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脑残粉们不要过来给我评论,满嘴喷粪,这都不叫个电影,你想让所有人都给五分?
只能给一星,因为没有负分。
请脑残粉们不要过来给我评论,满嘴喷粪,这都不叫个电影,你想让所有人都给五分?
只能给一星,因为没有负分。
请脑残粉们不要过来给我评论,满嘴喷粪,这都不叫个电影,你想让所有人都给五分?
只能给一星,因为没有负分。
请脑残粉们不要过来给我评论,满嘴喷粪,这都不叫个电影,你想让所有人都给五分?
只能给一星,因为没有负分。
别口口声声说别人没素质,然后自己跑到别人的影评下来骂人,你打五分是你的自由,我打一分也代表我的看法,我说的不对你可以不看,我没有找你麻烦,不要先来招惹我。
电影记录了女歌手G.E.M.邓紫棋出道十年以来,被经济人挖掘,走上音乐之路,爆红之后,面对外界的舆论,在巨大的压力下,从一开始的慌张,不知所措,想要向外界澄清,到后来的坦然面对,一路逆风飞翔,超越自我,踏着华丽的高跟鞋,迈着从容的步伐,留给大银幕以坚定的背影。
影片中新颖、别出心裁的拍摄和剪辑,向歌迷和观众全方位的展示了一个巨星成长的故事!
五星力推[笔芯]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看的出来制作成本不高,但绝对是良心佳作。
感情真挚,挺震撼的,试想第一部登上大陆荧幕的娱乐歌手传记电影要顶住多么大的压力,能在三天之内揽获几百万票房比一些国产恐怖片好多了,勇气可嘉。
建议大家去看一下,体验一下包场的感觉,票价也不贵,关键是影片质量真心不错,有种听室内音乐会的感觉,感情饱满,流泪ing😭
注意,作为萌新路转粉,看到很多差评不爽,因而本篇评论用词较粗,请在夸张*10086的前提下阅读。
关于作者:看邓紫棋vlog经常笑,笑点和自己重叠,就路转粉了。
1.这不是电影/纪录片有很多评论说:这玩意儿也好意思拿出来圈钱?
这也叫电影/纪录片?
怼:拜托,视频里没说吗?
只是平时录的,剪辑了一下而已。
如果这也叫电影,好吧,如片中所述,丰富了我国电影类型。
2.也没想圈钱票价那么高,都快五十块了!
怼:在北京吃个咸菜拌大米都多少元了?
这年头除了房价,什么也别跟我说贵!
如果是说电影跟电影比较,票价算贵的。
我想说,其实邓紫棋在某个采访中回答过类似问题,说她主要是靠演唱会赚钱的,其它的,要么免费,要么姜子牙钓鱼。
3.词曲水平原地踏步?
不是内行不予置评,但火就完事了有人说《光年之外》和《睡公主》比,邓紫棋这么多年在原地踏步。
我不是内行我不懂,所以我不正面回怼,但《光年之外》在油管有两亿播放是盖的?
4.好比山寨页游,没文化没沉淀终将坠落?
但好听就完事了有人说邓紫棋是翻唱歌手,她可能只是唱功好罢了,如果没文化是活不久的。
怼一:你听过《where did u go》、《画》吗?
这也能叫翻唱歌手?
怼二:真以为明星文化很高?
还记得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挑战极限的某些人吗?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整个娱乐圈估计没几个有文化的。
有人说徐静蕾是才女,真搞笑,四大名著是她写的?
这并不是恶意黑明星们,因为术业有专攻,而且高等教育是零几年才开始大众化的。
至今,央广还以为加减乘除就是数学,参见《开讲啦_丘成桐》。
另外,一个歌曲,需要文化才能活得久吗?
请列出《青花瓷》中的语法错误。
5.太怕打击,星光不再,粉转路人?
有人说邓紫棋似乎太怕受打击了,对她的崇拜渐渐褪色,从粉丝变为了路人。
怼一:马克思说过,任何崇拜都是盲目的。
怼二:人家还只是二十几岁的小姑娘诶!
怼三:全网黑,你试试?
6.剪辑的名称确实有待商榷,但不要忘了目的有人说从校园到香港,从香港到大陆,从大陆到全球华语界,这么顺还说什么一路逆风?
