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阜阳六百里》,这个片子第一次听到是在前两年的金马奖上,得了金马的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编剧里面居然还有秦海璐,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阜阳”这个地名,因为曾经操作过一个地产项目广告就在阜阳,当时就记住了这个片名。
影片讲得是阜阳人秦海璐主演的女主角曹莉,在深圳做服装厂生意失败后,到上海投奔老乡狗哥做起了KTV的清洁女工,寄住在做保姆的同乡阿姨谢琴家。
春节前,狗哥弄到一辆破旧的汽车,想翻修后好载客回家,从中赚钱,曹莉负责找乘客,而潜在乘客就是身边一群做家政保姆的老乡阿姨。
影片故事很简单,但是每个人物和细节很饱满。
特别是秦海璐饰演的曹莉,和与其同住的的阿姨。
阜阳,一个离上海只有六百里的地方。
但是对于曹莉来说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她因为年少未婚生子与家人闹翻,为了逃离家人与父亲的独断而离家千里,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曹莉一直没有回家。
她一人只身去了深圳,后面辗转到了上海,即使到了离家只有六百里的地方,一样也回不去,因为她的家人都已不在,父亲去世,儿子也看不到,也没有归属,家,在她转身那一刻已经回不去了。
秦海璐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演小人物已入化境,比如她在坐在烧烤摊上喝啤酒一饮而尽的豪爽;当听到父亲生前每年春节前几天,为了等她回家每年守在村口小路,从天亮等到天黑,听到这些话,她只是流泪而没有痛哭,因为多少辛酸和乡愁都是这么无声的咽进肚子里的。
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谢琴”,代表的是许多中国大妈和妈妈的形象,她们坚韧、市侩、为了子女含辛茹苦,没有多少文化却是把生活过成道理的人。
她结过两次婚,为了抚养女儿,与一个上海男人结婚又离婚,远离家乡,住在阴暗的小房子里,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各个小区去做定时保洁家政;为了保住自己的拆迁房款与前夫亲属争得头破血流却不依不挠,为的是给女儿争得更多钱,却不愿给女儿诉苦,她说现在子女“你们是不懂老人的心”啊……对于她来说,女儿过的好就是她一生奋斗和生存的理由,但是在一个下午,当她敲开豪宅社区里的一户家门,要进去做保洁时,却发现开门的是穿着浴袍的女儿,整个人生的信念都崩塌,她再也没有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她选择了坐上回家的汽车,并且再也不回来。
唐群饰演的“谢琴”角色特别到位,你会觉得这就是你身边的保姆大妈或者清洁工阿姨,很难想象之前她都是演富太太富贵人物的,有一幕是她在知道女儿当了小三后伤心搭上回家汽车时,悲伤呆滞的咬着馒头,看着外面大城市的繁华渐行渐远时,空洞的眼神,已经说明了心理信念的崩塌,这个时候只有回家,也行才能装得下这么多年的心酸与飘零。
听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看到春运的图片后,想到拍这样一部片子,白描式的镜头,饱满的钢琴配乐,安静却不沉重,就这么平平静静的讲了这么一个关乎回家却不止是回家的故事。
很难想象这部这么接地气的电影,是台湾人拍的,监制是侯孝贤,让这部电影有了一些温暖清净的颜色。
电影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了家”,“回家”永远是牵绊着中国人的话题,前阵子特别火的豆瓣日记有一篇是说“背井离乡,离家千里是为了什么?
”,引起了许多人的感触。
年轻人是为了追逐更多的自由、梦想,而老人或者父母辈的人,可能是为了后代更好的生活;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即使去大城市,也是移而不入,因为家永远只在自己牵挂的地方。
而对许多国人来说,离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有兴趣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半间书房 微信号:banjianshuwu】
继张艾嘉《相亲相爱》哭的最惨的院内电影,看了才知道是侯孝贤老师监制的,有点儿《恋恋风尘》的味道。
眼泪流得多是我的问题,我的泪腺太过发达,影片本身除了结尾那段还算是克制的,并没有刻意地去煽情。
结尾没有处理好,一是因为整部影片其实除了结尾其音乐的运用我觉得是恰到好处处理得非常高级,而结尾的片尾曲一出来和整个影片的基调较为割裂。
当然并不是说片尾曲不好听,只是割裂感太强。
二是因为影片结尾字幕部分交代了剧中人物的结局,其实没有什么必要,这边留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能会更好,但是导演或许还是不忍心?
