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春天,和男闺蜜从电影院出来,他皱着眉头,呲着大牙,哭笑不得地对我说:“这片名不是骗人吗?
哪里甜蜜了?
"我没有回话,当然也没有告诉他,观影途中我曾几次无声落泪。
走过一条长长的阴暗走廊,再走到嘈杂陈旧的中厅,这家影院小而旧,票价只有万达的三分之二,适合我们这样的学生。
我并不排斥小而旧的东西,这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
就像这部片子里陈旧的珠帘,款式老旧的台灯,女主角朴素的白背心,都能唤起我内心里某个温柔的小角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部电影被许多人诟病狗血、俗套,我却沉浸在窦唯的配乐里,联想到了自己的十八岁,联想到和女主留着同款短发,有着同款倔强的自己,联想到我也曾经对像夏虹(女二)那样的女生产生过一种似有若无的迷恋。
有人说这是出柜之作,但我认为不是。
只是一个女生对温柔的向往,对女人味的渴望。
那是班上一个口碑不太好的漂亮女生,曾经有段时间我们是同桌。
她有着小鹿般的眼睛,甜美迷人的酒窝,和及腰的长发。
她喜欢躲在厕所抽烟,深吸一口,然后以无比享受的表情吐出一个个烟圈,仰起头,露出天鹅般的脖颈和近乎完美的侧脸。
第一次觉得女生抽烟也那么美。
她会穿小裙子,露背装,高跟鞋,这在高中生里面是很叛逆的,但是她不在乎。
我很欣赏她这种不在乎,在一群没有表情的做题机器里,格外耀眼。
有一次,她和我并肩走在一起,我穿着肥大的运动服,不太合身的校服裤,一双黑不溜秋款式了老旧的皮鞋。
她呢,却是青春洋溢,扎着高马尾,蕾丝裙,裸色丝袜,小高跟鞋。
我想走在她旁边,又不想走在她旁边。
想的原因是她身上若有若无的香气很好闻,不想的原因是这样衬托得我更丑了。
但很快我又释然了,这样走在一起,才显得她更美不是吗?
我喜欢她的美,也希望她的美被全世界都看到。
高考结束后的某一天,我在理发店遇到了她。
她问我晚上去不去邻市一起吃饭,唱KTV,蹦迪。
我说我只有二十块钱,还要剪头发。
她说没关系,有人请客。
假小子的我当然不懂得漂亮女生的众星捧月,还傻傻地问,为什么要请客?
是有人考上重点本科了吗?
她笑得花枝乱颤:没有啦,他们几个男生早都不读书了,他们社会上混的,有钱!
你和我一起去吗?
还有另一个姐妹一会过来。
作为从未收到过男生邀请的同为十八岁的我,脑子半天没转过弯来:那花别人的钱,还是不好吧?
她好像听到了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酒窝更深更甜了:哪有男生邀请女生出去还让女生花钱的道理呀?
我出去玩,就从没花过钱。
说完她甩甩头发,那时候她已经烫了个大波浪,兼具妩媚和青春。
她锁骨上也有个纹身,是一只蓝色的蝴蝶,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呼之欲出。
我看着她长长的睫毛和红润的嘴唇,再看看镜子里自己鸡窝一样的男士女发和发黄的脸,还是摇头拒绝了。
因为我根本不相信有人会请我吃饭,对啊,从小到大,都没有过。
那天晚上我梦见了她。
梦见自己触碰到了她雪白的肌肤,是那样滑,那样香。
我梦见她在我面前抽着烟,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烟雾里她的大波浪书写着一种早熟的风情。
第二天在家附近的早餐店,我听别的同学说,她前晚在邻市差点被人侵犯了,还报了警。
事情已经过去很久,如今我也已经蓄上长发,再看到留着波浪卷风情万种的抽烟女人已经毫无感觉,但我依然会经常想起那天她在理发店的笑,和那天晚上如此真实的梦。
路边的橱窗映出了我的影子,也是长发披肩,裙裾飞扬。
十八岁之前,我是没有性别的模糊动物。
花了几年时间,才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女人,至少是外貌上的女人。
我想,甜蜜的另一种解释,也许就是对未来有期待吧,现在没有的,将来会有。
"喂,发什么呆呀?
"男闺蜜说,"我们去吃必胜客火锅吧?
""必胜客有火锅?
你确定?
