是韩寒最好的一部电影。
不是单纯的玩梗遣词,不是单纯的撕扯窗户纸,不是单纯的激情和热血。
有人说韩寒影像表达的软肋在于对人物挖掘总是留有余地,他热衷展现角色“陷入挣扎”的尴尬,却鲜少揭露他们“挣扎无果”的绝望和残忍。
但这样不是挺好的么,因为有余地才有想象的空间和“也许不是”的期许,热腾腾的牛排总比血淋淋的牛肉看起来容易下口。
父子、兄弟、爱情。
奥特曼、摩托车、竹蜻蜓。
于是在某一刹那想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到了那些老虎,猩猩,和挤满狐獴的岛屿。
韩寒在影片上映当天凌晨的微博里这么写到,“虽然有一扇门,你打不开,有一条河,你越不过,但希望有人可以让你不再孤独和四海漂泊,希望你的家都是如你所想的样子,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
最后我还想说,其实阿耀一场比赛都没赢过。
其实欢颂连钢琴的琴键都没摸过。
其实出海岛的每个方向,都是四海。
一个少年长成一个大人的瞬间有多么残酷?
是与一个玩世不恭无法依靠的父亲多年未见却又知道一别是难再见后的分别焦虑;是不忍叩开父亲新生活的隐忍;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是终于了解酒场上的客套话不能相信;是面对相依为命多年的亲人一去再不复返;是青春懵懂初恋的短暂温存然后破碎;是突遭变故毅然扛起本不属于自己责任的坚决;是为了足够的钱放弃自己坚持多年的原则。
他简单,纯粹,真实,笨拙。
像海边一颗野草自由生长,直到命运的安排如约而至;如果他是钢琴店里的男孩,他的烦恼可能仅仅只是明天又要请家长,喜欢的女孩一天都没有和他说话,游戏里的怪兽老是打不过。
但是命运如此残酷,他甚至就离梦想中的生活只差一道门的距离,最后却又回归巨大的虚无。
他的20岁像一场梦,亲人、兄弟、恋人,命运曾给他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却又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原点。
如果他没回到南澳岛,那么他可能就是偌大的羊城中,住在CBD旁城中村里一个每天穿梭的外卖员,每天迎来送往的服务员,每天泡在网吧的大神。
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机会了解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命运。
故事前半段非常的韩寒式青春,自由狂野无羁。
后面半段为了保全剧情完整无可避免地远离了真实生活。
但是谁又能说,套路化模板化的剧情不是我们的人生。
钢琴店的男孩可能有一天就手伤无法再登顶他想追寻的艺术高峰,南澳岛的男孩也许有一天就因为禁摩无法再与他心爱的摩托车为伴。
吴仁耀人生巨变的20岁于观众而言不过120多分钟的光影变换。
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命运在别人的眼里不过一段庸常俗套的样板戏,命运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眼前,这样的无力感这样的无助感,就是四海为家吧。
和姐妹看完电影后,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都是有些低于预期的。
不过转念想想,一部电影的回应也许不是及时型的,就像泰坦尼克号那样,问世至今还在不断的被观众接纳。
影片的片名 -四海,听起来是个广袤无垠的描述,观众可以把自己代入任何和片名相关或者无关的事物。
这部影片是碎片化的,故事情节也很零散,让观众在观看时,会有些漫不经心,但又会被一些情节点吸引。
故事发生地是一座海岛-南澳岛,岛上的生活是先进的如 手机支付,外卖,club这些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但同样也是有局限的,如男主的投币点歌环节,男女主人公骑车去广州途中夜宿旅店拿到了房卡却不知道如何开启房门,虽然有尝试去打开,但面对另一对住客的反应,二人选择回避。
旅店走廊中的对话,我有些感悟,海,广袤无垠,无边无际,就意味着没有一个落脚点,女主角没有美化她的生活环境,甚至在旁敲侧击的告诉男主,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家人是什么样的人,但男主此刻,是迷茫的。
这让我想到爱情神话中老白和李小姐和格洛瑞雅在画廊中的对话,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教给他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此时,女主就是他的第三位人生导师。
