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蜜尔到波伏娃到弗里达到汉娜……女性至美,在于她能让智慧与天真并存,刚毅与温柔共生。
她们独立,她们勇敢,她们特别,她们充满了生命和灵魂的张力……即便身边的男人是大师,也不能掩盖她们自身耀眼的光芒。
一个天才男人最大的幸运在于他身边的女人也具有同等的智慧——她能真正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当然随之,这个女人也有可能成为他生活最大的挑战。
而同时,这样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就在于她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附属”——当别人听到她的名字时,想到的就是她本身,而并非她身边的人——不过这在历史中更多的,不是悲剧,就是冷暖自知的人生。
看着Frida的画,想起她对Diago说的那句:我生命里有过两次大灾难,一次是车祸,还有一次是你。
长个一字眉,还有唏嘘的胡渣子,这是多么销魂的一个女人。
但是电影进行到30分钟左右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叹审美情趣真是奇异的心理活动,你被这电影催眠了,觉得这朵长着一字眉的墨西哥野玫瑰多么美。
昨天上班的时候,我一边吃着软绵绵的戚风蛋糕一边用PSP看的Frida,当然还有装在得过且过的塑料杯里的速溶咖啡。
办公室没有人,人渣们在长假前一天都不来上班了,留下可怜的我负责打卡。
总之,不晓得是PSP的问题还是人品问题,字幕不见了,浓浓墨西哥鸡肉卷儿味道的英文真难听懂,120分钟的电影我活活看了三个小时。
用海耶克演Frida真合适,当然我这么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海耶克是咱唯一叫得上名字的墨西哥演员,而且我很爱她,昆汀也爱她,她那带口音的英文很迷人。
我想她对自己那拉美风情的美貌也有着相当的自信,不是谁都敢画个一字眉上镜的。
通常古今中外著名的女画家女作家女艺术家女文艺青年都有着美貌和了不起的情事,如果不仅美貌并且还有着异域风情,不仅恋情多并且性取向还有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那更是个中翘楚。
弗里达女神当然是个中翘楚,文艺女青年的别扭内心加上拉美女性的大胆作风,让我等鼠辈瞠目结舌之下默默的竖起了大拇指。
政治信仰,弗里达的政治信仰很有趣,但是似乎又理所应当,这么热烈的人当然信仰共产主义这么浪漫的人当然相信乌托邦。
反正,她那浓浓墨西哥风情色彩浓烈的卧室里很突兀的挂着一张毛爷爷的画像,是不是觉得很穿越?
爱情与婚姻,弗里达处理自己丈夫外遇事件的方式相当神奇,she can't stop her ,so she fuck her,以至于她丈夫的情人都说,you even better than your husband,瞠目结舌了吧,悍妇呀。
虽然这不失为一个拾回自尊的好方法,但是总是会遇到困难的,所以当她丈夫和她姐姐有一腿的时候她彻底发飙了,是啊,你说这回她能怎么办。
现实当中的弗里达有同性恋情众所周知,我真心希望电影里面她与那些美人儿们发生什么什么的原因只是导演的杜撰,我希望现实中她只是单纯的好这一口,而不是出于对自己丈夫无可言表的爱和怨恨,如果是后者,就太可怜了。
绘画,弗里达的画作当然是源于她彪悍的人生,少女时期的车祸,初恋的背叛,常年的病痛,才华洋溢人品垃圾的丈夫,孩子的夭折,所有的痛苦都用画笔表达,当然还有那些热烈的爱情和幸福。
那些画作,风格和用色都很大胆仿似奇异的梦境。
我总觉得有这么个规律,喜欢大量使用互补色作画的人都活不长,像梵高说过的那样“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电影的画面颜色艳丽,种满绿色沙漠植物的蓝房子,黑发中火红的花朵,婚礼上的绿裙红披肩,一切都是画作的情景再现。
还有电影的原声音乐非常非常好听,弗里达和沙龙女主人跳舞那一段,弗里达在酒吧唱歌那一段,画展那一段,非常非常好听。
整部片子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如下:优点:1.地域特色浓郁。
主角的发型,配饰,妆容,服装,弗拉明戈舞,猴子,种满仙人掌的庭院,鬼节,西班牙抒情歌.......这样的背景设定在电影界绝对是令人眼前一亮。
电影做到了成为了解异国文化的绝佳窗口2.布光,美术和配乐极其高级,和女主角身份、情绪完美融合3.转场巧妙。
开头躺着的弗里达切换到学生时代,以及无数的从细节开始的后推揭示4.运镜流畅恰当。
女主角躺在床上画画,宴会跳弗拉明戈,登上遗址的老头的感慨等缺点:1.!!!