怼:怕是24K纯路人吧,这部剪辑的诞生,不就是为了回怼与某台发生的纠纷吗?
在全网黑的舆论风暴中,你还说顺?
7.做对还是做好?
心虚才会抛出哲学拷问!
由于剪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回怼某台,所以专门有一段讲纠纷的剪辑。
但看完后还是很模糊,根本没有讲清楚到底咋回事,但通过某台导演说的,“按照契约精神我道歉”,“对不起有点乱”,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店大欺客的真实案例。
还胡诌瞎拽什么“做对还是做好”,还不如直接说“都是量子力学的错”呢。
再者,又不是邀请后不来,哪里有可以黑的地方?
怕不是某台的无脑不良吧?
8.了解解解更多,就够了之前七条主要是怼,这一条才是我的影评,作为萌新路转粉,看这个能了解她更多就是意义所在。
她自己说过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被很多发行商回投过,因为这类电影不被讨好,客观的评价,感觉电影有点乱故事串联的很尴尬但可能是因为是粉丝的缘故吧,感觉电影很燃看的热血沸腾,她说过拍这部电影不是想让路人看完之后能对她有新的看法而是想让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后能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哪怕得到一点点的正能量。
不容置疑的,她也还需要沉淀和成长,很期待未来的她能给我更多的惊喜,陪她一起成长,也谢谢她陪我成长。
首先声明我没看过影片,影评非得打个分,我就中规中矩打个3星吧,不影响整体只是看评论说说大白话。
本人也是黑粉,接下来的内容尽量公正,说一下客观事实。
1,评分分化。
最有意思的一幕就诞生在这部影片上,影评和短评出现2极分化;短评清一色的1星,影评清一色的4星以上。
难道我能说短评都是黑粉,短评都是粉丝吗?
我看未必。
2,影片质量。
我相信这片子应该比《摆渡人》好,因为我看到短评有自称黑粉给到了3分和4分。
记录片本身就不是个很讨喜的影片类型,有很成功的,有人说《我诞生在中国》,和《故宫》都给出了高分,但是那是普遍人认为好的影片,这部极有争议的影片,我想如果一个不认识她的人来看3星及格应该不成问题。
3,粉丝效应。
说实话我在很早的时候,就认定这是部粉丝看的片。
估计刷5星的人很多,但是事实相反,今天看到只给了4.4分,说明也有粉丝给1星的。
试着用简单的逻辑推断一下,看这部影片都是奔着邓紫棋去的,我看到有人说花了46元买的票。
设想假如让你花46元去看一个你不喜欢的人的自传你愿意吗?
我肯定连23块钱都不会愿意掏的。
换句话说看的人基本上都是粉丝。
4,黑粉与水军。
这就涉及到上面1项,肯定有人像我一样没看电影就来评论。
而且4星评论的都来抨击这样的人。
我相信也会有黑粉看过电影来打1星的,但是估计不会太多。
所以4星5星粉丝给出的结论就是:之所以分这么低都是没看过的瞎打1分造成的。
但是我看未必,在影评里面有粉丝给出了1星,而且是唯一一个1星。
5,刨去电影。
简单就谈一下邓紫棋本人。
首先,我媳妇很喜欢她,我承认的是她的翻唱歌曲很成功;但除了《泡沫》之外没听过任何其他她的歌曲。
其次,她招黑的地方确实很多,举个例子,香港本地人有很多人讨厌她,说什么,她要是在我面前我就揍她,等等什么的。
她具体哪招黑我就不多说,单纯的就她的行为咱们简单说说,这里肯定有人说了,讨论电影凭什么讨论她?
那么电影是以她为核心,我们不了解她本人是什么样还有必要看吗?
一个故事没有了内在中心就是流水账吧所以讨论她也是以3点来说1,也就是她何德何能拍自己的记录片?
这也是争论核心的所在。
粉丝说了每个人都可以拍啊,别人不拍,我家GEM拍有问题?
这也是黑的理由?
首先,这是句吐槽,而且拿张学友举例。
人家说你没资格不还是拍了吗?
这下就炸锅了。
我个人感觉这样斯没必要,老梁说过一句话说的很好:我不怕得罪人,得罪粉丝,《小时代》就是一部垃圾,不,是四部。
我不看就敢说,本身它三观就不正。
的确,小时代除了互相伤害和炫富之外还有什么?
