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电影,会有剧透
POSTER1. AN INNER VISION OF A WRITER X SPACE现在你的脑海里正在思考着什么?
如果你写了一个「猫」字,那你很有可能不会想到一只狗。
当一个人,手持铅笔,独坐于白纸之前,他的思绪大概是旋转的,他似乎想写些什么,但还需要一些时间。
片刻,他落下了笔,一场内在的演绎被描绘了出来。
一个人能通过文字,又或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媒体去展现本是无形的脑海意像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作家的内在视野即是一场影像的演绎,表演者可以是任何人或事物。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把这些意识的影像记录下来,但为了避免过于亲近,我们又要保持「距离」。
观看电影也一样,当内心的独白出现时,我们便可不费心思的解读设置人物。
美丽(金敏喜),正是这么一位角色。
她是咖啡馆的常客,会经常坐在靠窗的角落,观察来访的客人,聆听他们的谈话,从中获取素材进行写作。
每当一幕对话结束时,我们便有机会窥视她的内心:一段独白将会以画外音的形式浸入我们的耳膜,这时候我们与她的「距离」,又或者说她与自己的「距离」是不存在的,这时作者便回到了作者应有的姿态。
洪尚秀的电影大多都存在着一种极简主义的色彩。
他的镜头不喜动,也不爱剪,电影甚至能在两天内就能完成后期制作。
但也是在极简的形式中,镜头的每一次运动和剪辑,都格外引人注目,而《草》的镜头就好似一把尺子一样,在人物对话的递进中,准确有持的让作者(观众)接近观察,捕捉情感。
有趣的是,当美丽离开咖啡馆,与弟弟在餐厅吃饭的时候,这种投影式的意识演绎也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换了形态。
咖啡馆中的男女和餐厅中的男女,尽管各身份异,但从两场对话之中,似乎也能感受到一丝情绪上的共鸣。
当然,就算这些意象是自我的意识产物,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接触的一刻,至于如何处理,大概是因人而异的,况且一个故事还是要以人物为先,形式为后才能形成最有效的表达。
想到这,若这些表演者和他们的表演都是美丽的内在演绎,那她该会是多么的孤独啊。
COUPLES2. GRASSES X METAPHOR要说我们能从《草》的意识影像里面捕捉到什么。
爱情、死亡、落魄、 背叛都是小小的野草所不能招架的。
草的无力、平庸、低等级,作为一个文学符号,它往往是对挣扎之人的一个隐喻。
电影开篇,镜头便对向这些零星的小草,然后上升,人物步入了我们的视野,随后整个影片的主题指向其实都非常清晰,那就是聆听这些无名无姓之人的诉说。
他们互不认识,同坐于一间没有主人的放着古典音乐的咖啡馆里,在小酒与烟中吐露着自己无头无尾的心事。
谁恋爱了,谁死了,谁破产了,谁吵架了,谁出轨了......不就是世间百态吗?
GRASSES但显然洪尚秀的《草》并没有取得到大众的欢心,扁平薄弱的人物、不明确的主题、无趣的故事等等负面的评价,失望的情绪甚至让本是喜欢洪尚秀的观众,也狠狠地往他身上泼了一桶红漆。
如果只是因为喜爱的导演制作了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就恶言相对,那这份感情不要也罢。
观众与作者的情感应该要建立在信任与理解之上,而不是仅凭喜好。
一位艺术家如果变“油腻”了,在如今的这个时代难道还不能轻易的看出来吗?
再说,《草》里的洪尚秀根本就还是那个幽默可爱充满哲思的洪尚秀嘛。
在这个时代,《草》是难得电影。
比起歌颂平凡的伟大,它更愿意为我们献上一张淡雅的素描。
如今我们的眼球已经被五彩斑斓的当代媒体“宠爱”得疲惫不堪了,就连黑白的影像都需要是性感的,倘若电影不精致,不获个将,又讲不出一点道理,都将会成为众矢之的,无处可逃。
「他们」的权威,取代了我们的主观价值。
然而为了活下去,我们需要自发的去发现美,更需要在平凡中发现美。
正如《草》虽弱小,却也是顽强的。
TITLEFIN.
