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Pierrepoint以自己的职业为骄傲,虽然不能对外透露职业,但他以自己的对绳索长度的准确判断、时间迅速、对往生者的尊敬等职业能力为自豪,并认为自己专业的职业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罪犯的痛苦,是崇高的职业。
但并不是很多人能接受Pierrepoint的职业,其妻子在猜测到其职业后就已经从心里抗拒Pierrepoint,并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里压力,有部分镜头表现其找借口躲避Pierrepoint的抚摸。
Pierrepoint因优秀的职业能力得到军官的赏识,有幸到德国对军事罪犯执行死刑。
回国后,以前的秘密职业被媒体曝光,大部分人视其为英雄,少部分人视其为杀人魔鬼。
Pierrepoint最好的朋友Tish因杀人,由Pierrepoint执行绞刑,Pierrepoint不得不直视其积聚已久的职业罪恶感,他认为他赚的钱都是肮脏的。
在Pierrepoint处死最后以为被绞死的妇女爱丽丝时,Pierrepoint成为大众对死刑制度不满的发泄对象,为大众所唾弃。
最后,Pierrepoint辞退了绞刑师的职业,并写到“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
(芷宁写于2010年5月5日)近期和影友秘窗、redsun聊到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The Last Hangman)》,当时看这部典型的英伦影片时,较喜欢它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思虑空间,于阴冷压抑中不断渗透着多重的人性思考,色调冷寂清冽,处处流露出一丝纯然的历史感和尘封感,其中所要表达的人道关怀也在片中静静诠释,不断交锋的人性冲突也在适时送出,不疾不徐,却发人深省。
影片据真人真事改编,事实上,主角Albert Pierrepoint并不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而是知名度最高的,他的著名来自于他曾处决过纳粹,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前,按照行规,Albert的职业和行程都是保密的。
Albert之所以被盟军元帅蒙哥马利请去德国执行死刑,是因为他那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他能精准地以7秒结束一个犯人的痛苦,蒙帅受不了美国人拖沓冗长的行刑方式,要搞“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英式行刑,于是Albert临危受命。
而片名之所以定为“最后的绞刑师”,大抵是因这个职业对于最后写了辞职信的Albert而言,已经是最后的。
该片还原了彼时伦敦的街景风貌,天气阴沉,阴雨连绵,四周清寂,并以大气的配乐烘托着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更将几次矛盾冲突和内心焦灼表现得很得要领。
起先,作为绞刑师世家的一员,Albert对待绞刑的态度是极其职业的,他冷静地观察受刑人的身高体重,不愿多知囚犯的其他信息,至于该犯人为何获罪,如何被判,那都不是Albert操心的,他追求的是如何果断有效地完成工作。
蒙眼罩,套绳索,推操作杆……这一气呵成的动作,用时7秒,死刑犯被快速终结,不用忍受长时间的扼杀之苦。
而对死刑犯尸体的清洗、入殓工作,Albert做得十分认真,给予了那具尸体最后的尊严,因为在Albert的观念里,死刑犯已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在是清白的”。
第一次的微冲突发生在家里,丈夫的职业成为了家庭的隐忧;第二次冲突出现在德国,Albert处理完纳粹尸体后,发现盟军少给了一副棺材,这让他生气,因为这不和他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第三次的大冲突出现在要求废除死刑的人们对Albert的攻击中,因为处决过纳粹而受到很多国人推崇的Albert骤然间成了一种残忍审判体系的排头兵,一边是由衷的赞誉,一边是犀利的抨击,Albert身处夹缝中;第四次冲突是巨大的也刻骨的,Albert必须给犯事儿的挚友James行刑,熟悉的人,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眼睛,熟悉的声音,熟悉的习性……让避免了解多余信息的Albert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一切,所见窜入思绪,令Albert痛苦不堪……在行刑方面,从古代各种各样残酷的虐刑到近代一些国家废除死刑,人类的确较历史有了人性化的进步,但有时候惩罚不来的雷厉风行又如何规范行为,毕竟人类还远不能集体达到道德精神境界的至高层次。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或许是Albert思虑后的感慨,但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在死刑制度下工作过的人,Albert的7秒处决,瞬息间结束痛苦,已经给出了一个职业者所能给予的最大人性“慰藉”,从这个意义而言,他的7秒在彼时的惩戒环境下,已经具有了相对的人道关怀。