""有啊,我带你去。
"走到一家火锅店门口,男闺蜜停了下来,冲我一扬下巴,喏,就是这儿啦。
我从左至右读出了那店名——"思必客"。
他也有点囧,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咳,记错了。
没事,有火锅吃就行,哈哈。
"涮着火锅,我忽然对他说:"其实,这个电影还是挺甜蜜的。
期待,不管最后会不会落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甜蜜。
""哈哈,还在想电影呢?
赶紧吃吧,电影你请的,吃饭我请!
"他说。
“并不推荐,但它也不算太差。
如果你也是小镇青年,不妨看看,说不定你会乐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 一开始我也觉得它是一部索然无味的烂片。
当时我读高中,正是水深火热的时候。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京读了两年大学之后。
我在拍摄地衡阳长大,从小住在苗圃(也就是电影中女主角住处附近),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是在看自己的生活。
看到小城一隅的变迁,看到在这座城市长大的孩子们,看到一些摔碎了的梦想,看到自己。
来北京读书已经快两年,虽然学校离皇城甚远,但还是乐意坐几个小时的地铁进城,只为逛个胡同。
前天看了《十七岁的单车》,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看过的第几部有着浓浓京味儿的电影。
刚看完第二天,我又大老远地跑进城串胡同。
当时已是黄昏,大爷大妈们骑着自行车接孙子放学回家,不远处胡同里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
我愣愣地,突然心里冒出一个想法,这些胡同里长大的孩子们在看京味儿电影时,心里是怎么一种感觉呢?
大概和我是不一样的吧。
我不管再怎么喜欢,我的确是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也无法感同身受。
然后我忽然想起了这部电影,这部在我的家乡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拍的电影。
顺其自然地把它翻出来又看了一遍。
这一次再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终于跳出了在小城度过青春期的那个自己。
我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导演的私心,就像那个下午在胡同里听见孩子们打闹时心里一闪而过的羡慕甚至是嫉妒一样。
这部片的导演也是衡阳人,铁一中毕业,后来去了中央戏剧学院读书。
她对于电影里的这种生活一定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体验的。
她渴望将它表现出来。
我也是美术生,虽然自己没有所谓狗血的青春,但身边的某一些同学确实是有的,而且大有人在。
现实永远比电影精彩,电影毫不夸张地表现出了他们的生活。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和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惊人得相似。
一样的家庭环境,一样的成长历程,一样的痛苦叛逆迷惘找不到出口,甚至是一样的结局——她们最后都放弃了特别好的学校,只因为想陪在母亲身边。
不知道导演在拍这部电影时是否和我一样,想起了同学聚会上的那些同学们。
当年那个混在社会上风生水起的小流氓,毕了业后为了混口饭吃老老实实找了个安稳工作,白班起早贪黑夜班日夜颠倒。
席间频频对我们几个还在外地读大学的同学说,多读书好啊,真的,你看我现在有什么用。
我突然有点心酸,出生于这个连几个像样的酒吧迪厅游戏厅都没有的小城,谁都指望着高考考出去就能改变命运。
可是最后,有多少人像女主角一样不得不放弃远走高飞的念头,留下来,直到老去。
而考出去的,又有几个能在大城市翻滚的洪流中生存下去呢。
野鸡想飞上枝头变凤凰,本身没有凤凰种,空有才华又有何用,说不定,才华都没有呢。
虽然对于这个电影有私心,但我最终还是没有给它四颗星。
电影在拍摄上确实是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而且于我而言,这部电影唤起的我的记忆是远远大于我的观影感受的,我的感受已经在电影之外了,观影其实也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并不推荐,因为这部电影说不上有多好。
但如果你也是小镇青年,不妨看看,说不定你会乐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这片子很像王小帅的片子--“文艺性”。
片中的母亲(郑爽饰演)和夏红都是中国古典文化气氛里被男性看作“尤物”的美人,片中那肌肉男再凸显他的性意识带给他的文化冲击时,又作平抑地把他设计为腰肢轻摆的“星洲舞娘”含情脉脉又很幼稚、缺乏力量带领女孩走出生活困境或情感抑制层。
最后的最后,男孩剃了头有点英武之气了,短卷发的女孩留了长发也没太多美感……艺术青年给自己设那么多谜题真浪费工夫,迷失在符号学和注释学里穷经皓首也是闲得在走过青春的暴雨中你诞生了吗???
尼玛这就是18岁应该有的甜蜜?
