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编自奇幻小说家尼尔盖曼的同名短篇故事,曾以《摇滚芭比》风靡影乐坛的导演约翰卡麦隆米契尔,巧妙结合宅男把妹与外星人报到的喜剧元素,并添入庞克音乐与叛逆精神,找来妮可基嫚变身银髮爆炸头庞克教母,嘶吼呐喊摇滚不死;饰演外星女孩的艾儿芬妮,则是从乖巧天真,摇身一变为性感烟燻庞克妹,在迷幻怪诞的影像风格中,与潜力新人亚历克斯夏普,谱出一段诡谲浪漫的恋情。
科幻朋克,时代质感精确还原,让人联想起如果发条橙和放大一切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英国电影,毫无造假做旧痕迹。
英式幽默+恶俗谐谑充分调和,既高级又恶心,让人不喜欢都不行。
男主角朋克宣言堪称年度最感人片段,而且他真的让你相信无论看上去多不如流它都是一种伟大的信仰。
结尾穿越哈利·波特了……
这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几个荷尔蒙旺盛的大学生一起听着歌飞了点叶子,趁着high劲儿拿起摄影机随便拍了点素材,等清醒时候攒巴攒巴剪一剪,发现缺了点中心思想那就强行安个love主题就上映了。
首先要承认里面很多脑洞确实挺逗的,尤其是一些故意错位的对话,又尴尬又好笑,是高级的笑点。
但是抛开这些小机灵,你并不能get到这个电影要表达什么。
我感觉整体观感最好的是开头三人组第一次从后门进去酒吧的那场,至少叙事、人物性格、节奏和情绪是统一的。
越到后来,脑洞就要越盖过情绪,你不知道男主角为什么忽然就和妈妈吵起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转头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其实索性要飞就飞到底,把音乐美术造型和影像语言都做到极致;做不到你就踏踏实实讲故事。
前面飞了那么多有的没的,最后生硬地安一些大俗套路讲大道理,太没劲了。
我采访过一个老牌摇滚乐队的主唱(为了避免看起来像装逼就不说名字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现在演出,底下的观众其实挺好伺候的,你给个鼓点下面就能high起来,但其实你说你这个音乐有多好吗?
不见得。
”当然,即使不是多好的音乐,如果你完全享受其中,这个幸福感不分高低。
但是如果你听完一段音乐,或者看完一个这样的电影,跳完笑完以后,留不下任何印象,带不来任何回味,那实在不能因为它包着朋克音乐的外衣和有原著撑腰,就盲目去歌颂。
“It's the heart.The interchange.The way in and the way out to what is beyond.Love”“just remember that you're you and she's her.And together, that'll be another thing.”配合表演食用更佳
这是我在南昌四天来第一次做梦,或说第一次醒来后记得自己做过梦。
来自一个和彭彭的午休,五点二十几到六点十几。
我梦见我和一个像是吴霜的女孩在山村间蜿蜒的路上赶着要去一个地方,南方的,下着雾雨的天气,我们从较高处俯瞰接下来要走的曲折盘旋的山道,像是四川,或是日本,我们像是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翅膀,使得我们可以冲锋后在空中滑行一段距离,像鸡鸭那样,这并不会更快吧,但是我们一直都在冲锋和滑行,飞翔的快感。
我们赶到另一个村子,那里有个即将对村民进行表演的摇滚乐队正在等着我们,我们并不是乐队成员,我们可能是乐队成员的朋友,或者是和这场演出有关系的人,总之我们赶到后他们才开始演出。
是一个朋克乐队,没有一个标准的舞台,演出时乐队在屋子里横冲直撞,他们似乎有个多余的带架子的话筒,应该是一个像是带着架子的话筒的杆子,但它的末端也就是话筒处更大些,像是漫画化的放大了的话筒,乐队撕心裂肺唱着歌,同时还拿着这跟杆子逼问某个人,可能是某个听众,我似乎也在中间一段歌词时被这根杆子逼到墙角,乐队成员们在我对面聚合成像是要向我扑来的海潮,主唱唱着即兴的歌词,共享着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确切地说是我的秘密,我感到一种找到共谋不再独自承担负罪感的甜蜜,或许根本没有负罪感只有孤独感,这还不够确切,还有一种自己所做的犯罪如一件艺术品被观众欣赏的满足感,我的智力/能力/品味得到了一次表达,同时又惯例抽离地想他们(乐队)不必搞这么夸张的。
