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重身》原名《The Double》,改编自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作《地下室手记》。
电影改动颇多,只摘取了原作主人公的几个思想特性,又重新做了大幅度改编。
但文豪就是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留给世人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以点概面作电影剧本用,《The Double》都已是21世纪上乘之作。
《地下室手记里》在第二章节如此描述:“那时,我只有二十四岁,当时我的生活已经很忧郁,很混乱,孤独到了极点。
我不与任何人交往,甚至避免说话,越来越深地躲进了自己的角落。
”电影主人公Simon James便是基于此原型创作,他胆战心惊地过活,在一众脸谱式人物的压抑环境下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
被忽视、被霸凌、毫无运气可言、从不被上司赏识、连他的母亲都觉得他是一个极其怪异的人。
电影的背景仿佛《1984》实体化的体制模式。
“人既是最终的资源,上校知道生意既是人。
”当然,不论是原作还是电影,讽刺意味都颇为浓重,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Simon如此微不足道。
电影压抑诡谲的气氛把他塑造得极其可悲,他几乎是透明的,没有人把他当做一个生命来看待。
他那么孤独地蜷缩在格子间做重复单调的工作,随时会被取代,随时会被碾碎。
直到他遇到公寓对面的女孩Hannah,他苍白悲戚的面容中才出现一点点身为人类的欢悦。
完成枯燥机械化的工作,他回到体制下的集体宿舍,狭小的房间里尽是夜色的晦暗;他有一台小小的电视只能接收一个频道,不断重复播放着外星大侠客和电子音乐;他时常拿着透明玻璃杯,用来喝水;每当回到家,他就孤零零地坐在他那张单薄的铁床上,脱掉工作用的皮鞋换成白色帆布鞋,有些迷惑还有些沉迷地盯着电视,半张脸都被阴影吞没。
随后,时间逼近他果断地关掉电视,靠近窗外拿着望远镜,看向窗外另一栋宿舍的女孩Hannah,当睫毛靠近望远镜镜片时,神情有一瞬的自责更多是飞蛾扑火。
一个独身男子,在自己的房间内日复一日地窥视着隔壁的女孩,听起来似乎很变态。
可陀思妥耶夫斯基很高级,导演的处理方法也很精妙,他们为这行为披上一层孤独悲伤的薄纱,人们不忍也不想拆穿这行为本身的道德漏洞。
Hannah习惯把手指刺破,用鲜血在玻璃或纸张上作画,然后嫌弃地撕掉,扔进垃圾桶。
Simon便悄悄从垃圾桶中把那些私人小画作拾回,拼贴完整,小心翼翼地保存。
两个年轻鲜活又孤独绝望的人,Hannah靠心中的幻想与鲜血证明自己存在,Simon依靠望远镜与Hannah来证明自己仍在苟活。
“在你不知道我存在的情况下,我其实已经从头到尾,完整的爱过你十遍了。
”Simon微小的、隐秘的、不带情欲的爱了Hannah很久,爱她的金发,爱她的画作,爱她的孤独,亦爱她的灵魂。
因为自杀事故的契机他结识了Hannah,女孩手托腮说自己刚打了耳洞,在这个年龄才打耳洞似乎是很奇怪的事,又甜蜜蜜地对Simon微笑,说“上校的舞会上,你为我点一首歌吧?
”并留下一枚播放唱片的硬币。
男孩毅然决然地卖掉了他仅有的电视机,来换取送给Hannha的礼物——一对钴蓝色的耳钉。
天鹅绒盒子上标示着For Hannah;他播放着他最喜欢的22号唱片,在光影交错中旋转,脸上出现了年轻而甜蜜的笑容。
哪可能事如人愿呢?
之后的阴差阳错让Simon无缘再与Hannah相处,那枚耳钉也至始至终没有送出。
直到另一个男子James Simon的出现。
与Simon一模一样脸孔的James,跋扈嚣张,油嘴滑舌,果敢又刻薄,几乎是谨慎低调的Simon的对立面。
关于Simon和James,业界讨论了太多,他们之间的张力如此颠覆而怪异,James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取巧者,毫无底线可言,十足的混账,他贪婪地占有并吞食着Simon仅有的一切,取而代之毫不留情。
一小撮人包括71号小姐始终坚持Simon是爱着James的,起码爱过。
在那么多镜头里,Simon羡艳迷恋地望着James,看他簇拥光环,看他运筹帷幄,看他受到众人的赏识和夸赞。
阴影里的Simon怎么可能不爱闪闪发光的James呢?