母亲生病缺钱治病,女猪脚在寻找母亲情人的情况下,爱上了怀上了自己母亲情人小孩的女人,因为同样的背景——失去父爱。
她们本该相爱,可是女猪脚的男朋友感到很费解,其实他是女猪脚的异母兄妹或者异母姐弟。
然后,女猪脚的男朋友为女猪脚的女朋友出头,故意伤人被判入狱。
女朋友为了影片中某种没有交代的原因从了调戏她的人,可想而知,自古最难伤别离。。
接着5年后,男朋友出狱,女朋友从别的城市给女猪脚寄来了信,这尼玛要暗示什么?
我承认我看完很凌乱。。
18岁那年,我曾经做了什么?
印象中好像也只有忙着考大学。
其他,什么都还来不及面对。
不过,电影中的女孩们和男孩就不一样了。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拉拉电影,所以也谈不上广电总局对这个电影的放行。
18岁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人,应该还没有确定吧,起码片中的女孩只是缺少朋友,缺少关爱,男孩如果在那个时间正好到了,会接受男孩,出现了个女孩陪她渡过生命的难关,她的感情就偏向了女孩。
而男孩之所以在关键时候缺席,只是因为一系列的巧合导致了他们俩无法联系上。
电影拍的还是有惊喜的。
对于高中生活的刻画和对母亲的刻画都很成功。
我终于看到表现高中生的时候,演员完全像个高中生。
虽然她一直都面瘫的过了头,不过也的确有这样的女孩不是么?
特别是当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还有这样一个母亲的时候。
她 的感情世界又早熟,又单纯。
只是遗憾的是,在交待她经历的爱情的时候,太意识流了。
当然也许是因为要公映的缘故,也许是为了给高中生看的缘故。
但是有女孩偷窥妈妈和情人,也该好好交待一下年轻人的爱情。
演员们又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交流,导致夏虹后面的流泪莫名其妙。
至于母亲的角色,却是电影完成最好的一部分。
母亲刚出现,完全是青春少女的背影,正面出境才是半老徐娘,镜头寥寥却已经足够背书了为什么她爱上的是一个年轻人,还是一个不靠谱的年轻人,也可以交待她后面一个人端着红酒在破败的阳台上,穿着白纱,优雅的喝着酒。
她的心,一直是比女儿还要青春的吧。
原来是一个团里的花旦,为了生存不得不卖衣服。
生活的压力,年华的老去,还留存着青村年少的激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却,让人心疼。
而年少的女儿一开始是无法理解的。
但是当女孩在母亲的屋子里目送自己爱人的离开时候,那种无奈的心情,瞬间让她懂得了母亲。
说明她开始正式步入了成人的世界。
18岁的年轻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成人世界,以各自的态度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要说他们的共同点,都相当的迷茫。
片子拍的实在有很多缺点,比如节奏,大多时候让人真 的有点闷。
不要说文艺片都闷,闷要闷的有爆点。
而这个故事,爆点在哪里?
比如配乐。
我很欣赏窦唯,但是这个配乐和这个节奏的电影,怎么看都不和谐。
就像男主角跳的舞蹈一样让人莫名其妙。
然而作为第一次的电影,从头到尾,演员的选择还算正确,节奏控制的更好一点,应该会更好看。
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部电影,电影的内容和片名反差太大。
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内容让我以为此片是描述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早恋的苦与甜、家长的反对、女主角单亲家庭对其童年的影响等等,但没想到马上的一幕幕神展开让我大跌眼镜。
这部电影一点都不甜蜜,而是非常压抑,包括那怪异的结尾,和女主角去世的母亲。
女主角抛弃男神选择女神,到底对与错我都无从判别,最后的结尾,男神出狱、女神寄了张海边的照片给女主角,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女主角到底如果选择?
反正是一部让人看了思维混乱毫无三观可循纠结凌乱的电影。
总之,建议改名为《残酷18岁》。
对于这样的小国产电影,究竟该不该支持一下,真的是一个很苦恼的问题,其实它的整体感觉也不是特别糟糕,只是剧情上很让人无法接受,特别是角色的演技,还有这名字取得太“标题党”了。
这就是18岁的甜蜜?
甜蜜?