男主的母亲教会他死亡可以是因为疾病,男主的奶奶教会他离别可以是因为一场从未看过的雪和黄昏时的爱情,而女主教给他的是一个渴望,像海中并行的浮标,即使不能相互扶持但他们是在一起的。
而第四位导师,哪位漂亮的普通豹纹阿姨,一句小渣男让男主意识到要活成父亲的反面但似乎也没有完全变成他的反面。
电影中出现的配角,每一个都在帮助着男主的成长,南澳飙车那一幕,就像拓海遇到凉介一般,男主有些天赋却也有些野。
尹正饰演的周欢歌,角色如其名,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欢歌笑语的热闹一般,他在剧中的演绎就像海浪拍打着沙滩一般,很响亮,到最后只剩下了海浪的声音。
韩寒的电影里多少都喜欢把人物设定成一个底层边缘或者半边缘人物,这种感觉能和大众“眼中的普通人家”形成对比,片中男主还需要找一个直系亲属担保人时想到的父亲,却被一声稚嫩的“爸爸”让他止住了想法,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即便他们都是海中漂浮不定的介质,但身处其中的洋流或漩涡终究是不一样的。
片中有很多镜头是致敬经典,如万梓良(古惑仔)陈小春(头文字D)教主的showta哥的敬酒(了不起的盖茨比)尹正的喊的那句“我是海王”(夏洛特烦恼中的那个捕鱼造型)看完全片给我一种形散意不散的基调,就像韩寒本人写过的那些杂文集,杂,散,但总会有一些点戳中内心,开年看的第一部影片,个人观感,生活就像海洋,无边无际不知道何时会被浪打翻,我们就像船,愿我们总会遇到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能遇到一个不错的避风港。
当阿耀站在长长的廊桥尽头,在炫目的焰火里等待人生可能唯一一次的华彩,故事里包藏的柔软和残忍一点点蔓延开来。
做一个不露面目的替身,按下头盔搏命一跃,只为给年轻的爱人卸下本不该扛的担,抹平也许填补不了的伤。
“做了,就会跟没做一样”他们就可以回到海边的家乡,回到风住下的地方,回到不可再的寻常。
四海里依然藏着韩寒作为小镇青年某种固执的文学性表达,里头有阿耀和欢颂干净到透明的脸,更有一群在戏谑中被我们大笑而过的小人物,一同构成了一幅城乡离散的浮世绘。
所以电影里,尹正叫周欢歌,梳着油头长发,一袭紧身机车服,在小镇里,他要组一支拉风的车队,开一间在巨轮上的酒吧,要结交精英,要罩着小弟,哪怕背着利滚利的套路贷,人生也要风光有排面,纵身一跃,身边人通通拉下水,金鳞岂是池中物。
Showta哥端着酒杯站在巨轮顶端睥睨众生,晓明哥风度翩翩,熟练地剪断雪茄,悠悠吐一口烟,享用来自乡亲的哈拉和敬意,镜头一转,一身安全帽护具独自攀爬在600米的塔顶,把锃亮绚烂的城市踩在脚下,他还是可以通天的王。
沈腾还是演着不着调的爹,丢下亲人出门讨生活,归来要穿西式马甲带金表,续弦的老婆也要豹纹加身,虽然被戳穿用不到五分钟,在小镇开阔的海风里,落魄却昂扬。
回到城市里电线杂乱纵身的握手楼中,佝偻且寡言,偶尔念起远方的儿子,升起无能为力的歉意。
动兔和红尘,两个名字就已经是两场大梦,剥去动如脱兔和红尘来去一场空的梦,只是两个汩汩冒着土气和傻气的小镇废柴,所以没有这两个梦,他们又是谁呢?
他们通通都要衣锦还乡,向生养自己的故土宣誓勋章,背后都是破碎一地的幻梦,也滑稽也荒唐,我却嘲笑不起来,那不就是我们自己,都在仰望自己踮起脚也够不到的天,徜徉在无边无底的海,都想投入这个繁盛纵情的时代,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虚荣,也是毫不害羞的浪漫。
每个人都命运里沉浮,承接时代落下的灰烬,对那些不甘心的人来说,梦就是唯一的现实,在梦里,阿耀依然可以带着欢颂去海边抓螃蟹,在电影里,我们依然可以盥洗疲惫,满怀希望。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
以韩寒为代表的,小布尔乔亚视角臆想的非主流集合,这种符号意义的杂糅,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意识流作品,这便是现代社会中韩寒这样的导演所能做出的最大的想象了,这种尴尬和无所适从,正是大对体符号秩序意义的匮乏。
南澳就是一个现代符号之外的孤岛,为那些所谓文青营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乐园,后半段主角去了广州之后,更是把这种对立展露无意。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这两天看了几部国产电影,把我给恶心的,一部比一部重口味,我的妈呀,我真TMD想骂娘,拍的都是些什么鬼玩意儿?