那辆本是回家的小破车最后会开向何方其实谁也知晓,而‘异乡人’们通过小破车这个载体沉浮于这个城市中,传达出的隔阂感完美做到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
“克制”二字,除了在影片的音乐外还体现在其对于苦难的传达方式。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他并没有刻画一群可怜的“无害之马”,反而这些悲剧色彩的人物都极其机灵(也可以说市井)。
他所描述的人是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是活生生的一个人。
他们可以为了几两钱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可以不知羞耻毫无道德,但是他们也不至于坏到杀人放火的地步。
那这群人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甚至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重演着他们本想改变的命运呢?
像是某种诅咒,烙在身上无法磨灭的记号,永远无法翻身,无法打破的玻璃罩。
从故事的表达手法来说是诙谐的,在幽默的对话下是沉重的社会现实问题。
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在玩笑之中,苦难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另外,有趣的两件事。
第一,片中的人物名字取得太好了,这里的太好是指太贴近生活了。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做过调查、或者真的太过于了解这一群打工者。
我为什么会知道呢?
因为小时候我也曾认识这么一些类似的雇工,他们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模一样。
小红、燕子、以及以数字为名的人(阿六、阿九),无数个无名之人。
是巧合吗?
或许是因为这些名字太模糊了,丝毫不重要。
对我来说,反而多了几分亲切。
第二,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回程票,翻译的真好!
看了一些影评,我并不认为导演避重就轻,对题材探讨不深等。
不需要,不重要,因为“我的摄影机不会说谎”,我们看到了这一群人的存在,这就够了,有些电影就是为此而存在。
今年开场挖的第一部好片,秦海璐是会选还是会演,说不准,又或许那是张让人能记住的脸。
至于外来人口,作为一个上海人的心态其实是矛盾的,处事上是容纳,心态上偏又略有排外,原因就不多说了,优越感和被掠夺感作祟而已。
电影中底层打工者的众生相和对家的念想,那是百姓的苦和活着,无解,父辈也是这样过来的,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不尽美那也尽善了,很好!
《到阜阳六百里》以春运返乡为背景,叙写漂泊异乡之人的乡愁,无乡可愁只剩愁,无愁可愁终返乡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处境。
这是一部只有远离家乡,在外生活打拼过的人才能深切理解的电影,更是那些经历生活艰辛,见识人情冷暖的人才能体会其味的电影,看的很苦很涩,却很真实,很感人。
本片的监制是侯孝贤,片子笔触冷静沉着,叙事温柔细腻,故事很小很感人,虽不是什么大制作,但镜头构图光线气氛做的都很好,几位演员也是真情出演,很棒。
具体的感受我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吧,小舞舞心塞四星推荐。。。
四年前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离家有839公里,火车需要坐13个小时;现在我在北京离家1534公里,坐火车需要坐20个小时。
我们常常会用时间来衡量距离,甚至发明了光年这个距离量词。
似乎对我们而言,回家的路有多么远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占用了你多少时间才能更准确的表达。
毕竟,走过的路还能走回来,而丢掉的岁月却找不到真正的小偷。
到阜阳六百里,其实应该有另一个名字,阜阳人在上海。
电影绝大多数的篇幅是在讲述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说是生存状态。
他们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
他们要忍受这个国际大都市光鲜外衣下的阴晦,用自己孤弱的肩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
久而久之,也许自己都麻木了,如同谢琴在片中那般天蒙蒙亮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外白渡桥越过黄浦江,将自己甩进几千万陌生人之中,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里。
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挟裹着离开家,正如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那个纺织女工坐在回家的轮渡上说的那样:这就是生活,没得办法。
每一个人离开家乡都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谢琴),有的是为了让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小九),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曹莉)。
背井离乡无外乎好与不好而已,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画直线,那条线是你离家的距离,也是你心里最隐蔽的地方。
当我们在外面遭遇到背叛、欺骗、污蔑和最常见的失败之后,心里头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回家,回家。
导演邓勇星是台湾人,监制是侯孝贤,当用台湾特有的人文角度来扫描这样一个外来群体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好比在一杯苦咖啡里添上一小包糖,让整部电影不时透着一股阳光的暖意。