没有!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邓紫棋虽然很多,也拿过很多奖,唱功不错,那么她就值得拍个人记录片吗?
个人观点,不值得。
邓紫棋很年轻,仅仅26岁,她还有近15年要走,是不是现在还很早?
这本身就令人很不信服,换句话说假如10年以后再出这个片子,即使黑粉再多这个片子也至少6.5分以上吧。
有人说,是公司让她拍的,一个咱们下面讲。
这里提到了张学友很有道理,张学友近60的人,而且被册封为歌神,如果他出自传我肯定第一个去看,无论我还是粉还是黑。
起码我认为他的人生会对我有启发的意义。
邓紫棋呢?
拜托她还没我大,就算我生活再平凡也会积极争取,花46块钱,我去看国外爆米花电影多好,纪录片就是给人获取历史和方向的吗!
所以说,她拍纪录片不是不可以而是不适合。
2,国内电影大环境。
我相信2016年电影是一场史诗级灾难,足够可以拍另一部大片了。
这里看过的粉丝有说,邓紫棋别拍了,去安心唱歌吧。
炮王就是鲜明的例子啊!
有歌不唱,有舞不跳,跑过来拍电影。
而且纪录片这么小众的影片去上映,票房口碑都没了,赔钱了,吆喝也没卖上,白忙活;有粉丝说我看挺好啊!
但是肯定有觉得不好的粉丝,下场邓紫棋的电影肯定不会再去看。
上面说公司让拍的,所以说这就是浮躁的表现。
国人不会不知道去年的电影市场,你这么早的上架,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人吗,年轻的时候谁不想炫耀?
更何况艺人,所以说看到评论说这部电影体现的就是邓紫棋的浮躁,我感觉看理性观众不在少数。
3,营销策略我看那个一星粉丝的评论写的很好,看过她的电影感觉就是幼稚。
有很多人说皮裤的事情,她说本身就喜欢这样,不看别人的看法。
但是就这一件事情有多少人粉转路人了呢?
老梁说,电影这个东西本身是有前提的,前提不是口碑,票房,获奖,而是你得让开发商回本。
是《长城》卖了6亿多,但是成本是1.5亿美元,自家开发商赔了3个亿,就算下次再找你的时候你还好意思接吗?
而邓紫棋的所有营销策略全部背到而驰。
你不喜欢我怎么样?
我就要这样做。
于是乎粉丝基数不多,黑粉越来越多,本身就不是明显的拍电影的时机,而且还是纪录片,所以这个分数不足为奇,应该说相对公正。
有人说凭什么黑粉就靠豆瓣拉低影片的质量?
影片就在那,质量也在那;拉低的不是质量,而是票房,票房和真爱粉有关系?
5,总结,说了这么多。
只能说这部片的口水战整个拉低了豆瓣用户的素质高度。
还是那句话,不是不可以拍,只是不适合当下。
表明属性,疯狂地喜欢过邓紫棋一年,现阶段是路人粉,新歌都有听。
由于是纪录片,分析式影评,并不需要。
于是,我想谈谈观后感,也可成为是"粉"后感。
喜欢她的一年里,她的"生命"都有回顾 ; 歌手2后的"一周一黑评"的日子,也在疯狂刷话题,拼命澄清着。
但现在,扪心自问,我了解她吗?