梦的结尾是主唱把那根杆子指向了我旁边的一个人,他也在舞台上,和我一样被指得跌坐在墙角,他们在审问他,质询他,他是个留着短寸身体厚实的男生,短袖袖口被强壮的胳膊撑着,他干净黝黑的脸其实挺好看的,此时写满了惊慌无助与恐惧,我就坐在他旁边,远远地看着。
乘还有印象~范宁和男主唱歌那场戏背后的鼓手小姐姐叫Vicky Smith,给Jamie T / M.I.A. / The Big Pink 打过鼓,大粉红巡演的时候见过真人,哈哈哈。
餐厅服务生是Simon Amstell,不知怎地都没有credit,明明是有两个镜头一句台词的。
Music score是Nico Mulhy,那个男主最先听到的非常太空未来感的main theme。
这位大叔是去年和Sufjan老师合作发天文馆的音乐家啦。
很“熟”因为前几个礼拜刚刚去过他的演奏会(揍插曲里听着过耳最熟的是Ezra Furman,这首叫“Rainy Life”,不懂为啥Spotify的OST专辑里就缺这首没有收录。
病毒泛滥隔离的时刻,看这个关于病毒的电影,难道也有什么神秘的意义吗?
电影用的象征,隐喻,和要表达的信息是什么?
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
虽然非常对这个国家感兴趣,但是毕竟英国的朋克文化,音乐,以及英国的的年轻人了解甚少,这也是看这个电影时候一直对把握导演在说明什么不太自信的原因,那感觉就像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在听一首嘈杂的曲子一样的感觉吧。
技惊四座,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如同嗑药。
看完大神级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新作——《派对搭讪秘诀》( 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后,胖哥头颅内的荷尔蒙喷涌不止,灵魂肿胀,仿佛嗨高了药,被掏空了身体,需要静卧疗养。
这位拍过《摇滚芭比》、《性爱巴士》、《兔子洞》等惊人之作的天才导演、编剧又一次为影迷们送出了“神来之作”。
《派对搭讪秘诀》的原著短篇小说《给男生的派对搭讪指南》曾获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提名,收录于尼尔·盖曼的短篇作品集《易碎品》。
雨果奖?
科幻类型片?
结果片名重点却是“如何把妹”!
对,这就是大神约翰·卡梅隆·米切尔的小花招,大杀器。
他总是在其作品中建构多层文本,看上去说的是年轻人的之间的爱恨冲撞,青春迷茫,可一旦刺穿浅文本,掏尽躯体,进入内里,深入肌骨,你会发现令人眼界大开的丰富内涵。
《派对搭讪秘诀》是科幻元素包裹下的青春成长电影,社会背景暗自发力,朋克精神提领全片,爱的召唤“一剑封喉”,让全片以澎湃激情助你起飞,最后用爱的魔力叫你温柔落地。
看片过程,快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同嗑大了药;看完之后,却是黯然销魂隐隐作痛,好似旧疾复发。
1970年代,3个义愤填膺的朋克少年夜晚流连各大地下俱乐部,意外之中,来到一栋神秘莫测,光鲜亮丽的独立别墅。
本想在派对之上把酒撩妹,搭讪宣泄,一尝青春性爱,用肉林酒池麻醉现实苦闷,结果这个怪异荒诞的派对竟是一群人形外星人举办。
搭讪不成,撩妹失败,男主角Enn(艾利克斯·夏普 饰)却对单纯外星女Zan (艾丽·范宁 饰)一见倾心;对大千世界好奇无比的Zan献出了自己在此的最后48小时,要Enn带着她体验真实的当下社会。
一个是15来岁的深度朋克患者,真爱一来,立即上头;一个是对社会和人无多大了解的外星少女,爱意泛滥,母性闪耀;
他们都在努力和自我的社会体系进行博弈,拉扯。
他们都在自己的青春期做着叛逆的行为,向身边的人,身边的社会说着“不”!