影片主演蒂姆西·斯鲍尔,有人说他长相颇具喜感,又有年少者说他长得阴险狡诈,说阴险狡诈的多是受哈波中那只名为“斑斑”老鼠(小矮星的变身)的影响,不论喜感还是狡诈,蒂姆西·斯鲍尔都是一个好演员,在他的从影生涯中,他以扎实的演技演绎了各种角色,在本片里,他将绞刑师的心境变化、内心波动拿捏得丝丝入扣,观众仿佛能清晰得看到这位特殊职业者的心路历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447944_d.html
关于差事。
其实他不是最后的绞刑师,他是最后的绞刑大师。
业精于勤,创下了7秒半的行刑纪录。
被蒙哥马利请到德国,以13人/天的速率处决200名纳粹战犯。
关于生死。
其实也没太多狗血剧情,谁都要过鬼门关,他不过是其中一扇的看门人。
他走进去对他们说,请跟我来——打开地狱的门——然后,独自回来。
在22年的守门生涯中,他送走了608个人。
关于内心。
其实他没有纠结。
面对自己要打发的一个个恩客,他无心了解他们是谁,做过什么。
在他看来,无论他们做过什么,现在都以死洗清了。
他的工作是还他们以清白,让他们死得不及痛苦,留得全尸,干净收殓。
他理智清醒地划分工作与个人的界限,一丝不苟做刑前准备,并小心地将自己留在刑场外面。
关于如果。
如果没有如果,这个世界平整安祥秩序井然。
然而——他亲手绞死了自己的好友。
好友下坠的重量瞬间打通了他多年来严密封锁两个世界的密封门,怀疑的毒气像泄进的阳光一样无法收拾,他三观俱毁,惶惑终日。
我们原以为只要躲在巨大的秩序之下,把谋生当作一门技术,就可以逃开生死诘问这些永远没有答案的烂选择。
却原来,生命,才是不能承受之轻之本尊。
关于电影。
冷感寂然的英国片,灰蓝调子,克制节奏,隐忍不发。
印象最深的是极简——场景、角色、情节、色彩、灯光、表演,都只保留到最少。
这反而给每一样出场的人物道具赋予了一种符号般的凝练。
在生死之门,静寂之巅,世界只有三者,他、她和他们之间的绞索。
“阿尔伯特,只要你还活着就不会得到好运。
我曾经对你父亲这么说过,现在跟你说同样的话”。
在阿尔伯特即将踏上绞刑师的人生之路时,她的母亲不无痛心的说道。
真是一语成谶,这就是他的命运,只不过那时的阿尔伯特根本听不进去。
当心心念念的职业唾手可得,他怎么能听得到来自于母亲的劝告?
毕竟绞刑师是父辈遗留下的传统,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一入职场深四海,从此幸福是路人。
然而,最初,或者后来的一段时间见里他曾经因为自己的职业而幸福过。
刚接到监狱录取的信函时,虽然对知识助手耿耿于怀,但他内心中有小小的自豪,淡淡的喜悦,因为他传承了父辈的衣钵。
他能够在14.5秒绞死一个人死时,他骄傲而开心,他说“我的确为自己感到骄傲,我确定没有比我更快的了”。
谈到他自己在事业上的成绩时,他幸福。
那时的他说错了一句话,比他更快的人是他自己,后来他能够在用7.5秒钟结束一个人的生命,神话般的存在。
正如他自己所说“死刑史前所未有,其他人是没机会了。
” 他向妻子述说蒙哥马利元帅的话时,他也是开心的,他觉得他是特殊的,他有本事被别人赞赏。
不能否认,他为职业成就而高兴而自豪理所应当。
从影片中我们知道,他上手得很快,他睿智,他沉着,他冷静。
我必须承认,阿尔伯特在行刑时的淡定完全掩盖了他的矮小肥胖,做起绞刑师的他魅力无可挡,别人也无法超越。
然而,当职业毁了人生是多么可怕,要知道职业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工作没有了,我们可以寻找下一份,而有些东西没有了,便再也寻觅不到。
最初的阿尔伯特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是英雄太糊涂,只是未到反省时。
最初,甚至后来的很长时间,阿尔伯特都觉得工作和日常生活并不相关,他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并且一直坚持。
“我还是阿尔伯特,你还是查理,我们和以前一样。
”他认为职业不会改变生活。
“每当我走进牢房时,就把阿尔伯特留在外面了,我从来不会把这两者混淆。
人们总想是否能够通过参与一种生活而改变自己,却付出了血的代价。
我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过这种想法”。
他坚信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品质,影响不了一个人的内心,可是,真是这样么?