你们拍完自己看吗?
啊?
自己能不能先恶心几遍,没那么恶心了再拿出来?
以往看这些电影,我总是能找到一些借口劝自己,总是能找到一些锅,导演一定有他的苦衷,可NMD我实在是编不下去了,真没法洗!
先说最让我恶心的是演员,这个女主角,演的NM什么鬼东西?
嗲声嗲气的,从《一秒钟》开始,开口就出戏,开口就出戏,到这一部变本加厉,台词本来就够恶心了,再叠一层恶心的buff,我真的是全程强压着怒火看完,一边看一边劝自己要冷静冷静冷静,冷静NM啊冷静,急救包都不够用了,闪着大眼睛,是不是以为自己很萌?
角色本来挺单纯的人设,拍出来一股子绿茶味,你们能不能找个配音演员给她安排一下?
还有我想说,刘浩存只适合在无声片时代去当演员,真的演的叫人绝望,刘昊然马马虎虎,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一个样子,可塑性太弱,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我和我的祖国》《妖猫传》,除了口吃以外,你们能看得出来区别吗?
好吧,这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角色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但我想说韩导演,你这些个台词像正常人说的话吗?
我就问问你,哪个正常人像电影里这么讲话,别跟我说电影是需要戏剧化艺术化处理,抱歉,我看不出来您的这部电影有什么地方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戏剧!
最后,韩寒导演,真的别拍了,您写写小说,发发微博挣点良心钱挺好的,花钱看您的电影,还弄的观众们很不开心,我不是在教您做事,但看您的电影真的有一种被诈骗的感觉,您觉得合适吗?
我不是多喜欢沈腾,但您海报里放的位置,真的有误导到我了,我能想象那些因为沈腾而冲进电影院的人,是有多失望,还有两位客串的大佬,万梓良和陈小春先生,不知道他们自己看完自己客串的角色是什么感觉,估计就跟您客串叫兽里的白龙马一样尴尬吧!
要是我,估计手机已经砸了,你已经永久躺在了我的黑名单里了!
拜拜啦您嘞!
以上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没有跟风尬黑,我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杠精们请对号入座,还有,首先我自己也是一个摩托车爱好者,当看到片中角色骑着川崎仿赛在泥地里驰聘时,真的有点崩不住了,就这么糊弄啊?
还有那台宝马 RnineT放到水里,太违和了,您这是在干嘛呢?
很多东西我觉得都不是在服务剧情,就是生拉硬套,给电影加料,结果呢?
一堆shit!
以后看到您的电影我真是得避避坑了,开心麻花至少还是个加长版的小品,单看笑点还有点东西,恕我水平不行,您的这些电影我啥也看不到?
一切就是大型虚假的自我感动现场!
要是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那就是“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听着很文艺是吧?
但是当我走进电影院,放弃了易烊千玺选择了《四海》之后,我后悔了!
先讲一件与这个电影有丁点联系的故事。
电影散场之后,我和我哥看到路边的柱子上写着“一虎百赢”,我就问我哥“这个用一句流行的话怎么说?
”“啊?
”我哥迟疑了一下,还没等他回答我就按捺不住了。
“这个应该是‘一呼百应’的谐音梗,流行的话就是‘大力出奇迹’…”够尴尬吗?
你们不觉得尴尬的话,尴尬的就是我了。
这就是《四海》后半段带给我的感受。
我其实挺喜欢谐音梗的,省事直接。
《四海》里的几个谐音梗也并不会影响大局。
无论是“无人要、无人疼、无人爱”,还是“修塔哥”我都觉得挺有意思的(虽然谐音梗是一种偷懒行为)。
在我眼里,《四海》最失败的地方是两位主演谈恋爱。
我挺喜欢刘浩存演的《送你一朵小红花》,也挺喜欢刘昊然演的《一点就到家》,可是这俩人凑在一部电影谈恋爱就是一句话“玩儿尬的是吧”?
难道是写这个本子的人很久没谈恋爱了?