If Godard can find the universe in a coffee cup, Hong extends it to an entire cafe itself, with its visitors spinning around like cream—or, more accurately, like insecure planets, all orbiting a godlike Kim Min-hee, who just might be imagining their narratives as much as she is eavesdropping on them. (Her ambiguous role is paralleled in Hong's uncanny use of classical music, which veers between the awkwardly diegetic and carefully embedded.) Can't recall another film where the final scene reversed my evaluation as much as this one: until then, this appeared disappointingly thin and scattered, lacking the structural or thematic framework of Hong at his best, but then he brings it all together in one unifying shot, with Kim's nonchalant decision to join a group of strangers carrying the weight of a religious incarnation—a creator, in effect, diving into the emotions of her own creation.
《草叶集》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洪常秀电影之一,其中某个片段能让我想起阿克曼《我的城市》。
当初看完那部短片,我尝试闭上眼睛重复去听片头的一分钟,配乐非常奇妙,我把它设置成了铃声,之后我妈就很少给我打电话了。
我能回想起这出小把戏,也许是因为《草叶集》里一出桥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人被约定的对象放了鸽子,场所里回荡着的古典乐像是轻蔑的嘲弄,她在等待中逐渐抓狂但没有选择赌气离开,而是无望地往返于楼梯上。
踩踏声和古典乐展开较量,声力试图碾碎煽情,整个场面像被铺成一座擂台…整部影片里,不同人物的等待与探究同时进行,镜头的推移和变焦似乎在用刻意强化情境的方式来粉碎戏剧性:越聚焦、越存疑。
其实比起可参考的技术分析,我更愿意把它们理解为是演员们“揭开创面”的动作,通过柔和且克制的渐进的质询语调,动作揭开了创面的谜底——人际沟通中暗含的狡辩与不诚恳。
作者电影不等于好,而是谁拍就由谁负责,或者说,谁拍就敢冒犯谁。
对于优秀的导演来说,主题不过是创造“电影材料”的借口。
《草叶集》绝不是由一些形式贫瘠的人物对话和用旁白填充的导演视角组合而成的闹剧,它引入金敏喜作为旁观者,持续观察和记录着别人的故事,配乐也随之变得幽怨、持重,直到呜咽声淹没对话,越是高潮的戏码越遭遇被戏弄的命运,而金敏喜疏离如旧。
身为旁观者的她,保有隐秘且克制的窥伺欲,但在亲缘关系中则更显得神经质,似乎对搅乱气氛、打趣调侃甚至持续逼问乐在其中。
在混乱的声画互斥之后,洪常秀往往为一段对话的戛然而止保留空镜。
目光或越过镜头向远处发散,或跟随镜头直面更逼仄的境况:投射墙面的人影咄咄逼人、远景中的电缆哼起歌谣、灯光聋哑默不作声…幕前的人们被聚集起来互相抚慰,煽动性的配乐裹挟着与欢乐格格不入的他们,让对酌演变成人情来往的切磋,他们通过打断幕后的金敏喜的窥伺来促成自身叙事的断裂,邀请旁观者加入更像一次(由导演授意的)主动的冒犯,谁比谁更卑鄙(中性词),恰如《后窗》另一重空间的置换,本身也值得玩味。
洪常秀的电影不旨在寻求共鸣,当“创面”被揭开的瞬间,所有真相全部摊开,创口不会凝结成疤痕,只会化作演员蹲在草叶旁吞云吐雾的几缕轻烟飘逝。
草木不过从久远的过去开始注目人们,“卡农”无法使它更通人情…
1.跟电视上不同 他的脾气似乎不太好他一定有他的苦衷 谁没有呢?
谁能明白他的感受?
谁又知道他们的感情关系?
只有死去的女人什么也不在乎她想知道那女人为何而死 才会纠缠他而他是害怕的深知自己内心 藏有可怕的真相那女人肯定是自杀应该就在不久前看电视的人看不见那演员黑暗的一面往后他要怎么活下去?