全片最关键的,也是对于女主角最重要的议题——疼痛与创作的矛盾关系——没有得到深刻表达,这也是我认为最可惜的地方。
车祸的痛苦是伴随一生的,无法形容的灾难,这也是她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地方,本应重点刻画,但电影竟然在车祸戏10分钟以内就让女主自己站了起来,且用一种不怎么艰辛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后一直到结尾十五分钟前都是行走自如——那么疼痛对主角的重要影响在哪里??
全篇只有寥寥几场戏讲述了她的疼痛,但却是让女主角很不自然地说出来。
太可惜了!!
这种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是导演描绘的重头戏啊!
2.对主角心理状态刻画力度不够。
得知戈达出轨,得知亲人去世,夜晚窗边拒绝戈达和好等戏,镜头本可以停留久一些,或者缓缓前推至大特写,但全部着急地切换到了下一场,观众还没来得及走进主角内心就又要接受新信息。
那请问主角究竟有多悲伤?
她坚强的意志从何体现?
还怎么展现出她的了不起?
3.某些戏份莫名其妙。
女主角开头与男友做爱,以及与老头的感情戏不知用意在何处。
前者在我看来只是为了交代“车祸前女主有交往对象且很幸福”的信息。
但这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
比如:逛街时女主拥抱男友,露出幸福的表情——何必非要通过做爱!
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没有说服力和情感张力,也最随意的方式。
而与老头的感情戏更是无用,如果不想删,也可以选择之后戏份里交代女主和老头最后的结局,给个交代,有个着落,而不是两个人热吻一阵子就完事儿了,此后女主好像忘了这个人的存在一样!
4.女主角前后行为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双标”是角色塑造最致命的缺陷之一。
她一方面要求丈夫忠贞,另一方面又在婚内与同性及异性暧昧。
这两者必须删掉一个,否则观众会困惑,且无法更好地与角色共情
弗里达 (2002)8.72002 / 美国 墨西哥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朱丽·泰莫 / 萨尔玛·海耶克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看过一段时间了,看完这部电影后它就替代天使爱美丽荣升为我最爱的一部电影……不谈真人传记是否属实,我就电影本身而言。
面对弗里达我自愧不如,她正告诉了我们什么才叫真正的活着。
她是一朵在苦难上开出的奇葩,没有这些痛苦就无法造就弗里达。
她是这么灿烂鲜活的存在,纵使每时每刻身体都在饱受疼痛的折磨,她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的美人鱼,依旧优雅美丽。
我想活着至少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许对弗里达来说这一切开始的时候并未预知,从人生的开始一步一步才渐渐清晰。
她坚强,不为世俗所牵绊,在经历了生死边缘的徘徊,才能理解生命和人生的深度,将生活琐事与世俗伦理看淡,而对于我们这些俗人来说,生活没有这样的惨烈,我们循规蹈矩一生都生活在画好线的网格之中,这也正是我们人生悲哀之所在。
当你死后你能在人世间留下一些什么呢?
有没有人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也许弗里达会想既然来一遭就绚烂的燃烧一场,死也要像一场华美的盛宴。
物质终究是会随着时间消失转变,我们的肉体也终将腐败,一代又一代人们会渐渐的忘记你,但是不会忘记你用激情与精神的创造。
当身陷一个牢笼,失去了自由我该如何是好……对弗里达来说肉体是最大的牢笼,一生都困住她,给她的生命抹上悲情的色彩,而相反的是身体的痛苦困不住思想的自由,热烈,奔放。
我们的精神上的激情和力量总需要一个出口,不需要这个出口的人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的思考和精神的创造。
对弗里达来说这个出口正是画笔和色彩,热情燃烧在画布之上……怎么定义一个艺术家呢?