他对死者有一直有一种尊敬,认为人死后就清白了,与生前的一切罪恶再无关联。
他一直坚持亲自帮死者清理身体,一直相信死后便要有最起码的尊重。
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在德国行刑时因为少了一个棺材愤怒嘶吼,那一刻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一直在努力把职业与其他撇开。
就算是他亲手杀死了那些人,他仍然从心里种尊他们。
生命的悲哀在于,有些事并非我们坚持便能朝着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
阿尔伯特再冷静,再出色,其本质亦是一个平凡人,血肉之躯,一日三餐。
因为平凡,所以无法免俗。
因为职业,他没有时间陪妻子,无数个夜晚孤独的女人痛苦的独守空床。
当他想和妻子亲热时,却被妻子找话题绕开,因为她心里有障碍。
家庭被职业边缘化。
因为职业,他讳莫如深,外人不知道他究竟在忙些什么,妻子也只能疑心猜测,等她终于明白,只能彷徨不安地等待丈夫坦白,而这一天她等了好久好久。
职业掩盖了他的坦白,他沉默,他孤独。
因为职业,他被捧上了天,然后又被甩入地狱。
政府公开了他本应该秘密的职业,他彷徨,他忧愁,鼓足勇气才能勉强接受人们英雄般的赞美,他不想要这些。
他成了反死刑者们攻击的靶子,他终日痛苦,向谁诉说?
职业终究毁了他的平凡,他已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阿尔伯特终于开始动摇,他的不安开始写在脸上。
他想要倾诉,却无对象。
跟朋友谈话时他终于坦白, “这并不容易,也有一些事在我脑海里萦绕,而我宁可不想。
我可以将他们隔开,然而他们总是要寻找到我疏忽的时机,然后出来。
我在德国做了很多事,大多对我毫无益处,太多了。
我现在真得厌倦了”。
只不过,他始终矛盾,他接着又否认,对朋友否认,对妻子否认,对助手否认,他甚至向自己都否认。
他向所有的人说,他可以摆脱那些事情,他可以像新生儿一样安稳入眠。
那些时刻,我们可以刻骨的感觉到,他真得已经彷徨,他被职业刻上了烙印,永无宁日的被骚扰。
如果这世界上真有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好友的死去。
确切地说,阿尔伯特亲手结束了他朋友的性命。
他一直觉得职业无关私生活,而那一刻职业和私下里的生活重合,他杀了生活中最好的朋友。
他们曾经一起喝酒玩乐,他们曾经一起放声高歌,他们曾经患难与共。
结局却是:一个把另一个结果。
阿尔伯特彻底感受到了死刑的肮脏,他崩溃了。
想要与妻子诉说,妻子同样歇斯底里,不愿触及;想要出门,碰到的全是批判讽刺。
他失去了相信自己理念的勇气。
痛苦与纠缠真实地摆在阿尔伯特面前,他了解绞刑师这一职业不再单纯,他和生活息息相关。
职业让他骄傲过,更多的却是痛苦。
彻底印证他母亲的话,他只要活着就失去了好运。
最后的最后,他辞去了一度让他心驰神往的工作,并写下了令人深思的话语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 职业确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却真真实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一个职业的存在令所有人都痛苦挣扎,那么它还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么?
