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门的辩护人

八尺門的辯護人,Port of lies

主演:李铭顺,范逸臣,潘仪君,初孟轩,雷嘉汭,陆夏,洪毓璟,马国贤,苏达,黄健玮,杨烈,吴翰林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阿美族語,爪哇語年份:2023

《八尺门的辩护人》剧照

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2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3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4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5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6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3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4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5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6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7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8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9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20

《八尺门的辩护人》剧情介绍

八尺门的辩护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镜文学首部自制影集,改编自导演同名长篇小说《八尺门的辩护人》,唐福睿原为执业律师。 以一桩外籍移工凶案为背景,为凶手死刑辩护的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带领法院替代役连晋平(初孟轩 饰)、印尼籍看护Leena(雷嘉汭 饰)组成三人小组,面对民意、政治、司法、财团、多元族群等各方压力,于复杂人性和善恶矛盾中追寻凶案真相与司法正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奥维尔号第三季赛尔号大电影2之雷伊与迈尔斯极乐老九门之青山海棠DeliciousParty♡光之美少女太想爱你三角窗外是黑夜蓝色监狱VS.U-20JAPAN心灵深处的音乐鸭乃桥论的禁忌推理恐怖高速神童杀手:代号4733分钟侦探原谅的方式反斗大妈2初恋这件小事集中营里的摄影师三千年的思念四季之后怪兽8号芭比之公主的力量黑塔利亚唐砖下之灵域双生黑煞女海贼王特别篇:空岛之章温暖的一句话好景当前钱不够用3:全部够用加点浪漫

《八尺门的辩护人》长篇影评

 1 ) 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的

这部作品最令我叹服的就是不同人物间身份立场的流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拥有不同的伦理身份,被害者也可以是加害者,正义的武器也会变成私欲的路引,这样复杂多维的人物塑造,我已经很久见过了。

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表现手法就是对立,或者说对比。

1.渔民-渔业公司表面上,靠海为生的渔民是渔业的核心成员,但实际上,真正可以为称为渔业核心的的是船的所有者,是掌握和支配了行业绝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公司、资本。

为什么每天那么辛苦的劳动却还是欠了很多钱?

因为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捕鱼的是渔民,而吃鱼的却是资本。

上好的鱼脍要送上老板的餐桌,而渔民的聚会上只有廉价的啤酒。

2.船长-外劳/雇主-外劳海洋中遵循大鱼吃小鱼的原则,人类社会也一样。

强者欺压弱者,弱者则向更弱者挥刀。

在作品中,比渔民(或者说台湾省的普通居民,包括土著和新台民)更弱势的群体是外劳,这些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面对着来自当地人各种各样的恶意,恐吓、辱骂、殴打、性骚扰、不平等的工资待遇,随时可能被遣送回国进而遭遇更悲惨的处境,他们的身份给了雇主天然的把柄,在吃人社会中原本是被吃的人,转头又可以开始吃别人了。

3.公辩(被告)-检方(原告)原告和被告,天然的立场对立,而公辩和检方,一方要守护被告的合法权益,一方要守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4.被判死刑的人(被杀)-宣判死刑的人(杀人)出于"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这个立场,在案件中有嫌疑犯和被害人,在法庭上有法官和被告,前者都是杀人者,后者都是被杀者。

5.原住民(阿美族人)-新台民关于原住民和新台民的矛盾和对立作品中一直都有体现,这不仅是群体的对立,也是新旧社会的交迭,曾经辉煌的棒球产业正在远去,留给基隆的是落寞的高楼大厦,原住民面对迅速更新的社会充满了隔膜和不适应,但教育水平低下使得他们很难谋求变通,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续部落的习气,愈加团结,愈加固步自封。

如陈令秋所言,加分政策治标不治本。

以佟宝驹为代表的部落变革者虽然能借由这块敲门砖摆脱称为渔民的枷锁,但命运的浪潮终会将他推回去,至此,他才发现,原来他从来没能离开八尺门。

6.不废死(保守派)-废死(激进主义)-废死(消极的理想主义)主张不废除死刑的有以连正仪为代表的法官,他们对自己的判决问心无愧,出于维护法律独立性和权威性的考虑,主张不废死。