名称总是虚幻的,看完这部电影我想真正拥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应该从来都未曾因为名气或者虚荣心进行创作,就像弗里达所说她从不认为自己是画家,她认为自己的画只对自己有意义。
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那些创造是贮藏宣泄感情的一个通道,谈不上伟大,而所谓伟大都是他人经过主观诠释给予的定义,而对我来说并不是艺术界的名人并不一定都是艺术家。
真正动人的艺术家不一定都出名了,但他们一定都真正的活着。
海报中弗里达的眼神如此坚定,大胆,执着,还带着些许冷笑,骄傲与挑衅,我脑海中总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审视着我,时时刻刻提醒我要找到生命的意义,要知道如何真正的活着。
抱着较大的期待来看,尽管影像的呈现过程、传记人物自身性格和超现实主义拼贴手法足够赚足眼球和噱头,而得天独厚的“女性视角”和强烈色彩感知力更是完整、动情地展现出弗里达的成长与幻灭,但到底吸引我的还是对第三世界的、异国文化的刻奇心理。
不知是否因为受限于传记题材限制,或是特殊形式下的折中求全,全片搬演痕迹较重,对人物的真实性格阐述及其婚姻、价值观的呈现也不免沦于好莱坞的庸俗形式。
弗里达依旧被塑造成“受尽磨难的女性、被错误对待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原始欲望的集合体,一个天使/魔鬼形象的他者。
除了公共汽车中简短的、带有政治意味的思辨对话以外,弗里达的生命进程都是极其被动的,她的意识形态性被泯灭,在被突出的身体欲望中消解掉了其“政治英雄、革命战士”的身份和任何政治立场。
传记中的弗里达无疑是放荡而自由的女人,是追寻着女性意识、拥有主体性的、肆意妄为的女人,在片中却被弱化成爱情的牺牲品,这无疑是消减了影像的表现力度。
艺术家对情感的态度绝不是受困于传统伦理人性的定论,自由家庭的复杂与困顿更不能简单用无血无肉的政治机器、以及和不同的男人女人疯狂交媾来呈现的。
在不断的噱头与迎合之余,留下的却是再扁形不过的人物罢了。
“弗里达表明了导演所处的女性主义的立场,即用爱与性的力量去嘲笑男性创造的所谓的代表文明与进步的国家机器,然而这种女性主义的立场却并没有贯彻在影片的始终,它一味地展现着女性的身体、欲望,过分地暴露使之满足观众的窥视。
”不论影像如何用画作拼贴出弗里达的伟大艺术光芒,或是用分分合合、藕断丝连、相濡以沫的包容大爱去塑造伟大,此时此刻的弗里达仍旧是被窥淫的对象,是幻想中的女性他者。
在画作的表现中,也只是将弗里达置于附属地位——“简化了女主人公作为艺术家的一面,尤其没有突出弗里达艺术世界中更为深沉更为悠远的思想境界,而只是流于表面上的身体的痛苦与爱情生活中不幸的遭际。
”于是画作变成了简单的孤独的女人的肖像画,而她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生死哲学的表达、原始意识的构建则全被置于脑后。
“将印第安神话与她的个人神话,墨西哥民族的历史和她个人的现实全部融进色彩斑斓的颜料中”,这才是真正的弗里达,而不只是被爱情流弹冲昏头脑的放荡女孩。
“艺术创作与生活经历的联系虽密不可分,但之间的关系终究是错综复杂的,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形式上的震撼、叙事上的戏剧化和过分凸显的文化刻奇总是会冲昏观者头脑,带来前所未有的激情观影体验,但是这种激情永远是疏离状态的,艺术的原始动力、艺术被创造的错综复杂的环境,才是重点的表达部分。
女性主义电影?