做出这样的事他还抬得起头过日子吗?
还能单纯地去爱一个人吗?
杀人的人若不为罪恶付出代价能得到解脱吗?
往后他要怎么活下去?
2.原来这个人也是演员太悲惨了生活就是这般折磨人你一次又一次地受挫没钱 无处可去 没有工作也许 也没有朋友?
他过去或许很努力在生活可是现在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说会付租金 但他可能付不出来他想要依赖她一个比他还年轻的女子能和漂亮的晚辈一起生活多好吃她做的食物她家附近还有山可以爬他肯定是这么想的太着急 所以才无所顾虑这老男人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为什么你就找不到爱呢?
3.当人们聚在一块彼此的情感交融 相互鼓励生活就有了连结现在他们都不再孤单藏起来的烧酒为何看起来特别好喝?
我也好想偷喝一口什么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机会?
为什么他们这么要好呢?
那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就太好了说到底 人都是感情的动物感情是很单纯直接的 很有力量很珍贵 很廉价 也充满魅力我现在就很需要它们4.看来他们要说的话很多真的很多你们知道 你们说的我都听见了吗?
你们不知道我耳朵很灵吧?
幸福是建筑在死去的人身上?
一边还要保持庄重真令人佩服是啊 生活还得继续 是该活在当下的真羡慕你们微不足道的东西你们总有一天也会死即使死亡那么靠近 你们也从不担心所以才能如此泰然自若不慌不忙 自得其乐
咖啡馆,大概是现代社会对话发生最密集的场所。
有人大谈创业,有人闲话八卦,有人相亲,有人听着音乐织毛衣。
人们相约在此,就着咖啡,谈论工作生活、感情琐事,爱欲生死。
“是我认识的人吗?
”“不是。
”“是我不认识的人吗?
”“是。
”日常对话常常是这类无意义的一问一答,将这样的琐碎放进电影对白却显出另一种力量。
洪尚秀的新作《草叶集》,便是由这样一段又一段的咖啡馆男女对话所组成。
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坐在窗边的金敏喜是这些对话的窃听者和记录者。
年轻女孩和男演员谈起他死去的女友,因为她的死而怪罪于他,眼泪、解释、争吵。
一个老男人谈起自杀的原因,我明明爱着女人,但是什么都做不了。
能想到的就只有死啊。
对面的女人一脸为难。
老男人锲而不舍地拜托着,想要住进她的空房间。
对话陷入彼此的难堪。
观众和金敏喜一起伴着古典音乐,偷听着他们的悲欢窘迫。
她在电脑前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男人会很害怕的吧。
因为承认自我将会显露出令人恐惧的东西。
”“把到嘴边的话都说出来的,这个上了年纪男人,为什么没能找到爱呢?
”而观众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想象,女孩、男演员、死去的女友,三人之间有过怎样的情感纠缠?
一个老男人为何至此的原因?
窗边的金敏喜又有什么故事?
这是洪尚秀跟观众对话的方式,导演、演员、观众,通过无序的对话和自发的想象而产生联结。
好的电影能让观众将电影情节与他自身的悲伤和激情联系起来,对话碎片自动在脑中串成一场戏。
窗户的另一端,一个男编剧跟女作家讲着自己的写作瓶颈和怀疑,邀请她到别墅里一起生活十天共同写作。
被拒绝,女孩离开后,他转头便走进咖啡馆,和金敏喜搭话,向她抛出同一个邀请。
知识分子一生热爱泡女孩,洪尚秀总是很擅长于制造这种男女间的尴尬美学。
也正是这种来自知识分子的凶狠反省,让他过往电影里的男主常常被指认为渣男形象。
但我想,洪尚秀二十年如一日地拍一些相似的男男女女,并非是要树立爱情的评价标准。
因为他似乎从来就不相信爱情,他只是反复地拍一些幻觉,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真相。
毕竟,只有认清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在世俗里挣扎。
拒绝了男人的邀请后,金敏喜出门到小饭馆,和弟弟、弟弟的女友一起吃饭。
隔壁桌的男女,也在进行着感情问责的戏码。
越过男人的肩膀女人的脸,镜头推拉变焦,来回往复。
感情里,从来都是一个错误叠加另一个错误,怎么会有办法去精准的责任划分?