他像是一个更好更完善的Simon James。
对于这点,我认同原作里James的立场:“我在内心中已是一个专制暴君,我想无限地统治他的灵魂,我想使他产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蔑视;我要他与这个环境做出高傲的、彻底的决裂。
我把他弄得泪流面膜,浑身抽搐,他有一个天真的、奉献的灵魂;但是,当他整个儿地奉献于我的时候,我却立即恨起他来,将他推开了——似乎,我需要他,仅仅是为了战胜他,仅仅是为了要他屈服。
对于我来说,爱就意味着虐待,就意味着精神上的超越。
我甚至终生都无法去想象另一种爱情,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如今我时常会认为,爱情就是被爱对象自愿提供的对他施行虐待的一种权利。
”James对于Simon是掠夺、是侵占、是征服、肉体灵魂都贪婪地啃食着;他霸占Simon的母亲,替他参加葬礼;他夺过Simon的工作报告占为己有骗取上司的赏识;他甚至抢夺了Simon深爱的Hannah,几番云雨又弃之敝屣;James是要彻彻底底取代Simon这个本就稀薄微小的生命。
绝不仅是占有欲,也绝不是爱。
在火车上,Simon对James说:“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我想告诉她,我知道她是一个多么孤独的人,即便周边的人无知无觉,因为我感同身受。
我知道那种失落至极、迷惘绝望的心情,可我没办法在她面前表现‘真我’。
仿佛有一只手,只要它愿意就可以轻易穿过我。
我拼命努力却无能为力,我就像个匹诺曹,一个木头男孩,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James如法炮制地把这番话对Hannah说,Hannah以为自己找到了知己,对James陷入爱河。
多讽刺,Simon对Hannah卑微又掩藏的爱,原来可以那么轻而易举地斩获Hannah的心。
Hannah爱上James,James只把她当做掠夺Simon的工具,沾花惹草风流不断。
即便Simon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James远离Hannah,甚至冒充James打电话设局让Hannah捉奸。
可当他在望远镜里看着在床上因失恋而哭泣的Hannah时,当他对Hannah说出‘Hannah,this is James,Come up,I want you.’的时候,他眼里的愤恨报复不甘与怨毒,全部因女孩的悲伤而变得脆弱起来,Simon发现他在用自己的妒忌和私欲折磨着Hannah,他的爱变成了伤害。
他曾瑟瑟发抖地奢求着爱,渺小又卑微,他因不甘而让他爱的人和他一样,沦落为爱的乞丐。
他隔着望远镜,看着Hannah起伏的呼吸和眼泪,泣不成声。
Simon James一个高尚的偷窥者,他用望远镜把女孩的孤独脆弱剖析,把她用鲜血谱就的画作用粘贴的方式保存,视若珍宝。
偷窥是很不道德的,可Simon的爱纯粹又美好,不带肉欲几近圣洁。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原作里写道:“爱情,是神的秘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爱情都应该躲开一切他人的眼睛而保守秘密。
爱情由于这一点而越是神圣,便越好。
”他如幽魂般默默地爱着一个女孩,宁愿被误解被忽视也要奋起对抗那个更强大更无耻的James,以此来保护Hannah脆弱的灵魂和声誉。
Simon James是偷窥者吗?
是的。
他对Hannah有不可人言的欲望吗?
有,但绝不罪恶。
我绝不鼓吹偷窥行为,这在道德上是不被容许的。
但是,爱本身何来道德一说,只有行为可以被道德评判与指责。
为爱生,为爱死是很容易的,轰轰烈烈搭上生命肉体的,都显得很高贵很不可侵犯不容置疑。
难在那些不可死不能死,不能言不可言的爱。
黄伟文写“惊天动地只可惜天地亦无情,不敢有风不敢有声,这爱情无人证。
”惊天动地爱之重逾生命,痛不欲生求死不能,可你的爱情,无人证。
这是一个即使有人和你长得一模一样,也没有人注意到的狭小世界。
或者说,即使他和你的长相穿着完全相同,在旁人看来也并不意味着什么。
他和你完全无关,因为你对于这个世界无关紧要。
Simon意识中,世界就是如此不置可否地对待他的。
被动接受了现实,他也不知不觉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分裂出James这样游戏人生的浪漫而空洞的人格,是Simon对他所处的环境与卑微的自我,潜意识的反抗。
直到代表了Simon内心欲望的James逐渐膨胀到就要将Simon本身的性格完全吞噬,直到他对自己内在的道德感与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感到怀疑,他才猛然觉醒:化身与自我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人格,即使因此成为生存的强者/卑鄙无耻的人生赢家,是更可怕的失去,更彻底的泯灭。
他没有通过替身实现unique的自我,因为那个“我”已经不存在了. "I am a ghost"为了救赎和报复,Simon将James铐在床头,然后从梦中情人的窗台纵身一跃。
最后Simon被及时救起,黑暗中救护车开往未知, James还躺在血污的床头带着手铐等死。
可以说,Simon蓄意谋杀了James。
跳楼前还用刀尖狠狠划破自己的侧脸,用疼痛惊醒睡梦中的James,好让他在恐惧中无助地等待终结。
Simon的这份残忍中体现了他从未爆发过的生存意志,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绝境下的意志中,他也许感受到了自我独特的存在。
救护车里Anna深情愧疚地守护着他,他与世界发生了关系。
尽管同为孤独的边缘人,我并没有对Simon产生任何同情。
大概因为除去电影的夸张戏剧感,他所面临的危机是现代人太普遍的生存状态了。
唯一令我心软的是他那本拼贴满Anna撕碎的水彩画的笔记本。
就好像,将遥不可及的爱人破碎的心灵重新粘合收集,就是他记日记的独特方式。
Anna被他的真挚打动。
他的心灵是如此寂寞细腻啊......影片最有趣的一点,是开头Simon用望远镜窥探Anna时望见她屋檐上站着的即将自杀的诡异男子,那男子也拿着望远镜向Simon意味深长地挥了挥手,Simon尴尬不知所措地也挥了挥手,然后那男人就跳了。
现在的社交也差不多,我们以点赞的方式对视了一秒,你并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即将做什么,陌生人之间就这么打声招呼,然后,罢了。
没什么欲言又止的,因为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联。
<双重人格>/
这部我个人非常喜欢,以下纯粹主观感受。
一 画面和光影画面和光影真的是太好了,最近看过的最好没有之一。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里的画面是一分为二的。
一般的电影画面有对称的,但更多时候是偏于黄金分割、混杂、和交叠的那种感觉。
而这部特别多的镜头里,总是一半光亮一半黑暗。
不管聚焦的位置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中,画面里露出的光总是50%似的,这点对主题的影射非常强烈。
光亮与黑暗
光亮与黑暗
光亮与黑暗二 导演与原著因为我刚读了原著,第二天看的电影,直接的体验是,我感受到导演对原著有非常非常独到成熟的见解。
像是给读了原著又有些问题绕在脑子里的读者一些解读,电影每个细节都是精心雕琢过的,拍得很用心,暗示意味处理的很细腻,明白而不露骨,我受到了感动。
1)一开始在空荡的车厢里,有人对主角说 “You're at my seat". 主角很疑惑,明明有那么多空座位,为什么要说“我”坐了“你”的座位呢?