除此之外,现有的政府体系,包括执政党也不主张废死,因为民意不主张。

出于不想打破现状的立场,这一群人可以统称为保守派。

主张废除死刑的典型代表有激进派陈令秋和消极的理想主义者佟宝驹。

陈令秋认为现在的判决无法规避冤假错案的风险,但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她可以通过制造冤假错案来引导舆论和民意,从“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到"死刑本来就是政治手段”。

佟宝驹则与之相反,他追求的是极端理想化的正义,但当他意识到这一理想前路渺茫时,他选择了消极避世,以一种个人主义的姿态游走人间。

显然,陈佟二人早期的惺惺相惜是实干家陈令秋调动了消极的理想主义者佟宝驹的积极性,但很可惜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了。

7.资本-法律最典型不过的代表:党鞭。

资本喂饱了政党,反过来就可以挥着党鞭抽法律的脸。

8.台湾省渔业-国际组织严格来说剧中并灭有这方面的描写,只是董事长在审讯室里的一番慷慨陈词令我一个大陆人都开始同情台湾省渔业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了……个屁,老登真是巧言善辩,果然这话还是要听谁来说。

9.贫-富父子关系是剧中很重要的一对镜像关系,但引起我更多关注的是贫富关系。

虽然在渔民和渔业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意识到渔民整个群体的经济处境了,但是两对父子交锋提供了更直观观察视角。

透过虚浮的表象,剑指制度本身。

佟宝驹父子经常相见于路边摊,而连晋平父子则交锋于击剑馆。

佟宝驹的父亲要自己打扫谋生,连晋平的父亲日常消遣是打麻将,客观上讲佟宝驹要靠加分、靠政策优惠、靠自己"自私自利"才谋得了公辩的席位,而对于连晋平来说,拥有一个公费出国的名额只需要打个招呼,也许最初我们会被连晋平对佟宝驹的某种仰视而迷惑了双眼,但冷静下来才能意识到这两个人之间有多么巨大的阶级鸿沟,贫富只是其中的一环。

这种身份差异并不回因为两个人短暂地同处于一个办公室而消失,而是回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10.信仰天主教(用神)-信仰佛教(不用神)宗教是作品最值得玩味的一点。

天主教的忠实信徒连正仪在剧中义正严辞"我凭神的意志审判",因此他所有的判决包括死刑都无愧于心。

而另一位有信仰的法律从业者陈令秋则完全相反,她声称自己的信仰不会对自己的法律态度产生任何影响。

表面上她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她自认是普渡世人的智者。

表面上这二位精英一个"使用"神,一个不"使用"神,但实际上,都是在假借神的名义行利己之事。

窃以为这其中应该还包含了创作者对于天主教和佛教以及其信众的的某种态度,比如阿美族人有去教堂祷告的习惯,而雄丰船业的董事长则会拜菩萨,但由于我对台湾本土的宗教情况实在不了解所以暂且不谈。

不过倒是令我联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为什么是佛呢?

11.法律-神(精神信仰)宝哥有言:"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什么神。

有的人拿神当挡箭牌,挡得久了,往往会忘记自己是谁。

有的人自诩为神,说得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神。

12."合法"杀人-非法杀人如果说有一种杀人是合法的,那么只能是用法律来杀人。

在剧中行杀人之事的核心领导者有两个,一个是明知阿布杜尔的真实年龄依旧宣布执行死刑的法务部部长陈令秋,另一个则是雄丰船业的董事长及其帮凶。

当然,不明真相但是众口铄金的群众、为了支持率就坐视不理的政党、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法官,每一个人,都是帮凶。

13.主张执行死刑的人-主张不执行死刑的人剧中有两个核心议题,是否判处死刑和是否废死。

这是由海滨命案引发的一个问题的表和里。

剧中佟宝驹一直在强调阿布杜尔杀人这个犯罪事实,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让罪犯脱罪,而做到依照事实,依法量刑。

而正是在未废死的这个大环境下,他的努力才显得格外有必要。

主张不执行死刑并非是否定阿布杜尔的犯罪,而是依照法律认定他不具有担负法律责任的能力。

而与之相对的,了解事情真相但依旧要执行死刑的人,却并不是有法可依的,只是借由这条人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就延伸出了下一项,都是要杀阿布杜尔,一批人打着法律的旗号,"合法"杀,一批人则试图掩盖真相,非法杀。