最后,女人告解般地说了一句:“我们没有错,只是彼此相爱而已。
”结合起银幕之外的洪尚秀与金敏喜的八卦私情,这样的台词倒显得别有用心了。
另一边,金敏喜、弟弟和女友三人间也因为结婚的话题,而产生了争论。
洪尚秀接着金敏喜之口,直接喊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想清楚了再结婚,不然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的。
再回到咖啡馆,老男人与年轻后辈、男编剧和女作家,坐到一起组了个烧酒局。
此前的不悦都被暂时搁置,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在刮着秋风的晚上喝一杯烧酒”的快乐。
另一边的男女看着他们,也惦记起烧酒的滋味。
放下芥蒂,说一些体谅对方的话,珍惜起眼下的幸福。
窗边的金敏喜继续敲打着键盘,写一些像是日记又不像日记的东西。
无聊的是埋头度日,记录下日常才有诗句。
“明明什么也不是/明明都会死去/就算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自己会死去/所以才那么端正啊/美丽又端正的 玩下去吧。
”洪尚秀2017年的作品《克莱儿的相机》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拍照呢?
”“因为改变事物的唯一办法就是再仔仔细细地看一次。
” 所谓“再看一次”,大概便是观看洪尚秀电影作品最大的乐趣和意义。
#ICA 内核感觉是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反思,到底是女主创作了咖啡馆内的故事还是咖啡馆内故事启发了女主?
其实则更倾向于前者,咖啡馆内的情节充满了女主对于其他角色的观察和互动是一个创作中的自我的呈现,她借助小说创作将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与幻想投射到故事中,这个空间更像是一个虚构空间,是她探索生活可能性和重组各种思考的舞台(记得她在咖啡厅拒绝男主的时候说“你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了”,感觉也是在对影片中的“自己说”),咖啡馆外与弟弟的互动则展现了她回归真实生活的样子,即真实的自我,也是因为她对于自己虚构世界的理解导致她对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感觉电影也是在这种虚幻与现实中交织,结尾处的退到咖啡馆融入角色也是一次对于艺术创作的投入,亦或者对于现实的逃避。
视觉上,自然光和固定镜头呈现的效果有些冷漠,室内镜头也没有特别有温度,而且室内镜头的构图也没让角色间的关系更亲密,要不就是面对面也隔得很远,要不就是中景摇镜头在两个人之间不同框,每个人都似乎有着巨大的隔阂。
听觉上,这部电影的配乐实在是突出,威廉退尔序曲响起我总感觉充满了讽刺,可能本身最出名的就是在《发条橙》中的使用,《菊次郎的夏天》其实也挺反直觉的。
他们永远是导演、教授(教电影的)、作家、诗人、演员、大学生,偶有酒馆单身老板娘也是文青;活动的地点就是小酒馆、小咖啡馆和小旅馆;中年油腻男见到年轻女子一定要诉说自己的苦闷,老年男人基本就无家可归了;女人总是模棱两可半推半就,一个人时挺清醒,遇到男人就糊涂,最后一定就范,于是男人再寻找下一个女人,继续诉说苦闷,没有了局。
洪常秀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我愿意一辈子只看洪常秀的电影,其他职业的人他好像不熟,我也只熟悉他电影中人。