——一开始就暗示了主题。
2)主角喜欢的电视节目里,一个人握着两把剑对着另外两个人。
——映射了主角内心的纠葛。
3)主角去办公室却没人记得他,问他"Show me your ID",就好像除了 ID,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他的存在了。
太悲伤了。
4)主角刚认识另一个自己的时候,跟着他做了一些平时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事,获得了难得的解脱和宽慰。
难得发自内心的愉悦回到房间,坐在床边,他用食指轻轻划过他的下颚, 画面多温柔啊。
然而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同样的场景,食指变成了刀锋。
食指与刀锋5)主角看到的住在对面的人跳楼自杀,而后女主角描述这个怪胎的行径,竟跟主角自己如出一辙。
主角跟警察聊天的时候听到说,明明错开一点就不会摔死的…… 后来另一个自己住进了对面,再后来主角自己也跳了下去。
但是他活了下来,因为他记得警察的话。
——非常巧妙的设置。
6)女主角形容主角说,你像一条蛇一样。
——“蛇”正是原著里主人公给人的感觉,读原著的时候觉得难以形容的,主人公的自卑和黑暗,就是像一条蛇似的。
还有太多个小片段以及场景,有些诡异,却异常鲜明、艺术、和超现实(比如餐厅里的黑猩猩)。
超现实感把电影与原著比较,我觉得原著更黑暗卑劣。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言语反复不定,更怯懦和神经质。
原著里多次描绘的11月的圣彼得堡,也更阴冷压抑。
电影已经偏轻快了。
导演/编剧加入了很多诙谐的点,改编后的主角与其化身的人格,相对来说更正常、更积极、更温情。
特别是温情的元素,是原著里(至少)我没有读到的。
电影里,当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坐在车厢的两侧,主角看着对面的人,忽然难得的露出了释怀的微笑,那个画面我觉得特别温柔——主角在遇到了另一个自己后,人生中第一次挣脱开了枷锁似的活了一个晚上,然后能发自内心的感到释怀。
这太感人了。
so relieved我觉得导演还在电影里对原著的故事做了一个延续,让主角拥有了更多一些的勇气去抗争。
改编的故事里的对女主单纯的爱,多次闪现的车厢,面对着的房间和电话,等等设定,都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这些浪漫和勇气最后促使主角成为了唯一:Unique。
三 表演杰西的表演我觉得非常细腻,有时候同一个对称的角度,饰演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表情乍一看一样,可是细微的又能让人一下子就分出这两个人。
Simon & James另外他的脸太适合这部电影了。
眼睛凹下去的部分在一些角度的光下刚好会变成影子,只留有眉骨。
还有侧脸的瘦削也让画面的光影更好看了。
光影和棱角
光影和棱角四 配乐电影的配乐也特别棒,插曲用了好几首日语歌,有些昭和感和风尘感,但是毫无违和。
其他声效营造的悬疑和诡异也很到位。
后半段用了好几段奏鸣曲(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这么叫),也恰到好处,在略为惊悚的画面里,充满了艺术感,让人知道这不是真实的,而更是一种艺术传达。
这部电影在油管有免费正版。
导演的访谈提到《双重人格》原著,比起黑暗,他更觉得是幽默有趣的作品。
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因为口吃的我正陷于抑郁和躁狂的漩涡之中,我需要发泄,我需要获得优越感,去缓解我灵魂里根深蒂固的自卑带给我的痛苦。
简单浏览一下影评,发现还没人像我这么想,于是我他妈又获得了优越感。
我他妈之所以这么想,还是因为我他妈深深的自卑感。
我他妈就是摒弃不了这种本性。
影片中,simon是个自卑,胆怯,懦弱,安静,毫无攻击性的人。
他擅长数理逻辑,却及不擅长社交,典型的nerd。
他语速很快,语气中带着恐惧逃避软弱,口吃者在现实中大多如此,当然,除去simon有的流畅性。
他和梦中女神汉娜约会,却长时间没话可说,让汉娜愤怒不已要离开,好吧,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现实对梦境的映射。
除了汉娜与james,电影中其他的人和simon始终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门卫小哥,舞会看守,上司帕帕,汉娜女同事,餐馆服务员,酒吧壮汉,汉娜自杀后的医生。
这些人大多都对simon怒气冲冲恶狠狠的,实际上这是现实中,simon和这些人对应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由于simon的口吃,语言表达出现了极大的阻碍,使得这些人不耐烦,鄙视看不起simon,或许他们没有直接对simon恶语相向怒气冲冲,但也好不到哪去,simon能够感受到其他人内心真实的感觉,于是这种感觉便在梦境中完全的释放出来了。