而这束暖意如同片尾秦海璐在送走所有人之后,一个人回到阁楼,打开天窗后,那道照射进心里的光。
据说导演是看到了春运图片后萌发拍此片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冲着春运去的电影,有人说它秉承了台湾电影的小气,完全没有戴立忍拍《不能没有你》时那种对社会刻骨的描画。
可是这种浓浓的乡愁只会在我们每喝一杯酒每抽一根烟每吵一次架每掉一次泪的时候默默散发开来,它寄托在我们的足迹和字里行间,寄托在一条条报平安的短信和一通通长短不一主题是“我很好不用担心”的电话中。
当狗哥劝曹莉回家的时候,总是在说当年深圳太远,现在上海离阜阳不过六百里,转眼就到了。
可是回家的路哪里是这样的计算,这段路程从你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跑表了。
离家时间越长,路途就越发遥远,家渐渐成了一个符号,而距离却再也无法计量。
那辆非法改装的中巴就像一个关于归途的载体,带着所有人不同的念想开往回家的路。
而曹莉始终没有上车,她拿着老乡塞给她的麻绳一步步朝自己的方向走着。
片尾曲响起:当我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
而镜头中那辆巴士踉踉跄跄驶出上海市区的场景是作为曾在上海呆了四年的外乡人看来那是上海滩最柔美的画面。
看完电影后和朋友去新疆驻京办吃饭,看到排的长长的等号队伍,心中不由一暖。
想起我经常横跨一个北京城去吃的赣菜馆。
乡愁是味觉是一切和你心里那个符号有关的事物。
每一次靠近它,都是为了让自己离家的距离再近一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家的脚步不再那么匆忙。
PS:想起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蝗虫贴”,我只想说,当你们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你可以回到家大哭一场,而我们在电话里还是只能说,我很好,不用担心。
所以,都彼此宽容一点吧。
1、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这几年秦海璐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再到《青春派》,首先剧本都很扎实,其次表演也很细腻到位。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有个青年写了个剧本希望秦海璐能出演,就爬到电线杆子上不下来,就我个人看,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肯定啊!!
(我不是黑谁,反正我觉得没有人会为杨幂范冰冰之类的演员做出这样的事情吧。
)一个演员,你到底用没用心去表演,其实观众心里跟明镜一样,兹要是你努力了,观众会看到也将会长时间的记住你。
总之一句话秦海璐真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女人,当代的其他女演员真应该好好学学。
2、再说电影,最真实的电影本来就不应该忽视小人物,《桃姐》为什么好,当然许鞍华的功力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关注了时代变迁下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寓于普通大众之生活,让人感到可信,继而产生共鸣。
不是有人说吗,世上最好的电影是纪录片,纪录片里的演员都是影帝和影后。
我不是说我看过多少电影境界有多高,只是我心里真的也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纪录片更让人感动。
3、希望秦海璐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和商业片保持一定距离!
(貌似14年拍的商业片子不少啊,唉。。
)
昨天陪长根去取票,看到他是到阜阳的票,突然想起以前收藏的这部片子。
有幸,在《小时代》在中国银幕上狂风作浪鲸吞票房的时候,我在自己的电脑上看了这样一个同样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片中的角色几乎都是安徽人。
秦海璐饰演了一个从深圳回上海打工的打工妹,她哥弄到一辆大客车,于是她联系在上海的安徽老乡一起买车票回家过年,这便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了。
导演从一个点出发,勾勒了这群在上海底层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人们,风格朴实,镜头语言也是十分严肃冷峻,十分配合故事发生在冬天的时间设置。
虽然有的地方显出导演的稚嫩,比如太过刻意的煽情和结尾配乐的失败,但是把这部电影放在当代中国电影环境来对比,是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的。
尽管秦海璐算是中国文艺电影界的女王级演员,她自己的演技也十分优秀,可是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与她同租的母亲的上海演员唐群却实实在在地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片中她饰演一位单身中老年母亲,与女儿在上海,为了女儿能有个好人家好将来操碎了心。
她自己做着保姆的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骑着自行车翻过大半个浦东去客人家里做饭,还惦记着给在洗发店里学洗发的女儿送小馄饨;回到家里还要和前夫家里的人大吵大闹,因为她到上海时曾经和一个上海人有过短暂的婚姻,后来才知道那人是为了她的一个住房补贴,离婚后上海人的家人在她楼下找到她,几个人一起逼她签字,一个中年妇女独自对抗着几个人的逼迫而不愿给女儿讲,怕女儿担心。
这样一个母亲的角色是电影里被塑造的最丰满最可信的一个角色,甚至比秦海璐这个女主角还打动观众。
但是最后,当这个母亲来到一个新的需要保姆的豪宅时,却看到开门的是穿着睡衣的女儿。
唐群不用一句台词,只是用面部表情表现了心里各种复杂的心情:震惊,诧异,失望,心疼,难过还有绝望。
表达情感极为准确,不愧是上海歌剧院的副教授级别的演员啊!