这些语气词加的,真叫一个“哦啊啊哦啊”。
还有一个想吐槽的地方就是第一场医院的戏,单独拿出来我觉的会是一个不错的小品,但是放在电影里我不太能接受。
当然这部电影的前半段还是挺好的,沈腾和尹正两个大佬加持着,笑点很足。
黄晓明那个出场,应该是致敬《了不起的盖茨比》,我觉的还ok。
剧情啥的,也就不盘点了,我刚开始已经用一句话概括了。
估计今年可能会火的会是手带竹蜻蜓拍照,和抓螃蟹吧!
首先,整部片子我是觉得有很多地方都埋了一些隐晦的剧情,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
欢迎讨论。
1.阿耀我觉得是死了,首先火势明显是很大的,且头上的小蜻蜓被撞掉了,说明头部肯定是受到撞击,梓良说人没事是因为苗浒已经在那准备出来了,有事没事都得说没事。
第二,阿耀回到南澳,脸上身上没有一点伤痕(那么严重的伤应该要养一段时间的)然后他说他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梦,梦里他和欢颂在雾里捉螃蟹(之前出现雾是欢歌死了)2.奶奶应该是死了,要去看雪,却去坐一个像殡葬车一样的小面包车。
司机下来接而且着正装胸口白手绢,阿耀和他交代的时候不是说送去火车站什么的,而是司机说“回老家”这点路对他来说事小意思,阿耀塞了一大叠钱在车上,按理说他应该没这么多钱,而且既没给司机交代,也没塞给奶奶身上(奶奶几乎没有行李,只拿了一把伞,我觉得应该有所隐喻没想到)。
奶奶突然很明白很坚定的样子。
3.欢颂应该是有果贷在身,王彦霖打电话的时候说,我们手上有她拿身份证的照片,不想社死的话就尽快还钱。
4.欢颂最后应该是把摩托搞出来了,但是尾款3000,不知道之前是多少,但是以她在小餐馆当服务员应该是挣不了这么多,而且偷车贼说有的地方没人查,但是她却骑到那么繁华的地方已经能听到演唱会的声音了,结合她说经常性去上海出差,可能会堕落红尘。
然后撞车落江,所以一种可能是表示偷车出来之后都是虚幻的,欢颂依旧在红尘之中消失了,一种是她真的落江淹死了。
我倾向于后者,且阿耀也死了,不然摩托怎么落到阿耀手中的呢,警察一来摩托还是要被没收的啊。
5.欢颂怕水,最后死在水中。
阿耀怕火,最后死在火中。
6.麦琪的礼物,故事主要是男女主角都用尽力气瞒着对方攒礼物,但最后吉姆用不上了德拉为他准备的表链,德拉用不上了吉姆为她准备的梳子。
本片中欢颂出卖了自己的清白为阿耀找回了摩托车(代表了阿耀的精神信仰)阿耀牺牲了自己的信仰为欢颂尽快还清债务(生怕她出卖自己的清白),但最后双方都用不上了…7.旅馆房门另一头就是代表了两人理想的房间,但两人第一次不会用房卡(用了错误的方式)便被挡在理想之外。
年轻人虽有理想,但经常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对导致无法通往理想。
8.四海,应该分别代表的是阿耀的亲情寄托(奶奶)友情寄托(欢歌)爱情寄托(欢颂)和精神寄托(绝不欺骗和妥协)但他最后都失去了,自己也同那三位一样死去了。
同时,韩寒应该是想说有这四海,便四海为家。
9.showta哥出场和盖茨比一样,最后却都是一场空。
暗示男主也是以梦为马最后也只是在华丽中谢幕。
10.红尘应该一直都是警察的眼线,冯绍峰收到的微信截图,群里一共四个人(欢歌,红尘,动兔,阿耀)欢歌已死,聊天记录是动兔和阿耀的。
那内奸肯定是红尘,且红尘最后当了协警。
以上为个人观点。
总体感觉是还挺OK的爆米花电影,和后会无期有点像。
之前对lhc充满了厌恶,没想到在韩寒手里是我第一次感觉电影里有她不觉得别扭。
比想象的好。
实际上从自己开始读历史书开始,我就开始不再喜欢韩寒的表达。
因为那就是一个被资本放大了的虚空,我这样没有上天眷顾的孩子,如果还和年轻时一般去喜欢他,那无疑就是自掘坟墓。
因为我活在现实世界,不能活在上海那个资金丰富的地方,也不能拥有那些教育资源。
读了历史,读了社科,内心才发现,原来我就是那个被牺牲的人啊,原来我就是那个韭菜啊,原来这些所谓被喜欢的伤痛表达,吃的就是我的血啊。
他们想帮我们解决问题吗?