怕还只是蒙蔽的老套路。
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
——革命烈士陈然在《我的自白书》中如是说。
生命令人不寒而栗。
正如弗里达临终之言: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唯愿就此长决,往生劫复不归。
弗里达。
在生命尚未绽放的年岁,被电车碾得粉碎。
脊椎断成三截,颈椎断裂,右腿骨折,钢管穿透身体,一足压碎。
车祸将她禁锢在棺材般的石膏中,情人弃之而去。
她被固定在石膏里,闭着眼睛流着泪。
在这一幅哀莫大于心死的模样之后,是从灰烬里重生的精怪。
从她站起来的那一刻起,从她难以抑制地尖叫出声开始,从她拿起画笔在身体上描绘蝴蝶的时候开始,生命以汹涌澎湃到失控的姿态,从这具瘦削破碎的躯体中熊熊燃起。
她像灼热大地上令人窒息的热风。
坚毅如钢,轻柔如羽毛,甜美如微笑,痛苦如生活本身。
这就是艺术的可怕之处。
绘画音乐抑或戏剧都是如此,能够摧毁种种藩篱,让人陷入沉沉幻觉。
夜晚唱起的歌谣,将整个世界都浸染成梦境。
被耳道血淋淋的尖锐疼痛从睡梦中刺醒,在梦境里听见纤毫毕现的耳语——或许早已无法分辨梦与现实。
如果不和别人进行对话,其实是在睁着眼睛做着梦。
然而当音乐停止,一切幻觉都会在瞬间退散。
真希望歌声不要停止,世界一直旋转,让人自由奔跑,无法停止地奔跑。
奔跑。
这也是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每当壅塞过多情绪和化学物质,身体会产生反应,需要奔跑来释放沸反盈天的欲望和失望。
听着音乐夜跑,是从少年时开始尝试的活动。
永远不会忘记有那么一首歌,让我一直跑到扭伤了脚。
那一瞬间,骨骼发出脆韧的轻响,甚至到现在,站立很久之后再活动,某些骨骼仍然会发出莫名的声音。
习惯之后便难以觉察。
身体发出的这些奇怪声音,也需要相互熟悉和磨合。
与自己相处,对于某些类型的个体来说,永远是危及身心健康的重大课题。
生命的浓度超过躯壳的强度,便会出现种种症状,例如不能控制某些情绪和行为,例如忍不住要去贴近每一个可能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瞬间,例如对某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有着难以抑制的情结。
就像弗里达。
相信她所承载的痛苦,比所谓的心口剧痛要沉重得多。
疼痛像久别重逢的情人,细致入微抵死缠绵,渗入每一寸肌体,无处可逃。
只有把自己交出去,把身体丢给疼痛,忘记自己还有一具躯壳。
我的身心都已损毁。
我的身心都已损毁。
背负这样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厌倦了我自己。
可是偏偏横生意外。
于是弗里达遇见了里维拉。
在他们各自无数的风流韵事之中,他们终于遇见彼此。
在无数萍水相逢朝秦暮楚的情人之中,唯有你是永生难忘的爱人,因为懂得与明朗。
灵魂伴侣并不等于从一而终。
我爱你,但是对不起,我无法为你而停驻,因为自由的魅力,远胜于爱情本身。
但是弗里达,她用破碎的身体为里维拉生儿育女。
孕育生命再次摧毁了她的身体,医生不得不重新拼接她的骨头,而她的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是碎片。
她把这些碎块收集起来保存在玻璃瓶里,将它画在自己的作品里。
那幅画里,有母亲的身体,鲜血和鲜花,完整的婴儿。
里维拉看着妻子的画痛哭失声。
是的,他是明白的。
因为这份懂得,她才一次次选择接受他的出轨。
因为这份懂得,他在离婚之后急不可耐地恳求回到她身边。
因为这份懂得,他不仅仅是她的丈夫,而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在最后的时刻陪在她身边。
她的同性情人为她唱起铿锵的歌谣。
死亡对于弗里达,实在是一种适时的恩赐。
她太累了。
她说,在我死后烧掉尸体。
我已经躺了太久,不想再长眠地下。
这具躯体没有意义,所有使之成为弗里达的东西都已流淌殆尽。
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也是学会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在电影方面我不是专家,我不会从电影拍摄等专业方面去分析,但是我喜欢从个人感受去评论我所看到的电影。
这是一部在家里存放了3年的电影,在今夜我才认真的看了第一遍。
其实我对电影了解并不多,但是我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大家,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感受。
它是去我看过的最有生活气息的电影,过去我曾经热爱一部名叫《清水湾的孩子》的电影,同样的生活味十足,没有那些虚伪的,刻意的痕迹,但是《清水湾的孩子》更加理想化,而《弗里达》更加生活,更加现实,更加激情。
这个从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挥洒激情》就能够略知一二。
整部片子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奋斗,充满了现实,充满了爱,它更能让我体会到活着的感觉。
据称艾尔玛海耶克拍此片之前在和adward norton恋爱,她对把这传奇墨西哥女性生平搬上银幕的执着和热情打动了Norton,因此Norton为她积极筹集酝酿此片,功不可没。
最终norton在片中饰演了frida&diego夫妇纽约之行遇到的洛克菲勒广场大亨,无甚演技,只是露脸。
在这一电影中,众多配角匆匆过往,几乎都谈不上演技为何,但作为传记型电影,这一点也无可指摘。
映衬之下,海耶克的演技确实尤为突出,一是这一角色本身色彩浓烈谁来演都能是株奇葩,二来作为为数不多墨西哥美国两地均小有名气的演员,深谙好莱坞电影之道,又兼具墨西哥底蕴;三来从海耶克本人的经历来看,亦是敢打敢拼的人,加之她对frida其人的无比喜爱。
演不好,也不大可能。
谈及男主角,觉得soso,或者真人为此?