洪常秀的电影太有喜感,是我的电影阅历中最高格调的喜剧。
《偷听的逻辑》如果被偷听者知道了偷听者的存在依然安之若素地说着话那偷听就失去了意义偷听者的身份随之瓦解所以原先的这场聊天就没人偷听对话双方畅所欲言,自然而舒展。
于是这场谈话又恢复了被偷听的价值甚至变成更有实感的偷听她整天坐在咖啡店的角落偷听别人的谈天因此会偷听到如上一段没有偷听必要的反偷听的偷听宣言
草叶集,蝼蚁传,浮世绘。
何以解忧,唯有烧酒。
白天咖啡馆内女的都喝咖啡,男的都喝冰茶,然而晚上的烧酒才是真。
死没什么可怕的,爱才可怕。
金敏喜总隐藏在摄像头看不见的角落,静静聆听着他人的爱恨情仇,当镜头轻轻一摆,我们才惊讶道:“啊,原来她在啊。
”她不在镜头里的时候,观众的视角就是她的视角,她在镜头里时,观众又跳掉到了更为外围的视角,开始审视起刚才的自身。
另外,让角色夸金敏喜美怎么了,当做洪式彩蛋不就得了。
主要角色多是演员的职业,而店长神龙见首不见尾,怕是导演的化身,咖啡馆某种意义上就是表演的舞台。
最后的邀请加入-婉拒-决定加入,则更是颇有趣味,观众在聆听他人的人生时,究竟是想当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惊觉身为观众,自身其实是略微有点卑鄙的。
最后的几个空镜,妥妥的舞台谢幕。
演员:大部分情感纠葛的男女观众:金敏喜的角色导演:没有现身的店长舞台:咖啡馆
(一)四年前看第一遍时,无甚感觉。
印象也模糊。
如今回看一遍。
颇有感慨。
洪常秀的电影,没有一部是粗制滥造的。
(二)豆瓣上有个人说,洪常秀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而我宁愿一辈子只看洪常秀的电影。
这种感慨,我现在颇有几分赞同。
见识过“真”的东西后,再看一切“华丽”的东西,都觉得减损了味道。
(三)《草叶集》只有66分钟,是洪常秀又一部超短电影。
四年前我纳闷,这么短的电影也算电影吗?
我那时被传统电影建构洗脑,对洪常秀的东西还未能适应。
那时将截至《逃走的女人》为止的24部长片都看了一遍。
基本上,看热闹为主。
因为我抱定的念头是,我要通看一个拍了许多艺术闷片的导演的所有作品,为此我挑选了洪常秀。
我为什么挑选的他,而不是西方或日本某位导演(比如小津),我忘记了理由。
就这样,洪常秀进入我生命。
我承认,那时,我基本上没看明白他电影里的真正韵味。
只留下一些浅表印象。
关于他对男女情事的重复性痴迷与揭示。
他的电影,我印象中,在豆瓣上没有一部是评分达8分以上的。
平均分数连7.5分都不到。
像《草叶集》这种,更是只有6点几分。
所以,是一部下作,我会有这样的印象。
如今回看,并不是。
洪常秀的东西,没有下作。
他是一位考虑清楚了才拍片的人(奇怪的是,他又是一位边思考边拍片的人,一部电影启动时,他的思考还是模糊的,边拍边具体化,具体化的过程受拍片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喜欢这样“生成”他的影片)。
他的片格局如此小,拍摄成本如此低,这样他可以完全控制它。
他可以做到一点:拍他想明白了的东西。
太多导演事实上并不能做到如此。
这其中不乏那些所谓的“大师”。
洪常秀能否称“大师”我不知道,但我能确定他是世界上最能按内心所想拍片的导演。
而他的想法是如此之丰富细腻。
(四)《草叶集》,洪常秀第22部长片。
拍于2018年。
这一年除此片外,他还拍了《江边旅馆》。
《草叶集》是沃尔特·惠特曼的诗集名。
这是他第二次以惠特曼诗名作电影名。
上一次是《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当时他说他不记得那首诗的内容了,只觉得这个标题好,与他电影契合,拿来做了电影名)。
“草叶集”喻示了普通众生。