作为一个口吃者,我最大的心理弱点,最大的软肋,最不愿别人提及甚至攻击,也是最能伤害我的东西,就是我是一个口吃,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流畅说话这么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
其间痛苦,你们正常人不会明白的。
所以电影中有一个细节,james霸占simon的房子河蟹,simon想让他走,james掏出刀准备刺simon,但奇怪的,james不捅不割,却轻轻的在simon的发音器官外面划一下。
你以为这是james不想伤害simon,饶过他,其实这是对simon的最凶狠的攻击——你这个结巴,来给哥念一下“大家好,我是范范,范玮琪”。
电影结束后,字幕被一张张嘴——说话的调音器官包围着,我就是在这里感觉到这部片子是讲口吃的,导演你隐藏的有点深啊。
现实中的simon,口吃,及不善言辞,和人交际是个梦魇。
擅长数理逻辑,有份技术员的工作,在大公司上班。
虽然业务能力强,但人际关系能力的限制,公司内地位很低,很不起眼,薪酬较低,经济拮据。
平时生活就是,公司——交通工具——家,能不去人多的地方就尽量不去。
即使在公司上班,也害怕和人交流,始终窝在自己的办公隔间,因而感到环境很压抑,实际上,现实中simon的工作和住宅环境或许并不那么压抑,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压抑只是simon由于口吃的影响才有的。
影片很长一部分都是在黑夜中进行的,这是因为simon喜欢夜晚,只有夜深人静时才不用面对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
simon有喜欢的女孩,邻居和同事汉娜,但由于自卑,simon根本不敢和汉娜表白甚至不敢说上一句话。
simon能做的仅仅只剩跟踪,尾随,远远的静静的看着汉娜,期望着某天汉娜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意,就这样在一起了。
现实中极度痛苦,simon时常想自杀,他觉得就算自己现在不自杀,自己也会在寂寞好多年后,毅然走上死亡之路。
某个心力交瘁的夜晚,simon无所适从地躺在床上,渐渐入睡。
于是影片开始了,在梦中,simon能够流畅的说话了,但自卑情结却永远也摆脱不掉。
几个要点。
1.自杀的男人。
在死前向simon招手。
这其实是现实中的simon对自己未来的预想,孤独寂寞,终于不堪。
电影后半段里,公司走廊里孤独死去的光脚男人同样是simon对自己未来的预想,被公司剥削一世,经济拮据,晚年凄惨,出于对自己的同情,simon脱下鞋穿在自己脚上。
2.汉娜对自杀的人的吐槽。
这段很有意思。
我说不认识他 我撒谎了 跳楼那个人 某程度上我认识他我没有真正和他见过面 我只瞥见过他那人跟踪我好一段时间了我去到哪里都能见到他像是在办公室 地铁站 公寓里你知道吗? 在公寓的地下道里他就在那 看着我而我在想 "这太奇怪了" 但是 无论怎么男人看女人 看多了你就会习惯但是 后来我发现 他就在我生活里我就想 "这太诡异了可能是因为他和我住在同一栋楼 于是到处跟着我因而迷恋上我 又或者是他因为迷恋我而搬来这里不管怎样 最后我在想"你知道什么?"够了就是够了" 因为这事实上已经够恐怖的了嗯 是有那么点恐怖 其实是困扰多于恐怖 于是. 我走到他身边 他回头看了看我好像在说"谁? 我?" 像是他没跟踪过我一样然后我叮着他眼睛 说"你想从我这得到什么"接着他就开始叽叽咕咕的呢喃了然后说"我想我爱上你了"而我就说"你认为一直注视着我""是种有意义的举止吗?""你到底想这里会发生什么?""你认为你知道我是谁了?""你以为你注视我时间长了""某天我就会转过身亲吻你吗""就像我们不知怎么搞地就在一起了?""停止你那他妈的跟踪吧这段话其实是汉娜对simon的吐槽。
或许这样的话现实中汉娜已和simon说过。
又或许是simon的潜意识中害怕汉娜这样对自己说。
因为simon的内心深处明白,自己的跟踪行为是没意义,错的,只会让汉娜讨厌自己。
而 "你以为你注视我时间长了""某天我就会转过身亲吻你吗""就像我们不知怎么搞地就在一起了?" 这是现实中simon心中一直存在的幻想,不用直接用语言和汉娜交流,只需日复一日的暗示,就能让汉娜爱上自己。
而汉娜对自己行为和心中幻想的直接攻击和否定,让simon十分恐惧。
于是simon产生了强烈的逃避感。
伴随着汉娜的话渐渐响起的地铁声只不过是simon用来逃避转移注意力的手段罢了。
3.james的出现。
许多口吃者的在现实中都会有的一种感觉,某些稀少的时刻,恐惧紧张不安的心情突然间就变为一种带有攻击性和力量感的自信,这时候,说话竟然流畅了,人际交往so easy了。
但这毕竟只是很少的不可控的情况。
一次次受到刺激后,simon幻想有一个外向自信的自己,一个有力量的自己,一个更强更理想化的自己。
于是james便出现了。
他住在自杀者的房子里。
james善于交际,他幽默开朗,笑话不绝于口(这在现实中对病入膏肓的口吃者来说很难做到)人见人爱,充满自信,有着simon最渴望的东西——谈恋爱的能力。