当然,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合法杀人"。

14.摒弃部落-回归部落佟宝驹个人的出走与回归,消极的理想主义终于探索起了实践之路。

15.政党-群众电视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概意思是执政党对海滨命案持保守态度是因为不愿违抗民意。

这也是影片中一对很有意思的隐形对立——政党和群众。

当法律或者说事件的真相与民意相悖,政党的选择并不是坚持追寻真相,而是顺从民意,这表面上是群众掣肘政党。

但实际上,那只是政党抛出来引导群众视线的诱饵,不明真相的群众就这样被各方政治势力抛来丢去,玩弄于股掌。

民意,和死刑一样乃至法律一样,是政治工具。

命案沦为党派斗争的棋子。

人物的复杂与人性的复杂是优秀作品的典型标志之一。

在这部没有绝对善恶的作品中唯一可以称之为绝对好人的大概就是莉娜了。

只是妹子有点遇人不淑,不是碰到随时发情的超雄老登,就是碰到随地散发魅力的小登,还有身材发福快要退休的中登。

当然不得不承认,莲雾这生命力蓬勃茂盛的小劲儿是挺拿人,最后连中登都拿下了——"法官不语",在作品的最后,男主显然将男二看作了自己法律理想的延伸。

个人认为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第七集的"最高牌局"。

本次牌局核心议题如下:1."司法承担立法的怠惰。

"2.新闻稿(舆论)可以左右司法程序吗?

3.政治正确入侵司法系统。

可以说这几个法官给了陈令秋可乘之机,阿布杜尔的死背后有他们的身影。

作为法官,他们怎么能不相信什么是真的?

作为法官,他们不相信真的。

此处的字幕也很有意思,萧法官的"……吃"真是太形象了,给吃就吃。

事实存在真假,但生活无谓黑白。

善只有一种,但恶有各式各样的。

陈令秋说平庸是一种邪恶,不,自命不凡才是一种邪恶。

 2 ) 看完整个心灵得到了震撼

看了很多年的豆瓣,第一次评论,为什么咧,在好看的剧,我自己看就行了,但这个剧看完后久久得不到平静,想来抒发一下,最后一集,一句台词,不杀怎么阻止未来继续杀,要杀,杀的要是时候,太震撼了,所谓正义,很难平衡,也不说太多,这部剧让心灵得到了一些升华,人啊,有所寄托就是最大的幸福,不需要得到很多物质,有牵挂你的人,有你牵挂的人,足够了,安逸的生活

 3 ) 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的

可能是想说的内容太多,整部看下来不能算是很精彩,甚至当中有些疲态。

但看到结局还是为之一振,果然还是这个味道的台剧。

这起凶杀案围绕着的主人公,是外劳,是船长,是阿民,是那些部落的民众。

生生死死,仿佛蝼蚁一般。

可真正背后的所谓大人物,却连一根毫毛都没有被伤到。

底层的人在苦苦思索是非善恶,而在洪董面前,不过是一个个为了利益而生的物件。

上庭,打官司,原来也哪管你什么证据,什么应当不应当。

无非是那些所谓正义化身的大法官们在牌桌上的玩笑话。

三言两语定生死,原来如此简单。

只要是人,就会不客观,就会有私心,那又谈何正义和公道。

最后集中在废死事件上。

这个话题被讨论过太多次。

曾经的自己是坚定的支持死刑,现在却觉得没有答案。

真理往往并不是越辩越明。

被反转给惊到了,但细想之后,完全理解了陈令秋那句话的含义。

“不杀,不能阻止未来接着杀;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机。

”可即使心机如此,最后的结果也依然荒诞可笑。

就像剧里说的,明明大部分民众根本不相信法律的公正,却又偏偏支持死刑,细思极恐。

这一幕很像大卫戈尔的一生。

不同在于,大卫是个殉道者,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

可陈令秋用的却是其他人的性命。

我不禁在想,她到底为什么支持废死?

什么信仰或信念?

若真的是为了尊重生命权本身,那这件完全背离她初衷的行为,真的可以为她铺路吗?