并不想啊,他们只是踩着我们的苦难积蓄出来的最后一点力量,想要抓住这人间的希望,想要发泄出内心不满的那种最后一点内心力量变现成了资金。
可我以为他得到了资本的关注,他会更多的关注原来的那些苦难,关注那些悲痛。
可事实是这样吗,事实是资本给予了他自由,他拥有更好的资源,更好的人间,却一己之力不断的消耗社会资源画着自己的梦幻。
这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刺激,底层人民只需要奶头乐,想要往上爬的人最好都被吸收进韩导演的那些梦幻之中。
年轻的时候,觉得人家说话犀利,逻辑顺着了自己的情绪,好爽,就是对的。
而今才发现,你看他做了什么,你看他拍了什么,你看他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什么。
踩着时代的悲歌上去的人,比起隔壁大鹏差了几个档次。
大鹏的表现再差,我们都瞧见了,他真的关心这个世界。
而我曾喜欢韩寒,却觉得而今的他真的配不上自己当年的喜欢,原来他只是借助了我们的鲜血站在了更好的地方,然后精致的发挥着自己内心的快乐和表达,一点也不关心他踩过的世界,他批判过教育,批判过社会,最后大家的希望送他上位。
他却拍了这些自我的狂欢。
青春疼痛文学,说喊两句口号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剧情先铺垫好,情绪到位,你装两句比也没问题。
主要人物没有立住,还要加一些无所谓的支线,黄晓明、陈小春、冯绍峰你往里塞什么玩意,沈腾完全不参与主线,更没有塑造好男主的身份,只是往电影里掺杂喜剧元素的工具。
两个小时,东扯八扯撑起来没有必要,主线全部冲乱了。
飙车被抓想救同伴,所以去广东,到了广东找人不成,就完全不再提了,什么意思,把两个主角送去广东总得需要个理由,小海岛到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情绪可以感叹;主角见一面修塔哥就信人家,怎么是想说吴仁耀这人很单纯吗?
他都二十多一成年人了,这样的行为是很蠢的;男女主拿到工资第一件事,不是还钱,一个买项链一个雇小偷偷摩托,还钱还了大半集,最后人都死了,钱也不提了,也就是说,欠债仍然是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进角色行为,而不去考虑现实。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基本行为动机逻辑上的问题都不考虑。
周欢颂就一服务员,她没有背景,没有影响本我行为、意识的重大事件,没有远大的、特立独行的目标,她不需要那么多多愁善感,就算有也没有深度,她的存在只是为了完成和吴仁耀的感情线索。
通过周欢歌的死亡引出吴仁耀下一步的行为,周欢颂的死亡来最大化表达伤春悲秋的情绪,电影是巧合的艺术,但不是让你滥用死亡来传达情绪或者推进剧情。
最后结局可以看出是两个人爱而不得的悲剧结尾,但前半段摩托少年励志戏,作用在哪里呢,男主从一开始,对周欢颂的兴趣就比摩托大得多,他本人也没有通过骑摩托带来自我意识上的进步,周欢颂在前半段除了和吴仁耀讲两句肉麻的词,完全没有参与到剧情里来,或者说,周欢颂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感。
导演有一些自我的想法,但是没有统领全局的能力,更缺乏表达的手段,起承转合、行为动机、转折逻辑、背景铺垫、感情共鸣,没有一方面能做得好,至少是在这部电影中。
主题是不明确的,表达是自以为是的,转折是生硬的,逻辑是缺失的。
只能说,我们不需要这样不成熟的商业电影。
(去B站看了一些评论,添加一点新的东西)2022-5-1 17点54分 我再说一遍,这片子被人骂,不是因为喜头悲尾,不要把借口放在前后落差大观众难接受这个问题上,这是避重就轻。
首先主题没有把握好,一以贯之的主线究竟是什么,韩寒不知道,他什么都想往里塞,结果一团糟,其次,抽出电影中的某一点来,他也拍的很差劲。
开房进不去,在门口坐一晚上,你有病吗,本来就没钱,早上醒来开始在门口大发感叹,看明白了吗,他从一开始就是想发感叹,但是他得找个办法,结果就是这样愚蠢的行为。
先从脑子里幻想一个自认为美好的场景,然后乱编一个理由,让主角进入到既定的环境下,进行剧本上的故事。
这就是这片子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