凭借这部电影,唐群击败了《让子弹飞》中的刘嘉玲,《倩女幽魂》中的惠英红和《最爱》里的蒋雯丽三位影后,一举夺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同样是在上海,郭敬明把镜头对准了高层社会的奢华浮夸,而《到阜阳六百里》的导演邓勇星却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易。
但是观众显然更喜欢去影院享受两个小时的白日梦时间,而像是《钢的琴》《万箭穿心》以及今天的《六百里到阜阳》确是无人问津。
这真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病态,社会缺乏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的引导,就算中国电影票房再高,只凭贾樟柯蔡明亮侯孝贤这些艺术片导演再努力,中国电影艺术还是差着欧洲甚至美国一个世纪。
影片里那些安徽老乡们回到了家,不知道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摒弃浮华回到上个世纪那种淳朴的创作环境。
关于《到阜阳六百里》短评说得很到位,有的电影真的不忍心说它的问题。
借由九子和狗组织了一趟回乡的黑车赚钱,展开了这群到上海打工的阜阳人的生活。
p1的这群人,以发传单的九子、在夜总会的狗子、中年妇女谢琴、小月,还有不想回家乡的曹俐为代表,都在上海艰难度日,成为了上海的新底层。
我喜欢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因为就有这么一群进城打工的人,想要赚钱,想要留下来。
而故乡和故乡的家人是他们拼命的支柱,也是他们的软肋,到春节的时候,他们想家了,他们感到委屈了,疲惫了,小月和谢琴都对这座看似充满金钱和机遇的大都市失望了,疲惫地回到了家乡,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和幻想。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上海不是充满了机遇的大都市吗?
怎么还是没有他们一处落脚?
怎么还是要生活的如此艰辛?
活不下去了,忍受不了了,没意思了。
他们曾经满怀希望,但最后却灰溜溜地离开。
电影最后的秦海璐一个人站在出租房里,她虽然赚了一千多块钱,可是好像却更灰心了。
缺点:最后的歌居然有字,还有最后的字幕,让本来的沉重瞬间变得幼稚,电影像拉低了一个档次。
此外,描写群像是需要很大能力的,怎样将“群像”融合起来,我觉得可能也是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我个人会觉得有点碎了。
托电影节的福,看了这部《到阜阳六百里》,我想这一定是自己近年在影院看到最好的电影。
如果要打分,我打满分。
我知道题材怎样与影片的好坏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你见到有人如此真诚地描述着一个真实的世界,你也很难不被打动。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依靠出卖信仰得生存的魔都。
狗哥在此地锤炼多年,修得一身的痞气常能助他蒙混过关;谢琴的女儿试着卖力气讨生活,但最终也找到捷径;最可悲的是谢琴老阿姨,让女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是她仅存的信仰,为此她可以忍受各种艰辛和屈辱,而现实无比残酷,当她发现自己以命相维持的东西已经消失的时候,信仰瞬间崩塌。
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这部电影是积极的,因为至少证明有人还在关注这部分群体。
必须承认在对待外地打工者的问题上,上海人正表现出一种无知,以为假如他们不来,那双方的生活环境都会好很多。
更可悲的是这种毫无理智的声音控制着发言权,隔离了基本的尊重,更不谈尝试性的关注或思考。
而这一切竟被一个台湾人看在眼里。
台湾导演向大家介绍,整个电影源自一幅令他印象深刻的画面。
他把它放在最后一个镜头里。
一辆破旧不堪的老式公交车,满载着等待重整旗鼓或就此偃旗息鼓的斗士,在城市繁忙的车流里,往六百里外那个叫做家的地方艰难前行。
至于片尾的字幕,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反正不用去看,每个人都能为它写上自己心里的结尾,这并不难。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移动电视在放一个叫做《上海协奏曲》的MV,郎朗在琴键上忘情地挥洒,画面中不时能看到机场,磁悬浮,外滩陆家嘴,F1,还有光鲜的白领和欢乐的小学生,而我脑海中所浮现的却从未出现,恍然两座城市。
或者说,这些已经是协奏曲的全部音符,而那些,则如同台下的交头接耳、咳嗽声以及手机铃响一般,属于杂音。
其实英文名比较贴切,中文名也不错,像一首童谣,不过加上海报,让我理解偏了。
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上的都是配菜,大餐在后面,大餐会在那破车和那六百里上折腾。
当演职人员字幕出来,我才发现原来一直端出来的都是主菜先讲讲影后见面会吧,来了演员秦海璐、策划石川和投资人李海(名字不知道对不对)。
秦海璐比较理想化,她一直接的片儿也都是这个路数的,有单纯的可爱,听她讲话有点好奇她为什么不自己当导演?