譬如:绞刑师
(一)绞刑师作为职业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
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
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
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
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
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
”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
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
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
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
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
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
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
(二)死刑之于复仇死刑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
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
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
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
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
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
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
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
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
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
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
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
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这令他很不自在。
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
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
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
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
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
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
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
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
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
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
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
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
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
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
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
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
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
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所有人拥护他,所有人唾弃他,快意恩仇的世道,没有永远的对,自然,也没有永远的错,如何掌舵自己的人生才是关键。
主人公凭借一尘不变的不苟言笑回应着世界,以绝对的冷静执行每一次死刑,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过惩罚的遗体,才使得他成为超一流的绞刑师。
他的成功法则就是:当他进入死刑犯房间的时候,把自己留在外面。
他必须有两个自己,否则他会奔溃。
多元的生活创出多元的自我,我们不停地切换着角色。
为什么心中有结还有强颜欢笑?
因为周围人没有义务承受你的痛和伤,而且你也知道他们帮不了你。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为别人而活。
笔者有个括别多年的旧相识,小时候是大队长,班花,万众焦点,在大学里见到她,依旧是令人过目不忘,她的美别人学不来。
但,她永远是一个人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孤单的背影穿梭在校园,不是孤独,因为是她自己的选择。
凭她的条件,好友男友一大把,但她却一直困在自己搭建的笼子里,就像<蒂梵尼早餐>里的赫本,不敢走出去,随心地去爱。
在她的空间日志中看到的只有为前途学习的决心还有一个仿佛永远等不到的人。
可能她乐在其中,可能她厌倦了人情的维系。
单一的自我为中心,缺乏另外若干个自我。
生活教会我们不是戴着面具去伪装,而是在把握自我的基础上敢于改变自身处事态度,去迎合去奉臣这个世界。
或许她是对的,真正永远的快乐在于寻求真我,挖掘自身价值。
一个人的快乐。
who knows?who cares!
良心卡尔维诺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
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
”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就杀谁。
“怎么?
”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
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中的一个。
当我听说你们要和那么多人打仗,我就想我也得去,这样我就能把阿尔伯托杀了。
这就是我来这儿的原因。
我了解这个阿尔伯托,他是个恶棍。
他背叛了我,几乎没个由头,他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成了小丑。
这是旧话了。
如果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可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
” 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那么,”吕基说:“告诉我阿尔伯托在哪儿,我这就去那儿和他干一场。
” 他们说他们不知道。
“不要紧。
”吕基说,“我会找到人告诉我的。
迟早我要逮住他。
” 他们说他不能那样做,他得去他们叫他去的地方打仗,杀恰好在那里的人。
关于阿尔伯托,他们是一无所知。
“你们看,”吕基坚持说:“我真是应该跟你们讲一下那件事。
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真正的恶棍,你们去打他是完全应该的。
” 但是其他人不想知道。
吕基看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抱歉,也许我杀这个或那个敌人对你们而言是一样的,可是如果我杀了一个和阿尔伯托没关系的人,我会难受的。
” 其他人不耐烦了。
其中一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
吕基耸了耸肩。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就别把我算上了。
” “你已经来了,你就得呆下去。
”他们吼道。
“向前走,一、二,一、二!