传记并未读过,但感觉这一令frida一生痴迷的另一传奇人物,并没有让我觉得“女人都爱他”。
此片“大象”不够震撼,“白鸽”足够生动热情。
有不少人评论这部影片功利心昭然,因此使它不足“佳作”之列。
对此,我倒觉得功利心昭然对这个影片未尝不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大家一贯概念中只接受坦然从容却震撼人心之作为经典,似乎拍电影的只有四两拨千斤使才情不自觉涌出,才能成就一篇佳作。
这种大众传统使那些急于表现的、目的性直指得奖、很努力很使劲儿拍电影出来的,天然之间就掉了一个档次。
可能对大部分电影,确实很使劲儿会让成果适得其反,但我认为,对于这部影片,努力并不是件降级的事情,多么努力多么使劲多么昭然,都不算过火。
因为此片要拍的女人-Frida,本人就是这么一种浓烈、努力、使劲儿生活的风格。
快速的节奏、强力的表现、风格的艳丽、手法的花哨、甚至配角的平淡,这一切,因为frida风格如此,也都不再是不足,反而相称。
看影片时数次流泪,但并不是因为这个电影有故意煽情之处,对于讲述故事来说,导演是很成功的了。
打动人,却不用把把五夸张成十的方式,对于传记电影,这点特别值得称赞。
但凡传奇人物,一传十十传百,难免传走了样儿。
导演虽然拍片使劲儿,但是在人物刻画上,却反而十分谨慎,并没有一劲儿的借着“传奇”之风放飞了frida、让她红的更红、绿得更绿,反而,导演尽力展现了一个正常的frida,一个特点鲜明、但不过火的传奇,一个站在地上的女人。
从这一点,奥黛丽塔图主演的那部《香奈儿》要差了很多。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对画作的理解和展现,让画作生动起来,好像内心上演的景象和情绪的流动。
我知道对于画作总有不同的见解,但电影中的这种解释方式,生动、顺畅。
至少作为一个不太懂画的人,电影让我理解更多,不是通过这个人的经历,而仅仅是通过这部电影解读画作的手法。
关于frida这部电影,豆瓣电影中已经有许多写的非常好的评论,有对人物的分析,有对画作的阐述。
我认同每个作品并不一定同画家的苦难联系慎密,不一定都需要去回溯画家的历史、与时代相结合。
我也相信当了解一位画家的苦难之后再看画作,难免都要去揉进大量的过往去品读画作。
但正如好的画作没有国界,即便不知画家是谁,一件艺术品本身也有东西可以打动人心,这打动人心之处正是它最大的闪光处。
我还记得在我还不知frida其人其事时,看到她的画作,我感到其中蕴含着一种戏剧化的且玩笑态度的讽刺、作者丰富的个性、颜色的饱满不一定是多么乐观的态度但充满生的力量。
这正如我所看到的这部电影一样,不管是否有那些accidents,frida都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而她的传奇正如她自身所说:我爱过的人和过去构成了我。
正是她的经历,使她成为一代传奇。
人生会经历什么,每个人都不能控制,而强者会永不倒下,在命运的迷宫下坚持走下去,最终并不期然的成就了传奇。
对于电影的结尾尤为喜欢,片尾曲也非常合适。
只是最初时车祸前的隐喻我并不认同,似乎frida选择了那场车祸,而非车祸选择了她。
我猜,她不是在宿命中追求苦难的人,而更是一个在苦难之中不愿沉迷的人。
关于feminism,我们这片土地对何为feminism普遍有着不小的曲解。
feminism并不是女人要强于男人,并不是抛弃女人自身细腻、内省、情绪、柔美而成为一个非男非女,也不是拒绝男性的呵护甚至心怀不满。
frida是feminism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有这些持有偏见的特征,都不能从她身上得到印证。
因为feminism本就不是如此,很多feminist并不是“怪物”。
而是:我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一个女人。
那些独立、坚强、拼搏、野心、执着、追求甚至对生活的所有态度,并不是性别特征,而是一个优秀的人的特征。
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努力希望优秀的人,并不因为他/她具有或者追求这些强者的特征,而模糊了性别的属性。
也不屑于为此,受到性别上的争议。
“一个男人应该如何如何,一个女人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分类和语气,才是feminism所不屑的。
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层面上,没有性别区分。
Frida是一个强者,同时她是个女人。
第二次迭戈求婚的那场戏太动人了!!