无疑,洪常秀也认为,他的电影关注的是普通生命。
《草叶集》从电影喻意上看,是一部讲述他如何搞创作的电影。
电影主场景是一个巷子深处的小小咖啡馆。
这像是他电影的写照。
一个小小咖啡馆,具有自己独特韵味,藏在巷子深处。
当然,善用空间转换来划分结构的洪,在片中还穿插了一个副场景,附近的一家餐馆。
金敏喜扮演坐在咖啡馆靠窗位置拿着Macbook写作的人。
她像是“作者”。
咖啡馆里展示了三对人物各自的聊天场景。
一对年轻情侣为一位死去的朋友在争吵着。
那位朋友的死令女人负疚,指责男人如何活得心安。
这显然成为他们关系的障碍。
一个老人和一个中年妇女的聊天,老人是个剧团演员,年迈后与剧团经理不和,被扫地出门,他没有工作,没有钱,甚至没有住所。
他问中年妇女能否提供一个房间给他住,被拒绝了。
中年妇女虽是他的朋友,但想保持自己生活空间的独立。
咖啡馆外,一个电影编剧和他的从事写作的女性友人在聊天,透露出他的创作瓶颈,想邀请女人与他共同创作,女人说,写作是一个人的事。
三组画面,分别勾勒出人生三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三种人生处境。
无一例外,他们都遇到生命中的瓶颈和障碍。
都有过不去的坎。
尤其老年人,流离失所,最为悲摧。
老年人这个情境设定,直接成为洪的下一部作品《江边旅馆》主要设定(演员也是同一人)。
按顺序看他的片,能看出片与片之间建构的延伸。
这三组人物,都通过镜头运动与金敏喜建立起联系。
像是金敏喜在偷听他人聊天获得自己灵感,也像是,她以咖啡馆为场景虚构出一些人物角色与相关议题。
“偷听”,从生活里搜集素材,进行重新组合,予以结构化,正是洪常秀自己的创作方法。
(五)影片中还有第四对及第五对人物。
第四对人物的出场充满了洪式诡计。
先是坐在咖啡馆外的电影编剧注意到金敏喜了,走过来与她搭讪,夸她漂亮,问她写作的事,金敏喜谨慎作答。
编剧突然提出一个看起来很夸张的想法,说是自己刚刚想到的,问能否跟她一起生活10天,近距离观察她的生活,产生创作灵感。
这遭到她拒绝。
聊天氛围变得尴尬。
洪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搞艺术创作的人是如何撩妹的。
创作成为永恒的借口。
成为他们爬向女人心灵和身体的梯子。
金敏喜说自己有男朋友了,而且跟她一样,性格内向。
说着,气氛正尴尬时,窗外出现一个年轻男孩,来找她的。
她适时脱身。
看起来是她男朋友。
金敏喜随他在巷子里穿行,去了附近一家餐馆。
那里有个年轻女孩在等他们。
这时我们发现他并非她男朋友。
而是她弟弟。
弟弟带着女朋友与姐姐相见。
他们是片中第四对人物。
处在青春阶段,对爱情充满天真梦想,看不到生活艰难部分。
金敏喜以姐姐身份,对他们爱情的盲目泼了瓢冷水。
弟弟声称有结婚打算,金敏喜问,你真正了解眼前这个人吗,就要结婚?
气氛闹得很尴尬。
同时,餐馆内还有一对聊天的食客。
一位中年男子(只露出背影),正与一中年女子聊天。
女子的情人因不伦恋情败露选择了自杀。
聊天的男子指责女子,让品行这么正直的人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生命。
这与前面咖啡馆里年轻女子指责男子对一位逝去的朋友负有道德责任,形成了对仗。
在餐馆里,补全了爱情另两种状态:年轻盲目的爱情,以及中年失控的感情。
前面咖啡馆中与编剧聊天的女性友人,说与一个朋友有约,要先离开一下(她答应还会回来与编剧一起吃饭)。
暗示出那是与她心爱之人的约会。
在餐馆里,她也出现了,但没见到她等的人。
她焦灼地在楼梯上上上下下走动。
有人说,这是对洪常秀关于创作焦虑的展示。
我倒觉得,这只是展示爱人失约导致的焦虑。
洪常秀本人,似乎没有为创作瓶颈焦虑过(在一次访谈中,他幽默地回答观众提问:“创作瓶颈焦虑?