母亲生病缺钱治病,女主角在寻找母亲情人的情况下,爱上怀着自己母亲情人小孩的女人,竟是因为同样的背景——失去父爱,接着……我实在不想花笔墨嚼舌接下去的剧情,整部戏下来,似乎都是配角,去掉几个,把戏份集中起来或许更有内容看。
两个女主角其实一点都没有女同的感觉,她们有恋吗,我感觉不出来,只是因为共同发生了悲剧所以走到一起,而更加有感情而已。
何必就和同性恋扯上关系呢。
女一号和男一号又是怎么回事,莫名其妙就是一对,但怎么看怎么别扭。
5年后,她的头发长了,他的头发短了,她成了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从原本拥有令人羡慕的岗位到如今刚刑满释放,这两个人一个有情一个无意,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走在一起,也不知道为何会在一起。
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倒叙,用回忆的镜头来说明每一段生硬的关系。
“亲情”这玩意儿再度让我感到不适。
母亲因为她而不能潇洒地过自己的生活,她又因为母亲而不能去理想的大学,亲情就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凸显它的不利之处,是一种羁绊,让人身不由己,无法快活。
看到影评居然这么少,有点吃惊;说是第一部拉拉作品,也有点吃惊。
《雪花秘扇》不就有点这个意思了吗?
李玉早期的作品也有过呀!
觉得这个片子的演员选得不错,女主角很有特立独型的味道,男女主角很有阳刚之型。
情节按说也应是可以的,不知是否删减的原因,有些不连贯。
像男友父亲为什么送钱;怎么就成了拉拉;夏虹为什么后来从了亮哥而男友仍然坐牢,我自己解不清。
是导演让我去想得吗?
但总之情节还行,只是后半部以及结尾还是让我猜出了大半。
看到此片,最直接的一个感受,是有点《观音山》的感觉,也可能是水边城市共有的迷蒙之气吧!
记得年少时曾读的一篇小说,说是“打开窗子,满眼的江色”,曾让我羡慕不已!
这也是我后来非常喜欢海边或江边城市的心理基因吧!
至今仍然向往......似乎叫《残酷的18岁》更合适吧!
植物的春天,动物的春天,当然也是人的春天。
我是不是也陷入了自然施予的肉欲萌动,不必羞,但是不是我太敏感而偏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真实的未受影响独自升发出来的感觉?
看到春日里颇失常态追向我狂吠的汽车总站的黑狗,早晨在空旷安静的砖道上追着玩闹的小狗,叽叽喳喳几只雀儿追向另几只雀儿,躁动的虫鸣,我都觉得跟它们一样,带着理解,我龇牙躬腰向他们表达我毫无恶意的嘲讽,连同着我对自己身上的欲望宽纳的无可奈何。
什么是爱?爱和性?
《甜蜜的18岁》一个女孩背脊骨一侧紧靠着脖脚处的一只折着两翼飞翔的海鸥侧影,另一个女孩在大腿内侧用圆规刺下用墨染了的海鸥侧影;一个女孩梦中的那片只有两人的海,另一个女孩在多年后寄来的明信片上图画酷似那片海。
她遇见她的时候,她窘迫寡言没头没脑地寻找某人找帮助;她和她紧密起来却是她穿着小姐服在酒吧被缠上和叉开双腿堕胎;她为摆脱纠缠胡纠的同志关系与相互怜惜相互帮助琴瑟和谐的超出友情的暧昧。
似乎这便是爱了,不用时间冲刷,是否褪色或者消失的验证,这当时便是爱了,不用考虑是爱自己还是爱她。
反正是爱了。
就像盖茨比迷恋着黛西,和她像钱一样令人愉快的嗓音,接近对岸别墅上那一盏绿灯是他长久的动力。
她吻熟睡的她后背的海鸥;她像她母亲一样面对离开:你去哪儿?
要去多久?
能不能别走?
