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后
Après Mai,五月风暴(台),空中之物,After May,Something in the Air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主演:克莱蒙·梅特耶,萝拉·克雷顿,费利克斯·阿尔芒,莱娅·鲁热龙,胡戈·康策尔曼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12
简介:1970年代初期,各种各样的思潮撞击着这个脆弱的年代。而影片的主人翁吉尔斯就生活在这一片慌乱和杂乱之中。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吉尔斯积极参与着各种政治运动,他热爱摄影和绘画。虽然他的朋友指责他,说他政治形态不够坚决,但是吉尔斯还是我行我素地艰难的活着。可是,在一系列关于爱情、政治方向、意识形态的挫折和选择之后,吉尔..详细 >
2.5
哇,革命搭起戏台,时代的小情歌奏响,但依旧是小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故事很简单,但不愧是银狮剧本奖,开阖小而跨度大,能利用的人和事都比较流畅。但是实在是太冗长了,叙事节奏腻歪啊腻歪。最大亮点是男主太帅了,孱弱之美。
前半段有关于革命的描述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但是后半段关于个人社会中定位生存的演绎比较乱,算是好坏参半
跑去电影院看的,语言听不大懂,但是很享受大荧幕的感觉啊,这儿影院就是从头到尾一点杂音都没有,连咳嗽都几乎没有。异国的青春气息热烈、浪漫、绚丽、激昂。
法国闹学潮 纯粹是给年轻人制造机会
也就怪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个长得像齐泽克有个长得像切格瓦拉。
#B#1968-1971-2012:「Après d’Après」这注定了这场回望是带着Nostalgia的滤镜重新“审美”过往的;实际所陈列的(没错,像橱窗的假人偶一般)不过是又一群处于意义撩拨之下的年轻人,符号般的一代(所以看起来好轻佻啊……倘若阿萨亚斯真是出于自传的目的的话……
人物情绪无助迷茫,但电影语言平静舒缓,看完心情平稳落地,甚至获得了某种inner peace。五月结束了,该去六月啦。
原來是自傳,難怪我感覺沒有亮色,平庸之作。唯一打動我的細節是提到天朝文革黃河裏漂浮的死屍,這是影響主人公對革命的態度的一個關鍵。這是這部電影唯一讓我喜歡的地方。這種完全和生活平行的電影留不下什麼。
看此间的少年是如何装逼的
革命,青春,自由,性解放,艺术,大麻,印度梦,波西米亚,疯狂的爱。都是最喜欢的元素,还是35胶片的质感,但是就是喜欢不起来。感觉有点微装B。
剧情很烂,对不了解这段儿的极其不友好,可以当众生像看,衣服,迷幻药,音乐,小报。
法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镜头人物情感全部美翻了。
自传式的六八后的回忆;主角们扮嫩也还算不错,流亡与自我审判导致分化,兜兜转转分离相遇,荷尔蒙味道渐渐在变淡,然后有人继续革命,有人继续热爱电影.
知道自己前途的人其实是幸福的?
So O.A. was that nerdy boy reading a book outside a experimental film festival...
最喜欢的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群体电影,连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逝,燃烧瓶的气味,青春的篝火,昔日的我忘不了的前任,五月的绿树和五月的风。我们提及空中之物时,指向其实是自身的感觉。一直在脑子里盘旋的东西突然曝形于外,且形体超大,无所不在。人们利用空气来表达个人感觉,这样说的是自己却不必提到自己。
我的注意力全在这些hippies的衣服和音乐上了,至于剧情的话,还真是不怎么吸引我=。=
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