最后用宝哥的话来结尾,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

没有高低之分。

 4 ) 八尺门的辩护人

原住民 外劳 废死 非法捕捞 阿美人 印尼人“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人权跟民意本来就是相冲突的”“死刑的目的不是教化,所以不必考虑教化可能性”“要在这个体系活的舒服,要学会闭嘴”“所以要为了活着的人而努力,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知道为什么你现在还在这个位置上面吗?

废掉你也是取悦群众的一种方式”“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法律本来就是权衡跟妥协的产物,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所有的杀戮都一样”依旧是台剧比较典型的废死问题,依旧是从一个事件入手。

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故事的背景更为复杂,涉及的群体更加多样,也就导致了剧中台语印尼语英语阿美语来回切换。

同样也点出了一些很具代表性的问题,外劳问题,护照的伪造,年龄的虚构,工作的虐待,心灵的受伤;渔业公司的非法捕捞;政商的勾结;死刑的误判;原住民问题,阿美人的生活……错综复杂的背景导致8集的容量十分紧凑,不落俗套的剧情安排会让人误以为阿布可以不用死,渔业公司的老板会落网,被杀死的人都会得到一个交代,但直到故事都最后,船上发生的故事才被揭开,随着佟宝驹的一句“所有的杀戮都一样”,故事也落下帷幕。

看到后面觉得很揪心。

八尺门的辩护人 (2023)8.7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 唐福睿 / 李铭顺 范逸臣

 5 ) 人权和民意、法律和人情的天平——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近几年看的最好的悬疑剧集之一。

必须承认的是,台剧现在的发展已远超内地,完全不在一个赛道上。

八尺门的辩护人的切入点并不特别。

外籍印尼劳工阿布杀害了雇主一家,由于被害者中包括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引发强烈的社会讨论。

围绕着案件是否该执行死刑,叙述了与之相关的民族、政治、司法独立、民主、自由、人权和舆论正义等多个问题。

第一在影片结构上,从案件入手嵌套了几层,节奏紧凑、逐步深入。

从印尼劳工和阿美族原住民雇主之间的矛盾,到原住民本身和台湾移民的冲突,到人权和民意的关系,司法和立法独立与政治的妥协,夹杂着父子间的对抗与和解以及几代人的成长和蜕变。

从故事结构上几条线索非常鲜明,节奏把控非常好,在合适的契机冲突升级或给出新的惊喜,一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又不至于用力过猛。

第二在角色塑造上,一贯保持了台剧细节至上的风格,人物塑造非常立体且保持人性的复杂性,没有纯粹的正面和反面角色,而是在各自的定位中保持着一定的合理性。

辩护人佟宝驹是法院公诉的老手,处事自如、深谙法庭规则,即将退休专任律师,但内心深处一直缺乏自我认同,明明是阿美族却拒绝回到部落、拒绝说阿美族语言,多年来与族人甚至父亲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年轻实习员连晋平,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带着初心和热忱来到法院,认识到政局的黑暗后毅然与父亲决裂;郑令秋,身居高位的人权卫士,表面上不顾民意和立场要捍卫权利,但实际却只是一个权衡利弊的政治家,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晋升的工具;而犯下滔天血案的阿布,你以为会是一个冷酷血腥的刽子手,却只是一个有应激创伤的少年。

这些角色刻画和台词设计都非常细腻,演员功力十足,加分不少。

第三是立意上,回到了台剧最擅长的人权选题,又夹杂宗教、原住民、家庭、政治等多个热门领域,此剧立意非常深刻。

杀人犯有没有人权?

法律的程序正义是否必要?

法律是否该考虑民意和舆论?

法律到底是绝对的公义还是人性和利益的妥协?

外来务工人员是否收当地法律的保护?

宗教信仰等个人因素是否会影响法官的量刑?

很多敏感话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体现。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在其中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和倾向,整体上非常克制,没有设置一些绝对化理想化的情节,只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让所有人说自己的话,让观众自己来体会和判断。

这样反而能够引发更多的反思。

第四在情节设定上,现在的很多作品,是很难有敢于挑战悲剧的。

即使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了迎合大部分观众,都会设置一个美好的结局。

本剧的结局可以说是全员BE。

虽然两个男主角都得到了自我的认同和内心的和解,但并没有大众所期待的爽剧结尾。

既没有出现成功的英雄,也没有被纠正的美好。

所有一切在你以为99.99%确定的情况下突然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我认为这是导演最为成功的地方。

悲剧虽然令人难过,但只有悲剧才能令人记忆深刻和引发思考。

最后说几个让我自己最触动的地方,尽量避免剧透。

第一是一句台词:人权本身是与民意相反的。

这也是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就是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大部分人的民主就是否决了少数人的自由,那我们到底该重视什么?