”这样他们就把他送上战场了。
吕基闷闷不乐。
他可以随手杀人,但那不过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可以找到阿尔伯托,或者阿尔伯托的家人。
他每杀一个人,他们就给他一个奖章,但他闷闷不乐。
“如果我杀不了阿尔伯托,”他想,“那我杀那么一大堆人是一点都不值得的。
”他感觉很糟。
同时他们仍在不断地给他颁发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
吕基想:“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
” 但是在吕基可以找到阿尔伯托前,敌人投降了。
他感觉糟透了,自己杀了那么多的人,却毫无意义。
现在,因为和平了,他就把他的奖章都装在一个袋子里,去敌国到处转悠,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
这样转悠的时候,他遇上了阿尔伯托。
“好,”他说,“迟来总比不来好。
”他就把他杀了。
那样他就被捕了,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
在审判中,他不停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
360行,行行出状元。
这个叫阿尔伯特的肥头大耳的男人,真可谓刽子手中的状元。
7秒钟绞死一个犯人,一周最多绞死13人。
在23年的职业生涯中,共绞死608人。
看似肥胖笨拙,动作却干脆利落。
职业操守也令人敬佩。
绞死人后,亲手为死者擦拭身体,然后放进棺材。
即便对所谓杀人如麻、罪有应得的纳粹分子,也一丝不苟。
杀完最后一个纳粹分子,当那个身为军人的助手说,没有棺材了的时候,阿尔伯特怒吼道:他们已经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代价,他们的身体是清白的,应该给他们尊严!
最强悍的应该是阿尔伯特的心理素质。
当助手还在喋喋不休地数落罪犯的罪恶,以缓解内心压力的时候,阿尔伯特立刻打断他:“是政府要杀死他们,不是我们!
记住,他们做过什么事,和我们无关!
所以,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阿尔伯特’这个人留在了外面”!
但是,当他亲手绞死自己的朋友时,他终于崩溃了!
这个从来没跟老婆亲热过的冷漠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哭着,乞求老婆抱抱他。
在我看来,阿尔伯特最后绞死的那个女人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美丽端庄、气质高雅,她对阿尔伯特微笑着,慨然堕入地狱!
1956年,阿尔伯特,这个在英国真实存在的刽子手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传中,他说,“我反对死刑,除了复仇以外,死刑没有任何意义”。
1965年,英国废除了死刑。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文明的国家都废除了死刑。
我是废除死刑的拥趸者。
因为在我的青春期,我亲眼目睹了死刑,它给我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在我们那座全国闻名的城市中,死刑作为一种公开仪式,甚至娱乐活动存在多年,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一年一度,甚至一年两度的死刑一般都在西边的一个荒凉的海滩三执行,我们称之为西海。
死刑执行前后是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随着尖啸的警笛声,人们争先恐后奔向西海。
有骑摩托的、骑自行车的,还有蹬三轮的、跑步的。
死刑前一天,公安局的人会去勘察现场,挖好几个大坑。
执行死刑的时候,就将死刑犯押到大坑前,让他跪下,戴着墨镜的武警战士端着步枪,几乎顶在死刑犯的后脑上,爆豆般的枪响之后,死刑犯一头扎进坑里。
坑里早就放好了一个巨大的塑料袋,大多数死刑犯会一头扎进袋子里,连一滴血都不会迸溅出来。
尽管这么干净利索,但看客们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鲜血淋漓的尸体,满足人类本能的嗜血欲望。
此后,法医会迅速将尸体拖到车上。
据说,那些没有家人认领的尸体,医生会直接在车上将器官摘下来。
而认领尸体的家属则会更加痛苦。
因为,稍后有关方面会到死刑犯的家中,向家属索取子弹费。
有一年,一个年轻的死刑犯令行刑人员手忙脚乱,也令现场一片哗然。
那个年轻的死刑犯刚满18岁,因为盗窃一辆桑塔纳轿车被处死。
或许他的生命力太旺盛了,枪响之后,他竟然没有扎进坑里,而是倒向旁边的沙滩上挣扎着。
一个没有戴墨镜的公安人员拔出手枪,在他身上连开5枪!