并不。
所以,那一年,称为"脑残年",一直不理智到今天,通过电影才发现 : 她的LIVE功力,掩盖了,她的创作BUG ; 她与团队的"共患难"之情,成为了,"青蛙之死"里的那杯温水。
同时,电影也很好地展现了,她的团队,她的闺蜜,是多么的童话式,也就是玻璃心。
首先,谩骂,辱骂,是你作为公众人物的必修课,不能称为你的"逆风"。
逆风是什么,个人认为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通过A获得成功,无法获取养活自己的钱,最后不得以放弃已有的全部,去选择不喜欢的B,只为了可以活着。
显然,邓紫棋属于努力后便得到了的幸运儿。
其次,邓紫棋的创作。
周旋于紫棋式的自怨自艾中,没什么突破,也没什么惊艳之处。
(到现在,我还是会被她的LIVE实力惊到,吃了CD。
最后,紫棋与团队"情深意长"。
这没错,但会导致固步自封,这也是现状。
小到作品创意的单一,大到演艺生涯规划上的错误。
(注意,是错误而不是失误。
作为爱过她的人,希望紫棋在创作上,可以突破LUPO的指导,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好好沉淀。
后记看完电影,放下滤镜,觉得邓紫棋的人品没有问题,只能说还要多读书,多经历,多沉淀,好好长大。
对于峰鸟,不要一家之言,多吸纳人才,适当放权,再吸纳一个团队都不为过,不论是音乐创作上的,还是公司管理上的。
希望邓紫棋别辜负自己的唱功,有这种唱功的新生代不多了。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哭了一个多小时,里面有很多片段真的很励志,邓紫棋在这部影片里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她的成长历程,更多的是以她自己努力成功的事例鼓舞我们。
就像她所说的,她做这部影片只是很纯粹的想跟大家分享,或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对这部影片的赞赏不只是因为我对她的喜爱,更多的也是里面令我激动不已,鼓舞人心的起伏。
是的,在中国出这种纪录片的明星不多,可是每个人对这种事情的想法是不同的,为什么别的明星没出过纪录片而邓紫棋的公司做出了这个纪录片就是不应该的就是得被排斥被骂的呢?
邓紫棋用了她的亲身经历能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感想。
整部片是充满正能量的,看到很多人走出电影院眼眶都有些红透,即使有人是由于邓紫棋是他们的偶像而激动的热泪盈眶但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真正的被感动到了,不管纪录片的主人公是谁,只是被这里面的故事触到了内心深处罢了。
这部影片使我感触颇深,希望人们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只因为对于邓紫棋这个明星有着偏见就一味地认为她的一切都是不该的。
对于这个世界,更多的是该去敞开心扉,将心比心,接纳更多的人❤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邓紫棋,是在初中时听到她的《where did u go》,心想这个女孩子好棒啊,才比我大三岁,唱歌好厉害,还是自己创作的,而且笑起来真甜!
然后了解到她很可爱也很努力,以及扮金鱼脸去街头卖唱等各种有趣的事。
但是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她,包括到我上了大学,同学问我你最喜欢唱谁的歌,我说邓紫棋,对方都疑问“?
谁啊”。
2013年,在广州看她的演唱会,以前她只在香港开show,这次终于能在内地见到她了。
每一首歌我都会跟着唱,心想要是哪天能跟棋棋成为朋友,和她一起唱歌该多好。
后来得知她要上我是歌手了,一定会有很多人知道她了,就像一个小宝藏就要被挖掘出来了……有担忧也有欣喜。
果不其然,她一夜爆红。
可这何尝不是她应得的呢。
小小年纪,刻苦用功,每一个不被理解的时刻都没有放弃,眼神依然坚毅,笑声依然爽朗,大步大步往前走。
她无疑是幸运的,年少便得伯乐,只为她一人。
可前提必须是,她已经足够具备了千里马的条件。
试想有多少人在抱怨无伯乐赏识的同时,包括我自己,在某个时间段里,都是没有达到所需条件的。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自身的努力和优势,成就了邓紫棋。
那么如今,金子终于跳出了沙堆,闪闪发光,不就是理应如此的吗。
很高兴看到她被那么多人听到,其实当我自己开始做音乐,我才知道,做音乐和唱歌有多难,内心该承受多少,哪怕没有外界的压力,也有自身的矛盾和纠结,和无人知晓理睬的孤独感。
棋棋应该是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八九年里,慢慢沉积成了她所能够成为的模样。
后来到现在,我很少再去关注她,但她偶尔出新歌我都有听,也许她的音乐性大概都定型在了那里,没有什么大惊喜。
但她慢慢变得细腻了。
变得稳重成熟的同时,也变得小心翼翼了。
虽然各种媒体老调侃她是皮裤妹,或者从各个角度说她的不好,但我知道她热爱音乐的那颗心不会改变。
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但愿她的笑容跟她小时候一样纯粹,因为她是属于童话世界的小公主啊。
坚强与坚定是多么難得。
我喜欢的欣赏的敬佩的音乐人和歌手有很多很多很多,世界上比邓紫棋更厉害更高层次的音乐人和歌手也很多很多很多。
我不是她的粉,我只记得她是和我一起成长的小女孩。
就像曾经相交过在一个点上,哪怕如今已分开各自前行,都会把美好留在心里,继续前行。
多年后我还会想起,那些是我青葱懵懂时所谓的情怀。
就像小学时听到的周杰伦 林俊杰 SHE 蔡依林 张韶涵……等等。
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生长,每个人都需要进步。
所以,還是很個人情感的給了4星:一星,給青蔥年歲。
一星,給鄧紫棋本人。
一星,給曾經紅火的香港樂壇。
一星,給最淺顯也最可貴的音樂信仰:為音樂而生而死而存在。
完毕。
鄧紫棋一路一來也不是順風順水的,那些別人所看起來的幸運都是她的努力。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事情,鄧紫棋也一樣,一個小女孩熬過那麽多不容易。
真的不容易,愛她第四年了,看著她慢慢變得成熟我也會不禁感慨,怎麼說長大就長大了呢?