为了表现这种“去集体化”、“去权威性”的个体自由意愿,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引入了朋克音乐作为象征性元素。
朋克(Punk),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一种源于六十年代车库摇滚和前朋克摇滚的简单摇滚乐。
它不太讲究音乐技巧,更加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
最初的“朋克”并没有具有内在的内容,他只是一种发泄方式。
当时的战后英国,陷入经济衰退期,万业凋敝,社会充满绝望和不满,年轻人们对未来失望,“朋克”们由此产生了与社会不两立的行为方式。
朋克成为了他们的发声方式之一,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社会听到不满,赤裸裸的不满。
“用我的行为,用我想做的行为,去引发人群的共鸣“。
《派对搭讪秘诀》第一幕是相遇,第二幕是社会体验,第三幕是选择;影片的前两幕极为惊艳,药力迅猛。
妮可·基德曼在片中出演了一位地下朋克女王,而她的地下俱乐部就成了当地年轻人的宣泄、逃离之地。
第二幕高潮,那场梦幻般的男女主角对唱,完全就是嗨高了药后,人走火入魔,心神幻灭之后的音画表征。
两人的歌词也是大胆且傲慢,骨子里那骨叛逆劲让人既羡慕又害怕。
《派对搭讪秘诀》要的就是朋克的那种疯狂和荒诞。
反,反对一切,甚至反人类。
正如片中男女主角的示爱歌曲——食人之歌,掏尽躯体,吞吐头颅,刺破灵魂。
在一片宣泄的“愤世嫉俗”中,影片还构建了一支特殊的外星人体系,他们按照服饰颜色被分为,灵魂、精神、意愿、声音、性、力量。
他们的延续方式是“老师”教导“学生”,“父母”吞噬“孩子”,他们不赞成无限延续,而希望有节制的不断消亡,那位白衣老者将是他们族群的最后一人,待其他旁系都消亡后,他会自行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的第三幕,已经爱的死去活来,甚至有了“孩子”的女主角Zan将在Enn和族群之间做出选择,是回到属于她的世界,还是留在人类的世界。
《派对搭讪秘诀》中,这支外星族群被塑造的光路怪离,无论从服饰还是行为上都是规范化的,集体化的,与Enn生活的英伦郊区格格不入。
它在影片中的功能性就是和Enn的现实社会,朋克精神形成冲突和对比。
影片第三幕,Enn为了救出Zan,恳求朋克女王帮忙,一群朋克少年冲入外星人的别墅,仿佛当年法国人民冲入巴士底狱的回光返照。
区别是,这群朋克患者的武器是音响,是音乐。
最有趣的一段是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朋克女王与作为性的外星代表进行谈话的场景,早已无性的朋克女王自然不会被性诱惑,反而招抚了外星女性,一大帮人,坐下来喝酒谈心,双方都放下了排斥和戒备,达成了短暂的和解。
毁掉人生的那层糖衣,那是愤青做的事情,叫尖刻;怜爱与怀疑和平共处,互不否定,这一种通透叫苍凉。
片中的Enn和朋克迷们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未来的眺望中偶遇了荒凉,他们逃避,以宣泄代替思考。
就像Enn爱自己有朋克精神的父亲,可现实是他在其10岁就离他而去;Zan疑惑的问,难道这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吗”?
被点醒的Zan内心顿时挫败无比,兵荒马乱。
难怪Zan会说,“你的观点充满了矛盾”。
有观众质疑《派对搭讪秘诀》的第三幕药效减弱,拉低了节奏,但其实那是导演的反思和妥协。
因为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宣泄。
我们需要在生命力饱满时窥到终局的感伤,需要在感情过剩时对枯竭的节制想象。
那是电影和人生厚度的来源。
《派对搭讪秘诀》的主题依然是成长,是面对社会既定规则的挣扎和妥协,是集体主义同化和个体保持自由之间的较量,是逃避宣泄和迎面而上的选择。
《派对搭讪秘诀》那个动情的片尾就给出了全部的答案。
青春片能拍成这样,早已超越了内地几个层级。
1.看的时候感到对自己做广告片子好有用。
实拍画面加特效的套路。
不停惊叹那个特效的质感,变幻方式真棒,想象力飞起,怎么跟后期讲它才能做出这么美的变幻呢。
2.这个屋子是你自己做的吗?