美国很多司法案件都是围绕这一命题来讨论的,比如最著名的黑人杰克逊案和焚烧旗案。

台湾无论是法官公投还是开庭审议,最终依据常理的法律和大法官群体的意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权,是否是应该的?

正如剧中佟宝驹所说,死刑这么严肃的事情,实际由法官个人和当时政局的主流思潮或舆论民意所决定,最终变成了犯人的运气好坏。

第二是台词:你给了他们想要的,他们就忘记了自己应该得到什么。

这个就不展开了。

第三是两个家庭父子间的对决。

佟宝驹最终选择了与父亲和解,接受了自己身份也接受了父亲的不易,在个人立场上,最终他从公诉辞职选择了出世;而连晋平却选择了与父亲决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处事方式,但他选择的确是入世,要深入到这个体系中去改变现有的状况。

两个主角的线索设定非常巧妙。

即使改为了八集的短剧,但不可避免仍会有电视剧的通病,部分情节有繁琐冗长之处,也有为了推动剧情设置不合情理之处。

但这不失为一部好剧。

 6 ) 牺牲一人性命达到以死废死的政治目的

可以说前七集全是铺垫,阿美族,外劳,渔业老板等全是为了介绍这一案子,而本剧的高潮和精华在最后一集,最经典语录“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

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

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信用语录,不为商业,只为纪念。

 7 ) 废死派们到底都在想些什么呢?

废死派其实跟动保组织环保组织还有某个组织没有什么区别,剧里偏向废死,却拿不出废死的理由。

只有可笑的误判一个理由。。

笑死。

宝驹问替代役的死去的人怎么办,替代役没有正面回答。

欧美白左那套,有些人就是要去真信,什么人权?

死去的人因为死了所以就不配有人权了?

挪威枪击案,死69伤300,杀人犯以杀人为乐,顶多被判21年,进了七星监狱,里面什么都有,超市图书馆健身房游戏房……废死派是些什么玩意?

我不理解,无法理解。

影视结局,最坚决的废死派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杀了罪犯,同时也推动废死向前一步,我只觉得恶心。

我震撼大卫戈尔的一生结局,以死推废死。

一个是死自己,一个是死别人。

挪威枪击案,只不过是欧美白左们的一场政治狂欢。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903181?utm_id=0

 8 ) 第四集笑死

男主赞美小鲜肉的爸爸,好帅啊,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男主是天然衰老,无医美,小鲜肉爸爸的脸很明显做了面部提升。

男主搞笑,小鲜肉演技好,翻译丽娜美的惊人,纯天然的美,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清水出芙蓉的美了!

神鹰—Garuda是印尼的国徽,在印尼,随处可以看到神鹰的画像与雕像。

印尼的航空公司也以“Garuda”命名,即印尼鹰记航空公司。

男主模仿神鹰那段也超级好笑!

 9 ) 陈令秋VS莉娜(Leena)

其实我最喜欢的角色是佟宝驹和莉娜,但是这两人相似度比较高,无法成为对照组,而陈令秋这个角色的人物魅力也非常高,且她和莉娜恰恰代表了两种非常有力量的女性形象,非常适合对照分析,所以标题用了她们两个人的名字。

[陈令秋]看剧之前,就留意到短评对陈令秋这个角色讨论度很高,看剧的过程中,我也一次次被陈令秋稳准狠的内在力量所震撼,尤其是最后一集,确实是将她的狡猾、老辣、狠决体现的淋漓尽致,陈令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物形象。

但是,我必须要说,这个人物形象是完整的,但作为一个人,陈令秋的人格则是残缺的,并且可以预判的将来,她也会将这种残缺一直延续下去。

究竟是怎么样的残缺呢?她是一个虚伪到连自己都骗过的人,她的心里其实没有正义、善良、爱,也没有任何人,只有自己的欲望。

同时,我想到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卢梭,他把自己的孩子们统统送进孤儿院,然后天天忙着写自己的哲学著作,书中满满的都是对全人类的爱。