她将椅子摔向母亲放荡花言巧语的情人,原先她不屑,把母亲划为同自己不一样的太重感情的人,而她后来和她母亲一样作了同样语言的挽留。
原在未知里的相似和重合,像谶语像轮回,这便是爱。
女孩终于理解了母亲,选择留在小镇。
穿插着世俗的柔弱却坚韧的生存和丑陋,粗暴,虚荣,衰老,粗糙。
这可能便是窦唯中意的原因了吧。
在讲台上满脸傲气的高三物理老师通过托关系强逼着她的孩子辍学去银行工作,发现儿子有意复读,争吵使儿子在雨夜出走后,蓬着头蹲坐在厨房撕着揪着烧了崭新的参考书;日渐苍老的母亲换上当年的戏服拂袖入帘的轻巧,仍是满眼骄傲和小女人;她咿咿呀呀唱着词,断断续续,并不成连贯,却仍旧能受到小镇上老人小孩的稀罕;她像年轻女子一样坐在摩托车后座亲热地搂住吻着给接她表演的情人;他们在女孩房间旁边的屋子里喘着气做爱;她珍视年轻时一张黑白照片,当时她脸庞丰腴,透着年轻气儿,看不出会有今日的世故和虚荣;她让女孩照着照片再画一张,她酗酒时举着相片端详……窦唯喜欢的一定是那个在他住的小杂院里清早倒痰盂的王菲。
他喜欢沉默无言的深情,和普通人真实粗糙的生活气儿。
他们虽然都在卑微或者挣扎着活着,却都是以自我的姿态活着。
想起卡夫卡自传里:我什么都不缺,就缺我自己。
可能在生存的危险边境上的生活,对像我们这样的人才可以是纯粹个人的,我们太过被动和向内。
窦唯在 未知 里的歌词:你以为知道什么 我以为明白什么你以为相信什么 我以为担心什么何不来抱着我 何苦要不停地说岁月如水流过 年轻无知的我
可能我确实被国外影片洗脑了,宁愿看国外的暴力烂片,也不想看国产片,国内这些成名已久的什么张艺谋......等等,拍的片越来越迎合当局,而且动辄投资巨大,看的恶心。
新生一代就是不一样,抓住了想要表达的灵魂,很感动,影片表达很现实,这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啊,就像莫言的作品一样,低调的进入了你的灵魂。
演员表演的也好,自然、生动,尤其是窦唯的配乐,很灵准,我坚信窦唯会再一次为戛纳电影节中国导演的电影配乐而走红的!!!
何文超加油!
窦唯加油!
中国电影加油!
很纳闷整体评分不高,甚至比不过国外的三级片、恐怖片,国人啊,是五毛太多?
愤青太多?
还是对国产电影失望太久了?
为什么又少了六分钟呢,真是郁闷,尽是删减片。不过这部电影都能过审,那还是说明现在对电影审查放的比较开,一看很明显就是非主流价值观的电影,虽然导演欲盖弥彰,前面那些就不用说了,最后走的时候扔给你2万块,那个数字是她前男人扔给她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哎,这也能过审,无语
看评论都给那么低,我就标高一点吧,整部色调摄影手法都是不错,就是演员偶尔有点尬,作为小清新文艺片,5.3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一步不错的电影,我们不应该对年轻导演要求那么严格,总体拍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手法有点稚嫩,怎么说也比神马孤岛惊魂两部曲好很多
什么乱七八糟的凌乱关系
我是来听配乐的。
那些建立起又被推翻的爱情。
一直想看的原因是因为在衡阳拍的啊
算是国产拉拉里面比较好的一部了吧~~~
剧情刻意而做作且不失凌乱。
剧情有硬伤 但是也算美
懵懂的十八岁在未来之前总是如蛋糕上的奶油一般秀色可餐,不料一口吞下去却也总能令人咂嘬出悲情和苦味儿来。那些对着烛光许下的愿望在《甜蜜十八岁》之际还没来得及实现,然而一场又一场的离别却像年复一年的生日那样准时到达。可惜这部在孤独中不断寻觅依靠频频追问责任、对于成长却鲜少领会的处女作没能逃脱青春类型片的套路,最终只有窦唯与莫西的配乐在这个充满背叛、仇视与悔恨的夏日里酿造出了一丝甜。
女菩萨,提醒人在小城镇生活有多么绝望
刚刚写了好长的评价没法出去操!
导演和编剧都是她 一部文艺片该有的都有了 演员不出名导演不出名 一个普通再普通的故事 在一个少有人知的小城估计在衡阳 低成本 有个渣男 做了很多操蛋事造了很多人的悲剧 颓废迷离的原声 音乐、监制吉他键盘鼓窦唯 录音李平 吉他人声莫西 笙箫子枫 导演出演过花腰新娘 这是何文超的导演处女作
导演蛮漂亮的加一分。
相比较动不动就撒狗血的国产电影,这是一部导演沉下心来的作品。简单,澄澈,没有太多离奇的剧情,也没有太过复杂的故事线,但是那个夏天过后,一切都不再一样。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欲说还休的十八岁。
语无伦次也就算了,这情节未免太不相干了。。。。
感觉很真实的表演~
很不错的文艺片,片中一段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表达的挺细腻
什么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