是我爸爸做的。
这是我们自己做的杂志,病毒。
一直很羡慕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从小独特又能让你狂躁飞起的生活环境。
我也想从小就有,可是我都25了怎么办呀,分手让我自己的喜好是不能寄居在别人身上的,不管你跟哪个姑娘睡觉,精神都是需要独居的。
3.以为是类似科教片,教你怎么泡妹。
星球炸裂后的特效带来灵感之余我感受到了。
想起了老师说我是个没有朋友的人,逻辑也很奇怪,做法和说的话没有人懂。
我在想我是不是跟这6个小团体一样呢。
因为是跟外界封闭的,很多都不知道,做出来的说出来的也都很好笑。
进化,可能源自碰撞,学习别的族群的语言,在对抗中属于自己的部分才会越来越明显。
有的选,才有的个性。
什么朋克,朋克就是反压制,就是反政府,反那么多,最重要的自我觉醒。
在寻找好奇心的时候也寻找到了自己。
4.趁年轻,去浪吧,所有的经历磨难都是自己的。
5.这片子的风格我很喜欢。
是那种你看了觉得人生都会更丰富的片子。
这个周末,莉娅的朋友圈为了今年戛纳的竞赛片《燃烧》都快打起来了!
然而,我却因为这部去年的戛纳非竞赛片嗨了两天—— 《派对搭讪秘诀》
本片首映于去年的戛纳,据说现场光排队就排了3个小时。
而它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小说作者和导演是两个大神级怪咖!
《派对搭讪秘诀》改编自尼尔·盖曼的同名短篇小说,这位大神多次荣获雨果奖、星云奖,代表作之一《美国众神》还被改编为美剧。
尼尔·盖曼的作品风格诡异荒诞,所以能驾驭他小说的人,也必定不是凡人。
约翰·卡梅隆·米切尔,导演中的怪才,他在二次元还有一个更知名的身份:漫画《冰上的尤里》中维克托的外形原型。
米切尔一共执导了四部长片,前三部是《摇滚芭比》、《性爱巴士》、《兔子洞》,一部比一部生猛。
、01派对上如何正确撩妹?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77年的伦敦,这一年,一个叛逆、疯狂的乐队创作了一首英国国歌同名单曲“送”给登基25周年的英女王,《God Save the Queen》。
你以为它是为了拍女王马屁就大错特错了,这首歌把女王比作法西斯的政权,高唱着:没有未来!
没有你们的未来!
这个乐队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噩梦——性手枪乐队。
随即,这首歌在英国遭到禁播。
但官方封杀也无法阻止它在全球的风靡,《God Save the Queen》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单曲,也定义了朋克音乐。
全世界无数中二少年被这首歌的叛逆精神所影响,住在伦敦郊区的Enn就是其中一个。
Enn受离家出走的父亲影响,从小就痴迷朋克,相关唱片和海报堆得满屋都是,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唱片机,跟着The Damned的音乐摇头晃脑。
Enn有两个同样爱好朋克的好基友,John(胖子)和Vic(非主流)。
这三个基友白天挤着一辆破自行车上满大街的惹是生非,高呼“和国家机器斗争到底”,在小区的女王生日庆典上对着大人比中指,呐喊“法西斯政权”,满嘴生殖器官。
晚上就混迹于当地的地下酒吧,嗨歌、撩妹、约炮,向当地的朋克教母推销他们的自创杂志,就是这位画着烟熏妆、染着杀马特爆炸头的女王。
是的,你没看错,她就是澳大利亚仙女妮可基德曼。
这天,还没玩过瘾的三人决定换个地方继续嗨。
不成想,这仨哥们还真的顺着音乐就找到了一座正在举行party的豪华别墅。
门一开,没见过大世面的三人彻底震惊了!
这哪儿是派对?
分明是邪教本教!