我又想到了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男主,天天想着外星人的事,置自己的妻女不顾,直到女儿自杀死了,男主以女儿为借口踏上了一段满是愚蠢和荒诞的寻找外星人之路,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外星人,这个故事的内核真的令我极为不适。

我想说的是,陈令秋、卢梭、唐志军他们在内心最深处其实是一样的人,那就是对身边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不具备任何的感情(陈令秋)或者表达情感的能力(唐志军),但是他们心中又有自己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为了这些目标,他们会以对人类的关怀和爱为借口,利用民众的善良、同情心、愚昧等等,去实现或者掩盖自己真实的目的。

这类人,能力大的就是卢梭、陈令秋,他们的著作或者政治主张一定也能使一些人受益,能力弱的就如唐志军,让同情关心他的人,鸡飞狗跳、苦不堪言。

[莉娜]看完全剧,我才意识到莉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女主角,女生里她的戏份最多,演技赞爆,人物内心的成长线刻画的非常细腻真实动人有力量,充满了人性的魅力和光辉,我非常非常喜欢。

如果从世俗标准判断,一个是印尼移工,一个是政府高官, 莉娜怎么可能和陈令秋放在一起讨论, 但是,戏剧最大的魅力正是在于此,如果没有文学作品,没有影视作品,我们永远也不会把这两个人放在心中做比较,但,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做比较,并且比较的结果还是--莉娜完胜!!!

我想到,刘瑜老师说过,一个人能够做到怎样的成绩,除了ta的才华能力以外,最重要的是ta出生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

如果比尔盖茨不是出生在美国,他就不可能成为比尔盖茨。

同理,我在莉娜身上也真的看到了这种无奈和哀伤....她聪明、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她一步步的克服了现实给她的所有困境,成为了更自信更勇敢的自己。

莉娜的可爱和勇敢是一步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步步提升的。

她从一开始的怯怯诺诺,到和宝驹讨价还价争取翻译的收入,再到卸掉头巾露出秀发,再到为了找证人深入虎穴,再到明明知道继续参与这件事自身会有危险,她都没有丝毫的退缩,就像她给晋平的短信里说“我有能力帮他,我要帮他”,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知道为什么,从莉娜一出场,我就被她深深打动,她有一种纯真(不是男人夸奖女人的那种涉世未深好操纵的纯真),眼神里有着执拗和坚定,也有着温柔与羞涩, 那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魅力,虽然涉世未深但是不易被操纵,事实证明,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

莉娜最最最最可爱的一幕是在最后一集,宝驹送了她一条丝巾,她把装丝巾的粉红色袋子还给了宝驹,说“这个袋子给你,你好像很喜欢它,总是带着它”。

哈哈哈哈哈,我和宝驹的心情一样一样的啊,这孩子真的好纯真啊,她都不知道宝驹一直拿着这个袋子,里面装的始终都是这条丝巾啊,只是宝驹不好意思送给她......我真的好喜欢莉娜啊,她才是最值得被赞颂和被看见的女性力量!!!

最后夸一下宝驹,50岁亦正亦邪赛道里最迷人的存在。

他和莉娜一样,内心的原则总是关注到活生生的人,他那句“判决是为了被告而存在”和莉娜的“我有能力帮他,我要帮他”一样,他们没有把人当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是把自己的原则落实在每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人身上。

这样的人,大概率没办法名利双收,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别人制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我们也可以绕道!!!

 10 ) 八尺門,八手衡

海報上最高位的法槌,裁決生死,是神的權柄。

下方卻被七只手相互掣肘制衡,法官,綠袍公辯,紅袍檢察官,法務部長,證人,通譯,被告⋯⋯「所有的殺戮都一樣」,但殺之付出的代價卻大不一樣,死刑是運氣問題,是時機問題。

漁民殺鯊魚,原住民欺凌外勞,漁商封口原住民,賄賂律師,檢察官欲繩之以法漁商,法務部長政治博弈操控民意。

電車難題,政治立法血淋淋的代價,個體正義還是司法正義,而這只是基隆。

「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的」?