弗里达:你掉肉了。
迭戈:你掉脚指头了。
弗里达:你来是悼念我的脚趾头的?
迭戈:你好吗?
弗里达:我都不想谈论这个,否则听起来糟糕透了。
.迭戈:我...我是来这里是为了向你求婚的。
弗里达:我不需要人来可怜,迭戈。
迭戈:我需要。
弗里达:我失去了一只脚的脚趾,我的背脊梁没有用了,我的肾被感染,我抽烟,喝酒,说脏话,我不能生孩子,我没有钱,而且还欠医院很多钱......我还需要继续说?
迭戈:听上去就象一封推荐信。
弗里达我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请你嫁给我。
——这两人真是绝配,他们仍互相眷恋深爱而又波折连连,这种离合纠缠一直持续到弗里达去世。
她到死都没有改变对迭戈的爱,而这份痴情又因为对方的不忠而成为一把利刃深深扎在她的心里。
疾病、伤痛、不育的痛苦以及感情的折磨伴随她度过短暂的一生,也成就她艺术创作的精神来源。
整个影片带着强烈的墨西哥色彩,配乐也超级好听。
海耶克,弗里达傻傻分不清楚,演的是那么传神,美的无以复加。
ps很有兴趣找人物传记来读读。
毕加索说,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
说这话时他正看着弗里达自画像的眼睛。
这让弗里达的丈夫、墨西哥立体派画家迭戈热泪盈眶。
时年1939,格尔尼卡完成后的第二年,毕加索五十八岁,名震天下,一画万金。
这一年,弗里达仍旧画弗里达,两个弗里达,心脏裸呈可见。
蓝衣弗里达的心脏完好,手持迭戈画像;白衣弗里达心脏破碎,手中剪刀剪断血管,血在白裙上怒放。
这一年,她征服了巴黎,挎着毕加索,出席杜尚的聚会。
回到墨西哥城时,她和迭戈离婚了。
1940年,他们复了婚。
于是,她画被藤蔓围绕的弗里达,扎根大地的弗里达,盛装的弗里达,背景是温柔的绿叶,和长着蜻蜓与蝴蝶翅膀的花朵。
其中一幅,迭戈的脸出现在她额头正中,那幅画叫with Diego on my mind.弗里达的一生都在画弗里达。
流泪的弗里达,流血的弗里达,以残裂的大理石柱为脊椎的弗里达 -- 少女时那场车祸还弄碎了她的骨盆,于是她画流产的弗里达,血污的床单,破损的花,婴儿升上天空。
她画男装的弗里达,弄粗自己的眉毛,加重唇上的胡须;她画长发的弗里达,色彩浓丽,发簪鲜花。
她画自己的婚礼,在高大的迭戈身边,像个小姑娘一样歪着头。
她画被大地母亲和宇宙洪荒拥抱的弗里达,自己怀中的巨婴长着迭戈的脸。
她画化身为鹿的弗里达,身上插满箭簇。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卧床不起,于是她画与骷髅一起漂浮的,荆棘纠结的床,画床上面色平静的弗里达。
她的一生都在流血,小儿麻痹,车祸,手术,流产,暴风雨之爱,背叛。
于是画中的弗里达也一直流血。
迭戈说她的画冷硬如钢铁,精巧如蝶翼,酸苦如生活。
她是那些替全世界喊痛的人里面一个。
是的,血淋淋的,痛给你看。
渴时就喝水,困时就睡觉,痛苦时就画画。
毕加索无法画出这样的自画像。
你必须对自己非常诚实,这对男人来说太难了。
只有一个人的自画像同样不加掩饰。
他的名字叫文森特凡高,住了一年疯人院,然后向自己开了一枪。
Her work is acid and tender,hard as steel,and fine as butterfly's wing.Loveable as a smile,cruel as the bitterness of life.