哦,听说过。
”)餐馆这个副场景,作为穿插进来的一笔,似乎是为了调整结构,改变叙事语气,最终,随着金敏喜回到咖啡馆,影片进入下半程收尾阶段。
(六)在收尾阶段,我们发现,前半段的忧郁,所有人的人生障碍,似乎都得以排除了。
这或许意味着,金敏喜这位“作者”,创作理念在发生调整。
或者说,她与现实在达成某种妥协。
那对年轻情侣重又坐到一起,女子态度和缓下来,展示出对男子所处困难的共情与理解。
男子欣慰地笑了。
二人有了延续甜蜜关系的可能。
编剧的女性友人回来找他了,此时显示,他们与咖啡馆内部那一对——老人与中年妇女原本是认识的,四人坐到一起聊天。
得知老人没容身之所时,编剧说,那怎么行,我帮你想办法吧。
他提出让老人住他家书房。
老人说,那会影响你夫妻生活吧,不妥。
编剧情绪激动地说,你不能没有住处。
显然他也意识到这里面潜藏的矛盾,他焦虑地站起来,走出去抽烟。
女性友人随他一道出去。
他们两人手牵着手,在巷子里逛,此前因为不愿意共同创作而产生嫌隙的女性友人,与编剧之间展示出亲密性(联想到爱人未出现的焦灼,可理解为这里她接受了编剧)。
老人的住处落实问题虽无定论,但毕竟有人显示出关心和温暖。
编剧和女性友人回来后,编剧邀请金敏喜加入他们,金敏喜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她说她更喜欢坐在现在这个位置,倾听他们的聊天(声明创作者的独立立场)。
后来,几人轮番到咖啡馆外抽烟。
咖啡馆外巷子里,金敏喜的弟弟和女朋友,穿着租来的韩式传统服装,在彼此拍照,二人欢笑着,品尝着青春爱情的甜蜜和欢乐。
虽然未来也许在等着煎熬他们,但此刻,他们在享受生命本身,展示出青春的美好。
而咖啡馆内,金敏喜终于移步,加入了几个人聊天的桌子。
“作者”终于与“生活”达成了和解。
(七)一个咖啡馆,一条巷子,一个餐馆,几对人物,经过洪常秀一番排列组合,俨然成为人间剧场,人生各个阶段悲欢离合,在此上演。
展示方式是洪常秀一惯擅长的尬聊。
随着空间实现一次转换,人物命运似乎也发生戏剧性逆转,把令人欣慰的希望,许给了结尾。
洪常秀骨子里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但有了爱情的他,着实又有所不同,还是愿意给万物以希望。
仿佛在说:珍惜当下吧。
(八)这是一间“存在主义的咖啡馆”。
始终没露面的咖啡馆老板,显然就是洪常秀本人。
一部小品式电影,将洪常秀的创作母题进行了一次梳理。
且随着自己年迈及这一年父亲的逝去,死亡越来越成为他母题中一个重要关注点。
这次创作盘点式的小品文,即便不了解洪常秀其人的话,也可从中品出滋味来:小格局大天地。
一个小时出头,一个咖啡馆,令人看尽一生悲欢。
(九)最后,是曲终人散后,咖啡馆几张空间静物照(本片为黑白影像。
静物照也为黑白摄影。
)。
一切人事都是短暂,易逝的。
空间则永恒。
仿佛提醒着人:得抓住这易逝生命,活得饱满鲜活,不辜负来世间这一遭。
241211
#ICA 长评-书写一间咖啡馆。内核感觉是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反思,到底是女主创作了咖啡馆内的故事还是咖啡馆内故事启发了女主?其实则更倾向于前者,咖啡馆内的情节充满了女主对于其他角色的观察和互动是一个创作中的自我的呈现,她借助小说创作将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与幻想投射到故事中,这个空间更像是一个虚构空间,是她探索生活可能性和重组各种思考的舞台(说别人“你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了”),咖啡馆外与弟弟的互动则展现了她回归真实生活的样子,即真实的自我,也是因为她对于自己虚构世界的理解导致她对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结尾处的退到咖啡馆融入角色也是一次对于艺术创作的投入,亦或者对于现实的逃避。自然光和固定镜头呈现的效果有些冷漠,构图也没让角色关系亲密。配乐实在是突出,威廉退尔序曲充满了讽刺。