是蛮有想法的演员;石川更有阅历一些,更清楚一部电影的运作,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想法,也比较绅士,对女士非常尊重;李海很低调,坐在观众席,秦海璐爆料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这名头让人觉得是一有钱有又想法的主儿拍艺术电影不容易,石川说这里面的所有人,拍这个都是为了理想,没有人是完全为了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MOMA看到此片也非常的感激片后每一个名字。
电影的主线是一群阜阳人回家的故事,核心人物是曹俐和狗子,核心道具是一辆破车。
虽说片名是ticket,但是这个票是没有的,是同乡之间的信任和节前车票的紧张造就了片中的交易。
监制是侯孝贤,而且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也是侯孝贤剪辑的,所以有非常浓厚的侯导风格,就是说和他的一些电影相似,通常电影中的那些高潮和结尾都是没有的,就像是把人生的一个切片搁在放大镜下,在时代背景和特定的人群中,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而且为了让一切如日常生活一般稀松平常的缓缓流淌,这部电影减弱了很多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一般的跌宕起伏和戏剧化在这里是被尽量淡化的,如曹俐钱丢了以后、谢琴看到穿浴袍的女儿以后、回家的人都发现是破车了以后,在有对立的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导演都用一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了,这种方式让你觉得意外又算是基本说得通,而一辆破车回不了家这事,也是通过几行字幕就解决了。
我很愿意把这类导演叫做“自然系导演”,我理解为他们是用干预的手法达到平缓时光的目的,是没有高潮和结尾,但是他们是故意的,献给观众的是一段平铺直叙又有丰富细节的故事,你跟着演员走了一趟又平静的走了出来,但是你却不能不去思考他们的生活。
大部分镜头是中景、特写,结尾给了一个破车远去的远景,哲学意味的镜头没有,大部分是生活场景的镜头,基本和小人物主题是吻合的。
我最喜欢的是麻绳的那一段,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一度被麻绳整的想流几滴思乡的眼泪,麻绳是很智慧的一个细节,不管它是怎么出现又是被丢在哪里,麻绳是家的象征,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也许它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种种,夕阳下的劳作、父亲的汗水或者男女之间田埂上的媾和,如果能有一个镜头是曹俐手拿着麻绳穿过混凝土的城市街巷,来点哄哄的那种音乐,是不是比现在这个结局好点?
呵呵只是个人陋见。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不是很够力度,曹俐送走大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打开窗户那段,来回踱步很容易误导观众,觉得她非常犹豫不决,然后给观众的期待就是她又跑回去和大家一起回家了,看别的评论,导演是想用打开窗户来掰回这个感觉,但是窗户打开后的那种拍摄有点平淡,并没有传递出太多的东西。
把导演拍这场的想法贴过来:“当她推开窗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家,当她承认想家时,人物内心得到了释放,豁然开朗的光,正是我们想表达的人物那一刻的内心,她已经回家了。
”导演讲这个的时候很动容,但镜头并没有让观众体会到这种动容。
最后问了石川老师,为什么选择阜阳这个群体,有体现一些这个群体的特征吗?
石老师的回答是,因为那些阿姨都是阜阳的,以地名做电影名字一般很少,而且还没有问当地拉赞助,本来也有想《回家六百里》之类的,在人物特征上,有几个人也说了阜阳话。
听完以后的感受是,幸亏名字没有改,到阜阳六百里更上口也容易被记住,人物特征方面,我起先是觉得中国虽然大,但是各个地方的人是有小属性的,后来又想,因为演员都是些在上海打工的阜阳阿姨,所以他们在表演时无意识的就把那种属性带出来了,看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阜阳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的特性是什么?