個人認為前提是被告往往是相對弱勢的一方。

「法官不語」,可只要不是神是人就會語就會有傾向(吳燦基準和司訓蓮霧)。

holy媽祖,佛珠,古蘭經亂燉,超越信仰種族,法律終究是人制。

喜歡第六集佟的結辯,然而第六集之後才是英雄主義的現實,是妥協,是算計,是取捨,是轉機。

《八尺门的辩护人》短评

holy妈祖嘞,还是挺好看的吼。虽然起承转合都过于符合类型,但情绪推进,逻辑递进都没有问题。外冷内热吊儿郎当的男主设定让人想起很多社会派冷硬派的故事。甚至有一点点《罪夜之奔》的味道。

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唔…

8分钟前
  • 油炸小土豆
  • 很差

无罪推定。侦查不公开。律师伦理。我是冤枉的。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

9分钟前
  • 牛尾 青
  • 力荐

黄健玮你胖得都认不出来了🤣

10分钟前
  • 力荐

“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吗?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不是吗?”“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既然要杀,就杀在最好的时刻”为了推动废死可以用活人献祭……歧视和虐待外来劳工和丑陋肮脏的政治比起来 哪个更可怕 “所有的杀戮都一样cnmd” 男主演得很好啊!

15分钟前
  • 月光下的蝎子
  • 推荐

20**年的时候,感觉白白的浪费了一瓶酒,来搭配这一个剧集。过誉的很。

18分钟前
  • ji@si
  • 较差

要有多么的幸运,才能够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看到这部剧,依然相信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着善意。

20分钟前
  • 很男的男
  • 力荐

这种社会议题的故事已经形成固定的创作模式了:一个有争议的案件,追求真相与公平正义的主角,参照系对手,黑暗腐朽的政治斗争,再来一个遗憾满满的结局;如果有种族之类的buff可以继续加,如果要做女权也可以加等等。这是很偷懒的做法,看不出与同类型其他剧的差异。ww就别谈什么人权了好叭。

25分钟前
  • 方因因
  • 很差

不错,有一些出戏的配角扣分

27分钟前
  • AntonioChai
  • 还行

讨论议题挺多,但是基础逻辑不通,那所有就都立不住

28分钟前
  • 痴狂醉笑
  • 还行

就绕着一个故事说啊说 好无聊

33分钟前
  • Oops💫
  • 较差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34分钟前
  • 丁卯
  • 力荐

背后的立意很好,4颗⭐是因为里面部分台词涉及“独”!台湾是中国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剧情再好,在国家之前还是需要退让一步~

36分钟前
  • ECHO
  • 推荐

承认辩护的专业性,但体现不出对决的紧张感。

41分钟前
  • Smile、
  • 较差

我们和对岸可讨论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前两集部长的床戏是为了说明什么?

42分钟前
  • 爱的爱的爱的爱
  • 还行

演员不带劲

47分钟前
  • 鑫弦
  • 还行

案子以及干系人行为逻辑一堆漏洞,槽多无口。我就想问,没有人在意被杀死的孩子和妈妈吗?如果说船长死有余辜,凶手杀人全家是事实,因为被虐待和精神不稳定就是他可以免死减刑的理由?男二发现可以判误杀时掩饰不住的兴奋恶心到我了。男二说为什么多数人认为法律不公平,但同样多数人又会不赞成废死,是在偷换概念,两者并不冲突,大多数人哪怕觉得社会分配不公,质疑权力顶层操控法律,依然觉得死刑以及其他量刑,是对受害者家属的告慰,和对公序良俗的维护。废死是100%不杀,而权力操控下的不公却不是100%,两者不可等同替代。这剧想要写外劳、原住民为代表的蝼蚁们生死去留不由己,掌权者操控法律和引导舆论,但主线故事选择上其身不正,角色刻板转折生硬,说服力不够。话说湾湾还要写几次废死做zz筹码的剧情啊

48分钟前
  • shelley
  • 较差

用一个死刑来演示不应该死刑的制度,真是让她们玩明白了!

52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节奏有些慢,剧情中规中矩,没太大亮点也没太多问题

54分钟前
  • 哪哈啦🐽
  • 还行

太用力。太符号。冰山一角的横断切面。

58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