james很快就展现出了simon渴望的能力。
身边女人不绝。
汉娜也爱上james。
中间,酒吧里simon被壮汉无理攻击,simon持逃避态度,而james做了simon现实中最渴望的事——直接攻击壮汉。
逃跑过程中simon的心就像背景音乐一样兴奋欢快,男人的荷尔蒙尽情释放。
列车上,simon向james吐露心绪,james决定帮simon追汉娜。
于是餐馆约会的戏码上演。
simon果然不负众望,呆若木鸡,一言不发,搞得汉娜以为james对自己没兴趣,生闷气失望要离开。
然后james临危救主,几招扭转局势,搞定汉娜。
一个细节,james与汉娜的交流语言simon无法听到,榨汁机的轰鸣声淹没了simon的声觉。
这其实是因为,现实中的simon不善言辞,尤其这种冲突局势下应对能够扭转情势的语言技巧,所以为了让情节好继续下去,只好糊弄过去,榨汁机只不过是个搪塞自己的手段罢了。
话说,现实中比simon还simon的我,好爱挽回汉娜这个桥段。
她向我生气,要离开,我阻止她,告诉她我爱她,我好爱她,然后吻她。
这种爱情背景下的关系缓和急速升温让我欲罢不能。
4.能力与得到和得不到的。
我和一样东西的关系大致是这样的,我对它的喜好程度,我的能力相配于它的程度。
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
对于一个女人,我认为她很美好,所以我喜欢她,我却没能力得到她。
于是我便很痛苦。
这种得不到的痛苦让我更觉得她美好,更加美好我却得不到,于是更加痛苦。
不断循环。
如果某天我突然得到她,那种得不到的痛苦消失了,伴随的由此加重的美好的部分也消失,于是她不在那么美好了。
刻骨铭心的爱,多数都是在悲剧背景下,由于得不到而得到加强。
跟电影关系不大。
james玩过汉娜以后,发现没什么意思,甩之。
这让simon愤怒了。
simon知道james和汉娜在一起了,复印室里simon询问汉娜时其实已经知道答案,但他并没有太难受。
但james浪荡的做派却让simon不爽了,你伤害了我的女神,我要报复你。
于是拿起电话靠汉娜,汉娜上楼得知真相。
simon看到女神受伤留下难过的泪。
simon和james之间的两大冲突——身份和汉娜——之一爆发了。
5.现实中的屌丝幻想。
simon是一个口吃者,他有喜欢的女孩,他想和她在一起。
正常人会怎么做?
他会向汉娜搭讪,用语言进行交流,交流着共同的兴趣,对生活的看法,自己的故事等等,进行的对话多了,关系渐渐近了,感情渐渐升温了,然后用语言表达情意,接受,就在一起了。
但是simon,你可以把他当做是一个心理上的哑巴,他无法说话,无法和女神说一句话,无法表达出感情。
他能做什么?
我的话,我会去暗示汉娜,用一些怪异不同于正常人的方式。
比如说,我会尾随汉娜,跟踪汉娜,拿着望远镜偷窥汉娜,捡汉娜扔掉的东西,诸如此类接近汉娜的行为。
但我会刻意地让汉娜注意到我,让她明白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爱她。
日复一日,或许汉娜会在某天被我感动,突然间爱上我。
就像天使爱美丽中那个怪异的男人最后和爱美丽走到了一起。
这就是屌丝式的幻想,希望自己的屌丝式行为——只敢从侧面进发不敢从正面出击——在某天感动女神。
那个自杀的人跳楼之后,汉娜和simon在餐馆里对话时,就狠狠的抨击了这种屌丝式的幻想。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汉娜发现了simon外套里的耳钉和拼捡图时,确实被simon感动了。
或许这种小礼物和收集垃圾变废为宝比尾随跟踪会让人舒服的多。
看来行为的气质对于打动一个人太重要了,唯美化的就是比猥琐阴暗要好的多。
至此,simon的屌丝式幻想成功了。
这或许是simon之前痛苦太多之后心理的平衡做出的自我补偿的臆想罢了。
于是,就只剩下拿回身份杀死james了。
拿回身份后,simon躺在救护车上,旁边坐着两个人。
汉娜和,我觉得是上校,自己的老板,除了发型不太像。
上校知道自己面前的是simon。
这同样是现实中simon的幻想——得到上司——尤其是级别最高的上司的赏识——在梦境中自我意淫实现罢了。
自此,simon走上了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迈向人生巅峰的梦想之路。
只不过,一切都是梦。
6.自卑情结导致的受迫害妄想症。
影片中,simon和很多人的关系都不是很好,至少别人对他态度都不太好。
汉娜向simon要钥匙时,simon摸了汉娜衣服一下,然后汉娜抓住这个细节不放,攻击simon阴险。
姑且不谈这个摸衣服的动作是否出格以致汉娜应该做出这种反应。
重点是,simon经历了一次被攻击、失败的人际交往——不堪之后,两个同事在一旁冷眼无声嘲讽。
这其实是因为,现实中强烈的自卑,导致simon觉得,周围的人时刻关注着自己,关注着自己不好的一面,如果自己出现错误,遭遇失败,境况不好时,其他的人一定会来攻击嘲弄他。
汉娜自杀后,simon和医生在交谈,门外另外一个医生找simon。
前一个医生说“yeah,that’s fine。