能有这样的发问,说明他们还是有演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而究竟是哪些属性,估计也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毕竟阜阳也不算一个大地方,研究的人少。
严肃的讲了好大一段,以两个乐子结尾吧,一个是曹俐卖票的时候一个阿姨说没有票的话她要退钱,结果后来那阿姨又出现在回家的破车旁边;另一个是片中出现的席然和小月,看片尾字幕,那个片场助理名字是席然,而那个演小月的名字后两个字是小月,那现实中席然和小月的故事是什么呢?
哈哈
《春风沉醉的夜晚》、《到阜阳六百里》、《钢的琴》、《万箭穿心》...烂片成堆的华语电影里每年都能有一两部写实主义佳作。回的是家走的是心,不变的是拷问了几代人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总过得如此辛苦?这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把民众幸福感而不是鸡的屁放在第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总关情。
看的太难过了,赚钱不易啊。哪怕看上去和上海人无异了,毕竟还是异乡打工还是没有归属感,活着太不容易了!秦海璐这个角色也是可怜人,阿姨演的真好,最后吃馒头那段看哭了。
看到一群说合肥话的阜阳人还真诡异,导演太不注意细节了
大妈视女儿如珍宝,甚至跟婆家人打架争拆迁补偿时,想的也是自己女儿将来怎么办。所以她每天蹬着自行车四处跑着做家政,拼命努力的在上海生活下去,背后的精神支柱完全来自她女儿。但是现实还是击溃了她,来到高档小区做家政,开门的竟然是自己穿着浴袍的女儿,大妈整个崩溃了,一句话也没说,扭头走了
和《后来的我们》相比,这才是真正聚焦春运、回家的电影。
偷来的客车 不会说话的哑巴司机 破灭的憧憬 载着逃离回故乡的人们 各怀心事 售票员却早已无家可归 因为 往日熟悉的街头早已无人等候
片尾曲很应景,“父母在,不远游”,泪奔。。。
关于底层和回家的电影。台湾电影人描画大陆,虽然“轮廓”很像,且诚意不缺,但总是雾里看花,似真还假。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外面的电影人想看透却看不透,里面的电影人看得透却不愿看透,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看了之后三个月,还是偶尔想起它。
入手台湾三区版DVD,这部电影在48届金马奖拿下最佳女配和最佳剧本,这是一部内地现实题材,关于上海外来打工妹电影,很难想象是一个台湾导演和台湾的制造班底拍的,勇气可嘉,而且手法娴熟,除了片尾曲没有任何台湾风格迹象,看上去像一部内地第六代导演的电影。
最后托人带东西回家的大妈开始抹眼泪的时候,就跟着泪奔。快过年了就不能看这种返乡的片子
几个男配角表演风格接近春晚相声小品。群众演员说的方言都不是阜阳的。反应的社会问题是,打工者外出赚到一点钱,但家庭关系都出问题了。
从《榴莲飘飘》到《桃姐》,从《 钢的琴》 到《阜阳六百里》,秦海璐绝对秒杀一众所谓“才女”演员和新锐导演~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good][good][good]
秦海璐的表演,在我印象中从未让人失望,光表情就很动人;有HHH做制片,这技术团队质量有保障;有好几场不用配乐的话会更好吧;每次在电影里见到乍浦路桥都会莫名激动;李泉女朋友参演,导演居然是台湾人;最要命的是,看到“康大海”出来的那一刻,直接疯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的表演也够炸;母女古北花园巧遇这桥段太不可能了,败笔
侯孝贤就是挂了个名吧
主创里有台湾人有上海人就是没有安徽人,对白使用了普通话上海话甚至四川话,但就是没有阜阳话。影片创意说是导演邓勇星无意中看到几张关于春运的新闻图片,感叹火车上装载着这么多颗想回家的心,令他想到了正好也是六百里外的台北,我可去你的妈吧。和《归途列车》之间大概差了100个《人在囧途》。
有点纪录片的感脚了。
一群操着京片子普通话、上海普通话、皖南话在上海做阿姨的阜阳人,拼车回老家阜阳过年!够了!既然电影首次关注这个群体,拜托拍得地道点!整个片子一句阜阳话都没有!还六百里!!十万八千里差不多!!
4分。看不懂...这个片子的剧情冲突在哪里...太文艺了吧
试图深刻,感觉却只是拼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