别墅里全是比他们这群朋克打扮还奇怪的人,他们分别穿着六种颜色的紧身皮衣,白色、红色、紫色、蓝色、黄色、橘黄色,非常后现代。
并且伴随着未来主义的迷幻音乐,一个个眼神空洞地做着高难度的瑜伽动作,傻了吧唧的三人由此断定这些邪教人士一定来自美国加州。
非主流第一个勾搭上穿着橙色皮衣的小姐姐,找了个空房间,小姐姐主动为他扌鲁一发。
就在他高潮了一脸时,睁眼一开,这TM从哪儿多出来了第三只手?!
本年度最诡异的3P现场就这么诞生了——小姐姐的后面钻出了一个抚摸着Vic的橙色皮衣小哥哥,吓得他当场就萎了!
在大厅蹦迪的胖子倒是既来之则安之,抱着“来呀,快活呀”的念头,仿佛嗨大了一般半裸着和皮衣们一起跳着高难度瑜伽舞。
胆小又害羞的Enn早就被这个诡异的场面吓尿了,四处乱窜撞见了Zan,一个金发的纯情少女。
Zan正拿起剪刀把黄色长裙剪超,壮起胆子搭讪的Enn走上前,指着她说,“这才是朋克!
”
Zan对Enn所说的朋克产生了兴趣,决定和他私奔,见识一下什么是朋克。
对Zan一见钟情的Enn,以为她是误入邪教的单纯少女,毫不犹豫地把她领回了家。
Enn带着她一起在公园里乱窜,在后花园里分着吃新鲜的番茄,在唱片店听着《AngryUniverse》,一起去教母开的地下朋克酒吧。
Enn希望在酒吧里为Zan表演一次,但教母却相中了Zan,决定给他们一个登台表演的机会。
扎着丸子头的纯情女孩经过教母的改造,瞬间变成了画着浓妆的朋克少女。
没有歌词、没有排练,临时被推上台的Zan和Enn一起,伴随着足下掀翻屋顶的贝斯声,对着台上的观众开始嘶吼“将我生吞,把我活剥”,Zan即兴编出愤世嫉俗的歌词,述说了一个关于食人族的吃人故事,整个场子立马就炸了!
更疯狂的是,Zan和Enn在演唱中仿佛突然飘进了异时空,两个人的身体变成五彩的透明体,在真空中透视、分解、融合,仿佛达到了生命的大和谐。
原来,Zan是一个外星人!
严格来说,她甚至不是一个人,她是一颗矮星!
从Zan跟着Enn私奔开始,她只有48小时可以活,当她再回到别墅后,就会按照他们族群的习俗,被族群的长老吃掉!
已经爱上Enn的Zan,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保护自己的族群,还是留在Enn的身边?
02 什么是朋克精神?
事实上,原著小说在Enn逃离别墅就结束了,而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这个摇滚老炮儿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大胆地加入朋克元素,把原著从成长青春片就变成了朋克音乐大战外星迷幻的跨物种爱情片!
所以,与其说它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说是导演在缅怀那个自由叛逆的朋克年代。
而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对朋克一无所知的Zan被台下观众的嘘声激怒,愤怒的她第一次嘶吼着,控诉他们族群食人的恶行。
1977年的英女王登基25周年纪念日,性手枪在泰晤士河上的一艘游轮上,单曲循环地唱着“上帝保佑女王,她不是人类……”,直到英国警方逮捕了他们。
《派对搭讪秘诀》所追求的,就是朋克精神的反叛和无畏:他们反主流、反集体、反政府,反对一切。
正如片中Zan所唱的那首食人歌——他们将我们生吞,就像巨人吞食神明他们将我们活剥,就像朋克吞并摩登对这个该死的世界,说句再见曾几何时,朋克被世人误解和唾弃,随着1978年性手枪乐队的解散和贝斯手席德的被控谋杀,愤怒、叛逆、暴力,都变成了朋克的代名词。
然而,到底什么才是“朋克精神”呢?