i’ll just keep going with this”,simon转身离开,然后声音陡然升高,带着怒气“and take care of this bloody guy”。
这是因为,现实中,simon总觉得许多人尽管当面不怎么嘲笑他,但背地里一直在讥讽他,说他坏话。
和门卫同一个演员的医生向simon交待汉娜情况时,问了一句“do you fight a lot?" 这同样是simon的受迫害妄想症的体现,他总觉得别人会把一件不好的事情的责任归咎于他。
公司的电梯总是和simon不对付,这是因为现实中simon总觉得世上所有的一切——如果有上帝存在,那么上帝也一样——和自己作对。
7.其它的细节。
电影中,公司门卫和医生、养老院看护和医院护士分别由一人分饰两角。
这是因为,每一对人物给simon的感觉、印象大体相似。
公司门卫最严肃,语气中带着森严,这让现实中自卑恐惧过度的simon总感觉他对自己很利害,而医生同样给simon这种感觉,严肃,有责怪自己的意向,带来坏消息时透露着冷酷。
看护和护士由于职责类似,给simon造成的印象大体相同。
事实上,根据我的经验,由于口吃者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压力过大,尤其在人际交往时更是陷于极端糟糕的情绪中,所以会产生强烈的逃避感,我的意识会处于一种分裂模糊不清的状态,脑子不够清醒,对眼前的事物的判断力会急速下降,许多事物的特征无法像平静状态下能够领会,只能看到最强烈显著的特征。
笼中鸡和气球。
这个意象没看明白。
我的理解是,鸡被困在笼中,想冲破限制,却撞死在无色的玻璃。
这算是对自己的隐喻。
我被无形的墙——口吃——限制住,无法自由地与别人交往和生活。
想要冲破限制,却失败,结果很糟糕的失败,就像现实中总想要在别人面前不再口吃,却口吃得更厉害。
鸡死后露出非生物组织的内部,是说这是一只假鸡,不完全的鸡,就像我是个功能不健全的人类,过着行尸走肉假人般的生活。
养老院里的老女人和simon有过两次对话。
your mother says you are a strenge boy. -oh,thank you.let me see your hand. that's ok.i am fine.you are not right.you are still not right.(递过刀)make the cut deep.这里似乎暗示simon割腕自杀过,所以才不想把手给别人看。
老女人代表着自己的长辈亲戚。
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是,你是无能的人,不健全的人,你活着不如死了算了,丢我们的脸。
这是现实中的simon的感觉。
片中电视放映的电视连续剧或电影,simon很爱看。
simon喜欢剧中的英雄人物。
这是现实中simon最渴望自己变成的样子。
片尾的音乐。
我不懂音乐,我没听过很多音乐,我也不知道片尾音乐的歌词想要表达什么。
我听到这首歌时,我的第一个感觉“where is my mind?
”?。
我心底把它当成是导演对搏击俱乐部的致敬。
说到搏击俱乐部,我心中最重要的一部电影,没有别的能够取代的存在。
the double 和fight club很像。
表达都是极度压抑的内心,现实和理想的冲突,超我和本我的对抗。
最终都由超我杀死本我。
但在这个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平素被压抑的本我终于得到释放,表达,壮大。
最终能够和病态强大的超我达到了平衡,导致内心的痛苦的冲突得到了缓解。
只不过,一个是现实中进行的,一个仍旧停留在做梦的阶段。
梦醒了,一切照旧,恐惧,不安,紧张,自卑,最不愿面对的口吃,还在折磨着我的神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NzY0NjQ0.html里面说的很清楚导演的设想是双重人格虽然说尊重发散思想,人们也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主张。
但是不要随便就质疑电影的中文译名。
因为人们要翻译一个名字是要做很多工作的,要从各方面了解电影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像我们只是看完一遍就觉得应该怎样怎样。
你可以觉得怎样翻译才更好,但是不要随便否认别人的成果,并通过否认别人来肯定自己。
这是对他人工作的不尊重。
的确是双重人格。
门卫和所谓“专门处理自杀案件”的警察等多次出现的角色都是大夫,陪他玩儿角色扮演,并且适时帮助他提供现实不合理的线索,帮助他恢复。
大家注意影片最后上校穿白大褂主治大夫。
主角被抬山救护车关门之前自杀专线警察露出会心笑容--治疗成功,片中还有诸多细节不一一列举
不太了解这一类的片子,虽然看着觉得很压抑,各种creepy,灯光、空间设置、音乐、故事blahblahblah...但是看完以后其实内心觉得蛮爽的。
这难道是自虐倾向?!
Simon和James在地铁上的一段,第一遍看的时候真的好想哭啊。
看到Simon的虐心泪汪汪小眼神、小自卑不放松的动作,还有两只脚内八叠在一起地低头横坐在地铁上的时候,真的好心疼啊!