那个年轻的身体终于停止了抽搐。
今天,在我国,废除死刑的呼声是如此微弱,让人们相信我们的人文素质与西方相差悬殊。
其实不然。
对那个没有合法登记,但却拥有强大宣传机器的政党来说,在一夜之间让公众相信废除死刑是与时俱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对我们来说,死刑废立是个经济问题。
眼下,狱警们尚要为创收而苦闷,如果再平白多出成百上千张嘴,他们不崩溃才怪。
第二次看完《最后的绞刑师》,主演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炯炯有神的双目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电影里每次执行绞刑的情节,和死刑犯双目的对望,看的出他内心的坚定,对工作的纯熟。
我非常欣赏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的演技,这个有着深厚英国舞台剧功底的演员,他的眉宇之间的流露,让他所饰演的Pierrepoint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绞刑师,这个人类社会中的边缘职业,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之一,没有人愿意提起,有人称他们为“送行人”,他们是将死刑犯送往死神的最后执行者,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他们的职业让他们的一生遭受诅咒。
我一直以为绞刑师都是类似侩子手的人,将人吊死后就万事大吉,看完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原来他们还要负责对私人简单的擦洗和着装,他们从事的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职业。
《最后的绞刑师》用绞刑师的视角,展示了这个有着严格道德规范的职业,让人们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初Pierrepoint是一个初出绞刑行业的新人,虽然他的父亲曾是一个出色的绞刑师,但是这个职业任然不被他的母亲容许,似乎Pierrepoint想要继承什么,他通过应征得到了这份工作。
他出色的绞刑技术很快让他成为了绞刑界里的名人,他们追求完成绞刑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仿佛他们从事的不是绞刑,而是比赛什么的。
身高,体重,身体特征,曾做过的职业等等,都会影响到执行绞刑的时间和能否保存完成遗体的结果,这些都要经过计算和测量,才能让死刑犯在绞刑后胫骨不发生断裂,让他们能够迅速的死去而不遭受痛苦。
Pierrepoint做到了,他让每个经他手执行绞刑的死刑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Pierrepoint说:“我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罪恶肮脏的事情,他们已经用死来偿还这一切了,他们的尸体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是他的职业道德,不乱对待陌生的死刑犯还是影片后端对待他的好朋友。
当Pierrepoint要亲自对自己的好朋友执行绞刑时,他内心中的最后防线,那个试图把真实的自己留在监狱门外的方法失灵了,他克制不住自己对朋友的感情,然而他还是非常职业的,熟练的完成了对朋友的绞刑。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在这里的表演凌厉精致,面对即将要亲手执行绞刑的朋友,他本来严肃的脸出现了一丝微笑马上又严肃了回去,这一丝微笑是想要让他的老朋友知道这不痛苦,很快就过去了,马上又严肃回去是想要抑制住那个在门外的真是的自己不要进来,这个防线即将被击破。
Pierrepoint在执行朋友绞刑之前,他做到了绞刑师的职业道德,内心痛苦但是不煎熬,朋友死后,他的防线没有了,他从人们视线之外走进大家的视线之内,赤裸裸的被人们评论,指责,这个本应该秘密保护起来的职业,是去了保护它的黑色。
随着反对绞刑的声音越来越大,影片也接近了尾声。
在社会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它们的职业道德,和做人一样,遵循着道德做事,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同时能够让你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之所以推荐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男主。
一部片子如果没有帅哥美女撑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电脑特技包装,也没有扣人心弦紧凑的剧情,那就一定得有一个可以用演技将看客秒杀的主角,作为电影的主心骨,在此片中,这人正是Timothy Spall。
此片的主题不用多说也知道,无非就是反对绞刑,推崇人道主义。
有人用自己行刑多年的亲身经历说话——死刑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泄愤。
这个声音远比那些举着牌子街头抗议的人群要有力得多。
很推崇Albert的职业态度,“当我走进行刑室的时候,已经把另一个自己留在了外面”,“每个死囚的尸首都应该受到一定的尊重,行刑完毕后,他们已经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了代价,所以它们已经是清白的了”,正是因为对行刑师这项职业有自己的认识和应对态度,才使得Albert能站在受刑者的角度,以最大程度减少受刑者的痛苦为前提,挑战行刑效率的极限,这何尝不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表现。
片中街头聚集的愤怒的人群,举着废除死刑的牌子游行抗议,并对坐着Albert的车子吐唾沫,扔鸡蛋。
这时的Albert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行刑师,而是作为国家机器、阶级暴力的符号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与他从德国处决纳粹战犯后回国,街头民众们争相跟他热情打招呼的场面形成了很大的对比反差,着实替他惋惜下。
从职业的角度讲,他的确干得非常出色,但是人是不能被孤立起来看待的,作为一个行刑师,他已经给了受刑者最大的尊重,但这是有限的,一旦历史需要他这样的角色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也只能退去光环,顺应潮流,这与个人的优劣无关。
the world is a shitty place.