至少导演米切尔的理解不是负面的,从Zan和Enn身上可以看到,朋友是每一次呼吸都是独特的,是每个我都是鲜活的。
这才是真正的朋克。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活着活着就忘记了愤怒和反抗,他们在权利下低头、在习惯中顺从,变成了集体中沉默的大多数。
然而还有一类人,画着烟熏妆、穿着破烂的牛仔裤,他们看不惯这个世界的操蛋规则,横冲直闯地与之对抗,选择破坏秩序,追求自由。
这类人也许很麻烦,但他们就像一盆加满了冰的冷水,只有这种刺骨的寒冷,才能浇醒正在麻木、腐朽的我们。
但是除了愤怒和反对,朋克精神应该还有下半句,那就是觉醒和成长。
是Zan面对种族吃人行为的反抗,是她选择迎难而上的勇气;是教母扛着音箱,带着一众朋克青年,以音乐对抗外星人;是Enn终于藉由音乐认识自己,把青春期的磨难转化为对抗社会的武器。
只有反抗,才能生存!
所以骚年们,趁年轻,燥起来吧!
-FIN -
六个群体 分别代表的是人体的脉轮 依次为海底轮(红色群体的杂技稳固性)脐轮 (橙色群体的性表现)太阳轮(黄色群体的冒险和反叛)喉轮(蓝色群体的鲸鱼尖叫) 三眼轮(紫色群体的敏感)顶轮(白色群体的老大);当然里面除了对于女主黄色群体的冒险能力刻画过多外其余基本都是一笔带过了,但是从所作所为里都能看出来导演是很迷恋脉轮的。
至于最后怀孕出现的第七个群体则是代表爱的心轮,刚好心轮的颜色也是绿色。
嗯 就先科普这么多了 ....
难道现在朋克到都只对外星人感兴趣的地步了
啥?
世界欠我一段70’s伦敦街头青春期!让我想起我看过的所有充满音乐元素的英国青春片,我爱你们(except Trainspotting. I hate Trainspotting.
???????
虽然Elle Fanning不如霓虹恶魔里惊艳,但傻朋拯救世界平衡宇宙的设定还是很可爱的。
这TM到底是什么玩意?有时候真搞不懂豆瓣大佬的吹捧风向~
就着四顿饭才看完。JCM就是假自由放飞真想象贫瘠。
“爱与和平”,摇滚精神呢。
很鬼马的英式荒诞片儿,好像导演磕了药之后的作品。有点诡。#SIFF#
怪鸡片,朋克味。◎欧盟电影展·尤伦斯
可爱,脑洞又蠢萌。所谓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又能保持创作者的初心。看着爽,又身心愉悦。
英国人眼里的美国人都是外星人,米切尔你可以的。有一种天鹅绒金矿猜火车摇滚芭比混在一起的错乱,有一种加斯帕诺式的疯狂自high和雷弗恩式的空洞迷幻,最后配以米切尔自己的煽情催泪,让人体会到了一种即便是在英国也早已消失了英式幽默与颓废。
朋克青年弱智多..范宁从霓虹后演的都这样吗... .... 真是受够了怎么迷幻就这么火?迷幻就是给低能青年找借口的东西 请别侮辱迷幻和爱与和平了 不过男主找得真得好 一看就和朋克们不一样 多年后多像民谣摇滚诗人呀
很鬼很闪 看完居然眼睛酸酸 少女心又复活了
“朋克是死去的爵士”
非常飞,脑洞大开。有趣之人才编得出这么可爱而奇幻的剧本,地下club朋克神经,怪力乱神惊喜不断,文本上也有所玩味。只可惜迷幻稍缺,观众不能一同站起来嗨。
因为从尼尔盖曼的《讲故事的艺术》知道了他有一个短片改编成电影叫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 ,专门找来看,故事又好笑又感人,男女主简直浑然天成进入这个奇怪的故事而毫不违和,外星人和爱情,司空见惯的元素+调转90度的方向支撑起一个100%真实感的故事。五星好评里是不是有尼尔盖曼的光环呢,我不知道我必须五星。我ps.找了很久资源发现爱奇艺就有谁能想到中文翻译居然叫《闪光女孩撞地球》?!
英国人长得其实挺外星的
#SIFF 天山电影院 请将我生吞活剥 允许我奔走自由
看得开心,还是要在影院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