和对面James曲着一只腿坐着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oz....coz i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to be lost, and lonely, and invisible.”“Ive tried talking to her, but i dont know how to be myself. Its like....im permanently outside myself. Like...like you could push your hands straight through me if you wanted to. And i couldnt see the type of man that i want to be versus the type of man i actually am. And i know that im doing, i...but im incapable of doing what needs to be done.......Im like Pinocchio. Im a wooden boy. Not a real boy....And it kills me."还有,他在纸上写的信:"To whom it may concern:I am a ghost."还好喜剧结尾,不然还是不能平复我心情的。。。
"Id like to think im pretty unique."其实,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嘛?
我是为了发这篇影评才注册豆瓣的,因为这部电影对我意义极大。
我先来梳理一下电影情节: 火车上那么多座位,陌生人为什么非要说赛蒙占了他的位置,这分明就是对他的挑衅和侮辱,但赛蒙并没有任何言语反抗和不满,相反,他却乖乖地站了起来,甚至也没去坐旁边的位置,这足以体现他性格中的懦弱和顺从。
他看到自己的心上人,想要前去打招呼,却在下车的时候被运货人员堵住,然而他并没有说:“嘿,你们停一下,先让我下去。
”反而无可奈何地看着对方一件件搬运着货物,而对方甚至连他存在与否都没加注意,这一方面更加体现他的懦弱,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彻底的透明人。
后来,他的公文包被夹在门中,赶来的列车员似乎也没有注意到他,他也甚至没有为之追一段路。
而当他进公司时,连门卫都觉得他陌生,这些情景淋漓精致地表明了赛蒙的生存状态。
后面还有很多细节表现了赛蒙的性格特征,本文不再详述。
后来,影片依次描写了赛蒙对枯燥的办公室生活的质疑(反思精神)、他试图给上校提建议(思想创意)却被主管拒绝、他对汉娜的痴情和在她面前的羞涩与窘迫、他为生病的母亲的付出(善良)、他所居住的极其简陋的小屋。
这些情境让我们知道,赛蒙虽然性格懦弱羞涩,但他有想法、有创意、并且善良。
自此,这个人物的特征便越来越完善了。
接下来,赛蒙拿起望远镜,开始偷窥对窗的汉娜,没错,他对汉娜有欲望,但他的懦弱使他无法再现实中实现这种欲望,于是只好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
他凝视着她的生活,一颗心为之悸动。
他看到汉娜在画画,并把自己不满意的画撕成碎片丢尽垃圾箱,他便立即冲下楼,像一个花子一样搜索着珍宝,然而他所视为珍宝的不是食物,而是与所爱之人有关的任何东西。
他对她的爱太炽烈,以至与延伸到了所有属于她的东西。
后来,他用望远镜看到一个以同样方式看他的人,那个人用左臂向他挥了挥,他也这样回应了对方,直到他亲眼看见那个人跳了下去。
后来,赛蒙偶然约到汉娜一起吃饭,在餐厅有一台电视,上面放着一个叫杰克的人独自面对好几个敌人,并无所畏惧大胆作战,赛蒙说他喜欢这剧,是因为他越意识到自己的懦弱,就越对自己的所没有的那种勇敢憧憬。
值得注意的是,当赛蒙想要牵汉娜的手时,电视里有一个女人的声音说:“杰克,这不是真的你。
”这句话是理解电影主旨的线索,并且也预示了那个杰克其实就相当于赛蒙的第二人格——詹姆士,而此时,导演便提示观众,赛蒙的这种憧憬可能会衍生出另一个自己,然后为詹姆士的出现埋下伏笔, 在与汉娜的谈话中,赛蒙意识到她也有着与自己同样的孤独感,只是没有变得那么彻底而已,但他依旧没有鼓起勇气去追她。
而在舞会上,他的懦弱更加严重,以至于让他不自觉之间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当一个人厌恶现在的自己,并憧憬自己的另一面的时候,他便会强迫自己变成他,赛蒙做到了,并且他内心的争斗还能使这两个人同时出现,甚至对话——对于文艺来说,这是合理的夸张。
当赛蒙与詹姆士一同在咖啡用餐时,导演用他们对服务员的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不同——詹姆士完全就是赛蒙的相反面,而在点餐以及接下来的搭讪、以及与另一个人的冲突对抗中,詹姆士似乎完全占据着优势,而赛蒙也被他深深吸引。
在火车上,赛蒙对詹姆士提到了汉娜,并倾吐了自己的心声,但詹姆士却睡着了,他把詹姆士抬回家,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自己坐在旁边守着他(善良)。
在电影四十三秒的时候,詹姆士突然消失了,而此时仿佛天亮了,导演在这里提醒着大家:詹姆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在公司,詹姆士完全是风云人物,他善于社交、知道如何讨好上司,并与赛蒙进行了身份交换:赛蒙帮他考试,詹姆士帮他社交,并交他如何追汉娜。
再一次单独约出汉娜吃饭的机会下,赛蒙又不知所措了,而此时詹姆士挺身而出,要为赛蒙挽回局面,但却最终背叛了他,独自占有了汉娜。
而后,詹姆士更是盗取了赛蒙的工作成绩,一次次地令他陷入窘境。
再后来,汉娜怀孕流产了,詹姆士置之不理,赛蒙救了她。
自此,他们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母亲的葬礼上,赛蒙将詹姆士打倒在地,并学着第二次电视上出现的杰克那样说:“站起来!