這個電影是她的一路歷程,小時候到長大。
喜歡她的歌迷真的要去看看,看完更愛她了。
我也曾經因為一些謠言對她的愛動搖過,但最後我還是確信那些謠言是假的,因為我愛她,相信她。
這個電影,看笑看哭,對啊,這是我愛的鄧紫棋。
她拍這個紀錄片的目的並不是讓要大家知道她受了多少委屈,只是想用她的事來鼓勵大家遇到困難,不要放棄,要一路逆風,她希望遇到挫折的人們,能在紀錄片中找到什麼,起到什麼共鳴,從中明白領悟到什麼。
“你愈跑愈快,你更加堅定了,就會有很多人覺得你不應該那麽堅定,因為不希望你那麽堅定,不想看到你那麽堅定,想要把你拉下來”
還有我想說評論里很多説她只會翻唱,我請你打開音樂的app找找鄧紫棋。
我不希望你一直誤解無知下去。
這是我的一個小總結,說鄧紫棋只會翻唱的看下。
(可能我會漏不少)
评论真是太可怕了 豆瓣的杠精也那么多
实话说片名没取好有点招黑,但片子一点毛病没有,谁规定什么咖位才值得一部纪录片?听了好听的歌,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被振奋到,我看的挺高兴,over
為了音樂可惜捨棄一切,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奮不顧身的事情
正能量,有活力!加油!
这个片子拍得太早,一般这个年龄段的明星,都处于快速成长期,跑都没跑完就开始自吹自擂了。
这片可能会让很多明星都凑个纪录片
抛开片子立意的高下,纯从纪录片影像技术角度,确实不错。毕竟从国内传统经验来说,纪录片都是苦逼拍摄,只能讲情怀,更别提工业制作了。本片看起来应该预算够,制作精良。当然故事线本身够不够“逆风”,那是主人公的问题,呵呵
我不管,邓紫棋就是我女神。那些嚷嚷着不配做电影的人何苦特意来这里评论呢,况且这本来就是献给粉丝的纪录片
一部电影,并不能真正激励你乘风破浪、一路逆风。一个偶像,也并不能真正让你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可是对我来说,曾让我感受到瞬间的温暖和力量,帮助我度过一段消沉的时光,就足够了。成长这回事,只能自己来。
“来,手借给我!”真的很好看呀!(因为它是一部纪录片,看过Katy Perry的一部也是类似的,所以不用拿电影的标准衡量,虽然上映了我还是觉得好奇怪.....)“谢谢你们,谢谢~!”
一部拼凑的纪录片
单纯的纪录片
喜欢紫琪一个月了,几乎每天都要听她的歌才能缓解考试带来的焦虑感
为赋新词强说愁。
作为明星纪录片 节奏掌握得还是不错 对于一些热点有争议的话题也都正面回应了 完全没有回避 虽然有些还是不清不楚 但起码看出GEM是个敢爱敢恨的真诚姑娘
邓紫棋的音乐果然好听 看见Tan 和Lope 对她这么多年的帮助她的才华是不可分割的!加油!
放到专辑后面当花絮特典的话很良心,电影院上映还是算了吧
五分是给邓紫棋的音乐,“一直向前奔跑,但是因为太坚定了,他们不希望你那么坚定,希望把你拉下来”可以看得出邓紫棋“为了音乐可以放弃一切”邓紫棋真的太棒了。电影其实拍的一般,虽然最后是《喜欢你》收场,和3x一样,但是没有《一路逆风》这首歌来点题,有点小失望。
你只要过好自己的人生
先老老实实沉淀沉淀自己,急个屁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