纳闷是什么力量支持我看完这部片的 估计是诺顿吧
美国拍的 看完很想找墨西哥版来看看,故事还蛮有意思,经历颇丰的女艺术家,一生遭遇两大灾难,车祸和丈夫,感觉有美化成分在里,但是对爱的开放度还是很咂舌。她只是想要一个宁愿牺牲自己的快乐也不愿去伤害爱他的女人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才叫丈夫。可惜,她的他是老师,朋友,同志,骗子,却非丈夫
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片,结构和镜头上基本没有太多创新和独到的地方,除了女主的表演,也没有其他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点。爱上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不管那个人多伟大,都不值得
色彩浓烈,音乐斑斓,不过感觉Salma Hayek没有把Frida那种坚强的性格表现出来,最后15分钟的剧情太赶了
这样一部流水账式的普通传记片居然打这么高的分,豆瓣果然是装逼犯聚集地
一位女导演把一位女画家的传记片拍成这样不觉得可耻么?有多少篇幅在演“管不住下半身还理直气壮的男人以及气急败坏受伤发疯的女人”,既然frida结婚前就接受了loyalty而非fidelity那她是不是该反应淡定点才合理。对frida的政治抱负、情感探索反而没有展开。我还以为是哪个老白男导演的意淫呢。女主的表演、鲜艳的色彩、室内设计、配乐和画本身都很不错~ wa
我都要分不清这是谁的传记了,还有,贵圈真乱
美化了弗里达的一生 其实她要疯得多了
纵是女人也同样爱她,更何况男人。她的生命就是一簇熊熊燃烧的火焰,从看到迭戈和裸体模特暧昧,从身后重伤几十次手术之后,从热情投入共产主义革命开始,她就没有停歇,一直走,一直狂傲的爱,极端,自恋,并且倨傲,风情。她的画笔就是传递精神的工具,甚至融入自己身体。
谁在乎她的亲亲老蚣和那些男的啊……能不能多花笔墨在女主本身啊……她不沾男人生好三倍。还有吊子革了什么命?革了女人的命?
我真的对 女的对肥猪男死心塌地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毫无兴趣好吗。。。男的真的好肥啊不能换个演员吗。。而且说好的姬情到底在哪里啊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真的沒辦法get到這部..
受传记题材的限制只能成为流水账(但改了多次的剧本已经十分精彩了),整个制作依然十分精致、可看度极高,而且有诸多大牌,外加演戏一般、但身材火爆的Salma Hayek。
行为艺术家。虽然女主很美,遭遇可怜,满屏欧派,但整个故事比呕吐物还呕
迭戈不停搞女人包括妻子的亲姐姐;迭戈冒风险将流亡的托洛斯基安置到岳父家,托却搞了他妻子;男性就是这样的,性是性,爱是爱,不含糊;而女人却不同,女人将性与爱视为一体且对男人报以同样的期待,于是纷争不断。
看人物传记比看脑残的没想象力的片子强多了
艺术性偏高欣赏不进去 更没有一刻觉得她惨 作品归作品 但真的不敢直视她的眉毛真的是会有生理反应 恶心、脏、想吐!
既然要充分展现她的痛苦和伤心那此片里表现的太弱和她男性一面与同性的关系交代的很不明确,大部分就是她生活的流水化与她的丈夫的关系。此片没有真正的传达灵魂全是些花里胡哨的外表来迷惑你们的。