”(象征着詹姆士已不再是赛蒙所憧憬的那个英雄式人格,詹姆士走偏了,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人。
)然而此时,赛蒙突然发现了詹姆士和自己的躯体是有联系的。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消灭对方的办法。
后来赛蒙所做的与其是说自杀,不如说是谋杀,他用自杀的方式谋杀掉了詹姆士,那两个警察关闭救护车们时相向而笑,他们也许觉得自己当初的猜测是对的,但他们们不知道的是,赛蒙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毁灭自己,而是为了使自己重生,使自己摆脱另一个玩世不恭的自我,使自己重新做回自己。
于是,电影的主旨便浮出了水面,正如赛蒙最后说的那句话:我希望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搏击俱乐部”的演进版本,画面、配乐、演员都是超一流的,配乐尤其喜欢,基本上靠主演的演技撑起整部电影,但是情节设计毫无新意,铺垫不足,以致最后用自杀来杀人的方法显得非常突兀。
就趣味上讲,关于两个人之间的奇妙的同步关联(一个人受伤,另一个会有同样的伤)完全可以进行更多的展现,结尾让我想起一个上帝与女人的笑话,就是上帝答应女人三个愿望,但是她的丈夫会得到双倍。
画面风格很有趣,但是叙事不太清楚,内涵还是深刻的,那就是社会根本就不爱你,你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零件
知道搏击会多不易了吧
满满的负能量。。。
见到Moss超开心!回答问题真男神!继Enemy之后又一部double. 反乌托邦的场景设计但导演大人说这不是关键;花样年华式的情感酝酿,我被Jesse那一滴泪震撼了&gt; &lt; IT狂人式的念台词方式和幽默荒诞氛围;日本演歌BGM搭配Jesse的小舞步…有很多即视感的精致电影,但怎么想又都是Richard风格~
前三分之二简直致郁 但是又很有风格 bgm配的超好 最后部分情节太赞 算是精品
还是得益于陀氏的好故事以及对声音和剪辑的运用,剧本改得其实算是一般,个人还是更喜欢潜水艇一些。当然场景设计什么的很有想法啊!艾欧阿德说是从《花样年华》来的灵感(东方、密闭空间),有点意思。就是笑点太冷了有点跟不上趟,杰西果然不论在哪里都能把角色变成自己的(话唠)。
没看过原著不好对改编好坏妄下评论,电影的布景摄影灯光配乐诡异的气氛卷毛的表演都是极到位的,在同类型电影里也属于比较有想法的,RA的导演才华毋庸置疑,Chris的客串也很让人惊喜,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形式大过内容了,算准四星吧。
挺有味道的。为啥某些场景有种悬疑版花样年华的感觉……
电影的配乐和光影都很棒,艾森伯格的表演也很赞,双重人格饰演的天衣无缝,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无奈虽然夸张却极易引起共鸣,可惜中文片名把悬疑气氛一扫而光
音乐凸显到让我连点三颗红星,仿佛它就是剧本,而影像是对其将就的阐释;被外套里的耳环和笔记本上粘贴的碎图触发泪腺,而另外的收获则难得言说。
看后才发现原来是妥妥的耶耶耶司机的小说改的,那我就能理解了。不过听两个杰西叨叨一个多小时真累啊。
很压抑,很怪诞,很累人;这种电影还是少看为好!
布景道具服装照明都大赞,开头甚至让我想到了brazil。虽然脚本有点老套摄影也不是很出彩,但是还是满五星,让我觉得在晚场最后一排也很值。这才是应该在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估计一年左右,这部剧的剧情我就忘光光了,上次因为看了艾森伯格的《自卫的艺术》然后找到的这部片子,他的表演可以用“有趣”来形容,也恰恰如此,好像表演差别不大,我个人还是很吃这一套的,而且角色要么是废柴型的唯唯诺诺,要么是天才型的,你们都是愚蠢的人类不懂我,这部电影蛮有自己风格的,我甚至想到了芬兰导演阿兰考里斯马基,不是说风格像,是那种一看就很不一样的叙事感觉,其实这部电影我的理解不深,强势一些的那个人格我总觉得是PUA的高手,弱势的那个是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你企图用你的逻辑解释,你就输了
风格,设定以及颇多细节的地方都很有趣。
令人压抑的数据分析办公室和管道密布的硕大复印机,特瑞吉列姆;双重人格从一开始彼此掩护到彻底决裂,大卫芬奇;对内向弱者的持续剥削甚至强借公寓偷欢,比利怀尔德;至于偷窥部分,过于行为通式姑且不论……太多似曾相识导致影片颇为讽刺地滑向其主题所警批的那种“缺乏独特性”。再就是,艾森伯格演内向受屈小可怜,门当户对驾轻就熟,可活跃魅力男女通杀的侵略性人格?他驾驭得并不理想。两星半。
以卑微小男人内观的角度,折射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格,题材本不算新,但表现手法有点意思,不过营造的气氛很抑郁,没有令人觉得剧情脉络很通畅。
其实主角坐在凳子上看着空床的情节已经在说明,另一个和自己长的一样的人其实是幻觉,只不过这种提示只出现过一次(因为两个人第二天是一起去的公司,所以晚上一定是一直再一起的)
这部片子...就...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