很空洞……
7.5/10 狭小空间中的小品作品,谈话,金敏喜,爱情婚姻死亡人生,洪尚秀还是这样,但是同景深的前后推拉首次运用。演员,被反复提及的人物身份,究竟是辛酸的嘲讽,还是无奈的妥协。
【补标】3.5 emmm自打看完这个,每次坐在咖啡店或者书吧盯着电脑,都会特意摘掉耳机偷听👂一下隔壁都在唠什么😅。。根本就是啥也听不到嘛。。骗人🤧
就,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没有巧思,脱离趣味,只剩下对金敏喜情难自已的称赞。就这样不再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了。
看到了比较特别的转场,和场景融合。[B-]
弟弟与女朋友、无法忘记死去友人的两位年轻人、几个中年人,他们都是金敏喜小说里的人物,事情是否真实发生过,我们不得而知,人物性格随着金敏喜的心情莫名变化。最后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金敏喜打破了虚实,进行了对话。以上内容可能是我瞎扯的,也可能就是如此。
这就没劲了,不知道洪导演想讲啥。
其实仅就这部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来讲,还是用法国人更加贴合,与交响乐是否能相得益彰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选曲品味是真的好。而且太喜欢这种对话形式的电影,这是人们现实中最欠缺的能力或者行为。
愛古典樂的咖啡館老闆像洪的隱性存在,唯一無伴的敏喜對現場進行紀錄、評論和參與。對話寫得失控導致表演痕跡明顯,音樂過度,但洪式大法終局扳回一盤!二次拍照場面!!一場足以證明洪的電影終於由從前那些戀愛故事抵達了死亡!簡直里程碑!激動感動,想起慶州和北村!0607천장관
好像是一次热身
老洪是真爱古典音乐啊,这部完全靠听就行了。
最后那里惊到我了
像是一篇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写,又想写什么的随笔。与其让几对人物在最后发生联系,不如干脆就每对独立随来随去。洪常秀拍,金敏喜演,感觉真的是因为彼此的关系才能一直持续的合作。如果说怎么理解题目,我只能想到一句话,“思绪如野草般蔓延”。
现实或想象,假设或辩证,他们或我们,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有关生活或情感的一切主题在洪常秀的人物对话中展开又休止,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如梦似幻。其实洪常秀的所有电影都可以叫“对话”。《草叶集》是一次很有趣的尝试。
[2.5/5.0] 洪尚秀真的爛,不過反正也很短,邊看邊罵就當放鬆也不錯。金敏喜歪頭在旁邊偷聽人講話的感想比《慾望城市》Sarah Jessica Parker 角色的專欄還鳥。
散文诗。洪尚秀拍到现在颇有点风清扬的感觉,管你们这些文青烦不烦,什么都能拍出点意思。短短一小时,嵌套了三层创作和被创作的关系,虚化了虚构和真实的界限,最有意思的是最里面一层的男男女女的关系和戏外洪尚秀与金敏喜的关系勾连起来,形成互文。好玩有趣,轻松愉悦。
比《柏林苍穹下》美丽得多。日常的运动替换了刻意制造的奇观,金敏喜本身就是天使。然而她有些卑鄙地那样窃听着一切,并以日记式的独白勾兑了可笑的人群。接着,他们一个一个相遇,互相辨识出彼此,短暂地分享欢笑与苦涩。「明明什么都不是,明明都会死去。就算身边有朋友死去,也不会去想自己总有一天也会死,所以才会这么端正啊。美丽又端正的,继续玩儿吧。」
松散的故事机构,人物表演不出彩。
在咖啡馆偷听的人。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字。好笑,洪尚秀的电影开始谈责任了,是国内舆论太过了吗?和古典不搭。金玺碧演戏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