千古艰难唯一死。可与《绿里》对照,但比《绿里》好出半星。蒂莫西,爱你~
很好的題材.可惜情感鋪墊還可以再好點的,如果把tish殺死前女友的戲拍出來,我想那段行刑會更有震撼力.不太明白爲什麽只拍一個半小時,如果超過兩個小時應該會更飽滿,而短時間內劇情進展太快導致劇本張力下降.PS 絕不贊成中國廢除死刑.
小胖子挺让人敬佩
英国传记电影一贯的平实而克制的风格,从剧本来说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演员,特别是男主角的出色发挥,让影片有了打动人的力量。男主角好象经常在一些电影里跑龙套,这次演主角,表演细腻,沉稳,真实,厚重,确实是个难得的好演员,正是他的出色发挥让这个最多三星剧本有了四星的表现!
他的死亡已经为他的罪恶赎罪,我们应该给他以最后的尊严--主人公语。
心理危机总爆发,这胖子该看心理医生了。比《入殓师》差。
3.5星。对亲手上刑后的死囚,照例擦拭着他们冰冷的尸体,在刽子手的职业本分之外,是对生命人权本有的尊重。一路反复对此的描述,直到面对的死囚是自己的好友,推进剧情,但总体还是有点平淡。
绝对是个技术活。
男主演得不错,但是剧本平淡,不够出彩,没能深度挖掘。缺乏废除死刑运动的背景交代,民众对男主的态度从尊敬到指责的巨大转变显得突兀而不知所谓,缺乏必要的剧情支撑,男主留下的那句总结式感悟也显得空洞莫名。倒是豆瓣对于死刑的讨论颇有意味,可惜这是从影片题材衍伸出来的,无关影片本身。
平静,严谨,理智但是有力量
Timothy 就跟 秋生哥一样。。。还是演配角比较合适。。。
英国老戏骨扎堆,但是很平叙。。。
男主角演技很赞,对于死刑,我现在的修为发表不了任何意见
可以和《大卫戈尔的一生》连着看,先看这部。男主演的好,第二次看,“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是他最后的认知,后来真实人物加入发死刑的队伍。也可参考《入殓师》看,价值观不一样,于我,绞刑师职业和活人分离的最初看法是合我拍的,中立,快速,专业,如同入殓师,没有死的尊重—参见护送钱斯
时代的变迁可以让一个人从受到瞩目到万人唾弃,对与错不在于结果,而是源自你的内心。传记电影总是可以让人记住一个演员,蒂莫西斯波不再饰演滑稽的小丑角色,转而从事绞刑师的职业,看似冷酷的神情背后也有他的挣扎。除了题材深刻外,冷静的基调我也很喜欢~
无法忽略情节承接上的平庸,主演撑起了整个剧
英国取消死刑,他以精确的手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绞刑师”,承受世人唾弃。这,只是他的职业
不带一丝瑕疵的程序化叙事,充满人性思考的镜头语言,典型的学院派风格。影片配乐好的出奇,总是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变化,又牵动着观众的观影情绪,有时激昂、有时欢快,有时悲伤,有时紧张,仿佛在影射罪犯的杀人动机:愤怒、解脱、嫉妒、仇恨。
突然发现前段与新加坡那个新人狱警有些许相似,不知道谁抄谁。后半段开始水起来,有种舞台剧化,啥第一个女囚和最后一个的时候很有张力,可惜故事感觉不好,杀纳粹那段简直是批量宰杀只想跳过。英国人标榜的人道死刑,与其绅士帽之后的血腥,果然很配啊。比起枪崩后脑勺,起码尸体已经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